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2|回复: 6

[北美生活] 世界说:“新移民肖像”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7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5-4 06:51 PM 编辑

奶奶说,要是在美国水土不服,用家乡土泡水就会好丨新移民肖像 

 2016-09-07 庄巧祎 齐林 世界说

你好,这里是世界说第一个图文故事系列


八 零 / 九 零  华 人 新 移 民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born in 80/90s


他们出生于80、90年代的中国,还未成年时随家迁居国外,在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折中调整和自我探索。他们如何看“中国”?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没有既定答案,

但通过他们小时候带来的东西,或许表达着什么。


1 期人物:斜杠青年 Bao Bao 小姐





世 界 说
庄巧祎 采访 & 齐林 摄影

发自 美国 纽约



人物:Bao Bao

出生年:1985

出生地:浙江舟山

来美时间:2003年

入籍时间:2009年


我们约在她的小店“BAO BAO Cafe”——主打中式面条的小型餐馆见面。十点刚过,她忙着开门,收拾店铺。店的门口有个可爱的小黑板,上面改编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名句:“如果你爱他,带他来这里,这里有纽约最好的面,如果你恨他,也带他来这里,这里有最辣的汤”。


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是她投资和朋友一起开的。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Bao Bao属于“斜杠青年”,她的正职是护士,负责医疗评估工作。做小餐馆店主,算是副业。开一个小店是她的梦想。原本她的爸爸并不同意,但现在爸爸常常自豪地跟亲戚们讲小店和女儿的成就。当说到爸爸态度转变时,Bao Bao笑得眉眼弯弯,藏不住的高兴。


她为我们准备的小物件:马牌润肤膏、一袋用红包装着的家乡的土、洗碗刷、与爸爸一起和闺蜜的旧照片。




Q1:家里为什么移民?知道要搬来美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想法?


我的姑姑在美国住了40多年,为我爸爸申请了移民。我是单亲家庭,移民申请通过了之后,我和爸爸就来了纽约。知道说要来的时候,并不特别高兴,也不特别失落。当时就觉得朋友家人都在国内,来到这边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Q2: 说说你当时带的这些物品吧,为什么会有带着它们?


红包:红包里面是泥土。奶奶说去其它的地方会水土不服,用泥土泡了水就会好。姑姑的意思是不要忘本。

润肤油:马牌的油是家人说纽约会很干燥,尤其是冬天开暖气的时候。而我是来自海边的,家乡气候湿润。所以带了那个油,但是没有用它。

相片:单亲家庭,照片里是和爸爸的合照。上面的大头贴是来纽约之后和好朋友照的。




Q3: 在美国读高中有什么不同?那时的经历是怎样?


来了美国之后,开始在这里的双语高中上高三。我在国内是在重点高中,压力非常大。来了之后就觉得,这边的课程太简单了。老师不会像在国内一样给你划重点,让你背记很多东西。我也很努力,老师也很喜欢我。高中毕业时,我成绩是学校第二名。我上的这个高中,亚洲学生多,中国来的福建和广东的多。我那个时候是主要和中国的人玩。现在的闺蜜也是那时结识,到现在十多年了。


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爸爸在超市做工,挣得很少,付了房租都没有剩什么,所以我下课之后就去打工。当时是在牙医诊所打工,工作还是老师介绍的。所以高中时期一直很忙。爸爸并不同意,他觉得要好好读书,其他的不要愁。但是我坚持去。现在看,觉得也是个很好的阅历。


Q4:选择大学有没有跟家人起争执?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爸爸不懂英文,选校是我自己做的决定。其实当时也拿到了康纳尔大学的录取通知。最后还是选择了去Union College,学校在纽约上州,因为它的奖学金比较多。当时我觉得,上大学的我想把英文口语练好,学到美国的东西。我觉得学校好不好读研和读博士都可以再选。可能很多华裔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常春藤,去名校,但是我觉得,那边不适合我。常春藤压力很大,学生都非常优秀,很多孩子去了之后跟不上就很容易抑郁。


我很喜欢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开心。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我做中文助教,薪水很可观,另外在亚裔学生会做公关职位。我在学校也免费修了陶艺、钢琴的课程。


Q5:毕业之后是怎么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的?


我大学毕业是2009年,经济形势不好。大家都没有找到工作。我多读了一年,辅修经济专业,2010年开始教了一年数学,发现自己不太合适。后来我就去上了护士学校。现在全职是评估护士,时间比较灵活,白天看完病人之后晚上回来写报告。兼职是开店。我之前一直希望能开一个像华埠茶坊那种类型的小店。去年2月,我和朋友盘下了这个店,它原来卖麻辣烫,所以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改良了一下。




Q6:来了美国之后有再回中国吗?对中国的印象什么样子?会考虑去中国发展吗?


我第一次回去是2004年8月份,那时候奶奶去世了;再之后是2014年,过了10年才回去的,就去玩了。04年的时候没有去其他地方,就在家里面呆了一个礼拜。14年那一次,那时候回去还是很激动。那一趟去了北京、上海、杭州,还有家乡,好像就这么多地方了,在两个礼拜之内玩完的。


Q7:现在还和在中国接触的朋友联系吗?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和他们差别很大吗?


有联系呀,感谢微信。都有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很好的朋友就都私聊了。觉得自己的生活和他们差别还是很多的。他们很多都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个别还未婚。但生活不在同一个地方,很难沟通。比如说我和在这里的闺蜜,如果工作上有了问题就可以和他们讨论。但是和国内的朋友就会讲不清楚。


Q8:移民之后有体会到什么明显的改变吗?


有很多,但许多变化都是不知不觉慢慢形成的,我自己也说不出那些。但是回国之后就感觉很明显,我们不一样。比方说吃饭的事情,我们这里朋友出去都会AA制,或者很偶尔的,你请一次我请一次。但国内就特别客气,习惯了,一定是你来了大家都要请你。习惯上这边(美国)相对于更自由一些,就不会让人家管很多,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国内,相对于外界的束缚就更多一些。


Q9:现在生活中担心/困扰的事情是?


健康。开店的事情爸爸很不支持,我开了半年之后才告诉他的。以前大事我都会和他商量,但这件事是自己做的决定。因为护士的工作本来就很辛苦,开餐馆业很辛苦,我要两边跑,他就会觉得没有必要这么拼。中秋节的时候我把爸爸叫过来,他看到很震惊,但还是挺自豪的,没想到我们就做出来了。事后姑姑跟我说,我爸爸常常在外面讲,女儿开了个店哦。


另外比较困扰是单身。没有时间拍拖(笑出声)。如果在国内的话,我这个时间应该也成家有小孩子了。高中之前的朋友都在中国,来这边的高中两年也没有(谈恋爱)。大学的时候太忙了,后来就一直工作。我觉得纽约这边的人会适合约会,不适合结婚、定居。在纽约单身的朋友也多,爸爸也没有给压力,说“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要找到适合的人才结。” 所以这里的文化还是比较宽松的。




Q10:怎么看自己的身份,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我认为自己100%的是中国人,但现在户籍是美籍。


Q11: 你现在护照上的名字是中文拼音吗?当时有想过改用英文名字吗?


还是中文名。我当时就没想到要改,本来就是中国人,改了外文名就不洋不土的、不中不西的,很奇怪。


Q12:喜欢中国的什么?喜欢美国的什么?


