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2|回复: 0

[父母心声] 我教出了人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娃”,为什么还那么焦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4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教出了人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娃”,为什么还那么焦虑 

 2017-01-24 韩逸 每日人物

中国人那么多,资源那么有限,我不努力给孩子创造机会,她将来可怎么办?为了孩子,我只能在焦虑和纠结中继续摸索,试图找到最适合她的路。




在李春利的新书发布会上,皮皮为大家表演英文节目。 图/韩逸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韩逸  口述 / 李春利  编辑 / 陈璇


在很多人眼中,我9岁的女儿皮皮,算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热爱表演,5岁半就参演了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的电影,和徐帆、陈建斌、佟丽娅一起演戏,拿过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小演员”;她在电视台演讲比赛中捧金奖;才上三年级,就对国际事件有独到的理解。

 

这一切都缘于我们对她特殊的早教实验:4岁多一点儿,我们就请来各国的互惠生陪伴皮皮,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国游学,让她锻炼口语,感受多元世界。

 

看上去,孩子很优秀。但我的焦虑和纠结,没有一天能停下来。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什么样的教育才适度?电视剧《小别离》里,三对父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得鸡飞狗跳。我不想让孩子过得如此辛苦,却没法不被裹挟着一路向前。

 

我盼望她起飞,又怕她摔疼。期待她成长,又不想拿走她的纯真。在以“母爱”为名的较量中,我冒险做了这次实验,赌上了所有,就是为了“不别离”。

 

 一面救火,一面当防火墙


自从成为妈妈,跟朋友凑一起离不开聊娃。我经常受到这样的刺激:谁谁的孩子4岁读《参考消息》了,谁家的孩子又得了全国奥数一等奖,谁家的孩子被保送进了耶鲁大学……

 

我无可避免地被裹挟进“拼娃”的第一轮焦虑中:在当下的中国,没有谁能够静等花开,我们都不得不给孩子设计人生。

 

皮皮上的是国学幼儿园,每天拜孔子、念唐诗宋词,渐渐地,《千字文》、《笠翁对韵》这种长文,都能背得不喘气儿。

 

但是这显然不够。比皮皮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有的5岁就能谈论飞机失联的事情,他们关注奥巴马下台、特朗普竞选,国际视野不输国学素养。

 

我们也会教女儿简单的英语,但是皮皮年纪还小,有的中文表达都不是特别熟练,太早接触英文,她说话的时候会混在一起,磕磕巴巴。

 

这可不行,得想点什么办法。正在我为皮皮选择语言学校,忙得昏头转向时,邻居家的哥伦比亚互惠生忽然提出,愿意在我们家住上一段儿时间。皮皮高兴坏了,她喜欢和“洋姐姐”一起玩。


皮皮和互惠生洋姐姐住在一起,课外时间经常形影不离。 图/韩逸

 

谁想到,我们为这个决定付出了一系列代价。外国女孩就像热带风暴,刮得皮皮和我们都找不着北。好处显而易见:不到一个月,皮皮能讨论简单的问题、唱英文歌了。

 

但“副作用”也非常明显。皮皮跟哥伦比亚姐姐学会了蹭饭、套瓷儿和讲价,能一唱一和地横扫秀水街,等饭排队,我们还没点菜,她俩已经吃到人家桌上了……

 

我想养个小公主,她怎么学了一身小乞丐的毛病?我和互惠生强调这个问题,反而被人家抢白:这是教皮皮生存能力。

 

文化冲突不止这一件事,皮皮甚至在外国姐姐的“教导”下,早早接触了一点性知识。

 

就这样,我满心紧张,一会儿“救火”,一会儿又要当“防火墙”。在不断磨合中,我们又陆续请了德国、芬兰、南非、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姐姐,把家里弄成了一个小“联合国”。

 

值得欣慰的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也给女儿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她学会了德国姐姐的为人处世,见识了伦敦姐姐的自由独立,还从芬兰姐姐的清洁工妈妈那里,读懂了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尊重。这虽然和我们的教育大不相同,却让皮皮早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皮皮晚上有坚持写英文日记的习惯,这是其中一篇关注美国大选的文章。


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棒


请互惠生的方式不适用于所有家庭,因为中外价值观冲突的地方太多,需要有很强的包容力和承受力。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法确认它是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只能一会儿看着皮皮的进步高兴,一会儿又为了皮皮的变化纠结。

 

这种纠结挥之不去,成了我每天都在想的事情。我索性以皮皮为原型,写了一个剧本《洋妞到我家》,探讨了教育方式和中西差异等社会问题。机缘巧合,这部电影顺利被搬上了大屏幕,由皮皮出演自己,陈建斌和徐帆演她的爸爸和妈妈。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烛光里的妈妈毛阿敏 - 原唱经典名曲珍藏2


17岁那年,我编剧的电影《眼镜里的海》上映,所写插曲《烛光里的妈妈》经过谷建芬老师作曲传唱,一下子火遍全国。我成了媒体口中的“少女作家”,荣誉、采访和议论纷至沓来。然而那不是多美好的体验,那时候的我,常常会感觉孤独。

 

皮皮成为一个小演员的时候只有5岁半,比我还早。她会不会因此变得骄傲和狂妄,又会不会和同龄人没法好好相处?事事好强,想争第一的她,能够面对电视剧里众星拱月的光鲜和现实生活中的落差吗?


