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史地人物] 深夜惊奇 · 深入难民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1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1-21 01:10 PM 编辑


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成员/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知乎用户,非典型军医

2006 年 7 月 26 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进行空袭,联合国一个军事观察哨在炮火中被击中,我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不幸牺牲。离杜照宇烈士牺牲已经过去了九年,那时我才大一,对这条新闻的认识也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新闻而已,并没有直观的体会,直到我亲自参加了维和行动,我意识到军人的使命不是发动战争,而是维护和平。我并不喜欢煽情或者什么,我只是记录下自己曾经的经历,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并不太受关注或者了解的生活。中国参加维和的人员数量已达到了上万人次,而在这当中牺牲的也有十余人,每一个牺牲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痛苦。我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代表的仅仅是我个人而已。这样的经历,让我成长,让我珍惜眼前的幸福,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无意中看到旅游卫视的一期节目,梁子的非洲十年,其中一集《刚果无战事》讲的她在刚果遇到了中国的维和工兵分队以及维和部队的生活,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

从首都机场出发,23 个小时的飞行,中途在乌鲁木齐和巴黎停靠 1 小时左右,补充燃油和水,机组人员都不知道换了多少拨。终于在当地时间中午 12 点左右到达了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罗伯茨国际机场。

飞临首都上空,飞机正在盘旋,透过舷窗可见西非漫长的海岸线。

“机场高速”下了飞机乘坐卡车进入蒙罗维亚市区。

在首都经过一天休整后换乘联合的小飞机到达我们医疗分队的驻地:绥德鲁市。

在这里简单介绍下利比亚里的中国维和部队情况,有三只成建制分队:运输分队,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其中运输分队驻地在首都蒙罗维亚,工兵和医疗分队驻地在绥德鲁市。说是市,其实也就跟国内乡镇规模差不多。飞机着陆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跑道,心里面很紧张,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十几座的小飞机,而且还是石子跑道,不过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乘飞机去首都出差,每次都是这样的颠簸,习惯就好了。

除了维和分队,还有一些中国的参谋军官和军事观察员,分布在首都蒙罗维亚和利比里亚国内其他城市,以及数量不等的维和警察。

由于我年轻,而且英语较好,所以在队内承担了很多工作,除了常规的医疗工作外,还要负责整个分队的后勤,包括食品的订购和油料的保障。联合国的供给制采取了西方国家军队的保障制度,是按每个人每天消耗的热量来配给。折算过来,每名维和军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 4.8 美元左右,经费较充足。在上报的统计表中,如果订购的食品超过或低于人体需求,这个采购计划将不被批准。但事实上,这个热量标准可能更适合西方人,中国人按这个标准采购来的牛羊肉,往往有些过剩。联合国后勤处的采购采取的是全球采购,因为按照规定,联合国的所有食品都不从当地采购,避免抬高当地物价。牛肉羊肉猪肉有西班牙的,也有南美的,牛肉就有肩颈肉、牛腩、羊肉有羊排、羊腿,非常丰富,还有德国的培根肉和猪肉肠。而且副食、饮料也都很全面,有咖啡,也有果汁,食品单细致到各种调料,以及香料,就咖啡的品种都有五六种之多,还有各种面粉,用途也不一样,不过我往往就只定白面,能蒸馒头包子就行。但是新鲜的蔬菜很少,所以中国维和部队常常自己开辟菜地种菜,我们也种了一小块地,但是,基本上就是陶冶情操用的,没人指望那块地能产出什么蔬菜吃的。送食品的车每周送一次,每次来三两集装箱卡车,两辆是冷藏集装箱,分别装的肉类和蔬菜水果以及需要冷冻的食品,一辆普通集装箱卡车,送的是大米、面粉和罐头等主食。每次来的车的时候我都要去签收和清点。

而联合国并不安排参谋军官、军事观察员和维和警察的住宿和后勤保障,而是要求他们自己租房子住,自己解决伙食问题。就算是有本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在这里,也不允许军事观察员住进部队营房,他们必须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

除了食品我还要负责油料的工作,当地有个油库,汽车加油和发电机用油都是他们供应。

在非洲的八个月中,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我在微信上每天写一篇日志,国内的家人和朋友都能看到我每天的动态,并且我晚上写完睡觉的时候国内正是早上,所以很多人养成了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是看我的微信更新没有,后来我回国了,他们都给我说现在早上看不见我写的东西了,很不习惯。感谢华为和中兴集团,给利比里亚建设了通讯网络,让我在那里也能用上 3g 信号,大多数时候其实是 2g,网络很不稳定,跟当地多变的天气有关,天气好信号就好,天气不好信号就差,有时候甚至没有。

