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1|回复: 31

[男女之间] 敬平:“蒋介石婚恋”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9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介石:夫妻变成干姐弟 

2017-05-24 敬平 法之彬彬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34岁的蒋介石,都是引领时尚的新青年。崭新的中华民国虽然确认了离婚自由的法律原则,没几个男人真的像他那样,仅仅因为感情不合,不惜冒犯母亲,顶撞一堆亲戚,义无反顾,把糟糠之妻给离了。


1、夫妻对打


192143日,妻子毛福梅,带着10岁的儿子蒋经国,从城里回到溪口老家。


两个月前,蒋介石还在广州,跟着孙中山,忙于革命工作,拟订支援广西的作战计划,顶着‘第二军前敌总指挥’的头衔,与陈炯明闹矛盾。因为这样那样的人事纷争,恃才傲物的蒋介石,回到老家照顾病入膏肓的母亲。


妻儿回家的脚步声,惊动了正在安静读书的蒋介石。


蒋介石脸色很难看,责问妻子,你怎么回家了?


这话貌似突兀的话,是有来由的。


年初,蒋介石从外地回家看望病中的母亲,听说岳母也生病了,想去探望一二。


岳母家,离自己的家三十里路,很容易就能到达。


妻子说,你别去,你去了,不但不能抚慰她生病不乐的心,反而惹她烦,加重她的病情。


蒋介石勃然大怒,觉得老婆的话,太难听了。


其实,妻子的话,是实话。


蒋介石和丈母娘家关系一直不好。


14岁的时候,由妈妈做主,由私塾先生做媒,蒋介石迎娶了长他5岁的毛福梅。蒋介石虽然年幼丧父,家道中落,毕竟是盐商富庶人家的少爷,性情顽劣,不似穷苦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不讨岳父岳母喜欢。


研究蒋介石的历史学家说过两个“段子”:


结婚那天,他忘了新郎官的礼仪,跑到外面捡没有点燃的爆竹玩,犯了“捡爆竹头,夫妻难白头”的忌讳,气得岳父母长吁短叹。


结婚之后,每逢春节元宵,蒋介石喜欢跟乡下小伙子一道,走街串巷,舞龙灯。到了岳母家,本来希望露一手,吃顿饭,岂料身为乡绅的岳父,依据旧观念,指责他不该玩这种卑贱的把戏。


这两个段子,有点像野史传说,真假或许难以考证,但丈母娘不喜欢蒋介石,应该是真的。


没有人喜欢被人鄙视瞧不起,何况蒋介石?蒋介石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青年才俊。蒋介石婚后第三年,眼见科举制度马上寿终正寝,改上新式学堂,接受了两年新式教育,而后东渡日本学习军事。辛亥革命的时候,23岁的蒋介石“自任团长”,追随革命党人,为上海独立冲锋陷阵。之后,混迹于上海滩十里洋场,招摇过市,叱咤风云。


现在,老婆再次说到岳母讨厌他,病了也阻止他不要前往探望,蒋介石内心的不快,我们可以想象。当晚,蒋介石不愿意和老婆睡在一张床上。他以悲伤的口气,在当晚的日记中说,“家庭之于人生,实是一大魔障”。


从那晚开始,蒋介石不愿意再次见到妻子,只要他回家,就喝令妻子带着孩子外出,不要跟他碰面。


现在,正在捧读《资治通鉴》,思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蒋介石,愤懑地指责妻子,为什么擅自回家?


虽是留过学的革命党人,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蒋介石的责问表明,他多多少少还是一个封建大家长。


大户人家出身的妻子,也不是逆来顺受的旧婆娘,她反问蒋介石,这不是我的家吗?我带着你们蒋家的孩子回家,怎么就不行了?


蒋介石火冒三丈。昨天,孙中山给他拍电报,催他回广州,还一口一个“介石兄”,客气得很。这个令人生厌的乡下老婆竟敢顶撞自己。


蒋介石动手了,家暴了妻子。


妻子还手,撕咬他。


蒋介石婚后去保定军校、日本振武学堂经受过严酷的军事训练,从二等兵起步,打打杀杀十几年,真要打老婆,哪有妻子的活路。估计两人就像乡野村夫村妇,撕扯扭打了几个回合就结束了。


老婆失望地哭喊,儿子惊恐地哭泣。其实,妻子回家,是蒋母的意思,老太太不愿意儿媳分居,日子久了,再无和好的余地。


蒋介石在日记中责骂妻子“竟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还在日记回忆过去,一看到她的影子,一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刺激神经”,情绪黯然。


也许,蒋介石厌恶妻子不是妻子的错,也不是他的错,而是他们的差距太大了。蒋介石结婚五年,就去了日本,从此告别了熟悉的乡村社会,走向繁华的都市生活场面宏大的军旅生涯,眼界大开,回头看自家的小脚太太,还在乡村社会裹步不前,两人怎能琴瑟和谐?如果不是母亲大人亲自把妻子送到上海,与暑假回国却不肯回家的儿子同房,蒋经国就不会降临世间。


43日这天晚上,蒋介石下定决心,在日记中留下“决计离婚”四个字。


                         蒋介石故居



 2、请大舅子劝妻子同意离婚


第二天早上,蒋介石给大舅子写信,惜墨如金的蒋介石一生很少写过这么长的千言书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一定要和他的妹妹离婚。


通过蒋介石这封离婚信,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新旧法律在民国时代的碰撞,可以看出蒋介石这样的新青年,接受了离婚自由的观念,却很难自由地离婚。蒋介石的革命导师孙中山1915年离婚的时候,中国没有婚姻法,规定离婚的民法还在酝酿之中。如果不是第二年司法机关通过判例,告知天下“协议离婚,为法所许”,蒋介石离婚的合法性依据都找不到。


既然是协议离婚,夫妻双方都得同意,蒋介石想离,老婆得痛痛快快地答应。如果妻子不愿意离婚,不愿维持婚姻关系的蒋介石就得到法院起诉离婚。蒋介石在给大舅子的信中说,他被痛苦的婚姻折磨了十年。在这十年之间,他要起诉离婚,依照当时的法律,法院同意他离婚的可能性极小。


虽然民国的法律主张婚姻自由,一个男人起诉离婚,必须遵循古老的“七出”原则。你说老婆抽大烟,赌博,搬弄是非闹得亲属之间鸡飞狗跳矛盾重重,法官都不认为这是丈夫请求离婚的正当理由。至于说夫妻感情破裂,这个我们今天认为天经地义的理由理由,在蒋介石夫妻不和的十年里,也是不被支持的。


蒋介石要想离婚,只能走“协议离婚”这条路,取得妻子的同意。


妻子怎么才能同意呢?性情刚烈的毛福梅,虽然读过半年私塾,毕竟是从清朝一路走来的女人。那个年代,主流观念是休妻,不是离婚。一个离婚的女人,在世俗观念中,会被人想当然地理解成犯了错误,被丈夫休了。身为女人,没有比休妻更大的耻辱了。


蒋介石这才想到受过教育通情达理的大舅子。他从“自由人权”“博爱人道”说起。从不幸的婚姻谈到不幸的社会,言辞恳切,用心良苦,希望大舅子做妹妹的思想工作,同意他们夫妇离婚。


蒋介石说,大舅哥啊,我们这一代人,“受新社会之教育”,遗憾的是,“偏偏处于旧社会之家庭”。摸着良心说,“一方面对新社会,自当竭力鼓吹,竭力实行”,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又不能不维持旧道德,以免社会指摘”。如果不是忍无可忍,绝对不会选择离婚这么极端的方式。


蒋介石担心大舅子怀疑他离婚,是为了给小妾扶正。他在信中信誓旦旦地说,不是为了妾,不是为了追求“身体上之快乐”,而是因为“十年之痛苦”“十年之刺激”,把自己逼上这条路。他承诺,离婚之后,仍然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岳父母,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大舅子二舅子。


                         年轻蒋介石戎装照



 3、蒋母和舅舅们反对蒋介石离婚


蒋介石的母亲,在病榻上,听了儿子离婚的想法,怎么也不肯答应。儿媳不和,不是一天两天,蒋母心知肚明,然而,媳妇有何过错? 


对照“七出”,蒋母想不通儿子凭什么要把她休了:


没有“不顺父母”,自己生病在床,媳妇端茶送水,熬药温汤,儿子在外,她们像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没有“无子”,早年被儿子家暴弄得流产,后来还是生了蒋经国,延续了蒋家的香火;


没有“淫”,媳妇恪守妇道,不像他儿子辛亥革命后长期在上海逛窑子;


没有“妒”,儿子从妓院纳了一个从事妈咪工作的女性为妾,媳妇也没说三道四;


没“有恶疾”,身体好的很;


没“多言”,不搬弄是非,人缘蛮好;


没“盗窃”。


儿子要“休”明媒正娶的妻子,蒋母把汤药泼了,喝令蒋介石死了这个念头。一向孝顺的蒋介石极为罕见地在日记中骂老母亲“老悖”,意思是老糊涂了。


蒋介石的舅舅们也赶到家中,劝他不要离婚。“七出”原则的废止,要等到10年之后《中华民国民法》的颁布,所以,这个时候,舅舅们从古老的“七出”出发,反对离婚,也很正常。你老婆没犯“七出”,也没拦着你娶妾,搞偏房,为什么要把原配休了?


蒋介石是个孝子,爱屋及乌,非常尊重舅舅们,不但尊重母亲的亲哥哥亲弟弟,也很尊重父亲小妾的哥哥。


日记中,蒋介石每次提到父亲小妾的哥哥,不乏感恩戴德的口吻。追随孙中山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之后,他成了国家的逃犯,潜回故乡。这个舅舅冒死相救,并且卖掉几十亩良田,送他去日本避难。


这个恩重如山的舅舅也来了,劝他不要离婚。


蒋介石何等固执,言辞礼貌,态度坚决,非离不可。


僵持之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电报一封接一封,催他去广州为国家尽忠。蒋母明事理,催儿子早早投孙中山而去,但是,离婚一事,绝不松口。


在广州,蒋介石梦见大雪封山,世界一片白茫茫。当时,故乡春夏之交,草长莺飞,不可能下雪。蒋介石怀疑母亲来日无多,急急而返。


病榻上,蒋母交代遗嘱,仍不答应离婚之事。见母亲气息奄奄,沉痛呻吟,蒋介石暂时放下离婚的话题,强忍着妻子在面前晃来晃去。




 4、母亲尸骨未寒,蒋介石又要离婚


614日清晨,蒋母在儿子儿媳的目光之下,走完了58岁的人生道路。


蒋介石一边请孙中山撰写墓碑的碑文,一边肝肠寸断地撰写歌颂母亲的祭文。以蒋介石当年之声望,母亲之死,享尽哀荣。


1123日,蒋介石按照丧葬习俗,送老妈的灵柩到墓地下葬。


三天后,蒋介石喊来长辈亲友,再提离婚之事。那位恩重如山的舅舅,大惊失色,你娘尸骨未寒,你就要背离她盼你白头到老的遗愿?


家庭会议上,蒋介石差点翻脸,像骂他娘一样,骂这个舅舅老糊涂了,对着反对离婚的舅妈大发脾气。


好在还有一个舅舅,接受蒋介石信中所说的那些新思想,赞成蒋介石不合则离。毕竟,民国不同于晚清,法律把离婚的决定权赋予了夫妻双方当事人,而不是家长,蒋母不同意,于法无据。这给了其他反对者一个台阶,亲戚们转变态度,同意离婚。但是,他们创造性地给出折中方案:离婚不离家,缘断义不绝。


按照这个方案,离婚之后的毛福梅不再是蒋太太,但是,继续住在蒋家,带孩子,管家务。毛福梅认蒋母为干妈,蒋介石日后称呼她干姐姐。


蒋介石同意了。多年前,他的革命导师孙中山的前妻也是离婚不离家,所以,他接受了这个不彻底的方案,毕竟,他的世界在外面,不在故乡。


与孙中山不同,蒋介石没有逼着毛福梅在准备好的离婚协议上签字,他脑子活,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信,委婉地提到“今与尔等生母之离异”,然后说,你们两兄弟一定要相亲相爱,不要忘记奶奶生前抚养教育的恩情,我呢,从此再无牵挂,一心一意干革命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新青年的第一次自由恋爱 

2017-06-02 敬平 法之彬彬

蒋介石与结发妻子没有爱情的心跳,二十五六岁的时候,认识了青楼女子姚冶诚,很快堕入爱河,把人家纳为小妾。


民国时代,蒋介石纳妾的经历颇具象征性的意味。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不敢凭借自由恋爱的“新思想”,与父母做主的原配一刀两段,离婚了事,但是,可以通过纳妾,弥补包办婚姻的遗憾。


1、带头大哥喝花酒,萍水相逢


姚冶诚出身“青楼”,又是“苏州女子”,我们今天一听到这两个名词,是不是立马脑补出一个含情怡笑,眉带忧伤,秋波在媚眼中流动,琴声在玉指间泄了一屋一地的姑娘?


其实,姚冶诚不是这样的姑娘。她的确在青楼工作,但工种不是妓女。她是上海一家妓馆的“姨娘”,岗位职责是:给姑娘梳头打扮做美容;招待男客做迎宾;男客和姑娘打情骂俏的时候,给他们端茶送水。在妓馆工作人员之中,“姨娘”层次偏高,干细活,有技术含量。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喜欢在青楼从事一部分便于藏身的革命工作。蒋介石的“带头大哥”,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的沪军都督陈其美,不但喜欢在青楼工作,还喜欢叫个局喊个名妓喝花酒。


时任沪军第五团团长的蒋介石,时常跟着带头大哥,从花街柳巷中穿过,在酒局上欣赏名妓的才艺容颜。


根据古老的《益世报》的报道,萍水相逢的蒋介石与姚冶诚,就是在带头大哥喝花酒的时候认识的。


名妓出台,不能一个人坐个黄包车啊,得有一个小厮扛着,一个娘姨陪着。


有段时间,姨娘姚冶诚隔三差五陪同一个名妓,赴带头大哥的酒局。蒋介石呢,每次都陪着大哥。陪大哥玩,自己也不能干歇着,就跟姨娘聊天。


姨娘当时不叫姚冶诚,就像员工加盟阿里巴巴取花名,姚冶诚在妓馆谋生,也取了一个花名,叫“怡琴”。


当时的蒋介石,小名瑞元,学名志青,还不叫“介石”,也不可能逆料“蒋介石”这个尊姓大名,会和中华民国的历史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虽然蒋介石只是大哥手下的跟班,毕竟是留洋归来的团长,跟姚冶诚比,一天在天,一个在地。所以,《益世报》说,姚冶诚“刻意逢迎蒋氏”,讨好蒋介石。


姚冶诚相貌出众,又会打扮,举止大方,一来二往,居然发展到“以身相托,被蒋纳为侧室”。蒋介石花费一笔银子,为“怡琴”赎身。姚冶诚跳出妓馆,做了蒋团长的姨太太,鲤鱼跳进了龙门。


2、一个刻意讨好蒋团长的已婚女人


许多年以后,抚养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的姚冶诚母因子贵。养子口中,养母成为蒋介石小妾的历史,是一段弥足珍贵的革命家史。


蒋纬国在口述自传中说,蒋介石认识姚冶诚,源于一个刺杀任务。蒋介石奉命执行,需要姚冶诚配合。两人假扮夫妻,混进某人府中,顺利完成任务。之后,两人因共同的革命行动,产生了感情。在法租界隐居一段时间后,两人拿着党预备的船票,漂流到日本,完婚了。


今天,我们通过蒋介石日记,通过历史学家考证,知道蒋纬国当年讲述的革命母亲姚冶诚,与真实的“怡琴”差了十万八千里。


姚冶诚父母早亡,叔叔养大。叔叔无儿无女,就招了一个进门女婿。据王晓华先生在《蒋介石日记秘档》中说,婚后,小两口离开故乡苏州,去附近的上海谋生。姚冶诚之所以堕入妓馆,是因为码头上做苦力的老公,染上坏毛病,变成鸦片鬼,债台高筑,还三天两头家暴。


我们不知道,蒋介石纳姚冶诚为妾的时候,姚有没有离婚?


我们也不晓得,兵荒马乱的时代,蒋介石到底知不知道“怡琴”的底细?


也许,蒋介石知道,但是,不在乎。


明清两代,名士纳名妓为妾,是文人雅士的佳话。蒋介石敬重的某位国民党大佬,为一名真正的妓女赎身,纳妾生子,感情很好。如此氛围之中,出生于晚清的蒋介石,可能根本就没觉得姚冶诚出身青楼有什么问题。


再说,妾和妓,在身份有贵贱的清末民初,半斤八两,都是一般观念中的“贱人”。何况,人家姚冶诚只是工作场所在妓馆,并不是真正的性工作者。


3、牵着小妾回故乡


当时的蒋介石,可能很有自由恋爱的幸福感。


自由恋爱,在当时,是一股社会新风,新青年很向往。我不敢穿越时空,牵强附会地揣度蒋介石,说她纳姚冶诚为妾,是为了自由恋爱。但是,民国初年,纳妾确实是婚姻不能自己作主,又渴望婚姻自由的男人,聊以自慰的另类补偿。


纳妾,不是娶妻,不是两姓交好,无关家族,无需家长同意,无需履行“六礼”那样繁琐的婚姻程序,只要自己看对眼,就可以像自由恋爱的欧美人,你侬我侬,长想厮守。


蒋介石把姚冶诚带回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镇,见过母亲和妻子。比自己大五岁的妻子是母亲包办的,为他生了儿子蒋经国,蒋介石对她不仅没感情,还很厌烦。彼时,反对纳妾的广告,在天津的报纸上虽然早就发黄了,纳妾可耻的自由主义新观念还没触及蒋家婆媳的灵魂,她俩依照大清婆媳的习俗,接纳了姚冶诚。作为妾,姚冶诚住在蒋母屋后的那间偏房。


纳妾在乡村社会或许是个司空见惯的美谈,但在新青年眼中,是陋习。民国元年是一个崭新的新纪元,从政治制度到社会生活,新青年们希望学习欧美列强,革除旧弊。纳妾当然也要扔进垃圾桶。


革命闯蒋介石早早加入同盟会,是无庸置疑的新青年,如果按新思想出牌,可以离婚再娶,不可以纳妾。可见,二十出头的蒋介石虽然参与捣毁了旧世界,还算不上彻头彻尾的新青年。但是,蒋介石也没违法。他和他的革命党同仁推翻清朝之后,中华民国明确规定,纳妾这样的行为,按照清朝的法律办。


清朝的法律规定妾的地位不如妻,需要接受妻的监督。姚冶诚和蒋介石同龄,也曾是大清子民,懂规矩,刚开始也能服从蒋介石妻子的管教。


          姚冶诚(中)与蒋纬国、邱爱伦夫妇的合影


4、蒋介石悔不当初


然而,蒋介石没有享到美好的一妻一妾的“齐人之福”。妻子和他关系糟糕,姚冶诚也让蒋介石烦透了心。


蒋介石把姚冶诚带回老家后,请一位知识女性做家教,教姚冶诚学文化。可是,姚的兴趣在于赌博,打麻将。直到1927年了断“妾”的关系,姚冶诚在蒋日记中不是“悍妇”“泼妇”,就是“贪”“祸害”“讨气”。


蒋介石纳妾之初,也有找个女性侍奉自己的念头。怎奈,姚冶诚不会照顾人,也不喜欢照顾人。蒋介石有次生病,在日记中大骂姚冶诚不顾他死活,一怒之下,搬到旅馆。


蒋介石悔不当初。


我想,蒋介石当年看上姚,收姚为偏房,应该与他当年没见过世面有关。你想,那时候,他的年纪,跟现在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差多少?


