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中华脊梁] 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此刻,北京,摄政王府,施肇基枯坐在客厅内,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可是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下人奉上的那杯茶早就冷了,施肇基的心比外面的冬天还冷。

今天廷议,各部的王公大臣对焚尸之事轻则冷嘲热讽,重则兴师问罪,七嘴八舌一通申斥。摄政王则不置可否,看看时候不早,道声再议,大家分头回府过年去了。施肇基没有回家,来到冷清清的外务府,想给伍连德回电,可是始终措不好辞。

告诉伍连德,自己尽力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他们再想别的主意?

伍连德去哈尔滨一个月,虽然查明了瘟疫的原因,雷厉风行地进行了隔离,可是到现在还见不到成效,反而给自己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他的办法究竟成不成?

施肇基写了几句,停下笔,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在想什么?

"来人,备车。 "施肇基掷笔下令。

下人闻声进来: "大人,车早就备好了,夫人已经差人问过几次了。 "

施肇基道: "不回府。去摄政王府。 "

"摄政王府?现在? "

"对。 "

摄政王府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门房看到这会儿还有官员来求见,怎么说也不肯通报。府里请了戏班子唱大戏,这会去传话,这不是找死吗?

施肇基好说歹说,塞足了银子,说好了什么时候戏唱完了,什么时候传话,这才被安置在冷清的客厅内。

看完了戏,听说年三十的晚上,施肇基在客厅死等,载沣颇有些吃惊也有些感动,带着一身酒气从后面来到客厅,劈头就问: "施爱卿,不和家人一起辞岁,来此还是为了白天的事? "

施肇基跪下: "事关东三省千万生灵,所系天下安危,请摄政王务必准伍连德所奏。 "

载沣看着施肇基,这个年轻的洋务人才,在年三十晚上为了东北的鼠疫来府上再度恳请,心里很有感触: "平身,施爱卿忧国忧民,此情可嘉。不过今日在朝堂上诸位大臣的意思你也听见了,叫我如何能同意? "

施肇基道: "鼠疫疫情凶猛,环球注目,自伍连德赴哈尔滨后,用科学的方法控制鼠疫,获得各国的一致赞许,视为我大清进入现代化之壮举。而今疫情胶着,朝廷理应全力支持,万不可半途而废。 "

载沣道: "这一个月来,朝廷对伍连德的建议无不采纳,自奉天到关内,各地均按其防疫办法施行,所费巨大。只是焚烧数千具尸体自古未闻,我怎么能批准? "

施肇基道: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现在不仅哈尔滨长春望眼欲穿,各国已得知此事,就看朝廷能否痛下决心,开风气之先。伦理固重,可是亿万百姓的性命和江山社稷的安危更重。因为数千具尸体而致天下震荡,其中轻重,臣以为摄政王不能不察。 "

事关江山社稷,载沣想了想,口气松动了: "东北防鼠疫迄今未见成效,若是焚尸后依然不能控制,叫朝廷如同交代? "

施肇基道: "防疫非一朝一夕可竟之功,如果鼠疫最终不能控制,其后果由我承担便是。 "

载沣看着施肇基,沉默了一会,道: "好吧,就由外务府核准吧。 "说完就要入内,施肇基提高声音: "摄政王,此事仅由外务府核准,哈尔滨还是不敢焚尸。 "

载沣一愣: "为什么? "

施肇基再度跪下: "因为是自古所未闻,环球所未见,区区外务府的批准,恐怕不能镇服反对者,哈尔滨防疫局未必能调动官民。 "

"还要怎样? "

"请摄政王下圣旨。 "

"什么? "载沣大怒: "你让我为焚烧尸体专门下一道圣旨,这这,这不是要贻笑天下吗? "

施肇基道: "臣以为是功在千秋,开一代风气之先,流芳百世之举。摄政王于此紧要关头,若能当机立断力挽狂澜,必能成为我大清中兴之君。 "

载沣瞪了施肇基半晌,吩咐: "来人,拟旨。 "

哈尔滨傅家甸,伍连德还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听着已经有些醉意的于泗兴在诉说: "我告诉你星联兄,大过年的,谁会管咱们的事?最快也得正月初五,要是慢点恐怕要过正月十五喽,何况朝廷根本就不会批准,咱们。。。。。。 "

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伍连德腾地站了起来。此时在严格隔离的傅家甸,跑马的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防疫开始后,伍连德派往电报局驻守、以便及时发送电报的信差。难道北京回电了?

马蹄声在门外停下,接着是一阵脚步声,门帘起处,一个彪悍的军官披着一身雪花站在门口行礼: "伍大人,外务府电报。 "

这时,林家瑞和其他总部人员都跑过来,于泗兴也酒意全消,都在看着伍连德拿在手中的那份电报。

伍连德接过电报,有些颤抖地慢慢地读了一遍,然后再读一遍,用有些变调的声音对林家瑞道: "译出来。 "

林家瑞接过电报,一读之下,欣喜若狂: "圣旨,准伍连德所奏。 "

防疫总部一片欢呼,于泗兴的那瓶酒马上被一抢而光,伍连德干脆吩咐准备夜宵,再拿些酒来,大家庆祝一下。总部内不分长幼尊卑,全都高兴得像小孩子。

伍连德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对于泗兴道: "于大人,咱们必须立即准备,争取从明天开始焚尸。 "

于泗兴也从亢奋中清醒过来: "对,伍大人要下官准备什么? "

伍连德当即和于泗兴商议,召集至少200名民工,从日本商行购买足够的煤油,并通知官员、名流、外国领事和商人前来观摩,并且找照相馆的人前来拍照留念。各项事务安排落实好了,已经是半夜了,这一天,1月30日的死亡数字也统计出来,183人。

伍连德把这个数字写在电文上,叫人立即发报。

于泗兴一拱手,深鞠一躬: "伍大人,给您拜个早年,祝您今年万事如意。 "

伍连德也拱手: "于大人,恭喜发财。不对不对,升官发财。 "

于泗兴一脸苦笑: "下官两袖清风,发不成财了。至于升官吗,伍大人有所不知,省里的公文已发,由于防疫不力,下官的西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一职已经由郭宗熙郭大人继任,只是鼠疫紧急,着下官延期卸任罢了。 "

伍连德有些吃惊: "那么于大人将去何处任职? "

于泗兴道: "目前还不清楚。 "

伍连德百感交集地看着这位不称职可是很尽忠尽职的官员,说不出话来。于泗兴拿过酒来: "伍大人,能在鼠疫流行中和大人共事,为于某此生幸事。来,咱们为天下百姓干一杯,祝愿辛亥年天下太平。 "两人一饮而尽,相视大笑。

伍连德突然想起一件事: "于大人,过年怎么没人放鞭炮呀? "

于泗兴道: "傅家甸隔离以后严禁走动,为防走水,不许放鞭炮。再说。百姓也没有那个心思。 "

伍连德想了一想,道; "我觉得现在应当鼓励民心士气,应该让百姓放鞭炮。 "

于泗兴点点头道: "对,顺便冲冲晦气。这样吧,百姓家里肯定没有鞭炮,伍大人同意的话,就由官府于防疫经费中拨款,向百姓免费提供鞭炮。 "

伍连德点头: "好,咱们现在就办,赶个新年大吉。 "

两人当即下令,差人立即从城中买来足够的烟花爆竹,然后挨家挨户发放。

两万多生活在鼠疫的恐惧之中的傅家甸人一个月来第一次走出家门,聚集在街头相互拜年。傅家甸爆竹声声,出现了久违的生机。

伍连德和于泗兴笑容满面地站在防疫总部门口,看着此起彼伏的烟花。

东方天色微明,已经是辛亥年的第一个黎明。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慷慨悲歌

1

1911年1月31日,大年初一。大清早,傅家甸坟场便开始热闹起来。很长时间见不到这么多的人了,大家从四处赶来,观看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大规模焚尸。

还是施肇基,再一次一肩承担,让不可能的事成为现实,花了三天时间,说服了摄政王和各部大臣,顶住了卫道士的压力,使朝廷同意在哈尔滨大规模焚烧尸体。为了压制可能的反对意见和郑重起见,还特意用圣旨的形式,给伍连德以最大的支持。在这次东北抗鼠疫中,清政府完全听从专家的建议,施肇基居功甚伟,而清廷主政者也表现出难得的开明。

除了为伍连德尽其所能地派出增援和经费支持外,施肇基还以外务府的名义照会各国,希望各国能派专家前来共同控制鼠疫,为伍连德留下退路。各国对此做出热烈回应,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印度等11个国家同意派出微生物学权威前往东北,其中包括因为发现鼠疫杆菌等致病源,被称为亚洲微生物学第一人的北里柴三郎。

各国专家正在来华途中,可是远水难解近渴,哈尔滨的局势依然日益严峻。全靠伍连德只手擎天,苦苦支撑。哈尔滨的傅家甸是这次流行的中心,如果不能控制住傅家甸的鼠疫流行,就不能在全东北控制住鼠疫。傅家甸的两万四千多居民已经被严格地隔离了,但是发病率和病死的人数还在逐日升高。

战斗中,有的时候,取胜没有别的优势,靠的就是决心、毅力和责任。就是以这种精神做支柱,伍连德率领东三省卫生防疫的全体人员在顽强地努力着。甚至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在日复一日地坚持。

焚烧尸体所用的东西已经准备齐全,民工们陆续赶到坟场。在防疫局的医疗人员的指挥下,把每一百个棺材或尸体堆成一堆,最后一共堆成22堆,在上面浇上煤油。

下午两点,哈尔滨的官员们、各界名流和外国使节都到全了,于泗兴前前后后跑来跑去,检查一切就绪后,对伍连德道: "伍大人,可以开始了吧? "

伍连德点点头,一挥手,衙役齐喊: "奉旨焚尸。 "

伍连德接过火把,扔到一堆尸体上,轰的一声,火光冲天。接着,所有的尸堆都被点燃了,在熊熊的火光中,人们的脸上再一次燃起了希望。

晚上,从坟地回到办公室,伍连德继续工作,写完了给外务府的每日汇报,焚尸时燃起的信心又化作担忧,今天的死亡数会是多少?会不会超过200人?

