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好摄之徒] 读书 | 西格玛:回眸中,续写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2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6-12 09:57 PM 编辑

读书 | 西格玛:回眸中,续写历史
2017-06-09 中国摄影家杂志

IMG_4110.JPG



编者:
20世纪四个最重要的图片社—玛格南(Magnum)、伽马(Gamma)、西帕(Sipa)、西格玛(Sygma),引领着全世界的图片报道行业,甚至影响着20 世纪的人类历史进程。图片社时代的摄影师们深入到世界各地记录重大事件,践行新闻摄影师的理想,展现人类最真实的一面。这其中,西格玛图片社曾与7000名摄影师有过合作,图片库中拥有逾4000万张照片。正如休伯特·亨罗特(HubertHenrotte)所说过的,“那一天,在科威特的沙漠中,我们改变了整个时代。”后浪出版公司的新书《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去领略这个在整个新闻摄影市场达到巅峰时成为全球主力引擎之一的图片社的历史。这本书的编著者米歇尔·赛邦说:有人将“二战”后到1990 年底比作新闻摄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期间,媒体资金充足,有能力承担他们报道所需要的费用。得益于繁荣的经济,法国著名图片社西格玛像它的竞争者和略强于它的图片社一样,依靠全球传播网络成立了一支能力超强的团队,能够提出新想法,同时具备优秀的创意和快速反应能力,决策过程迅速有效。如今,这个行之有效的体系已经消失。为了解读这样的转变,我联系上了西格玛的几位主要创始人,休伯特·亨罗特、伊莲·拉丰(ElianeLaffont)、莫妮克·古茨耐特佐夫(Monique Kouznetzoff),以及收购并挽救了图片社的科尔比斯(Corbis)公司总经理,当然还有其他媒体界的重要角色,他们是:棱镜(Prisma)出版社社长阿克塞尔·甘兹(AxelGanz),《纽约时报》摄影总监米歇尔·麦克纳利(MicheleMcNally),新闻摄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著名记者、卡帕(CAPA)图片社创始人艾赫维·沙巴利耶(Hervé Chabalier),以及在冲突地区与新闻摄影记者离得最近的同伴、“无国界医生”创始人伯纳德·库什内(Bernard Kouchner),分别撰文口述西格玛背后的故事。

今天,纸媒已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担过去那种题材广泛、生动全面的报道。报纸的发行量一落千丈,而新形式的数字媒体目前还无法带来真正的经济收益。尽管如此,这个行业依旧激情澎湃,在未来仍将给人们带来非凡的体验。新生代的摄影师和记者们掌握着全新的工具,理应打造出全新的行业命运,并续写历史。


IMG_4111.JPG

1973 年6 月1 日,牧民们如饥似渴地搜寻着裂开的麻袋里的东西。然而法国军机投下的救济食物其实是牲畜的饲料,作用是促进肠胃消化。阿兰·诺格斯(Alain Noguès)摄于萨赫勒地区。


1962 年1 月10 日,46 名摄影师在法国南部蒙特利马(Montélimar) 成立了“新闻及电影摄影记者国家联合会”(ANJRPC),联合会主席乔治·理查德(Georges Richard)试图将它培养发展成自己的“战马”。成立联合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个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称之为“职业”的行业得到认可。1963 年4 月30 日,《费加罗报》(Figaro)摄影师休伯特·亨罗特被选为联合会的副主席。在那儿,他遇到了来自《法国星期日》(FranceDimanche)的雨果·瓦萨尔(Hugues Vassal)和让·拉泰斯(Jean Lattès)。让·拉泰斯在后来的采访中说道,“在联合会有一个小伙子,有野心、充满活力、善于组织,我们对他完全信任,他就是休伯特。是他最开始提出成立图片社”。1966年11 月14 日,他们四人正式成立了一家新图片社—伽马。(米歇尔·波什《新闻业的鼻祖》)

1973 年的春天,伽马图片社成立7 年后的那一年,内部出现了严重分化。围绕在休伯特·亨罗特周围的一部分人,成立了一家新图片社,也就是后来的西格玛。尽管没有资金,但是他们有着足够详细的计划和想法。在伽马,休伯特已经推行了革命性的职业理念,也就是他命名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法则”,这也成为伽马迅速崛起并获得成功的基石。摄影师和文章作者一样,能够在媒体上看到署着他们名字的照片;所有销售收入都由图片社和摄影师平分;报道所用的胶卷和经费都会在行动前预先给付;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在完全透明和公开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获取工资明细。