蒋姚合好的时候,蒋二十五六岁,在新时代,最多算是一名“新贵”。他18岁离开故乡,去保定军校,去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如果不是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的枪炮打响,给他追随大哥去上海当团长的机会,这个二等兵出身的有志青年,可能还不如在浙江当法官,贪污赌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


跟蒋介石的妻妾比,姚冶诚运气不算太差。姚冶诚跟蒋介石没有生过孩子,待蒋纬国视如己出,从小没娘的蒋纬国待她如生母,很孝顺。姚冶诚年老,由蒋纬国赡养,79岁在台北病逝,蒋纬国在墓碑上题写了十个字,感念母恩:辛劳八十年 ,养育半世纪。


至于蒋介石,自从1927年和她断绝关系,赢取宋美龄,从此再没看过她一眼。没有人知道,如果没有蒋纬国,这位蒋家门外的女人,将以怎样的结局了却此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的宠妾:风光一时的“校长夫人” 

2017-06-04 敬平 法之彬彬

民国时代的女学生,不缺吃,不缺穿,有学上,有书读,为什么心甘情愿给人做妾?看蒋介石第二个妾怎么到手的,怎么受宠的,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1、死缠烂打,猛追14岁女学生


我爱你,女生立马变女神。今天如此,民国也一样。1921年9月9日,蒋介石像互联网时代的男生一样,给他的女神,换了一个新马甲,取了个名字“洁如”。

 

洁如姑娘姓陈,是蒋介石第二个“妾”。

 

蒋介石是1919年在上海邂逅陈洁如的。

 

那一年,蒋32岁,陈14岁。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情窦初开。

 

蒋陈两人是在蒋介石的结拜大哥家认识的。这位结拜大哥,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亨,国民党元老。当时,和蒋介石一起出入上海交易所,呼风唤雨,做买卖。

 

结拜大哥有个小妾,跟还在读初中的陈洁如是闺蜜。陈洁如本来是去闺蜜家玩,没想到偶遇蒋介石,步了闺蜜的后尘,也做了妾。

 

 风月场上阅人无数的蒋介石,见到学生模样的陈洁如,一见倾心。


今天留存的陈洁如的照片,看不出少女时代的陈洁如有多美。大脸盘,和今天男人们心仪的锥子脸相去甚远。


也许,额前几缕刘海的陈洁如,对蒋介石来说,就像戴望舒《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从烟雨濛濛的小巷那头,向他缓缓走来,纯真无邪,洁白无瑕。


人家姑娘年幼,又在读书,怎么会答应一个年过而立有妻有妾有儿的男人?蒋介石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死缠烂打。据陈洁如回忆录披露,蒋介石追到她家,堵她家的门。


有一天,蒋介石掏出一把刀,问陈洁如相不相信他的爱。你不信?那我把这根手指头割给你,再用我的血,给你写封海誓山盟的情书,行不行?

 

这一招,换到今天,估计也好使。

 

蒋介石三下五除二,夺了陈洁如的芳心。


蒋介石偶遇陈洁如那一年,有个叫介眉的妓女,不时出现在他的日记中。看得出,蒋介石非常喜欢这个妓女,甚至动了为她赎身叫她从良的念头。最终,蒋介石放弃了这位青楼女子,在日记中批评她只讲铜板,不讲情义。


那一年,蒋介石反复在日记中骂自己好色,痛恨自己出入烟花柳巷恶习难改。


这时候,不染尘埃的陈洁如出现了。从蒋介石拼命追求,为她改名“洁如”,把她唤做“天使”来看,大概希望自己有个纯真的天使陪着,从此收心,专注于一人,不再胡闹。


2、女生的妈妈也同意了

 

女儿被人追求,妈妈不能不管不问。陈洁如说,她妈妈调查蒋介石的背景,知道他有妻有妾,拒绝了。但是,禁不住蒋介石许诺结婚的诱惑,同意了。


陈洁如晚年在回忆录中说,她和蒋介石先订婚,后结婚,证婚人是蒋介石那位结拜大哥,主婚人有两位,一位是蒋介石的铁杆兄弟,一位是她妈。婚礼在当时著名的上海永安大楼。婚礼的时间是1921年12月5号。


蒋介石研究专家杨天石,在《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中说,不可能。蒋介石不可能在母亲下葬不足半个月就大办婚事,蒋介石的日记中也从没说过这样的事。


我也相信,这段回忆,是陈洁如晚年的妄念,是假的。


从民国司法机关妾的判例出发,我猜,陈洁如母女是甘心为妾的。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小家碧玉的女学生,心甘情愿给有身份的男人做妾,并不稀罕。


蒋介石在当时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身份地位钱袋子应有尽有。蒋介石认识陈洁如那年,是孙中山的粤军骨干,先是作战科长,后是驻福建的司令,自然是一个有身份的男人。跟人家闹矛盾,离开革命队伍,在上海的交易所做买卖,称不上金融家,也是一财主大爷。


那时候,社会风气对于纳妾,比民国初年开放得多。民国开始的时候,社会人心焕然一新。事无巨细,均以欧美列强为标准,人家不纳妾,我们就反对纳妾。到了20年代,反对纳妾的新风没落了,纳妾之风重新抬头,而且变本加厉。


换句话说,民国二年,蒋介石纳青楼姨娘姚冶诚为妾,社会上认为是陋习,等到民国十年纳陈洁如为妾,社会上妾多势重,人们习以为常,觉得蛮好的。

 

那时候,良家女子青年女学生甘愿做妾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一反前朝走投无路被迫做妾的套路。社会上,为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给原配难以离异的男子做妾,是先锋女青年无视礼教的新思想,与人同居、为人作妾、又怎样?


3、陈洁如恃宠而骄


蒋介石把自己一身戎装的照片,写上“洁如”,当做定情信物,送给这位民国时代的“小萝莉”。


用今天的话说:致我心底纯洁无瑕的女神。

 

蒋介石对陈洁如的爱,确实很夸张。1922年是蒋介石随革命导师孙中山,进入核心圈的关键之年,蒋介石与陈洁如聚少离多。蒋介石鸿雁传书,深情似水,佳期如梦,哪怕在广州,与叛军作战,在苏联与斯大林会谈,也不忘拍电报给陈洁如。

 

1924年初,蒋介石以“委员长”之名,在广州筹办黄埔军校,十一年前纳的那位妾,也带着养子来到广州。陈洁如吃醋,要与蒋介石永远拜拜。

 

国民党“一大”马上就要开了,蒋介石希望进入党中央领导机构,分身乏术,头疼不已。“一大”闭幕,蒋介石没有如愿进入党中央,失意万分,马上赶回上海,哄陈洁如回心转意。


4、“校长夫人”招摇过市

 

两个月后,蒋介石经不住孙中山劝慰提携,带着陈洁如,回广州正式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37岁的蒋介石足蹬长靴,头戴大盖帽,军装笔挺,与一身时尚袄裙的陈洁如,在校长办公室门前,合影留念。


                                 蒋介石与陈洁如


当时,陈洁如19岁,以“校长夫人”的名义,抛头露面,风光无限。


这也是明国时期“妾”的一大特色。宠妾可以公开出入盛大场面,事实上的地位,比正妻高的多。


社会上不再用一陈不变的旧眼光打量“妾”,不再瞧不起她们,轻贱她们,只要作为“家长”的男人宠着,以妾欺妻的事,也会发生。我猜,很可能,这也是陈洁如母亲当年同意的原因之一。

 

陈洁如走到哪里,都是一副师母派头。37年后,周恩来见到陈洁如,这位黄埔军校时期很熟悉没被“校长”带到台湾的“夫人”,仍然像当年一样,敬称她“蒋师母”。

 

这是陈洁如一生最好的时光。


5、好景不长

 

一年过后,蒋介石日记中,陈洁如的形象变得“又爱又恨”“怜之又痛之”。


蒋已不再是昨日的蒋。1925年到1926年,蒋介石已然是国民党的中流砥柱,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对自己的期许,是中国历史的大人物,他考虑问题的视野,已经是中国与世界。


她还是昨日的她,一个撒娇任性的野蛮女友。蒋介石在日记中时常气咻咻地,今天说陈洁如,快把他闹成“神经病”,明天说陈洁如,烦得他失眠睡不着觉。


陈洁如不会治家,家里弄得凌乱不堪,乱七八糟,蒋介石心烦气躁,忍不住骂她,像老爹骂孩子。


可是,没用。陈洁如依然故我。1926年秋天,她花费重金租了一套豪宅,注重政治影响的蒋介石,气得在日记中发泄情绪,骂陈洁如“年少妇女”招摇过市,败坏他的名声。


陈洁如不知道,此时的蒋介石另有新欢,脑子里想的思恋的,却是美国气质的大家闺秀宋美龄。


第二年,准备和宋美龄订婚的蒋介石,哄陈洁如赴美留学,借此了断关系。稀里糊涂的陈洁如同意了。


一路上,不明真相的外国记者紧追不舍,报道“蒋夫人”。蒋介石不得不跟外国记者说,你们不懂我们中国的妻妾法律,他不是我的妻子,不是什么“蒋夫人”,之前,她是我的侍妾,而今已经分手了,“陈洁如女士”现在跟我毫无干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订婚”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2017-06-06 敬平 法之彬彬

定婚,在今天,是习俗,可以大操大办,也可以不办。90年前,蒋介石没有选择。在那时,定婚是结婚的前提,法律规定的,不办也得办。蒋介石办了,办得很开心,他在日记中发自肺腑地说:定婚这件事请,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对了,科普一下:定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订婚”,民国以后,“定婚”一直是法律用语,台湾地区迄今都用“定婚”这个词。


定婚之于蒋介石,是1927年9月26号的事。

 

定婚的对象是宋美龄。

 

当时,40岁的蒋介石住在南京,30岁的宋美龄住在上海,两人异地恋。蒋介石放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架子,跑到上海滩。那时候,南京上海之间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高速铁路,跑一趟,得一天,蒋介石不辞辛苦。

 

为了这一天,蒋介石前前后后等了四五百天。

 

1、二见钟情

 

蒋介石第一次邂逅宋美龄,是1922年的某一天,距离定婚,是五年前的往事。

 

两人见面的地点,在上海,在宋庆龄孙中山的家。你知道,那时候,孙中山已经迎娶了宋庆龄,是宋美龄名正言顺的二姐夫。

 

那时候,蒋介石与第二个小妾陈洁如,爱的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对擦肩而过的宋美龄,没什么印象。宋美龄对这位少壮派军官“未之注意”,没留意,同样没什么印象。

 

将近四年过后,在广州,蒋介石第二次见到宋美龄,怦然心动。那时候,蒋介石前往拜访宋美龄的大姐宋蔼龄,鸽子宴中,再次偶遇宋美龄。听说宋美龄次日回上海,当日夜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心甚依依”,恋恋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这次见面后,蒋介石把宋美龄的家庭住址,悄悄地记在自己的通讯录上。然后,犹如战场上攻城略地的攻坚战,蒋介石以他一贯的“处事果断,不稍踌躇”的将军作风,在繁忙的决定中国命运的北伐途中,“拿”下宋美龄。

 

宋美龄是当时上海的社交名媛。他的爸爸是孙中山的挚友,一个忠诚的传教士,一个富有的商人。最牛的是国父孙中山娶了她二姐宋庆龄,把她变成了“国母”的妹妹,孙大总统的小姨子。她的哥哥宋子文,她的大姐夫孔祥熙,都是当时政商两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总之,家世显赫,是宋美龄作为社交名媛最耀眼的标签。

 

宋美龄本人和两位姐姐一样,毕业于美国一所女子学院,长得漂亮,传说气质很好,涵养也好。 

 

二见钟情的蒋介石,坚持认为,宋美龄是他“理想中的伴侣”。

 

2、提亲

 

当时,一个男士相中一个女士,需要托媒人上门提亲,缔结婚约,迈出娶老婆的第一步:定婚。

 

你是不是奇怪:过去,蒋介石先后看中两位年轻的女士,没有媒人,没有婚约,没有定婚,直接带回家。为什么这次不一样?这是因为,那两个女士的身份是妾,蒋介石找她们,是纳妾,而非娶妻。这回不一样,他要娶妻,娶老婆。

 

你是不是想问,蒋介石向宋美龄表白了吗?宋美龄喜欢他吗?

 

答案是:没表白;不知道人家宋姑娘喜不喜欢自己。

 

你是不是又想问:这蒋介石有没有搞错?

 

蒋介石没搞错!

 

按照当时的习俗,蒋介石首先要上门提亲。提亲,也是喜结良缘的法定步骤。民国初年,没有婚姻法,娶老婆按照清朝的法律办。清朝的法律,是沿延千年的“六礼”习俗。从提亲到洞房,六个步骤,六种礼仪:

 

纳采:男方请媒人去女方提亲;

 

问名:媒人啊,你去问问女方,他们姑娘叫啥名?生辰八字是个啥? 

 

纳吉:去祖家祖堂,或者请个算命先生,看看这家姑娘,跟我家儿子八字合不合?

 

纳征:八字合,好!我家送彩礼给你家,咱俩家定婚。

 

请期:男方把婚期写在帖子上,请媒人送到女方家。

 

亲迎:就是迎亲,请新娘过门。

 

定婚呢,包括前面四个程序。这第一道程序,就是找媒人提亲。在1930年民国“婚姻法”实施之前,结婚首先是两个家庭的事,合两姓之好,你要娶人家,先得提亲,否则,定不了婚。

 

从俗依法的蒋介石,托媒人主动联系宋美龄的哥哥姐姐。媒人转告蒋介石,他们家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含糊不清,没有下文。

 

蒋介石感觉“不得要领”,不明白啥意思。


 青年蒋介石


3、约会

 

蒋介石是个军人,不是书呆子,提亲没下文是吧,我自己直接搞定宋美龄。

 

蒋介石今天给宋美龄写信,明天找机会去上海出差登门拜访,后天邀请宋美龄去庐山游玩,创造一个又一个书面沟通当面沟通的机会。

 

蒋介石这样做,也是当年旅美旅欧的时尚青年的做法,在法律上也是说得通的。当时的大理院,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已经通过司法解释,扭转了民国初年父母之命必须服从的风向。

 

民国初年,有对父母为女儿定婚了。上过大学见过世面的女儿不干,不履行婚约,打官司,希望法院为她做主。大理院强制要求这个女学生,履行父母订立的婚约。如此一来,谁娶老婆敢撇开人家父母呢?

 

等到蒋介石托媒人提亲,大理院的态度已经变了。虽然父母之命的法律原则不变,但是,开始尊重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你不能光搞定人家父母,还得搞定人家姑娘。

 

所以,蒋介石把重点转移到宋美龄本人。

 

蒋介石确实是个感情丰富的人。紧张的北伐途中,念念不忘宋美龄,日记中好一片单相思。 

 

1927年六一儿童节前后,蒋介石抵抗不了内心的相思之苦,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邀宋美龄移步镇江。

 

感谢之前写信、拜访奠定的感情基础,宋美龄答应了,乘坐蒋介石准备的专车,从上海跑到镇江。两人花前月下,幽会了两天,《白娘子传奇》中法海的金山寺,也留下他们恋爱的足迹。

 

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是当时全世界最年轻的革命领袖。但是,没有“霸道总裁”的做派,讲究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蒋总”幽会女朋友那两天,自始至终,文质彬彬,彬彬有礼。

 

宋美龄回到上海跟大姐说,这辈子,除了蒋介石,我谁也不嫁。 

 

当时,宋美龄可能是有婚约的。为什么说“可能”?因为蒋介石研究专家莫衷一是,有的说宋美龄没有定婚,有的说已经定婚。蒋介石的美国传记作家说她有,而且是后来婚礼上给蒋介石做傧相的那位先生。

 

假若宋美龄真的有婚约,那就依法解除呗。我前面说了,当时的大理院已经不是民国初年的大理院,不再坚持婚约必须履行。定婚时的婚约当然有法律效力,但它的意义仅在于怎么返还聘礼,怎么赔偿物质损失,大不了再加上精神损失。


4、求婚

 

花前月下的恋爱,只能是北伐途中的插曲。蒋总司令当时内忧外患,日子其实不甜蜜。 

 

当年4月12号,蒋介石发动政变,在南京另立门户,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的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武汉国民政府派兵征讨他,沿江而下,气势汹汹。

 

北伐的对象之一,某大军阀夺了徐州,急欲南下,大有生擒蒋介石之势。

 

蒋介石亲自带兵北上,督师徐州,不料吃了败仗。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政敌乘机起哄,以“党中央”的名义逼他下野退位。

 

1927年8月12日,蒋介石被迫下野,不干了,这下子,军阀打不打倒,国家统不统一,不是自己的事,还是想想恋爱婚姻家庭吧。

 

蒋介石给宋美龄写了一份求婚信,大意是:

 

我亲爱的女士,我现在不玩政治了,只想着你。

 

去年,我在广东跟你哥哥姐姐提过亲,他们含含糊糊,没有下文。现在,我自己直接求婚啦。

 

我呢,下野了,一个山村野夫,举世嫌弃。想当年,金戈铁马,自鸣得意。回头看,哪有什么千秋伟业,全是一场梦,毫不足惜。这世上,唯一值得我追求的,恋恋不忘的,只有你的才华、美貌与品德。

 

亲爱的女士,我这个举世嫌弃的“下野之人”,你瞧瞧,行吗?

 

宋美龄表示:行!

 

年轻时期的宋美龄


5、定婚

 

接下来,整个九月,蒋介石都在忙活定婚的事。

 

定婚当日,蒋介石在《申报》上刊登“广告”,连载三天:

 

1921年,我与原配正式离婚。其他二妾,本来就没有婚约,现在也与我脱离关系。如今家中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妻妾,我担心传闻不实,以讹传讹,登个启事,广而告之,拜托大家不要乱猜乱传了。

 

9月23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拜访奉化老乡某某某,请他“作伐”,做媒人。


本来,请媒人是第一步,蒋介石新时代新办法,先搞定了宋美龄。现在,还得遵从习俗,回头假模假样地,再请个媒人,不然,定婚仪式就不合礼仪了。

 

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蒋介石定婚,白天接客访友很忙,晚上宾客一哄而散,蒋介石与宋美龄相对而坐, “谈往事”。睡觉前,他在日记中写下:“人生之乐,以定婚之时,为最也”。

 

此时此刻,依照民国法律,蒋介石与宋美龄有了另一个法定身份:未婚夫与未婚妻。

 

为了这个身份,昨天,他专程跑到上海滩著名的南京路,请洋裁缝量身定做了一套洋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新女婿见丈母娘,很难为情 

2017-06-08 敬平 法之彬彬

结婚要不要爸妈同意?你活在21世纪,可以倔强地说:不要!1927年的蒋介石可不能这么倔强,订婚之后第二天蒋介石一路忐忑地跑到日本,拜见宋美龄妈妈,恳求老太太允许他们的婚事。

 

1、之前反对婚事的大舅子一路相陪

 

9月28号,蒋介石早早起床,收拾行囊,去日本,向宋美龄妈妈求婚。

 

临行前,宋美龄依依惜别,不忍分离。蒋介石惊讶不已。没想到,众人眼中美国制造的社交名媛,也有邻家小妹的似水柔情。

 

登上驶往日本的轮船,蒋介石给宋美龄拍电报:今夜,独自一人,我会失眠吗?

 

五天后,蒋介石穿越日本海峡,赶到日本神户某个温泉疗养胜地。宋美龄妈妈倪桂珍就住在那里。

 

同行的,还有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

 

宋子文,年初还是蒋介石的政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分裂国民党,另立山头,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宋子文是武汉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所以,他之前不同意这门婚事。

 

哥哥不同意,在那时候是个麻烦事,也容易为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隐患。

 

宋美龄请来母亲的干儿子,孙中山特别器重的国民党大佬谭延闿,谭以干哥的口吻,劝干弟:都啥时代了?女儿的婚事,都不该管得太多,你还管妹妹嫁给谁?闹来闹去,改不了蒋宋联姻的结局,还落个妹妹伤心,未来的妹婿愤恨,可苦呢?

 

宋子文向来尊重干哥的意见,点头同意了。人生也是有趣。当年,如果谭听从孙中山的意见,娶宋美龄的可能就是谭延闿,而非蒋介石。

 

依据当时的习俗,作为长兄的宋子文,在父亲去世的背景下,有“长兄如父”的世俗权威,但是否允许订婚的决定权,法律上归他妈妈,而不是他这个哥哥。

 

宋子文虽是哈佛大学的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小时候还是背诵过三字经的,知道母亲在世,“主婚权”是他妈的特权。

 

秦始皇汉武帝之前,子女听不听“父母之命”,是懂不懂礼的问题。唐朝之后,就是守不守法的问题。

 

宋子文自从听了干哥一席话,脸色一直很好看。一路上,以未来大舅哥的姿态,随同蒋介石接见欢迎总司令的国民党党员,笑容可掬地配合蒋介石,跟大家合影留念。

 

蒋介石估计有点忐忑不安。

 

当年,他的革命导师娶宋美龄的二姐,落得翁婿反目,一生友谊付之东流,无非因为孙中山结过婚,不信基督。

 

如今,自己没哪一点比“导师”强,一样的“毛病”,借鉴“导师”先离婚后结婚的经验,蒋介石东渡日本,不忘带上老家县长为他补办的离婚协议书。


宋氏三姐妹与母亲倪桂珍

 

2、递上离婚协议书,丈母娘……

 

船到码头,稍稍休息,蒋介石拉上宋子文,马不停蹄,前往那个温泉疗养胜地,拜见宋母倪桂珍。

 

58岁的倪桂珍,是上海人。今天上海徐家汇的地名,就是以她的先祖,皈依天主教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姓氏命名的。她出身基督徒世家,是个虔诚的基督教,是今天上海市黄浦学校的著名校友。她自幼就会弹钢琴,留校当过老师,18岁嫁给宋美龄那位传教士的爸爸,生育三男三女。之后,我们称呼她“宋母”。

 

宋母九年前开始守寡,身体不好,时常奔走于上海和日本,求医问药。

 

这一次,住到这个温泉疗养胜地,也是因为疾病的驱使。

 

蒋介石见过宋母,彼此寒暄几句。此时,宋母的病已经好了一大半,大家相见很开心。

 

宋母与我们今天笑话中所说的“上海丈母娘”可能不一样,不客套,不虚伪。

 

这时候,虽未正式实施但经常被司法部引用的《民国民律草案》规定:结婚须经父母允许。

 

与前清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法律上的“主婚权人”,宋母的权利,更多在于事后允许,而非像清朝之前的父母那样完全包办。法律希望父母包容子女恋爱,允许子女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再请他们行使“主婚权”。

 

如果那时候的法律会开口说话,会对宋母说:结婚需要您做主,您不允许,这婚就结不了。建议您考虑允不允许的时候,不能像唐宋元明清那些封建时代的父母,仅仅考虑合两姓之好,门当户对,把女儿当作婆家传宗接代的工具,与豪门贵族联姻的桥梁,你也要考虑她的幸福,让她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陪她过浪漫的生活。


可能宋母还没开口,蒋介石就掏出随身携带的离婚协议书。


那么,你是否准备做一名基督徒呢?一位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在蒋介石传记中说:蒋像往常一样微笑,对宋母表示,他不可能现在承诺,但他一定努力试一试,好好研究《圣经》。

 

之前,宋母同意见蒋一面,是因为宋美龄的大姐在老妈面前不停地劝。

 

而今,宋母欣然同意,没有勉强的意味。

 

蒋介石看到宋母当面允许,喜不自禁。出国前,他跟记者说,我和宋美龄女士的婚事,还需要宋夫人的允许,只有她允许了,我们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这回,理想变成了现实,蒋介石马上电告宋美龄,老妈同意啦。

 

相隔十二年,同样的“毛病”,宋母为什么以前不同意,现在同意?

