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3|回复: 0

[男女之间] 李舒:沉默,是一个女子最大的哭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5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默,是一个女子最大的哭声 

 2017-05-26 李舒 山河小岁月

今天是孟小冬110岁冥寿,也是她去世40周年。


我在银座国际的拍卖会上见过一张孟小冬的“命格”的算命纸,据说孟一直很相信那位算命先生,说他算得准。


我看了一眼,倒吸一口凉气,准是真准,因为批到七十岁就戛然而止。


孟小冬的一生,扑朔迷离,如同一枝蒲草,在乱世中几番飘摇。她留下了许多谜团,而因为这些谜团,后来的人便把自己的想象加到她身上——


说她为了独立唱戏而离开梅兰芳,

说她在离开梅兰芳时说将来要找一个比梅兰芳强的,

说她因为另一个爱慕者的阻拦而无奈分手,

……



要是她活到现在,看到那些加在她头上的那些女权斗士的头衔,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始终对这个女子,满怀心疼。



* * *



在孟小冬那个年代,唱戏的绝不是艺术家,而是下九流。


所谓娼优,就是唱戏和做娼妓一样。而那时候的上海,长三如果和戏子谈恋爱,身价会立刻一落千丈,无人问津。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京剧】捉放曹孟小冬 - 京剧大典老生篇之四


而女戏子,便是戏子中更受鄙视的那一类。


孟小冬是一个典型的梨园女子。出身梨园世家,12岁就开始上台唱戏,到18岁,已经跑过汉口、天津等各大京剧码头。




1925年,孟小冬18岁。这一年,她从上海来到北京闯荡,在北京,她很少有机会在正式演出中登台亮相(1930年初北京才可以男女同台演戏),在私人宅邸的堂会戏中,她赢得了最初的一批粉丝——深宅大院里的太太们。


也是在堂会戏中,她认识了大名鼎鼎的梅兰芳。


乾旦坤生的初次相识,一出《游龙戏凤》假戏真做,简直就像是童话故事。实际上,背后无非是两派势力,暗流涌动。


这两派都来自梅党,他们都想要真正成为梅兰芳的主人,而孟小冬,是他们的一个筹码。


没有人问过孟小冬,她对于这段感情究竟怎么想。


一个18岁的姑娘,面对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伶界大王,她能拒绝这段看起来郎才女貌、般配无比的姻缘吗?更何况,她显然对梅兰芳是有好感的,这种好感,从最后的离异启事中就可以看出。





微博上有位“马甲君要努力”,就孟小冬和梅兰芳的关系,做了很详细的梳理。顺着这位朋友的思路,我在过去的两周内,翻阅了全部《北洋画报》,这张报纸见证了梅兰芳和孟小冬恋情的起承转合。


先是1926年8月28日,《北洋画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傲翁”的文章,这篇文章看起来颇不靠谱,却透露了一个大消息:


“听说现在小冬已采纳我的劝告,决心找个丈夫,这未来的新郎,不是个什么阔老,也不是什么督军省长之类,却是那鼎鼎大名的梅兰芳,梅兰芳现在年纪才过三十,不能算是老,然而‘阔’的一字,他可很够得上呢!”





一般小报,报点这种著名演员的绯闻,大家都不一定相信,不过《北洋画报》和别的报纸不一样——老板叫冯武越,是梅兰芳最亲近的头号支持者冯耿光的侄子。btw,冯武越的太太的姐姐是赵四小姐。


也就是说,如果这条消息纯属子虚乌有,是不可能在梅党派的报纸上发出的。


而后几年,《北洋画报》上有关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消息三不五时地更新,我摘录几条,大家看一看:



注意下方小字——“梅兰芳之妾”


文章里对孟小冬的称呼是“梅妻”


最著名的当属那张梅兰芳侧身摆手势,在墙上留下投影的照片,旁边那行“你在那里做什么呢”的字迹,早被证明是小报记者们的捕风捉影,可人们不信,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多少次辟谣澄清,群众们还是愿意相信那是孟小冬的手迹。



记者“伪造”的梅兰芳孟小冬戏作


孟小冬和梅兰芳结合之后,孟小冬就住在冯耿光的家中。在梅兰芳写给冯耿光的信中,有这样一封有趣的信——



“以上为杨先生。”根据马甲君的考证,这位杨先生,便是孟小冬——我完全赞同,因为对照了孟小冬的书信笔迹,完全对得上。至于为什么叫杨先生?也许是因为孟小冬常唱的角色杨延辉?而写上这句话的,正是梅兰芳。两人合着给冯耿光写一封信,言必称“我们”,说他们不恩爱,欺负单身狗不懂什么叫恩爱吗?


