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老新郎蒋介石,办了一场盛大的文明婚礼,迎娶30岁的新娘宋美龄。
今天,我们回顾1927年蒋宋大婚,透过这场经典的文明婚礼,一睹民国初期“文明婚礼”的心地与颜容。
1921年12月1日,蒋宋大婚的日子。
早晨,蒋介石亲笔撰写结婚感言《我们的今日》,发表在《申报》上。
文章劈头盖脸,上来就说,这是我蒋介石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的一天,也是我和宋美龄一生中“最有价值之纪念日”。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婚礼,非常高调。可能有被动高调的因素,但是蒋介石自始至终,看不出别扭恼火的样子。
一个多月前,蒋介石宋美龄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双双爆出“理想佳偶”、“非蒋莫嫁”的金句。
婚礼前,蒋介石自登广告,自曝婚史,连登三天,以正视听。
结婚当天,婚车路过的地方,观者如云,看不到实况吃瓜群众的,就等着第二天看报纸,第三天去电影院看纪录片。
蒋介石预先安排电影纪录片的导演、摄影师,全程录像。剪辑后的电影纪录片,在各大影院开映前轮番播放,蔚为大观。
结婚登报,不是蒋介石的首创之举。十多年前,就有文明婚礼的倡导者,登报公开配偶双方简历、婚礼时间地点。但,拍个电影纪录片,任人免费观看,闻所未闻。
由此可见,有人说蒋介石故意把婚礼办成文明婚礼的典范,也不无道理。
婚礼分两场,上半场是西式基督教婚礼,下半场是中式婚礼。
西式基督教婚礼,在宋美妈妈的英式别墅里举行。
牧师致词完毕,蒋介石偕同伴郎,走向宋美龄亡父的画像。
宣誓,交换戒指,多年前结过婚的蒋介石听过见过没做过。
现在,他要做一遍。
宋美龄也做了一遍。
随后,牧师在基督像前宣告二人正式结为夫妇。
前后二十分钟。
宋家别墅,相对于举办中式婚礼的大华饭店,小很多。宋美龄爸爸画像下,只摆放了一张桌子,两个花篮。五十几位亲友,加上乐队,记者,显得有点局促。
然而,基督教婚礼本身的庄严感神圣感,没因为狭小局促而减分。
以干哥哥名义亲临现场的谭延闿,在当晚的日记中,赞美西式婚礼很庄严。
日记中,这位干哥哥对比了中式婚礼,认为前前后后四十分钟的中式婚礼,太简单了。
虽然仪式简单,婚礼本身堪称盛大。你从来宾、证婚人、场面、花费、媒体,一一看去,除了“盛大”,还能用什么词形容呢?
来宾非富即贵。
下午4点10分,司仪启动十项程序中的第一项:高呼来宾入场。
国民党一号人物汪精卫,和众多党国要人陆续入场。
当天是星期四,我不明白,党国要人参加蒋介石这位退职干部的婚礼,算出差,办公务,还是喝喜酒,办私事?
这些党国要人,不在南京,就在武汉,特地来一趟,其实挺不方便。当时的交通条件远非今天可比,李宗仁夫妇喝个喜酒,乘轮车,从武汉而来,路上要两天。
外国来宾,有欧美列强的外交使节,也有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身份显赫。
司仪再请主婚人和证婚人入场。
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宋美龄的哥哥,两位主婚人,站到主席台两侧,中间位置让给德高望重的证婚人蔡元培。
其他四个政治声誉显赫的媒人,也以“证婚人”名义,站到蔡元培两侧。
想当初,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代表参议院接受袁世凯宣誓,并代表孙中山现场致辞祝贺的,就是蔡元培。
五位证婚人,往前台一站,蒋介石婚礼之“盛大”,谁能否定?
媒体记者,也映衬了“盛大”。
蒋介石婚礼的报道,大概从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了。中外媒体,纷纷嚷嚷。结婚当天,《申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自然不能缺席。
盛大的婚礼,场面自然宏大。
婚礼现场在大华饭店的舞厅。鲜花、红绸、“囍”字,把现场装扮着华美缤纷。中华民国奠基人孙中山的肖像,高高悬挂在主席台上方,党旗国旗辉辉两侧。
大华饭店,今天,已无旧迹可寻,原址在今天的南京西路北京西路那一带。
大华饭店是主场,来宾1000多人。军警之外,青帮的“兄弟”也去站岗放哨。这些,第二天报纸上不遗巨细,全说了。
大华饭店的消费,贵。据说,一克牛排,可以买100多斤大米。
来宾,送了很多钱物。媒体记者报道说,负责收受登记礼金的人,忙得停不下来。
早上,蒋介石在结婚感言的末尾一句,已经点明,亲朋好友的祝贺,我们不敢推辞,以免辜负大家的盛情。这一句,喻示来宾众多礼金丰厚。但是,蒋介石没有把礼金装进腰包。他在报纸上说,全部用于筹建伤兵院。
说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是文明婚礼,与伤兵院这样的安排,密不可分。不然的话,宏大的场面,显赫的宾客,昂贵的场地,就把蒋宋二人期待的文明婚礼,变成了奢华的婚礼,讲究排场的婚礼,俗了。
主婚人证婚人入场之后,就是新郎入场了。
身着燕尾服的蒋介石,戴着白色手套,不苟言笑地走向证婚人蔡元培。
蒋介石的衬衣是立领的,白色的,扎着银色领带,洋气十足。
13年前,袁世凯的四公子在北京怀仁堂举办婚礼,一身西装,惊羡世人。
蒋介石这身打扮,与日后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形象,反差很大。第一次看到蒋介石婚礼上的老照片,你会不会很惊讶,这么帅?