 

我不是宋母,我只能合理推测。

 

十二年前,当时的“最高人民法院”维护父母的主婚权,父母定下的婚约,女儿不同意,法院强制女儿履行。

 

十二年后,“最高人民法院”态度变了,名义上主婚权仍掌握在爹妈手上,但不会强制女儿履行父母定下的婚约。

 

这十二年,社会舆论不断谴责包办婚姻。宋母住在上海,读《申报》,读过很多悲剧,知道明事理的父母,要把女儿过上“浪漫”的婚姻生活,找到她喜欢的伴侣,放在传宗接代、门第、信仰之上。

 

3、蒋介石也有一点小小的失望

 

蒋介石原本打算在日本完婚。岂料,宋母摇头,不同意宋美龄赶到日本举办婚礼。

 

不知道宋母为什么不同意。蒋介石的日记中,只说结果,未见原委。

 

宋母是不是想起二女儿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的往事?12年前,二女儿私奔,从上海跑到东京,与孙中山结婚。宋母与先夫不顾体弱多病,一路追到日本,阻止这桩婚事。无奈,生米煮成熟饭,女儿不愿随他们回上海。

 

女儿在哪举办婚礼,不是法律赋予主婚权人的决定权。依法,蒋介石可以不听宋母的。可是,论理,不听宋母的,显然不是孝顺儿女该做的事。

 

蒋介石“不胜怅惘”,内心里好一阵愁肠百结,失望的很。

 

蒋介石毕竟是蒋介石,看大局,算大账,很快释然,不在乎了。

 

宋家全家福


4、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

 

当晚,蒋介石第三次和岳母见面。老太太特别高兴,盯着他,上上下下反复看。

 

蒋介石身高1米7,体型偏瘦,腰板笔直,坐有坐相,谈吐恭敬有加。比起她的大女婿孔祥熙,二女婿孙中山,蒋介石可能最帅气最中看。

 

大女婿早年留学美国,在某次社交活动中,与同在美国留学的大女儿撞过一次面。若干年后,老公在日本偶遇小伙子,得知他单身,信仰基督教,马上引荐给女儿。他是孔子第75代孙,绝对的世家子弟。父亲是山西大商人,家境殷实。矮矮胖胖的大女婿,是她的乘龙快婿。宋母盯着蒋介石看的时候,大女婿是国民政府的实业部部长。

 

二女婿孙中山,政治地位,历史地位,都是天下女婿无法望其项背的。宋母上下看新女婿的时候,大女婿去世两年多了。大女婿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心病。

 

眼前这位新女婿,虽然下野了,不知前途几何,但已是全球著名的大人物。

 

我们不知道,宋母盯着这位不是基督徒,还有过结婚纳妾“前科”的女婿,究竟想了些什么,通过蒋介石的日记,我们知道,她很愉快。

 

蒋介石反而不好意思了。

 

他在日记中说,丈母娘双眼盯着他,看来看去,让他这个新女婿难为情,“未免令新女婿为难”。

 

时年40岁的蒋介石,阅人无数。追随孙中山,见过斯大林。上自国家元首,下到流氓妓女,都有深层次的接触。他也见过大场面,从宏大的总统就职,到凄凉的尸横遍野。没想到,此时此刻,在未来丈母娘面前,内心居然局促不安。

 

唐代有位诗人,考进士之前,给考官大人写了一首诗,以新媳妇拜访婆家姑舅,害怕公婆不肯点赞的心态,说: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熟读唐诗的蒋介石,当晚洗完澡,提笔写日记的时候,是不是想起了这首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订婚”当天,自登广告,自曝婚史 

2017-06-10 敬平 法之彬彬

1927年9月26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定婚的日子。他请《申报》,刊登了一则个人广告,自曝隐私,呼吁社会各界,对他的婚史不要以讹传讹。

 

1、自登广告,自爆婚史,自证清白

 

广告不长,翻译成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

 

我小时候,有个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六年前正式离婚了。


后来,两次纳妾。大家知道,妾是没有婚约的,分了就分了。我和她俩脱离关系了。


如今,家里只有两个小儿,再没有女人了。外界新闻,说我重婚,是谣言,请大家放我一马,不要信谣,不要传谣。拜托了,谢谢!

 

蒋介石说的是实话。

 

他与原配,就是蒋经国的妈妈,早在舅舅们的见证下,离婚了。为与宋美龄结婚,蒋介石最近专门补了一份离婚协议书。

 

他与第一个妾,那位青楼出身的姑娘,谈好了分手条件:蒋介石供应生活费;她带着蒋介石的小儿子,回她的苏州老家。

 

他与第二个妾,那位曾以“校长夫人”名义,在黄埔军校风光一时的女学生,在蒋介石刊登个人广告前一个月,去美国留学了。

 

这时候,蒋介石已经被政敌轰下台,下野一个多月了。一个平民百姓,为什么要刊登广告,自曝隐私,自证清白呢?

 

2、无风不起浪

 

蒋介石连登三天广告,这“浪”是赴美留学的第二位妾吹出的“风”。

 

一个多月前,蒋介石的结拜大哥,帮他连哄带骗,送走第二位妾,昔日黄埔军校公开抛头露面的“校长夫人”,今日人所共知的“蒋夫人”。


9月9日,船上漂了20天的“蒋夫人”,到了美国旧金山。当地报纸大肆渲染,报道“蒋介石夫人携带50万美金登临美国”。

 

“蒋介石哪来这么多的美金?”海外华侨惊讶不已。

 

据说,怀疑蒋介石贪赃受贿的华侨,有的扬言,不再给国民党捐款。

 

自孙中山开始,革命党的经费来源,始终离不开海外华侨的捐助。宋美龄的爸爸,当年就是孙中山的一位金主。

 

实际上,“蒋夫人”身上没几个铜板,这是记者追踪报道“蒋夫人”时,从不明真相的群众那里,无意之间打探到的“假新闻”。

 

蒋介石的麻烦,倒不在于50万美金的假新闻,而是蒋宋联姻的关键时刻,冒出“蒋夫人”,易容导致外界误解,指责他一夫多妻。

 

不得已,蒋介石接受记者采访是辟谣,说他早已和一妻二妾切割干净。如今,他个单身汉,向宋美龄求婚,是合法的,有资格的。

 

在报纸上公布自己的婚史,据说也是采访他的记者建议的。

 

3、谁逼蒋介石登报公布婚史

 

蒋介石又不是没脑子的应声虫。他接受记者的建议,跑到《申报》上自爆婚史,显然是被逼无奈。

 

那么,谁逼他?

 

蒋介石17年之后,在日记中说,共产党从1926年开始,不止一次,以“败德乱行之污秽”,造他的谣。意思是说,他和共产党翻脸之后,共产党造谣,说他道德败坏,想用“绯闻”打到他。

 

我看到的历史资料少,不知道蒋宋定婚时,共产党有没有指责他私生活不道德,倒是蒋介石研究专家杨天石说,“当时,国民党内,对蒋介石的家室多有质疑”。

 

杨天石没有说,谁质疑他,质疑的理由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我推测,可能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政敌,因为赴美留学闹出50万美金传闻的“蒋夫人”,因为他过往的一妻二妾,怀疑他迎娶宋美龄,是事实上的一夫多妻。

 

国民党作为国民政府的执政党,从蒋宋联姻三年前开始,就号召妇女解放,反对纳妾,反对事实上的一夫多妻。

 

蒋介石虽然下野了,还是国民党党员。一年前,国民党“二大”通过《妇女运动决议》,决定制定《婚姻法》,反对多妻。“二大”时一跃成为党内“二号人物”的蒋介石,当时也是赞成的。如今,你作为党员,一个还想东山再起的党员,不能和党中央的决议对着干吧?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吧?

 

国民党内部,真有不纳妾的。“二大”上成为“一号人物”的汪精卫就不纳妾。不幸的是,汪精卫已是他在党内最大的政敌,几个月前公开翻脸。

 

                                蒋介石与汪精卫


没有证据说,汪精卫用“纳妾”这张牌,打击过蒋介石。但是,同在党中央,争夺领导权,人家响应党中央号召不纳妾,你蒋介石妻妾成群,你好意思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娶宋美龄,媒人阵容,百年无双 

2017-06-12 敬平 法之彬彬

1927924日,下野的蒋介石,撂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挑子,丢下“江山”追美人。为与宋美龄订婚,他一口气,聘请了四位媒人。阵容之豪华,史上罕见。

 

当时,媒人不仅关系到面子,还关系到法律。

 

今天,我们回头看,四个媒人,一个“正国级”,三个“副国级”,一百年之内,可能没有哪对新郎新娘,可以望其项背。

 

1、老乡媒人

 

当天,蒋介石拜访奉化老乡王正廷,请他做媒。

 

当晚,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到王正廷,写了一个很文雅,当然也很生僻的词:作伐。

 

作伐,就是做媒的意思。

 

《诗经》中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用今天的话说:没有斧子,砍不了树;没有媒人,娶不了老婆。

 

《诗经》距今两三千年,你想想吧,媒人这个工种,有多古老。

 

媒人王正廷,比蒋介石大5岁。辛亥革命后,是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院长,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蒋介石邀请王正廷为自己做媒,既有面子,也合情理。

 

王正廷,是位外交家,8年前,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就是他。

 

王正廷,还是一位体育活动家,是中国第一个奥委会委员,也是国际奥委会终身委员。

 

蒋介石请王正廷去宋家提亲,还因为王正廷是基督徒,当过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与宋家的基督信仰一致。


王正廷是留学美国的博士,学法律的。不知他们闲聊做媒的时候,有没有跟蒋介石闲扯媒人与法律。

 

唐宋元明清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媒人的法律地位,从提亲到完婚,六种礼节,缺了媒人,玩不下去。不仅不合礼仪,也不合法。

 

蒋介石和宋美龄,实质上是自由恋爱。但是,那时候,中华民国的“婚姻法”还没出台,结婚不但要按民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办事,名义上也需要遵守清朝的“婚姻法”。


做媒之后,新郎蒋介石东山再起,媒人王正廷也跟着“人生豪迈”,“焕发第二春”,当上了外交部长、财政总长、驻美大使......


王正廷


2、请“媒人掘墓人”做媒

 

当天晚上,蒋介石跑去拜访何香凝,请她也当媒人。

 

何香凝,是蒋介石的革命老大姐,比蒋介石大9岁,廖仲恺的遗孀。他们夫妇都是孙中山革命的追随者。如今,夫妇俩的坟墓,在南京中山陵附近还能找得到。

 

和一般革命家夫人不同,何香凝自己也在革命第一线,是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最早的三八妇女节,就是她在广东呼吁设立的。

 

何香凝是“媒人”的掘墓人。请何香凝做媒,有点儿滑稽。


之前一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香凝敦促国民党制定婚姻法。

 

之后两年,国民党真的推动国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包含于《中华民国民法》,第972条规定:“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定立”。按这几个字的规定,“媒人”在法律上完成了历史使命,滚进了历史的坟墓。


之后,“媒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上蹿下跳,至今依然坐在婚礼的主宾席,但法律地位早就飞灰烟灭了。

 

何香凝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都主张一夫一妻,反对纳妾。按照她的观点,理论上,应该不喜欢蒋介石这样有过两个妾的新郎。

 

此外,何香凝在广州的时候,和蒋介石宠妾,那个以校长夫人出入黄埔学校的女学生,来往密切。据说,还挺喜欢那个女学生。这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接受蒋介石邀请,从广州专程赶到上海,去宋家跑媒人这个龙套


据说,何香凝女儿曾劝阻她,不要北上,替蒋介石做媒。何香凝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半年前“清共”,与共产党决裂,两人政见不合。


何香凝之后一直和蒋介石不睦:给他送过裙子,讥笑他不抗日:给他送过对联,骂他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何香凝留在大陆,后来当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3、请“基督将军”的基督徒夫人做媒

 

927日,忙完昨天的订婚仪式,蒋介石和宋美龄去大姐夫家,咔咔咔合影留念。然后,去拜访另一位媒人:李德全。

 

李德全当时31岁,是冯玉祥的夫人。十年前李德全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一位蒙古族姑娘。28岁的时候,嫁给了“基督将军”冯玉祥。

 

蒋介石下野之前,和冯玉祥都是总司令。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冯玉祥是国民联军总司令,两人关系挺好。

 

冯玉祥第二年与蒋介石义结金兰,拜了把兄弟,以后又反目成仇。李德全后来与共产党走在一起,是建国后第一位卫生部长,还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些,都是后话。当时的新郎和媒人不能逆料。

 

蒋介石邀冯夫人做媒人,除了冯玉祥夫人这个名分之外,可能还因为李德全是基督徒,与宋美龄一家信仰相同。

 

纵然信仰相同也不能作为女方的媒人我跟朋友闲聊此事朋友说李德全可能是女方的媒人

 

我说绝不可能

 

今天同学们结婚有的婚礼会出现男方媒人女方媒人同时登场的盛况。


我估计,这是男女平等观念之下牵强附会的安排。无所谓对错,但不符合习俗。

 

按照习俗,媒人只能由男方聘请。结婚“六礼”的“第一礼”是“纳采”,由男方聘请的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从唐代直至蒋介石宋美龄结婚第三年,法律始终是这么规定的,没变过。

 

李德全给蒋介石当媒人,只能代表蒋家去宋家提亲。

 

李德全


4、请宋美龄的干哥哥做媒人

 

蒋介石拜访的最后一个媒人是谭延闿。

 

谭是举人、进士出身,比蒋介石长7岁。蒋介石三年前发动中山航兵变的时候,蒋是第一军军长,谭是第二军军长。当时,国民党老大是汪精卫。汪精卫对蒋私自兵变,怒不可遏,视同造反,但,谭默默地站在蒋这边。所以,蒋对谭很有好感。

 

宋家对谭更没得说。谭是宋母的干儿子,是宋美龄的干哥哥。当初,亲哥哥宋子文反对这桩婚事,宋美龄请这位干哥哥出马,苦口婆心,改变了亲哥哥的主意。


谭本人的家世背景、政治成就、艺术修养,也是响当当的。

 

谭的父亲是清朝的进士,家世显赫。蒋介石还在当兵的时候,谭就是湖南的谘议局局长蒋在上海自命团长谭已是湖南省都督

 

蒋介石结婚后东山再起谭也随他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

 

谭应该没讲蒋的坏话。这也是媒人常有的态度。

 

谭延闿


还有一年,就退出历史舞台的“大理院”(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在蒋宋大婚的时候,已经淡化了媒人法律上的保证责任,不再按清朝法律追究媒人的刑事责任。但,“有一说一”,从媒人这个工种诞生之日起,一直是法律强制实施的行业职业准则。

 

媒人在男女双方的家庭,不但联络人协调人还充当了保证人的角色。男方家长委托你向女方提亲,你得告诉女方:男方这个小伙子高矮胖瘦?家中有几亩良田?几个兄弟几头牛?有没有女方得知真相后可以依法悔弃婚约的疾病?有没有“和尚”、“道士”这类不该结婚的身份?

 

反过来,你媒人问过女方这个姑娘的生辰八字,问过健康状况等等,你得如实反馈男方。否则,未来闹出官司,知情不说的媒人和主婚的父母一样,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虽然轻一些,板子打在屁股上,一样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我请你主持婚礼,不给面子? 

2017-06-14 敬平 法之彬彬

标题是我取的,不是蒋介石说的。

 

我取这个标题,不是想当标题党,而是表明我的诧异。


江牧师拒绝为蒋宋祝婚
1


1927年12月1号,蒋宋大婚,上半场是基督教婚礼。婚礼前,宋美龄的妈妈,邀请丈夫生前的好友江长川牧师,担任基督教婚礼主持人,为新郎新娘祝婚。江牧师对蒋介石的婚史,做完“尽职调查”,没答应。

 

依我这个俗人的理解,能在蒋宋婚礼上,吃口饭,喝口水,鼓个掌,做回来宾,已是莫大的荣耀,值得吹牛吹到死,为什么江牧师如此不给面子?

 

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是1927年上海的一桩盛世,是全世界瞩目的婚礼。外国使节,中外记者纷至沓来,中华民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遗臭万年的,活着的,能来的,差不多都来了。军警巡捕,青帮流氓,站岗放哨,验明正身,才能进场。可是,奇葩的江牧师不稀罕,不肯在名人瞩目的聚光灯下,以上帝代表的名义,祝福他们的婚礼。

 

牛哄哄的江牧师,何许人也?

 

江牧师,是位老上海,世代居住在上海老西门。比蒋介石岳父小11岁,比蒋介石大3岁。

 

江牧师毕业于今天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是神学院毕业生。

 

毕业后,在上海、浙江、江苏,布道传教。如今,苏州大学西门那座西洋风格的圣约翰教堂,就是江牧师布道的地方。

 

蒋宋结婚的时候,江牧师在当时上海最大的教堂“景林堂”,主持宗教事务。

 

当时,江牧师是中华基督教协进会的副会长,是基督教在中国的领导人,在基督教卫理公会信徒当中,影响力很大。


宋美龄家人为什么要请江牧师
2


宋美龄已经去世的爸爸,是位基督徒。如果我们不是基督徒,一般很难区分基督教的不同教派,也不会留意宋美龄的爸爸是哪个教派的牧师。

 

宋爸爸是卫理公会的信徒。20岁那年,他在美国加入卫理公会。回国之后,教长林乐知派他去苏州传教。

 

林乐知是著名的美国传教士。通过支持洋务运动,为洋务派翻译图书,创办新式学校的方式。林乐知在中国传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林乐知


江牧师主持的“景林堂”,字面含义是“景仰林乐知的教堂”,是为纪念他,才取了这个名字。

 

由此可知,同为林乐知的教友,同为基督教卫理公会的牧师,同在上海,宋爸爸与江牧师渊源有多深。

 

和宋爸爸一样,宋妈妈和孩子们都是卫理公会的信徒。

 

这种情况下,宋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江牧师,想去“景林堂”举办婚礼,想请江牧师主持婚礼,祝福新郎新娘。

 

江牧师为什么“不给面子”
3


按照我们老百姓庸俗的小九九,江牧师拒绝,不合情,不合理,不给面子。

 

于情:你老朋友最小的女儿出嫁;

 

于理:人家蒋介石虽然下野了,毕竟是当时全世界最年轻的革命领袖,答应他,也是扩大基督教在华影响力的“公益广告”啊。

 

江牧师拒绝,显然不是“面子问题”,是“里子问题”。

 

江牧师早已作古,我没机会当面请教原因,我只能根据“教会法”关于婚姻仪式的规定,从逻辑出发,尝试解释“里子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婚姻是不可分离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子问题”。蒋介石离过婚,这是江牧师不能接受的。中世纪以前,教会厌烦结婚这种世俗事务,可是,世俗的国王们非把俗事往他们那里推。七七八八的原因合在一起,教会慢慢地,牢牢地掌握了信徒的婚姻,还创造了很多理论和法规,比如说,不能离婚。

 

教会认为,婚姻是基督与信徒之间的结合。你要离婚,就是对基督的背叛。

 

蒋宋结婚的时候,政教分离已是世界潮流,“教会法”不能对抗“国家法”。可是,信徒非要按教会法规行事,国家也不能干预。

 

蒋介石跟宋美龄结婚前,有一妻二妾。按照世俗的国家法,你说你跟妻子离婚了,跟两个妾了断了,可以重新步入婚姻的殿堂。可你蒋介石现在找上门来,要按教会法规办,那么,当然对不起,你这样的婚史太“黑”,跟千百年前欧洲淫乱不休的国王差不多,不行!

