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0

[历史] 王小妮:1977年,高考如何划出了人和人命运的高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9 06: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小妮:1977年,高考如何划出了人和人命运的高低 

 2016-06-09 王小妮 大家



文 | 王小妮


每年一进入六月,全国统一高考总会引起一阵热议。学校的决心誓言,家长的烧香求佛,学生的撕书狂欢,都会被新媒体们密切关注和传播。

今年吸引眼球的是一条标语和被晒出来的1977年山西省高考语文卷。

早年的土匪黑话和当今热门高等院校的混搭,这标语把两个截然不同时代的词语捏合在一起: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

而39年前,一张山西考卷的“紧跟”恐怕比它卷面的简单更让人吃惊。因“文革”整整停了10年的高考,匆匆宣布重启,被高亢地称作“中国从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原来当年的才子们拿到的考题是这样的。


▲ 辽宁沈阳一考点现霸气条幅刷爆网络



▲ 1977年山西省高考语文卷,图片转自网络


这几天也有人再问起当年我参加的那一届高考,俗称新三届中的第一届,七七级大学生的入学考试。


一、报名

那一年秋天,全国将通过统一考试录取大学生的消息传到正在乡下插队的知青中间,消息公布得有点突然,人在乡下,对新闻时事不够关注,传播消息主要靠口口相传。

在我插队的地方,高考的消息好像没有“招工回城”的反响大。一分钟都不想再待在农村的知青们,招工回城又直接又实际,一纸命令下来,收拾行李回城,彻底告别乡下。上大学忽然说全凭考试了,究竟考不考得上,上了大学以后又会怎么样,哪个年轻人都没试过自己命运由自己掌握,想想几年以后的事情又谁敢猜测?

真正跃跃欲试的是老三届,这些“文革”前的高中初中生对大学还残留一些印象,可1977年还留在乡下的老三届,很多人家庭出身不好,有的几乎断了回城的打算,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和精神压抑,即使忽然有好消息降临,他们的直觉总是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资格。

而“文革”初起时还在读小学的后期知青,把修正主义教育制度砸个稀巴烂,交白卷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才是我们最熟悉的。

我身边很多人对考试上大学的“传闻”将信将疑,长时间的得过且过,早就习惯了随遇而安,对未来想都不想,混一天算一天,尽管只有20几岁。

当时,我正被借调到插队的北方小县城里编辑一份知青小报。办报的几个知青都报了名,我也随了大流。当年最想读美术学院,在城里做医生的亲戚专程来劝我报医学院,说当医生能学一门手艺,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学中文。

当年文科各专业中最热门最难进的是中文系。

最冷门是经济,听说经济系要学高等数学。

1977年的10月21号新闻公布高考恢复,到开始考试的12月10号,只间隔了40多天。

一个黄昏,靠着一堵火墙,面前的桌上是刚借到的中学数学课本,知青办的梁老师帮我商量复习方案。

听说他大学一毕业就被派遣到乡下教书,因为他是大学生右派。

那天很好的夕阳照亮油漆剥落的窗棂和窗外堆满积雪的大煤堆。梁老师像田忌赛马一样帮我分析形势,他说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无从下手,就凭平时积累去考,可能临阵磨枪的只有数学。

后面断断续续每天看几小时,我都在学因式分解和最简单的平面几何。


电影《 高考1977 》剧照


二、考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在秋天考和春天考。寒冬里考试,我知道的只有绝无仅有的1977年。

我要回到插队的地方参加考试。

我们那儿知青报名的不少,多是凑凑热闹,没太当真,更像一场起哄或者玩笑。

考试前一夜,集体户里没人看书,早早都躺下,在乡下都是跟着太阳的规律,太阳落下去,人就上炕。

连着炕的土墙冻得结了冰,脚整夜都不敢伸直,头上裹着厚围巾挡风。

天还没亮,吵吵闹闹都起来,我趴在箱子上给两支钢笔抽墨水,防备有一支冻住写不出字来。

集体户里每个人的私密空间就是自己的木箱子,上锁,里面藏着每个人的私人物品,墨水瓶、蜡烛头、信纸等等。

天还没完全亮,出门一片白雪,不知道是刚下过雪还是积雪,整个四野被白的雪光返照着,大家吱嘎吱嘎踩着雪去考场。

考场在公社小学,两排砖垒的平房是教室,中间是操场。教室门上贴着考生序号,乱哄哄地找自己的号。


资料图:1977年上海恢复高考时的场景。


教室里有人正在升火炉,湿木材加湿煤,满屋子的浓烟一缕一缕慢悠悠转圈。我到噼啪响的火炉边上烤钢笔,一路上墨水真被冻住了。

很快,开始发考卷,我带了几张抽巴巴的信纸做草稿,后来一直没扔掉,它们现在还在。

我们省的考卷应该比山西的略“难”,比如历史地理卷有两道题,一个是给打乱顺序的的唐宋元明清正确排序;另一个是写出与中国各邻国的国名。

语文作文题二选一,和山西卷作文题很相似:

