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2|回复: 0

[教育漫谈] 一个大学老师的忠告:珍惜农村户籍和土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2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大学老师的忠告:珍惜农村户籍和土地 

 2017-06-22 王小妮 大家


文 | 王小妮


▍一、一个放弃读书的年轻人

2011年秋天,在学校里遇到一个来旁听的年轻人,他考上了大学,却一天都没有去读。

那天是诗歌课,下课后,和几个同学一起闲聊着离开教学楼。有个陌生年轻人自我介绍说是来旁听的,他语速快,声音响亮,说起话来不文绉绉,明显比普通的大学生更从容。

他是随着我的学生来的,他们是重庆老乡。2007年他参加了高考,收到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中文教育专业。他没去报到,直接北上打工去了,四年里,换过不同的城市,干过不同的工作。

他说这话时带着骄傲:我干的活儿,都是出力气的。

那天,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抢着说话,有个男生推着自行车跟着走了一路,总被挤到路边草丛去,想插进来说话,始终插不上,大学里文弱的男生好像比过去明显多了。

十几天过去,在校园里第二次遇见他,没立刻认出来,他戴了一副眼镜,和身边经过的学生们完全没区别。

聊了一会,我想知道他没上大学这四年里的经历,他只简单地说,先去了东北,后来换了挺多地方。

他特意讲了在东北他租住的地方有一个很陡的上坡儿,每次经过,遇见推车人爬坡吃力,他会上去搭一把,别人都会回他一声谢谢,每次听到谢谢,都会心酸。

我问,为什么是心酸?

他说,也许就是感动吧。

这个看上去格外崇尚力气的年轻人其实有着细腻的情感。

他说,他的名字里有个“峰”字,是妈妈给他起这个名字,意思就是未来的山峰都得靠他自己去攀登。

说到未来,他说,海口这城市让人失望,节奏太慢,消费又不低,工资又不高,当地人都太淡定了,生活这么差还不思进取,真是佩服啊,受不了这儿了。

他想去上海,说那边泥瓦匠一个月能赚3000多,这几天就准备走。

他说,人活着要让自己活个明白。

他说,得去学一门手艺,有手艺挣钱多。

交谈没多久,能感觉到他对大学的向往,他把图书馆和教学楼走遍了,也许他会想象自己就是坐在那里静静看书的一个学生。

2012年的3月接到过的他的电话,说正在杭州的建筑工地上,感觉还不错,挣得不少。

这几年,每到高考招生,都想到这个后来再没音信的年轻人。

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如果家里不缺钱,当初他会不会高高兴兴去报到?如果被更好的学校更热门的专业录取,他会不会放弃去打工的念头?

二、选城市比选专业重要

被过度关注的高考终于结束,真正的选择可能刚刚开始。

读了12年书的孩子们,在他们短浅苍白的经历中,几乎没什么事能自己做选择,老师家长的要求,都是听话就好。

现在可能真要做选择了,可他将来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连他自己都一团模糊呢。

经常能看到关于哪些专业更热门的推荐,有些做成排行榜,列举出就业情况和收入数据,好像上大学就是直奔着就业和收入。

我认识一个男生,当初报考综合性大学,被农学院的草科专业录取,有人鼓动他说,哪里需要研究草,当然是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有关的一定是高薪的工作,到大二他明白了,哪有那么多的高尔夫球场缺人?

我大学毕业的那年,大家都不愿进国家机关,终究是学了四年中文,满心想做和文学相关的事情,想这四年不能白学了。

现在人会说,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事实上,世事变化莫测,哪里用得到三十年,眼见着读大学的四年里,就有热门变了冷门,谁都不敢贸然预测未来。

很多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不相关,专业很可能只是一个入口。

如果拿不定主意选择学什么,可以选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这比认定只读某个热门专业更重要。