伍连德突然觉得身心疲惫,到哈尔滨以后连续工作,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而且到现在还见不到一丝曙光。他不禁想起了妻子儿子们,过年了,却不能合家团圆。妻子和儿子的面容一个一个地在脑海里出现,最后是才几个月的长明,笑得那么可爱。突然,长明的笑容不见了,孩子在哭。。。。。。

伍连德从梦中醒来,发现林家瑞站在旁边,自己身上不知什么时候被披上一件皮大衣。

"什么时候了? "

"过了子夜了。 "

"啊?为何不叫醒我? "

"大人连日操劳,想让大人多睡一会。 "

伍连德揉揉眼睛: "今天的死亡数字出来了。 "

"出来了。 "

伍连德拿起笔: "多少人? "

"168。 "

"什么?再说一遍。 "

"168人,比昨天少15人。 "

伍连德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一个月以来日死亡数字第一次下降!正月初一,而且刚刚开始焚烧尸体,数目就降了下来,连一向对神佛宗教敬而远之的伍连德都有些相信天意了。

再度核实无误,电报送了出去,伍连德想起来家乡大年初一拜菩萨的习俗。拉着林家瑞: "家瑞,走,咱们去镇里的观音庙拜菩萨。 "

林家瑞头一次发现伍连德也信这种东西: "老师也拜佛。 "

伍连德走在前面,哈哈大笑: "我是去祈求冥冥之中天佑我中华。 "

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向观音庙走去,傅家甸静寂的街道上只有两人的笑声。巡逻的警察们闻声赶了过来,发现一向严肃的钦差大臣和他的助手,像两个小孩子一样打闹着进了观音庙,都看得目瞪口呆。

北京施府,大年初一的午夜一片寂静。

施肇基坐在书房,对着烛光发呆。突然感到无由的寒冷,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这时一件大衣披在身上,夫人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

"夫人怎么还没有休息? "

夫人有些哀怨地看着他,没有回答。她知道丈夫在等哈尔滨的电报,过去一个月来天天如此。外务府收到电报后,马上差人火速送来。昨天是183人死亡,今天恐怕要突破200大关,这还只是傅家甸一处的情况,其他地方的隔离区一样逐日增高,这样隔离到底能不能扑灭鼠疫?她不禁想起几百年前欧洲的黑死病,估计有一半的人死去,要真是那样的话。。。。。。

街上传来急速的马蹄声,鼠疫流行以来,朝廷对东北的疫情报告格外重视,列为十万火急,无论何时,都用快马送到施肇基手上。经他译好写成奏表,上报摄政王、那桐和肃亲王等。马蹄声在府外停下,果然是外务府的信差。不一会,仆人把电报拿了进来。

施肇基有些无精打采地接过电报,打开,看了一眼,一跃而起。

"来人,各处掌灯,准备香案,我要拜佛祭祖。 "

夫人看着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眉飞色舞的丈夫,有些不知所以,拿过电报,看清了上面的数字:168。

院子里响起施肇基爽朗的笑声: "苍天再上,中国有希望了。 "

几匹骏马从施府奔驰而去。大年初二的凌晨,京城显贵的府第出乎寻常地张灯结彩,再一次响起震天的爆竹声。

傅家甸坟场的冲天的大火一直持续了几天,一里方圆的棺材和尸体才彻底焚烧干净。其后,防鼠疫局命人在被火烤软的坟场上挖好墓穴,新死去的尸体可以直接下葬深埋。

俄国官员和医生也观看了这次焚尸,回去以后,他们立即将未掩埋和已掩埋的上千具尸体全部焚烧。在满州里、长春等地也焚烧了数以千计的尸体。

从大年初一开始,哈尔滨鼠疫的日死亡人数逐日稳步下降,再也没有回升过。

就在这时,香港报纸登出了一个年轻医生写给朋友的信,并附有长篇报道。这个叫伍连德的医生自愿去哈尔滨主持鼠疫控制,不幸以身殉职,这份信可以说是他的遗书。信中用平静的语气叙述着惊心动魄的场面,最后那一句 "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 ",使每一个读者泪不自主,甚至终生难忘。伍连德的的亲友更是悲痛万分。电报从世界各地飞向北京,飞向哈尔滨,都在询问伍连德博士的生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在哈尔滨主持鼠疫防疫的伍连德对这个传闻一无所知,全神贯注地和鼠疫搏斗。

鼠疫的日死亡人数逐日稳步下降,防疫局的全体人员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但是伍连德依然要求大家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按照既定的措施,也就是每天到隔离区的每一户人家进行检查,对隔离病房内的每个人要早晚测试体温,整个傅家甸的出入一定要严格控制。

哈尔滨所有的学校、剧场等公共场所都关闭了,俄国日本方面的积极配合也十分令人满意。在大家开始松懈的时候,伍连德的神经还是紧绷着,除了傅家甸坟场外,还有没有其他漏洞和死角?

他知道,要取得防疫的最后胜利不是靠天赐,不是靠幸运,靠得是科学,靠得是严谨,靠得是坚持。经历过绝望,经历过大喜过望,伍连德没有变,他还是那样的冷静,那样的自信,那样的稳如山岳。

刚刚下达批准焚尸的圣旨,哈尔滨鼠疫疫情马上得到控制,朝廷视之为天意,摄政王尤其沾沾自喜,不仅视为非常之时之英明之举,而且以为君命天授,对鼠疫防疫更为重视。驻华使团在这件事上对清廷刮目相看,认为在此次鼠疫防治中清政府能完全听取专家的建议,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鼠疫搏斗,是开明的表现。这次大规模焚烧尸体在全球激起极大反响,被公认为东三省鼠疫防疫的转折点。世界舆论对清政府佳评如潮,极大地满足了清廷的虚荣心。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加大了投入,不仅对哈尔滨抗鼠疫有求必应,从关外到关内也严格执行伍连德制定的预防控制措施。由於动手的及时,北京等地只出现很少几例鼠疫。尽管远在南京和上海也出现鼠疫,但都被及时隔离起来,没有引起流行。

此外,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形成了组建卫生防疫组织的共识。中央卫生会成立,开始组建全国性防疫组织。各地的防疫机构也相继建立。

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制定各种防疫规范很重视。天津卫生局于年初拟定《查验火车章程十五条》。陆军部制定了《陆军部暂行防疫简明要则十条》。防疫总局译印《东西各种防疫成法》。奉天省下发《简明防疫要则十条》、《奉天防疫事务处订定临时防疫规则》和《百斯笃预防及消毒法》,并公布《奉天省城防疫事务所修改八关检疫分所暂行规则》、《奉天临时疫病院章程》、《奉天防疫事务所规定隔离所章程》。吉林省防疫总局颁发了《吉林省防疫总局章程》、《吉林各府州县防疫暂行简明规则》、《消毒规则》、《检疫规则》、《检疫所留验章程》等。延吉府防疫局颁发了《澡堂防疫规则》(10条)、《客栈防疫规则》(13条)、《酒席馆防疫规则》(11条)、《妓馆规则》(11条)。这些规则明确规定:防疫人员可随时入室检验,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检查,一经确诊则留院医治,家属及近邻必须隔离数日。来自流行地区者隔离数日,来自流行地区的之货物须先消毒。病人及接触者的衣服用具必须焚烧,房屋要消毒。家中有死人必须报告防疫机构,无论死因是什么,必须由防疫人员检查后才能安葬。客栈每日将住客姓名、来处、病否填报。戏园停演,告诫民众尽量不要参与集会。这些规则具有强制性,违者加重处罚。清政府还专门召集有关部门讨论国家的防疫法规。这些法规为各地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执行起来理直气壮。

由于政府重视,态度开明,民间舆论界也受到鼓励,大力进行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倡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躲避鼠疫。《盛京时报》、《大公报》、《申报》等都开辟专栏或连续刊载预防鼠疫的相关知识,号召改良传统不良生活习惯,甚至从国家民族存亡的整体高度来看待卫生问题,开始在社会上树立科学的卫生观念。

社会团体积极配合清政府的防疫措施,也相应地成立了各种民间防疫机构。如 "吉林省城防疫会 "、 "奉天临时防疫会 "、 "天津临时防疫医院 "等。民间积极筹措防疫款项,帮助政府共渡防疫难关。在这场和鼠疫的战争中,人们的公共意识空前增强,科学开始深入人心,在社会上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种形势,给伍连德极大的鼓舞。从开始防疫的时候,他意识到抗鼠疫的最大问题是知识和体制的缺乏。在东北受现代教育的人很少,对这种传染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他尽一切努力教育官员和民众,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特别是血的教训和科学控制的成果,以及朝廷的支持,本地的官民的认识统一了,因此防疫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但是,影响防疫的仅仅是知识、教育水平和体制吗?

在一次例会上,卫生警察队的队长汇报了这样一个信息:城里天主教堂天天晚上偷偷埋尸体,据说都是死于鼠疫的教徒。伍连德一惊: "官府有令,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防疫局的规定,发现病人通报防疫局,尸体应该交给防疫局处理,为什么教堂不遵守?你们有没有通知他们? "

队长道: "我们两周以前就要求他们上报病人和死亡人数,可是教堂的法国神父说教会领地不容侵犯,不汇报,也不让我们进去。 "

"里面有多少人? "

"据说里面有300名去避难的教徒。 "

伍连德道: "那还等什么?马上进去体检,有问题的立即隔离,对教堂进行严格消毒。 "

队长支支吾吾地看着于泗兴,伍连德有些生气了: "还等什么?这种情况不能耽搁。 "

于泗兴干咳了一声,开口道: "伍大人,此事要慎重。几十年来因为教案屡次引起大祸,连朝廷也对此非常谨慎。如今防疫为重,不可再生事端。 "

伍连德想了想,道: "这样吧,我去找法国领事,请他出面。 "

伍连德一行人来到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通报后不多一会儿,初次见面时傲慢的法国领事已经一溜烟地跑出来。一上来就用华丽无比的言辞把伍连德恭维的天花乱坠,当然也没有忘记夸耀一下只有法兰西帝国的巴斯德研究所才能培养出这种盖世奇才。伍连德不得不打断他,说出了自己的要求,领事满口答应,保证说服神父。

一行人来到挂着天主堂养病院牌子的教堂,里面正在做弥撒。老远就听到教堂里面传来一片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伍连德赶紧拿出带来的口罩,让大家都戴好,这才进入教堂的院子。

教堂的牧师迎了出来,法语不错的伍连德向他解释了鼠疫防疫的要求,希望能立即采取措施,将教堂里的人转到隔离区或者医院。

牧师摇摇头回答: "我们相信万能的主,主会拯救我们的。 "

伍连德询问究竟有多少人死亡,牧师拒绝回答。法国领事告诉他,法国政府完全支持伍博士的防疫措施,要求在东北的法国侨民遵守中国政府的防疫规定。牧师举着十字架,声称教会不受世俗权力的约束。他是受天主教会的委派,只有教廷能指挥他,法国政府无权命令他。

神父下了逐客令,一行人只能从教堂退了出来。法国领事耸耸肩: "伍博士,尽管我很想帮忙,你知道教会的权力,我也无能为力。 "

伍连德不信教,可是他太太是教徒,他对天主教向来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留下这个死角后患无穷。伍连德对领事道: "既然如此,防疫局只能强行进行检疫了。 "

领事手一摊: "伍博士,这件事不在我职责之内,我会向鄙国政府如实报告的。 "

伍连德点点头: "那就这样做了。 "

于泗兴道: "万一引起事端。。。。。。 "

伍连德道: "我一人承担,马上叫人接管教堂。 "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一声令下,防疫局紧急调动人员,强行接管教堂。经过检查,发现300名教徒中已经有超过100人死亡。由於死亡的人太多,教堂放弃夜间埋人的办法,最近死亡的27具棺材就停放在教堂内。教堂内所有的人包括牧师经过体检后根据情况被送往隔离区或医院,所有尸体立即焚烧。最后这300人中243人死于鼠疫,包括两位牧师。

处理完这件事后,伍连德下令对全城的教堂和寺庙进行全面检查。看到防疫局如此果断,加上在哈尔滨的各国领事的无条件支持,各教堂寺庙只能采取和防疫局合作的态度,由防疫人员逐日检查,所有的鼠疫病例统一由防疫局处理。

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傅家甸这个流行的中心彻底地扑灭鼠疫。

连续一个多月的工作,哈尔滨防疫局的人员已经疲惫不堪。在哈尔滨本来官府的力量就很薄弱,居住在傅家甸以外中国人的数目不多,因此能征集的人手已经到了极限。长春虽然派出一营官兵前来增援,可是那边也要承担繁重的防疫工作,不可能再增派人手。

最为紧缺的是医护人员,自从防疫全面开展以后,北京和奉天再也没有力量增援伍连德了。他只有靠着最初的几批人员,加上志愿参加的几位中医,统共只有50多人,来控制人口两万多的傅家甸的鼠疫。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临时对警察、救火队员、义工进行简单的培养,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分担防疫工作。在长春,由於西医更少,则主要靠中医来执行防疫。

在这次防疫行动中,最辛苦最危险的除了医护人员外,就是急救人员、医院勤杂人员和逐户检查人员。他们战斗在防疫的第一线,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

2月3日,伍连德在隔离区视察完毕,回到医生办公室,召集在场的医护人员安排工作。看着大家疲倦的面容,伍连德首先提醒大家多注意休息,并特意要求已经连续工作一天一夜的徐医生马上休息。

