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哲史艺丛] 张明扬:以安乐死的名义,纳粹的一场国家谋杀 | 只看冷门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3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明扬:以安乐死的名义,纳粹的一场国家谋杀 | 只看冷门书 

 2017-05-13 张明扬 大家


只看冷门书

阅读新坐标

文 | 张明扬


1939年夏天,希特勒的私人医生莫莱尔提交了一份供希特勒和纳粹党高层传阅的“医学计划”:《毁灭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纳粹高层对这个计划显然很满意,也是,元首的私人医生起草的文件,这其中的干系都不懂还混啥第三帝国。


乍一看,这份计划还挺有那么些现代精神,高举 “安乐死大旗”,比荷兰这些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不知道领先到哪里去了。不过,此安乐死非彼安乐死,很可能,这是安乐死在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格茨·阿利在《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一书中,惊心动魄地揭开了纳粹德国“安乐死”的黑暗历史。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毕竟,纳粹干过的突破人类极限的大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这只不过又多了一件,而已。


在格茨·阿利这位德国历史学家的笔下,整个事件看起来都那么水到渠成众望所归,还真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锅。


二战前的德国,“优生学”“遗传学”这些所谓的现代科学理论正大行于世,又诡异的和希特勒的“生存竞争理论”产生了极端的化学反应。在当时德国医学界一些顶级医生看来,“安乐死”这么好的东西应该更大范围的推广, “除了那些因为不能、不愿继续忍受无法治愈的痛楚而主动希望人为加速死亡的人之外,那些‘无可救药的智障者,无论其事天生还是因瘫痪最终导致智力问题的”,是‘构成为了毁灭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而采取的行动的主要对象’”。


简单说,就是智障弱智精神病等残障人士也应该“享受”安乐死的待遇。这段话的精髓后来被莫莱尔医生捕捉到了,“毁灭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根据《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一书的估算,1935年到1945年期间,在德国政府的主导下,有近二十万德国人死于这场这场以安乐死为名义的国家谋杀。除了德国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没有第二个德国国内群体遭受过比这更大规模的屠杀。


最让格茨·阿利愤慨的是,无论是二战时代,还是当下,这场谋杀始终被小心翼翼的掩盖着,而原因自然不是谁想帮纳粹保留一些早已没有的名誉,而是在二战期间,德国民众实际上也参与了这场谋杀,事实上,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场谋杀,这些死去的无辜者是德国社会的“累赘”。


一位本对人性饱含希望的德国医生在二战前曾面向智障儿童的父母举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而结果几乎让这位医生陷入崩溃。有73%的父母同意医院无条件的“缩短”自己没有治愈希望孩子的生命。事实上,只有10%的父母对此明确表示反对。


如果患儿的父母都对“安乐死”加以支持的话,那么没有亲情联系的一般公众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更残酷的推论是,如果这些智障不是儿童是成年人,那么公众的态度又会如何压倒性的一边倒呢?


对此,文中一开始提到的那位希特勒私人医生莫莱尔显然成竹在胸。他在呈给希特勒的草案中大胆定论:就算是少数反对者中,也应该有大部分人“并不反对杀死病患的行为本身,他们只是不想让自己的良知承认任何负担”。莫莱尔医生急民所急非常贴心的建议,很多父母心底里是赞成给自己孩子安乐死的,但又不愿意做这个决断,所以国家必须响应民意而出面,勇于担当这个责任。


希特勒和纳粹高层显然对此类“民意”非常当回事,在二战正式爆发前就全面启动了这项计划,德国的精神病院、疗养院、卫生机构和救济所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了这项国家任务,给二十万残障人士执行了他们版本的安乐死。而完全在纳粹意料之中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和亲属都是相当平静的接受了国家帮他们做的这些生命决定,心安理得的收到了骨灰盒。



《累赘》一书中记录了几个特立独行的父母,有一个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儿子被送往毒气室后,愤怒中竟然给希特勒发了封电报,而几小时后竟然也收到了总理府的回复:元首会关注此事。而后,她的儿子没事了。


在纳粹眼中,他们本来就是应民意的要求做这些事的,如果个别群众反对,那就略过,下一个。


更深刻的原因可能在于,纳粹进行的这场国家谋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识形态驱动”,“净化雅利安人的血统”更像是随口编造的借口,而对犹太人、斯拉夫人等所谓劣等民族的屠杀则不一样,则早就植根于希特勒与纳粹的各种理论与意识形态中,不会有任何类似以上的“刀下留人”。


那么,既不是为了意识形态,更不是为了“响应民意”,纳粹为何要进行这场大规模的国家谋杀呢?


答案非常市侩与廉价:为了省钱,为了省钱打希特勒的世界大战。在希特勒看来,毁灭这些所谓的无用的吃白食者便有可能为军队腾出更多的军费、药品、医生、护士、病床以及其他设备。


在格茨·阿利的另外一本书《希特勒的民族帝国》中,希特勒的形象则是非常慷慨与不市侩。他在二战的大部分时间中,给予了德国民众很低的税率、不错的社会福利、从国外掠夺而来的充足的物资供应。


如何看待这种精分?我的结论是,希特勒始终把德国民众看作帮助他实现对外扩张及灭绝犹太人大计划的“工具”。



对希特勒来说,德国的男性是伟大的,是踩着马靴前进的士兵与生产飞机坦克的工人;德国女性也是伟大的,是帮助雅利安人培养下一代的母亲;德国的孩子也是伟大的,是未来的战士与母亲。所有的德国,都是他战争与种族灭绝机器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零件。所以,他要对他们好,用福利贿赂他们俯首帖耳,为第三帝国效命,绝不能出现一战末期那种后方民众造反的可怕状况。


但在希特勒的世界中,却没有残障人士的任何生存空间。他们不仅无法被第三帝国所驱使所役使,反而是消耗帝国宝贵资源的累赘。


说到底,所有的德国人,在希特勒眼中都不是人道主义范畴的“人”,而是本身具有经济或炮灰价值的“工具”。他爱谁还是抛弃谁,都是基于这一逻辑的计算。


正是在这一逻辑下,“安乐死”的范围在二战末期迎来了更大规模的扩容:先是将重度精神疾病患者送往毒气室,然后开始给肺结核患者执行“安乐死”,再然后是那些有轻微精神异常的老年人甚至难以教化的青少年,最后,连年老体弱的老人也成为了安乐死的对象。甚至,连那些曾经为第三帝国卖过命,在战争中遭受了精神创伤的伤兵也进入了大名单。


一旦开始,安乐死的谋杀对象就开始增加。战争状况愈不利,纳粹越缺乏战争资源,就有经济动力去安乐死更多的“无用之人”。


在第三帝国的最后时刻,希特勒差点给德国和全体德国执行了“安乐死”。他的名言是:“如果战争失败,德意志民族也将灭亡。没有必要为这个民族维持最原始的生存基础,恰恰相反,最好我们亲自动手把这些基础毁灭掉,因为这个民族将被证明是最软弱的民族。”


你们仗都打败了,第三帝国也没了,你们还不去“安乐死”!


报告,希特勒才是那个需要被早早安乐死的德国病人。我看到他啃地毯了,他说一个民族可以统治全世界。



▲ 《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书封


【图书信息】


《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


作者:[徳]格茨·海达·阿利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译者:励洁丹


出版年:2017-4-1


页数:335


定价:56.00


装帧:平装


ISBN:9787519403430


【作者简介】 

张明扬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7:40 AM , Processed in 0.07731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