在成立西格玛图片社时,休伯特·亨罗特也沿用了这些“黄金法则”。但因为股东之间追求所谓的“完全公平”,导致了伽马的衰落,而且加剧了冲突。因此新老板决定,自己持有51%的股份,剩余也就是他命名的前所未有的“黄金法则”,这也成为伽马迅速崛起并获得成功的基石。摄影师和文章作者一样,能够在媒体上看到署着他们名字的照片;所有销售收入都由图片社和摄影师平分;报道所用的胶卷和经费都会在行动前预先给付;每个月的最后一股份由有意向的摄影师和合作者共同分享,这其中包括莫妮克·古茨耐特佐夫、让-皮埃尔(Jean-Pierre)、伊莲·拉丰、詹姆斯·安丹森(James Andanson)、阿兰· 德贾恩、阿兰· 诺格斯, 之后还有阿兰· 科拉(Alain Colas)。大家从零开始。狭小的办公地点、财富实验室,一切都像是在从左拉小说里出来的房子里一样。

IMG_4123.JPG

1980 年8 月,摄影师拍下了几名正在参加一场公开集体忏悔仪式的虔诚基督教徒。此后,团结工会成为波兰最大的国家工会。阿兰·克勒(Alain Keler)摄于波兰格但斯克。

第一代“西格玛人”有着狮子般的胃口,而且只信奉一条法则:每天创造奇迹。他们做到了。在并购了像巴黎社会新闻社(Apis)这样的小型图片社之后,他们也因而得到了很快就成为全巴黎最优秀的销售之一的顶级销售员阿兰·迪皮伊(Alain Dupuy)。大家每天都处于战斗状态,出版量很快增加。这样的状态非常好,因为竞争不会停止:伽马完成了重组,希帕则扩大了规模。但与此同时,开销也在迅速增加,收益却远远赶不上开销的速度,每个月底都令人焦虑和恐慌。

直到某一天,连西格玛这样的图片社的存亡都需要讨论了。这时,著名航海家阿兰·科拉出现了,他事实上拯救了整个图片社。当时,他因为成功独自横渡大西洋而备受推崇。在得知图片社的困境后,他毫不犹豫扔出了救生圈:50 万法郎。这笔资金足够让图片社继续生存。5年之后,他再次消失在亚速尔群岛之中。因为他的帮助,西格玛能够重新起航开始它的惊险旅程。图片社延续极其严苛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方面,有巴黎最有效率的管理员朱赛特·夏尔当(Josette Chardans); 销售方面,有克劳德·杜弗杰(Claude Duverger)和托尼· 卢比肯(Tony Rubichon) 这样的顶尖人士加盟; 与此同时, 西格玛的摄影师团队日益壮大。在进行了历史性的独家报道—由莫妮克·古茨耐特佐夫和莱昂纳德·德雷米(Léonard de Raemy)搭档拍摄了出席戛纳电影节的查尔斯·布朗森(CharlesBronson)—之后,图片社的独家和突发新闻报道源源不断,逐渐成长为整个行业的“领导者”。

IMG_4112.JPG

民谣歌手史蒂芬·斯提尔斯席地而坐,被自己的吉他环绕,身后是科罗拉多州田园牧歌般的风景。1976 年,汤姆·齐博洛夫(Tom Zimberoff)摄于美国。

亨利·布洛(HenriBureau)报道中东战争的爆发;智利皮诺切特的军事政变[摄影师:西尔针对大型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是西格玛图片社的最闪耀的橱窗。例如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波兰国内爆发历史性抗议,针对团结工会及其领导人莱赫·瓦文萨(Lech Walesa)的运动开始了;与此同时,柏林墙被拆除,冷战结束。西格玛的记者们轮番上阵,持续报道这场世纪动荡,从开始一直跟到结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报道方式。这是一场了不起的团队合作,在这里要感谢所有“大师级”的摄影师,他们是:帕特里克·肖威尔、法比安·塞瓦洛斯(Fabian Cevallos)、阿兰· 德贾恩(Alain Dejean)、威廉· 卡雷尔(William Karel)、阿兰·克勒、菲利普·勒德律、阿兰·诺格斯、雅克·帕夫洛夫斯基(JacquesPavlovsky)、米歇尔·菲里波(Michel Philippot)、热拉尔·兰斯南(Gérard Rancinan)。这堪称摄影行业的豪华阵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响亮的名字。