不知来宾席上的汪精卫,看着台上的蒋介石,作何感想?
此时此刻,蒋介石已经私下决定东山再起。
我不知道,这场婚礼是否真的像少数人所说,是一位新型领袖的秀场。但我确知,再过一个月汪精卫就要被迫下野,去法国考察了。
新郎新娘双双入场的第一件事,是鞠躬:
向国民党党旗鞠躬;
向中华民国国旗鞠躬;
向孙中山遗像鞠躬。
这是蒋介石婚礼的独特之处。鞠躬而非磕头,这是文明婚礼与传统婚礼的不同之处,表明人人平等。但,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向党旗、国旗、国父鞠躬。
鞠躬,连同洋装,西洋音乐,都是上海滩文明婚礼的标配。
证婚人蔡元培宣读结婚证书之后,蒋宋二人向证婚人、主婚人鞠躬拜谢。
转过身来,蒋宋二人再向千余来宾,鞠躬致谢。
音乐响起,蒋介石携宋美龄离开婚礼现场,丢下客人们跳舞、吃茶点。
前前后后,浓墨重彩,时间也就40分钟。
难怪谭延闿在当晚日记中评价中式婚礼,“甚简单”,太简单了,不如西式婚礼庄严。
举办西式婚礼,估计不是蒋介石的本意,而是为了迁就宋美龄的基督徒妈妈。
对于蒋介石,真正的婚礼是中式婚礼。中式婚礼的“简单”,可能是蒋介石追求的文明婚礼的格调。
蒋介石的党内前辈,前来参加婚礼的汪精卫等人,都是文明婚礼的倡导者。
他们是民国初年大红大紫的革命领袖,广告效果好。清朝末年,文明婚礼可谓寥若晨星,等到蒋介石大婚,官僚子弟,社会名流举办文明婚礼蔚然成风。
蒋介石入场之后,新娘由哥哥搀扶着一路走来。
白色的婚纱,白色的皮鞋,银色绸带系着的捧花,黄色花蕾织成的花冠——
宋美龄那身白色的婚纱,据说酿成了中国白色婚纱的新时尚,犹如80多年前维多利亚女王,引领了欧洲白色婚纱的新潮。
蒋介石在当晚的日记中,形容她“姗姗而来,如云飘霞落”。
日记中,蒋介石感叹,新娘入场那一刻,平生从未有过的“爱情”的感觉,在这一刻,出现了。一切如梦如幻,他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身置何处矣”。
“文明婚礼”的关键,在于爱情。这才是文明婚姻的实质。
清末明初,知识青年倡导“文明婚姻”,反对包办婚姻,理由是,没有爱情的结合,等于把人当作牛马,随意牵弄到一起,太野蛮。
“爱情”两个字,对40岁的蒋介石,也是新鲜事。
由于“爱情”而结婚,在当年,是件很体面的事,好比别人读私塾,你留学欧美读博士。今天,我们聊民国,才子佳人,人间四月天,似乎举世男女都在恋爱。实际上,自由恋爱可能是绝大多数民国男女,想都没想过的事。
那时,只有徐志摩这些去欧洲学习文学的青年,才把“爱情”挂嘴上。蒋介石虽然也是海归,毕竟是一介武夫,学的是打仗,谈啥子“爱情”。
现在,这位马上登临中国权力巅峰额新青年,是不是真的像早晨在报纸上说的,通过文明婚礼,参与社会改良?
也许,蒋介石真的真是这么想的,不止说说而已。
蒋介石与宋美龄
下午5点,蒋介石宋美龄丢下喝茶、跳舞的来宾,就走了。
去哪儿?
蒋介石带着宋美龄,乘坐新买的汽车,兜风。
兜了几圈,回宋美龄二姐家,参加家庭宴会。
你是不是想问:一千多客人呢?他们在哪喝喜酒?