去年在西非爆发了埃博拉病毒疫情,我们三月份去的,那个时候刚好第一例病例出现,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后来疫情慢慢发展,我们这里才成为国际的焦点,可能好多人还从 CCTV 上面看到了关于我们的报道,对,那就是报道的我们。对于埃博拉病毒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去首都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然后再给当地的医疗机构援助,给联合国其他单位普及抗埃博拉知识讲座,提供防疫物品。我们二级医院也成立了隔离病房,虽然我认为那个条件还达不到要求,但是这已经是所有我们能做的了。

我在给观察员分队做关于埃博拉病毒的讲座。

这是我们医院旁边的空地,毗邻联合国在绥德鲁的总部,中间是联合国旗,旁边依次是印度、利比里亚、尼日利亚、中国。右边是我们的二级医院。

围墙外面是一片草地,被用来当做球场,当地的孩子正在踢足球。

绥德鲁市唯一一条水泥路,路灯已早已不能用,据说是 80 年代台湾同胞援建的,因为那时利比亚里是台湾的“邦交国”。

当地的学校,虽然简陋,但是学生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并且午餐由学校免费提供,这也是好多当地孩子每天吃的唯一一顿饭。

学校旁边的教堂,当地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没有清真寺,教堂有好多所,这是其中最大的一所,没到周末,街上就能看见穿着华丽服装的当地人去教堂做礼拜。另外当地的穆斯林从穿着上也能明显的区别出来,大家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绥德鲁唯一一条商业街,道路两旁是买各种商品的小店,好多东西都是 MADE IN CHINA,也许有人要问我,这里除了贫穷,看不到战争的迹象,为什么还有维和部队驻守,的确,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任务区是全世界所有任务区当中相对来说局势最稳定,整个国家也基本脱离了战争状态,联合国也在考虑逐步撤离,从今年开始就要缩减规模了。

路上。

出了市区的路就是原始森林里开辟的路,旁边是一个小村落。

主要就是这种状态,在这种路上行驶的体验很不爽。

普通的民居,大部分房屋就是这种形态,树枝编成墙壁的骨架,然后糊上泥巴,屋顶用棕榈叶。我进去过,即使在白天里面也是漆黑一片,味道就不用说了,那也是不愉快的体验,没有窗户,或者只有一个很小的洞,没有床,好一点的有个床垫,大部分情况是直接睡地上。

蚊帐是我们送给他们的。这家情况还算好,铺了地胶,他是联合国的当地雇员,平时负责打扫卫生,渐渐的跟中国人比较熟了,所以每一批分队轮替的时候淘汰下好多旧的生活物品就送给了他们。

当地酒吧,贫富差距已经出现,当地州长的房子就建得跟别墅一样,酒吧卖一些当地啤酒 CLUB BEER 以及喜力啤酒。

这是当地机场承包商,茜茜里女士手上的巨型钻戒,绝对正品……

还是当地的民居。

我们的生活用水是每天由水车去当地一个取水点拉水,一些当地小孩也在附近的水井取水,所以经常围着我们玩。

栅栏围着的就是当地常见的水井。

年轻的母亲。

当地人把猴子当宠物养或者当做蛋白质来源,这也是埃博拉病毒会在西非爆发的原因之一。

提到绥德鲁,不得不说一下利比里亚的前前总统,萨缪尔多伊,他的故乡是绥德鲁。所以当他在 80 年代初期通过发动政变上台以后,在绥德鲁修建了一所行宫,还是由以色列人修的,可惜还没完工,他就被杰克逊的叛军捉住并处决了。当地人迷信,不去住死人的房子,即使多伊行宫在当地是最好的房子,可是仍然没有人住,经历了将近 30 年的风吹雨打,这个杂草丛生的宫殿仍然荒凉,默默的诉说着这个国家苦难的历史。

