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好摄之徒] 特稿 | 2016 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9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稿 | 2016 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 


 

 一、现象与趋势

 1、“水落石出”

2016年摄影艺术平稳发展中“水落石出”的现象更加明显。这里所谓“水”,就是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下,摄影创作、展览、出版等方面良莠杂陈,量大而纷乱;摄影创作的目的和类别界限常常模糊不清;作品质量高下不分、甚多自以为是者的自娱、自语与自夸;作者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显其能。摄影业界总体上呈现漫漶无边、杂草与食粮共同生长的状态。似乎运作比创作重要、关系比质量重要、材质比内容重要。这种状态延续日久,虽然一方面催生和涌现出不少新人新作,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杂乱而质次的、说不清楚的东西。所谓“水落”,是指这种一拥而上的生态在明显退潮,展览、画册的数量减少了,作品的方向性明晰了,艺术纯度提高了。

“水落”自然“石出”,这里所谓“石出”,是指绵延在时间流里,作为摄影艺术本体追求的作品、理论和摄影家越来越显豁地存在,也明显获得了更多的阅读、理解和传播。从《晋察冀画报》的原版重印,到一批经典摄影家作品的再梳理和高频次传播,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和社会氛围的变化,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所留下的一条明晰的线索。

 

2、手机摄影推动下的日常视觉审美化

2016年突出摄影专业功能的国产手机颇受摄影界人士好评,华为、努比亚等手机在众多摄影师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产生了一批以手机摄影作品为内容的微信圈,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手机因其便捷、轻巧、不引人注意而更加体贴,拍摄到的内容比单反专业相机更加鲜活、自然、直接,深受大众喜爱。曾经流行一时的微单相机也因手机摄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而销量大减。可以说,一个真正的手机摄影时代已经到来;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摄影会以更便捷的、无重量的方式介入到视觉记录和表达中来。“神圣化”与“日常化”是艺术走向的两极。在艺术领域“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同时,社会也在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是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在手机摄影中,大众化的日常视觉审美比比皆是,几乎达到凡观皆有审美的程度;反之,作为建立起经典和规范的“摄影式观看”越来越多地融进了日常视觉。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时代,任何“别致”的观看成果都能被记录和保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期盼之一就是能够遇到“别致”的观看。在这样的时代,视觉素养已经成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摄影式观看”获得训练,得到提高。

 

3、题材与内容走向—乡土情缘与家国情怀

2016年,摄影创作题材与内容的显著特征,是唤醒了乡土情缘与家国情怀,不但聚焦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而且更多地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聚焦乡土题材,也对建设中的世界奇迹—港珠澳大桥、贵州清水河大桥以及航天、航海工程给予了充分关注。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观照下,中国与中国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我们的文明特质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引起了摄影人的普遍反思。这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2016 年6 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与年底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与包商银行联合主办的“乡村—人类永远的家园”第四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充分代表了业界的姿态,那就是从现实出发,寻找文化根脉,在历史反思里记住乡愁,寻找未来的道路。此外,2016 年10 月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主办、以“影像·在场”为主题的第四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展览作品中,关于地球南北极、非洲和南美洲的作品明显增多,显示了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的雄心和规模;人们拍摄的兴趣点,更多地从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这不但是内容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人全球一体化意识的增强。而新华社摄影部提供的“丝绸之路”图片展从知识性和系统性上延展开来,加深了观众对“一带一路”合作方式的认识。

 

 2013年7 月,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王家庄的拉花表演。(选自2016“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 贾克 摄

 