没有喜酒,新郎新娘没请来宾喝喜酒。大家待在婚礼现场,愿意跳舞的,跳跳舞,不愿意跳舞的,喝杯茶,回家吃饭。
这就是蒋宋二人的文明婚礼。
当晚九点,蒋宋二人,回到两人的新家。
你是不是还想问:客人不闹洞房吗?
对不起,压根没这事。
25年前,蒋介石第一次结婚闹洞房的习俗,在这个文明婚礼中消失了。
当时自诩文明婚礼的,都不闹洞房,认为乱摸乱喊,不文明。
当天宣读结婚证书的蔡元培,为了废除闹洞房的习俗,开了婚礼演讲的先河,替代闹洞房。他是大名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婚礼演讲就成了文明婚礼中的新习俗。
可见,文明婚礼到底怎么办,也是因人而异,应时应景的。
说到底,文明婚礼是新式婚礼,是跟西方列强学来的,就像不要皇帝要总统。我们觉得总统象征文明,皇帝代表野蛮,我们就把皇帝废了,搞总统制。
文明婚礼也一样。传统婚礼中有哪陋习需要割除,西式婚礼中有哪些习俗需要学习,两者一对照,一增一减,就成了文明婚礼中的礼仪。
但是,不是所有人家都有蒋介石宋美龄这样的幕后团队。一般人家哪能搞清楚。当时,文明婚礼闹出许多笑话。比如,婚礼上,奏响了葬礼乐曲。
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举世瞩目。
十天后,美国《时代》周刊,从政治角度,报道了他们的婚礼。
中国老百姓,关心的还是八卦,着眼点在于我们所说的文明婚礼,有没有爱情?穿什么婚纱?闹不闹洞房?美不美?
20年后,我们熟悉的作家冰心,在与日本记者谈论的时候,毫不吝啬地赞美蒋宋婚礼,是“一个优美、华丽、堪称优美的婚礼”。
当然,也有人嘲笑这个婚礼,厌烦蒋介石装,来宾中,贵宾李宗仁因为厌烦蒋介石的结婚感言,连贺礼都没送。媒体中,《大公报》发表社论批评蒋介石的结婚感言。
不管怎样,蒋宋婚礼肯定受到民国初年文明婚礼的影响。反过来,蒋宋婚礼作为文明婚礼的典范之作,也影响了那个时代,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文明婚礼”在中国各阶层的蔓延。
今天,我们的婚礼,依然荡漾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聊到这里,对照蒋宋婚礼,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想办一场民国范的文明婚礼,应该怎样办?要不要去一个豪华的酒店,摆上百八十桌,请一批非富即贵的来宾,请几位身份显赫的证婚人,甚至去报纸杂志互联网上登个喜报?
一般而言,没什么必要性。回到文明婚礼的“文明”二字,高调奢华,讲究排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文明”的理解,也不恰切。
蒋宋二人结婚的时候,多少是有必要性的。起码,有合理性。
民国时代,婚姻效力与仪式相关。结婚需要举办公开仪式,并有两个以上的证人。像以前的天主教会一样,民国政府反对秘密结婚。
蒋宋结婚的时候,法律规定,双方尊长要同意,要有人证明他们符合结婚的条件,所以,主婚人证婚人都要到场,说好好好。
法律主张公开仪式,目的是防止重婚,防止不合法的婚姻。
比如说,新郎有妻子,是不能结婚的,是重婚。蒋介石登报自曝婚史,说自己多年前离婚了,也是为了说明自己不是重婚。
再比如说,新郎如果是新娘的亲叔叔,也是不能结婚的,近亲违法。
那么,怎样才知道新郎有没有重婚,新郎新娘的身份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呢?
把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都请来喝喜酒,广而告之,不就达到目的了吗。
所以,举行结婚仪式,敲锣打鼓,明媒正娶,广邀亲友,在新郎新娘看来,是请大家见证祝贺送红包,在立法者的算盘中,还有监督新人捍卫婚姻秩序的小九九。
今天,婚姻的效力在于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大陆,“仪式婚”让位于“登记婚”。中国台湾,也改成了“登记婚”。
所以说,蒋宋婚礼高调盛大,是有合法性考量的,谈得上必要性合理性。而你,谈不上。今天的婚姻,效力取决于结婚登记机关是否准予登记,与你高不高调没关系,你就是不办婚礼,照样合法。
至于说,你在婚礼上,奏不奏乐,穿西装还是穿汉服,都与文明无关。
文明,是个仁者见仁的词。什么样的婚礼是文明的,其实是个审美问题。
用积极的眼光看,如果你的婚姻起于爱情,基于法律,你的婚礼就有文明的保障。
用消极的眼光看,你可以草拟一个负面清单,比如说:
污言秽语动手动脚闹洞房,肯定不文明;
花车长龙,堵塞马路,影响交通,肯定不文明;
礼炮冲天,街坊邻居惊心动魄,险象丛生,烦不胜烦,肯定不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