26岁的徐世明是中医,福建人,自愿参加防疫工作。和别的中医不理会科学防疫办法不一样,他严格执行伍连德的防护要求,很受伍连德的欣赏。听到伍连德的吩咐,徐世明摇摇头: "马上要去给病人测试体温,我喝杯茶就有精神了。 "

一名杂役应声递给他一杯茶,徐世明摸了摸: "凉了点,有没有热的? "杂役答应了一声,端走了那杯茶,一会回来道: "热水还没烧好。 "正在看病历的徐世明应了一声: "没关系,就这杯吧。 "

忙碌之中,谁也没有注意这名杂役脸色泛红,在端茶过程中咳嗽好几次。

当天晚上,医院里的一名杂役殉职,就是给徐世明端茶的那位。

第二天早上,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的徐世明起床以后浑身发热,头痛无力。由於没有咳嗽,还以为是劳累过度,用凉水冲冲脸,便继续工作去了。2月6日早上,同事发现徐世明没有上岗,来到他的卧室,发现他已经高烧不退。

伍连德闻讯立即赶到,发现徐世明出现型的鼠疫症状,即刻将他转移到实验室旁边的一间病房,亲自医治。可是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勉为其难地用抗血清治疗,希望能出现奇迹。

2月8日,徐世明殉职。

伍连德怀着沉痛的心情,命令单独焚烧徐世明的尸体,并请官方派专人将骨灰送到他远在福州的父母手中。

徐世明、杰克森、迈斯尼只是殉职者中留下名字的少数几个,就是靠着这些连尸骨都没有留下的英雄们用生命的代价,哈尔滨鼠疫死亡人数在二月份稳步下降。

听说伍连德的事迹以后,一些外国医生和记者赶到哈尔滨采访。其中包括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因为报道义和团运动而闻名全球的乔治·莫理循,和美国红十字会的福鲁利克。通过他们的报导,世界详细地了解到中国的医生们和大鼠疫的较量。同样学医出身的莫理循和伍连德也因此结为好友,从此交往密切。

从西伯利亚到上海,南北两千里的人们在祈祷、在忧虑,全世界也屏住呼息注视着哈尔滨,注视着一位原本默默无名而现在妇孺皆知的中国医生在哈尔滨的一举一动。人们从不肯相信到半信半疑,到不敢置信,中国人能够作出这样的事。

伍连德一身系天下安危,横刀立马,守住了鼠疫爆发的险关。

1911年3月1日,晚,哈尔滨傅家甸。哈尔滨防疫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聚集在防疫总部内,大厅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眼睛都盯住墙上的挂钟,时间一秒一秒地接近午夜,墙上悬挂着写着零字的白纸。

午夜的钟声响了,总部内沸腾了,哈尔滨达到鼠疫零死亡。

人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报之。施肇基慧眼识英雄,伍连德慷慨受命。到达哈尔滨仅两个月,靠着自己的科学素养、靠着对真理的坚持,靠着施肇基的全力支持,靠着顽强的毅力,使鼠疫爆发的中心被完全控制住了。

几日后,伍连德在傅家甸召集防疫委员会全体会议。鉴于鼠疫日死亡率连续多日为零,而且没有新的鼠疫病人出现,表明此地的鼠疫已经被彻底消灭,会议决定彻底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

警察和士兵们开始动手拆除路障,伍连德率领各级头脑走进居民区,看望被隔离了二个月的居民。老百姓们全都来到街上,呼朋唤友,到处放鞭炮,傅家甸一片欢声笑语。

于泗兴站在街头,看着这番景象,感慨地说: "伍大人,真没有想到傅家甸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一个月前我还想,如果鼠疫控制不住,也许这里会一直隔离下去,直到成为无人区。 "

伍连德知道于泗兴所言非虚,傅家甸死亡日益增多的时候,确实有人私下向朝廷出此建议。既然不能控制,索性永远封锁傅家甸,让里面的人自生自灭,以两万多人换取整个东北甚至全国的安全。他看着街上走来走去的人,这些人和自己一样也是鲜活的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能用科学的手段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伍连德感到非常的欣慰,不由得也感慨起来: "于道台,记得当年我父母担心我身体不好,不同意我去英国学医。只有我二哥认定我能够成为一名挽救许多人生命的医生,这样我才能进剑桥读书。今天我想我做到了。 "

于泗兴道: "此次瘟疫,朝廷最英明的举措,就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以大人为钦差,才得以消灭一场大祸。有道是大医医国,大人功在社稷,功在千秋。 "

伍连德脸色突然严肃起来,目光里满是悲伤: "那些为了防疫而死去的人,但愿将来人们还能记住他们。 "

于泗兴从兴奋中沉默下来,沉痛得默不作声。

控制了哈尔滨的鼠疫后,伍连德将重点集中在长春、沈阳等地,经过一个月的继续努力,到三月底,东三省各地的鼠疫全被消灭。

一场数百年不遇的大鼠疫,被以中国人为主的一只小小的防疫队伍在不到四个月之内彻底消灭,这个在今天看来也是奇迹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夜。

鼠疫开始流行时,势如破竹,旦夕之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满如人类末日。正是因为伍连德这个中流砥柱,使这场吞噬了六万多条性命的大瘟疫被挡在傅家甸内,被彻底地消灭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的传染病控制行动,此后一直作为样板在历次传染病流行中被仿效着,至今控制未知传染病的办法包括对抗萨斯,依然是参照伍连德的方案。

东三省防鼠疫总指挥伍连德一战成名,名扬环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四个月内,从无名之辈到名扬天下的伍连德,在胜利的时刻却没有一丝喜悦,他手里有一张万钧沉重的统计表,就是哈尔滨鼠疫防疫中殉职人员的统计。

这不是一张名单,而是一曲慷慨悲歌。

1910-1911年东三省鼠疫防疫中,由于事起仓促,防疫人员来不及培训,加上当时鼠疫是不治之症,以及科学的局限和知识的普及程度等因素,防疫队伍殉职率极高,据伍连德的记录,哈尔滨防疫队伍的死亡率如下:

20名医生殉职一名,法国医生迈斯尼,殉职率5%。

29名医学生殉职一名,殉职率3.5%。

中医9名,包括徐世明在内殉职四人,殉职率44.4%。

检查员31人,殉职2人,殉职率6.5%。

警察688人,殉职30人,殉职率4.4%。

卫生队206人,殉职11人,殉职率5.3%。

骑警80人,殉职5人,殉职率6.2%。

救火员20人,殉职5人,殉职率25%。

杂役550人,殉职102人,殉职率18.5%。

厨师60人,殉职4人,殉职率6.7%。

救护队150人,殉职69人,殉职率46%,

士兵1100人,殉职63人,殉职率5.7%。

总共参与防疫的2943名工作人员中,297人殉职,殉职率10%。也就是说每十个参加防疫工作的人中,就有一个人殉职,而整个鼠疫流行区的居民死亡率远低于此,居民鼠疫死亡率最严重的满洲里,居民死亡率约为7%,可以说就是靠这些英雄的前赴后继,才能成功地控制住这次流行。

中医、救护队和直接接触病人或者尸体的杂役是这次防疫中殉职比例最高的人群,在长春,166名卫生防疫人员殉职,参加防疫的中医的死亡率达到54%。长春隔离所的19名职员中,18名死亡。

第一次东三省鼠疫防疫中,医疗人员成为死亡率最高的人群。在防疫中,几乎每天都有人殉职。一个人倒下了,其他的人顶了上去,尽管明知明天也许会以身殉职,他们也毫不犹豫毫不退缩。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在每一次国难当头,都有数不清的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他们则被他们所拯救的人漠视,被他们所造福的后人所遗忘,他们的功业被别人窃为己有。1911年,就是这些为了防疫的需要,尸骨成灰,大多数连坟穴都没有的人们,在哈尔滨在东三省撑起一座血肉长城,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911年如此,现在也如此。所谓的专家中有太多的谢天宝,太少的伍连德。国家不是没有选材之道,政府非常认真地听取专家的意见,国家领导人空前地重视卫生防疫工作,科研的投入更是年年增加,比1911年的晚清政府来说,无论从国力、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科研教育水平和开明程度来说,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和受洋人欺凌的1911年相比,中国人们站起来了,当大疫当头的时候,也一样有数不清的英雄挺身而出,可是能够率领这些英雄们走向胜利的伍连德哪?

和许多海归一样,伍连德也是回来做官的,应该说也是冲着高官厚禄的。但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没有退缩。国家高官高薪养士,为的就是用士一时。真正的科学家有对祖国的责任,有为祖国效力的渴望,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在伍连德面前无比渺小的科学人应当学到的。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可是真正的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1911年3月初,北京,外务府,各国使节难得聚集一堂,讨论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之事。

鉴于东三省的鼠疫大流行已经得到完全的控制,外务府所邀请的、正在陆续来华的各国专家根本派不上用场,施肇基向朝廷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对这种宣传大清国威的事朝廷大力支持,马上拨出十万两专款。施肇基和最近一直共同关注东三省鼠疫的英美领事商议后,正式向各国使馆发出照会。

各国均作出热烈的回应,只有日本使馆,在表示北里柴三郎可能出席以后,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北里出席,必须出任会议主席。

施肇基想了想,看来还得以夷制夷。

外务府里,万国鼠疫研究会议的开始时间经讨论,被定在4月3日,而后开始讨论会议的组织。首先发言的是日本领事: "敝国前来参加鼠疫研究会议的北里柴三郎教授是鼠疫杆菌的发现者,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因此敝国政府以为,此次会议主席应该由北里柴三郎教授担任。 "

话音未落,英国使馆医生道格拉斯·戈瑞已经站了起来: "我认为此次会议的主席应该由毕业于大英帝国剑桥大学的伍连德博士担任,伍博士是满洲防鼠疫的总指挥,对控制此次流行的贡献最大,会议主席非他莫属。使馆已经接到鄙国各地无数的邀请,希望伍博士重返大英帝国进行巡回讲演。 "

美国代表接着说: "敝国多所大学也邀请伍博士在适当的时候前去进修讲学,我也认为应该由伍博士出任会议主席。 "

俄国领事抢着说: "完全同意。鉴于伍博士在满洲特别是在哈尔滨控制鼠疫的突出成绩,以及挽救在哈十万俄国公民的壮举,敝国政府已经决定,授予他二等勋章。 "

法国领事这才插得上嘴: "敝国政府也决定授予曾在巴斯德研究所进修的伍博士荣誉衔。 "

日本领事垂头丧气,支吾半天道: "敝国有关方面对伍博士也已予以表彰,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刚刚授予伍博士终身免费乘票。 "

俄国领事哼了一声: "中东铁路部门早就授予伍博士终身免费资格了。 "

日本领事满头是汗: "我一定向敝国政府请示,对伍博士予以嘉奖。 "对着施肇基道: "为了说服北里教授与会,能否由他出任副主席? "

施肇基笑着点点头: "这是敝国政府的荣幸。 "

哈尔滨,正在埋头整理防疫资料的伍连德收到施肇基的电报。他打开一看,电报说朝廷决定4月初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请伍连德立即找人移交工作,赴奉天筹备并主持此次会议。

伍连德闻讯后非常高兴,这是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科学会议,是中国进入科学现代化的第一步,能筹备和主持这次会议,是对自己在东三省防疫成绩的最大奖励。想了一想,防疫总管可以请全绍清接任。他立即派人给长春发电报,请全绍清即刻赶来。利用这个短暂的间隙,伍连德又到全城各个地方走了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完成。然后把两个多月以来的资料整理了一下,以便交接。这个时候,全绍清已经到了。两个人迅速交接了工作,安排好下一步的善后措施。

伍连德召集所有工作人员,做个短暂的告别演说,感谢在过去三个月里面大家风雨同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随后,他来到俄国医院,和那里的俄国同事告别,便起身前往奉天。