4、社会纪实摄影的问题导向

社会纪实摄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调查为基本方式、以影像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最终行动的摄影。从事社会纪实摄影的人近年来有所减少,2016 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很多人将此归结为视频的便捷化和大众日常生活摄影的兴起,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传统摄影手法的陈旧导致了艺术兴趣的消解。其实,如同其他艺术门类,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形式上的创新意义消失不等于内容意义的消失。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东西南北的巨大差异和社会变革中的精神激荡,地理需要互联,思想需要沟通,人心需要相亲,而社会纪实摄影直面现实的特征与揭示问题的能力,依然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影像力量。这个道理就如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其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虽然已经过时,但其塑造的典型人物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我们现在不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不能否定社会纪实摄影的作用。就目前现实而言,“一带一路”上的历史追寻与现实观照,国内精准扶贫工作里的世态民心,广袤大地上活跃着的群众创造,都是应该着力拍摄的重点。当然,纪实摄影需要对选定题材长期专注,需要时间的跨度,需要与拍摄对象相濡以沫的平等和交融,离开了如此这般的态度和执着,苍白无力是难以避免的。纪实摄影还要努力冲出既有的模式,从更加丰富的角度和机位,发现和凝冻更多不可重复的震撼瞬间,需要更好地理解影像之间的关系。

 

5、当代影像艺术的模式化

近年来的新锐摄影、当代影像艺术,已经出现了模式化、公式化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大天地与小人物式的“景观”、玩偶人物植入特定环境、俗艳色彩中粗鄙造型与自然环境的反讽、恍惚动感里对影调的强调、超大广角下逼近拍摄的近景与远山的对照、隐私环境里自恋与自拍等等。2016 年展示出来的作品雷同者多、模仿者众,能“出格”者寡。这是应该引起高度注意的。

 

6、新技术引发的猜想

光场相机后期可以随时更换焦点,这让习惯了手动聚焦的老摄影家感到吃惊;而VR 技术近乎全息的再现代替了我们对机位的选择。还有,纸基影像越来越少地去实现,而屏幕影像越来越多地占据主流。这些技术会消解传承百年的摄影本体吗?现在还难以判断。

 

 暴风雪中一起御寒的帝企鹅一家 南极内陆南纬78° 2015 年。顾莹 摄

 

 二、活动与问题

2016年中国摄影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空前增强,具体体现为各类中小型摄影活动(地区性摄影比赛、摄影节等)明显增多。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此前地方政府大力追求的唯GDP 发展观受到约束,转而寻求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表现在一些地区的发展模式上,就是放弃了此前一提发展就搞开发区建工厂的干法,而是转向重视地方山水地理资源、文化历史资源、民族民俗资源、名人资源,经过包装、宣传,打造成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而摄影正是最聚众、又最有传播力的手段之一。

2016年规模和影响较大、具备一定学术基础的中国摄影活动,主要有以下13 项(以举办时间为序):

1、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6 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时间:2016.5.26-6.2,河南郑州)

2、“影像的力量”国际摄影文化展(时间:2016.8.26-9.4,山西大同)

3、首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时间:2016.9.10-9.18,浙江宁波)

4、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时间:2016.9.23-10.22,广东深圳)

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时间:2016.9.19-9.25,山西平遥)

6、北京国际摄影周(时间:2016.10.15-10.23,北京)

7、第11 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怀柔摄影文化季(时间:2016.11.4-11.6,北京)

8、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时间:2016.11.10-11.26,山东济南)

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间:2016.11.19-12.9,广东连州)

1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时间:2016.11.20-12.19,福建厦门)

11、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时间:2016.12.7-12.11,上海)

12、“包商银行杯”(第四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时间:2016.12.17-12.23,北京)

13、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时间:2016.12.18-12.21,云南西双版纳)这些摄影活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大师与新锐结合、娱乐与专业搭伴、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的传统,同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看点。

 

《行动主义摄影展》作品之一(选自2016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摄影:艾德 · 凯适

 