在中国,家的感觉比较重;在美国,比较自由。我喜欢中国的地方在于,回去之后发现和中国那边的家人感情还在。在美国人情世故比较淡,什么都靠自己,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高冷暖男的纽约生存记丨新移民肖像 

 2016-09-28 庄巧祎 齐林 世界说

你好,这里是世界说的图文故事系列

八 零 / 九 零  华 人 新 移 民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born in 80/90s


他们出生于80、90年代的中国,还未成年时随家迁居国外,在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折中调整和自我探索。他们如何看“中国”?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2 期人物:寻找“初恋”的胡子男



世 界 说

庄巧祎 采访 & 齐林 摄影

发自 美国 纽约


人物:吴颖翩

出生年:1987

出生地:广东广州

来美时间:1999年 

入籍时间:2005年


一推门进入吴颖翩家,就觉得客厅装修是很典型的中国家庭:木地板、大电视柜、红棕色皮沙发,阳台和窗台密集摆放了许多绿色植物,中国挂历......他的妈妈在与客厅连着的开放厨房里收拾洗碗,喊他给我们倒杯水,请我们随便坐。

 

吴颖翩还没有出生时,在美国的姑姑就为他的父亲、母亲申请了亲属移民。父母从小就告诉他,某一天会举家移民到美国。他12岁时,移民申请才批准下来,于是全家移民来美国。他们一家人先是在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搬到布鲁克林的华人区八大道,在离海边近的康尼岛住过一段,因为2012年桑迪飓风家里被淹,最后就搬到了现在的房子。来了美国之后爸爸一直在装修公司做建材买卖工作,妈妈一直是做护理工作。

 

为了迎接我们的来访,颖翩给我们准备了不少东西,都在小餐桌上放着:老款闹钟、代表他出生时间的铜钱、口琴、三好学生证、小学生手册、甚至还有一本泛黄的毕业证。他以为是自己的,没想到竟然是爸爸的毕业证,上面还印着毛主席语录。



  颖翩从中国带来的物件:新华字典、口琴、闹钟、小学生手册和三好学生证书


颖翩有点冷面段子手气质,虽然绷着脸,但偶尔蹦出的回答搞得我和摄影师都哈哈大笑:

 

“离开的时候有跟同学说嘛?”

“老师、班主任知道,没有跟同学说。因为我是学霸嘛,比较高冷。高冷,就是一般都是等女生来追我的那种。”

 

“你怎么连三好学生证都带着?”

“当时就觉得,以后会用得上,比如找工作啊什么的。我比较有远见。”


颖翩是小学快念完的时候来美国的,除了三好学生证,他还带着小学时候的照片,跟我们开玩笑说要找他的“初恋女友”。说是初恋,其实是他那时心仪的一个女孩。时过境迁,颖翩也希望能通过世界说能找回当年的好朋友。

 


  颖翩小学时期的照片,猜猜他曾经心仪的女孩是谁?


采访时,颖翩的妈妈偶尔也会插话,她对一家人移民的日期记得很清楚:1999年1月8日来的,因为那一年1月17号就是春节了。虽然过去很多年,妈妈说起小时候颖翩上学被欺负的事情,还是又好笑又心疼:“刚来的时候,他个子矮,英文又不会,经常被欺负,特心疼他。他天天哭着回家哟,吵着要回广州,说走路都要走回去。”


颖翩却跟我们说,现在回想起来,他反而感恩这段经历。“因为在学校的经历,我知道怎么去面对那些霸凌者。那个时候把架都打完了,所以高中大学就没有那么冲动了。


而颖翩妈妈眼见儿子“逞强”也忍不住拆台:“还打架呢,可不是他打别人,是他被别人打。”颖翩上高中第一天,妈妈还远远地跟着他走到学校,担心他又被欺负。不过颖翩学习成绩优秀,高中也不像原来初中那么乱,他的学习生活也就顺利了不少。

 

颖翩妈妈说:我们对他也没什么期望,希望他健康快乐就行了。

 

颖翩最后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目前他就职于一家银行的IT部门。


 从中国来到美国 


Q1:为什么移民来美国?


阿姨在美国做设计衣服的工作,帮我们一家申请了亲属移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跟我讲了,因为我还没出生的时候他们就在等待移民排期了。我是独生子,从小到大,父母就有说我们要移民。

 

Q2:离开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来美国后在学校的体验?


有点舍不得,因为一直都知道要移民,也没有觉得那么突然。来之前是五年级,来了之后刚好3月春假结束,就在家附近的学校入学了。一到新学校就开始上六年级,相当于美国这边的初中,刚来的时候经常被欺负,被打。后来学习成绩好了,跟同学也熟了,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了。高中还挺不错的,都很顺利。那个时候跟着同学一起去教会,但感觉自己的灵魂还不够纯洁,自己还需要历练,所以就不太想说自己也是基督徒。

 

Q3:说一说考大学和上大学的经历?


申请大学没什么压力,家里对我也没有什么期望。没有想过去常春藤,因为学费太贵。在高中时候就开始做兼职了,派派传单之类的工作。2005年开始,我在石溪上大学。小时候想过要做科学家,受到传统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想为中国拿个诺贝尔奖。上大学的时候刚开始是想学物理的。后来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材料,成绩不是很好,就学了计算机科学专业(computer science)。当时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work-study program),主要是做学校运动馆的管理员。家里经济也不宽裕,我也希望自己能赚些钱。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边读书边打工,因为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现在想想有点后悔。

 

Q4:毕业就碰上经济危机,当时找工作的情况是怎样的?


我这个人比较随遇而安,也不会老想着毕业之后的事情。毕业之后主要就是不断地发简历,同时找一些兼职做。卖过灯泡,另外当时2011年,刚好美国在做一个人口普查,我就兼职去发调查问卷。我大学专业是编程,但毕业之后一整年都没有干相关的工作,会有点迷惘。后来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高盛做程序员。虽然经济危机期间银行业很动荡,但我倒不太担心,因为自己工资不多,裁人应该也不会先裁我。三年之后跳槽了。


 如何看自己的身份 


Q5:平时说什么语言?

在家里讲广东话,学校用英文,和其他身份的中国朋友用普通话。三语转换有时候会卡住。

 

Q6:什么时候入籍?当时入籍有什么特别的考虑或者感受吗?

18岁的时候入籍。那时候没有多想什么。主要就是考虑入籍之后福利各方面好一些。


Q7:你现在护照上的名字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

是中文名字的汉语拼音,觉得没有必要改。

 

Q8:分享一下你对于身份认同(identity)的思考?


小时候曾经非常“爱国”。出社会之后,看得东西更多。读了历史之后,会想:“什么是中国人?” 这是很难有一个框能把意思固定进来的。“中国人”有个“国”字,战国时代还有七个“国”呢,现在都是中国了。

 

我还是认为自己是华人。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没有减少,没有疏离感。现在我们家都还能看到中国的节目,入籍时也没有对中国人美国人身份的问题有困扰。因为在我心里面,我觉得国籍不太重要,只是你对文化的认同是什么。我从来没有觉得对中国文化认同在减少。

 

身份认同是在互动中产生的。我来这里之前觉得自己是广东人,来了之后的感觉是中国人,融入了这个社会一点点的时候觉得我是亚裔。我的身份认同会随着别人怎么看待我逐渐改变。

 

Q9:你的身份认同和处事方式对工作有影响嘛?


我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处事方式,会避开矛盾,很注意礼貌。但现在我会让自己更加自信果断一些(assertive)。美国社会始终是男性白人做主导,我会担心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如果还是用惯性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的话,职业的道路可能被卡住。我现在就会觉得自己的事业有碰到一些障碍。我会尝试去改变,但我觉得因为这个事情感觉沮丧的话,其实就不太值得。


 在美国看中国  


Q10:你和在中国长大的同龄人有接触吗?


接触对象仅限于留学生,觉得他们的文化和对美国的态度有些不同,例如多数留学生愿意去曼哈顿消遣。


Q11:你妈妈说你哭着要回中国,后来有再回过中国嘛?


2000年的时候他们带我回去过一次,后来就没有了。回去之后发现美国也挺好的。回国的时候天气很热,空气很糟。而且一切都变得太快了,回去的时候发现很多自己熟悉的地方,自己以前住的家,都已经被拆了。而且看起来就是在复制西方城市的样子,跟曼哈顿都差不多了,为什么还要回去呢。不过今年会回去一下,因为外公今年90岁了。


Q12:会考虑去中国工作吗?


会考虑。但如果最后家庭在这边的话就不会去,我不会觉得职业规划里一定要有中国。但不会拒绝在中国发展职业路径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好多东西还有待发展,我是个不太喜欢太多风险的人,也不是一个因为要达到特定目的去交际的人。我知道中国主流的发展方式是依靠“关系”的。现在回去发展,如果成功的话,结果可能很好,不成功的话可能没有什么意义。我知道我回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作为,顶多是去打一份工。

 

Q13:喜欢中国的什么?喜欢美国的什么?


