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史地人物] 林建刚:马寅初的神话与悲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1-05 林建刚 大家



摘要ID:ipress

知识分子中间一直流传着关于马寅初的种种神话。其实,从各方面来审视马寅初,他的人生命运与学术主张,需要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廉价的赞美。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对此反应不一。网友们创意无限,相关的段子层出不穷,或搞笑,或戏谑,真是好不热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反思了长久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这一政策,就不得不提到马寅初,毕竟,他当年的《新人口论》,其实也可以算是计划生育的理论来源。


马寅初的一生,充满着一些“神话”。


例如,据说马寅初在中国读书时,身体并非强壮,赴美留学后,一个美国老教授教给他一个健身秘诀——洗冷水澡,马寅初养成了这个健身习惯,有了个好身体,后来得享高寿,活得了100岁。由此,他亲身经历了对他冤假错案的平反,晚年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


再如,1950年代,正当毛泽东提倡“人多力量大”的时候,马寅初毅然提出“节制生育”的理论主张。当时,马寅初遭到批判自然不可避免。遭遇集体围攻时,马寅初说了一番让当代知识分子心折不已的话: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过去的批判文章都是‘破’的性质,没有一篇是‘立’的性质;徒破而不立,不能成大事。……据《光明日报》的意见,我的学术思想是资产阶级的,那么应该写几篇富有无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文章来示一个范,使我们也可经常学习。”


马寅初的这段话,非常硬气,尤其考虑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氛围,马寅初铁骨铮铮的形象呼之欲出。1980年代,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得到重视,国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至今。


然而,纵观这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一生,他的做人行事,又似一团矛盾。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他娶妻纳妾,还生了七个孩子,后来却坚决主张计划生育。关于马寅初的性福生活,胡适日记中有过有趣的记载。


1922年8月10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我自七月十四日游公园,至今四个星期了。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胡适日记全集》第三册,第706页。)


胡适日记中这些话,意味深长。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马寅初同胡适一样,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当胡适开始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时候,作为留美的马寅初,观念上认同胡适,然而在行为上却依然享受着妻妾成群的性福生活。


后来,马寅初与他的妻、妾有了七个孩子。而到了1950年代,作为北大校长的他,提出了控制生育的“新人口论”。这一主张,无论对错,由马寅初提出,都像是一种反讽。一个生育了七个子女的知识分子,强烈要求控制人口,减少生育。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要求别人去做,难免给人留下口舌。


此外,马寅初的主张,更多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不是从生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发展经济,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人吗?在马寅初的思想世界中,似乎经济发展成了目的,人成了工具。这与康德的“人是目的,绝非手段”的价值理念截然对立。


不过,虽然他自己没有做到,虽然这一“人口论”有很多局限,但这是他思考的结果,他冒着遭到批判的危险毅然提出这一政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独立性。然而,却也是他在当年开启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当他成为北大校长之后,积极响应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为此,马寅初亲自邀请毛泽东来北大做演讲。1951年9月11日,毛泽东给马寅初回信说:“这种学习很好,可请几个同志去演讲,我不能去。”后来,还是周恩来去北大做了相关讲座,开启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像周炳林、金岳霖等老教授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一直过不了关。马寅初一方面给他们施压,一方面跟他们谈心,最终还是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一行为,与新人口论时期的马寅初,形成了鲜明对照。前者要求知识分子放弃独立思考,后者要求知识分子必须独立思考。对于马寅初的前后矛盾,该如何解释呢?


作为1949年之后的首任北大校长,马寅初眼中的北大精神是什么呢?在《北大之精神》中,他写道:


“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



马寅初这段话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这话,本身就有马寅初自己的影子在里面。不过,这段话前半句要求的牺牲主义,却背离了蒋梦麟、胡适等人提倡的自由主义理念。自由主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而马寅初强调的牺牲精神,本质上是“舍己为群”,这种舍弃个体成全集体的思维路径,很容易通往奴役之路。这对受过欧风美雨洗礼的马寅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可以说,马寅初一生中的这些悖谬,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马寅初的良好形象。而且,从专业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寅初,将来在历史上也很难站住脚。作为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多论证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他的新人口论则主张人口节制与计划生育。金融管制的背后,是国家控制的阴影。至于呼吁国家控制人口,将生育权收归国家,背后未免隐含着对生命的漠视。马寅初的悲剧,有点像是当下真诚的迷恋朝鲜模式的学者,这些人有时候也遭遇压制,他们之中也有人很有骨气。但是,他们的学术主张一旦付诸实践,后果很难预料。所以,即使他们骨头再硬,其学术地位也不高。学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对马寅初,人们一直有“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评价,加上他在1950年代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言论,于是,知识分子中间一直流传着关于马寅初的种种神话。其实,从各方面来审视马寅初,他的人生命运与学术主张,需要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廉价的赞美。



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




作者:林建刚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胡适迷、巴萨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1 08:54 AM , Processed in 0.0541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