这种新力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力量。进入21 世纪,新技术力量的呈现经过了三个阶段。2000年前后,摄影的数字化进程全面开启,当时能熟练掌握AdobePhotoshop、Lightroom 等静态图片处理软件就足以标新立异。10年之后,流媒体、新媒体、多媒体领潮,流动和更加复杂多样的交互呈现形式,形成了与静态图片差异较大的视觉感受。从2016 年开始,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AR(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360o 全景摄影等进入报道摄影和艺术摄影领域(此前主要是在电影和动漫中使用),进一步颠覆了静态图片一统天下的视觉基础,开启了视觉叙事的新时代。可以预见,2017 年的摄影节上,VR / AR 作品会大抢眼球。第二个新力量是资本的力量。2016 年之前,很多摄影活动也都带有资本的影子,比如新浪网连续多次组织的“新浪报道摄影师大典”;但在2016 年,依靠移动通讯端APP 爆发的“今日头条”在拿到巨额投资后,立即进入摄影领域,投资国内著名的图片分销商东方IC,并直接收购了一些活跃的摄影社区网站(比如图虫网)。得到资本扶持的图虫网迅速出击,组织了“街拍中国”的摄影活动,人气旺作品佳,一举成为2016 年非常引人关注的摄影活动(有趣的是,“街拍中国”和“新浪报道摄影师大典”的策划人都是摄影记者出身的严志刚)。第三个新力量,则是新策展力量的出现。首届宁波国际摄影周的策展团队,除傅拥军之外,另几位在策展领域都颇为陌生,但也把摄影周弄得有模有样。随着在国外留学摄影的青年人不断回国,可以预见,这样由几个新面孔就攒一个新摄影节、摄影大展的例子,今后会越来越多,与当下摄影节的区别也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新锐”的困局。

近年来,各类新锐摄影师的评选成为国内摄影界最引人关注的活动之一,对年轻摄影师、特别是艺术院校毕业的年轻摄影师来说尤其如此。2016年,色影无忌“新锐摄影师奖”的申报人数多达5348名,可见其号召力;但评选结果一公布,就遭到了网名为“魔鬼公子”的网友的公开质疑,理由为评选程序不公正、不透明;入选作品无力、缺少新意;个别初评评委与获奖者可能有利益关联等,一时间动静颇大。实际上,每年“新锐”出炉,质疑声都不少,很多人对获奖作品“新”于何处、“锐”之所在,看不清楚、看了不服气、甚至看了更生气—引起思考和争议本身已经成为“新锐”评选的边际效益。“新锐”备受瞩目的背后,是中国摄影界亟望创新的愿望,但当这种愿望被简单化为一次评选、以及“新锐=年轻”的公式后,“新锐”实际上就成为看上去很美却被抽空了历练的符号,易为种种力量所扭曲。人们对“新锐”从以往的腹诽到公开质疑,表明了“新锐”的评选和“新锐”群体本身走到了一个节点:作品须有扎扎实实的艺术力量,并在与艺术史和当前社会语境建立关系方面有所突破。其实今日的“新锐”之困,要害之处仍是满足于从简单概念出发,而不是从深度的调查和准确的问题出发,未能深入本土的社会历史文化经验。换言之,许多作品虽贴着花哨的国际化概念标签,却接不上本土的地气。究其内里,不过是抓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皮,将“创新”简单化为在观念与形式两方面出“招儿”,探讨社会问题、人的存在问题和艺术本身问题的层次较浅;这样的作品,往往不是被一眼看透,而是被一眼就看出毛病来。关于当前语境下中国艺术的创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范景中先生有一个冷静的思考。比如面对频频出击的所谓“新水墨”(用各种新材料弄水墨的新玩法儿),他很冷静—冷静到勇敢地认为,只要中国的文化语境不变,国画无需创新;“那种认为变换工具或手段就能改进这种艺术(即中国画—笔者注)的想法,我不但会嗤之以鼻,而且还会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人的狂妄臆想。

 

显然,使用新材料对于现代的彩墨家是一种进步,而对于那些想维护国画纯净性的规范派就是种动乱。因此,只要处在那种封闭的情境中,只要文人画的功能不变(这个功能即养性怡情抒志陶冶人格—笔者注),也就无所谓创新的悲剧感可言。不过处在开放情境中的艺术家,情况显然不同,他们躲避不了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抗争不了竞争的刺激,尤其是抵制不住要使自己及其作品成为NEW和NEWS的诱惑。”(范景中:《贡布里希对黑格尔主义批判的意义》,见《艺术史的视野》,P200,曹义强等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此处范景中先生所说的“尤其是抵制不住要使自己及其作品成为NEW和NEWS的诱惑”,源自美国评论家康利夫(M.Cunliffe)评论美国二战后的小说家:“他们要出名就得搞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要保住地位就得写出新奇的小说—不但要‘新’,而且要成为‘新闻’(news)。”(《艺术史的视野》,P204)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传统是厚积薄发,书法的笔画间架,国画的笔墨线条,动辄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历练方成一体一派;且中国艺术经验重在旨趣和境界,虽有“笔墨当随时代”(清人石涛语)之言,实则排斥一朝三变、以惊悚和陌生化为法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范景中先生的思考,在世界进入对“全球化”的反思时刻,对中国摄影界的“新锐”乃至亟望创新的愿望本身,都有借鉴价值。