例如,雅克·郎之万(JacquesLangevin),他是英迪拉·甘地(IndiraGandhi)被刺杀后,第一个赶到新德里的摄影师。还有蒂埃里·欧尔班(Thierry Orban),在接受了“西格玛图片制作学校”的规范教育后,走出洗印房成为一名报道能手,因为他的积极努力,西格玛独家报道了阿尔及尔飞往巴黎的航班被伊斯兰极端分子劫持事件。帕特里克·罗伯特(PatrickRobert)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利比里亚种族屠杀的暴行,还独家报道了红军撤离阿富汗。帕特里克·肖威尔,因为在尼加拉瓜拍摄大主教若梅若(MgrRomero)葬礼期间的大屠杀而获得荷赛奖。

他是一名著名的战地记者,这个大难不死的人成功的死里逃生上百回。从黎巴嫩到车臣、从越南到安哥拉、从莫桑比克到伊朗,他时时以身涉险,只为见证和记录,身体上的累累伤痕见证了他对这份职业的坚守和承诺。有一次在黎巴嫩,一枚子弹正好击中了他的相机,救了他一命。但最严重的一次受伤,差点令他丧命。那是1989 年的巴拿马战役,乔治·布什(George Bush) 决定突袭诺列加(Noriega)将军。一场扫射中,帕特里克被一枚子弹击中背部。由于战斗异常激烈,没人能来救他。他大量失血,就快要不行了,在死亡线上挣扎了4 个小时后,最终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见证世界上的每一场动荡的狂热令摄影师们激情澎湃。西格玛的每位成员都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最终成就了“西格玛”这个神圣的名字。

IMG_4113.JPG

时任法国卫生部长的西蒙纳·薇依(Simone Veil)坐在国民议会半圆形会场中。碰巧,摄影师相机定格下了她正揉眼睛的一幕。因为这张照片,法国上下都认为西蒙纳正在哭泣……次年,薇依法案,即人工流产合法化法案,经政府审议通过。 1974 年,菲利普·勒德律(Philippe Ledru)摄于法国。

但是,新闻报道开销巨大,却回报甚微。这时,天才莫妮克· 古茨耐特佐夫加入了西格玛。她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人物摄影,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她把图片社开到了洛杉矶,也就是好莱坞,因为这里汇集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电影和电视明星。和在欧洲一样,她在好莱坞通过高质量的报道和对明星的绝对尊重,很快与不少名人建立起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电影、歌唱界明星,还有皇室成员。西格玛不断壮大、声名远播,吸引了更多优秀摄影师的加入,包括雅克- 亨利· 拉蒂格(Jacques-HenriLartigue)、多米尼克·伊瑟曼、贝蒂娜·雷姆斯(Bettina Rheims)、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等等。

“人物”很快成为西格玛的核心部门,不仅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使得西格玛得以继续对人力和技术进行投资,因而能够远远走在竞争者的前列。与此同时,西格玛还创立了杂志部,由热拉尔·维尔茨(Gérard Wurtz)主管,他将拍摄主题与此前收购的插图和基石图片社的图库充分结合。在西格玛看来,大师级摄影家的加入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他们能够进行经济报道或是拷问式报道—例如《童工》[让-皮埃尔·拉丰]—又或是为杂志提供质量极高的报道[热拉尔·兰斯南(GérardRancinan)]。

西格玛电视部诞生,在米歇尔·巴尔博(MichelParbot) 和继任者艾赫维·沙巴利耶的领导下,获得了数年的成功。此外,西格玛还率先使用了广播级录像机(Betacam),对电视报道也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西格玛图片社迅速扩张,最初在维涅街租下的几个小办公室拥挤得令人窒息。

