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0 GAUCHEWOOD 罗辑思维
把握自己的节奏 时间感
放弃人生的可能性 消耗人生
功课奴隶 做时间的朋友
共计 147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01
记得前几年有位朋友家的孩子来找我聊聊。他刚上高二,成绩颇不理想。看了他的考卷,我其实也没啥具体建议的。只是跟他说了两点:
1. 对他最重要的是两年后的那次考试,之前的都毫无意义。
2. 他唯一的限制就是时间有限。
那么怎么办呢?
既然语文这东西要从小学起,那你就根本不要去指望补习了。英语其实语法很简单,那你从现在开始,尽快在半年内把高考需要的词汇背诵完,而不能跟着老师的单元进度来。数学呢,找个好的补习老师,看看高考会考到什么样的概念,从现在开始一个一个掌握。
既然语文这东西要从小学起,那你就根本不要去指望补习了。
英语其实语法很简单,那你从现在开始,尽快在半年内把高考需要的词汇背诵完,而不能跟着老师的单元进度来。
数学呢,找个好的补习老师,看看高考会考到什么样的概念,从现在开始一个一个掌握。
反正,一定要从大脑里放弃对老师教学进度的跟随和任何单元考的顾虑,要有自己的节奏。后来他高考的成绩倒是果然不错。
这种思路看似简单,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却是一个高效的现实扭曲力场,悄悄剥夺了孩子的长距离时间感。
我见到多少孩子都深陷其中,被每次考试的老师评点和同学比较所牵制。其实就是被压制在当前当地的时间区间中,放弃了大多数主动性和可能性。
上面这个例子,不过是把考虑时间从一个学期扩展到两年而已。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真正适合的时间单位,都应当以十年二十年来做基准。
02
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
本来,对每个家庭来说,培养孩子必然是一个长达二十几年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丰盛的人生。
可现实是,在学校的无数考核中,孩子的时间被每次的小测验、大考分割成一块一块,好像流水线的道道品检。孩子和家长,每天只是忙着一道道地通关,随波逐流,慢慢丧失了时间感。
这样一直到了可怕的初三时期,家长才会突然意识到,时间彷佛已经变成了孩子的敌人。某个时间点在步步逼近,准备把孩子吞噬到一个看不清的黑洞里去,一切都缺乏可能性和可变性。这就给家长造成了看似无理性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恐慌和挣扎。
一个曾经在拉格比公学读书时成绩平平的男孩,长大后取得了成就,这不禁使人感到惊讶。坦普尔大主教的回答是:“人们18岁时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后来会如何发展。”
03
教育本质是一个认知问题,根本不是个社会阶层的问题,高官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学校老师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
家长必须得问自己,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随波逐流,那么,时间就会从孩子的朋友变成孩子的敌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总有一天要面对这个可怕的事实:
在时间源头的童年,他所曾经拥有,家长也曾经满怀希冀的多种可能性已经消失,他只能无奈地进入Long Grey Chinese Manhood(漫长而灰暗的中国式成年生活)。
为什么人生变得漫长不是好事?那是因为失去了可能性,这样时间是在消耗你而不是成就你。而这种消耗,其实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有个广告:“生活,不应成为孩子的重担。”这广告针对的是贫困儿童。然而,对于城市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不就正拥有成为负担的生活吗?
04
从2004年起,香港青少年自杀身亡的人数维持在每年20人至30人之间。
香港孩子们被当成「功课奴隶」已经是老问题了。当每日的生活成为负担,如果不能令孩子们存有对未来生活的模糊但大致明亮的盼望,那么,认识不到“生有何欢”,自然地就可以推论出“死有何惧”。
每日读书、考试、升学,在人生的少年时期,本来就不应该只止于此。《文明的故事》的作者马克斯·克鲁泽说:
我相信,至少有99%的人,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曾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大好机会。
这就是一个来自更长的时间维度的考虑,从整个生命的长度来考虑。
如果一个家长考虑的是,赋予孩子生命,其实是应当赋予他们一段充满惊喜和可能性的时间旅程,那么,如何让这段时间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让这段旅程成为一个历险而不是一个役期,也许是每个家长可以多加考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2 06:30 PM , Processed in 0.03002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