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投资者关注点从美联储转向欧洲央行 后者暗示退出刺激政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0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洲央行正在考虑逐步退出多年来的超宽松刺激政策,这种货币再平衡可能推动资本流出美国,使原先涌入美国市场追逐高回报的海外资金流发生逆转。为了确保市场平稳过渡,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10-compressed (1).jpg
图为欧洲央行总部。投资者们正在等待看欧洲央行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逐步退出刺激政策。 图片来源:KAI PFAFFENBACH/REUTERS
DAVID HARRISON / TOM FAIRLESS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07月 11日 11:22

全球央行焦点正在从美联储转向欧洲央行,欧洲央行官员正在考虑逐步退出多年来的超宽松刺激政策。

欧洲央行上周四公布了最近的政策会议纪要,其中有关收紧政策的暗示虽然细微,却依然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反应,致使债市遭遇重挫,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升至18个月来最高。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在6月27日发表的言论也导致债市大跌,当时德拉吉说,随着欧元区经济增速回升,央行将逐步停止扩大债券组合。

大西洋两岸市场均受到欧洲央行紧缩暗示的波及,过去两周,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近0.25个百分点。

美联储在结束宽松政策方面比欧洲央行走得更远。美联储正在上调短期利率并准备缩减债务组合,而欧洲央行的政策利率仍为负值且其资产组合仍在扩大。

投资者已经对美联储的措施作了相应调整。在美联储6月14日上调利率时,市场反应冷淡。而三周之后,当美联储官员表示可能在几个月内缩减债券组合时,投资者也没有太大反应。

Cantor Fitzgerald首席市场策略师Peter Cecchini说,从某种程度上看,美联储已经把接力棒交到了其他央行手中。

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Yellen)希望加强美国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不让市场感到意外。由于美国经济状况良好,美联储可以按照去年12月首次公布的方案执行政策。美联储2017年已经两度加息,今年晚些时候计划第三次上调利率,并且已经为缩减总规模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做好了铺垫。

相反,欧洲央行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转折点,虽然决策者试图做到循序渐进,有章可循,但投资者仍焦虑不安,随时准备做出调整以应对全球加息时代的到来。

德银证券(Deutsche Bank Securities)首席国际经济学家Torsten Slok说,这很不寻常,尤其是对美国投资者。他表示,自己在美国旅行的时候,每当听到有人谈论美联储和美国利率,他们首先谈的都是欧洲央行在做什么。

欧洲央行是欧洲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买家,每日购入大约20亿欧元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

欧洲央行高层官员对于改变政策一直小心谨慎,生怕打乱了欧洲金融市场和经济复苏的步伐。

德拉吉的讲话暗示欧洲央行的政策转折点可能就要来了,因为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央行刺激政策必要性已随之降低。如果能够平稳过渡,德拉吉将卸下包袱,全球注意力又将重新转回美联储。

在德拉吉发表讲话的同时,英国和加拿大央行也发出了加息信号。决策者正准备放弃旨在避免极端威胁(如通缩)的举措,让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

伦敦市场研究顾问公司G+ Economics经济学家Lena Komileva说,市场已经预感到情况的变化。

日本是个例外。日本央行官员没有暗示打算尽快收缩刺激措施。

与此同时,全球通货膨胀率依然较低的事实也让市场对结束宽松政策是否合理产生怀疑。

货币再平衡可能会推动资本流出美国,使原先涌入美国市场追逐高回报的海外资金流发生逆转。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从2015年1月份欧洲央行宣布资产购买计划到今年3月,海外私人投资者对美国公司债券的持仓增加了将近20%。

在撤出美国市场的资本中,欧洲投资者可能最为突出,欧洲资金流回本土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欧洲央行退出资产购买计划的效果。分析人士说,这些投资者差不多从3月份就开始返回欧洲股市,原因之一是他们对特朗普(Trump)的财政政策和监管调整能否大幅提振美国经济失去信心。

对于美联储来说,欧洲复苏是件好事,因为这将改变美欧央行政策分化的局面。在这之前,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而欧洲央行放松政策。

但这一过渡期难免会有坎坷。美国国债和德国国债紧密相连,能够影响德国国债的也常常能影响美国国债,这就意味着欧洲市场的震荡很可能波及美国。

Slok表示,耶伦和德拉吉需要沟通,最大限度的协调和交流将最有利于确保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8 08:31 AM , Processed in 0.0405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