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历史] 张鸣:一场事先张扬的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7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9-27 张鸣 大家


摘要ID:ipress

国民党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魁孙中山没有认清形势,既不知自己党的实力,也不知民情之所在。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走势,宋教仁被刺,是一个转折。


宋案发生不久,从日本赶回国内的孙中山,就力主以武力对付袁世凯。但是,黄兴等人却认为应该等待法律解决,而南方几省的都督,也觉得没有准备好,希望暂缓。所以,此事就暂时搁置,只有一些激进派,拼命地张罗。国民党也是,这么大的事儿,近乎半公开地征求意见,大动作地张扬。等于早早就告诉了袁世凯,我们要打你了。


孙中山长于演说,短于做事,风格一向如此。但是,袁世凯可不是吃素的,在南边紧锣密鼓的造反声中,他不动声色,暗中调度,密做准备。一边让北洋军秘密做好应战准备,一边采用各种方式,争取各方的支持,在袁世凯的运动下,不仅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倒了过去,连一向亲国民党的浙江和四川,也开始倾向袁世凯,而云南都督蔡锷,则直接表示对国民党倒袁的不满。

尽管北洋系和国民党之间,渐成水火之势,但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的由头,一个宋案,尚在侦办之中,并未有明确证据,说袁世凯干预了司法过程。第二个,是善后大借款。这个借款,是由国民党支持的唐绍仪内阁开始张罗的,在财政部长熊希龄手上完成。按革命后的情势,国库已空,各省的存款,也被革命党消耗殆尽。革命后,百废待兴,众多的民军遣散需要钱,维持秩序的军队要发饷,政府运转需要经费,前清留下的大笔外债需要偿还,不借款,连国民党占主体的国会都开不了张。无论西方列强高利贷条件多么的苛刻,钱是非借不可的。后来,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实际上也妥协了。所以,两个由头,都不大理直气壮。


但是,对于国民党的激进派来说,这场二次革命,却非革不可。当年的名记者黄远生认为国民党当时有文治派和武断派两拨人,文治派显然压不住武断派。武断派也的确武断,还没怎么着呢,就闹得满城风雨,到了1913年5月,已经无人不知国民党要造反了。


1913年,孙中山与黄兴、戴季陶等人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内商讨反袁问题


如果说革命后的国民党未必有民意的话,那么,想要再次发动革命,就更失民意了,尤其是民意的体现者绅意。刚刚闹完一场革命,动荡虽说不大,但破坏也不小,谁还希望再闹革命呢?除了戴季陶、何海鸣的这样文人,即使是属于国民党系统的南方民军,也没有多少想造反的。


国民党麾下的各省都督,实力最强的李烈钧,麾下居然有师长写信给段祺瑞,暗通款曲。而袁世凯这边,玩权术,挖对方的墙角,则是练油了的手艺。国民党一想闹事,这边人已经派下去了。白花花的大洋一到,什么墙角挖不动呢。

把动静闹出去,但临要发动了,各省却犹豫不决了。原来豪气干云的孙中山,对此也无可如何。袁世凯先下手为强,接连几道命令,免了国民党三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钧,湖南都督谭延闿和广东都督胡汉民。三个都督,还都接受了命令,但国民党却不得不应战了。

战事一开,湖南的谭延闿没发一枪,放弃抵抗。广东的民军悉数投靠袁世凯,胡汉民和副都督陈炯明,都只能走路,逃到香港。只有江西的李烈钧,潜回江西,策动嫡系林虎部,在湖口发动起义,与前来对敌的北洋军张敬尧部发生激战。林虎部虽然只有一旅,但此人是个老行伍,在善战而且多战的广西部队混过,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人也彪悍,部下都能战之士。此时的张敬尧,虽然也算是一员战将,但还是按教科书打仗的北洋将领。