施肇基安排好在京的各项有关事情,也动身前往奉天,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和此次会议的总负责,和已经在那里的伍连德会合,共同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两个过去三个月里一道撑起北中国天空的人再度握手,扭转了乾坤。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天下扬名

1

坐了十二小时的火车,伍连德疲倦地抵达奉天火车站。过去两个多月里一直过度工作,使他的身体已经超负荷运转,一下子松懈下来,才感到不堪重负,心力交瘁。

虽然鼠疫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可是交通管制还没有取消,火车上没有什么人。伍连德刚刚打开车门,突然锣鼓喧天,才发现车站上等候着许多人,奉天总督锡良派布政使率诸多官员前来迎接,车站上气氛隆重,以极高的规格欢迎他的到来。

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的伍连德有些手足无措,只得打起精神,来应付前来迎接的官员们。被灌了无数的奉承话以后,终于能登车去旅馆。锡良还令同样是广东人的英文秘书许世明,在伍连德在奉天期间全程陪同。在路上,许世明介绍,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定于4月3日在小河沿惠工公司陈列室开幕,会期20天,现在只剩下三周的准备时间。因为是在中国举办的头一次东西方科学家共聚一堂的科学会议,朝廷和总督府都十分重视,要求认真准备,不能有一点差错。

在旅馆睡了两个多月以来唯一完整的一觉后,伍连德前去拜访奉天总督锡良。见面以后,锡良开口便说: "伍博士,今天见到你让我特别自豪。 "看着莫名其妙的伍连德,他继续说: "三个月以前那个法国医生来的时候,说你太年轻没有经验,必须有个外国人来指导你,要我下令由他接任防疫总医官。我没有答应,让他去哈尔滨看看再说。这可以说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 "

伍连德到了这时候才知道,为什么迈斯尼一到哈尔滨会那么生气。他再次感到,如果没有这些开明的官员,这次东北防疫是不可能成功的。

接下来的几周里,伍连德在奉天紧张地筹备这次国际会议。3月22日,他正在办公室准备会议发言材料,有人推门进来了,抬头一看,是施肇基。伍连德赶紧站起来: "施大人到了,怎么没有通知我去迎接呀? "

施肇基握住伍连德的双手: "伍博士辛苦你了。 "

两人相对无言,心中感慨万千。

过了不知多久,施肇基松开伍连德的手,从怀里拿出一封信递给伍连德,道: "行前内人专门去天津看望尊夫人,这是尊夫人带来的家书。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伍连德迫不急待地打开书信,没有注意施肇基加了一句: "星联兄,我非常抱歉。 "

黄淑琼简单地说家中一切平安,请勿挂念,然后告诉丈夫,一个多月以前六个月大的长明因为误食不干净的牛奶,引起细菌性感染,在金医生的医院里治疗无效去世了。

读到此处,伍连德的视线模糊了,眼前尽是临别时长明的笑容,心如刀割。

等他擦干了眼泪,发现施肇基已经不在屋内。他走到外面,发现施肇基静静地坐在走廊中的一把椅子上。伍连德知道,这是施肇基给他单独忍受悲伤的空间。

看到伍连德走了出来,施肇基站了起来,说道: "本来应该及时通知你,可是尊夫人怕影响你在哈尔滨的重任,不让告诉你。事情发生后,内人专程去天津看望,外务府和陆军部也要求陆军军医学堂对府上多加照顾。 "

伍连德点点头: "谢谢施大人。 "

施肇基拍拍他的肩: "星联兄要不要独自待一待,我先告辞了。 "

伍连德已经从悲伤中恢复过来: "施大人,不必。我们还是商议会议之事吧。 "

施肇基看看伍连德,点点头,开始介绍情况。这次会议各国反应强烈,要求参加会议的人数比预期的多了一倍。日本方面已确定由北里柴三郎领队前来,据说他们是有备而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朝廷十分看重这次会议,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错。

两个人马上分工,伍连德负责专业方面,施肇基主管非专业方面。会议准备工作一直忙到会议开幕的前一天。4月2日深夜,锡良的讲话已经由外务府高级官员译成英文,施肇基在准备他的中英文发言稿,伍连德也在为他的发言做最后的润色,一直忙到午夜。

1911年4月3日,上午十点,奉天总督锡良、中国政府特使施肇基率领大批官员,微笑地站在会议大厅的门口,和与会代表一一握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开幕了。

身穿礼服戴着眼镜的伍连德也在欢迎的队列里,和来宾握手,亲切交谈。对面走来也身穿礼服戴着眼镜的北里柴三郎。北里有些迟疑,伍连德满面春风地上前一步,主动向这位比他年长一倍的前辈伸出手,北里笑容有些干涩地握住伍连德的手。鼠疫杆菌的发现者和鼠疫的征服者相互问候着,写下人类征服鼠疫的里程碑。

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等11国代表按预先安排,一致推选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为大会主席,日本政府首席代表、发现鼠疫杆菌的著名科学家北里柴三郎为副主席。伍连德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东三省鼠疫防治的情况,各国代表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并对此进行热烈的讨论。

会议期间,应日本方面邀请,与会代表赴大连、旅顺进行参观,并和当地的日本医疗人员进行了交流。就是在这里,伍连德了解到,从1897年开始,东北一直有鼠疫出现。1899年在营口的流行造成1370人死亡,1901-02年在锦州和营口又出现病例,1905年在西伯利亚边境出现零星病例,其后逐年在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出现越来越多的病例,直到最近的大流行。这使伍连德意识到,鼠疫的传入途径也许不只是旱濑一个源头,很有可能是从俄国西伯利亚传来的。他有个预感,目前无声无息的鼠疫还会卷土重来。

会议上总结了各地的材料,奉天此次鼠疫流行中死亡1697人,包括4名医生。对三万多只老鼠进行检查,没有发现鼠疫。伍连德在对满洲里的旱濑的检查则证实携带鼠疫菌,完全符合他从一开始的判断,这次鼠疫不是经过家鼠传给人的,因此果断地采取阻断人群之间的传播而不是大力灭鼠,这个正确的决策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日本方面,以北里为首的与会科学家也详细介绍了在南满的研究情况,包括对数万只老鼠的解剖结果,没有发现一例带有鼠疫菌,间接地证明了伍连德的理论。也就是从这时起,伍连德提出的肺鼠疫的概念被科学界所接受。

在会议期间,代表们应邀到哈尔滨,实地考察傅家甸,对中国政府的努力和伍连德的功绩予以高度的评价。会议一致同意伍连德的看法,为了密切监视北满的鼠疫,有必要建立有关防疫机构,长期而有系统地监测鼠疫在东三省的流行情况。

最后,各国科学家高度赞扬了伍连德的功劳,以发现鼠疫菌而闻名的北里柴三郎不得不俯首称臣。大家齐称伍连德为鼠疫斗士。这是人类与鼠疫斗争1400年来第一次有人获得这个称呼,而后将近一百年来,再没有第二个人敢用这个称号。

48年后,伍连德自豪而坦然地用它作为自传的名字。

鼠疫斗士,舍伍连德其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东三省鼠疫防疫,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史的第一件大事,在当时造成全球范围的轰动,其意义也极为深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手段控制了突如其来的大传染病流行,为日后的防疫提供了样板。不仅在中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且在全球也掀起了科学崇拜的高潮。伍连德也因此在短短百日之内,由毫无名气的军医一跃成为举世皆知的著名学者,中国现代化的代表人物。

东北大鼠疫本身就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科学实验,而且疫情瞬息万变,没有丝毫预先准备的可能,可以说是对19世纪高速发展的医学的考验和检验。19世纪上半叶,以法国为代表的观察式医学占主流,重观察而不讲究实验,提倡研究疾病的自然进程而不着眼于从病因上探求。19世纪下半叶,德国医学占据了领导地位,重实验而轻观察,力求先入为主地用实验的方法模拟疾病,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微生物学得到飞速的发展,很多恶性传染病包括鼠疫的病因得以发现。19、20世纪之交,美国医学横空出示,结合两者的长处,从改良医学教育出发,通过培养临床和实验皆优的医学毕业生来提高医学的整体水平,伍连德正是这种体制培养出的优秀医学人才。在剑桥意曼纽学院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后,在圣玛丽医学院接受了临床培训和临床实习,然后在医院做住院医,去法国和德国的研究机构进修,厚积薄发,终于在东北鼠疫时大显身手。

伍连德来到哈尔滨以前,已经有两位北洋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在傅家甸开始防疫工作。北洋医学院的教学方法为法国式的,两人在流行区也是采取观察症状的办法,虽然认为流行的是肺部的瘟疫,可是无法查明病因,和鼠疫联系在一起。另一极端是以发现鼠疫杆菌而以亚洲微生物学第一人自居的北里柴三郎,虽然认定可能是鼠疫,可是拘泥于现有理论的框架,坚持要在老鼠中分离出鼠疫菌,才能证明是鼠疫大流行。结果在东北各地解剖了四、五万只老鼠,没有一例带有鼠疫菌,一样下不了最后结论。伍连德来到哈尔滨,首先观察病人的情况,认为可能是鼠疫后,马上解剖尸体,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直接从病人身上分离出鼠疫杆菌,证明流行的是鼠疫,为下一步的防疫打下了基础。尽信书等于无书,北里柴三郎正因为德国式的拘谨,白白将鼠疫斗士拱手相让,从这时起,全球的鼠疫首席专家,非伍连德莫数。

除了得益于先进的医学教育外,生长于多民族环境的伍连德身上不墨守成规、敢于任事的品德在东北鼠疫防疫中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敢于大胆推论,而且勇于承担责任,领导了一场中俄日等国的国际防疫联合行动。东北鼠疫的防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进行的全面卫生防疫行动。这次防疫的圆满成功不仅是伍连德本人的毕生骄傲,而且是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战胜瘟疫的万世楷模。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结束了在东三省的日程,会议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在北京受清廷的接见和款待。代表们乘火车从奉天过山海关入京。途中,列车在天津稍稍停留,伍连德被请下车,候车室内,黄淑琼和两个孩子早已等在那里。分别仅仅四月,犹如隔世,夫妻执手,相对无言。

良久,伍连德按习惯称呼妻子的英文名字: "露丝,长明。。。。。。 "

黄淑琼眼眶含泪,用英文止住他: "连德,时间不多,有几句话想告诉你。你现在名扬中外,此次进京朝廷肯定重加奖赏,也许要封你高官,我希望你不要接受。 "

伍连德有些意外: "为什么? "

黄淑琼道: "虽然防疫成功,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朝廷也洋洋自德,以为是中兴的契机。可是如今大清的江山犹如干柴,遇火即燃。你身为学者,何必卷入其中。我以为你不如待在东北,一则继续防疫,二来可置身事外。东北虽然是列强相争之处,可是以你现在扬名中外之名气,以及日俄双方对你的尊崇,算得上是世外桃源,你可以在那里安心从事你的研究事业。 "

长在海外的伍连德对中国的官场一窍不通,历来听从夫人的意见。对夫人的这段分析深以为然,他知道林文庆和孙中山有来往,可是不知道林文庆和岳父黄乃裳早就加入同盟会。这时火车就要启动了,夫妻匆匆道别后,伍连德登车入京。

还是前门火车站,车站上早就聚集了前来欢迎的朝廷官员和各国使节。车停稳后,众人一致要求伍连德先行下车。当矮小的伍连德出现在车厢门口时,站台上掌声雷动,欢呼声联成一片。

过去三年,伍连德在前门火车站下车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这一刻,他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那一次是在秋风中谋官。

