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6|回复: 0

[文化教育] 冯雪梅:你的高考和他们的高考已经不是一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0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雪梅:你的高考和他们的高考已经不是一回事 

 2017-06-20 冯雪梅 大家


文 | 冯雪梅


兰姨很庆幸自己没有读有高中,而是上了中专。那时候中专比高中难考,像她那样家境不好的学生,都争着上中专。读书不花钱,还有补贴,毕业包分配,顺顺当当成了领工资的城里人。而那些读高中的同学,赶上了“文革”,大学取消招生,全都回乡当了农民。

后来读了电大,也算有了张大学文凭的兰姨,对高考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只觉得正经大学毕业生一进厂就当干部不太公平,她虽然也是干部编制,却从工人一步步干起来,当了多年“师傅”,工资待遇跟人家“学生娃”差不多。


兰姨的女儿毛毛跟我同一年考大学,没考上。差距其实早在六年前,当我考上重点中学,毛毛去了普通中学之时,就已经拉开。那时,家长们也都督促着自家孩子考重点中学,不过那时没有课外班、奥数班、培优班之类,各小学间的差距也不太大。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教室不够用,还只上半天课。班主任老师很负责,借了邻近单位的食堂,下半天,我们在那里上课做作业,放了学就满世界疯玩。为上重点中学做的唯一准备,就是做课外题,一本厚厚的白色封面的数学习集题,我们叫它“白皮书”,里面都是些鸡兔同笼、上边进水下边放水的池子何时被灌满之类的问题。十个孩子里大约有两三个能上重点中学,考不上是“大多数”,家长们也不是特别介意,基本都能坦然接受。

进了重点中学,一条腿就进了大学。我记得刚进中学时开大会,教务处的倔主任“史老头”伸出一个手指比划了一个“9”:我们有一个班,今年的高考录取率达到97%!高考的压力在中学的前几年几乎感受不到,倒是竞选学生会主席、参加文学社、诗歌朗诵比赛、影评大赛之类的活动,令人记忆深刻。一直到高三毕业,我们都没上过晚自习,放学的时间也不比其他年级晚多少。

父母只是希望我考上大学,重点大学最好,普通本科也知足。当时的录取率只有20%多,考上大学就是“骄子”,名校和非名校的差异不明显,北大和北联大的可能进了同一单位,不像现在,简历筛选的第一关,就把非名校筛掉了。尽管我毕业时,大学已经不包分配,不过找个好点儿的工作,倒也不太难。毕竟,高考已经淘汰了一大半人。

又过了几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周围认识的人,很少听谁说考不上大学。家长们发愁的,不再是高考,而是找工作。当年,西安乡下的表哥和北京的表姐同一年参加高考,全国统考,俩人的分数相似,表姐上了一本,表哥落榜,补习了一年,还是不中,只得回乡务农。20多年后,表哥的儿子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他四处打工供儿子读书,好不容易毕业了,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家人唉声叹气。折腾了好几年,孩子最终和同学去创业了。

与此同时,05后的侄女开始读小学。如今5年级的小人儿,已经开始为高考作准备。准确说,是小升初,这在家长们眼里,是高考的第一步。11岁的孩子,上各种课外班,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还有奥数题、真卷,几乎很少在12点前睡觉。从录取率来说,她们这代人,是不必担心高考的。但是,高考的压力,却前移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原先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今是不能输在娘胎里。自幼儿园开始,就冲着名牌大学而去。原因也很简单,竞争如此激烈,不读个好大学,去哪儿找工作?辛辛苦苦那么些年,花了那么多钱,总不能连自己都养活不起?

这是我所知道的几代人的高考故事。絮絮叨叨写这么多,只想说明,每代人的高考是不同的,与之相伴的个人命运也有着“代际差别”。作为编辑,我曾经请五个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写他们的高考故事,发现高考对他们而言,意义完全不同。

恢复高考的前几届考生,彻彻底底因这场考试而改变了命运。这种天壤之别,对于60后、70后的农家子弟,同样至关重要。它意味着身份的彻底改变,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从农民变成了吃皇粮的公家人,光宗耀祖。


电影《高考一九七七》剧照


而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也是贫寒子弟。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却面临着失业;费尽千辛万苦找一份工作,可能因一场大病,或者家庭出现某种变故而濒临绝境。个人奋斗式的“励志故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这种无奈和悲伤。

高录取率的另一个后果,是高考的竞争从上大学,变成了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高考不能改变命运了,北大清华却依然能改变命运。资源依然稀缺,所以竞争仍旧惨烈。有统计数字说,211、985院校的中低收入阶层子女,至少占全部生源的60%以上。

我说“高考改变命运”,我可以举出一堆例子;你说“高考不再改变命运”,你也能说出好些人的故事;所以,这样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每一代,高考的作用和意义可能截然不同;对于每一个人,高考的影响更可能云泥之别。永远都会有伍继红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你不能因此说读大学,甚至读名校没有用。既然大家一直呼吁不要“一考定终身”,那么,是不是也不要把改变命运完全寄托于高考之上,它承载不起人生之重。一场考试,只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在未来的变幻莫测中,谁又知道会遇见什么?

我倒觉得,高考有点儿像媒体人的狂欢,每到这个时节,就热闹一次。一轮轮地讨论读大学有没有用,评说高考作文题,甚至模写高考作文。我很少听到考生们的想法,他们多半以毛坦厂式的集中赶考的模糊形象出现。模写高考作文题的也大多是60后、70后、80后,90后都不多见。只是,考生们差不多是00后了,他们会不会笑“叔叔阿姨”们太老了?

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讨论的高考和孩子们眼里的高考,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作者简介】 

冯雪梅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03:12 AM , Processed in 0.0269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