中国我很难评价,因为我离开中国已经很久了,对美国比对中国更了解。美国的话,法律制度比较完善,虽然也有执行效果没那么理想的时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从济南两室一厅的家,搬到了芝加哥的地下室|新移民肖像 

 2016-10-12 庄巧祎 齐林 世界说

你好,这里是世界说的图文故事系列

八 零 / 九 零  华 人 新 移 民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born in 80/90s


他们出生于80、90年代的中国,还未成年时随家迁居国外,在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折中调整和自我探索。他们如何看“中国”?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3 期人物:曼哈顿白领 瑶楠


人物:李瑶楠

出生年:1987

出生地:山东济南

来美时间:2001年7月

入籍时间:2011年


初见瑶楠的时候觉得像是仕女图上走下来的姑娘:白得发亮的皮肤,笑起来弯弯的眉眼,干净清秀。她咬字谈吐一听就有北方人的爽朗,令人倍感亲近。




采访那天,我们到她住的纽约长岛市的公寓楼与她碰面。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是纽约年轻职业人最喜欢的社区之一,交通便利、居住环境颇有格调,人们在这里居住,每天靠7号线通勤到曼哈顿工作。在公寓的公共区,隔着透亮的落地窗能望见曼哈顿城市天际线。


她给我们带来了她珍藏的小相册。里面有她在出国前十三年,每年生日时拍的照片。盯着这些照片看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看着她从小娃娃变成小姑娘。照片中,她的面前总是一桌好菜,背后的家中摆设干净整洁。她看着照片,忍不住笑:“我妈妈特别喜欢拍照,相册里面这些照片都是我出国前拍的。每年我生日的时候,我妈妈都会给我拍照,还要我换几身衣服来拗造型,小时候特别爱美。”




瑶楠的爸爸妈妈出国前都在大学工作。爸爸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博士,受邀到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做访问学者。2001年7月,妈妈辞掉了大学行政的工作,带着13岁的瑶楠移民来美国和爸爸团聚。当时爸爸工资不高,只租了一个地下室住。瑶楠回忆起在那个小小的地下室的生活时,眉头皱了起来:“我还记得当时打开门进厨房,不开灯还好,一开灯,案板上全都是蟑螂。那个情景都忘不了。“ 她还一哆嗦,摇摇头,像是想把蟑螂满桌爬的画面从脑中晃出去。不久,一家人搬到了更好的公寓。随着爸爸结束学业,在美国公司中找到工作,拿到工作签证,生活也渐渐宽裕起来。


除了生活上的转变与落差之外,学校生活对刚到美国的瑶楠来说,也颇为不易。来了美国之后,她进入美国的八年级开始学习,最难的还是“语言文化关”。高中的英语文学课上,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模仿莎士比亚作品写短剧。瑶楠和爸爸一块,在台式电脑上琢磨到凌晨两三点才勉强做完。这件事情,曾经让在国内语文很好的瑶楠很受打击。




当时她所在的芝加哥中学,亚裔学生并不多。她也曾因为班上非裔同学针对她的恶作剧,难忍委屈在课上嚎啕大哭。毕业的时候,当年“欺负”她的小男孩还给她的毕业纪念册上留言,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还写了:“你很聪明很棒。” 瑶楠高中毕业之后考上了印第安纳州的普度大学,并在波士顿大学攻读研究生。她大学期间拿到了绿卡,研究生时期加入了美国籍,目前在曼哈顿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


现在瑶楠的爸爸中国美国两边跑,还在搞科研工作。妈妈来了美国之后就基本上主内,现在算退休了,每天都会给瑶楠打电话发微信。瑶楠知道爸妈是想念自己、关心自己,但也忍不住笑着抱怨:“爸爸妈妈从小给我的空间都很大的,不会给我压力,但现在妈妈天天打电话都是一个话题:什么时候打算结婚。爸爸原本从不问的,前几个星期来看我的时候头一回问说,‘是不是要考虑个人问题。’”


虽然爸妈不在身边,沙皮狗胖胖跟随瑶楠从芝加哥搬到了纽约,像是家人一般,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我们带着胖胖在公寓外沿河的小道上拍照,胖胖面对着曼哈顿的天际线,一幅指点江山的样子逗得我们直乐。




虽然在纽约生活都算顺遂,被问到焦虑与担忧时,瑶楠望着曼哈顿高耸的大楼,坦言:“我现在其实还挺多担心的,想的很多,除了我自己的事业生活,爸爸妈妈的健康,我也担心胖胖。胖胖也十岁了。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开心地过每一天,珍惜当下。“


来美国的感受


刚来的时候挺痛苦的。13岁的时候,有很多想法就已经形成了。一是在中国有很多朋友。到这边之后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二是刚到美国住在爸爸租的地下室里。那个地方很小很潮。记得很清楚的是,一开灯,厨房案板上都是蟑螂,现在那个情景都忘不了。当时就会想,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在国内的时候,父母都在大学工作,爸爸教书,妈妈做行政,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家里总是干干净净的。大家不是说美国很好嘛?怎么住的地方就是这样的?落差很大。我就在那里住了一个礼拜,爸爸很快就找到了新房子,我们就搬出去了。


不过爸爸在那个地下室里住了一年多。爸爸当时是访问学者,工资也就一两千美金。我长大了之后就问我爸,当时来美国都是为了我吧?爸爸说,不仅是为了我,也是为了他自己。但我心里知道,我是独生女,爸妈为了我的未来做出了很多牺牲。如果我们选择在中国的话,他们再工作几年家里的条件也不差的。但考虑到我的教育和未来,他们决定移民到美国。




跨国转学的困难 


我因为英文不好被欺负过。有一次代课老师来上英文课,镇不住学生。我同学里有个非裔男生,特别调皮,坐我旁边,一直戳我,虽然我听不太懂他说什么,但他一直的一句“你不会说英文吧”,我听懂了。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一下子就哭了。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倒是一个白人女生把我拉到厕所去了。虽然我也不太懂她说什么,但她就一直安抚我,拍拍我,让我不要哭。后来毕业了,这个男孩就在我的纪念册上跟我道歉,当时那个男生在我的纪念册上跟我道歉说,“我很抱歉,我当时太蠢了。你会是很棒的,因为你很聪明。”后来我翻看那个纪念册,就觉得,小时候碰到一些人和事和你原本习惯的不一样的时候,会表现得很激动(那时候哭鼻子)。我想他其实也没有想要欺负我、贬损我,只是觉得好玩。班里就两个中国人,一个我,还有一个上海男生。我和上海男生就说中文,所以班里的人看着我们就觉得很新奇。


因为语言的关系,在学校里也没很交心的朋友。当时学校里有一个香港来的女生,但是她说的是很蹩脚的普通话,说什么我也不一定能听懂,但是我们俩那时关系很好,到现在也是。


高中的时候我去了一个公立学校,叫Lincoln high school(林肯高中)。前两年的时候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印象很深的是,高一上英国文学课,内容是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老师有一次布置作业,说你们回去模仿莎士比亚的剧本写一幕剧出来。为了写那一幕,我回家和我爸就对着大台式电脑做作业,真的写到两三点。我爸以前语文都不太及格,让他用英文写莎士比亚的东西,就更痛苦。那门课我最后勉强通过。因为在中国的时候我语文很好,数学成绩一般。到了这里又变成,我数学变得很好,语言这方面怎么变得这么差呀。这是真的很大的落差。


但两年适应期过去之后,我就很快就觉得很如鱼得水了,数学、科学课程成绩也很好,也不需要爸爸辅导我。


 入籍的别样感受 


大三的时候拿到了绿卡,念研究生的时候参加了入籍仪式。我的爸爸妈妈并没有选择入籍,但他们觉得我可能会在美国长期生活,入籍对我有一定的帮助。当时我自己去的入籍仪式,爸妈都不在身边。仪式是这样子的,唱国歌、宣誓,然后我领到一张纸,拿到这张纸就意味着已经入美国籍了,再用那张纸申请美国的护照。


宣誓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我要回中国。我拿着我的美国护照去中国大使馆办签证的时候,使馆的工作人员问我要了我的中国护照,在上面剪了个角,说现在开始我的中国护照就已经作废了。当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的中国护照好像是我和中国的一个联系,这个联系被剪断了。从法律角度说,我已经不再是中国公民了。



Q&A


Q1 护照上的名字有改吗?