 

想当年,欧洲多少朝秦暮楚的国王离婚再娶,在教皇和主教那里,流血又流泪,离个婚比篡个位还难!

 

江牧师所属的基督教卫理公会,主张圣洁生话,蒋介石妻妾成群的过去,跟圣洁沾不上边。蒋介石三年之后才接受洗礼,当时根本不是基督徒。一个真正的卫理公会牧师,怎么能在自己作主的教堂里,为这位离婚再娶的异教徒主持婚礼,为他祝婚呢?

 

好在,每个教堂,每个牧师,对教会法规的理解不一样,你认为不行,别人可能认为行。宋美龄家很快找到了另一位基督教领袖。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这一位,还是江牧师在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上级,正牌的“会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婚戒指:最正经的传说 

2017-06-16 敬平 法之彬彬


1921年12月1日,下午3点半左右,婚礼上,30岁的“剩女”宋美龄,把一枚戒指套进蒋介石的手指,等待牧师宣告当时罕见的基督教婚礼:礼成,OK,Over。

 

三分钟前,40岁的“老男人”蒋介石,已把婚戒给她戴好了。

 

为了婚礼上戒指交换成功,他俩昨天排练了一次。

 

请问,你做新郎新娘的时候,或者参加婚礼看人家做新郎新娘的时候,是否好奇地问过:

 

结婚为什么要买戒指?这个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

 

新郎新娘为什么要在婚礼上交换戒指?

 

戒指到底戴在哪只手上?为什么?


戒指到底套在哪跟手指上?为什么?

 

婚戒分不分订婚戒指、结婚戒指?究竟是订婚的时候戴,还是结婚的时候戴?


婚戒要金的还是银的?要不要镶钻?要不要私人订制刻名字?

 

婚戒历史上一直都是圣洁的吗?

 

让我们先回到蒋宋举办基督教婚礼的历史现场,我一边“转播”实况,一边回答这些问题。


【⚠⚠[这篇文章4300字,大概需要10分钟才能读完。如果你时间紧,或者不爱长文章,直接翻到文章末尾,看最后一部分的“总结”,答案都在里面。]】


 

1
结婚为什么要买戒指?这个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


婚礼的现场,在今天上海的陕西北路369号。当年,这里是一座英式花园别墅,宋美龄妈妈的家。

 

3点5分,主持婚礼的牧师,在音乐声中,登场了。

 

牧师走到摆满鲜花的主席台,手捧《圣经》,往蒋宋二人面前一站,慈爱的目光看过每个宾客的脸庞,用基督教的表达方式,对“各位亲爱的兄弟姊妹们”说:

 

今天,我们在上帝和亲友面前,为蒋介石先生、宋美龄女士举行婚姻的圣礼……


基督在世的时候,之所以特地赶赴迦纳参加婚礼,是因为基督注重婚姻。圣保罗也说,婚姻大事,高贵无比,不可草率。所以,我们应当谨遵上帝的意旨,成就这件大事。

 

牧师的祝词念到这里,新郎新娘的戒指都准备好了。

 

结婚准备戒指,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习俗。

 

26年前,蒋介石第一次结婚,迎娶蒋经国的妈妈,彩礼一箩筐,没有戒指。那是传统的旧式婚礼,哪来戒指?

 

结婚戒指,是西方传教士带给中国新郎新娘的习俗。


刚开始,在中国,只有基督徒结婚,才准备戒指。民国初年,戒指成了“文明婚礼”的标配。


文明婚礼,是相对于旧式婚礼而言的新式婚礼。那时候,维新人士倡导社会改良,移风易俗,号召人民群众,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向欧美“文明国家”学习,订婚的时候,不送彩礼,送戒指。至于文明国家为什么结婚送戒指?基督信仰与儒家传统是不是一回事,好像没人深究。


蒋宋大婚15年前,浓墨重彩报道蒋宋大婚的《申报》,就刊登过号召人民群众文明结婚的新民谣:“文明结婚……戒指为定”。


送戒指,既没有买卖婚姻的铜臭气,又符合娶妻送礼的传统,颇受革命党维新人士的欢迎。蒋介石订婚后第一次拜见宋美龄妈妈,就奉上一枚戒指,请求未来丈母娘同意婚事。

 

当然,民国时代的文明婚礼,寥若晨星,也许不足千分之一。大半个世纪,普通人家娶媳妇嫁女儿,也不爱买那中看不中用的戒指。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结婚弄个戒指的有几人?


但是,结婚买个戒指的习俗,就此留下了。今天,除非你是个特立独行的另类,不然的话,戒指总是少不了的。

 

2
新郎新娘为什么要在婚礼上交换戒指?

 

答案是:你们宣誓爱情,我们见证爱情。

 

两人如胶似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的问,你爱我吗?男的说,爱!女的又问,拿什么作证?男的掏出个戒指。

 

这就叫信物,证明我爱你。

 

婚礼上双方价换戒指,等于当众发誓我爱你,掏出信物,请亲友作证,我爱你。

 

基督教婚礼上交换戒指,作证的不仅有亲友,还有上帝的代表牧师。

 

我们再次回到蒋宋大婚的历史现场,看实况。

 

牧师念完祝福的稿子,40岁的蒋介石,面对宋美龄,带着浓重的浙江口音,说:


我,蒋中正,心甘情愿,遵从上帝的旨意,娶你宋美龄为妻。从今往后,无论安乐还是患难,健康还是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一定尽心竭力地爱你,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

 

这一段,结过婚的老新郎,你说过吗?自己没说过,参加高大上的婚礼,是不是也听人家说过?

 

蒋介石接着说,“上帝实临鉴之”。


意思是说,人在做,上帝在看,上帝明察秋毫,知道我说的是真话。


这是一句套话,但是很重要。圣经世界的婚姻,不像蒋介石初婚的时候,父母作主,不管儿女愿不愿意。基督教要求双方心甘情愿走到一起,而且要在婚礼上,当众说出来。

 

蒋介石最后一句是重点,与戒指相关,请注意:

 

这是我诚诚实实承诺你的,如今,我特地把这枚戒指授予你,以坚此盟。

 

“以坚此盟”,是重点中的重点,你我之间的婚姻,犹如两个国家结盟,两个男人义结金兰,这枚戒指,就是结盟的信物,就像拜把兄弟喝下的血,永不变心!

 

新郎在婚礼上给新娘戒指,当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有史可查的第一次,是蒋宋大婚前1071年前的往事。

 

如果你想知道,你和婚戒的亲密接触,距离史上第一次多少年,请用年份减去856,自己算。

 

856年前,今天英国境内一个小国的国王,娶今天法国的一个公主。

 

国王是个老国王,有四个儿子。公主才13岁,豆蔻年华的小姑娘。

 

那时候,法国公主嫁到外国王室,好像没有先例,再加上国王娶公主的动机,在于联姻后共同抗敌,与爱情无关。

 

如何才能保证老夫少妻的婚姻牢不可破?当时大家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举办隆重的婚礼,在上帝的代表面前,给公主套个戒指。这对信仰基督的两国王室和人民,约束力很强。

 

法国最大的主教亲临婚礼现场,第一枚真正的结婚戒指,就这样在人类婚姻史上,闪亮登场。

 

注意,这个故事中,公主并没有反过来给国王这个老新郎戴戒指。也就是说,双方没有交换戒指。

 

交换结婚戒指,蔚然成风,还要再等800年。基督教法规,把交换婚戒当作习俗予以批准,是蒋宋大婚42年后的事。

 

3
戒指戴在哪只手上?
  

好了,重回蒋宋大婚的历史现场,接着看实况。

 

说完“以坚此盟”,蒋介石拉过宋美龄的左手,戒指套在她的无名指上。


回忆一下,你自己,你参加的婚礼上,戒指是不是戴在左手上?

 

为什么呢?

 

因为你得尊重主教,中世纪,欧洲的主教把戒指套在右手,露在外面,让信徒们一望而知,主教是完全禁欲的。主教通过戒指,沉默而“大声”地劝勉基督徒,不必像我这样完全没有性生活。但是,你们夫妻一定要节制性欲。

 

既然主教戒指戴在右手有如此重大深沉的含义,普通人怎么能和主教一样?于是,普通人的戒指,坚定地戴在左手上。

 

普通人需要辛苦地干活。戒指戴在你的左手上,干活是不是方便多了?

 

等到蒋介石把戒指戴在宋美龄的左手,这个习俗在欧洲,已经流行了三四百年了。


4
戒指究竟应该戴在哪根手指上? 


翻到前面,看看蒋介石把戒指,戴在宋美龄的哪根手指上?


对了,是无名指。

 

戒指戴在无名指上,是“教会法”的规定,对天主教徒来说,是一定不能搞错的。

 

大概1800年前,罗马人率先捣鼓出这个先例。

 

热爱医学的罗马人认为,有一根神经,把无名指跟心脏连在一起。

 

那时候的罗马,特别希望女人忠诚的男人,想当然的认为,把戒指套在女人的无名指上,就能让女人忠诚不渝,永不变心。

 

基督教征服罗马人的灵魂之后,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主教把无名指称为“戴戒指的手指”。


基督教世界不但相信了这个说法,还写进“教会法”,鼓励夫妻以心相许,以血相期,永不胡来,永不分离。

 

5
婚戒分不分订婚戒指、结婚戒指?究竟是订婚的时候戴,还是结婚的时候戴?

 

蒋介石结婚前两个月,去日本请求宋美龄妈妈同意婚事的时候,就把一枚戒指递给了宋妈妈。

 

婚礼上,蒋介石又给宋美龄戴上了。


前后两个月,会不会是两枚不同的戒指?


我估计是同一枚。你说呢?


之所以订婚就送戒指,是因为当年有订婚这个前置程序,先订婚,再结婚。订婚时佩戴的戒指,叫订婚戒指。结婚时佩戴的戒指呢?当然叫结婚戒指。

 

在欧洲,戒指毫无疑问地用于结婚仪式,是1563年基督教全球主教大会闭幕之后的事。因为从此以后,订婚不重要了,相应地,订婚戒指有没有也不重要了。

 

之前,整个基督教世界,也是众说纷纭,十里不同俗,今天这个地方说订婚用戒指,明天那个地方说结婚用戒指。反正,都叫婚戒。

 

现在,我们国家,欧美大多数国家,订婚都不是法定程序。婚约也没有强制性。订婚,只是民间的风俗,可以订婚,也可以不订婚。


所以,订婚戒指,可有可无。什么时候佩戴戒指,就看你订不订婚。你订婚,就订婚的时候戴。安吉丽娜·朱莉,订婚那年就佩戴了16克拉的钻戒。


 安吉丽娜·朱莉与布拉德·皮特


至于说,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要不要区别开来?那就丰俭由人。你钱多,愿意像珠宝商说的,订婚弄个什么戒指,结婚再弄个什么戒指,反正不是公家的钱,弄再多,警察都不会找你麻烦。

 

6
婚戒要金的还是银的?要不要镶钻石?要不要刻名字?


我有个朋友很好奇,90年前,蒋宋大婚的戒指长什么样?有没有特意挑选某一款?

 

很遗憾,当时的记者,还没有黄晓明Angel baby大婚时狗仔队的职业素养,没追踪披露这些细节,我自然无从知晓。至于说,你的戒指应该长什么样,应该问你自己。希望下面这几段,可以给你理论支持,帮你减少纠结。

 

戒指与婚姻,最早是古罗马连在一起的。

 

2300年前,哪来那么多金子?所以,戒指是铁的。

 

迷恋象征主义,喜欢讨个吉利的欧洲人,后来给铁戒指镶上钻石,是因为欧洲男人迷恋象征主义,希望女人忠于爱情捍卫贞操的心,像钻石一样。请问,这世上,还有什么物质的硬度超过钻石?

 

人类越来越富有之后,铁戒指之外,又有了银戒指、金戒指。既然钻石象征坚贞不渝,金戒指当然少不了钻石。

 

前年,刘诗诗吴奇隆结婚,钻戒圈刻上象征名字的644&576。这个,欧洲基督教世界早就玩过。中国乾隆皇帝登基前后,欧洲钻戒工艺登峰造极,紫晶、翡翠各类珠宝,都用在戒指上,还刻上各种诗情画意的图文字母。

 

刘诗诗与吴奇隆婚戒


教会一直反对戒指过于贵重。归根结底,戒指是夫妻忠诚的信物,不是炫富的工具,不是买卖婚姻的“聘礼”。

 

7
历史上的戒指一直很圣洁?

 

蒋介石宋美龄交换婚戒的时候,来宾们没有iPhone,没有摄像机,但是可以拍电影。通过90年前的电影纪录片,你会发现,蒋介石宋美龄表情严肃,没有笑容,很庄重。


现场的气氛,你可以脑补一下,往庄严、神圣、纯真的方向使劲想。

 

可是,欧洲历史上,戒指真的那么圣洁吗?

 

在欧洲下里巴人的世界,戒指并不总是圣洁的。相反,有时候,戒指的象征意义,又黄又俗又铜臭。


阳春白雪的欧洲贵族说,戒指是贞操的象征。下里巴人的笑话说,戒指是环形的女性生殖器。

 

一百年前,欧洲有一首黄色歌曲,叫“结婚戒指”,几个处女,迫不及待地,等着坏男人把手指,放到女人才有的“环”。

 

几百年前,欧洲的魔法故事中,魔鬼会施魔法,把男人变成阳痿。男人怎么化解魔法?拿下婚戒,撒泡尿,穿过去。


够黄够俗吧?


蒋宋二人如果知道这些,对戒指的热情会不会打折扣?


铜臭,就不多说了。早年欧洲的订婚戒指,在很多地方,跟“定金”差不多,跟中国传统中的“彩礼”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比“定金”“彩礼”诗意多了,面子上也好看得多。


蒋介石宋美龄那会儿结婚,文明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婚戒,如果没有彩礼的味道,估计也流行不了。


今天呢?你自己说吧。


8
读累了吧?现在,总结一下


蒋介石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不仅是当时的经典,也是百年的经典。因为宋美龄出身基督教家庭,他们佩戴戒指的姿势,迄今都不过时,标准,规范,也很经典。“法之彬彬”建议你认真研读,并记住文章开头七个问题的答案:


1、结婚戴戒指,是古罗马的习俗。基督教统治欧洲后,变成了教会习俗。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把这个习俗带到中国。民国时代,号召文明婚礼,戒指成了标配。今天,蔚然成风,你也不能免俗。


2、婚礼上交换戒指,是教会的规定,目的是当众宣誓至死不渝,请上帝和亲友见证。


3、戒指应该戴在左手上,因为右手是主教的特权,你没资格。


4、戒指应该套在无名指上,因为那根手指连接心脏,可以保证TA不变心。


5、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都叫婚戒。你订婚戴的戒指,就叫订婚戒指。订不订婚,是习俗,不是法律,你爱订不订。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可以是同一枚,土豪请随意。


6、戒指最初都是铁的,镶钻石是因为钻石硬度高,可以象征坚贞不渝。金的?银的?要不要钻石?要不要私人订制?翻翻口袋,再倾听内心的声音。


7、戒指,并非所有时代所有人都觉得圣洁无比。有时候,戒指又黄又俗又铜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主婚人”不是主持婚礼的人 

2017-06-18 敬平 法之彬彬


如今,体面一点的婚礼,都离不开“主婚人”这个角色。主婚人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适合当主婚人?主婚人应该有几个?很少有人拎得清。


我见过一些婚礼,甚至错把主婚人当成“婚礼主持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看看蒋介石宋美龄婚礼的主婚人,你就明白了。


01

不知道“蒋锡侯”是谁吧? 


问:蒋介石宋美龄1927年大婚,请柬是以谁的名义发放的?

 

答:蒋锡侯,宋子文。

 

问:蒋宋大婚的主婚人是谁?

 

答:蒋锡侯,宋子文。

 

问:宋子文是谁?

 

答:知道,宋美龄的哥哥,“四大家族”之中的“宋子文家族”的老大,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长、外交部长……

 

问:蒋锡侯是谁?

 

答:……


02

大报记者也怕老百姓不知道“蒋锡侯”

 

1927年12月1日下午4点10分,蒋介石在老上海戈登路的大华饭店,举办正式婚礼。党国要人,中外来宾,一千三百余人,花香层影,盛极一时。

 

西洋乐师奏乐唱歌之后,司仪大声呼喊,邀请主婚人入座。

 

一个身穿传统旧式服装的“老男人”,笑容可掬地,与西装革履的宋子文,双双入场。

 

蒋宋婚礼是当时发报纸众口一词的“最时行”的婚礼,最时尚的文明婚礼,男宾一律西式洋装。这位仁兄何方神圣?为什么穿衣打扮与众不同?

 

这位仁兄,就是蒋锡侯。

 

第二天报道婚礼盛况的《申报》,在《蒋介石宋美龄昨日婚礼盛况》中,介绍了一串民国史上大名鼎鼎的来宾,“蒋锡侯”的名字,排在很多党国要员之前。怕读者不认识,不知道蒋锡侯是谁,记者特地在“蒋锡侯”三个字之后,打了个括弧,注明:“即,蒋介石胞兄介卿”。

 

这回,知道了吧?蒋锡侯就是蒋介石的“胞兄”。

 

记者搞错了。蒋锡侯不是蒋介石的“胞兄”。“胞兄”,同胞兄弟,一个妈妈生的哥哥。其实,比蒋介石年长12岁的蒋锡侯,是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


蒋锡候


03

长兄如父,结婚请柬,蒋介石也以哥哥的名义发出

 

蒋锡侯在蒋介石日记中,惹人厌烦,形象不好。小时候,这位哥哥欺负过蒋介石的妈妈,给蒋介石童年留下过阴影。

 

蒋介石爸爸一生取过三个太太。

 

第一个太太,就是蒋锡侯的妈妈。

 

第二个太太,是蒋锡侯妈妈去世后,他爸爸续弦的继室。没生一男半女就死了。

 

第三个太太,就是蒋介石的妈妈。蒋介石妈妈是个苦命的女人:


17岁嫁给当地某个农民,生了一个男孩;


三年后,丈夫和儿子都死了;


婆家骂她克夫,又不能回娘家,索性出家做了尼姑;


堂哥不舍得她,见蒋锡侯爸爸第二个老婆死了,就从中做媒,让堂妹还俗,嫁给在镇上开盐铺的蒋爸爸。之后,有了蒋介石。

 

跟蒋介石比,蒋锡侯的出身体面多了。蒋锡侯是正房长子,在旧社会,叫嫡长子。蒋介石呢?叫庶子,续弦后生的小儿子。

 

蒋锡侯小时候念私塾,成绩优秀,中过秀才,是地市级青年才俊。废除科举之后,他也与时俱进,考取一所大专院校,攻读法律,毕业后做了法官。

 

蒋锡侯年轻的时候,可能没见过大世面,不太懂事。他爸爸去世那年,他21岁,蒋介石9岁。做大哥的,不但没有照料弟弟,反倒欺负继母和弟弟。


日后,飞黄腾达不必看哥哥脸色的蒋介石,在悼念妈妈的文章中,委婉地“控诉”哥哥“欺凌胁迫”他们母子。

 

蒋介石妈妈去世,蒋锡侯作为继子,竟然没有回家奔丧。当时,蒋介石已经很牛了。蒋介石没有计较哥哥,还把丧事中收到的孙中山等人的礼品,给他分了一部分。


半年后,在外地当县长的哥哥,丧魂落魄地回家了。蒋介石一了解,原来,哥哥挪用公款,被新任县长扣留了一段日子。估计这个县长的位子,与蒋介石有关。哥哥的上级,看在蒋介石的面子上,没有法办他。为此,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不胜惭愧”。

 

蒋介石应该不喜欢蒋锡侯,但始终尊重他,以“长兄如父”的旧规矩,礼遇他。


请蒋锡侯主婚,也是如此。连请柬,也是以哥哥的名义发出的。这表明,父母去世了,蒋家娶媳妇,哥哥是“家长”。

 

九年后,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押,生死未卜。蒋锡侯闻讯大惊,中风,跌倒,死了。


蒋介石化险为夷之后,为哥哥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国民党政要亲往奉化老家吊唁。蒋亲笔写下祭文,缅怀哥哥的音容笑貌,涕泪横流,感天动地。

 

04

主婚人点头不算摇头算

 

蒋锡侯与宋子文不能比。

 

学历不行。蒋锡侯接受过新式教育,跟留美博士宋子文比学历,被人家甩了九条街。当时,留学欧美,取得博士学位,跟今天一样,是主流价值观中高山仰止的求学之路。

 

官职低微。蒋锡侯最大的官职是县长,人家宋子文早就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

 

但是,在蒋宋婚礼上,两人是平等的,都是 “主婚人”。

 

主婚人,是今天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我见过一些婚礼,把主婚人当成主持婚礼的人,叫做“婚礼主持人”,错得离谱。

 

婚礼主持人是司仪。很多婚庆公司会给你指派司仪,主持婚礼。这样的角色,怎能与主婚人相提并论?