恍惚中,脑海中出现上一次在这里的情景,在寒风雪花中临危受命,和施肇基慷慨道别。

今天,是在春风里胜利凯旋。

东三省鼠疫防疫的成功,不仅拯救了亿万生灵,使清朝的统治转危为安;而且因为是运用科学的最新成就,完全按专家的建议用科学的办法控制疫情,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百日之内获得彻底成功,使晚清社会从上到下的,对传入中国几十年的西方现代科学特别是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崇拜。可以说,东三省防疫的成功使中国开始正式地承认和接受现代科学。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圆满结束,为清政府东北防疫画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句号。各国政府对清朝政府在这次鼠疫大流行中的表现予以极高的评价,视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开端。朝廷对专程来华参与防疫的专家十分重视,破例让他们参观紫禁城,并在颐和园举行招待会。与此同时,各国使馆也纷纷举办舞会酒会,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科学家。

在这些活动中,伍连德是聚焦点和中心。这也是现代科学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和西方科学家平等交流的开始。十三年后,梁启超为此感慨地写下: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

沾沾自喜的清廷开始论功行赏,此次防疫,以伍连德功劳第一,功在社稷。1911年4月,学部首先上奏,请给医官伍连德医科进士: "该员在英国堪伯里志大学校内之意孟奴书院肄习格致医学,光绪二十五年毕业,考试取列优等,得学士学位,又往法国巴黎帕士德学校肄业,得有硕士学位,三十一复得博士学位,又赴各地研究霍乱各病症并著有医学各书等因。。。。。。于研究情形极有心得,为英美医员所赞赏,声名籍甚 "[1]。圣旨依议,赏伍连德医科进士。

这篇不知何人所写的奏折漏洞百出、张冠李戴,但是却有特异功能。尽管伍连德在东北防的是鼠疫,可是他在1919和1926年在东北、1932年在上海多次主持控制霍乱流行,只是那时候已经没有清王朝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在东北几个月的连续工作,加上从筹备到主持万国鼠疫会议,伍连德已经精疲力竭了。来北京后为了公事方便,他还是借宿在施肇基家。如今各国专家已经陆续回国,东北的收尾工作在全绍清的指挥下进展顺利,伍连德打算向外务府告假,回天津几天,探亲兼休养一下。

写完了给外务府的东三省防疫报告,伍连德开始收拾行李,施肇基从外面兴冲冲赶了回来,进屋就说: "星联兄,我先给你道喜了,摄政王要在宫内单独召见你。 "

"召见我? "伍连德问: "是不是又出了什么事? "

施肇基一笑,道: "摄政王说,你在东北劳苦功高,中外闻名,所以要召见你,当面予以奖励。 "

"这? "伍连德一脸难色。

见摄政王如同面圣,是莫大的殊荣,施肇基有些不明白。

伍连德支吾着: "我的中文,还有宫里的规矩,上次见铁良就。。。。。。 "

施肇基明白了,尽管来华已经三年了,伍连德的中文还是不流利,加上进宫晋见的规矩那么多,他一时三刻怎能搞明白?施肇基点头道: "这个确实有些麻烦。 "想了想,道: "星联兄不必担心,这件事我给你想办法。 "

"什么办法? "

施肇基哈哈一笑: "即日可见分晓。 "

次日,陆军部派专人来到施府,宣布授予伍连德陆军蓝翎军衔,也就是相当于西方国家少校的协参领。伍连德感到莫名其妙,他在军中是个文官,怎么一下子成了协参领?施肇基这才告诉他,经过向有关方面汇报了他的难处后,朝廷对有功之臣格外开恩,授予他陆军中级军衔的最低一等。按规定,中级军官可以免去很多晋见前的官方手续,对摄政王的问话也不必详细答话。其次是可以穿军装上殿,不用戴假辫子。唯一的传统礼仪是磕头,对伍连德来说,这是他从小就会做的。就这样,伍连德成为清军的一位中级军官。

五月初的一天凌晨,伍连德早早起来,穿戴整齐以后,坐上施肇基的骡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候来到午门外,等候摄政王的召见。

大朝开始了,各项朝政结束后,殿上传: "陆军协参领伍连德晋见。 "

伍连德一身戎装,英姿焕发地走进大殿,跪在御座前,磕头。

"平身。 "御座上传来摄政王的声音。伍连德站起来,和载沣四目相对。载沣在御座上暗暗称奇,这些天来伍连德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位大英帝国的医学博士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身穿军装更是少年英发。这样一位看似少年的医生在东三省居然能指挥千军万马,无论官、民,还是洋人,都唯他马首是瞻。得此奇才,真乃我大清之幸。载沣额首道: "伍爱卿在满洲建立盖世殊功,举世闻名,朝廷一定重赏。 "

伍连德回答: "为国效力是臣的荣幸。能够继续为国效力,连德别无他求。 "

伍连德的回答让载沣很满意,随即问起他来华的经过、家乡的情况,伍连德一一简要回复。载沣令太监记了下来,着有司专程去南洋,对伍连德之父进行封赏。然后亲手为伍连德颁发二等双龙勋章,这是中国历史上医生获得的最高奖励。

次日,伍连德被任命为外务府总医官,依旧兼任陆军军医学校的帮办。正在接受朋友的祝贺时,俄国公使上门了。沙皇陛下的政府因为他在哈尔滨防治鼠疫,拯救俄国公民生命的功劳,特封赐他二等勋章。俄国公使前脚走,法国公使后脚到了,奉法国政府令,授予伍连德荣誉衔。奉天总督也授予金奖。

几日之内连得中外嘉奖,伍连德成了京城明星。一时间施肇基家门庭若市,外国人、王公贵族、名流学者等等纷纷登门拜访,全是来结识伍连德的,请客送礼,让他招架不住。还有一些这几年结识的朋友,特别是谭学衡、莫理循等,在东北防疫中出力很大,也得专门酬谢一下,把伍连德忙得焦头烂额。

好不容易从应酬中抽出身来,伍连德赶忙找到施肇基,请求立即回天津探亲,然后返回哈尔滨。

施肇基道: "星联兄恐怕还是走不成,有个人要见你。 "

"谁? "

施肇基一笑: "天下谁人不识君,此中滋味的确不好消受,不过还请伍兄在京多待两天。肃王府刚刚来人了,肃亲王要召见你。 "

三年前来京求官时,因为有林文庆的书信,伍连德拜会过肃亲王,彼此印象很好。去年肃亲王刚刚审理完汪精卫谋刺摄政王一案,说服了摄政王对汪精卫从轻发落,也让伍连德很钦佩。听说掌管民政部的肃亲王要召见,他高兴地答应下来。

次日,伍连德来到民政部。还没等通报姓名,民政部的门房已经上前跪下: "给伍大人请安。 "

伍连德现在是风云人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凡夫走卒,无人不知。门房道: "肃王爷吩咐过,伍大人一到,立即禀报,不可耽搁。请大人随小的进府。 "

等伍连德来到正房,肃亲王已经等在那里。见到伍连德进来,肃亲王满脸堆笑,一把拉着他,不让他按规矩跪下请安,直接按在一张椅子上,哈哈一笑: "三年前,我就看出你终非池中之物。 "

下人上完茶,肃亲王道: "伍博士出身名校,胸怀绝学。此次在东三省防鼠疫,可谓大展宏图。记得三年前,伍博士刚刚归国时,令姻亲林博士文庆有书信,说伍博士乃当世奇才,今日可见其言不虚。 "

这几日伍连德耳朵里全是这类赞誉和奉承话,他依然保持谦虚: "王爷错爱了,连德只是运用所学,为国家效力罢了。至于东三省防疫之功,一来侥幸成功,二来是三省官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岂是连德一人功劳。 "

肃亲王点点头: "大功而不自傲,伍博士果然有国士之风。这几日冠盖云集,你那里已经够热闹了,我就没去凑热闹。听说伍博士要返天津探亲,这才请你过来,有要事相商。 "

伍连德听到有公事,便打起精神,问: "王爷请讲。 "

肃亲王开口道: "此事请伍博士万勿推辞,民政部下属卫生司,负责全国卫生防疫。此次防疫严重失职,有关官员已经受到惩戒。我打算重组卫生司,由你任司长。 "

"卫生司? "

"对,重组以后,全国所有的医院和卫生防疫机构均有你统管,可以按你的设想建立国家卫生防疫系统。 "

肃亲王介绍说,这次鼠疫对朝廷的经验教训,就是急需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化卫生系统,这样才能应付类似的疫情,同时有益于提高百姓的体质。现在全国西医人才极少,也没有一套完善的医学教育系统。民政部重组卫生司的设想,就是想按西方国家的办法,建立现代化的医院和医学院校,以及有效的卫生防疫系统,尽快地使中国的医学体系达到现代化水平,并且能应付大的流行疾病。

肃亲王非常恳切地说,鉴于伍连德毕业于世界名校,归国后一直从事医学教育,此次在东北体现出举世公认的才能,因此新任卫生司长非他莫属。朝廷和民政部保证给他全权,不加干涉。

肃亲王的话激起伍连德的同感,归国这几年,他深深感到中国医学教育和医学卫生体系的落后,并深为此而痛心。在陆军军医学堂的建设上,他的很多设想都因为陆军要员不赞成而付诸东流。

看着肃亲王诚恳的脸色,他也很感动。尽管他对当官没什么兴趣,可是全国卫生系统总管对他还是有巨大的诱惑的。现在从朝廷到地方,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拜都达到了极点,引进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不但不会有阻力,而且还能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接受这个任命,他就能施展平生抱负,推动中国的医学现代化。想到这里,伍连德就要站起来,接受这个任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突然,在天津停留时妻子的劝告出现在他的脑海。他暗暗吃惊,淑琼果然料事如神。尽管他还不明白夫人的深意,可是对夫人的话他从来就言听计从。想到这里,他决定听从夫人的劝告,谢绝这个任命。用什么理由才能不让肃亲王气恼?有了,伍连德对着肃亲王深施一礼: "王爷厚爱,连德怎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连德现在不能接受这个任命,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 "

肃亲王满脸诧异的表情: "什么?还有要事?据我所知,除了外务府总医官和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外,你没有其他职务呀。这两个职务你依旧可以兼任。难道还有别的要职?莫非洋人许你什么了? "

伍连德道: "王爷误会了,连德只知为国效力,官职大小并不重要。所谓要事,是指东北的鼠疫。 "

肃亲王更不明白了: "鼠疫不是已然肃清了吗? "

伍连德道: "现在鼠疫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并不等于灭绝。东北鼠疫的来源还要进一步研究,防治鼠疫的机构还有待建立。从历史上看,类似的大鼠疫流行往往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再度出现,我以为东北还会发生大鼠疫。当务之急是彻底搞清鼠疫的来源,建立可靠的卫生防疫系统,对鼠疫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在下次大鼠疫出现的早期进行控制。参加万国鼠疫研究会的各国专家都同意我的看法,因此连德必须返回北满,建立鼠疫管理机构。 "

肃亲王道: "这个没有问题,你可以先回哈尔滨建立鼠疫管理机构,待完成后返京任职就是了,卫生司司长可虚位以待。 "

伍连德道: "鼠疫之复来或许一年两载,或许更长,连德必须在北满坚守,直到鼠疫再次流行。 "

肃亲王看着伍连德: "这么说你打算在东北坚守到鼠疫重来,如果10年,20年,大鼠疫还无踪影那? "

伍连德毅然回答: "我就继续坚守下去,直到大鼠疫重来的那一天。 "

肃亲王一拍案: "好,这才叫国士。既然东北要防患于未然,那我就不勉强了。 "说罢深施一礼: "我这里代天下人先行谢过,鼠疫的险关就请你死守了。 "

伍连德赶紧回礼: "连德一定不辱所托。 "

这是伍连德第一次推辞了国家卫生系统总管的任命。

出了民政部,伍连德干脆命人取来行李,直奔火车站,乘车返回天津。全家重逢,悲喜交集。一家人先去给长明上坟,然后才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们睡下后,夫妻二人在灯下细语。尽管这几个月发生的事,伍连德都在书信中说过了,黄淑琼还是要他详详细细地讲给自己听。