护照上还是中文名字的拼音,但是去上班,大部分人还是知道我的英文名,因为我觉得我的中文名字对他们来说太难发音了。


Q2 讲到身份问题,你现在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美国人”身份?


没有,奥运会的时候特别明显。女排比赛中,一开始淘汰赛,中国队和美国队打,美国队不是赢了吗,当时觉得说,“Shit! 中国队怎么能输了呢!” 当时我不懂排球赛的规则,还以为中国队已经被刷下去了。最后还是中国队得了金牌!那个时候就能看得出来自己还是偏向中国的身份认同,觉得自己还是中国人。


Q3 你会觉得自己讲中国和英文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性格吗?


倒不会。但我还是会觉得说英文没办法表达自己的内心,因为英文很有局限。有的东西在英文里面就一个方式可以表达,我知道这个词,但它的强弱度是不是我想要的,很难说,在中文有很多词汇可以选择。中文比较博大精深,用词非常多。


Q4 说说你的大学生活吧?


我大学是在印第安纳州的普度上学,离家挺近。虽然普度是party school(聚会文化盛行的学校),但我上学的时候很乖,没有参加姐妹会,去兄弟会的派对之类的活动。那时候,感觉自己还是比较迟钝的中国女孩,没办法参与那种每天party的生活,我感觉(文化的)差距太大了。大学时,到现在,都还是中国的朋友比较多。


Q5 父母对你婚恋状况是不是也很关注?


我爸妈还是传统的中国父母的。大学的时候有对象他们急,现在没有他们也急。妈妈天天微信我,每天都是同样的话题,关于有没有男朋友、打不打算结婚这些的。本来爸爸从来也不过问这些问题,但他上一次来看我的时候就委婉地说,“你是不是该考虑个人问题了。“他也不直接说,你要不要找个男朋友,他说是“个人问题”。还是很典型的中国父亲。不过我现在就是自主生活,所以父母对我的感情状态其实没有决定权。(笑)


Q6  和国内的同龄人接触,和她们的差别是?


大部分和我同龄的人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感觉和他们聊很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家庭、孩子、父母、房子、买车…….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聊得来的朋友了。一般能聊的来的,都是在美国有上学或者工作之类的经历,我才会和他们想法上比较接近。大家已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了,已经不再是一类人了。


Q7 现在已经在纽约工作,会考虑再去中国工作吗?


我觉得可以回中国试一下吧,因为我从来没有回中国工作过。如果可以的话,去中国工作一下,感受一下也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她读《红楼梦》,但用英文思考|新移民肖像 

 2016-10-19 付饶 世界说

你好,这里是世界说的图文故事系列

八 零 / 九 零  华 人 新 移 民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born in 80/90s


他们出生于80、90年代的中国,还未成年时随家迁居国外,在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折中调整和自我探索。他们如何看“中国”?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4 期人物:Kiwi Asian Qian Qian


人物:袁千芊

出生年:1990年

出生地:江苏镇江

离开中国:2000年

入籍时间:2010年


千芊的妈妈是教师家庭出身,外婆还是红学会成员,她成长时的文学氛围就很浓厚。12岁,她拾起了一本简写版的《红楼梦》开始读。长大更多之后,她又读了成人版的。我和她视频对话时,她随手就拿出粉红封面的《红楼梦》给我看,告诉我这本书她一直放在身边。


她搬到新西兰的时候10岁,小时候带了什么都记不得了。但有的中国来的东西,是后来别人送的,她觉得能代表对中国的归属感。比如说她经常会用到的一套功夫茶茶具,是去年朋友从福建带来的礼物。她会按照“茶道”的标准流程一步步做,要用福建铁观音或者台湾高山的铁观音来冲泡。另一件是用来标记书签位置的“书刀”,产地江苏南通,以青花瓷盛名。这件礼物是上一次回国的时候(2013年11月到14年3月)亲戚送的。


△  福建茶具、儿时在镇江金山寺的照片、常州特产“宫梳”、《红楼梦》上下册(图片来自受访者)



△  江苏南通产的书刀图片来自受访者)


千芊比较幸运的一点,是在换国家时没有遇到适应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因为年纪小,和其它小孩子在一起玩,英语学得很快。另外,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多元的国家,所以作为华裔也没有文化弱势的感觉。到现在她思考时也是以英文为主。尽管如此,她的中文完全没有生疏感,表达流畅,很少用英文词,只是偶尔要想一下。可能是家庭环境影响,千芊很注重中文,小时候写日记、读小说,现在又在公司里负责每个月一次的中文报告,她的口语和书面中文仍然保持着母语水平。


搬到新西兰之后,她回过三次国,前两次去了曾经生活的院子去看童年的小伙伴,但时间久了,大家的变化也打,保持联络的朋友不多了。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末到14年初,她用新西兰的长暑假来北京实习。当时她在三里屯SOHO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办公桌两边的同事是英国人,从附近各式各样的外国餐厅,到工作和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的方式,都让她感觉到北京的精神状态里有种新鲜的国际化气息。


千芊90年出生,10岁搬到新西兰,20岁时入籍,换护照那一年她刚好在中国和新西兰生活了一样长的时间。她自豪于新西兰的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大多数人都有双重的归属感,所以千芊会把自己称作Kiwi Asian或者Chinese New Zealander,这也是她现在的身份认同。




Q & A


Q1. 什么时候搬来新西兰的?刚去的时候有不适应吗?


2000年出国,那时候上小学四年级。


我记得一开始是什么都听不懂,但小时候脸皮很厚就不care。而且小朋友在一起玩不需要太多语言的,下课大家一起去防摔地面的儿童游乐区和小朋友玩耍。过了三个月我就可以畅通无阻的交流了。小学时班上30多人,包括我有5个华人,其中一个是完全不会中文的马来西亚华裔。


从来在班级里都没有碰到可以讲中文的人,这样就逼我把英文学好,要不然没办法融入。虽然最好的朋友都是华人,但是都是不讲中文的华人。我知道其它区里面有中国人比较多的,有个女生,她也是一样10岁来,还是能感觉到她不是用英文思考的。


Q2. 知道要搬走去国外是什么心情?有没有闹情绪?


不高兴。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大院,大家都很熟,朋友很多,没有小朋友玩就不高兴。要移民,新西兰的规定是小孩也要签字,我就跟我妈提了很多条件:1.带我去吃好吃的  2.要买电动小赛车,白色的,有遥控的那种。 还有其它的条件我不记得了。但当时我妈带我去吃好吃的了,小赛车也买了,条件她都满足了。


当时有很多东西,搬家是装了集装箱的一部分海运过去的。我妈带我先去,外公外婆2003年过去的。


Q3.那是第一次坐长途航班囖?还记得中间的过程吗?


我还记得当时是4月复活节的时候,我们在香港转机。机场还做活动,给小盆友送巧克力蛋的礼物。其它的就记不得了,到的时候很累,是妈妈的朋友接我们到她家先住的。


现在每一次回去,都很喜欢奥克兰的机场,很亲切很小。机场的设计像帆船的帆。奥克兰到处都有帆船,叫做“帆的城市”(City of Sails)。落机出来之后出机场,走的那段路全部都是玻璃,外面能看到海和轻微起伏的山,很舒服。这就是很典型的奥克兰景色。


△  奥克兰机场


Q4. 再去中国是什么时候?几次回去对中国的感觉是怎样的?