另外,这些合写的信里,署名也颇为有趣,先看梅兰芳平时的署名,如以下明信片——



再看那封合写的信的署名——



“澜”是梅兰芳的名字,其中的“冬”,显然代表的是孟小冬,所以,这是两个人名字的合写。



* * *



因为愈看到那时的恩爱,愈感受那故事结局的惨烈。


1930年1月,梅兰芳访美,8月初,梅兰芳伯母去世,不让孟小冬进梅宅戴孝,再过一年,这两人就分手了。





这种分手,于梅兰芳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我觉得他虽然一直擅长扮演女子,却并不懂得女子之心,所以,福芝芳和王明华这样奉献型的女性才真的适合他。根据马甲君的考证,南铁生曾经回忆,梅兰芳曾经亲口说“这次来汉口两期演出的包银是三万大洋。原也算不得什么,想把它送给孟小冬,做最后的了断。只有处理完了这些事,今后对大家都好,我也好静下心来研习。和她生活在一起,总是顾虑重重,就算这回是白唱。”


三万大洋当然不算少,溥仪和文绣离婚,也不过五万多。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梅兰芳的这段话(如果属实),心里更加为孟小冬流泪,所谓最后的了断,原来不过如此——“就算这回是白唱”。


而孟小冬为何要在一年多之后,忽然连续三天在《大公报》发表当事人唯一反馈离婚事件的“孟小冬紧要启事”,我们始终无法得知。也许,在这场关系中,她始终处于弱势。懵懵懂懂被推给梅兰芳,懵懵懂懂嫁给梅兰芳,懵懵懂懂分手。


在这封离婚启事里,简直字字血声声泪:


 孟小冬紧要启事 


启者:冬自幼习艺,谨守家规,虽未读书,略闻礼教,荡检之行,素所不齿。迩来蜚语流传,诽谤横生,甚至有为冬所不堪忍受者。兹为社会明了真相起见,爰将冬之身世,略陈梗概,惟海内贤达鉴之。 

窃冬甫届八龄,先严即抱重病,迫于环境,始学皮黄。 

粗窥皮毛,便出台演唱,藉维生计,历走津沪汉粤、菲律宾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养。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 

冬与李某素未谋面,且与兰芳未结婚前,从未与任何人交际往来。凡走一地,先严亲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训,重视人格,耿耿此怀惟天可鉴。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实堪痛恨! 

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淆惑视听者,冬惟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特此声明。





* * *



“是我负人?抑人负我?”这八个字,所有男女分手,似乎都要扪心自问。也许因为这段恋情之前太过耀眼,结局太过苦涩,流传到后来,居然有人言之凿凿曰:孟小冬在和梅兰芳离异之后,竟是不会笑的。


这当然是人民群众的一厢情愿,张爱玲在和胡兰成分手时说:“我将只是萎谢了!”女人们一往情深而遭遇背叛之后,一蹶不振的例子实在太多,所谓“凄美”,大抵如是。偏偏孟小冬,在梅兰芳之后,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


我在银座国际的孟小冬拍卖会上,看到许多孟小冬的照片,其中一张最为瞩目——一男一女,皆是浅笑着的,女的甚至微微倾着头,虽则默默无语,确实脉脉含情。



孟小冬和杜月笙的合影


谁都能看出,拍这张照片之时,他们的脸上有旖旎的无限春光。照片上,男的是杜月笙,女的是孟小冬。


“凄美苦情”的女主角寻短见,把那日子继续过了下去,孟小冬的案例放在这里,简直是一出励志片。杜月笙何许人也,海上闻人,青帮领袖,还是现在网络各种名言的“被动缔造者”。他于孟小冬“枯萎”岁月,许她现世之安稳,竟有点“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意味了。


嫁给梅兰芳,当然不一定幸福;和杜月笙在一起,亦称不上幸运。


杜家的太太众多,女人之间的争斗,永远是存在的。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回忆,杜月笙的每位太太身边,都有一些参谋给她们出谋划策,自己的母亲姚玉兰也不例外:“有一次父亲过生日,几个太太事先商量,决定大家在那天都穿一样颜色和式样的旗袍,这样大家平等。母亲回来就问参谋这事情怎么办——如果答应她们的条件,那她终归是四太太,要排在后面,显不出地位。如果不答应,其他人肯定要数落她。那两个参谋说:你先答应下来,她们说什么样的你就去做,母亲也就依计行事,可她暗中另外预备了一套。生日宴一开始,她与其他几个太太穿一样的衣服出来,可是没几分钟,马上去换了一件。这样一来,众人之中她突出了地位。”