双方对阵,一时间居然不分上下,讨袁军还占上风,但是,当北洋军的援军李纯和段芝贵先后赶到之后,湖口的讨袁军则渐渐不支。此时,安徽已经落入敌手,而湖北黎元洪则宣布支持袁世凯。敌众我寡,在海陆军的轮番进攻下,最终江西这个二次革命的主战场彻底崩溃。李烈钧和林虎,先后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的第二个作战地点是南京。这里,原本是革命后同盟会势力的大本营,军队即使裁撤了大部,但精锐还是留下了不少。但是,由前清巡抚转过来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打心眼里就不想反抗袁世凯。当讨袁军冷遹部在徐州一线失利,旋即托病离开南京,去了上海租界。坐镇南京指挥的黄兴,面对节节败退的讨袁军,只好走路,而程德全在上海宣称,原来以他名义宣布的讨袁声明是假托的。南京的二次革命,第一拨动作就这样失败了


从徐海一带退到南京的两个师的讨袁军,是同盟会的老底子。尤其是下级军官和士兵,不甘心就这样被人缴械收编。于是,在何海鸣等人的鼓动下,再次揭起义旗。一个报人,一介文人,全然不懂军事,也跟这两个师没有什么渊源,做了起义的总指挥。在北洋军以及老对头张勋部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攻下,居然坚持了半个月之久,给了北洋军重大杀伤。多少给国民党人争回了一点脸面。城破之日,何海鸣逃亡,后来陷入颓废,变成了蝴蝶鸳鸯派的作家。张勋所部,原本纪律就差,城破之日,大掠三日,甚至引发外交事件。

其余安徽讨袁军先败于前线,随后后方军队哗变,没有形成像样的战斗,就溃败了。而在国民党势力很大的上海,进攻制造局的战斗,也以失利告终。最晚发动的重庆国民党人熊克武,在川中其他各方势力的围攻下,也坚持不住,也只好走路,余下的军队,被别人整体收编。

总的说来,除了江西的抵抗之外,其他地方的国民党武力,在北洋军和其他军队的攻击下,几乎是刚刚打响战斗,战争就结束了。国民党彻底尝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过去一个战壕反清的友军,都站在了对立面上。连一度相约反袁的海军,也反目成仇,站在北洋军一边,拼命地炮轰讨袁军。孙中山、黄兴、陈其美、李烈钧这些辛亥革命的功臣,不旋踵,即不得不再次逃亡。一个前两个月还是巨人的党,居然如此不堪一击,真令人大跌眼镜。

逃到日本的孙中山,痛定思痛,反思失败。认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革命意志消退,不绝对服从他领导的缘故。因此,他毅然决定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所有的国民党员,都必须重新入党,打手模,对他表示绝对的效忠。

显然,孙中山完全没有自省,反思的路径,彻底错了


同盟会变成国民党之后,的确纪律有些松弛。这是一个革命的带有会党意味的政党,转型为议会党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相比较起来,进步党也是如此。如果同盟会压根不打算参加议会选举,不承认袁世凯接掌政权,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当然是另一回事,只要同意走议会道路,这样的转变就是必然的。


国民党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魁孙中山没有认清形势,既不知自己党的实力,也不知民情之所在。在宋案正在调查之中,就放弃法律解决,毅然决定以武装反袁。显然,孙中山对于自己的实力和民意,没有起码的判断。辛亥革命如此轻易地成功,让他觉得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精神力量,可以做到一切想做的事情。既然能推倒清政府,也就可以推倒袁政府。然而,既然决心已下,又不做准备,草率行事,把战争当儿戏。不惨败,没有天理。


孙中山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党之后,大多数旧日的党员,包括黄兴,都不肯加入。在后来的历史上,中华革命党就成了一个小把戏,在政坛上几乎没有份额了。要不是孙中山迷途知返,悄然散掉这个小党,重返国民党,那么连他自己,也许都会被人淡忘了。




作者:张鸣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1:57 PM , Processed in 0.1705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