最后说到谢绝肃亲王的任命,伍连德道: "淑琼,果然让你猜中了。肃亲王希望我能出任卫生司司长,我按照你的建议,以北满鼠疫可能复发而拒绝了。 "

淑琼点点头: "连德,你专注于东北,必有所成。京师形势难料,还是远离为妙。 "

伍连德称是: "北满也的确需要我,我在家休息几天,便赶回哈尔滨去。 "

几天的假期一晃而过,伍连德心牵哈尔滨,在家也待不住了,于五月中旬返回哈尔滨。

回到哈尔滨,他立即召集各方面人员,讨论建立鼠疫预防机构之事。因为北满处于国境线上,讨论的结果是在海关之下建立英文名称为北满鼠疫防疫局的哈尔滨防疫事务总处(又称东北防疫总处)。伍连德和负责哈尔滨海关的英国人沃森一起制定了建立东北防疫总处的计划。按计划,该处总部设在哈尔滨,在满洲里、齐齐哈尔、艾根、三星设立分支,每年经费六万元。计划完成后,先上报外务府,然后交驻华外交使团批准。因为所需经费需由哈尔滨海关收入中拨出,根据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要从关税及盐税中扣付,任何额外的用途必须经驻华外交使团批准。

计划上报后,伍连德来到满洲里,实地考察了旱濑的捕获情况。在当地,他走访了旅店,并亲身经历了捕获旱濑的现场,获得了宝贵第一手资料,并亲手进行了旱濑解剖。

他了解到,旱獭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被健康的同类逐出巢穴。在北满,猎人们很久以来约定成俗,不捕获染病的旱獭。但是由于闯关东的人日益增多,加上旱獭皮的高额利润,无数的人加入捕捉旱獭的行列。他们不能辨认染病的旱獭,反而因为容易捕获而不放过。因此,此次鼠疫正是由于这样,使鼠疫从旱獭传给人类。而且这种鼠疫和以往不同,以肺鼠疫的形式出现,造成这场大祸。他完成了东三省鼠疫防治的科学论文,于1913年发表在著名的LANCET杂志。

伍连德意识到,想防止鼠疫的再度出现,只有严禁旱獭毛皮交易。其次就是在北满各地常年严格监视,一旦出现鼠疫,尽早控制。可是,能做到吗?如果鼠疫再次猖獗,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

从满洲里回来后,伍连德马不停蹄走访东三省的总督和巡抚。锡良已经离任,新任奉天总督赵尔巽对此非常支持,拨款18万元作为开办费,吉林省也拨出120亩地作为防疫总处总部,目前唯一没有落实的就是防疫总处的每年经费了。计划书上报给外务府以后一直没有下文,伍连德只好返回北京落实此事。

回到北京后,伍连德亲自走访各国驻华使馆,边解释边督促,靠着他盖世的声望,驻华使团终于批准了从海关收入中拨给东北防疫总处的年度经费。到了这时,伍连德才松了一口气,有了各方面的支持和保证,北满防鼠疫体系的建设就能顺利进行,他也可以休个长假了。

伍连德除了医学教育外,还非常重视医学交流,随时随地地加以促进。利用这段空闲时间,他首先拜会了在京的中外医学人士,不仅就北满防疫体系的建设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了在北京的医学交流网,一种类似医学会的地方组织。

这次来京,为了避免为各方人士所扰,他选择借宿于好友,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家中。莫里循提到,很久以来,欧洲对东三省的了解基本上基于俄国报纸的介绍,经过他到东北实地采访,发现出于政治的原因,俄国对东北的报道充满谎言,肆意造谣和夸大事实,为俄国在远东的利益服务。为了改变欧洲公众的固有看法,他发了几篇关于东北的报道,可是由于俄国人的谎言由来以久,他的报道不被大众接受。在采访俄国政要时,他被明确地告知,俄国不希望看到强大的中国。东北大鼠疫期间,为了使中国出洋相,俄国尽量夸大这场瘟疫,竭力强调中国的落后,说中国不像文明国家俄国那样有应付这种突然灾难的能力。正是伍连德,彻底改变了欧洲公众的这种印象。他的大名在欧洲众所周知,他说出的话肯定能被大家相信。莫里循希望伍连德能撰写有关东北真实情况的文章,以改变欧洲公众的看法。伍连德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从北京刚刚回到天津,伍连德便接到哈尔滨东北防疫总处急电,据闻,俄国境内旱獭大批死亡。目前哈尔滨流言四起,人心慌慌,请伍连德速回。

难道真的象自己预料的,鼠疫这么快就卷土重来了?难道前一阵只是暂时占上风,鼠疫这个恶魔悄悄隐藏起来,现在伺机再起?

怀着无数的疑问,伍连德再度出关。

注解

[1],政府官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十年磨剑

1

1911年7月15日,哈尔滨火车站。

伍连德刚走下火车,新任道台李家鳌和俄国科学家萨伯罗特尼就迎了上来。李家鳌见到伍连德,也顾不得寒喧: "伍大人您可回来了,如今哈尔滨满城风雨,鼠疫卷头土重来的流言四起。 "

萨伯罗特尼打断了李家鳌的话,用英文道: "伍博士,从西伯利亚到满洲里一线传闻有鼠疫出现,今天我们能不能面谈此事? "

伍连德和萨伯罗特尼约好下午在俄国医院会面,安慰了李家鳌几句,便赶到防疫总处,召集所属防疫人员开会,安排在北满进行鼠疫监测。之后赶去会见萨伯罗特尼,两人商定中俄双方组成联合调查组共赴满洲里、然后深入俄国境内进行调查。

伍连德一到,整个北满平静了许多。经过对北满进行全面监测,证实没有鼠疫出现。防疫总处发布安民告示,使哈尔滨一带的民心稳定下来。

随后,伍连德和萨伯罗特尼率中俄联合调查组自满洲里进入俄国境内,在一队哥萨克骑兵的护卫下,中俄调查组在大草原上风餐露宿一个多月,白天在露天做实验,夜晚宿营在帐篷中,详细地对草原原生啮齿类动物进行调查,同时对中俄旱獭贸易有了详细的了解。

在初步查明旱獭是鼠疫的源头后,伍连德本以为,只要禁止捕捉旱獭,就能够阻挡鼠疫的传播。可是当他到中俄边境实地考察,才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其实中俄双方政府早就下令禁止捕捉旱獭,可是由於利润丰厚,偷猎现在十分严重,甚至受到中俄的一些官员的暗中支持。而且为了逃避关税,走私猖獗,旱獭的交易几乎无法控制,也就是说无法阻挡人与野生动物接触,因此鼠疫的威胁依然存在。

这次调查,他终于发现了东北大鼠疫的疫源。早在1910年的春夏之交,在俄国西伯利亚的斯列坚克斯即已出现鼠疫,接着俄属黑龙江下游的尼克拉耶夫斯克城也发生鼠疫。但由于俄远东地区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加上俄国方面严密控制,使疫情没有扩大。当时俄国方面出于自身的利益,规定中国人一旦有鼠疫的嫌疑的立即驱逐出境。1910年10月初,在俄国大乌拉站一间华人工棚里,突然有七个人暴死。俄国人知道是鼠疫,将这个棚屋子和里面华人的衣服全部烧毁,幸存的华人立即驱除。其中两人于10月19日来到满洲里,10月25日发病后死亡,同院居住的房东、客人等也相继感染鼠疫死亡,从此开始了东北大鼠疫。由于东北的窝棚密不透风,温度较高,细菌容易繁殖,使得鼠疫很快流行起来。

此外,伍连德发现在俄国境内自1905年起就有散发的鼠疫病例。证实了他的一个假设,鼠疫是从俄方传过来的。他认为鼠疫可能自古就存在于中亚大草原上,因为环境变化而引起在动物和人群内的流行。这次鼠疫虽然来源于捕捉旱獭,可是俄方这种不负责任的防疫措施才是造成如此大规模流行的真正原因。这次调查的结果后来由他在伦敦的国际医学大会上宣读,并发表在著名的LANCET杂志上,是当年一项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完成这次调查,证明近期没有鼠疫复发的危险,伍连德继续留在哈尔滨抓紧防疫总处的建设。各地医院相继破土动工,人员也陆续招聘到,其他各项工作都开始着手进行,此时已经是1911年秋天。

1911年果然是多事之秋,十月,武昌的枪声响起,天下震动。远在哈尔滨的伍连德一边专注在鼠疫防疫系统的建设上,一边密切注意时局的变化。特别是他的家眷已经搬到北京,使他为此有些担心。

战局越演越烈,伍连德坐不住了。尽管东北防疫总处的建设到了关键时刻,他的心已经飞往汉口,他要到前线救护双方的伤员。

天下大乱之际,伍连德心里想着人民,装着百姓,即刻启程,星夜入关。

山海关已经在望了,他突然接到外务府的电报。朝廷下令他和驻德公使梁镇东,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组成三人代表团,赴海牙参加国际鸦片会议,代表政府签署了国际鸦片公约。

身为外务府总医官,他只好服从命令,转头北上。10月30日,火车接近奉天了,南方的战事一下子又涌上心头。自从在槟城主持禁毒遭到挫折后,他心中总有一个愿望,有朝一日继续禁毒事业。当年,他是南洋一个初露锋芒、满腔热血的年轻私人医生,有才华有抱负,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在殖民地,作为二等公民的他,受人暗算、被政府打击,最后惨淡地背井离乡。现在,他将代表世界吸毒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其他大国一起签署全球禁毒公约,这不仅是官方对他在东北防疫成绩的肯定,也满足了他这个心愿。到了这个时候,他切实地感到毅然归国是走了一条光明大道,不仅为祖国效了力,救黎民于水火,而且也一洗前耻,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

可是,南方前线在流血,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令他片刻不得安宁,个人的荣辱固然重要,救死扶伤则更为重要。他想到莫里循,如果莫里循能筹建基金装备一支红十字会医疗队,自己负责招募在北方的医学人才,然后再南下的话,就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于是,在火车上他提笔写到:

我亲爱的莫理循:

原谅我在疾驶的火车上写这封潦草的信,但一种感到鼓舞的想法油然而生:我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在前线治病扶伤上,要比花费在充当鸦片会议代表上强多了。这是紧要关头,国家需要领导人。我别无它求,只希望能成为中国新一代医务工作者的领导人,这些人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这个机会似乎来到了,我现在写信请求你并通过你促使《泰晤士报》和英国公众帮我筹集基金来装备起一个红十字会,由我率领开赴前线,一视同仁救护双方伤员。如果得到从英国发来的答应给我支持的电报,我将立刻要求解除我眼下去海牙的使命,同一个合适的医疗队一道去战场(如可能从汉口开始)。敬请你认真考虑此事,并打电报到奉天将你的意见告诉我。这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之一,我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并甘受任何艰难,以期向我的人民表示我为他们而生活、工作。我心如潮涌,写不下去了。南方的工作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招唤着,吸引着我。你能鼎力相助吗?你能打电报给《泰晤士报》从而使英国公众得知此事吗?英国公众对世界这一部分的呼吁会给予响应吗?我时刻伫候回音,如认为重要,望用电报答复我。我的地址是:奉天亚斯特大楼。

你非常诚挚的

伍连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伍连德在奉天得不到莫理循的确切回复,只好回哈尔滨,一边继续防疫总处的建设,一边等唐国安前来会合。此时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作为袁亲自从海外聘请回来的专家,以及这三年在军中和北洋系将领的交往,还有和在华外国人的友谊,他对在京妻儿的安全终于放下心来。