 

《行动主义摄影展》作品之二(选自2016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摄影:乔纳森 · 托戈夫尼克

 

第三个特点,新的、有强大生命力的摄影观念的进入。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摄影活动中,将聚众作为第一要义的为多,其实国际上一些重要的摄影节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有明确的使命感:不仅是聚众、推新人新作、展示现状,还要总结某一阶段摄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摄影现象,还要提出新的观念和思潮,给摄影发展不断注入思想资源。国内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曾多次推出具有强烈思想色彩、影像整体感又很强的年度展览,2016 年连州年展的主题是“无乐不作”,旗帜鲜明地指向了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延续了其一贯的思想锐度和学术风格。就为中国摄影界注入新的思想观念而言,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推出的《国际纪实摄影新动向—从传统纪实到行动主义》是一个亮点。中国对纪实摄影的讨论和关注,多局限于经典纪实摄影的范畴之内,对其最新的发展缺少研究,其实欧美的纪实摄影已在当代发展出一个新流派,被称为“行动主义影”(Photography as Activism)。

 

纪实摄影在1930 年代美国农场安全局(FSA)摄影小组之后,经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1918-1978)一代发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媒体形式,但也产生了媚俗或曰煽情的问题,比如专门寻找边缘群体、草根阶层、难民或社会叛逆人群进行拍摄;而1980 年代对非洲饥饿、干旱和战争的报道,特别是对困境中的非洲妇女儿童的报道,引来了大量的欧美捐款,以至于形成了不法团伙批量生产残疾儿童、病危妇女,组织欧美记者进行报道以骗取捐款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公众的质疑和同情心疲惫。在1980 年代中期之后,新一代纪实摄影师崛起,他们不仅记录、报道社会问题,同时直接参与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行动中来,被称为行动主义摄影师;有时候这些摄影师也被称为“行动主义者”(Activists),因为他们不仅报道、揭露社会问题,更直接肩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某种意义上,行动主义摄影师是更激进、更具执行力、也更具当代精神的纪实摄影者;其影响所及早已超出摄影,成为欧美社会生活和舆论的重要话题。

 

翻拍,第11 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怀柔摄影文化季展览现场。  
南无哀 摄 

                                           

2016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专家见面会上,台湾摄影家沈昭良(左二)对摄影师作品提出建议。南无哀 摄 

 

举例而言, 法国摄影师费迪南多· 莫雷瑞斯(F.Moleres)在报道非洲监狱时,发现少年犯和成年犯关在同一牢房,经常受到成年犯的暴力侵害。回到欧洲后,他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募集捐款,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独立的少年犯管教所。英国摄影家尼克·勃朗特(Nick Brandt)通过售出作品和社会捐款,为非洲塞伦盖地野生动物保护区雇佣了200多名巡逻员,购买了多架直升机,有效遏制了人类对大象、犀牛等动物的偷猎行为。美国摄影家唐娜·菲拉多(Donna Ferato)不仅报道了家庭暴力对女性的严重伤害,同时还与一些社会组织合作募集捐款,建立了“家暴受伤女性庇护所”,为受到家暴伤害的女性提供食宿、法律服务和职业培训服务,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纽约市还专门设立了“感谢菲拉多日”……这样的摄影作为在以前的纪实摄影中甚为少见,而在今天蔚成潮流,国际摄影界有一批摄影师在做着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想象,《国际纪实摄影新动向—从传统纪实到行动主义》展览的推出,对于在转型期社会环境中摇摆的中国纪实摄影,将会起到思想与实践的引领作用。

 