IMG_4114.JPG

1978 年,马来西亚政府禁止运送越南难民的“海虹号”旧货船停靠港口,同时禁止向他们提供任何食物和药品,禁止任何人登船,还把为记者提供帮助的渔民投进了监狱。2500 个越南人挤在这艘小货船上,不少记者试图登上这艘三周来在海上一动不动的货船,但警方严防死守。我和来自法国广播电台的记者贝特朗·瓦尼耶一道,向几个马来人购买了一艘小船,但是这艘小船渗水,我俩只能一个划船,另一个往船外舀水。四公里的路程,我们划了四小时……最终,我们登上了“海虹号”,借着夜色和倾盆大雨的掩护,我们没有被巡逻舰发现。1978年11 月21 日,阿兰·德贾恩(Alain Dejean)摄于马来西亚。

IMG_4115.JPG

1980 年3 月23 日,大主教若梅若在弥撒进行中被刺杀。在萨尔瓦多举办的他的葬礼上,爆发了大规模冲突,导致38 人死亡。有人被子弹击中身亡,在一次炸弹爆炸中人们因慌乱发生了踩踏。照片中的这个枪手发现了我,并立即举起手枪对准我。一阵枪声突然响起,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马上拍下这张照片,然后赶快躲到几米远的地方。这些人完全不习惯看到摄影师…… 帕特里克·肖威尔(Patrick Chauvel)摄于萨尔瓦多。

1982年,西格玛成为首家买下整栋办公楼的图片社,迁址劳里斯顿街(Rue Lauriston)。办公楼宽敞明亮、功能完备,甚至颇具未来感,这也标志着西格玛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因为地理优势,巴黎成为摄影市场的中转站,在这里,3A(伽马、希帕、西格玛)三足鼎立、无人能及。西格玛当然在其中扮演领导角色。原因之一,是由于伊莲·拉丰领导的纽约分社获得了巨大成功,垄断了美国市场。无论何时,全球各地的委派报道订单纷至沓来,其全球影响几乎没有停下的时刻。

与此同时,西格玛纽约分社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摄影队伍,包括托尼·克洛迪[拍摄派翠西亚·赫斯特(PatriciaHearst)绑架案],莱斯·斯通(拍摄库尔德斯坦),阿伦·坦嫩鲍姆[Allan Tannenbaum,拍摄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从监狱中被释放],瑞克·梅曼[拍摄杰奎琳·奥纳西·肯尼迪(Jackie Onassis)和她的男友],亚瑟·格蕾丝[Arthur Grace,拍摄“小医生”(Baby Doc)最后的照片]。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得益于休伯特·亨罗特一直坚持使用先进科技。他颇具远见,连续进行了两场革新。第一场革新:信息化。1977 年开始,西格玛成为首家进行信息化的图片社。对于图片社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能够在数百万张图片中,快速确定、分类并定位每张图片。对于经常需要紧急出版的报纸和杂志来说,效率是最关键的王牌,同时也保证了图片社的管理和所有活动的安全性。

第二场革新:数字化。分为两个阶段,西格玛都处在先锋位置。首先是第一次实现银盐胶片图像的数字化传送。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期间,雅克·郎之万(JacquesLangevin)在随身携带的冲印手提箱中洗好照片,再通过内嵌的抛物面天线实现了照片的卫星传播。这个辉煌的成就,离不开背后由帕特利斯·哈班斯(Patrice Habans)领导的出色团队,包括帕特里克·杜兰德、蒂埃里·欧尔班(Thierry Orban)以及德里克·哈德森(Derek Hudson)。

IMG_4116.JPG

选战刚刚结束时,里根夫妇间的脉脉温情画面。当时,里根刚刚输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资格。他尚不知自己将在1980 年的下届总统选举中胜出。 1976 年,托尼·克洛迪(Tony Korody)摄于美国。

第一张彩色照片几乎瞬间到达巴黎,随后立即被转发给纽约工作室和巴黎的买家,不仅领先其他竞争者几个小时,同时也提供了逃过美国军方审查的独家照片。休伯特·亨罗特这样说道:“那一天,在科威特的沙漠中,我们改变了整个时代。”第二阶段,是图库的数字化。图片社开始着手进行一项浩大的工程:将每天拍摄的照片数字化,同时将之前几年拍摄的所有照片数字化,以便客户直接获取。西格玛测试了第一批碟片、第一代数码相机和第一批信息运用系统程序。目的是为了能够随时读取图库,且能将照片及时传送给报纸。在因特网出现前,一切运作良好。掌握一门新的技术、语言让人充满激情,当然也必须花费很多资金。但是如果要继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休伯特·亨罗特并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找到资金支持。他找到了资金。罗伯特·麦斯威尔(Robert Maxwell) 进入图片社核心层,燃起了短暂的希望之火,但很快因为这位英国寡头的溺亡而再度熄灭。