宫殿入口。

宫殿内部的实木吊顶。

墙壁和顶是装修风格不是后天形成的钟乳石,典型的非洲洞穴造型,楼梯下是一个水池。

其中一间未完工的卧室,已经长满了热带植物。

庭院里的游泳池,水深五米,可以跳水,马赛克图案是利比里亚国旗。

绥德鲁附近还有一个利比里亚最大的难民营,是多年前邻国科特迪瓦内战时期逃到利比里亚的难民,科特迪瓦这个国家是前法国殖民地,音译过来的名字是科特迪瓦,而他的法语名字就是象牙海岸的意思,喜欢足球的孩子一定知道。这个难民营有大约 5 万人,他们与说英语的利比里亚人相对封闭,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而且非洲人往往一家七八个十几个孩子,他们也不管能不能养活,只要能生就生,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难二代”,我深入过难民营了解情况,还去过散居在难民营意外的科特迪瓦难民村,这些“难二代”孩子们上不了利比里亚户口,又回不去科特迪瓦祖国,所以他们无法接受利比里亚的教育,成了没有国籍的人。非洲的难民问题向来是让各国政府和联合国头痛的事情,我的国家有你的难民,你的国家又有我的难民,错综复杂,很难理清楚,所以目前也只能维持现状,他们的生活基本靠国际难民署和儿童基金会的救助。

这只是难民营的其中一小角。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只有水井,和一些难民署发放的太阳能灯。

难民营的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单纯,所以他们对我们十分友好、热情、好奇·······

他们围着我们又唱又跳,非常开心,我也被这种简单的毫无理由的快乐感动,笑容,有时真的能融化对方。我们离开时他们是真的追着我们的车跑。看得出来有个孩子的脸上还有画了图腾,除了他好多孩子脸上都画了,我并不太明白其中含义。难民营的孩子跟绥德鲁当地的孩子还是有区别,具体在哪里我说不出,也许是眼神,也许是态度。

难民营一角。

另外我还想介绍的就是散居在难民营外面的一家人,那个小女孩十分可爱,我也去过好几次,每次给她带点小礼物,看到她衣不蔽体,我送了一件 T 恤给她,同时给他们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后来打印出来塑封后送给她,她十分高兴,我想也许这是她一生中第一张甚至唯一一张相片。

她家在丛林深处,离这样的大路要走十几分钟,我们从这里下车的。

科特迪瓦小姑凉,我觉得她有超模的潜质。

他哥,在给我们演示筛米。这肌肉······

全家福。

由于工作需要,我从绥德鲁去过很多次首都蒙罗维亚,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乘车去的,早上五点出发,晚上九点到······一路上基本上都是这种状态。途中也遇到了一些险情,好多当地车辆陷入泥坑,堵在路上是非常危险的。利比里亚分雨季和旱季,雨季一周下两场雨,一场 3 天,一场 4 天。道路泥泞不堪。旱季就尘土飞扬。

在去首都蒙罗维亚的路上,帮助当地人拖车。

路旁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

首都篇

写的内容很难概括我在非洲八个月的维和生活,回国后整理我在这八个月中写的日志,竟然有十多万字,里面有我的各种感受,各种见闻,想在这里一一呈现不太现实,就捡一些重要发上来大家分享。

非洲国家最发达和人口最多的地区都是他们的首都,利比里亚的首都区域大约集中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以及经济规模。内战时期首都也往往是政府军和叛军争夺的重点,战斗也最激烈,蒙罗维亚很著名,因为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战争之王》大多数场景就是蒙罗维亚,还有另外一部电影《疯狗强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电影里面好多场景我都去过。

去首都的飞机上。

利比里亚总统府,这个场景貌似在《战争之王》中出现过,总统检阅他的童子军。我们只是路过,所以拍得不清楚,这个国家的总统车队很霸道,只要看见总统车队迎面驶来,不管任何车辆都要靠边停车,否则后果很严重······联合国的车也不除外,曾经就有联合国车辆没有及时避让总统车队而被高压水枪击中挡风玻璃的,还有车轮被总统车队划破的······

这是著名的 WEST POINT 贫民窟,《疯狗强尼》出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镜头,我估计导演跟我站的是同一个地方,就是蒙罗维亚的制高点,杜克宫殿酒店的遗址。70 年代的时候这个酒店曾经是西非最漂亮豪华的酒店,后来毁于战火。

杜克宫殿酒店内部。

透过酒店墙壁上的射击孔看到的蒙罗维亚。

长焦拉近了看贫民窟海边的空地上,孩子们正在踢足球。这个贫民窟好多旅游节目报道过,据说里面是犯罪和疾病的天堂。后来埃博拉疫情爆发,西点贫民窟由于恶劣的卫生条件成了重灾区。