 

主婚人,在蒋宋大婚的时候,法律上叫“主婚权人”。顾名思义,就是有权为新郎新娘婚姻做主的人。


什么人有权呢?当时名义上有效的“大清刑律民事有效部分”规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权。法律上,他们统称“尊长”,或者“家长”。

 

蒋宋大婚七年前,“大理院”(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一个判例,昭告天下:

 

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爷爷奶奶去世了,爸爸妈妈也去世了,由“余亲”主婚。什么叫“余亲”?成年的哥哥就是“余亲”。

 

可见,蒋介石当年请哥哥蒋锡侯当“主婚人”,也是依法办事。

 

当年,转型时代的婚姻家庭法规,怪怪的,很滑稽。一方面,希望用西方的婚姻自由,改造中国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维护法律稳定,捍卫中国传统。


婚姻问题上,“大理院”渐渐否定了父母做主的铁律,但是做得不彻底,希望两头讨好:既承认家长的主婚权,又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结果,家长同意子女反对,婚姻不能成立。子女同意家长反对,婚姻可以撤销。用今天的话说,点头不算摇头算。

 

如果蒋锡侯摇头,蒋介石会听哥哥的?


蒋介石当然不会。可是,天下有几个弟弟像蒋介石这么牛呢?平民百姓之中,爸爸妈妈死了,哪怕弟弟已经成年,哥哥真要一个劲地摇头,弟弟还真没办法。


蒋介石可以不听哥哥的,但不能不尊重哥哥,当他是空气。场面上,你得请他以“尊长”的身份,当“主婚人”。这是蒋家不可藐视的法规习俗。

 

依法,宋美龄家的主婚人,应当是尚在人世的妈妈。可是,宋妈妈身体不好,上不得大场面,又是基督徒,不喜欢世俗婚礼。至于宋子文的两个姐姐,虽然年长,嫁出去的女儿,传统中就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只能请宋家长子宋子文,作为“尊长”,代表宋家,做主婚人。


宋子文

05

今天的主婚人跟民国时代的同与不同

 

今天,我们的婚礼依然摆脱不了民国时代的“旧套路”。比如说,主婚人。

 

今天的主婚人,和90年前不一样,既没有主婚权,又无需像蒋锡侯那样,在婚书上签名,盖私章。


不要以为名是随便签的,章是随便盖的。如果结婚之后发现婚姻无效,比如说,蒋介石和宋美龄是不宜结婚的亲属,签字盖章的主婚人,是要吃官司的。


今天的主婚人,跟89年前一样。蒋宋大婚第二年,《中华民国民法》颁布,法律不再两头讨好,确定婚姻自主。几千年以来牛轰轰的主婚权人大权旁落,由实质上“有权做主”的“尊长”,变成形式上“接应宾客”的“尊长”。


最后,说说什么样的人可以当主婚人?按照主婚人的历史,参照民国以来的法律习俗,男女双方各派一个主婚人。主婚人首选你爸,次选你妈,再次,你哥。


你要说,我偏不,我就想请隔壁老王。也行,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爱谁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婚礼上为什么没有拥吻宋美龄 

2017-06-20 敬平 法之彬彬

今天,婚礼高潮,非“拥吻”莫属:司仪挑逗来宾的情绪,引导新郎热情地拥吻新娘,亲朋好友掌声雷动。

 

新郎拥吻新娘,不是因为司仪轻佻,而是因为“吻”是婚礼仪式的一部分。至于这个礼仪是怎么来的?司仪自己也未必清楚。


现在,邀请你跟我重返1921年蒋宋基督教婚礼的历史现场,看蒋介石拥吻宋美龄的历史片段,答案会在文章末尾,水落石出。


1
当年,拥吻,理论上也是婚礼的高潮

 

1927年12月1日,下午3点10分,蒋介石与宋美龄举办传统婚礼之前,先在宋美龄妈妈家,那幢英国式的别墅里,举办来了一场大规模的基督教婚礼。

 

主持婚礼的牧师,指引蒋介石宣誓,拉起宋美龄的左手,把戒指套到她30岁的无名指上。

 

接下来,宋美龄开始宣誓: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 ... sicfrA/0?wx_fmt=png) 35 25 fill; color: rgb(51, 51, 51); border-width: 20px 10px; font-size: 14px;">

我,宋美龄,心甘情愿,遵从上帝的旨意,嫁你蒋中正,从你为夫。 我必尽心竭力爱你,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我诚诚实实答应你的,如今,特将此戒指授予你,以坚此盟。


说完,宋美龄拉过蒋介石的左手,把戒指套到40岁的无名指上。

 

现在,回忆一下你的婚礼,或者,你参加过的婚礼,下一个礼仪程序是什么?

 

对,是拥吻。

 

没有经历过亲吻现场的,上网搜明星婚礼视频。

 

拥吻,是如今婚礼上老少皆宜的高潮。

 

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虽然距今90年了,当时,理论上,也是高潮。


新郎拥吻新娘,是古罗马遗留的习俗,后来被基督教婚礼所接纳,象征新郎新娘合为一体。


起初,这个仪式需要四个围观群众配合。四个人各牵一角 ,把一块巨大的白色头巾,罩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看他们在头巾下拥吻,比喻两个人入了洞房,上了婚床。


后来,可能是因为这个仪式太繁琐,欧洲人开始用“交换戒指”取而代之。巨大的白色头巾慢慢从习俗中退场了,拥吻,却凭借推动婚礼走向高潮的生命力,一直保留下来。


2
蒋宋婚礼上没有拥吻

 

蒋宋大婚300年前,新郎拥吻新娘之前,一般会有这么一段。

 

神父看着新郎把戒指套到新娘手指上,扒拉扒拉说一通,然后深情庄重地问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

 

“我愿意。”新郎高声回答。

 

……你愿意,嫁他为夫吗?”

 

“我愿意!”新娘小声而坚定地回答。

 

一切就像你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

 

神父用拉丁语宣布:

 

“我以圣父、圣子、圣员的名义,将你们结为夫妻。阿门。”

 

而后,新郎把戒指套在新娘手上。

 

注意,神父用拉丁语说话的年代,只有一只戒指。

 

新娘伸出手,配合新郎套戒指。

 

新郎当众说:“戒指作证,我以圣父、圣子、圣员的名义,用这戒指娶你为妻,我的财产属于你,我的身体也属于你。”新郎一边说一边亲吻新娘。

 

传统的中国婚礼,是没有这个礼仪的。我们今天婚礼上的拥吻,不是老祖宗留下的“土特产”,是民国前后,基督教婚礼遗留的“洋货”。民国之风,吹啊吹,吹到今天,吹来了“拥吻”。

 

既然蒋介石宋美龄办的是基督教婚礼,蒋介石就应该,在交换戒指之后,当众亲吻宋美龄。

 

可是,可是……蒋介石没有拥吻宋美龄,两人只是相互看着对方,有些甜蜜,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3
他俩为什么没有kiss一个?


真相只有他们掌握。

 

我不清楚真相,只能从教会法规和习俗出发,从逻辑上分析原因。逻辑有可能揭示真相,也可能离真相十万八千里,你就姑妄听之,呵呵一笑。

 

亲吻,与性紧密相连。

 

娶妻,不能谈性。否则,社会舆论会骂你淫贱。


大家特别钟爱的民国女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娶妻娶德,娶妾娶色”。孔子说过,食色,性也。男人贪恋女色,娶妾满足色欲,社会可以接受,娶妻不行。因为娶妻,重在两姓联姻,传宗接代,“德”才是头等大事。


蒋介石结婚前40天,在天津的报纸上,公布了自己写给宋美龄的求爱信,说自己之所以求爱,是因为感动于她的“才华容德”。虽然“容”,和“才华”,和“德”一样,都是蒋介石恋恋不能忘的,当众吻新娘,给人“性”的联想,好比把“娶色”挂在脸上,社会大众可能觉得不妥。毕竟,你蒋介石是“娶妻”,不是“娶妾”。

 

蒋宋基督教婚礼上,来宾五十多人,女性居多。虽然出身华贵,过着新生活,不缺新思想,坦然接受自由恋爱不难,公开场合搂搂抱抱,当众接吻,很为难。哪怕只是当吃瓜群众,坐旁边看,也难为情。

 

当时,恋爱婚姻和性的关系,是知识青年,在报刊上公开讨论的话题:恋爱自由是否等同于性爱自由?恋爱与贞操有没有矛盾?没有和谐的性生活,能不能离婚?

 

蒋宋大婚那年,一个奇葩的哲学博士,发表了一篇结婚演讲词,告诉蒋介石宋美龄之类即将结婚的新郎新娘,新婚三天,怎样过性生活。

 

须知,知识青年在当时,占中国人口的比例,非常非常小。何况,还有很多知识青年信奉旧道德,不喜欢把恋爱和性爱绑在一起。

 

鲁迅的三弟,生物学家周建人,就骂那位哲学博士“浅薄”。他表示,贞操固然是个可以扔掉的“旧道德”,你也不能把女人当做男人满足性欲的工具吧?

 

不晓得来宾当中有多少人谈性色变,考虑到这场婚礼,是在记者众目睽睽之下举办,第二天就要公诸于世,即使蒋介石宋美龄本身很开放,普通人的普通观念,也不能不顾忌。

 

我猜,这些,或许是蒋介石没有当众亲吻宋美龄的原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爸爸把女儿的手递给新郎的传说,不美,不感人 

2017-06-22 敬平 法之彬彬

今天,婚礼上,爸爸携女儿出场,是一个小高潮。

 

和新郎亲吻新娘一样,这个仪式,也是民国前后西风东渐的“洋货”,不是中国传统婚礼的“土特产”。

 

90年前,爸爸已经不在人间的宋美龄,依照“长兄如父”的中国观念,由她哥哥宋子文牵着,走向婚礼上的蒋介石。


1
长兄如父,哥哥挽着宋美龄出场

通过今天尚存的电影纪录片,我们可以回看哥哥带妹妹出场的历史场景。

 

1927121日,下午410分,在宋家办完基督教婚礼的蒋介石宋美龄,乘坐牌号7392【数字背后的寓意是???】的花车,来到江宁路大华饭店,一个上海当时著名的饭店。

 

婚礼现场是饭店舞厅改造而成的。

 

党国政要、外国来宾、新闻记者一千余人,集聚一堂。

 

蒋宋二人,预先彩排过,知道婚礼有十项程序性的仪式。宋美龄在哥哥的搀扶之下,缓缓而来,是第四项仪式,在第三项仪式“新郎入场”之后。

 

当司仪呼喊“新娘入场”,音乐响起。据说这是一曲西洋乐《新娘来了》。按照当时记者的描述,30岁的宋美龄,把“闪亮登场”四个字,诠释得美轮美奂。

 

犹如“前戏”,哥哥带妹妹出场前,两个小女孩,沿着鲜花扎出的通道,一路泼撒花瓣。这对兄妹的四个亲戚,四位妙龄女郎,作为伴娘,紧随其后。

 

“前戏”铺垫得差不多了。一身白色礼服的宋子文,挽着妹妹,在掌声中,缓缓走过红地毯。

 

宋美龄手挽宋子文入场


本来,新娘应当由爸爸带出场。遗憾的是,爸爸九年前病逝了。长兄如父,33岁的“财政部长”宋子文,顶替了父亲的角色。

 

通道另一头,正值不惑之年的蒋介石在等着。

 

他要从宋子文手中,接过宋美龄的手。

 

你无法身临其境,就结合你参加过的婚礼,脑补一下那个场景。

 

今天,婚礼上,你可能多次见过老爸带着女儿出场的动人时刻:

 

可能听不懂“I loved her first”的大叔大妈,看着神情不太自然的老爸,挽着女儿的手臂,音乐声中,缓缓走过一路鲜花的红地毯,把女儿的手,交给新郎,眼泪哗哗的。

 

大叔大妈是含辛茹苦的一代人。这一刻,是他们眼中最神圣的一刻。


这一刻,也是欧美婚礼上常见的时刻。和中国老爸可能略有不同的是,欧美老爸少了点中国爸爸盼女儿养老报恩的心思,少了点中国岳父要求女婿接续责任义务的训导。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I Loved Her FirstThe Country Dance Kings - Songs Of A Parent's Love: Volume 2


I loved her first”是一首美国乡村民谣,中文意思是“我是第一个爱她的人”。经常有爸爸带女儿出场的时候演奏。这首歌,以一个爸爸的口吻,讲述带女儿出场时刻的心情。昨天,还把女儿搂在怀里,给她讲童话故事。今天,就把她的手,交给新郎,嫁为人妻。


2

历史上,爸爸带女儿出场,不美,不感人

追寻这个场景的来历,其实不美,不感人。

 

最初把女儿交给新郎的爸爸,是古罗马姑娘的爸爸。

 

2000多年前的罗马爸爸,是女儿一生的监护权人。他们没有跟同时代的中国爸爸商量过,却同样相信,婚姻大事,老爸做主。

 

那时的罗马姑娘很可怜,没有财产权,只有父权,一生都要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结婚,可以逃出阴影了吧?

 

不行!

 

结婚,只是换了个“爹”。

 

婚礼上,爸爸把女儿的手,递给女婿,意味着“父权”变成了“夫权”。

 

很多年后,基督教介入了婚姻。婚礼现场,从自家的客厅,移步到教堂。婚礼上,爸爸换成了神父。


欧洲学者说,教堂只是祝福婚姻的地方,在神父把新郎新娘的手合在一起前,爸爸在教堂的门口,已经把女儿交给了新郎。

 

换句话说,神父就像民国时代的证婚人,形式上权力大威力大,实际上做主的,还是人家老爸。


3

哪有什么“爱的交接”?

等到蒋宋大婚,欧洲老爸继续传承古老的婚姻传统,把女儿交给新郎。但,做主的,是女儿,不是他。新郎接过女儿的手,也不能像古罗马的新郎,高高在上。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神父。没有基督徒坚持千年的“婚姻自主”,女儿可能还得像500年前的欧洲民歌所唱的那样:爸爸,不要把我的手,交给那个一无所有的糟老头……

 

今天,一无所有的糟老头,如果搞定了正值妙龄的女儿,老爸们就别涌起“猪拱白菜”的酸楚啦。需要你音乐声中挽着女儿出场,你就笑容可掬地配合一下。


说到底,婚姻是女儿自己的事,你就是婚礼上一个跑龙套的来宾。不要自作多情地交待新郎,怎样照料她,呵护她。有用吗?没用!


哪有什么“爱的交接”?更没有权利、义务的交接。拜托,你的女儿是成年人,不是需要你半夜盖被子的小女孩。她是独立的,不是你的财产,你不是古罗马的爸爸,她属于且仅属于她自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美龄:一下午的婚纱,一世纪的经典 

2017-06-24 敬平 法之彬彬

今天,我们知道,宋美龄一袭白色婚纱,姗姗而来,惊艳上海滩,缔造了民国时尚。


90年前的蒋介石,是否知道,白色婚纱是基督教婚礼的妆扮?

 

1、婚纱:长长的,拖在地上,一对花童牵着

 

1927年12月1日,下午4点半左右,上海大华饭店的婚礼现场。


掌声刚刚送给蒋介石,司仪高喊:有请新娘宋美龄女士入场。


西洋乐师再次演奏。据说,这首单曲就是著名的《新娘来了》。


两个沿路抛洒花瓣的小姑娘,四个光彩夺目的伴娘,相继走过,一身白色婚纱的宋美龄,被哥哥宋子文挽着,走向蒋介石。


宋美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方,没有挥手致意,连笑容都没有露出。观看当年的电影纪录片,宋美龄表情有点严肃,有点拘谨。


远远望去一袭白色的宋美龄,就以这样的表情,出现在1300来宾面前。


宋美龄的着装,已经被我这样的好事之徒说过很多次。


可能有人没听说,我再说一遍吧:


一层白色柔纱,罩在银色的旗袍外;


花冠连在一条长长的白色软缎上,从肩头垂下;


脚下还有一双白皮鞋,不在近处的来宾,很难看见。


婚纱太长。宋美龄姐姐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牵着长长的婚纱,给三天后电影院的观众,留下了哗哗的唏嘘。


蒋宋婚礼拍摄了电影纪录片,之后,剪辑成短片,在各大电影院轮番播放。


今天,我们看童男童女牵着婚纱从婚礼上走过,有点儿习以为常的审美疲劳。当时,非常罕见。


宋美龄的婚纱,是当时上海时尚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公司赠送的,犹如今天大牌明星穿戴珠宝公司的首饰。


蒋介石宋美龄婚纱照


2、女王的传说,美龄的经典

 

婚纱,对于当时的中国新娘,是罕见的洋装。蒋介石1902年初婚的时候,结发妻子可能听都没听过。

 

宋美龄穿一身白色婚纱,目的不是为了引导潮流。她是一位基督徒,按照基督徒婚礼的习俗,白色婚纱是标配。

 

婚纱开始未必是白色的,跟今天一样,红色的也有。白色之所以占据上风,一是因为白色是基督徒眼中圣洁的象征,二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吃了螃蟹。

 

维多利亚女王结婚的时候,一反英国皇室成员婚礼着装的传统,穿着中国丝绸制造的婚纱,从头顶拖到地上,5米多长,一色的白。

 

这位结婚当年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女王,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英国大主教主持了女王的婚礼。


婚礼把基督教教义渗透每个细节,也让象征贞操的白色,成为西方社会绵延不绝的主色调。【今后,我会专门写篇文章,聊聊维多利亚女王的爱情与婚礼。】

 

宋美龄的白色婚纱,延续了87年前女王的传奇。我想,这,不是因为崇洋媚王,而是因为她本身是基督徒。


30年前,宋美龄出生于基督徒家庭,在母亲的钢琴声、祷告声中长大,在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读书的时候,选修了《旧约》圣经课程。


基督徒对圣洁的向往,也许不是我们这些无神论者可以想见的。


今天,我们把宋美龄称作那个时代的社交名媛,关键因素可能在于家庭的声誉,而非我们想象中的开放与浪漫。


据说,白色婚姻中的很多细节,是宋美龄自己的idea,认真贯彻落实了教会的精神。


相对而言,非基督徒,对婚纱的色彩与细节,就随性得多。蒋宋大婚第二年,林徽因在北美结婚,就没穿白色婚纱。

 

3、花冠:

 

还有一位大家熟悉的民国美女,冰心,结婚当天,一身打扮,与宋美龄几乎一模一样。

 

冰心婚纱照


宋美龄头上的那个花冠,是典型的基督教huny。柔软的白纱,缠着朵朵橙黄色花蕾,做成花冠,连在一条长长的白色软缎上

 

冰心比宋美龄晚两年结婚。

 

宋美龄婚礼上的衣着,影响了当时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可能也影响了今天的你。

 

花冠,今天婚礼上,非基督徒一般不带。偶尔见到,你可能也不会注意。

 

带花冠,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婚俗。

 

最初,基督教统治罗马的时候,不喜欢这种世俗仪式,考虑到《圣经》中有记载,就没有贴上“异教徒习俗”的标签,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但是,得由神父去佩戴。

 

不清楚宋美龄婚礼上佩戴的花冠,是不是香桃木花?

 

一位法国学者考证:20世纪初,新娘带着香桃木花冠,从婚礼上走来,是在无声地告诉来宾,她是贞洁的,她是处女。

 

4、白色,还是红色?

 

现在的婚纱,白色早就不是唯一的色彩。红色婚纱司空见惯。


你可能记得,娱乐圈明星黄晓明Angelababy,办的就是传统的中式婚礼,穿得红彤彤的。

 

然而,基督徒不这么玩。

 

白色,是贞洁的象征,和基督徒婚姻观点一致。基督徒的贞操,是圣洁的,是灵魂的升华,是向往天堂的钥匙。

 

基督教鼓励童贞,鼓励夫妻节制性欲,不要沉溺于肉欲。所以,教堂里神父牧师主持的婚礼,婚纱都是纯白的。

 

红色,在早年基督徒色世界中,是妓女的颜色。穿红的,意在挑拨男人嫖娼的性欲。

 

当然,如果你不是基督徒,红色与邪恶、淫荡有什么关系呢?你爱穿什么样的婚纱,都是你自己的事。高兴就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恭请德高望重的蔡元培证婚 

2017-06-26 敬平 法之彬彬

证婚人究竟是什么人?