之后,奥洛斯通讯公司接班开始洽谈,但是公司老板布鲁诺·侯麦(BrunoRohmer)却囿于海湾战争所引发的经济危机,而很快被其他金融家所取代。在这些金融家眼里,西格玛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司,他们并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西格玛的属性及其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原因。领头的让-马克·斯马亚(Jean-Marc Smadja) 自动成为执行总裁,薪酬高昂,随后他开始担任财政主管的角色,对图片社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导致负债非正常的迅速扩大,收支极不平衡。这些利益至上的人掩盖真正的意图,提供了错误的建议,所导致的后果使得西格玛的创始人根本“无力回天”:很快,图片社面临每月高达100000 法郎(15000 欧元)的赤字,因为他已经不是持半数以上股份的股东。投资达到5000 万法郎(也就是超过700 万欧元),却不见任何起色,至多也只能获得10%的收益。斯马亚的合伙人、弗兰克·佩尔(Franck Pearl)所领导的珀尔修斯(Perseus)集团,却只想从中获取收益,拒绝继续投资。

IMG_4117.JPG

1986 年7 月14 日,散发着迷人风情的英式建筑,一片茂盛娇艳的鲜花丛……还有闲适的英国王子一家。查尔斯王子在拍摄后有场会面,家门口已经停了辆车在等他。我的拍摄时间不能超过5 分钟,压力倍增。孩子们一直闹腾着要下地在花丛里奔跑,我只得赶紧按了十几下快门。 蒂姆·格雷厄姆( Tim Graham) 摄于英格兰。

IMG_4118.JPG

1994 年5 月12 日,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正和朋友、珠宝商莫里斯·蒂姆佩尔斯曼散步。此后不到一个月,杰奎琳·肯尼迪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瑞克·梅曼(Rick Maiman) 摄于美国。

因为拥有绝对多数股份,新老板立即摆脱了亨罗特和古茨耐特佐夫双驾马车,之后将他的股份悉数卖给了珀尔修斯集团。1999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通过旗下子公司科尔比斯,完成了对西格玛的收购。这也开启了图片社的“完结篇”。这位全球首富一点点将图片社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图库。西格玛,诞生于人们的激情,却因为对利益的追逐而消亡。巴黎也不再是新闻摄影的世界中心,时代在改变,西格玛无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段传奇。

IMG_4119.JPG

1991 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中东地区数百名库尔德难民艰难求生。一架巨大的美国飞机正准备降落,放下粮食补给,周围所有库尔德人都朝着直升机的方向飞奔过去。但是这样一来,直升机根本无法降落。莱斯·斯通(LesStone)摄于库尔德斯坦地区。

IMG_4120.JPG

海湾战争结束,科威特被解放。伊拉克士兵试图逃跑,却最终向美国特种兵缴械投降。西格玛在这场战争中出尽了风头,因为我们是唯一一批能在茫茫沙漠中拍摄到独家照片,并通过卫星传送回总部的记者。 1991 年2 月,帕特里克·杜兰德(Patrick Durand)摄于科威特。

IMG_4121.JPG

1996 年6 月5 日,著名天主教神父阿贝·皮埃尔(Abbé Pierre)正在瑞士度假,周围的游客完全没有认出他,但其实他当时正是名声最响的时候。皮埃尔神父普通人的打扮,拄着拐杖,头戴贝雷帽,神色安详,散发出灵修者的气质。斯蒂芬·吕埃(Stéphane Ruet) 摄于采尔马特(Zermatt)。

IMG_4122.JPG

1995 年6 月,由让- 伊夫·朗博雷领导的海底考古挖掘期间,考古队成员正在面对面检查亚历山大灯塔遗迹中所发现的狮身人面像。 斯蒂芬·康伯恩(Stéphane Compoint) 摄于埃及。

本文出自2017年6期《中国摄影家》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8:28 PM , Processed in 0.0689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