2004年第一次回国,隔了4年。那个时候,和朋友联系的方式就是写信,到后来有网络之后才用QQ的。第一次是和一个江苏来的朋友一起回的,上海到常州再到镇江,第一次回去只有一两个人知道。第二次回去是2008年,和妈妈一次,上海坐高铁到镇江。每次回去都有改变,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不一样,后来再继续见面的人就很少了。


再后来是13-14年在北京实习,去了香港、台湾、广东。


Q5.没有中文的环境,是怎么练习中文的呢?


我其实就是在家里讲一讲中文,上学的时候没有讲中文的。但是在家里面说的话就非常有限,饿了吗、吃什么这样的。我觉得大多数的中文都是从书里面学的,尤其是《红楼梦》。我不是特别爱学习,但从小喜欢看书,看小说,要是看科学的书我不一定看得进。小时候舅舅送了我一套中文的《奥兹国仙境传奇》(The Marvelous Land of Oz,也叫绿野仙踪),我都看了好多遍。金庸我也看了好几本、张爱玲基本所有的作品我都看过。现在《红楼梦》我都放在随处可拿的地方。但是真的没有刻意地练中文。


现在说中文的时候,我有时会用英文逻辑思考,然后转换,但是我不太喜欢这一点。我觉得中文更诗意,本质更精简、更图像性。英文来源于拉丁语,他们会有一个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加起来,变成新的词。比如说英文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第七部,英文的这么厚,但是中文的书薄很多。所以我觉得中文比较厉害。


其实我会用中文写东西。刚来的时候我会写散文类的作文,像在国内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样,新奇的事情我会写下来,记录自己的一天。后来我还写了一篇短短篇小说,叫做“猪的故事”。还有其它一些小的东西。现在我每个月都要一篇中文的东西,我们公司的客户在中国,我每个月都要写是一份30页的报道,由我翻译成中文,中英文一起发过去。



△  千芊在外婆画的国画面前图片来自受访者)


Q6. 说说你的英文名字的由来吧?这个名字是护照上的名字吗?是谁起的呢?


我的护照里两个名字都有,中文的名Qianqian就作为中间名了。其实在英文里面,大部分欧洲人后裔都有中间名。而且我们英文名是我很小,两岁的时候,爸爸给我起的,可能是他那个时候去了美国,喜欢美国的文化吧。我的中文名,外国人100%读不出来。刚去的时候,要有个简单的名字才好交朋友,所以我就一直是Cynthia了。


Q7. 你什么时候决定入籍的呢?入籍经历是怎样的?


我的妈妈一直没有入籍,我入籍是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学建筑的,学校经常有去欧洲的考察旅行(study trip),中国护照去就需要办很多签证,所以方便是我入籍换护照的动机。在新西兰,超过18岁就可以独立入籍了。


仪式是在2010年。每次入籍都需要攒够一群人一起,大约500个人,到一个庄重的表演厅,唱国歌、宣誓,有点像毕业典礼。


Q8. 在新西兰,会在什么时候用中文呢?


以前去一个中文教会,现在去的中文教会。有的时候跟客户用中文。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台湾人,还有香港人,也是用英文。台湾和大陆的许多用词表达不一样,和他们说英文反而更方便。


Q9. 接触在中国长大的同龄人,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相似的地方吗?


小时候都玩得很来,长大就发现大家不一样了,不志同道合的人,慢慢就会少一些联系。很多小时候的朋友早已经没有联系了。佳雯(小时候一个院子的朋友)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和她再联络上是最神奇的经历。那时我刚去到北京,在办公室里给大家发邮件,说,如果来北京玩可以见一面。而佳雯工作的地方走路5分钟就到我这里了。那几个月我们常常一起吃饭聊天,也发现彼此的观念很相同。


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事业。每一个女生都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看得见自己脚印的事业。她非常执着,高中的时候就瞄准要做制片这一行。考大学的时候全年级艺考,进了自己想去的学校,得到了想做的工作,她都是一步步做到的。


Q10. 当时你选专业的时候为什么选了建筑?是自己做的决定吗?


小时候有一个房客,爸爸妈妈都是建筑设计院的。在决定之前,最大的准备、精力、个人爱好,更匹配的是法律。我绝对不会昧着良心做一件事情,做律师的话很难没有这样的时候,除非是做人权律师,但是这样又会担心钱。做律师是以利益为重的,现在回过头来想,虽然它很难,它还是要有人做的。可能做错事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因为做的人少,才更需要有人做这个。我觉得我当时是胆小了。


所以我就选了建筑,在奥克兰大学念的。我现在从事建筑项目管理。虽然我还是在这个领域,但是跟我息息相关的并不是设计本身了。Anyway,我现在如果到一个喜欢的建筑物前面,如果是我喜欢的风格,我会非常感动,甚至想要流泪那种感觉。



△  生活中千芊常需要开车图片来自受访者)


Q11. 会考虑去中国工作吗?在北京住了几个月之后,怎么看中国现在的样子?


想过。现在这一行(建筑)在中国的工作机会不是很多。我非常希望第一份工作在这里,这个行业上在中国成熟之后再去。如果要回去我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我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


北京比我想象中更国际化,我觉得待在北京就挺好玩的。我实习的时候,工作的地方有两个英国人,坐在左右,上班讲英文更多。三里屯洋人比较多,随处可见。实习了之后也去了深圳和广州,深圳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息,广州更亲切,茶楼、骑楼、公园、绿化是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北京这个城市的精神、思维方式,还是有更多国际化的东西在里面。我出生的镇江,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想要离开。那里的人对外面世界的理解,往往是道听途说。北京不同,(生活在北京的人)对国外的事情很了解。


在我原本的想象中,北京和香港的国际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但当我去到那里,发现在香港街头能看到的店,北京都能看到。星巴克的员工会讲英文,收据上写服务生名字也是写英文名。还记得一个有意思的情景,在三里屯太古里的星巴克,一个欧洲长相的男子进去,用中文说:“我要一个拿铁”,结果中国店员用英文跟他回复。另外一次,我去点餐的时候,自己是中国人的长相,对方却是用英文问我,“我想要什么。”


另外,在北京,我的英国同事喜欢吃肉夹馍,他们叫它Chinese hamburger(中式汉堡)。还有我常去的一家意大利餐厅,食物在细节上的处理也相当地道。


△  中式汉堡-肉夹馍


Q12. 对自己的身份是怎么看的呢?


新西兰移民非常多,各种种族的人都有。在我的高中,大堂里会挂国旗,依照学生来源国家来挂。所以大家都会有双重身份的意识。


我会把自己称作亚洲来的人:Kiwi-Asian (新西兰的国鸟是奇异鸟,所以新西兰人也昵称Kiwi)或者Chinese-New Zealander。新西兰在包容民族多样化的这一点,甚至比邻居澳大利亚都做得好。


Q13. 从文化习俗上来说,你更喜欢中国的什么?新西兰的什么?


中国人的性格更有弹性,会寻求不同的办法,早一点晚一点,有时候这是更友好的问题解决方式。德国和英国后裔的洋人则是最死板,刻板的,一板一眼,这个时间就是这个时间。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有些问题上更严谨一些。


比较喜欢这边的是:人交流起来,不需要思考太多。很多事情可以直接说,不用太多言语的修饰。


还有就是喜欢中国的店营业得比较晚。新西兰,所有的店,下午5点6点就关门。我记得德国是星期天除了面包店,很多店都关门,包括加油站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特别篇 | 他移民美国16年,觉得自己还是中国人 

 2017-01-02 庄巧祎 齐林 世界说

世 界 说

庄巧祎 采访 & 齐林 拍摄

发自 美国 纽约



5 期人物:邵郡华


人物:邵郡华

出生年:1989年

出生地:福建马尾

来美时间:2000年初


在2000年移民美国之前,邵郡华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只是见过爸爸的照片,在电话里听到过爸爸的声音,每年会收到爸爸从美国寄来的小礼物。他从家人那里听说,他出生那一年,爸爸跟村里很多人一样,到美国去”做工“了。在去美国之前,郡华的爸爸在当地冷冻厂当厂长,后来因为效益不好才决定出国挣钱打拼。虽然算是“留守儿童“,郡华从小生活无忧无虑,性格也很开朗。他的爷爷是在村里是村长,非常德高望重,村里人也非常尊重他们一家。