 

证婚人与主婚人与媒人有什么区别?

 

证婚人只能请一个人吗?


可不可以不要证婚人?

 

今天,我们继续看蒋介石宋美龄1927年大婚的实况“转播”,我夹叙夹议,说说证婚人,这个新郎新娘烦心的“人”。

 

1
证婚人登场

 

1927年12月1日,下午4点10分,蒋宋二人办完上半场基督教婚礼,换个场地,添酒回灯重开宴,接着举办下半场中式婚礼。

 

新郎新娘入场前,司仪先请主婚人入场。

 

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蒋锡侯,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以双方家庭“尊长”的身份,一个长袍马褂,一个白色洋装,双双登场。

 

接着,司仪请证婚人登场。

 

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蔡元培,闪亮登场。


注意,主婚人和证婚人是两拨人。


今天,有的婚礼把主婚人和证婚人搞错了,以为是一回事。比如,有的文章,就把蒋宋大婚现场的蔡元培,说成主婚人。


按照民国时代的法律习俗,主婚人是自家人,是新郎新娘双方家庭的“尊长”,证婚人是外人,外面邀请的来宾。


2
蒋介石为什么请蔡元培证婚?

 

具体而微的原因,我不知道。


我想,可能是因为蔡元培是位“三有证婚人”:有资历,有文化,有声誉。


很多人知道,蔡元培是鼎鼎大名的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首位教育“部长”。


很少人知道,蔡元培还是清朝末年的进士、翰林。


更少人知道,蔡元培是清末民初前后两个时代都吃得开的社会名流。按理说,前清遗老,到了民国应该境遇尴尬。蔡元培呢,是个声誉日隆的例外,革命元老,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的典范。


蔡元培不是大政治家,不是大军阀,不是民国时代最有权力的人,但是,社会名望可能远远超过他们。


蒋介石请蔡元培证婚,可能不是蒋介石给蔡元培面子,而是蔡元培给蒋介石面子。给蒋介石证婚前,蔡元培给革命元老、国学大师章太炎证过婚。


给蒋介石证婚前,蔡元培给蒋介石的妈妈写过“小传”。


此前四年,蒋介石想给亡母写个“小传”。对于孝子,这是一件大事,不能随随便便请个人糊弄了事。【比如说,蒋介石妈妈的墓碑,就是孙中山写的。


蒋介石想到了蔡元培,可是,没什么交情,就委托汪精卫出面代为邀请。

 

汪精卫对蔡元培说,蒋介石为人靠谱,蒋母品行高洁,请您为蒋母作传,“似可不辱先生之笔墨”,应该不辱没您蔡元培的大名。

 

蔡元培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从此,蔡元培和蒋介石来往频繁起来。蒋介石给蔡元培写信,落款都是“晚中正”,意思是“晚辈,蒋中正”。

 

这次,蒋介石大婚,蔡元培再一次欣然接受了邀请。蔡元培证婚,对蒋介石宋美龄举办“文明婚礼”的目标,大有裨益。


蔡元培是文明婚礼的倡导者。

 

传统婚礼中,闹洞房,必不可少。蔡元培开创“婚礼演讲”的先例,替代这个“恶俗”的“陋习”。

 

今天,有的新郎新娘喜欢邀请单位领导证婚。如果单纯看人“官”大,这境界,比起蒋介石,略逊一筹。


蒋介石邀请证婚人的选择标准,值得准新郎准新娘学习:有资历,有文化,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几年前,我见过一个达官贵人,邀请一位作家,为儿子证婚,除了双方的友谊,也是因为该作家是位“三有证婚人”。


蔡元培


3
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蔡元培给蒋介石证婚,没有演讲,而是宣读《结婚证书》。

 

《结婚证书》,就是今天的《结婚证》。只不过今天的结婚证是民政部门颁发的,盖的是公章。当年的结婚证书,实质上是一份合同,盖的是私章。

 

《结婚证书》上有“证婚人”一档,蔡元培的名字,就写在这一栏。

 

新郎新娘入场之后,蔡元培宣读证书。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用浙江绍兴口音,宣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HNC&wx_header=1);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HNC&wx_header=1);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盖闻宝树延辉,异彩耀玉台之镜,早梅布馥,华楣迓翟茀之车。两姓联欢,一堂结约。

 

兹者蒋中正先生与宋美龄女士,举行结婚礼于春江大华礼堂,良辰吉日,六礼告成,瑟好琴耽,双心默契。所愿宗熙三径,论协十篇。喜今兹约指铃章,用证鸳鸯之牒。卜他日齐眉益算,覃敷鸾凤之祥。

 

元培等忝作证人,乐观嘉礼,爰缀吉语,藉贡欢忱,是为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HNC&wx_header=1);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蔡元培当年60岁,比蒋介石大20岁。蒋介石5岁的时候,蔡元培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古文底子好。别说我们今天看得眼花心乱,婚礼上的来宾估计也听的一头雾水,只知道是吉利话。

 

我用今天的大白话,按照今天的逻辑,简单翻译一下:

 

哎呀呀,七宝之树,光辉灿烂,把新郎当做聘礼的梳妆台,照的闪闪发光。


哎呀呀,冬日梅花,香气扑鼻,冲出华美的的门庭,欢迎新娘乘坐的花车。


今天,蒋宋两家联姻结亲,在这个美轮美奂的礼堂,缔结圣神的盟约。

 

今天,蒋介石先生和宋美龄女士,借上海大华饭店这方宝地,举办结婚典礼。


今天,是个好日子,迎娶新娘的礼节,在此时此地全部完成。你们看,新郎新娘瑟瑟和谐,感情深厚,心心相印,多恩爱啊。

 

我,蔡元培,和其他几位来宾,荣欣地担任今天婚礼的证婚人。我们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在结婚证书上,摁手印,盖私章,证明蒋介石先生宋美龄女士喜结连理。


最后,请允许我们献上我们真挚的祝福。我们祝福新郎新娘,结婚之后,夫妻恩爱,互相扶持,光耀门庭,成果丰硕。


 预祝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举案齐眉,龙凤呈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4
证婚人不止一个人

 

你注意蔡元培证婚词,不是说“我蔡元培一个人”,而是说,“我蔡元培和其他几位”。

 

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证婚人不止我这个宣读结婚证书的人,还有其他几位证婚人。

 

当时,“四大媒人”王正廷、何香凝、李德全、谭延闿都以证婚人的名义,走上前台。蒋介石宋美龄答谢证婚人,向他们五位一起,鞠躬致谢。

 

蒋宋致谢证婚人


其实,民国时代的结婚证书,媒人被写作“介绍人”,单独作为一栏,与“证婚人”是并列出现的。

 

我没看过蒋介石的结婚证书,不知道,这五位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是否区分成“证婚人”、“介绍人”。

 

按照蒋宋大婚前“文明婚礼”的说法,媒人的确也是证婚人。《申报》曾经刊登过“文明结婚”的歌谣。


其中一句:“文明结婚……戒指为定,大媒就作见证人”。

 

回到今天的婚礼,证婚人可以请一个人,也可以请一串人。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媒人介绍相亲认识的,也可以请媒人当证婚人。当然,上台讲话的证婚人,最好就一个人,否则,人多嘴杂,乱哄哄的,烦不烦?

 

5
向证婚人鞠躬致谢

 

蔡元培宣读完毕,司仪把结婚证书递给蒋宋二人,每人一本。

 

干吗?

 

用印,盖私章。红色印泥就准备好了,就在礼堂中央。

 

《结婚证书》上,“结婚人”一档,写的是蒋中正、宋美龄的名字。

 

“结婚人”,从法律角度看,实质上是合同中的“甲方”、“乙方”。双方都要在名字下盖私章,或者摁手印。


上面那首文明婚礼的歌谣说:“最要紧,结婚书呀,双方盖章……”

 

蒋宋二人用印后,证婚人等分别用印,在结婚证书上新增一串红红的印鉴。


蒋宋二人给证婚人鞠躬致谢。


6
民国时代不能没有证婚人


蔡元培等人退场,证婚仪式结束了。

 

你说,我一个屌丝去哪邀请“三有证婚人”?


其实,今天,证婚人是否“三有,无所谓。没有证婚人,也OK的,大不了人家嘲笑你婚礼不体面呗。


蒋宋大婚的时代,一般人家,家境贫寒,小门小户,办不起奢华的婚礼,没关系。但你不能不办婚礼,没有证婚人。

 

当时,民国政府反对重婚。重婚是刑事犯罪。今天很多人不理解,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之前,有两个妾,难道没犯重婚罪?

 

依照当时的司法实践,纳妾不等于娶妻。所以,不算重婚。

 

那么,纳妾和娶妻的区别在哪?

 

区别就在有无公开的仪式。

 

判断仪式是否公开的重要标准,就是有没有证婚人。

 

蒋宋大婚当年,民国政府法制局开始起草“婚姻法”,也没忘记证婚人。

 

两年后,包含在《中华民国民法》中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应有二人以上之证人。

 

今天,你的婚礼,有没有证婚人,法律都给你鼓掌,没意见。因为结婚证是人民政府颁发的,登记就有效,不像蒋宋时代,婚姻效力取决于公开仪式的有无,没有证婚人,结婚不算数。

 

今天,如果你应邀为人证婚,也不要骄傲。请你高调亮相,是因为新郎新娘遵重习俗,不是缺你不行。


所以,你谦虚点,没经验,好好看看蔡元培是怎么证婚的,说了些什么,学习学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9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请位金牌司仪主持婚礼 

 2017-06-28 敬平 法之彬彬

司仪在婚礼上是什么角色?司仪和“主婚人”是一回事吗?司仪是“婚礼主持人”吗?

 

听说,筹备婚礼的准新郎准新娘,时常为此纠结,莫衷一是。

 

今天,我们聊聊蒋宋大婚的金牌司仪,而后,结合民国时代的婚姻法规习俗,回答大家纠结的问题。

 

1
司仪高呼来宾入席


1927年12月1日,下午4点10分,蒋介石宋美龄,从宋母的西洋别墅,驱车来到上海江宁路的大华饭店。

 

西洋别墅,举办的是基督教婚礼,牧师主持的。观礼的来宾只有五十几个人,场面小。不需要司仪。

 

大华饭店,举办的是传统的中式婚礼,来宾1300多人,阵势豪华,是个大场面。

 

场外要军警维持秩序。大华饭店警卫森严,来宾入场,须凭宋美龄哥哥盖章的请柬,防止坏人混进来捣乱。

 

场内要司仪指引仪式。1300多人的现场,有老外,有乡下人,有老人,有小朋友。如果事先没有拟定婚礼程序,没有司仪,都是好人,也会乱。据说,12年前,袁世凯称帝,登基大典没有司仪,现场混乱不堪,搞得像茶馆。

 

蒋宋婚纱照片


蒋宋大婚的司仪是邵力子。

 

第二天,上海《申报》以《蒋介石宋美龄昨日结婚盛况》为题,描绘了“举行正式婚礼的情形”,第一句就是:

 

“下午四时十分,司仪邵力子君高呼来宾入席”。


从这句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司仪是个有来头的人。否则,《申报》怎么会尊称司仪为“君”?


第二点:司仪是个有知名度的人,读者一看名字,就知道司仪是谁。否则,《申报》写到司仪名字的时候,会像写到蒋介石哥哥名字那样,打个括弧,解释他是谁。


那么,邵力子是谁?跟蒋介石什么关系?


2
司仪是位文人,新郎的老乡老友老部下
 


邵力子跟蒋介石老乡,都是浙江人。


邵力子比蒋介石大5岁,都是留日的海归。


邵力子是蒋介石的老部下,给蒋介石当过两次“秘书长”: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当校长,邵力子是秘书长;


蒋介石当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邵力子还是秘书长。

 

给蒋宋婚礼当司仪之前,邵力子去了苏联,回国三个月,蒋介石下野,不当总司令了,他这秘书长也当不下去了。这回,蒋介石当新郎,邵力子给他当司仪。

 

蒋介石为什么请邵力子当司仪?


具体原因,搞不清楚。

 

从逻辑上看,也许因为邵力子是位有名望的文人,也许因为邵力子是自己的老部下,也许兼而有之。

 

中国历史上,司仪虽然是个官职,但不是大官。你蒋介石能叫汪精卫、蔡元培给你当司仪吗?不能!


汪精卫是党内“一号人物”,人家在国民党内部一直是你的领导。


你也不能让蔡元培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给你当司仪。


蒋宋婚礼上宣读结婚证书的蔡元培,早在十几年前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典礼上,就代表参议院接受袁世凯宣誓,并代表孙中山致词祝贺。自称晚辈的蒋介石,哪敢如此轻狂,请这样的前辈当司仪?

 

这样看,请邵力子这个老部下,就比较合适。

 

司仪历史上是一个外交官,掌握接待来宾的礼仪,在古代应该是位儒雅的文人。日后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的邵力子,有这个特点。

 

邵力子是报人。蒋介石在日本做二等兵的时候,邵力子先后办了两份报纸,在中国新闻史上挺有名。十年后,蒋介石让邵力子由陕西省主席,转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也与他办报的经历有关。

 

邵力子还是位教育家。20岁中举的邵力子,是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当过代理校长。


清末中举,民初革命,办报办学,这样的名人雅士,当司仪,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邵力子


3
司仪在蒋介石婚礼上干啥呢?

 

再看看上面那句话,“下午四时十分,司仪邵力子君高呼来宾入席”。


通过这句话,我们还可以看出司仪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

 

司仪是第一个正式入场的人;

 

司仪的主要工作方式,是高声呼喊;


司仪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喊来宾入场,负责婚礼程序仪式。


来宾入席,是蒋介石婚礼十项程序中的第一项。


第一个入场的司仪,要让十项程序有条不紊地深呼吸,深深吸入,轻轻吐出,不能把婚礼节奏搞得像大声喘气。


邵力子见来宾入席完毕,高喊主婚人证婚人入场。


新郎新娘的两位哥哥,一个黄袍马褂,一个白色西装,登场了。


你想,这时候,是不是应该有点儿掌声?


司仪报幕之外的重要工作,就是赞礼,提醒来宾来点儿掌声。


这个活,比报幕难,你得把握火候,有眼力,知道什么时候喊掌声响起来。


你还得把握节奏,知道什么时候喊“夫妻对拜”,知道什么时候说“奏乐”。


前后四十分钟,蒋介石“礼成”。邵力子的司仪工作,估计是圆满的成功的。九十年过后,检索当年婚礼资料,没有看到批评司仪的一言半语。


4
司仪是个历史超过2000年的老行当


婚礼当晚,证婚人之一,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在日记中说:仪式很简单,没有上半场基督教婚礼庄严。


邵力子可能没看到这句话。


如果邵力子看到,会说什么?


应该不怪他邵力子。基督教婚礼是牧师主持的,祝福的人是上帝的代表,中式婚礼是司仪主持的,怎么比呢?


 “司仪”,在民国时代是个正式称呼,不像今天,是非正式称谓。

 

司仪,是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司”,主持的意思。“仪”,仪式的意思。“司仪”就是主持仪式的人。

 

2000多年前,周朝,“司仪”是个官职的名字,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


后来,唐朝,还搞了个衙门,叫“司仪署”,有点儿像今天外交部的礼宾司。

 

民国时代,举行重大典礼,司仪必不可少。别说婚礼需要司仪,国事活动也离不开司仪。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就请率兵光复南京的功勋卓著的徐绍桢,担任当天的司仪。

 

今天,体面一点的婚礼,司仪,是一位少不了的角色。


5
你要结婚,应该请什么样的人当司仪?
 


法律没有规定,爱谁谁。我参加过一位青年才俊的婚礼,新郎自己给自己当司仪。


你也可以不请司仪。你到乡村社会走走,很多小伙子娶老婆办婚宴,根本没司仪。


如果你想请司仪,又不想婚庆公司指派司仪,那么,参照民国以来的习俗,建议:


首先,尽量从亲朋好友中挑一位;


其次,不妨参照邵力子的特点,考虑司仪人选:有点文化,有点名望,不是领导,不是前辈,不是家长。

 

为什么说,不是家长呢?

 

家长的角色,一般是主婚人。主婚人不是主持婚礼仪式的人,不是司仪。


顺便说一句,今天,“司仪”是个旧名词,被“礼仪主持人”取而代之了。

 

今天,主持婚礼仪式的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分类大典”中,有个官方标准称谓,叫“礼仪主持人”,通过培训的,可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为什么说,不是前辈不是领导呢?

 

因为司仪这个角色,在婚礼上,远不如证婚人尊贵。相比而言,前辈、领导更适合当证婚人。回顾一下蒋宋婚礼上五位证婚人,社会地位革命资历都不是司仪邵力子可以比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宋大婚:一场高调盛大的文明婚礼 

 2017-06-30 敬平 法之彬彬

40岁的老新郎蒋介石,办了一场盛大的文明婚礼,迎娶30岁的新娘宋美龄。

 

今天,我们回顾1927年蒋宋大婚,透过这场经典的文明婚礼,一睹民国初期“文明婚礼”的心地与颜容。


1

一场高调的婚礼

 

1921年12月1日,蒋宋大婚的日子。

 

早晨,蒋介石亲笔撰写结婚感言《我们的今日》,发表在《申报》上。

 

文章劈头盖脸,上来就说,这是我蒋介石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的一天,也是我和宋美龄一生中“最有价值之纪念日”。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婚礼,非常高调。可能有被动高调的因素,但是蒋介石自始至终,看不出别扭恼火的样子。  

 

一个多月前,蒋介石宋美龄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双双爆出“理想佳偶”、“非蒋莫嫁”的金句。  

 

婚礼前,蒋介石自登广告,自曝婚史,连登三天,以正视听。  

 

结婚当天,婚车路过的地方,观者如云,看不到实况吃瓜群众的,就等着第二天看报纸,第三天去电影院看纪录片。  

 

蒋介石预先安排电影纪录片的导演、摄影师,全程录像。剪辑后的电影纪录片,在各大影院开映前轮番播放,蔚为大观。

 

结婚登报,不是蒋介石的首创之举。十多年前,就有文明婚礼的倡导者,登报公开配偶双方简历、婚礼时间地点。但,拍个电影纪录片,任人免费观看,闻所未闻。

 

由此可见,有人说蒋介石故意把婚礼办成文明婚礼的典范,也不无道理。

 

2

一场盛大的婚礼

  

婚礼分两场,上半场是西式基督教婚礼,下半场是中式婚礼。

 

西式基督教婚礼,在宋美妈妈的英式别墅里举行。  

 

牧师致词完毕,蒋介石偕同伴郎,走向宋美龄亡父的画像。  

 

宣誓,交换戒指,多年前结过婚的蒋介石听过见过没做过。  

 

现在,他要做一遍。  

 

宋美龄也做了一遍。  

 

随后,牧师在基督像前宣告二人正式结为夫妇。

 

前后二十分钟。  

 

宋家别墅,相对于举办中式婚礼的大华饭店,小很多。宋美龄爸爸画像下,只摆放了一张桌子,两个花篮。五十几位亲友,加上乐队,记者,显得有点局促。  

 

然而,基督教婚礼本身的庄严感神圣感,没因为狭小局促而减分。

 

以干哥哥名义亲临现场的谭延闿,在当晚的日记中,赞美西式婚礼很庄严。

 

日记中,这位干哥哥对比了中式婚礼,认为前前后后四十分钟的中式婚礼,太简单了。

 

虽然仪式简单,婚礼本身堪称盛大。你从来宾、证婚人、场面、花费、媒体,一一看去,除了“盛大”,还能用什么词形容呢?

 

来宾非富即贵。

 

下午4点10分,司仪启动十项程序中的第一项:高呼来宾入场。  

 

国民党一号人物汪精卫,和众多党国要人陆续入场。  

 

当天是星期四,我不明白,党国要人参加蒋介石这位退职干部的婚礼,算出差,办公务,还是喝喜酒,办私事?

 

这些党国要人,不在南京,就在武汉,特地来一趟,其实挺不方便。当时的交通条件远非今天可比,李宗仁夫妇喝个喜酒,乘轮车,从武汉而来,路上要两天。

 

外国来宾,有欧美列强的外交使节,也有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身份显赫。

 

司仪再请主婚人和证婚人入场。  

 

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宋美龄的哥哥,两位主婚人,站到主席台两侧,中间位置让给德高望重的证婚人蔡元培。

 

其他四个政治声誉显赫的媒人,也以“证婚人”名义,站到蔡元培两侧。

 

想当初,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代表参议院接受袁世凯宣誓,并代表孙中山现场致辞祝贺的,就是蔡元培。

 

五位证婚人,往前台一站,蒋介石婚礼之“盛大”,谁能否定?