另一个方向的蒙罗维亚全貌。

蒙罗街景。

前方道路被民众阻断,因为是在街边发现了不明原因死亡的人,疑似埃博拉病例,所以当地人自发封锁的道路,等待专业人员处理。危险无处不在。

利比里亚第一任总统,罗伯茨,首都的国际机场也是以他命名的,不知道当初他缔造这个共和国的时候有没有预料到现在的样子。利比里亚的国徽上写着:The 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这个由美国释放的黑奴建立的国家,是否在这个热爱自由的国度实现了当时那个看似有些超越时代的目标。

罗伯茨纪念碑旁边抵御外敌入侵的古老的炮台,不知道有没有开过炮,这个国家没有被外敌入侵过,却总是互相残杀。

好像是利比里亚最高法院。

利比里亚大学,利大。

大学教室。

首都街景。

他们什么东西都习惯往头上顶。

前方的大楼是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总部,又名泛非大厦,矗立在大西洋海边,卡扎菲想当非洲霸主的时候在利比里亚建的。

总部的停车场。

拿出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这是在蒙罗那座著名的桥上拍的,桥栏杆上还有弹孔,恰好堵车,让我抓住了这一瞬间,远处是杜克宫殿酒店遗址。

电杆上随处可见的弹孔,这是战争遗留的痕迹。

这是在联利团总部举行的国际维和人员日(5.29)纪念活动,还有阅兵式,纪念为维和行动牺牲的维和人员。

我军威武。

右为联利团特别代表艾伦·兰德格伦女士,联利团的最高首长。左为利比里亚副总统。台阶右侧是特别代表的保镖。后排好像有美国驻利大使,还有利比里亚警察总长、国防部长等等。

首长同志,分列式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您指示。

利比里亚国防军······

尼日利亚军乐队。

巴铁的部队。

我军没有派出方队参加,不知道今年有没有。

阅兵结束后各种合影。

正因为我是维和人员这一身份,让我接触到了这个西非国家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认识到了更多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工作非常的繁杂和辛苦,我们医生还好,特别是工兵和运输兄弟,他们都是奋战在最艰苦的地方,没日没夜的干活,埃博拉疫情爆发后,我国派出了医疗援助分队,由我的母校组建,当我得知我的同学和老师也要来时我感到非常激动。中国援建的医院就在利比里亚国家体育场内,负责运输和援建的工作也是由我们运输和工兵分队承担的。我有机会去了一次,临回国前还见到了我的同学和老师们。他乡遇故知,永生难忘。

中国援助的物资。

 

多伊行宫的二楼露台上俯瞰绥德鲁,其实看不见什么,几乎都是雨林。这样一栋建筑显得突兀,就像雨林中的玛雅文明。

我常常一个人跑到集装箱的顶上,看日出日落。

非洲的蓝天白云。

忽略那根电线,我实在是无法避开它。

常常有这样奇异的景象出现。

还出现过 double rainbow 的景象。

农夫。

热情的当地人要给我们刚摘下来的菠萝蜜,他们吃菠萝蜜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把籽取出来,把肉扔掉,煮着吃。回去以后我们也学着他们的吃法吃过菠萝蜜籽,口感跟板栗差不多。

当地人自己设计制作的凳子,还送了我一个,我觉得完全可以放到宜家去卖。

这就是传说中的印度菜。

我们小院的篮筐,陪伴了我八个月。

变色龙会不会变成迷彩服的颜色?

利境内唯一一条铁路,货运的,拉的主要是铁矿石。

我们的生活区。

呆萌的非洲羚羊?小鹿?

当地人卖给我一只猫头鹰,后来我把它放了。

当地人养的猴子。

菠萝原来是长这个样子滴

当地人打死的耗子,这里的耗子真的有猫这么大。

参加埃博拉防护培训。

失事的直升机······

坐直升机回程,这是拉货的。

埃博拉最严重的时候美军也派来了军队,远处好像是黑鹰,此外还有鱼鹰。

最后一次飞越西非茫茫的热带雨林。

海岸线。

任务期结束,我被授予的维和 2 级勋章。

 

写了一晚上,就这么多,毕竟是医疗岗位,可能不全面,欢迎其他任务区的战友补充。以上照片文字除了一张照片外全部是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谢谢。

日报登载的是部分,全文在知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0 01:41 PM , Processed in 0.1823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