第四个特点,怀旧成为时尚。

近年来中国摄影活动的主旋律是追新赶潮,老大师们的作品虽被顶礼膜拜,却从未成为哪个摄影节配额最大的一块(虽然从影响力来说,他们往往以少胜多)。而在2016 年宁波国际摄影周上,也许是第一次,老大师们作品占用的空间,与他们的影响力成正相关。该摄影周上,尤金· 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多若西· 兰格(D.Lange,1895-1965)、安塞尔· 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2016)、艾略特·厄威特(E.Erwitt,1928-)……如此众多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汇聚一堂,在中国摄影活动中还是第一次。比宁波摄影周展示老大师作品更进一步,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推出的《玛格南印片小样与经典作品回顾展》(Magnum ContactSheets)则是一个有独特摄影史学术意义的展览,被称为玛格南最优秀的展览,也是近年国际上美誉度最高的摄影展览。这个展览选用了69 名玛格南摄影师的139 套印片小样及从中选出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均拍摄于胶片时代),通过经典作品与印片小样的对照阅读,创造了一个将经典作品拍摄过程完整还原的语境,使观众透彻了解其拍摄过程,摄影师的观察与站位、移动等微妙变化,不仅为了解老大师的作品提供了新视角,也对研究摄影史和创作过程提供了帮助。

 

《俄亚大村》作品之一(选自2016 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苏国胜 摄

三、出版与研究

随着中国摄影事业的持续繁荣,近几年,摄影出版、研究、评论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2016 年更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无论是出版的国内摄影书、国外经典摄影书的译介、原创性的研究评论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经典的引进
这几年,对西方知名摄影家经典画册、西方学者摄影研究著作的引进一直是各大出版社,尤其是专业出版社的工作之重。也是众多摄影研究者、爱好者的心头所好。中西摄影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引进是重要一环。2016 年,不仅大师之作精彩纷呈,更可喜的是不少学术著作的译介与引进,这为国内摄影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读物,对提升摄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无裨益。纽约雪城大学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玛丽·华纳·玛瑞恩(Mary Warner Marien)的《摄影梦想家》(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12),选择了75 位摄影先锋,以视觉化的时间轴梳理摄影师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背景。法国符号学家、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Hubert Damisch)的《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分析了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层差”,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纽约时报》前图片编辑菲利普·盖夫特(PhilipGefter)在《弗兰克之后的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9)中探讨了在“摆布的纪录”拍摄方式的演变过程中“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所面临的挑战。英国媒体人罗伯特· 肖(Robert Shore)的《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9)试图通过探究图像制造中的新语言来回答“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 摄影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改变。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部负责人克莱蒙·舍卢(ClementCheroux)的《观看之道: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访谈录(1951-1998)》(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3)收集了1951-1998 年间共12 篇布列松访谈,展示了一个痴迷于摄影的人物形象,使人得以直观摄影家思想演变的轨迹。

 

法国艺术史学家安德烈·冈特(AndréGunthert)和米歇尔·普瓦韦尔(Michel Poivert)的《世界摄影艺术史》(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2)列举了摄影发展过程中所有重要时期及其影像实践活动,总结概括了众多具有现代特色的重要事件。比利时学者亨利·范·利耶(HenriVanLier)的《摄影哲学》(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5)对摄影媒介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深刻反思。毛卫东翻译的“影像文丛”系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年):《黑白摄影的理论:黑白摄影在中国》([ 英] 彼得·内斯特鲁克著)、《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 新西兰] 乔弗里·巴钦著)、《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美] 大卫·希克勒巴克著)、《为什么是艺术摄影?》([英] 露西·苏特著),有经典案例分析,有对话访谈,还有跨越学科的理论延伸,从巴钦对摄影概念的历史梳理,到内斯特鲁克通过对黑白摄影的分析进行的中国文化探索,从露西·苏特试图厘清当代概念以把握摄影实践的思考,到大卫·希克勒巴克讲述如何从技术层面辨别照片真伪,关注了当代摄影方方面面的话题。

 

  

 

《摄影梦想家》内文 

 