 

媒体记者,也映衬了“盛大”。

 

蒋介石婚礼的报道,大概从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了。中外媒体,纷纷嚷嚷。结婚当天,《申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自然不能缺席。

 

盛大的婚礼,场面自然宏大。

 

婚礼现场在大华饭店的舞厅。鲜花、红绸、“囍”字,把现场装扮着华美缤纷。中华民国奠基人孙中山的肖像,高高悬挂在主席台上方,党旗国旗辉辉两侧。  

 

大华饭店,今天,已无旧迹可寻,原址在今天的南京西路北京西路那一带。  

 

大华饭店是主场,来宾1000多人。军警之外,青帮的“兄弟”也去站岗放哨。这些,第二天报纸上不遗巨细,全说了。

 

大华饭店的消费,贵。据说,一克牛排,可以买100多斤大米。

 

来宾,送了很多钱物。媒体记者报道说,负责收受登记礼金的人,忙得停不下来。

 

早上,蒋介石在结婚感言的末尾一句,已经点明,亲朋好友的祝贺,我们不敢推辞,以免辜负大家的盛情。这一句,喻示来宾众多礼金丰厚。但是,蒋介石没有把礼金装进腰包。他在报纸上说,全部用于筹建伤兵院。

 

说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是文明婚礼,与伤兵院这样的安排,密不可分。不然的话,宏大的场面,显赫的宾客,昂贵的场地,就把蒋宋二人期待的文明婚礼,变成了奢华的婚礼,讲究排场的婚礼,俗了。

 

3

“文明婚礼”,穿西装,不穿长袍,鞠躬,不磕头

 

主婚人证婚人入场之后,就是新郎入场了。  

 

身着燕尾服的蒋介石,戴着白色手套,不苟言笑地走向证婚人蔡元培。  

 

蒋介石的衬衣是立领的,白色的,扎着银色领带,洋气十足。

 

13年前,袁世凯的四公子在北京怀仁堂举办婚礼,一身西装,惊羡世人。

 

蒋介石这身打扮,与日后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形象,反差很大。第一次看到蒋介石婚礼上的老照片,你会不会很惊讶,这么帅?  

 

不知来宾席上的汪精卫,看着台上的蒋介石,作何感想?  

 

此时此刻,蒋介石已经私下决定东山再起。

 

我不知道,这场婚礼是否真的像少数人所说,是一位新型领袖的秀场。但我确知,再过一个月汪精卫就要被迫下野,去法国考察了。

 

新郎新娘双双入场的第一件事,是鞠躬:

 

向国民党党旗鞠躬;

 

向中华民国国旗鞠躬;

 

向孙中山遗像鞠躬。

 

这是蒋介石婚礼的独特之处。鞠躬而非磕头,这是文明婚礼与传统婚礼的不同之处,表明人人平等。但,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向党旗、国旗、国父鞠躬。  

 

鞠躬,连同洋装,西洋音乐,都是上海滩文明婚礼的标配。  

 

证婚人蔡元培宣读结婚证书之后,蒋宋二人向证婚人、主婚人鞠躬拜谢。  

 

转过身来,蒋宋二人再向千余来宾,鞠躬致谢。  

 

音乐响起,蒋介石携宋美龄离开婚礼现场,丢下客人们跳舞、吃茶点。  

 

前前后后,浓墨重彩,时间也就40分钟。  

 

难怪谭延闿在当晚日记中评价中式婚礼,“甚简单”,太简单了,不如西式婚礼庄严。  

 

举办西式婚礼,估计不是蒋介石的本意,而是为了迁就宋美龄的基督徒妈妈。  

 

对于蒋介石,真正的婚礼是中式婚礼。中式婚礼的“简单”,可能是蒋介石追求的文明婚礼的格调。

 

蒋介石的党内前辈,前来参加婚礼的汪精卫等人,都是文明婚礼的倡导者。

 

他们是民国初年大红大紫的革命领袖,广告效果好。清朝末年,文明婚礼可谓寥若晨星,等到蒋介石大婚,官僚子弟,社会名流举办文明婚礼蔚然成风。  

 

4

一场“爱情”喷发的婚礼

 

蒋介石入场之后,新娘由哥哥搀扶着一路走来。

 

白色的婚纱,白色的皮鞋,银色绸带系着的捧花,黄色花蕾织成的花冠——

 

宋美龄那身白色的婚纱,据说酿成了中国白色婚纱的新时尚,犹如80多年前维多利亚女王,引领了欧洲白色婚纱的新潮。  

 

蒋介石在当晚的日记中,形容她“姗姗而来,如云飘霞落”。  

 

日记中,蒋介石感叹,新娘入场那一刻,平生从未有过的“爱情”的感觉,在这一刻,出现了。一切如梦如幻,他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身置何处矣”。  

 

“文明婚礼”的关键,在于爱情。这才是文明婚姻的实质。  

 

清末明初,知识青年倡导“文明婚姻”,反对包办婚姻,理由是,没有爱情的结合,等于把人当作牛马,随意牵弄到一起,太野蛮。  

 

“爱情”两个字,对40岁的蒋介石,也是新鲜事。  

 

由于“爱情”而结婚,在当年,是件很体面的事,好比别人读私塾,你留学欧美读博士。今天,我们聊民国,才子佳人,人间四月天,似乎举世男女都在恋爱。实际上,自由恋爱可能是绝大多数民国男女,想都没想过的事。

 

那时,只有徐志摩这些去欧洲学习文学的青年,才把“爱情”挂嘴上。蒋介石虽然也是海归,毕竟是一介武夫,学的是打仗,谈啥子“爱情”。

 

现在,这位马上登临中国权力巅峰额新青年,是不是真的像早晨在报纸上说的,通过文明婚礼,参与社会改良?   

 

也许,蒋介石真的真是这么想的,不止说说而已。  


蒋介石与宋美龄

 

5

文明婚礼中的仪式,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

 

下午5点,蒋介石宋美龄丢下喝茶、跳舞的来宾,就走了。

 

去哪儿?

 

蒋介石带着宋美龄,乘坐新买的汽车,兜风。  

 

兜了几圈,回宋美龄二姐家,参加家庭宴会。  

 

你是不是想问:一千多客人呢?他们在哪喝喜酒?

 

没有喜酒,新郎新娘没请来宾喝喜酒。大家待在婚礼现场,愿意跳舞的,跳跳舞,不愿意跳舞的,喝杯茶,回家吃饭。

 

这就是蒋宋二人的文明婚礼。

 

当晚九点,蒋宋二人,回到两人的新家。  

 

你是不是还想问:客人不闹洞房吗?

 

对不起,压根没这事。

 

25年前,蒋介石第一次结婚闹洞房的习俗,在这个文明婚礼中消失了。

 

当时自诩文明婚礼的,都不闹洞房,认为乱摸乱喊,不文明。

 

当天宣读结婚证书的蔡元培,为了废除闹洞房的习俗,开了婚礼演讲的先河,替代闹洞房。他是大名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婚礼演讲就成了文明婚礼中的新习俗。

 

可见,文明婚礼到底怎么办,也是因人而异,应时应景的。

 

说到底,文明婚礼是新式婚礼,是跟西方列强学来的,就像不要皇帝要总统。我们觉得总统象征文明,皇帝代表野蛮,我们就把皇帝废了,搞总统制。

 

文明婚礼也一样。传统婚礼中有哪陋习需要割除,西式婚礼中有哪些习俗需要学习,两者一对照,一增一减,就成了文明婚礼中的礼仪。

 

但是,不是所有人家都有蒋介石宋美龄这样的幕后团队。一般人家哪能搞清楚。当时,文明婚礼闹出许多笑话。比如,婚礼上,奏响了葬礼乐曲。  

 

6

今天,怎样办一场民国范的文明婚礼?

 

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举世瞩目。

 

十天后,美国《时代》周刊,从政治角度,报道了他们的婚礼。

 

中国老百姓,关心的还是八卦,着眼点在于我们所说的文明婚礼,有没有爱情?穿什么婚纱?闹不闹洞房?美不美?

 

20年后,我们熟悉的作家冰心,在与日本记者谈论的时候,毫不吝啬地赞美蒋宋婚礼,是“一个优美、华丽、堪称优美的婚礼”。


当然,也有人嘲笑这个婚礼,厌烦蒋介石装,来宾中,贵宾李宗仁因为厌烦蒋介石的结婚感言,连贺礼都没送。媒体中,《大公报》发表社论批评蒋介石的结婚感言。


不管怎样,蒋宋婚礼肯定受到民国初年文明婚礼的影响。反过来,蒋宋婚礼作为文明婚礼的典范之作,也影响了那个时代,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文明婚礼”在中国各阶层的蔓延。

 

今天,我们的婚礼,依然荡漾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聊到这里,对照蒋宋婚礼,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想办一场民国范的文明婚礼,应该怎样办?要不要去一个豪华的酒店,摆上百八十桌,请一批非富即贵的来宾,请几位身份显赫的证婚人,甚至去报纸杂志互联网上登个喜报?

 

一般而言,没什么必要性。回到文明婚礼的“文明”二字,高调奢华,讲究排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文明”的理解,也不恰切。

 

蒋宋二人结婚的时候,多少是有必要性的。起码,有合理性。

 

民国时代,婚姻效力与仪式相关。结婚需要举办公开仪式,并有两个以上的证人。像以前的天主教会一样,民国政府反对秘密结婚。

 

蒋宋结婚的时候,法律规定,双方尊长要同意,要有人证明他们符合结婚的条件,所以,主婚人证婚人都要到场,说好好好。

 

法律主张公开仪式,目的是防止重婚,防止不合法的婚姻。

 

比如说,新郎有妻子,是不能结婚的,是重婚。蒋介石登报自曝婚史,说自己多年前离婚了,也是为了说明自己不是重婚。

 

再比如说,新郎如果是新娘的亲叔叔,也是不能结婚的,近亲违法。

 

那么,怎样才知道新郎有没有重婚,新郎新娘的身份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呢?

 

把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都请来喝喜酒,广而告之,不就达到目的了吗。


所以,举行结婚仪式,敲锣打鼓,明媒正娶,广邀亲友,在新郎新娘看来,是请大家见证祝贺送红包,在立法者的算盘中,还有监督新人捍卫婚姻秩序的小九九。

 

今天,婚姻的效力在于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大陆,“仪式婚”让位于“登记婚”。中国台湾,也改成了“登记婚”。

 

所以说,蒋宋婚礼高调盛大,是有合法性考量的,谈得上必要性合理性。而你,谈不上。今天的婚姻,效力取决于结婚登记机关是否准予登记,与你高不高调没关系,你就是不办婚礼,照样合法。

 

至于说,你在婚礼上,奏不奏乐,穿西装还是穿汉服,都与文明无关。

 

文明,是个仁者见仁的词。什么样的婚礼是文明的,其实是个审美问题。

 

用积极的眼光看,如果你的婚姻起于爱情,基于法律,你的婚礼就有文明的保障。

 

用消极的眼光看,你可以草拟一个负面清单,比如说:

 

污言秽语动手动脚闹洞房,肯定不文明;

 

花车长龙,堵塞马路,影响交通,肯定不文明;

 

礼炮冲天,街坊邻居惊心动魄,险象丛生,烦不胜烦,肯定不文明;

 

……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婚姻:娶宋美龄,像革命史诗一样浪漫动人? 

 2017-07-02 敬平 法之彬彬

蒋介石感情细腻,颇为自恋,人生得意的时候,像个浪漫主义诗人。


1927年12月1日,这位下野不久的国民革命军前总司令,迎娶宋美龄。


不知怎地,一种叫作“爱情”的感觉,平生第一次爬上他的心头。


这还不够,蒋介石春风得意,居然用“革命”这个惊天动地的大词,把新婚说得像史诗一样浪漫动人。


1
今天结婚了,可以安心革命了


婚礼当天早晨,上海主流大报《申报》,刊登了蒋介石的结婚感言,题目叫《我们的今日》,五百来字。


8个月以前,郭沫若发表了一篇讨蒋檄文,题目叫《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抨击蒋介石制造血案,破坏国共合作,高喊“打倒蒋介石”。


不知,蒋介石结婚感言的标题,是否受郭沫若的影响?


一生爱读唐诗三百首的蒋介石,文采虽然比不上郭沫若,文笔也算得上优美。


今日何日?


蒋介石上来就说,今日是我“有生以来”“最光荣”的日子、“最愉快”的日子。


回头看:


自己21岁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大业。19年来,经常在“积极进行”革命的时候,突然掉链子,尥蹶子,“消极隐退之意”袭上心头,不想干了。


革命前辈问我,你哪天才能“专心致志革命”?


厚爱我的革命同志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才能“使蒋介石安心革命”,承担起革命责任?


革命前辈是否真的这样问过,革命同志是否真的这样讨论过,我不知道。


但,动不动负气出走,一言不合,马上回家,确实是蒋介石革命生涯中的老毛病,孙中山经常被他弄得头疼,不得不左一封电报,右一声“介石兄”,催他劝他快点返回革命队伍。


蒋介石在《我们的今日》中说,过去,一直不知道怎样回答前辈和同志们的提问,今天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


简单地说,我蒋介石只有找到理想的革命伴侣,我才能安心革命。


今天,和宋女士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我蒋介石的“革命工作,必有进步”。


从今天开始,我蒋介石,可以安心尽革命责任了。


蒋介石自曝:恋爱的时候,与宋美龄谈过婚姻家庭社会国家这些重大的“革命问题”,一致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去改变中国的家庭。


蒋介石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俩这次结婚,能对旧社会有所影响,对新社会有所贡献。我们不但庆祝我们自己婚姻美满,也希望促进中国社会的改造。


2
是神圣的结合,不是“陈世美”攀高枝


蒋介石在文章中,还提及自己研究“人生哲学与社会问题”的心得:


一个人,没有美满的婚姻,人生没有进步;


一个革命者,不注意改革社会,革命就不会彻底。


蒋介石过去的婚姻确实谈不上美满,一妻二妾,给他的日记,添加了一串串痛苦不堪的记录。


过去,他在日记中悲叹,家庭是他革命的负担。急火攻心的时候,他不止一次萌生出家做和尚的念头。


外人不晓得自己的心路历程,外人对自己的讽刺嘲弄,蒋介石应该略知一二。迎娶宋美龄,抱得美人归,自诩革命婚礼,别人嘛,可能还骂他陈世美呢。


陈世美,是浙江农村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


一个古代的穷书生,靠老婆为人洗衣做饭,养活一对儿女。考中状元之后,隐瞒婚史,假装钻石王老五,准备娶公主,当驸马爷。


没想到,老婆带孩子进京寻夫。担心前途尽毁,准驸马决定休妻,结果弄巧成拙,被铁面无私的包大人,送上铡刀上雕着龙头的“绞刑架”。


民国时代,“陈世美”是地方戏剧中的“著名人物”,代表着飞黄腾达,抛妻弃子,攀高枝的负心汉。


陈世美戏剧图片


蒋介石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小山村,一步步走到上海豪华饭店的结婚礼堂,不可能不知道“陈世美”。


我不敢肯定,蒋介石结婚前后,有没有担心别人骂他陈世美,但他的所作所为所言,与陈世美界限分明。迎娶宋美龄,不但是合法的,还是革命的,与陈世美相比,新旧两重天。


婚前几个月,蒋介石在《申报》连续三天刊登“启事”,声明自己六年前与妻子离婚,两个妾,没有婚约,也断绝关系了。家里只有两个孩子,再没有其他人。


单看这则声明,蒋介石与戏剧中的陈世美不一样:没隐瞒婚史,没隐瞒孩子,而且是法律认可的单身汉,有资格迎娶宋美龄。


宋美龄确实是“高枝”,“先总理”孙中山的小姨子,财政部长宋子文的亲妹妹,广州国民政府谭延闿的干妹妹……


但,蒋介石不会把自己看作攀高枝的陈世美。


请看《我们的今日》。


蒋介石在这篇结婚感言中说,我俩大婚,是“神圣之结合,绝非寻常可比”,不能与普通婚姻相提并论。今天的婚礼,将奠定我们夫妻“革命事业的基础”。


你看,不得了吧,不但是合法的,而且是革命的。


3
别扯了,娶美女跟革命有啥关系?


蒋介石的结婚感言发表后,引来一阵讥讽。


逼蒋介石下野的李宗仁,当时正在赶往上海参加蒋宋婚礼的轮船上,看到《申报》上的结婚感言,“心中有无限感慨”。


很多年以后,李宗仁口述历史时说:


“自思我们革命军全体将士,在蒋总司令领导之下,打了一年多的仗,死伤数万人,难道都为“假”革命而牺牲?


我们此后再追随蒋总司令,冒锋镝矢石,去“真”革命,也视一女子为转移?”


这李宗仁也是性情中人,看了蒋介石的“革命婚姻论”,很不高兴,“你以前的革命都是假的?今天与宋女士结婚,才是真真革命工作的开始?”夫妻俩明明去祝贺婚礼,却赌气,“决定不送贺礼”。


反感的,还有报界少数“持不同政见者”。《申报》表扬蒋介石的结婚感言,是“我国婚姻史上极有价值之文章”。《大公报》则唱反调。


《大公报》的老板张季鸾,写了一篇社论,题目叫《蒋介石的人生观》,比蒋介石的结婚感言长一倍多,“骂”蒋介石不学无术,自己糊涂也就罢了,还误导青年。


作者曾经做过蒋介石二姐夫孙中山的秘书,文笔不错,但是,“之乎者也”一个接一个,不通俗,我暂且用我的白话文,翻译如下:


照俗人的眼光看,人生在于行乐,你蒋介石扶得美人归,没人禁止你,可你别拿革命说事。


你蒋介石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社会上不算罕见,为什么大伙骂你骂得多?因为你是革命领袖,地位不一样,春秋责备贤者。你不好好反思,还大放厥词,说什么“没美满婚姻,人生就没意义”,还东拉西扯,说结婚会让革命工作取得进步。


为了全社会的公民道德,我不能不批评你,不能让你误导中国青年。


你看,司马迁受宫刑,不是写出史记了吗?


你看,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未娶,不是发明了电,点亮了人类?


那么多人,跟着你蒋总司令,抛妻别子,血战沙场,自拆婚姻,为什么?


“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蒋总司令介石先生,当兵的跟着你为革命丢了性命,你作为他们的将军,在这里大声谈爱,这公平吗?


今天,国民党党员几十万,军队将士几十万,你能不能帮他们牵线搭桥,谋得美满婚姻,从而加快革命工作呢?


4
恋爱婚姻干革命,是民国时代的一种现象


这位孙大总统的前秘书,最后对蒋介石说:


你呢,如果承认自己是个军阀,我不会批评你的。


你要是从此隐退江湖,一门心思去恋爱,我也懒得骂你。


我骂你,是因为你还要东山再起干革命。


其实,不论是这位革命导师的前秘书,还是那位气得不送贺礼的革命同志,都不能说蒋介石的“革命婚姻论”是错的。你可以不喜欢蒋介石的宏大叙事,但你不能认定他欺世盗名。


蒋介石说的是自己的想法,是主观世界的思想,你怎么判断真假,怎么认定人家的对错?


把革命和婚姻联系在一起,在民国时代,未必是蒋介石一个人的观点。


蒋介石肯定是当时的先锋青年。当时,先锋青年对恋爱、婚姻、人生、社会的关系,讨论得相当热烈。


恋爱对人生的意义,是民国婚姻观念中,举足轻重的话题。


蒋介石等留日学生,可能知道日本工人运动领袖贺穿丰彦的名言:有恋爱才有人生。蒋宋大婚前,这位工人领袖的书,被翻译到中国,很多人喜欢。


蒋宋大婚的媒人之一,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一直推动国民党解放妇女,鼓励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目的也是推动革命,改造社会。


蒋宋大婚前,国民党“一大”“二大”都讨论过妇女解放、自由恋爱与国民革命的关系。很难说,把婚姻、家庭、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是蒋介石一个人的自我吹嘘,自我拔高。


我们看蒋宋大婚前后的历史文献,认为恋爱可以婚姻幸福,改良人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质,不是蒋介石一个人的看法。共产党中,也有人在蒋宋大婚前,寻找志同道合的革命恋人,相约为革命牺牲的例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美龄为什么叫“蒋宋美龄” 

 2017-07-04 敬平 法之彬彬

今天,很多人知道,结婚之后的蒋介石,喊宋美龄“达令”(Darling,“亲爱的”),很少人晓得,结婚之后的宋美龄,妻冠夫姓,正式场合下的尊姓大名,叫“蒋宋美龄”。


我担心妻冠夫姓的话题,纠缠了历史与理论,有点儿乏味,先给你说个段子,热闹热闹场子:


1927年12月1日,下午4点50分,司仪宣告蒋介石宋美龄“礼成”,完成了所有的结婚仪式,正式结成夫妻。 


从此,蒋介石跟留学美国的太太,学会了几句英文,比如,用英文Darling,称呼她。


遗憾的是,蒋介石的浙江口音太重,除了宋美龄,一般人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他的警卫员没什么文化,一天到晚,听蒋介石达令,达令,达令地喊,以为这是上流社会的时髦说法,是“太太”或者“夫人”的意思。


有一天,宋美龄让警卫员给蒋介石捎个口信。这位纯朴得有点儿笨拙的小伙子,三步两步,跑到蒋介石跟前,立正,敬礼,尊敬地说:


“先生,达令让我告诉您-----”


你说什么?蒋介石懵了半天,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很快,蒋介石意识到,警卫员其实不明白“达令”是什么意思。


表情严肃的蒋介石,摆摆手,让他走了。


1
蒋宋大婚第二年,妻冠夫姓,由习俗变成了法律


宋美龄的姓名,可能是从蒋宋大婚“礼成”开始,冠以夫姓,变成蒋宋美龄。 


为什么说“可能”? 


