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哲史艺丛] 魏阳:喝尿喝出来的明代学术精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3 07: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阳:喝尿喝出来的明代学术精华 

 2017-05-03 魏阳 大家


文 | 魏阳


黄宗羲,在其巨著《明儒学案》中,史诗般描绘了明代的学术传统。在序言中,他特别将明代的讲学比作“医家倒仓之法”。这段文字,在现代诸多版本的《明儒学案》中,并没有明确解释。如果明代学术如同“倒仓法”一样,那么到底效果如何?


▲ 黄宗羲像


细读史料会发现,倒仓法是个很有点吓人的喝尿疗法,在明代极其流行。这个疗法,最早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据宋代名医朱丹溪记载, “其方出于西域之异人”,乃是外国进口,大概和印度吠陀医学有点关系。治疗步骤如下:


用一二十斤肥肥的黄牛肉,煮烂成汤汁,取出渣滓,慢慢熬成琥珀色的药汁。病人被关在一间明亮而不通风的房间里,给他灌着喝熬出的药汁。一直喝到几十杯,肚子胀得不行,病人会浑身难受无比,上吐下泻,直到把肚里的东西,吐得泻得干干净净。等到病人渴得快脱水的时候,好戏来了。这时不能给水喝。要把他的尿,用干净磁盆接了,灌给他喝。喝完了自己的尿,会排泄出更多的尿,再继续接了给他喝。如此不断循环。这种尿的名字很别致,叫做“轮回酒”。要这样灌到什么时候呢?朱丹溪说,要灌到“上下积俱出尽,在大便中见如胡桃肉状无臭气则止。”总之,要把肚中的东西清得一干二净,拉出来的屎都不象屎了,才能睡下。不过据说休息半月后,会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疴悉安矣”的神效。


这个古方,使用起来有两个要诀,第一是要“骗”。事先不能让病人知道,防止造成恐慌和抵触。据说,朱丹溪治疗自己的老师许谦的时候,就瞒天过海,事先不让他知道喝尿。而第二个要诀,是要用“强”,如果病人不愿意,就一个法子,强行灌下去!一直灌到他皮毛皆痛,呕吐不已。《丹溪心法》上就说:“病患不欲服,强再与之。必身体皮毛皆痛,方见吐下。”


“倒仓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 是因为在中医看来,人的肠胃是“谷仓”,上吐下泻之后,便可倒腾干净,“一洗而空”。而此法适用的病症,极为广泛。对所有 “饮食过量、停痰瘀血”所造成的“瘫痪、劳瘵、蛊胀、癞疾”,据说全都有效。总之,连你叫不出名字的“无名奇病”,都能治。很有包治百病的感觉。朱丹溪对这个方子十分自信。他说,就算没灾没病,人到中年,每隔几年也应该倒一下仓,这样可以“泽枯润槁,补虚益损,宁无精神焕发之乐乎?”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吐完拉完再喝尿,精神会相当的焕发,滋润极了。


▲ 李时珍像


明代的医学,屎尿入药,所在多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于粪便的用法,就提供了多达数十种方子。人尿,更是被广泛使用。著名的如我国传统药材“秋石”便是用人尿熬制而成,据说有促进性功能的奇效,堪比伟哥。对于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倒仓法”,明代医家也相当推崇。王肯堂的《杂病证治准绳》,高濂的《遵生八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江瓘的《名医类案》,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当然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对倒仓法有详细的讲解和引申,足够写篇硕士论文了。明代社会上后来还出现了倒仓法2.0简化版,用牛肉汤熬的药丸,叫做“霞天膏”,据说吃吃效果也蛮好,还可以免去喝尿的精神创伤。


但是,尽管有众多医书站台推荐,吹得神乎其神,总有些人对倒仓法不太感冒。明末清初的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贾静子,睢阳才人也,体有不适,欲行“倒仓”之法。余诤之曰‘奈何于腹中演戏法’不听。一服之后,下泄不止而毙。”


宋明之间的士大夫,最喜欢找古方兼职做大夫,医人医己。偶然成功了,从此被人夸作“神医”;不过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比如故事里这位贾静子。此人大名叫贾开宗,著有《贾静子集》,是侯方域的好朋友,也算晚明的名士,绝非愚昧无知之辈。他只是身体有点“不适”,便执意以身试法,拿自己做“倒仓法”的小白鼠。喝完了自己尿做的“轮回酒”之后,腹泻不止而死。他的一位朋友汪价曾劝他说:你这样简直就是拿自己的肚子不当肚子啊。汪价认为,行倒仓法,和杜甫吃牛肉撑死,李白喝酒醉死一样,都是“轻率自殒其生”,用现在的话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大概很代表了一部分明代人的看法。当然,一两次不成功的记录,并不能说明这个古法不好,因为也可能是医生没领会精神或者药量没有搞对。中医的古方,从来都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像你在网上找的菜谱一样,总说“盐少许”,“糖适量”,一旦你放多了坏了一锅菜,只能叫天不应了。