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吉林人民心连心
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去考试和考试结束都很平静,好像完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日子还是照样,集体户里有人整天蒙头睡觉,有人扎紧腰上的麻绳去队里刨粪,我又回到县城。

没多久听说全省的考卷都批好了,封存在我们县,找人就能查考分,大家都去查。但是,只限于查分,不知道录取消息。

收到录取通知书,我们全公社只考上我一个,很多知青只考了一科或两科,觉得没什么希望就放弃了。我们借调到县里的知青们都考上了。

谁能料到,就是从那个冰天雪地里的考试开始,划出了人和人命运的分野。


三、别轻易下结论的几个概念


1.考卷没难度

十几年前,说起当年的高考题目,一个高中生脱口而出:就考这个,你们是不是弱智啊。

1977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是39年来最低的,当年全国报名人数570万,最后的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只有4.8%。而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74.3%。

很多名为高中毕业下乡插队的知青是提笔忘字的,当年在知青中有一句顺口溜:知识青年,带干不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这是所谓的城市知识青年,更别说教育几乎瘫痪的农村学校学生,也许用一句俗语来形容最贴切:矬子里边拔大个。


2.底层的上升通道

我的大学同学中来自底层,来自乡下小镇小城市普通家庭的最多。1978年春天开学不久,班上有那么多同学登记申领助学金,当时这个记忆很深。

现在人容易把那一年大学生的构成理解成上升通道的畅达,可就我的理解,当年推崇的仍旧是突出政治,即使高等学府的意识里,工农子弟才最可信赖的观念仍然牢固。

很多人因为家庭出身,那一年考了高分却没被录取,有些学校的高考“政审”在新三届的后两年即1978年1979年招生中一直存在。

近些年来形成的底层意识和当年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的底层是知识分子,是地富反坏右和出身于这些家庭的“可以改造”的子女们。

3.考场纪律

有些人回忆当时的高考纪律严明,我只说我所在的那个公社小学考场。

我们的历史地理合为一张考卷,考试结束后,大家出来了,教室只剩监考人员在整理试卷。很多人堵在教室门口对答案。不停地有人问,中国的邻国你答了哪些?问了,慌慌张张冲回教室,去讲桌上翻自己的卷子。前排课桌很快都有人在改卷子,讲桌前还有人在抽找卷子。

记得有人反而把答案改错了。



资料图:1977年高考考场


4.公平

不久前还有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回忆说,他曾经在1978年初学校正录取新生的时候去查过名单,我们中文系当时有名有姓的是41人,到了1978年3月入学报到时候增加了快一半,其中8个是走读生。学校不能提供宿舍,所以只有本市的学生才可能走读。已经开始上课了,还有人插班进来,最后在1982年1月拿到毕业证的是79人。

当年的考分几年后可以查到了,我同班就有人比录取线低60分的。

因为出身或因为考生年级偏大而被刷掉的大有人在。

后来听说,也有考卷中私夹了自己的业余作品,侥幸被招生的老师捞出来的。


5.知识分子被重用

考进来的学生一进校,对前几届工农兵学员们潜在的另眼看待已经有了,不过这首先来自77级学生,在老师们的神态里很难看出来。

从各个地方凑齐的老师们战战兢兢地上课,刚从臭老九的位置下来,知识分子一下子不容易找准他的下一个位置在哪。

现在还记得,下课铃一响,西方文学史老师陪着笑走下讲台问同学:我这么讲行吗?

我们的外语课,据说因为找不到英语老师,只好开日本语,而教我们日语的老师原来是学俄语的。


6.对待知识如饥似渴

事实上,77级里也有不爱读书,经常逃课,不去图书馆的。

我听说一个同班的笑话,晚上的宿舍,大家鸦雀无声地都在看书,一同学把书扣在桌上去厕所,有人赶紧过去,把反扣着的书翻过很多页,重新扣下,这同学从厕所回来,打开接着读,早等着看笑话的全宿舍猛然哄堂大笑,把故作读书状的这位弄糊涂了。

按世俗的观念,读书好恰恰可能把人读傻读呆,固执而少变通,在大学里混上四年的,后来可能更会顺应投合现实中的社会。


四、后话

很多1977年高考的幸运儿,到第二年再考,恐怕考不上了。

考不上和没有动过考试念头的,一点一点看见了当初的选择不同带来的迥异人生。

今天看看山西省当年的语文考卷,想想凭那个就考上了的,和没报名没考上的,从此拉开了不同舞台的人生幕布,所以才有现在的安徽毛坦厂中学学生和家长老师们还笃信的悬梁刺股吧。

既然是千挑万选考试上来的人才,总得保留一丝读书人的风骨吧。事实是不见得,今天的哪一场同学会排坐序,不是在掂量每个同学在现实中地位身份,当年同班同宿舍的同学,遇权贵就变了样子,轻声低气,自动退后,不知觉地寻找自己的“恰当”位置。

谁都是生长于这土壤,想脱离都难上加难,我们不在山西,我们都在山西。


【注】本文原标题为《冰天雪地里的高考》

【作者简介】

王小妮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11:24 PM , Processed in 0.0318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