当时,女人由未婚的姑娘,变成已婚的妻子,以夫之姓,冠己之名,是一种习俗。但不是全民遵从的习俗,一般只有上流社会的夫人,才这么做。 


习俗没有强制性。一个女人出嫁以后,究竟要不要冠以夫姓,归根结底,是他们夫妻自己的事。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暂未发现宋美龄结婚之后马上更名“蒋宋美龄”的文件资料。


所以,我说“可能”。


蒋宋大婚第二年,《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宋美龄”更名“蒋宋美龄”,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这部民法典第1000条规定: 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


通俗地说,妻子要把丈夫的“姓”,放在自己的姓的前面。 


比如说,宋美龄把蒋介石的姓“蒋”,放在自己的姓“宋”的前面,由“宋美龄”变成“蒋宋美龄”。


民法之所以规定“妻冠夫姓”,是因为尊重习俗,把习俗法律化了。


习俗是什么?民间的习惯风俗!


蒋宋大婚三年前,国民政府整理了《中国民事习惯大全》,其中就有“妻冠夫姓”。比如,司法文件中的“李李氏”,就是李氏嫁到李家,冠以夫姓的结果。


宋美龄虽是第一夫人,也是人民的一份子。民法规定,妻冠夫姓,她也不能例外。 


1940年,宋美龄慰劳抗战将士,向“战时儿童保育会”捐款,现金支票上的签名,就是“蒋宋美龄”。 


捐款支票


1956年,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有一张“1号”的身份证,“配偶姓名”一栏,填写的是“蒋宋美龄”。 


蒋介石身份证


2013年,宋美龄去世10周年,台湾地区发行了一枚面值12元的邮票,取名《名人肖像—蒋宋美龄》。


名人肖像—蒋宋美龄


2
宋美龄去世5年前,台湾废除了妻冠夫姓的法律规定


其实,2017年的台湾地区,“妻冠夫姓”,已经修正15年了。


1998年,敌不过如火如荼的女权运动,台湾地区立法院修改了民法第1000条,彰显男女平等。改正后的民法规定:


夫妻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姓氏;


如果双方希望以对方之姓,冠己方之名,需要有书面约定,还要到户口登记部门登记;


即使登记了,冠姓的一方,也可以随时反悔,说,不干了,改回来。


中国大陆,1949年之后,妻冠夫姓就随着蒋介石夫妇的败逃,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也是我们对“蒋宋美龄”这个称呼感觉奇怪的原因。


3
“妻冠夫姓”,是从“妻从夫姓”开始的


据学者考证,五代以后,一个姑娘嫁给张三,成为已婚妇女,留在官方文件的“姓名”,就是“张氏”,压根没有娘家的姓,老公姓什么,她就姓什么。


这样一来,一个姓张的村子,如果有20个男人娶了老婆,这20个老婆都叫“张氏”。一旦需要通过姓名这个符号,区别她们的时候,麻烦就大了。20个张氏,可能还是三代人,怎么区分呢?


于是,保留姑娘出嫁前的姓,再冠以夫姓,区分度就搞了一大截。


小时候学习《古文观止》的同学,可能还记得《阅江楼记》的作者宋濂。这位明朝的开国功臣,写过一堆烈女节妇的传记。从传记的标题,你就可以看出妻冠夫姓的传统。比如,《郑节妇黄氏传》。标题表明,这位节妇叫“郑黄氏”,她爸爸姓黄,她老公姓郑。


“蒋宋美龄”的名字,就是这样的习俗,在历史洪流中,一天天沉淀下来的“小石子”。


4
“出嫁从夫”,是“妻冠夫姓”的根子


妻冠夫姓,颇有“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味道。追根溯源,根子在于“出嫁从夫”。 


凡事都有前因,“出嫁从夫”,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观念。 说理论,太无趣,我说个小故事,讲讲妻冠夫姓的根源。


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吧? 曹操的儿子建立了魏国,却守不住老爹的家国大业,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篡了权。这不是演义,这是真实的历史。


当时,司马家有个政敌,是位大将军,不服司马家族,谋反。


司马家族英明神武,镇压了谋兵的大将军。 


依法,大将军的儿子,儿媳,孙女连坐处死。 


大将军的儿媳妇有个堂兄,舍不得堂妹,就请求司马师救命。 堂兄与司马师是姻亲,拐弯抹角,能说上话。


司马师是魏国实际上的老大,可以影响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但是,无论多么位高权重,也不能做事没规矩。记住,历史上的司马家族,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家族,他们做事,通常,就像宋美龄叫蒋宋美龄,是讲规矩的。


有心救命的司马师,就给曹操的重孙,那个没有实权的魏王,递交了一份报告,请求魏王同意大将军的儿媳妇离婚。


依照当时的法律,离婚了,就不再是谋反大将军的儿媳,就可以免于连坐,捡回一条命。


魏王是傀儡,怎能驳司马师的面子?


堂哥救了堂妹。


堂妹自己得救了,但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也能活下来。


女儿此时正在囚牢之中。已经出嫁的女儿,肚子里怀着婆家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待产,死刑恐怕早就执行了。


怎么办?


这位死里逃生的妈妈,很有头脑,她没有再托自己的堂兄,而是找到负责此事的官员,相当于今天北京市高院的院长,说,放了我的女儿吧,我这个当娘的,愿意给官府做奴隶,为女儿赎罪。


不知道院长是不是被感动了,他派一个法律理论水平很高的部下,上书朝廷,为她的女儿辩护。


这位部下说,我们的法律错了:


一个女人,嫁去出之后,就是异性的妻子,生了孩子,就是别族的母亲;


一个结婚生子的女人,只能认同夫家,不能认同娘家。否则,我们为什么规定,出嫁之后,父母去世,服丧时间要减一半?还不是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是个外人了?


我们的法律,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受到娘家的连累呢?这不符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伟大理论、治国方略。


魏王接受了院长部下的辩护意见。


几十年后,篡位的司马家族,修正了以前的法律,规定男的谋反,出嫁的女儿,离婚的妻子,不再连坐,免于治罪。


由此,法律确认了“出嫁从夫”的法律原则,也为“妻从夫姓”、“妻冠夫姓”奠定了理论基础。


5
中国香港、日本也是妻冠夫姓


前几天,林郑月娥女士宣誓就任香港特首。她的姓名中的“林”,就是丈夫的姓。有人说,新特首妻冠夫姓,也是因为儒家伦理中的“出嫁从夫”,我怀疑这个解释不对,日后,我会专门写篇文章,说香港的妻冠夫姓。


妻冠夫姓,也同样在日本大行其道,等我有空了,我也会写篇文章,聊聊日本的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美龄的嫁妆,蒋介石的婚房 

 2017-07-06 敬平 法之彬彬

今天,漫步上海东平路,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溜达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看看蒋介石当年迎娶宋美龄的婚房。


1927年12月1日,晚上九点,宋美龄大姐庆祝蒋宋新婚之喜的家宴,结束了。


蒋介石携宋美龄回到他们的新房。



1
洞房花烛夜,不说花烛,说洞房


新房,是宋美龄娘家的嫁妆,一栋法国式样的小别墅,两层楼,十几间房子。


虽然有个三倍于房屋建筑面积的花园,这幢小别墅,在当时的法租界,算不上顶级豪宅。你看它靠近马路的位置,就知道它的身价。蒋介石当年的侍从秘书日后回忆,这座花园洋房,在当时的上海,算不上最好。


如今,这栋小别墅,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教学办公场所的一部分。蒋宋洞房花烛夜的地方,是学校行政领导办公的地方。卧室通往楼外的秘密通道,是学生练琴的琴房。


如果花园里没有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初次光临的访客,可能很难把“爱庐”与蒋介石的婚房联系到一起。


当夜,蒋介石在自己的婚房中,写下了结婚当天的日记。洞房花烛夜的日记,妙趣横生,但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啰嗦了。且让我以提问的方式,回到重点:


这栋房子的产权属于谁?


谁有处置这栋房子的权利?


如果蒋介石决定把这栋房子当作住所,或者不当做住所,宋美龄可不可以反对?


蒋介石的婚房


2
小洋楼:产权是宋美龄的,管理权是蒋介石的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栋房子的产权属于谁?


你是不是想说,这不是废话吗,你问这个干吗?这栋小洋楼,是娘家送给宋美龄的嫁妆,产权当然属于宋美龄。


是的,你说得没错。今天,我们觉得这个答案不言自喻,当年知道这一点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如果不是清朝落幕,民国登场,妻子是没有私有财产的。


在此之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除了宋朝之外,嫁妆也不算妻子的私有财产。


拜民国所赐,小洋楼是宋美龄的,管理权是不是不言而喻,也是宋美龄的?


不是,管理权是蒋介石的。


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不一致。今天,你丈母娘送给你老婆的房子,不但是你老婆的婚前财产,属于她个人所有,婚后怎么处理,当然也是你老婆说了算。


可是,可是,可是,蒋宋大婚之后的法律,坚持这栋小洋楼的管理权,是蒋介石的,不是宋美龄的。


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回忆,蒋介石一生,在这栋小洋楼居住的次数,也就五六次。住的最长的一次,也就一个来月。


宋美龄呢,居住的次数一样,无非比蒋介石早来几天,迟走几天。


总的来说,两口子住的时间不长,多数时间夫妻俩并不使用这栋房子。


利用率这么低,蒋介石可不可以说,达令,咱们把这房子出租了吧,给孩子们攒一点留学的钱?


如果蒋介石真的这么想,真的这么做,宋美龄还真不能拒绝。


蒋宋结婚前,《中华民国民法》还没有颁行,按照前清刑事的法律,宋美龄拒绝不了,按照两年后颁行的《中华民国民法》,宋美龄也不能说NO。蒋介石是家长,有权根据民法管理家庭事务,他说把房子出租了,宋美龄依法只能闭嘴,不能说这是我娘家送我的嫁妆,我做主。


根据这部民法,娘家的嫁妆确实是你的财产,但是,应该交给丈夫蒋介石统一管理,蒋介石对这栋房子,有处分权,有收益权。


今天的丈母娘,看到这里,会不会感谢伟大的新时代?


3
嫁鸡随鸡,嫁给蒋介石,住哪里得听蒋介石的,这是法律赋予老公的“住所决定权“


蒋介石宋美龄的婚房,装饰精美。


除了大小沙发,茶几,桌椅这些家具,还有八大山人的画。


还是那位侍从秘书,还是根据他的回忆,我们得知,婚房中悬挂的是八大山人画的春夏秋冬,四幅花鸟。


时隔多年,那位侍从秘书依然记得,那幅夏日荷花下侧头看天的鸭子,惟妙惟肖,意境高远,简直是一幅神作。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画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人,到了清朝,就是一个苦逼的生不逢时的皇子皇孙,不肯效忠清朝,出家为僧,当了和尚,喜欢画山水、花鸟,表达一个有文化的亡国奴的喜怒哀乐。


蒋介石是盐商的儿子,家境小康,小时候的目标是中举,中进士,点翰林,学的是四书五经,读的是《古文观止》,知晓八大山人的时代,自然喜欢他的作品。


宋美龄呢,在美国读的大学,自幼熟读《圣经》,而非《论语》。我猜,初次看到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宋美龄也许误认为八大山人,不是一个人,是八个人。


假如宋美龄不喜欢八大山人的作品,不喜欢蒋介石喜欢的家具、装饰,拒绝和蒋介石共同居住在“爱庐”,可以吗?


别说结婚那会儿,就是主张男女平等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之后,也不可以。


只要蒋介石说,这座“爱庐”,就是我们夫妻的住所,宋美龄就得住在这里。哪怕她妈妈,她哥哥房子再大再多再怎么欢迎她,她也不能违拗蒋介石的意志,搬到娘家住。


这叫“住所决定权”,独属于蒋介石,是《中华民国民法》第1002条赋予他的:妻以夫之住所为住所。


假设宋美龄固执认为,八大山人的装饰,不如他家的基督教装饰环境好,非要蒋介石跟她一起住到娘家,蒋介石怎么办?


蒋介石如果说好好好,老婆大人一句顶一万句,算是双方约定,住宋美龄娘家,万事大吉。


要是蒋介石倔脾气一犯,说呸呸呸,自古以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怎能跟你走?他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宋美龄履行同居义务,跟他一起住。


如果宋美龄拒不履行,法院当然也不能强制执行,把宋美龄捆绑到蒋介石喜欢的“爱庐”。但是,蒋介石可以起诉离婚,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理由是老婆‘恶意遗弃’。


别笑,当年,这样的假设,真实地发生过。只不过,当事人不是蒋介石夫妇。



蒋宋合照


4
宋美龄去世5年后,法律废止了老公的“住所决定权”


今天,新娘也好,丈母娘也好,肯定觉得新郎单方面决定住所,是男权至上的野蛮行径,不平等。


是的,的确野蛮,的确不平等。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没有这一条。台湾地区,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迫使大法官们,在宋美龄去世一年前,通过“释法”,废除了丈夫的住所决定权,理由是,既不符合男女平等的宪法规定,又不尊重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蛮横霸道。


大法官还“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说,夫妻吗,感情和睦,互相忍让,彼此妥协,才对,怎么能由丈夫决定两口子到底住哪里。



5
休息一下,猜猜洞房花烛夜,蒋介石被删的三行日记说了啥


看到这么多“假设”、“如果”,是不是有点儿烦躁?


好了,不说了。最后,我们说点儿好玩的吧。


结婚当晚,蒋介石在自己的婚房中,写下了一天的日记。今天,人们从美国看到的日记原件,看到“九时,回新宅,入新房”之后,还有三行看不到,被删除了。


这被删除的三行,究竟写了什么?谁删的?为什么要删?


大家猜猜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7-14 06:49 PM 编辑

宋美龄:小儿子哪来的,你蒋介石不能不告诉我 

 2017-07-14 敬平 法之彬彬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蒋介石也不例外。

 

1941年1月26日,除夕。当天夜间,蒋介石写下一段辛酸的日记。

 

原文是文言文,大意是:

 

今夕,何夕?

 

除夕!

 

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孤身一人,倍感凄凉。

 

看苍茫世界,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元帅,如此孤单凄苦,除我之外,还有何人?


1、宋美龄赌气,不回家过年

 

蒋介石是个军事强人,为何像个骚人墨客,自叹自怜?

 

原来,与宋美龄闹矛盾了。

 

过去一年,德意日三国建立了法西斯轴心同盟,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了伪政权。有血有肉的蒋介石,虽然见惯了国事天下事的分分合合,依然不能用“等闲视之”的态度,对待家事。

 

1940年9月,宋美龄扛不住病痛的煎熬,飞离日军狂轰滥炸的重庆,去香港看病。夫妻俩约定,等到10月31日蒋介石农历生日,回重庆团聚。

 

可是,蒋介石生日那天,宋美龄不但没有回家,连个祝福的电报都没有。蒋介石心中很是惆怅,“不知其所以也”,不知道宋美龄怎么了。

 

宋美龄是基督徒,脾气好,涵养好,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后,一直开启“贤妻模式”,无故撒娇赌气闹别扭的事,据说没有发生过。

 

蒋介石不明白,这回,夫人究竟怎么了?

 

宋美龄并无大病,按蒋介石日记中所写,因为“工作太猛”,宋美龄“心神不安,脑痛目眩”。加上背疼,牙疼,虽然是“数症并发”,无关生死。

 

显然,宋美龄与他赌气,不陪他过生日,不回家过年,不是因为身体有病,而是心病犯了。


2、宋美龄犯了什么心病?


 过段日子,蒋介石搞明白了,宋美龄的心病在于小儿子蒋纬国。

 

1940年10月27日,蒋纬国从德国留学归来,转道香港,回重庆。

 

四年前,蒋介石派蒋纬国去德国学习军事。没料到,四年后,德国与日本结盟,与中国成了敌国。


德国决定撤回在中国的军事顾问。蒋介石不干,强行扣留这批军事顾问。与此同时,蒋介石担心德国人报复他,扣留蒋纬国。

 

眼见德国人没这想法,蒋介石很高兴,派大儿子蒋经国去香港,探望继母宋美龄的病情,顺便接回弟弟。

 

蒋经国自从1925年去苏联留学,15年没有见过弟弟,兄弟俩香港见面,自然欣喜万分。

 

蒋介石见两儿亲爱,兄弟和睦,心花怒放,在日记中说,这是当月“最大之乐事”。

 

宋美龄是继母,在香港看病。无论蒋纬国是否乐意,都得像哥哥当年回国一样,拜见“母亲大人”。

 

两人见面了。

 

习惯了欧洲礼仪的蒋纬国,喊宋美龄mother,并且在她脸颊上吻了一下。

 

宋美龄很开心地问蒋经国,在国外好不好。

 

宋美龄和蔼可亲,像千千万万渴望游子归来的长辈,给蒋纬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毫无初次见面的尴尬。

 

得知此情此景,蒋介石“快慰无量”,高兴得不得了,连连感谢“上帝施恩之厚重”。


青年蒋纬国


3、蒋纬国到底哪来的? 

 

宋美龄不肯接受蒋纬国,是蒋介石家事中,积累数年的隐痛。

 

蒋纬国不是蒋介石亲生的儿子。

 

蒋纬国1916年出生,妈妈是位日本姑娘,父亲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戴季陶。

 

戴季陶与那位日本姑娘婚外恋,蒋纬国是私生子。戴季陶害怕老婆大人,求助好友蒋介石,请他代为抚养。

 

蒋介石与戴季陶是把兄弟,一口答应。


蒋介石把蒋纬国交给第一个妾姚冶诚抚养。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与姚冶诚断绝关系,但是蒋纬国依旧由姚冶诚抚养,喊姚冶诚妈妈,随姚冶诚住在苏州。

 

1936年,蒋纬国在东吴大学毕业,奉蒋介石之命,去德国留学。

 

这时候,蒋介石可以安排蒋纬国与继母见面。依照封建旧礼,继母地位与亲生母亲是一样的。

 

可是,蒋介石没有搞定继母继子见面的事。究其原委,可能是蒋介石没有告诉宋美龄,蒋纬国到底哪来的?

 

这一回,蒋纬国回中国,蒋介石高度重视,特地安排蒋经国,以“探望母病”为由,去香港,从中安排宋美龄与蒋纬国见面。

 

原以为继母继子见面情况大好,哪知,表面的友好,未能消除宋美龄心中长期的芥蒂。

 

宋美龄与蒋介石赌气,不肯回香港。


4、蒋介石为什么不跟宋美龄明说? 

 

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蒋介石跟宋美龄解释清楚,不就得了吗?

 

可是,蒋介石讳莫如深,日记中说“家事不可直道”,不能明明白白讲清楚。

 

我猜,这是因为“私生子”,是个难听的词,蒋介石不愿意暴露蒋纬国私生子的身份,也不愿意辜负戴季陶的重托。

 

蒋介石研究专家杨天石说,“蒋介石在世的时候,始终不曾将身世之谜,告诉过蒋纬国,很可能,也不曾告诉过宋美龄”。

 

如果蒋介石真的没有告诉过宋美龄,也怪不得宋美龄生气。

 

夫妻之间,按今天的《婚姻法》,彼此之间互负“忠实义务”,你蒋介石连儿子哪来的,娘是谁,都不肯说清楚,何谈忠实?

 

蒋介石就是不说,还在日记中嘴硬,说自己“自信修身无亏”,自己相信自己洁身自爱,没做对不起宋美龄的事。


很难说,蒋介石有什么大男子主义,可是,继子身世这样的家庭大事,闭口不谈,多少有些蛮横无理。你养儿子的钱,难道没有继母宋美龄的份?你让继母尽义务,不让他有知情权,这说的过去吗?


蒋宋赌气那会儿,南京国民政府的婚姻立法已经12年了,“新贤妻良母主义”大行其道,男人要求女人做贤妻良母,女人反过来也要求男人做贤夫良父。


这是那个时代关于夫妻平等的反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6 12:01 AM , Processed in 0.07841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