电影《洋妞到我家》的剧照


我开始装作对电影和颁奖都毫不在意。出门参加颁奖典礼,我会告诉皮皮,咱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是为了博人眼球,是为了对其他人表示尊重。我也从不会给她灌输大明星的概念,以至于女儿在陈醋瓶上看到她的“徐帆妈妈”时,还专门打电话过去问:“徐帆阿姨,你这么火啊,还上醋啦!”

 

这时候我哭笑不得,心里又松了一口气。孩子只是单纯地热爱表演,连学校表演课里安排的一个兵痞丁,都会尽心尽力地演好,不因为角色的大小而计较、偷懒。

 

“妈妈,别看我只有一句台词,可是我说的时候,他们都笑了呢!”女儿放学回来绘声绘色地演给我看时,我又感到惭愧:大人到底还有多少地方,连孩子都不如?


妈妈,你这么累是不对的


 “快快快!”这是我经常对皮皮说的话,睡不好觉,人难免焦躁。我经常催促她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去上学,快点洗漱,快点写作业,快点睡觉。有时候明明知道发脾气和着急都没有用,却还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但皮皮似乎意识不到我的落差,她在画画的时候把我画成了一个愤怒的妈妈,头上长着角,嘴里喷着子弹。“紧张大师”、“大鸭梨”,这都是女儿给我起的外号,这让我无奈,更让我反思,我是不是对她要求得太多了?


皮皮在母亲节亲手画的画,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但她不得不面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有写不完的题目和卷子。孩子太累了。皮皮身边孩子们基本没有早于晚上10点睡觉的,我坚持要求她9点一定要熄灯休息,这是底限。

 

大人和孩子都累到不行的时候,我也会很委屈,但是看到女儿熟睡时的小模样,心里的柔软又会泛起来。


皮皮在我38岁的时候才来到这个世界。她的迟来很大程度上源于我的坚持:我想完全准备好,再迎接她的降临。

 

她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一份礼物。看着胸前那团粉红色的鲜嫩小生命,我发誓,要给她一切最好的。

 

这份执著的代价便是后来的“泣血育娃”。

 

生活上,我和皮皮爸爸从来不追求任何奢侈品牌,只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买最需要的东西。而对于皮皮,我们从来没吝啬过花销,全套的英文原版书,钢琴课、辅导班,还有假期花费不菲的出游……对于女儿,我们恨不得倾尽所有。

 

对皮皮的照顾也堪称严苛:吃鱼会帮她挑出刺儿,吃鸡帮她过滤掉骨头渣,吃水果给她削好了打成汁儿,家里的桌角床角,都严严实实地包好,生怕孩子磕了碰了。

 

孩子被我装进了“套子”,被保护得严严实实,直到现在,我们都一起睡觉。后来,我忽然发现她过马路不会看车,走路不注意井盖,甚至连“苹果有核”这样的事情都不知道时,我又开始怀疑自己,这一切的付出,对孩子就真的好吗?

 

我已经很久没有休息了。或者说,自从皮皮出生,我一天都没有懈怠过。就连女儿都心疼我,“妈妈,你这么累是不对的,生活是用来享受的”。

 

孩子,你说得对。但是享受生活的前提是什么?你平时要参加辅导班,假期要出去看世界,妈妈不努力,哪来那么多钱呢?虽然明知道“我都是为了你”这种话会给孩子增加压力,但我还是忍不住告诉皮皮,妈妈的爱,毫无保留。


“放养”真的不行


有人问我,你们把孩子培养得这么好,她将来肯定要离开你们啊,你舍得吗?

 

我回答:“就是要让她远走高飞,飞得越远越好。”我知道,中国的母爱从来都是向下流淌的,我怎么对皮皮,将来有一天,她也会如此教育她的孩子。

 

但是,我舍得吗?当然不舍得啊!虽然心里不图任何回报,但还是没法接受那样一天的到来:皮皮自己能够闯世界了,再也不需要我们,有秘密不再对我讲,出去玩也不想和我们一起……

 

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育。她曾经把我带到尘土飞扬的大街上,指着路边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在这儿”。然后把我带到当时北京最好的北京饭店,说一句,“好好学习你就在这儿”。两种环境交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以后,我的学习再也没让妈妈操过心。

 

现在,身边还是会有亲戚对孩子实行这样的“放养”,他们跟孩子抢吃的,跟孩子一起看韩剧,下班回家门一关,孩子写作业,他们该干嘛干嘛。我问了问自己,做得到吗?

 

答案真的是不行。“拼娃”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如今,环境变了。看着身边的妈妈全都挤破了头似地为孩子争取一切资源,她们懂现代科技、育儿经、心理学,当得了保姆、司机,做得了PPT……

 

中国人那么多,资源那么有限,我不努力给孩子创造机会,她将来可怎么办?

 

为了孩子,我只能在焦虑和纠结中继续摸索,试图找到最适合她的路。


在新书发布会上,李春利谈及对孩子的教育,几度落泪。 图/韩逸


我把这样的心路历程,统统写进了名为《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的书里,我讲述的不是成功经验,而是每走一步都犹豫不决的迟疑。

 

很多人说,他们在皮皮的故事里得到了答案。父母给子女的爱,到底应该是多少度,才能刚刚好?我愿意和皮皮一起,寻找属于我们母女的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6 06:10 AM , Processed in 0.1536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