每个城市的历史不同,文化蕴藏不同,慢慢熟悉和认识一座城,了解由它呈现出来的世界,四年过来,得到的感受肯定不同。

选好将要生活四年的城市,它可能是一个年轻人未来生活的轴心。

曾经有个老家在河南的女生告诉我,她高考那年的河南,我们这所海岛大学和深圳大学都是一本录取,但是,她特别喜欢椰风海韵,就来了我们学校。如果当初她问我,我会建议她选深圳。海口和深圳,两座城市虽然都在南方,但内涵太不相同,两所学校的风格也很不一样。

12年的严酷教育,把小地方的学生们牢牢地锁定在家乡,越是乡下的学生越被要求闷头读书。好多人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有人是高考那几天才去过县城,没坐过火车的很多,高铁只是听说过的很多,没进过电影院,没进过剧场的更多。

出门看世界,对他们尤其重要。

我的学生全国各地的都有,西北的东北的,有过两个西藏的姑娘,一个来自阿里地区,她来读书太不容易,路上要走一星期,到学校后,还要经历几天很难受的醉氧。

曾经有一次下课,大家一起在多车的路边走,我说走人行道吧,一个女生低声问:什么是人行道。这样的常识,实在不应该到了城市到了大学才知道。

尽管常想家,他们跑到海岛上来读大学的偏得,是每年两次大跨度的由北往南,再由南往北的走动,疲惫的路上,多知道很多事情,多见到不一样的人,有了更多认识世事的机会,这是在家门口读四年大学不可能有的收获。



三、珍惜农村户籍和土地

最开始,是一次闲聊,听一个毕业了的学生说他回老家落户的经历:

他家在四川农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很兴奋,随着录取通知书还寄来了户口迁移证,户口可以迁到大学所在的城市,赶紧去办了户口迁出,当时他在村里是有土地的。

四年后,在城市找了工作,却很难再落户,他专程回老家办户口迁回,可户籍只能落在镇上,回不了村子,这一出一回,他从农业人口变成了非农业人口,他名义下的土地没有了。

起初以为这只是偶然现象,后来不止一个同学遇到同样的事,分别在不同的省。

户籍问题,可能是高考链条中最后一个延续着包分配制度思维的环节了。城乡差距曾经留下了很多顽固的“常识”,其中之一就是,上了大学就不可能再回农村当农民,就是国家的人,端国家的饭碗了。

现在,很多观念都变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样,做新式农民很可能在未来会是个不错的职业,起码能给不想留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一条退路。如果土地没有了,他们就彻底断掉了在乡村落脚的根,特别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的现在。

目前,有说法是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迁移户口的,户籍可以由学校保留一段,有人说可以保留两年。大城市入户门坎高,不能落户很正常,而土地也将越来越被看成稀缺资源。

不迁户口照样读大学,读了书,又保留了在家乡的土地,挺好的。

四、通往世界的门,该开在哪个位置

今年春节一过,遇到了十几个来深圳游学的大学生,大家约在地铁口会面,互相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给我的印象活泼灵动激昂,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说是大学生,其中一个还在读高三,他的同学们可能都在背书准备高考,他却跑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来自不同大学的年轻人。另一个是在读大学生,正考虑退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还不够熟悉,没敢贸然给他建议,不过,心里在想,这一代人长大以后,或者会不一样。

几年前如果有人说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会遭到很多驳斥,感觉现在的人们没那么多热情去讨论这个老话题了,谁都清楚这是一句空洞的话,肯定没有这样一份承诺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很多,和是否有知识没必然关联。



可以去读大学;可以像名叫峰的年轻人,放弃读书去拼力气;可以去学一个专业技能;可以认定自己的喜好一心去做,全不在乎学历文凭。

选择的自由,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重新认识大学,它不承担改变你命运的责任,作为一个年轻人和这世界的第一个切入点,它只是会潜在地影响你的起点和眼界。

前面的路,对哪个人都曲折坎坷漫长,殊途同归,这样的例子,大家都能说出很多,只是通往路的门开在不同的位置。

不必试图讨到一个不二的说法,没有那个东西。没有捷径,但有选择,有更适合自己的门。


【作者简介】 

王小妮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诗人,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5:43 PM , Processed in 0.0335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