中国摄影出版社的“摄影社会”系列:《摄影与旅行》([英] 格雷厄姆·史密斯著)、《摄影与探险》([英]詹姆斯·R. 瑞安著)、《摄影与文学》([ 法] 弗朗索瓦·布鲁纳著)、《摄影与科学》([英] 凯利·怀尔德著) 分别探讨了19 世纪至今摄影与旅游互涉的多元方式;探险摄影作为一种科学调查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体是如何拍摄、传播和消费的;摄影与文学如何开始交换创作工具,并融合各种版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摄影文本语类;摄影在观察、归档和实验等关键科学理念与实践之间所扮演的角色。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的“摄影大师传记”丛书,出版了《沃克·埃文斯》([ 美] 贝琳达·拉思伯恩著)、《亨利·卡蒂埃- 布勒松》( 法] 皮埃尔·阿苏利纳著)、《比尔·布兰特》( [美] 保罗·德兰尼著)、《爱德华·斯泰肯》([ 美] 佩内洛普·尼文著),展示了摄影大师们的传奇人生以及传世佳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硕士课程导师朱丽叶·哈金(JulietHacking)的《伟大摄影师传记》(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9)呈现了19 至20 世纪,包括安塞尔·亚当斯、伊冯夫人在内的38 位极具影响力的摄影大师的一生。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前任摄影部主任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的《尤金·阿杰》(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1)精选了尤金·阿杰的100 幅传世佳作,并由萨考夫斯基精心解读,呈现了他对摄影艺术与技艺的思考,以及对尤金·阿杰摄影风格的独到见解。《罗伯特·杜瓦诺传世佳作500》(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1)展现了杜瓦诺镜头下的巴黎城市面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艾略特·厄威特个人精选》(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5)呈现了厄威特漫长摄影生涯中创作的精品力作。[加]陈淳焘编著的《瞬时永恒:尤素福·卡什经典人像作品集》(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6)精选了一百多幅卡什原作。童加涵编著的《发现薇薇安·梅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7)精选165 张薇薇安摄影作品,完整呈现了薇薇安其人其作的发现过程。

 

 

《弗兰克之后的摄影》

 

[ 意] 米莫·约蒂塞、[ 意] 伊莎贝拉· 佩迪奇尼的《米莫·约蒂塞:魔幻暗房》(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3)集中展现了约蒂塞的代表作品,并配有作者撰写的创作思路介绍。[ 意]《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都市生活》(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3)回顾了摄影师的艺术创作生涯,对摄影实践与建筑艺术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总结。由[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编绘、[ 法] 迪迪埃·勒费伍尔(Didier Lefèvre)摄影/口述、[ 法] 弗雷德里克· 勒梅西埃(FrédéricLemercier)绘图的《摄影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6.10)展现了阿富汗战争的现场影像,充满质感的细节编织出了战争残酷、挣扎、无奈和变幻莫测的全景观照。[法] 让- 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Jean-Baptiste dePanafieu)、[ 法] 帕特里克· 格里斯(Pat r i ck Gr ies)《演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3)提供了一种用摄影观看自然科学的方式,由专业摄影师、生物学者与编辑共同完成,是跨学科合作的成功案例。沈弘编译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 记录的民国1926-1949》(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5)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除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1938-1948》(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1)包括日据时期的上海、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南、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农村三大板块的精彩影像,并有摄影师妻子伊莎白·柯鲁克对拍摄故事回顾的精彩口述。《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1910-1929》(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11)展现了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祭孔、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等这些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大量的北京城风景建筑和民风民俗,丰富了广大受众的民国北京想象。

 

 《世界摄影艺术史》

 

2、本土摄影文化研究

他山之石,用以攻玉,国外优秀画册和研究著作的引进,目的是为了丰富本土摄影研究,繁荣本国的摄影文化事业。2016 年,国内摄影师、摄影学者,贡献出了值得称道的创作和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出版的书籍方面,还是分布在各杂志报纸的随笔、评论、访谈等,都体现出了优秀学者对摄影的思考、探讨和研究。顾铮的《当代摄影文化地图》(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1)系统讲述了中外当代摄影所面临的各种文化现象。吴盛青编著的《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6)对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图文互动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王天平、蔡继福、贾一禾编著的《民国上海摄影—海派摄影文化前世之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6.6)全面叙述了民国时期上海摄影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史实和最具影响的摄影团体、摄影艺术家、新闻摄影记者、摄影评论家、摄影编辑的艺术成就以及代表作品。仝冰雪的《中国照相馆史》(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1)从中国摄影早期的拍摄主体—传统照相馆切入和分析,展示了中国特色的照相馆时代的影像。

