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哲史艺丛] 关于准确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观念的清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5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7-5 07:10 PM 编辑

关于准确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观念的清单 

 2017-07-06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中庸”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儒家理念,但是它所表达的意思一直被误读。那么,《中庸》到底在说些什么?

「得到」App邀请著名思想隐士熊逸创作了这篇清单,共14个要点,让你一篇文章读懂《中庸》。


1. 先说最重要的——“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中国文化流传中最大的误解之一。“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那恰恰是儒家最痛恨的“乡愿”,也就是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没有道德原则的人。


2. “中庸”不是“不走极端”,而是“刚刚好”。比如,开车的时候,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错。在特定时间点上,你只有“刚刚好”才能把车开稳。再比如,国家经济是自由放任好?还是计划管制好?都不对。只有在特定情况下给出特定政策,才是治国之道。


3. 人类会思考之后,总想追求一些抽象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没有任何一种原则是完全适用的。有效的实践,总是复杂原则的混合应用,这就是“中庸”。中庸,是我们从观念世界走向实践世界最重要的桥梁。


4. 下面来说《中庸》这本书。我们现在知道的《中庸》,是“四书”中的之一。其实,它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后来的地位,是组织上不断提拔的后果。到了南宋,朱熹编写出了《中庸章句》,《中庸》的经典地位正式确立,成为“四书”序列里最高级的学问之一。


5.  别的先不说,《中庸》的文笔确实很好,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它满篇都是对仗、排比,还尽用大词。文章虽然不长,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成语和名言。在制造成语和名言的密度上,恐怕再没有一篇古文能超过《中庸》。比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君子慎独”。读这样的古文,就像在海外旅游,总能碰见老熟人,亲切得很哪。


6. “中和”是《中庸》的重要概念。人淡淡然没动情绪的状态叫做“中”,情绪虽然发作却合乎节制的状态叫做“和”。你要是读朱熹和王阳明,经常会看到他们说什么 “已发”、“未发”,这些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7. 我们必须理解一个背景:写《中庸》的时候,没有印刷术,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也就是说,作者心中的读者不是大众,而是特定的君王。你现在读《中庸》的时候,得时时刻刻想着,那些道理不是说给我们普通人听的,它是教给君王怎么以德治天下的。


8. 《中庸》的纲领是书中的前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它们究竟该怎么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各有各的解释,朱熹的理学版最后胜出。


9. 朱熹为《中庸章句》写的序言在一开始就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中庸》的神奇来历。说它的作者是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担心真理会失传,于是把它记录下来。上古以来,圣人神王根据天道确立真理的标准,使它代代相传,这就是道统。尧把“允执厥中”四个字传给了舜,舜添了三句话,凑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然后把这十六个字传给了禹。以上这些,你当故事听听就好。


10. 朱熹以上这一小段话,为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确立了儒学大方向。首先,儒学被发明出一个“道统”,这完全是从佛教学来的,仿佛是高僧传授衣钵。其次,“允执厥中”那十六个字被表彰成圣人心法,号称“十六字心传”,此后儒家阵营内部很多辩论都围着这十六个字打转。


11. 所谓“十六字心传”,虽然出自《尚书·大禹谟》。但其实和尧舜禹无关,纯属后人伪造。这个真相直到清朝才被考据家揭露出来。


12. 《中庸》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名言警句,比如“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自卑”一词就出自这里,但原义是说登山要从山脚开始。再比如“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人亡政息”的出处。还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教你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努力。


13. 西方自由主义用来纪念哈耶克的两句话就是《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值得你逐字背下来。


14. 如果你不喜欢“中庸”这个词。那就来一句西方的名言:“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2:31 AM , Processed in 0.0414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