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0

[哲史艺丛] 西闪:每个人都会老,但你或许可以老得慢些 | 只看冷门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8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闪:每个人都会老,但你或许可以老得慢些 | 只看冷门书 

 2017-07-17 西闪 大家


只看冷门书

阅读新坐标


文 | 西闪


如无意外,每个人都会老,这是人生的必然。然而在不少国家,衰老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并向政治问题演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却也不乏贫富差距的催化。两种因素相互纠缠很难分开,就像著名的神经科学家、老年学权威卡布·芬奇(Caleb Finch)指出的那样,富人与穷人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寿命。


美国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统计,由于富裕阶层在卫生医疗、居住环境、营养休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美国的富人比穷人要多活12.2年——未来随着贫富分化的趋势扩大,前者的寿命有望达到后者的一倍。

在《欺骗时间》一书里,作者罗杰·戈斯登(Roger Gosden)特别感谢了芬奇,他说关于衰老,芬奇教会他的东西比任何人都多。其实戈斯登本人也是这方面的行家,他既是生殖生物学的首席教授,又是老年医学的研究主任,因而尤其关注生殖与衰老的关系。


《欺骗时间》的要点正在于此:生殖与衰老有着一种强烈的相关性,它们形同有正反两面的硬币,衡量着亿万生命体内的普遍张力。

《欺骗时间》/[英]罗杰·戈斯登 / 刘学礼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4


这张力乃是自我保存的需求与繁衍后代的欲望之间的冲突。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言,包括人,这样的张力构成了毕生故事的主线。而这一主线,在某些人看来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概括出来。例如19世纪的数学家本杰明·冈珀茨(Benjamin Gompertz)就发现,假设把成年人的自然死亡率画成一条曲线,那么它的倾斜程度是固定的,其量度接近于8,后人称之为“死亡斜率”或“冈珀茨死亡率定律”。


换句话说,人类自然死亡的概率每隔8年翻一番。如果一个25岁的人自然死亡的概率为1:3000,那么当他活到33岁,死亡的概率则是1:1500,再过8年,这一概率又翻一番,为1:750。以此类推,曲线会越来越陡,当一个人活到100岁,他活到101岁的可能性将只剩下1:2。

这一数学模型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也适用于很多动物。果蝇的死亡斜率为8天,老鼠为80天。尽管也有不少动物的死亡曲线更平缓或更陡峭,但死亡斜率仍然是生物学里很有用的数学工具,它道出了一个普遍的事实,那就是衰老:当一个生命活过某个时间点,它要活到下一个阶段只会越来越难。

有人模仿文学家法郎士的腔调说,“我一生下来就老了”,但对科学家来说那只能叫情绪。戈斯登认为死亡斜率道出的另一个事实就是,一个孩子只要逃过孕育和出生那一段时间的死亡危险,之后就会相对安全地生活,直到青春期结束。然后人生的曲线抬升,衰老才会开始。一旦这个进程启动,就会遵循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且不会被生活环境所改变。这就意味着,延缓衰老进程的启动至关重要。


科学家对最近几代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尽管现在的人衰老的速率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但从生理的角度讲,他们比前人要年轻——衰老的起点推迟了。

社会环境和公共卫生的进步是主要原因。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还从个体的层面发现了衰老延迟的深层原因:孕育条件相当重要,即使考虑了成年后社会环境和个人习惯的因素,那些出生时体重不到3公斤的婴儿长大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中风的概率比体重超过4.5公斤的婴儿大10倍。

可是衰老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死亡斜率只揭示了衰老的一种模式,大多数动物遵循这一规则。有些生命体全然不同,例如微生物,它们有生死,却几乎没有衰老。有些细菌寿命极长,它们的孢子可以活得更久。还有原生质,它们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没有寿命的上限,一些细胞因此摆脱了衰老的定律。我们人类可否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凭借科技的力量改变死亡斜率呢?

澳大利亚有一种形如尖嘴老鼠的有袋动物名叫棕袋鼩(Antechinus stuartii)以疯狂性爱闻名,它们一到成年就会立刻投身激烈的交配活动不眠不休。尤其是雄袋鼩,一旦开始交配就不会停歇,持续性交时间长约12至14小时。一次交配完成,雄袋鼩会马上转战下一场,交配对象高达16只,并且每一次都要花费同样的时间,直到它当场死亡。

是睾酮杀死了雄袋鼩。在血液中,这种性激素的水平高到几乎中毒的程度,它带给雄袋鼩疯狂的性欲,也耗尽了能量,破坏了免疫系统,最终导致死亡。

棕袋鼩


科学家观察到,在死亡之前,雄袋鼩出现了急剧的衰老现象。食欲下降、毛皮脱落、形容憔悴,对危险反应迟钝,甚至被人逮住,它仍然麻木地继续交配,没有别的动作。唯一一只活下来的雄袋鼩在墨尔本大学,那是因为它在幼年时被科学家捕获,并且成年后没有机会性交。


显然,袋鼩的死亡斜率比绝大多数动物都要陡峭,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生殖,或者说性。其实在此之前科学家早已意识到,对性激素进行调节和干预,有可能是应对衰老的关键。


戈斯登也认为,性是衡量衰老的不错的生物学标记。他在《欺骗时间》描述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包括睾丸移植、山羊腺体和猴子腺体的人体移植等等。这些疯狂不亚于雄袋鼩的医学实验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直到性激素研究达到新的水平。

虽说《欺骗时间》是一本科普著作,但是戈斯登并没有因此放弃论述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不管是衰老还是生殖的话题,他都力求客观,决不人云亦云。面对各种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他也不回避,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愧是“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的高徒。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这本写于1996年的著作至今读来依然内容清新,活力十足。

【作者简介】 

西闪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出版有《书卷山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9:11 AM , Processed in 0.0904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