 

晋永权的《沙与水》(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9)将人种志、游记和摄影结合,记录了长江、黄河两岸迁徙或定居的移民们,讲述了他们失序、流离和安家立业的故事。颜长江的《江流有声》(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3)是关于长江三峡库区沿岸的故事合集,以地理为顺序写川江蓄水前的沿岸风物。傅尔得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6)包含多位海内外摄影师的介绍、评论、访谈等。[加]段炼《视觉的暧昧:来自图像世界的随笔》(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3)是一部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图文随笔合集。杨小彦的《看与被看—摄影中国》(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1)使用“观看控制”与“视觉秩序”这两个关键词,描述了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林路的《观念摄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6)从五个方面对观念摄影做了全新的阐述。 孙慨的《摄影九章》(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1)从摄影与战争、历史、思想、传播、道德、政治等的关系切入分析,揭示了摄影之于人类的巨大功用。海杰的《屏幕生存:2000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6)以艺术创作中的问题意识为主要切口,引入跨学科视角,选取了50 多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案例,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语境,做出解读。

 

《伟大摄影师传记》 

 

肖全的《1993-2013: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7)记录了上世纪90 年代中国正发生的巨大变迁。《侯登科的世界(套装上下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 年)上卷的作品呈现了侯登科拍摄经历的所有去处,“麦客”“民工”“四方城”“计划生育突击”;下卷文集部分收入了绝大多数的摄影文论、部分日记、书信,充分呈现了侯登科的精神与情感世界。晏欢、胡博的《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鹭江出版社,2016.9)以人物图志加小传的方式,展现了盟军高级将领、尤其是中国军队高级将领在战争中的贡献以及日后的命运。《高波1-4卷》(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12)完整呈现了高波近30年艺术创作的全部重要作品。这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微信、自媒体等新兴事物对民众与市场的占有率逐年增长,传统媒体遭遇严峻挑战。

 

《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几大官方摄影媒体逐渐偏向于专题化、学术化和深度化,不仅秉持过往对摄影当下问题的及时解答与探讨,更在专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努力,持续性地推出本土摄影家,传递先进摄影理念。如《中国摄影家》杂志秉持发现中国摄影家、培养中国摄影家的理念,在2016 年对胡武功、王瑶、高辉、周国强、王军、李晓英、王川等摄影家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展示;推出的“收藏版”专题《鲜为人知的中国染印法》《香港1960 年代写实摄影》《重拍,创造传奇》《徕卡相机与德国工业》《鸟类摄影》等因其专题性、综合性、深度性、学术性深受业界好评;《陈勃先生影事六记》、顾铮书评专栏、“摄影原作”之辨、《郎静山的摄影风景与“非时间性”的体验》(姜丹丹)、《表征平民主义—当代东非城市摄影》(崇秀全)、《当代艺术是当代文明的艺术表达—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艺术》(杜曦云)、《当代摄影艺术之如是观》(唐东平)等文依然秉承着该刊对摄影史的关注和对现实问题发声的态度。

 

 《约翰 · 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1910-1929》

 

2016 年,中国知网以摄影为主题搜索期刊达8091 条,以摄影艺术为主题搜索期刊达891 条,比起前两年条数略有下降;以摄影为主题搜索报纸达1204 条,以摄影艺术为主题搜索报纸达68条,基本上与前两年持平;以摄影为主题搜索博硕论文达760 篇,以摄影艺术为主题搜索博硕论文达156 篇(截至2017 年5 月3 日)。其中,与摄影密切相关的有博士论文《影像与真实—影像文本的类型及其真实性研究》(连颖,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摄影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性》(上海师范大学,周学雷)、《流星璀璨点亮夜空—“四月影会”摄影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周启航)、《当代观念摄影中重构表现手法运用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王海梦)、《数字化背景下的摄影古典工艺研究—范· 戴克印相工艺的创作实践》(湖北美术学院,张道臻)、《图像历史与战争动员:抗日战争时期< 晋察冀画报> 研究》(安徽大学,张孜文)、《蒋齐生新闻摄影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颖)等等,这些论文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既有对摄影史的梳理,也有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发声;既有跨学科的研究,也有理念性的探讨,也许部分论文稍显稚嫩,对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但作为摄影研究的后备军,未来成长可期。

