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0|回复: 0

[文化教育] 陈思呈:绝不做那些被育儿理论逼死的父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1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思呈:绝不做那些被育儿理论逼死的父母 

 2016-02-11 陈思呈 大家



摘要ID:ipress  

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像万花筒,组成了最不可重复的图形。不存在一种理论,适用于所有的人,值得言说的,是从内心发生的,最个人的体会。


我有好友R,为人非常亲善,近来为孩子的一件小事苦恼。她女儿喜欢攀比,不是第一名就大哭大闹,对于比她差的小朋友则大肆嘲笑,劝她改却劝不了。R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自问自己和先生都从不如此,不明白女儿到底是学谁的,尤其看到教育书上说“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更是惶恐。

我与她相知多年,当然了解她。但教育书上这样的说法现在确实很通行,我自己,也曾是这类说法的受害者。比如儿子胆小敏感,不肯扔掉旧东西,连家务摆放位置都不肯轻易变换,这些按教育书的说法,都属于安全感不足,于是我也曾忧心衷衷地想,他到底是有什么心理阴影?是我造成的吗?根据“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他一生”的理论,那么,是我误了他一生了吗?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自己够强大,再来生孩子》,发在腾讯大家之后,受到一些非议,很多人说,谁都有生育权,谁都不能说别人不能生养孩子。我当然没有否定任何人的生育权,这篇文章,是我个人对自己的感受,这个标题,是我愧疚的心声。

因为养育孩子这件事没有回头路可走,没有后悔药可吃,如果你不够强大,面临养育中的诸多问题,最受苦的人,就是作为父母的你自己。你为孩子疼惜,恨自己不能一夜成长,觉得不应该把他带到自己尚未准备好的生活中,他越可爱,你越抱愧,这些,是我写那篇文章的根本原因。

但现在,我的想法已经改变了。首先,我不再认为孩子性格上这啊那啊的问题,有多大事,成年人中,每个人各有问题,往往正是我们身上的问题,使我们成为可爱的人。其次,我也不认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是父母的问题”,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不是1+1等于2这么逻辑简单的题目,像R所求助的情况,按“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错”这个理念,也许会得出的结论是,R正是因为过于弱势,所以女儿成为一个反方向。甚至也可能得出一个结论是,R有着外人所不易觉察的强势一面,因此被女儿模仿。这些诛心之论,都是可能的。要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错,也是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逻辑。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真的问题。我并不相信“三岁看八十”这句话,因为我自己,就是今是而昨非的。苏珊桑塔格说过:“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不是认同的关系,而是变异的、创造的、革新的,保持同一,实在令人腻烦。”三岁看八十?那么人生也未免太没有悬念了。就是教育书中最谈虎色变的“安全感不足”,我也觉得它被过分强调了,几乎成为万恶之源,事实上,适度紧张感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不赘。

更更重要的是,即使孩子有些性格问题由父母造成,我也不认为父母应该过分抱疚。这种抱疚,是一种变形的自恋。

我自己曾经在愧疚心理中度过很长的时间。因为,小宝上的小学是住宿学校,周五六日回家,周一到周四在学校住。寄宿学校的罪过无需多说,有很多教育书和教育类文章都指出一点:上寄宿学校的家长,无权谈教育。

确实,我也曾自认有罪。首先我屈服于家里其他人的意见,因为他们都认可并且只认可这个寄宿学校。你也许会反问:我为什么要听他们的?难道我作为母亲,不该百分百为这件事独立负起责任吗?对,所以这就是我的软弱和无能,我既没有能力去说服家里其他人与我统一意见,也没有信心相信我一个人的力量可以与他们对抗,没有信心在得不到他们支持的情况下,能搞定生活。我害怕最终被他们言中,每天接送陪读会让自己焦头烂额,但却没退路可走。

所以我才会发出《自己够强大,再来生孩子》的浩叹啊!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所以,我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客观地说,这所学校确实很好,离我们家很近,虽是寄宿,其实我们随时去,老师也好,由于都是婆婆的老同事,所以对孩子也很照顾。孩子也慢慢适应了寄宿生活。但在我内心,还是觉得愧疚,觉得我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自私且无知的母亲。

我是哪一天突然原谅自己的呢?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即使不去寄宿学校,我也会发现自己其他有罪的地方。比如说,我可能会把孩子的作息规律弄得一团糟,可能会让他形成很多坏习惯,因为我自己生活能力低下,又宅又懒,还不爱交朋友,做个饭可能把自己烫伤,叠个被子都有可能把自己绊倒。



这些毛病,都可能一丝不漏地转移到孩子身上。现在,他上的是寄宿学校,成功地避免了被传染的危险。反过来想想,如果这些毛病真的到了孩子身上,我是不是应该自绝于人民?我有毛病没错,谁没有毛病呢?我可能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但我也可能会因此傲慢,我可能是一个温柔的人,但我也可能会因此优柔寡断,生而为人,我应该宽容、甚至尊重我作为人必定会有的错漏。

我有个朋友在离婚之后,看到很多育儿文章说到,婚姻不幸的家庭对孩子有如何如何坏的影响,要教育好孩子,夫妻之间首先应该如何如何相爱,等等。她感到沉重,如我一样,曾经发出了不应该生养孩子的念头。

实话说,我反感那样的育儿理论。那是一些不给失败者以活路的理论。

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在育儿上,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想一想,这是何等悲哀?谁愿意夫妻不和呢?假如在已经生育了孩子的情况下夫妻不和,是不是就只有自认罪人一条道路呢?孩子已经出生,又不带退货的。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说法是“爱孩子,如他所是”,关于这个说法,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对自己说:“爱自己,如自己所是。”而当我的孩子长大了,我也认为,他们也应该是:“爱自己的父母,如TA所是。”

心理学的说法总是帮助我们指出,我们曾经如何受到过来自父母的伤害,但是,既然爱是双向的,既然父母应该真正地爱那个可能不理想的孩子,我们岂不也应该爱那个可能对我们有所伤害、有所过失的父母么?

现在我想到自己那篇《自己够强大,再来生孩子》,我仍然赞成这个标题,但是赞成的基点已经完全不同了。我想说,这种“强大”,首先就是接受自己的失败。接受自己的弱,就是最基本的强大。接受自己可以是一个不够好的母亲,先接受这一点,然后再谈其余——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一个对自己过于严苛的母亲,又如何谈宽松地亲子育儿,一个让自己不快乐的母亲,又如何能给孩子快乐。

我们应该爱一个有错的自己,孩子则应该爱一个有错的父母。有错,不是一件万劫不返的事情。成长的样本,千千万万,没有一条路径完全相同,成长之微妙,瞬息万变,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像万花筒,组成了最不可重复的图形。不存在一种理论,适用于所有的人,值得言说的,是从内心发生的,最个人的体会。



作者:陈思呈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专栏作家,媒体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5 04:31 AM , Processed in 0.0389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