各种消息相继传来,南方各省纷纷响应起义。这天他读到报上的消息,11月9日,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他岳父黄乃裳在家里召集30多名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民军作战。福州体育会、南台商团等成员三百多人齐集仓山的福建同盟会会址,准备进城援助。队伍集齐了,需要选一名旗手在前面擎旗。黄乃裳说: "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63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让我给大家当一回旗手吧! "于是,黄乃裳擎着十八星红方大旗,带领大队人马冲向花巷民军总司令部。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清军投降了,福州光复。福州辛亥光复后,成立了福建军政府,黄乃裳出任省交通部部长。

这时,伍连德才明白妻子劝自己留在东北的深意。原来岳父早就加入同盟会,是福建同盟会举事的重要人物。如果他留在北京就职,难免会受到牵连,起码也会被卷进政治旋涡。

就在国内一片枪声中,1911年12月,伍连德放弃了南下救护的计划,和唐国安在哈尔滨会合,乘坐东方快车出满洲里、经西伯利亚到莫斯科,然后经华沙到柏林与梁镇东会合。一路上,伍连德心情愉快地领略沿途的景色,全然没有想到,他竟然是清政府最后一批公派出国人员。

在海牙,伍连德等庄严地代表中国政府在全球禁毒公约上签字,正式开始了中国官方禁毒的近百年历史。

海牙会议结束后,伍连德应邀重返英国,进行巡回演讲。他现在已是国际知名学者,到处受到热烈欢迎。凯旋般的气氛,旧友重逢,使他暂时忘记了中国的局势。利用这个机会,他积极向英国民众介绍中国东三省的实际情况,改变了英国民众为沙俄所欺骗而形成的看法,树立了东三省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观念,也介绍了中国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

就在他在英国春风得意期间,他的两位朋友唐绍仪和伍廷芳分别出任南北双方的代表进行和谈,达成了共和的协议。他在新加坡结识的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他的好友加连襟林文庆追随孙中山左右,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同时兼任孙中山的保健医生。2月12日,清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礼聘他回国的袁士凯出任大总统。

顷刻之间,天翻地覆。伍连德此时已经结束了在英国的讲演,回到德国柏林,正准备乘东方快车返回哈尔滨。

人在柏林的伍连德不知道国内详细情况,恨不得插翅飞回北京。可是他是清朝的公派人员,现在那个朝廷不在了,他的各项费用包括回国的旅费全无着落。伍连德一下子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看着伍连德急得团团转,作为欧洲招待一方的前驻德公使梁镇东只好自掏腰包,给伍连德买了一张从柏林到哈尔滨的二等车票,让他得以立即归国。和来的时候作为政府代表的条件相比,二等车厢的条件就差多了。伍连德归家心切,只要能走,条件可以将就,二话不说,登车就走。

二等车厢一个舱四个人,伍连德被分到车厢尾部的那间,因为紧挨着轰轰作响的机房,这间比较小,只有两个乘客,另外一位长得比较黑,看不出是哪儿的人。

两人寒喧着。那人的英文口音非常重,尽管伍连德走过不少地方,也听不出是哪里人。那人一听伍连德是中国人,特别高兴,介绍说自己也是中国人。他乡遇同胞,伍连德也十分高兴,用中文问: "请问尊姓大名? "

对方一点反应都没有,伍连德再换英文问,对方回答叫EugeneAcham。伍连德也有用闽南话和广东话混合拼写的名字,於是再问: "你能够用中文写出自己的名字吗? "

对方摇摇头说: "这样吧,我告诉你我们家的故事吧。不过按我们的习俗,一旦这样我们就是好朋友了。 "

列车启动了,Eugene开始讲家史。他父亲叫Acham,从广东来到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多巴哥,所以他就出生在那里。长大以后在伦敦学法律,回到特立尼达以后当了律师,和当地的混血儿结婚,生了两个儿子。现在听说中国革命了,打算回祖国效力。

伍连德和Eugene一样,也是生在英属殖民地的第二代华人,因此倍感亲切。根据他的情况,他坦率地告诉Eugene,他回国服务有两个不利之处,一是没有中文名字,二是不会汉语。汉语只能慢慢学习,象自己这样回国三年了,汉语还很不流利,现在先要有个中文名字。

Eugene当即请伍连德起名,因为Eugene也不知道他父亲姓什么,伍连德根据Acham的发音,认为是广东话阿陈,所以建议姓陈,Eugene没有异议。名字就根据Eugene的发音了,叫友仁,於是EugeneAcham的中文名字就叫陈友仁,EugeneAcham这个原名几乎无人知晓。

在漫长的旅途中,两个人天南海北地聊着,伍连德在中国的经历让陈友仁大开眼界。等到了哈尔滨,两个人已经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了。

回到哈尔滨,伍连德终于松了一口气。看看哈尔滨的局势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动乱,看来国内的局势等到了控制,简单地处理了一下防疫总处的工作后,他和陈友仁坐上中东铁路的火车,在长春换车,往北京赶去。

两人一路走一路打听时局,这时内阁名单出炉了,是伍连德的朋友唐绍仪组阁,施肇基出任交通总长,伍连德心里有了主意。列车终于到了终点,伍连德再度踏上前门火车站,感觉到祖国天翻地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伍连德回到北京,和家人重逢,彼此心里悬着的石头都落地了。次日他带着陈友仁去见施肇基,施肇基看到伍连德平安回来十分高兴,告诉他正在托外交部尽管解决他回国的经费。对他推荐的陈友仁,施肇基当即任命为自己的私人秘书。

办完这件事后,伍连德赶紧返回哈尔滨,处理因为改朝换代的混乱而几乎停滞的防疫总处的组建工作。

唐绍仪内阁很快倒台了,陈友仁随即去职,成了英文报纸京报的主笔,专门跟总统府对着干,反对帝制捍卫共和。每次回京时,伍连德都会探望陈友仁。次次都看见他在愤笔疾书,很令伍连德为他担心,因为这样随时可能送命。

陈友仁这个伍连德在旅途中结识的好友没有让他看错,后来南下成了孙中山的外事秘书,27年和31年两次出任汪精卫另立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918以后还担任了一阵宁粤合作后的外交部长,是国民党党内的极左派,联俄联共的中坚。1933年19路军搞福建事变,他又出任外交部长。19路军失败后他流亡法国,娶了比他小31岁的张静江四女儿张荔英。1938年回到香港,想回国参加抗战,为蒋介石所不允。香港沦陷以后被日本人押回上海软禁,1944年5月24日在上海病逝,新中国成立后享受烈士待遇,安葬在八宝山。一生的传奇,其实起源于西伯利亚快车的那个拥挤而轰轰作响的两人车厢里。

告别了新结交的朋友陈友仁,伍连德又回到哈尔滨,马不停蹄地走访各口岸,安定人心,防疫总处的检疫站和医院的建设得以继续进行,对鼠疫的监测也重新进入轨道。可是就在这时,因为改朝换代,驻华外交使团突然停止从关税中拨给防疫总处每年六万元经费。

刚刚回到哈尔滨的伍连德只好再返北京,找到外交部次长颜惠庆询问此事。颜惠庆也不知道为什么驻华外交使团突然变卦,建议他自己去问。伍连德只得挨个走访英法美德领事。现在的伍连德,已经不是刚到哈尔滨时受尽洋人白眼的无名之辈了,他用自己的成绩赢得全世界的尊重,驻华外交使团对他极为礼遇。可是涉及防疫总处的经费,还得仰人鼻息,费劲口舌。

经过一番交涉,他终于弄清了内情,原来是因为俄国的强烈反对,看来是他在欧洲人民面前揭穿俄国的谎言,使俄国人恼羞成怒,把他刚刚拯救十万俄国公民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伍连德在北京多方活动,还是不能成功,使他心急如焚。看到这种情况,莫理循劝他不要着急,这种外交上的事要有耐心,建议伍连德和家人去度个假,放松一下。

伍连德接受了莫理循的建议,和家人一起去北戴河度假。宁静的北戴河让他的情绪好多了,放松了几天以后,重新考虑东北防疫总处的前途,他下定决心,绝对不能因为俄国人作梗,使防疫总处流产。在北戴河,他给莫理循发了一封长信,希望通过他获得英国公众的同情和支持,促使英国政府大力支持防疫总处的建设。

经过他和莫理循等人的努力,驻华外交使团终于批准了东北防疫总处的年度预算,但是还有两个附加条件,一是用卢布结算,二是每年审核一次,表现令人满意才能继续批准。

之后几年,伍连德年年入京接受询问,直到1917年,防疫总处的预算才固定下来。其后又发生俄国十月革命,卢布贬值,经过争取才改用现银支付。这几年,经费审批的手续极为复杂,以致很多时候工资拖欠,要靠东挪西借。这些的经历使伍连德深深地感到苦痛和屈辱,也是促使他力主收回海关卫生检疫权的一个主要原因。

收关!伍连德把这个梦想牢牢地记在心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1913年6月,伍连德应召回到北京,受大总统袁世凯的召见。在大总统府,袁世凯和伍连德终於又见面了。刚刚平定国内各种反叛的袁世凯意气风发,但是对伍连德比上一次客气多了,开口就提及六年前寄向南洋的那份聘书: "伍博士,我还清楚地记得,六年前是施肇基向我推荐你,我当时就把聘书寄往南洋。我们很快在天津见面了,你希望先去欧洲考察各国军医教育,没想到等你终于回天津开始工作时,我已经被逼下野了。 "

伍连德也很感慨,这六年,改朝换代,天翻地覆,是英雄借时势的六年,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六年。

袁世凯接着说: "正如初次见面时谈过,当时请你回来,原本是想把陆军军医学堂从日本教员手里夺回来,没想到无意中得到一位国士。袁某平生快事,此为其一。伍博士,现在民国局势稳定,我希望你能出任卫生署署长。 "

这是伍连德第二次受邀出任国家卫生系统最高领导,他想了一下,还是婉言谢绝了。这次和政治和局势无关,完全是因为哈尔滨那边防疫总处的工作刚刚开始,实在不能没有伍连德。

袁世凯对此表示理解,改聘他为大总统侍从医官之一,可以不必待在北京。大总统侍从医官以中医为主,包括伍连德这个挂名的在内,只有两名西医。伍连德也一直没有机会为袁世凯看病,直到两年以后。

1916年5月,北京大总统府急电,召伍连德火速进京。伍连德风尘仆仆赶到北京,被大总统府的专车直接从火车站接走。到了大总统府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马上迎了出来。伍连德在天津时,和袁克定颇有交情。见面后,心急如焚的袁克定顾不得客套,拉着伍连德的手就往里走,一边走一边简单介绍袁世凯的病情。

袁世凯的床前围了一堆人,七嘴八舌不知在说什么。袁克定顾不上给大家介绍,扒开人群,把伍连德带到床边。伍连德一看,袁世凯早已神智不清,经过诊断,他认定袁世凯是尿毒症,情况已经很危急,建议按西医的办法进行保守治疗。袁克定一个好字才出口,床边一阵喧哗,十几张嘴吵了起来,伍连德被挤到一边。

伍连德这才发现袁家此时根本没有能做主的人,除了袁克定以外,袁家其他人都不同意他的方案。大总统的侍从医官是根据袁家人的喜好聘用的,袁世凯的每个太太都有自己信任的侍从医官。这些中医之间毫无会诊的可能,只是一个接一个地诊断,然后互相反驳。这个说内火上升,那个说阴阳失调,第三个说肾衰。至于治疗方案就更没法统一,连袁的马夫也要参与意见。

于是伍连德的治疗方案根本不被采用,对袁世凯的治疗全用中医的办法。各种中药、凉的热的甚至包括寒食散都相继用上了。伍连德能做的就是冷眼旁观,陪着袁世凯渡过人生的最后一刻。