▲ 王阳明像


不过,倒仓法的问题是,如果你把肚里的东西,统统倒空,从头再来,这么猛的法子,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受的。上面拉肚子拉死了的贾才子似乎不是孤例。明代大儒王阳明在给友人的信中也说:“然如倒仓涤胃,积于宿痰,虽亦快然一去,而病势亦甚危矣。”(与霍兀崖宫端,见《王阳明集》) 可能当时社会的共识是,这个法子虽然可以洗涤肠胃,化痰祛瘀,但是力道着实太猛,损伤元气。


王阳明在这里提到倒仓法,是因为和朋友谈论大礼议。大礼议是明代嘉靖皇帝和士大夫集团的一次重大冲突,反对皇帝的官员不少被打了屁股,发配远方。尽管对抗激烈,皇帝还是把反对意见硬压了下去。王阳明对朋友说,事已至此,如果再强行向皇帝争谏,就像对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用“倒仓”之法一样,虽然能逞一时快活(喝尿会快活?),却可能会让病情加重。王阳明这么说,估计是因为确有不少人的体质不能承受倒仓法之重。他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有时候搞政治和治病一样,不能下太猛的药,而应该虚与委蛇,徐徐图之,表现了政治上的成熟与智慧。


无独有偶,明末高攀龙的看法也与此不谋而合。天启四年(1624),东林派的高攀龙再次出山做了刑部侍郎,正逢魏忠贤的阉党在台上气焰高涨。高对他的同志们说:“今日之事,未能用倒仓之法,唯有上下和衷,少杀其毒耳”(见《明儒学案·东林学案》)就是说,敌强我弱之时,正如人肢体虚弱,气若游丝,这时候用倒仓法是找死。


考察了倒仓法在宋明之间流行的情况,再回过头来看黄宗羲《明儒学案》的自序,文意便豁然开朗。黄宗羲在自序中这样将明代学术比作倒仓法:


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于讲学,余妄谓过之。……二氏之学,朱、程辟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入其中,轩豁呈露,医家倒仓之法也。二氏之葛藤,无乃为焦芽乎?诸先生不肯以朦??精神冒人糟粕,虽或浅深详略之不同,要不可谓无见于道者也。余于是分其宗旨,别其源流,……以著于篇,听学者从而自择。(据《明儒学案》二老阁版)


在黄宗羲眼中,倒仓之法象征着一种拉枯催朽、刚猛凌厉的学术方法。它将原来的学术体系,下猛药洗涤清除干净,再慢慢调理恢复。在黄宗羲看来,明代儒学的高峰是讲学。而讲学,让明儒通过集体讨论、切磋、辩难,把以前宋儒没弄明白的问题搞透彻。比如,在儒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上,黄宗羲认为,宋代人没有讲清楚,所以他说:“二氏之学,朱、程辟之未必廓如”。只有到了明代,儒生才像倒仓之法中所说的牛肉汤、轮回酒一样,“身入其中”,把儒佛道的学说像个病人一样灌个昏天黑地,再一口口吐个干净,方能“轩豁呈露”,让人真真切切看个明白。这样彻底的倒腾,是为了让儒学体系更为明朗清澈,让以前蒙混在其中的关于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纠结,在猛药之下,全都灰飞烟灭,正所谓“二氏之葛藤,无乃为焦芽乎?”


先是泥沙俱下,而后才能廓清源流。通过讲学,即公开、集体的反复辩难,这些如“轮回酒”一样生猛的明代诸位先生,彻底清算了宋代以来的思想遗产,翻江倒海,拉枯催朽,充满“尿”性。尽管见识有深浅,功力有高低,但是他们都共同参与了对于“道”的探寻。一部《明儒学案》,正是一部明人集体治疗儒学这个病人的医疗记录,一部病理的博物馆,一部“倒仓”的纪录片。喝了又吐得一塌糊涂的明代学术,从此出落得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这让黄宗羲无比自信,于是他“分其宗旨,别其源流”,书写了这部洋洋巨著,留给后人一座堂皇的思想博物馆。在这博物馆的入口处(书中的序言),他恳请学者们自己选择(“自择之”),让每一位后来的读者也参与到书中这持续至今的讲学中来。


倒仓法的故事,是黄宗羲为明代学术自豪的故事。《明儒学案》,是一部喝尿喝出来的学术史著作。


本文题图为王阳明讲学雕塑,贵州修文


【作者简介】 

魏阳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任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6:29 AM , Processed in 0.07438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