1998年,母亲告诉他,要准备移民出国了。“当时心里就是好开心啊!心想终于要出国了!能见到爸爸了!”虽然已经过去十几年,但郡华说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放光,仍是十分兴奋。不过问他终于在纽瓦克机场见到爸爸了,有什么感想,有没有哭,他倒是不好意思笑出了声:“没哭没哭,下了飞机见到爸爸,因为时差就只觉得困,特别想睡觉。”


父亲像其他福州移民一样,在美国做起了餐馆生意,母亲则在成衣业工作。郡华来了美国之后进入当地小学上四年级。因为喜欢泰塔尼克号,就起了跟男主角一样的英文名Jack。小学的生活对于小郡华来说充满美好回忆,但毕业后进入家附近的中学,却让他遭受了不少委屈。因为刚到学校还没有朋友,形单影只,被学校里的混混们盯上了,遭到恶作剧。为了不被欺负,他也跟学校里面福州小青年们混在了一起,寻求保护,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最后学校的混混就不敢再惹他了。


也许是因为这种经历,让他很重视哥们情义,待人也颇为侠义。采访当天郡华开车带我们到吴颖翩家里。他们两个中学在同一个学校上学,这么多年来关系都不错,我们采访时,两人也不断相互调侃吐槽,而且还是夹着广东话、普通话、英语,逗得我们直乐。


对于身份认同,郡华似乎更敏感些。他直言自己还没有考虑过入籍,因为在美国,他始终感觉因为自己的亚洲脸长相被视为”外国人“。但他喜欢美国的多样性,也相信在这个国家,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采访实录


Q1:什么时候知道要移民的?那时候有感觉吗?

98年的时候妈妈就说要准备出国。听到要移民的时候很兴奋,我没见过我爸,我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去美国做工了。想着要出国了,很开心。那时候在学校还是中队长,两个杠。小学的时候在村子里,同姓的村,大家都认识。


我记得飞机降落在纽约的机场,爸爸来接我们。那时候也没哭,我就困,想睡觉。


Q2:去之前对美国的想法?

小时候看好莱坞电影的印象。《终结者2》高楼大厦,机关枪射来射去。在我印象里老外就是大个子,很壮,都很man。


Q3:为什么会带着这样一件衣服过去?

那时候准备要出国了,要去买点东西,也就刚好去别的地方逛逛。我妈带我就去了趟上海、北京,还有青岛,去逛商场。那时候我就是农村人进城,商场都没见过,电脑也是第一次见。在青岛的商场,看到电脑都好贵,那时候要上万块钱。我妈就挑了一件大衣,她说国外比较冷,就买了。但买了之后没怎么穿过,一直跟我到现在。当时我记得有带红领巾,但是搬家之后就不知道放哪了。中队长的标志性我也没带出来。



△  郡华小时候从中国带来的棉衣 (拍摄:齐林)


Q4:来了之后是怎样的生活呢?

中国人因为腼腆,个子不大,在七八年级的时候就会被欺负。有一次走在路上就发现自己头发湿了,回头看就有一个人冲我吐口水,我看到他他还看着我笑。还认识了一些中国小混混,也是福建人,我就和他们达成一片。他们就像说,你需要帮忙,我们可以帮你出头。感觉黑白两道都要混。那个年代,很多辛酸史。大约12-14岁的样子。最可怜就是在那时候。


后来英文学好了,跟人家打成一片了,老外就感觉,你好像融入进来了。因为他们专门欺负那些看上去没朋友,不会讲英文的,看上去打了也不会还手的。后来被他们欺负了才发现需要改变了。我就跟中国小混混在一起吃饭、聊天、在操场上走走,他们就会觉得,“这小子挺好的”,见个面就会hello打招呼。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还不错,学得很快,初中就融入到老外的圈子里面,接触得多了英文就讲得多了。


Q5:回去过中国吗?

一直都没回去。最近几年有打算和朋友去玩。现在时间太久了,国内的样子基本上都记不起来了。


Q6:上大学有很大压力吗?学科是怎样选择的?

考了SAT,父母还是给压力,以后打算做什么,如果打算做餐馆就不用上大学。想到还是要做别的,所以就考大学了。因为爸爸开餐馆,我14岁就出去找工作了,赚点零花钱。在商场做过工。


刚开始的时候想找专业一些的学科,比较容易找工作,那时候说男护士很缺,所以读了护士。但读了一个学期就发现不适合我,真的太难了,我读不进去。后来就转学读商科,读了库存管理。


Q7:工作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宾州工作三年,说不上exiciting,很calm,不像纽约这么浮躁。那里的人更友好。平常的周末我会开车回家,1小时40分钟。在公司我有几个中国同事,也有几个老外,年轻人都挺不错。 但现在我正在考虑搬回纽约。在那里的工作不算因为现在27岁,考虑结婚安家的话,那里中国人很少。我并不是说觉得不能和外国人,但还是偏向于和中国人结婚。


Q8:怎么看自己的身份的?

归根结底,永远都是华人,都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话,可能意味着有个中国护照,在中国生活。但在美国说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更确切。


Q9:是否考虑去中国工作呢?

不反对。但如果婚姻在这边的话,会尊重家人的想法。


Q10:现在是否有入籍?为什么?

目前全家都还是拿绿卡,还没有考虑过入籍。


小时候在这里长大,经过很多辛酸的历史。会发现,就算拿到美国护照,别人看你的眼光,还是当你是中国人。去工作,在外国人的公司,他们看你的眼光,还是你是少数族裔(minority),你不是美国人的长相(average look American),你看起来不一样,尤其是你有一张亚洲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把你当作局外人(outsider)。这个情况现在在改变,但是,总体来说,人们还是那么看。他们不在你面前说,但仍然是那么想的。


Q12:平常都用什么语言沟通?

在家里说福州话和普通话。小时候在广东人开的日托中心呆过,所以也会讲广东话,在学校和广东的朋友会说。


Q13:喜欢美国的什么?中国的什么呢?

中国:更多是因为是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出生,长大,身边的人很熟悉,很有亲和感,在中国读书也更卖力。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的山水。小时候的记忆更多是和身边小朋友玩耍。


美国:这国家很多样化。跟中国相比,只要你肯努力,就有一定的回报。我不敢说全部人都这个样子,但我觉得大部分人努力都会有回报。我看到无论在学校,还是工作,身边肯努力的人大部分都成功了,毕竟美国不像中国那么讲究关系,美国社会成功还是要靠个人能力的。另外美国有更多语言上的自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特别篇 | 他出生在新加坡,但是更依恋中国 

 2017-01-03 庄巧祎 齐林 世界说

世 界 说

庄巧祎 采访 & 齐林 拍摄

发自 美国 纽约


6 期人物:顾新异


人物:顾新异

出生年:1996年

出生地:新加坡

来美时间:2005年



△  新异的家在硅谷,我们采访他是在纽约的火车站附近(拍摄:齐林)


新异是5个纽约受访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不到20岁。他在新加坡出生,爸爸妈妈作为科技移民从上海移民到新加坡。也许正是因为不在中国出生成长,他对上海这个“故乡”有着非常强的认同感,也格外欣赏中国的古典文化,学了二胡,还会和妈妈一起看“神探狄仁杰”。


新异高高瘦瘦,带着黑框眼镜,虽然是90后,却十分成熟稳重。他说自己比较“老派”,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因为在欧洲学习的关系,他也在不断学习法语。喜欢交的朋友也都多跟他有相似的爱好,喜欢音乐或者语言。他从小练钢琴,父母花了不少钱为他买了一架钢琴,甚至在搬来美国时,还通过海运,费了不少功夫运到了洛杉矶的新家。


按照定义,新异是一个迁徙型人“High mover”,曾在不同地方居住学习,掌握多种语言,算是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公民”,但对于上海、中国,他却有特别的感情。他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回上海老家,因为是独生子女,跟表哥表姐的关系特别亲,要离开回新加坡时还不舍到哭鼻子,一直念叨着想回去。来了美国之后,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没法再跟表哥表姐们玩,有一段时间也颇为寂寞。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对于自己的认同也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在欧洲上学时,他还特意选择了欧亚政治作为自己的专业。但对于他来说,上海、中国是亲人们在的地方,这种亲情上的联系怎么也切不断。“虽然我在中国没有真正地长期地住过,但我心里面还是会有,我是中国人的感觉。”


采访实录



Q1:讲讲你的移民历程?