在伍连德眼中,袁世凯无疑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而且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不是袁世凯从南洋请自己回国,他也不能施展抱负、扬名环宇。可是,身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却不能用平生所学救袁世凯之命,让他在沮丧之外平添了些愤慨,对停滞不前的中医有了更大的成见。促使他后来强烈主张改革旧医,走中医科学化的道路。

一个英雄无奈地看着另外一个英雄离去,作为一个名动公卿的名医,伍连德平生经历过很多次,看惯了中国近代史的春月秋风。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继续任命伍连德为大总统侍从医官。他先后担任大总统侍从医官十余年,但依旧常驻哈尔滨。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东北防疫总处从无到有,渐渐名声在外,成为世界上知名的防疫和研究单位。吸引了许多人才,伍连德手下开始聚集起一批中外精英。

随他第一次来哈尔滨的林家瑞在东三省鼠疫防疫结束后回陆军军医学堂完成学业,毕业后即到他手下工作。伍连德的第一个高级助手陈祀邦也是南洋华侨,出生在新加坡,和他一样从剑桥获得医学学位。另外一个高级助手是从爱丁堡毕业的英国人罗纳德。两年后,陈祀邦入京筹建传染病医院,罗纳德返回英国,在一战中服役。伍连德正在寻找新的高级助手,唐绍仪向他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也是剑桥的毕业生,名叫陈永汉。陈永汉出生在上海巨富之家,在英国留学时和一位英国女子相爱。他父亲得知消息后,不惜化巨款让两人分手。陈永汉受此刺激,陷入颓废之中。和其父是世交的唐绍仪见此情况,索性把他从上海带到哈尔滨,交给伍连德。

爱情受挫折的陈永汉在北满找到了精神寄托,一直跟随伍连德二十多年,成为中国卫生防疫的著名专家。

1921年,从维也纳大学毕业的奥地利医生、犹太人伯力士前来申请工作。看着他衣冠不整、不善言辞的样子,伍连德怎么也不相信这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仔细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伯力士在一战中先后在俄国和日本人的监狱中度过,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几乎精神失常。

开始工作后,伯力士的情绪还是很不稳定,有一天自杀,被伍连德及时抢救,才得以脱险。伍连德发现,虽然伯力士不善和别人相处,可是他的工作能力极强,而且有很强的语言天赋,会讲英法德俄等语言。伍连德和陈永汉在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上对伯力士不断鼓励和启发,并为他从流亡到本地的波兰人中找到了一个妻子,给他增加工作量,鼓励他参加社交,渐渐地帮助他走出阴影。

获得新生的伯力士此后也一直追随伍连德,抗战爆发后他自愿留在中国,作为国民政府的专家参加抗战,他和陈永汉等在常德细菌战中立下大功。

就是这样,东北防疫总处不仅承担着东北鼠疫监测和防治任务,还培养出中国微生物学的一代精英。这些人不仅有学识,还和伍连德一样有爱国的志向,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舍生忘死地为国效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1911年以后,虽然每年出现零星的病例,东三省的鼠疫流行进入了潜伏期。连续几年的监测,没有发现任何流行的迹象。人们开始松懈了,可是伍连德没有,他认定鼠疫一定会卷土重来,防鼠疫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鼠疫果然没有消失,1917年底,外交部电令总医官伍连德即刻赶往山西,从内蒙到山西开始出现鼠疫,特令伍连德前去参加防疫。等了七年,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伍连德接到命令后,一刻没有耽搁,马上赶赴山西。

伍连德满怀热情地来到达山西,当地的现状让他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和七年前不同,现代医学在中国发展很快,对鼠疫的重视程度更高。山西鼠疫发生后,以内务部为主由各部选派委员共同组织防疫委员会,很多医务人员受各方面委派,从各地先后赶到现场。特别是内务部派遣了人数众多的医疗队,可是毫无防疫经验。山西本省的卫生系统很不完善,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根本不愿意外人插手。此外还有一些包括莫理循在内外国医疗人员和志愿者。整个山西防疫没有统一的指挥,处於各自为政的状态。

伍连德作为外交部派遣人员,根本无权指挥其他队伍。外交部也没有后援,他只能靠自己,开始尽可能地进行防疫工作。

经过初步调查,他了解到,8月,鼠疫爆发于绥远伊克昭盟乌拉特前旗扒子补隆,9月下旬传入包头,10月中旬传入土默特旗和归化,11月经到萨拉齐贸易的商人传入山西大同县。12月下旬五原城里一所教堂的三个比利时传教士相继死亡,症状都是头痛、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吐而不泄,与上次东北大鼠疫相同,从而引起中外人士的注意。此时,绥远疫情已十分严重。12月疫情呈大流行之势,鼠疫随着在内蒙贩卖羊毛和做生意的人一路传来。12月下旬到达萨拉旗,而后是丰镇。由於旅行主要是乘马车或者徒步,传播由西向东缓慢而稳定地进行。

根据这些情况,他意识到,一旦鼠疫传到大同,便很难控制。从现在的情况看,交通要道丰镇是关键。如果能在丰镇设防,就有可能把鼠疫控制在丰镇以西。于是,他即刻前往丰镇,希望能够一夫当关。

1918年1月3日,伍连德来到丰镇。在这里,他遇到了两名志愿参加鼠疫防疫的美国医生,他们刚刚随着鼠疫从萨拉旗、绥化一路退了下来。他们告诉伍连德,本地官员根本不听他们的建议,甚至不承认有鼠疫。两人见到伍连德这位鼠疫专家十分高兴,决定归伍连德调遣。这样,加上自己的随员,伍连德勉强有了一支防疫队伍。

鼠疫流行日益紧急,伍连德立即找到本地官员,作出以下建议:马上建立传染病医院和隔离病房,立即阻断由西向东的交通,对於来往行人,须由卫生人员检查后发予路条才能通行,在大同、张家口、南口控制人员来往。

由于伍连德名声在外,有关部门对他的建议不能不重视。几天后作出的反应,1月9日官方彻底封锁由西向东道路。伍连德原先建议的有限的通行被地方官改成彻底封锁交通要道,结果行人只能从乡村绕道,这个错误的措施使鼠疫很快在农村传播起来。

恰恰就在这紧要关头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月10日,归伍连德指挥的一名美国医生来到一名鼠疫死者家中,按常规取走了死者的肾脏以免鼠疫扩散。可能由於他刚来华不久,不明白身体毛发受之父母的传统,没有对尸体进行清洗、缝合和穿戴。死者的父亲义愤之下追打美国人,并召集乡亲焚烧了医疗队的住所。当地仇洋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使防疫队无法继续工作。

对此,伍连德主动承担责任,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可是,由于官方和民众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的防疫措施都不能按计划实施,在丰镇根本就不能阻断鼠疫。

疫区群龙无首,防疫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阎锡山戒心重重,生怕中央政府借此介入山西。伍连德在山西一筹莫展,无所作为,说服不了官府,也调动不了其他医疗人员,只能向外交部要求离开山西。外交部批准了他的请求,1月30日,他称病离开了山西。

山西的鼠疫越来越严重,直到传入山西南部时,各方面才统一协调,由全绍清全权负责防疫。事后证明伍连德的判断是正确的,本来可以很容易控制的鼠疫成为大流行,不仅遍及山西全境,而且周围省份甚至南京都出现病例,流行了十个月才得到控制,估计死亡人数为16000人。

尽管不是他的责任,伍连德对这次走麦城感触很深。首先,中央政府没有施肇基这种能够担当、善於协调的人才。其次,山西从阎锡山以下,其表现还不如满清官员,只顾个人利益,丝毫不管病人死活。第三,官员和民众知识的缺乏和医疗设置的落后,也造成鼠疫控制上非常困难。最后,鼠疫防疫组织混乱,没有像东北防鼠疫时,一开始就明确指挥权,使得山西鼠疫防疫一团混乱。

山西之行虽然令人沮丧,可是还有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就是筹建了三年的北京中央医院终於开张了。

1915,财政总长周学熙和伍连德商议,想拨出10万元在西山建一座结核病疗养院。伍连德认为,北京最需要的不是在西山建立一个疗养式的医院,而是一所在城区为老百姓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周学熙对此深以为然。

为了这件事,北洋政府特意在中央公园会议室召开会议,除了周学熙和伍连德外,还有内务总长朱启衿、外交总长曹汝霖、司法总长章宗祥、国务院参事林长民等高官与会,与会的还有施肇基的胞兄、陇海铁路局局长施肇曾。在林长民等人的极力促成下,伍连德的建议得到通过,除了财政部的10万元外,会上还集资11万元。聘请伍连德为该院院长,施肇曾为财务长,筹建这所北京中央医院,于1916年6月在西城破土动工。

建立现代化的综合医院,也是伍连德梦寐以求的事业。除了哈尔滨那边鼠疫监测业务外,他积极投入这所医院的建设中。可是没有想到,从筹备开始就好事多磨。先是二十一条,后是袁世凯从登基到下台,北洋政府动荡,使财政部预定的建院资金无法保证。

无奈之下,伍连德返回家乡,为北京中央医院募捐。滨城的爱国华侨对这件事积极支持,共募得3万元。梁启超就任财政总长后,伍连德说服他提供3万元资金,以及每年1千元行政经费,最后施肇曾捐款5000元,伍连德捐款2500元,使医院的建设得以继续进行。

北京中央医院于1918年1月落成并正式开诊,这是中国人自己兴建的第一所综合型大医院,芝加哥现代医院杂志于1917年4月刊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日本大连南满铁路医院也参考北京中央医院的样子建造。中央医院开业以后,盛况空前,来参观的市民如潮,成为北京市医疗卫生的一个重点。

建立大型医院是伍连德从1908年回国之初就开始的梦想,十年后这个梦想终於实现了,医院建成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医院的管理之中去,可是没有想到,医院刚刚开业不久,就出现了裂缝。

作为中央医院的院长,伍连德热情洋溢地开始主持这所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医院。可是没想到,他和施肇曾这两位过去三年内合作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作为医院财务总管,施肇曾在管理上应该听从伍连德的。可是他发现,施肇曾开始凌驾于他这个院长之上。伍连德开始以为有旁人挑拨,施肇曾误信人言。不久发现另有内情。

原来施肇曾是想用他刚刚从美国获得医学学位的长子取代伍连德。对这种做法,很多人表示极大的不满,纷纷支持伍连德。因为中央医院的建立伍连德功不可没,当时在中国医学界,能和伍连德齐肩的凤毛麟角。一个刚刚毕业于美国一所小学校的毛头小子,怎么能和他相比?

眼看两人水火不相容,在这种情况下,伍连德采取了忍让,主动辞去院长的职务。他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施肇曾的弟弟施肇基。施肇基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在东北防疫时,两人结成生死之交。他这样做,就当是一次感恩吧。

伍连德满怀惆怅,悄悄地走出中央医院的大门。过去三年中,只要他在北京,就会骑上自行车,从东堂子胡同的家中出发,经过故宫景山北海,来到医院工地,晚上再骑车从原路返回,就这样渡过了无数辛劳而快乐的日子。

伍连德感叹一声,骑上车,披着一身晚霞暗淡离去。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精彩选载结束,欲看全本,请购原书。

人物简介: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中国医学家、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字星联,祖籍广东台山。于20世纪初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899年从槟榔屿赴英国学医,专业研究传染病和细菌学。1903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回马来西亚开诊所。1907年,清朝政府聘请他为北洋陆军医学堂副监督。1910年到哈尔滨对抗鼠疫,在三个月内控制住了病情。1912年受中华民国聘请为大总统侍从医官。1913年和1919年他又两次在东北抵抗鼠疫和霍乱的爆发。先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香港大学和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从1926年9月9日开始,任滨江医学专科学校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辞职赴北京任全国海港检疫总监。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后赴香港,1946年回到马来西亚,在那里创办了吉隆坡医学研究中心。1960年1月21日逝世于马来西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5:02 PM , Processed in 0.0450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