 

《大卫 · 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1938-1948》

 

3、摄影图书榜
一般来说,到年底,各大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会组织各类年度图书的评选活动,间或有一两本摄影书会忝列其中,但纯粹由摄影业界自己主办的年度摄影书评选却未曾有过。2016 年,《中国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嘉兴)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因其官方性、权威性、首创性成为摄影界的一件盛事。

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自2016年11月启动,共收到102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参选图书241 种302 册,评选工作于2017 年1 月21 日—22 日在浙江嘉兴的影上书房完成。评委由陈卫星、李媚、顾铮、门晓燕、左微微、任悦、李楠、晋永权等人组成。共评出2016 年度出版及个人制作的六大类摄影图书。“年度原创摄影图书”5种:《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1938-1948》《东方照相记》《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高波1-4 卷》《中国照相馆史》;“年度摄影译本”5 种:“影像文丛”系列、《尤金·阿杰》《罗伯特·杜瓦诺传世佳500》《摄影师》《演化》;“年度摄影图书策划”3 种:《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微单崛起》;“年度摄影图录”1种:《中国当代摄影图录》;“年度摄影手工书”1种:《西塘》;“年度资助图书”1 种:《漫长的告别》。


此外,中国摄影出版社邀请了近20 家国内摄影媒体,对其2016 年度出版的图书进行了投票,评选出了媒体圈热捧的10 本摄影书。专业人士于浩瀚评选出了数量不多的优秀读本,既是对这些优秀图书和作者的肯定,也是一种有力的宣传和推广,有益于增加优秀作品和先进理念的影响力,对摄影良好生态文化的建设有较好的帮助,同时,也为读者选书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希望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摄影图书榜在未来的几年能持续进行。

 

                                                                 《当代摄影文化地图》

 

4、书展、网络平台、独立出版

这几年,国内大小书展、独立出版、工作坊、摄影书网络推广平台不断涌现,摄影书已呈现出多元繁盛的面貌,经过几年积累,这个现象在2016年变得更为突出。在国内,2016 年比较受人关注的书展有:6 月11 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卡塞尔摄影书节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卡塞尔摄影书节北京特别展,中国摄影师陈哲的《蜜蜂&可承受的》获得最佳摄影书大奖;8 月,梦厂DREAMERFTY 和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联合主办abC 艺术书展(art book in China - abC/f),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自主独立出版的生态现象,其中摄影师戴建勇的大本书《朱凤娟》以及台湾摄影师欧家成的手工摄影书《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1 月,在集美·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摄影书市也展示了部分独立摄影出版物。图虫网旗下独立品牌“摄影书房”是旨在介绍、推荐世界优秀摄影书、出版人及艺术书店的网络平台,自2015 年11 月上线以来,已推广了几十余本国内优秀的摄影书、手工书。

 

2016 年2 月20 日—3 月31 日,“摄影书房”做了第一回摄影书公开征集活动,杨圆圆的《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摘得大奖。从2009 年言由申请独立域名“假杂志”,2011 年6 月和摄影师孙彦初合作的第一本书《Obsessed》出版,5年过去,“假杂志”共出版了18本书,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独立摄影出版机构。2016 年,“假杂志”一共出版了4 本摄影书,陈哲《蜜蜂& 可承受的》,程新皓《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孙彦初《虚构集》和斯洛文尼亚摄影师Matjaž Tan i (老马)的《3DPRK》。在摄影杂志及摄影师个人自出版、手工书方面,2016 年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刘影手工书《与他们在一起的九天九夜》,周仰《漫长的告别》,方阳《文拉法辛》等都是自己设计、编排的摄影书。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独立出版、自出版、网络平台在出版和推广摄影书方面将呈现越来越多的活力,也将呈现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值得期待。

《蜜蜂& 可承受的》内文 

 

 

 本文出自2017年6期《中国摄影家》杂志

文/李树峰  南无哀  阳丽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4:29 AM , Processed in 0.1125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