我爸妈从上海移民到新加坡是我出生4年前,他们是做半导体的,科技移民到新加坡。当时上海的公司选人到新加坡,他们被选到了,就到了新加坡。但那个时候他们移民的目的就是为来美国做准备了。


后来公司把他们派到美国总部,就在湾区。所以刚来的时候条件都不错。先是住小一点的公寓,到我上中学的时候买了房子,是一个town house。


Q2:来得时候有什么不适应吗?

小时候我很好奇,去一个地方很新鲜。到美国之后觉得这地方挺大的,有很多新的地方可以去。来的时候是三年级。那时候我也是挺喜欢上学的,在新加坡也是用英语上课,所以并没有特别的不适应。到了美国,要考一个英语考试,来决定我需要不需要上英语班。我考出来是中级,所以他们建议我在英语班读一阵。我的班上也有很多移民的同学。那时候挺开心的,压力也不大。美国比起新加坡就完全不同,课程容易得多,更多互动的活动。到后来读了一年之后他们觉得我的英语水平已经足够了,就升到了正常水平。觉得更辛苦一点的地方是要看很多英文书。


△  新异在新加坡的小学班级,摄于2003年(第一排右4是新异,图片来自受访者)


来了之后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在新加坡,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有选修的课程,还有中国乐器的管弦乐团。在新加坡的时候我学二胡也有半年了,但到了美国没找到二胡老师就放弃了。


湾区华裔亚裔非常多。说句挺好笑的,我们高中80%是亚裔。初中也差不多。


△  新异美国上的小学班级的合照,亚洲人占了大多数,摄于2005年(左上角的是新异,图片来自受访者)


在新加坡的时候每年都会回上海一次,看望家人。新加坡也很小,常常表哥表姐一起很多人一起玩。但来到美国就我们家三个人。到美国之后就感觉非常失落。


Q3:搬来美国之后哪时回的国?

2015年,上一个暑假我有去中国实习,其实很累,在上海,做暑托班老师。以前做过志愿者,但是没有工作。


Q4:怎么看自己的身份?

有一阵身份会混乱,但是我大学第一第二年在法国的巴黎政治学院读欧亚政治,那里亚裔很多。和他们相处之后,我的认知就更清楚了。现在我们在新加坡也没有家了,所以回去之后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在家里,我会和家人一起看中国连续剧,古装剧,比如说神探狄仁杰,康熙王朝,初中开始看的时候就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去法国的时候就去念了欧亚政治。


Q5:怎么看中国呢?

我非常地爱中国,毕竟还是我的家乡,我爸妈都是中国人。虽然现在我们打算换国籍。目前是已经申请入籍,但还在等的状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中国吧。中国还是我的家。我的亲戚还在那边。就是我五年级回去的时候大家庭的感觉。这个是我在其它地方找不到的。虽然我在中国没有真正地长期地住过,心里面还是会有中国人的感觉。


Q6:家人对你的要求有特别“中国式”吗?

家人没有对我要求特别高,不会说像中国的“虎妈”。他们觉得只要是我喜欢学什么,努力学,尽力就好了。


Q7:搬家带了什么到美国来?

在新加坡,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有一台非常老的钢琴,很多键其实已经坏了。我爸妈在上学的时候有弹过一点。我小时候和爸妈说过想要练钢琴。因为在幼儿园我有学过一个集体音乐的课,而且我也非常喜欢。爸妈觉得钢琴可能是我长期的爱好,就买了钢琴。



△  异的钢琴和二胡,以及他小时候的照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Q8:喜欢中国的地方,喜欢美国的地方

中国,最喜欢的是,国家很大,地方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我很喜欢学中国的历史。

美国,是一个会注重外向的国家。我个人比较内向。申请大学,还有要自己找志愿工作的时候,会觉得有点累吧。


小时候喜欢听古典音乐,现在也倾向于古典。和法语班的同学走得比较近,因为很喜欢语言。现在走得近的同学也是在法国认识到的,他们也是从亚洲来的。



△  
新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移民肖像丨参加非诚勿扰的洛杉矶“枪手” 

 2017-05-03 敬佩雯 世界说

你好,这里是世界说的图文故事系列

八 零 / 九 零  华 人 新 移 民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born in 80/90s


他们出生于80、90年代的中国,还未成年时随家迁居国外,在跨语言和文化的转折中调整和自我探索。他们如何看“中国”?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7 期人物:胡鸿俊JayJay


世 界 说

敬 佩 雯

发自 美国 洛杉矶


胡鸿俊 Jayjay

出生年:1982年

家乡:上海

来美时间:2000年

入籍时间:2005年


 

每周六早晨,JayJay都要到离家车程40分钟的靶场与朋友们一起练习射击。这个位于洛杉矶远郊奇诺市(City of Chino)的靶场,矗立在一望无际的农田里,大风吹过风沙漫漫,很有些美国西部片的既视感。和JayJay一起射击的,都是生活在南加州的华人,大家还统一订制了印有“中国队”标志的射击服。射击场每个月组织比赛,而JayJay和朋友的“中国队”,往往都是比赛里唯一的华人队伍。

△JayJay(前排右一)与一起在沙漠里玩枪的朋友

 

在洛杉矶人口众多的华裔社区,JayJay也算是一位“名人”:作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华裔持证射击教练,他因为在南加州的华人社区积极推广华人合法持枪,为人熟知。在万里之外的中国,JayJay还有着粉丝群——作为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2014年北美场的人气男嘉宾,他的相亲视频片段在网络上有数十万量的点击。经历中美两国两段截然不同的“走红”经历,非诚勿扰的热度在JayJay的生活中似乎早已褪去。他的美国生活,还是持续在工作,户外运动和推广合法持枪的轨迹上。

 

胡鸿俊JayJay,高中毕业后随家人移民美国,在洛杉矶生活了十七年,依旧还与中国有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联系。饮食还是中国胃,事业是和家人在洛杉矶近郊城镇Arcadia经营的中文广播电台,和自己创立的一家奶茶小吃店。JayJay和家人经营的电台布置颇具老上海的风格,橱柜里的陈列品,墙上悬挂的老上海滩风格仕女图,走进这间电台,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似乎都受到影响而模糊起来。

△JayJay

 

“俊俊”是JayJay的小名,因为美国朋友发不出“俊”的音,只能叫他“JJ”,并帮他起了“Jay”这个英文名。对于JayJay来说,入籍是水到渠成的一个选择。在改变国籍的那一刻,他没有很强的仪式感,心里也并没有很强烈的冲击。在入籍过程中,JayJay没有使用自己的中文名“鸿俊”做为自己在美国的合法名字,而是选择登记了自己的英文名——Jay。JayJay说,自己在美国是“少数民族”,他会主动学习主要族裔的语言和思考方式,不过对于自己的身份定位,他一直很清晰,就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


 

中美生活大不同



JayJay没想过,自己会与国内一档叫做《非诚勿扰》的交友节目扯上什么关系,直到节目组的一通电话,让他站在了千万观众面前。上过节目之后,JayJay“红”了,哪怕去餐馆也会有人把他认出来。在节目组为他设置的邮箱里,躺着1700多封邮件,看到连为他报名参加节目的母亲都烦了,现在也有了女朋友,不过和当年参加《非诚勿扰》并没有什么关系。JayJay觉得,婚姻大龄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相亲节目到什么地方都能红。

 

1.当年为什么参加洛杉矶场的《非诚勿扰》,感受如何?