                                          ▲良友画报里的孟小冬


这样的细节,真有些动魄惊心,然而这便是孟小冬进入杜宅之后的日常生活。在姚玉兰看来,孟小冬会用心计,很会讨杜月笙的喜欢,“常常会说笑话,逗他开心”。


有一种说法是,孟小冬其实是拉拉,虽然和杜月笙在一起,实际上看上的是姚玉兰。



  ▲这个说法来自刘曾复先生


我很希望那是真的,如果果真如此,那她之前和梅兰芳的过往,受到的伤害,也许就没那么在乎了。





* * *



1949年,孟小冬随杜月笙赴港。去香港之前,这位一辈子擅长沉默的女子忽然问杜月笙:


“我去,是女朋友,还是丫鬟呢?”


这惊天一问,像极了1933年忍无可忍的紧要启事,是一个女子被逼到绝路时的一种走投无路。许多人都称赞孟小冬的果敢,我却认为,不到万不得已,她不会这样说。


杜月笙给了孟小冬一个婚礼和一个名分。杜维善回忆,“那天妈咪(杜家子女对孟小冬的称呼)很高兴,父亲虽然病着,也带病陪客”。


婚礼之后一年,杜月笙去世。


孟小冬之后的生活,便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深居简出。杜月笙的外孙金祖武回忆,外祖母晚年生活很简单:“最大的乐趣是遛狗和看电视。她从香港带了三条狗来台湾,喜欢看京剧,乃至台湾戏曲她也看,虽然听不懂台湾话。偶尔和亲戚朋友一起打麻将。”


                                                            ▲孟小冬晚年


作家沈寂先生曾经和孟小冬有一面之缘。1949年,他到了香港,彼时,杜月笙和孟小冬还没有结婚,他只好称呼以“老板”。沈先生回忆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


在我浏览闺房之际,女仆送上盖碗龙井茶和名伶上台前润喉解渴的精巧小茶壶。女仆退出。我不敢先开口,孟小冬沉默等待后,才启齿问讯:“沈先生从上海来?”我回答:“是。”她喝一口香茗,又问:“上海还唱京戏?”我回答:“对。”又是半晌沉默,她双目向我怔视,再问:“程砚秋,程老板可登台?”我点头。她还问:“麒麟童仍旧演戏?”她一一问候,唯独不提梅兰芳。


我猜想她是故意回避或是有意不提,怕被非议。她不问,是要我主动提出。于是我只得提起梅兰芳,让她释怀和放心。我也就用刚才回答别人近况的语气,放慢声调地不问自答:“梅兰芳,梅大师也上台演《穆桂英挂帅》,盛况不减当年,观众十分欢迎。”我边说边观察冬皇的面色。她竟毫无表情,漠然地只点点头,表示听到。然后一片沉默,再也无话可说了。


——沈寂《“冬皇”孟小冬秘辛》


谈到梅兰芳,她总是“毫无表情”“一片沉默”。不谈梅兰芳,这是孟小冬晚年的禁忌之一。但在孟小冬的收藏旧物里,却有这样一把折扇——乃是票友孙养侬赠与孟小冬的折扇,绘有梅花,是梅兰芳和余叔岩(孟小冬的师父)所绘,不知孟小冬当年收到这份礼物,该是如何心情。但她收下,并珍藏到去世。



1947年杜月笙60寿,在中国大戏院组织10天的堂会,孟小冬和梅兰芳都参加了演出,但他们依旧不打照面,没有同台——梅兰芳唱前八天的大轴,孟小冬唱后两天的大轴。孟小冬演的是《搜孤救孤》,演出那日,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争先恐后一睹这位余叔岩的得意门生,她因为离异事件已经多年不登舞台,那一天,离异事件的另一主角,据说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放着无线电,听完了全部《搜孤救孤》。


如果不是没有“放下”,为何“梅兰芳”三个字,连提也不能提。


女子们所受到的伤害,有时候,远远比人们想到的要深,甚至,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深。


孟小冬一辈子,都在企图摆脱“梅兰芳”三个字。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她的沉默,是一个女子最大的哭声。


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心疼她。



文中图片来自《北洋画报》截图



* * *



*参考文献

沈寂,《“冬皇”孟小冬秘辛》,《档案春秋》,2014年10月

马甲君要努力,《冯耿光、梅兰芳、孟小冬》,梨园杂志微信,2016年8月4日推送

《北洋画报》

《梅兰芳往来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8:22 AM , Processed in 0.0618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