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中美峰会期间中国官员向特朗普政府表示,他们有意缩小中国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顺差有助于缓解中国目前已在上升的通胀压力,但若情况发生改变,这一承诺兑现的难度将加大。
图片来源:YU FANGPING/ZUMA PRESS
NATHANIEL TAPLIN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04月 11日 12:49
上周末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间的峰会平静无波,但中国官员表示有意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这一表态可能令投资者感兴趣。
考虑到美国一直极力就该问题向中国施压,认为美中贸易差额是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产物,中方的上述表态对于希望两国避免贸易战的投资者来说似乎是非常不错的消息。
中国希望收窄贸易顺差有着充足的理由。当出口商将所赚得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时,国内货币供应量会因此而增加,从而可能推高通胀。本世纪前10年大部分时间通胀一直都是令中国央行头疼的问题。由于2015年和2016年政府推出的大规模信贷刺激政策,再加上资本管控收紧导致更多资本留在国内,中国国内通胀已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出口收入减少可能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但问题是通胀可能不会持续上升。一旦国内物价涨幅回落,同时信贷收紧开始令那些大量负债的公司承压,中国兑现缩减贸易顺差承诺的难度将加大。
就在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出口还大幅收缩,同比下降7%,资本大量流出中国。生产者价格也一度连续负增长,出现这一状况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央行为支撑人民币汇率卖出美元、买进人民币,令国内的货币供应量承压。
这些情况很容易卷土重来。驱动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两架马车——宽松货币和房地产市场均已出现掉头迹象。大宗商品价格正在失去上涨动能,工业产能过剩情况依然严重,因此国内通胀不大可能持续攀升。
当国内物价失去上涨动能(这种情况看起来很有可能发生),中国决策者或许会对出口结汇所带来的额外货币供应表示欢迎。届时投资者就能看到上周末中美之间的友好融洽是否带来了中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