 

因为我妈着急,家里觉得这么大年纪还单身(那个时候刚30出头)。我妈知道《非诚勿扰》来洛杉矶招人,都没有跟我说就去报名了。突然,有一天我接到电话,说要有一个skype面试,我问什么面试?对方说是《非诚勿扰》。我就超紧张的,之后他们就邀请我回北京拍摄。

 

第一次参加国内的综艺节目,超紧张。我下台的时候衬衫全部都湿了,一直冒汗。报名之前我是一集都没有看过,去拍摄之间恶补了一下,看了几集。了解大概是怎样的流程。

 

后来我发现中国相亲节目是美国节目的克隆,不一样的是美国的节目会有后续,拍一些dating的场景之类的。大龄单身男女不管美国中国都应该很多。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反而是节目组安排的马尔代夫旅游,其实是很多期配对成功的男女嘉宾一起乘坐一个包机到马尔代夫去,更像是朋友聚会,不像是去约会。



△ JayJay参加的那期《非诚勿扰》

 


2.在美国经营一家中文广播电台是什么感觉,你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金华之声是因为我父亲蛮喜欢做广播电台的,他之前就做过talkshow,也是另一家广播电台的股东,后来那家经营不善倒闭了,我们就自己新开了一个.之后,把原来的收购过来。这是我们家人的一个passion,虽然不怎么赚钱,这边很多中老年人都在听,有些听众不听都睡不着这种。虽然是家小电台,但还是有铁杆粉丝的。我什么都做:剪辑,市场,节目编排,主要做技术。

 

在洛杉矶开华人电台挺有市场的,因为洛杉矶华人很多,华人也想多听一点自己家乡的节目,做电台可以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不会有太多其它思乡啊,这样的想法。听众中老年偏多,年轻人比较少。因为我们的电台不是车载频道能收到的,必须买一个收音机。

△金华之声的合照和乌龟缸

 

3.对于中国和美国,你最喜欢的是各自哪一点?

 

中国我喜欢有生机。因为我家里人是从商的,我觉得帮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创业。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创业机会的地方。它的market sizing(市场规模效应)在这边。比如,上海的徐家汇很热闹,人流很多。我上海的家在徐家汇那里,附近有一家很小的奶茶铺,大概10平方米不到,没有位置坐,就是给你买to-go(外带)的。我2007年的时候问那里的租金,是50万人民币一年。我听到那个数字觉得很夸张。那个老板还跟我说,他还是能赚很多钱,能赚个十几、二十万。

 

而美国是非常的自由,非常的民主。我喜欢玩户外,喜欢潜水、冲浪,喜欢玩枪。对于这些爱好,美国是一个天堂。然后就是,美国是比较讲人权的地方。

 


从不适到融入


 

在移民之前,JayJay的父母已经先于他在美国生活了数年。初中时代的他就知道,移民美国是自己人生未来的轨迹。JayJay最珍视的来自国内的纪念品是三个全新的黑色皮夹,是他远赴美国前朋友送他的离别礼物,而其中两个都是在中国加工的美国本土品牌。在中国加工运往美国,返销中国,再随主人来到美国;对于这些纪念品,来到美国可以说是远行,也可以说是回归。而对于JayJay,最初来到美国的感觉有惊喜有害怕,不过现在看,洛杉矶给他的归属感已经比家乡上海更强。

△纪念品钱夹

 

1.初来美国时有没有闹过情绪?

 

知道要来美国时候虽然好奇,还是会有点怕。因为小时候国内那么多陪伴自己生活长大的朋友都要放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所以去美国之前几个月情绪失落,所有的朋友都要一聚再聚。来了后天天闹情绪,买电话卡打回国跟朋友聊天,觉得这里无聊。刚过来嘛,又不会开车,而洛杉矶是很需要开车的地方,我出去逛也就是家附近的店,很无聊,整天就是上网。也有跟家里闹别扭,吵着不要待在美国,要回去。

△带到美国的儿时照片

 

2. 那你是如何调整自己的?


交朋友,大学里交当地的朋友。学这里的文化,跟他们打球,慢慢地就习惯了。我的第一个朋友是温州人,一个温州土豪。我们一起读语言学校,我们一起玩。因为我喜欢户外运动,美国是个户外运动的天堂,我就觉得,这里还是适合我的。

 

3.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对自己的认同没有变化,还是中国人,在这里是少数民族,要比主流社会的人更努力,才能立足。在这里,白人或者黑人对华人有歧视,99%的原因在语言交流的障碍上。当你可以和他们沟通不畅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觉得可以另眼相看你,觉得你不同,可以欺负你。如果你可以和他们很好的沟通,用他们的语言。他们对你就不像对外人一样。因为他们从小也是对着很多外来人口长大的。

 

我18岁来美国,已经不小了。骨子里对中国文化(认同)比较多一点,虽然mix了一点美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还是在心里面。

 


在美国推广华人射击



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JayJay很早就接触了“枪”,九岁的时候他被父母送进体校,加入了上海的气步枪和气手枪的射击队。大概在2004年前后,他发现身边的美国朋友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枪支,就开始买枪,考枪证,渐渐地也开始向身边的华人普及枪支知识,举办讲座。JayJay说,枪是一个武器,但是要看使用它的人是什么样的。好人拿到枪,就能保护人;坏人拿到枪,就会变成一个杀人工具。

 

1.你在美国考枪证,这个过程复杂吗?

 

不复杂,这个过程非常简单。考枪证基本上就有三十道考题,全部基本都是common sense(常识),基本就是你都可以猜得到,联通着很多生活中的常识。你就是去枪店考,花个二十五块钱(美金)就考出来了这样。如果你在美国有合法身份,基本上就是去枪店,花个十分钟左右做完考试就可以了。

 

2. 你生活里和枪有关的活动都有哪些?

 

我会和朋友平时去靶场练习,基本每周中会去练习一次,然后周末去参加小比赛。如果有全国性的比赛,我们有的时候也会飞到外州去参加比赛。周末的练习基本也跟小比赛一样,会设定很多靶子然后跑来跑去,射击的路线也跟比赛跑的差不多。一起玩的朋友有十几个很稳定经常来参加。如果是普通on-and-off的,可能二十几个三十个都有。

 

△JayJay在野外射击

 

3.你在圣地亚哥和洛杉矶也办了好几场针对华人社区的持枪讲座,开设这些讲座的初衷是什么?大家普遍都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最近华人社区这么多抢劫,枪击事件发生,在全美范围内,所以现在是一个华人的购枪热潮。但是很多华人,他们身边没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会教他们how to get into it。怎样买枪,怎样控枪,怎样藏枪他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这些讲座可以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怎么样去正确的认识枪。

 

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比如什么枪最好,最适合自己。我当然也会告诉大家就是,这个问题问一百个教官,一百个教官可能会给你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到枪店去租几把自己喜欢的枪来打打看,看哪把最适合自己的手型。

 

4.能解释一下平时练枪和自卫时候用枪的区别吗?

 

练枪是一码事,但是生活里遇到危险需要自卫又是另外一码事。当你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你心跳是会非常快的,你人会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下很容易犯错,比如说枪保险没有开。很多人,包括警察,当匪徒靠近他们,在拔枪的时候都会发现枪的外保险没有开,就那么几秒钟,自己就被人先打了。我呼吁华人都买枪并要勤加练习,这个习惯非常重要,要做到每周都要练习。

 

5. 在办讲座前,据你的观察,华人是一个热衷于用枪保护自己的群体吗?

 

我觉得不是。华人可能就是一些老想法,就像我妈那一代,他们就觉得枪是危险的。我妈以前就觉得在美国为什么要买枪,天下太平的。枪是危险的,容易走火。他们就这样认为。


我觉得枪是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东西。现在大家知道了,因为大家都看到新闻,看到华人受害了,所以他们突然醒悟到,咦,在美国你好像真的是需要有把枪来保护自己。我觉得有些华人没有觉悟。为什么很多华人家庭会成为抢劫这些犯罪的对象?其实事出有因。比如说之前,有些华人餐馆的老板会为了逃税把现金都放在家里,结果被抢了,还不敢报警。那我觉得,如果是个坏人的话,他抢了你,你还不报警,那么好的事情,他当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抢你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11:01 PM , Processed in 0.03884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