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0|回复: 1

[时评] “请你不要笑,严肃点”| BBC纪录片内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9-10 李邑兰 南方周末

“中式学校”的校长李爱云(中)说话不徐不疾,态度温和,脸上总挂着笑。但在拍摄纪录片的宣传照时,导演神情严肃地告诉李爱云:“虽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李爱云供图)


严格来说,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纪录片:BBC起意,招募、选拔他们认为合适的中国面孔的老师,到选定的英国公立学校,展开一场他们认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和中国学生比,英国学生老是输?

事情要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说起,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

英国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套纪录片真人秀——《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测试中英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

拍摄进行了一个月,更长的时间花在了前期筹备上。在这个由BBC发起的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老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在临时组建的“中式学校”内,对博航特中学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式教育试验。BBC承担老师们的住宿、交通。项目最后,让两种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哪边的成绩更好。

2015年8月4日,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在英国首播,并通过视频网络在中国传播,立即在中、英两国引发巨大关注,视频网站累计点击率达100万次。

纪录片中,中国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狰狞”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这副形象在片中贯穿始终。

中英两种文化的冲突、课堂的无序、中国老师的崩溃:这似乎是一场中方注定失败的试验。纪录片最后,考试成绩公布,“中式学校”学生的数学、中文、科学(包含生物、物理、化学)成绩以绝对优势赢得胜利。

纪录片2015年3月底拍摄进行到尾声时,BBC纪录片对外宣传负责人瑞秋·鲍来到博航特中学,让五位老师为纪录片拍宣传照。“你们谁是(中式学校的)校长?”鲍询问。四位老师指了指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

李爱云说话不徐不疾,态度温和,她站到前排,面带微笑地望着摄影机。一位工作人员神情严肃地告诉李爱云:“虽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李爱云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导演组仍不满意,干脆把五位老师中表情最严肃的科学老师杨军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摄。宣传照下,5位老师表情古板,充满象征意味。

BBC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但提供了一份“新闻声明”,提到他们想借此“整顿英国教育,探索中式教育方法是否可以被移植到英国的课堂”。

1
一定要有思想品德课
纪录片一开场,英国的中学生换下衬衫、短裙,穿上中国式校服,升国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这些符号性极强的场面,也是英国人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印象。“填鸭式”教学画面反复出现并被强化,比如:老师不断重复一个单词,或是挥着教杆,在幻灯片上指指点点。

“其实,我们的教育方式已经改变了。”李爱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五位老师并不能代表中国教育,而中国因经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差异很大。

五位参与拍摄的中国老师,都说着流利的英语,都有欧美留学经历。李爱云和数学老师邹海连分别来自两所精英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另外三位,科学老师杨军、中文老师赵薇和体育老师王再鸣,目前都在英国工作和生活。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顶级中学。2015年高考前,高三共470名学生中,295名被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名校提前录取,再除去先期保送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的名额,最后参加高考的学生仅为21人。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超级中学”,不以高考为终极目标。这里的学生,考试不排名,下午四点左右放学,没有晚自习。

2014年10月,李爱云的一位学生告诉她,BBC正在全球招募中国老师,要求英语会话流利、有丰富教育经验和教学理念,此前李爱云曾以交换老师的身份,在美国教书一年。制片人告诉她拍摄的理由,很有吸引力:“看看中国现在先进的教育能不能适用英国。”作为一名语言老师,她想借此宣传南外的教育,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电话面试进行了很多次,李爱云记得,BBC的问题都很“主流”:“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平时怎么教语法?”“怎么教阅读、口语、听力?”以及“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处理?”最后一个问题,李爱云回答:“耐心说服教育,实在说不通了,有时会请家长。”她那时没想到,在博航特中学她也要用到这一招。

BBC制片人还专程飞到南京试镜,拍了李爱云的两节课,再到家里采访,最终确定:李爱云将教三门课:英语、中文和社会课。

社会课就是中国的思想品德课。李爱云没教过,一开始比较排斥,“中国的价值观并不一定适用于英国。”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比如“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意志高于一切”,而英国人更强调自我。但BBC导演组考察了一圈中国学校后,认为思想品德课能体现“中国特色”。李爱云最后选了几个她认为具有普适价值的话题:认识自己、面对挫折、交往的品质。

2
31-16=?这也太难了!
纪录片中最符合“中国老师”形象的杨军,实际也不那么中国——她1990年代初在西安一所普通中学当中学老师,1997年留学英国,随后定居,先后在英国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当了十年科学老师。杨军是最早加入BBC拍摄计划的中国老师,那时纪录片还在策划阶段,她在英国一所大学读教育比较学的硕士,导师将她推荐给了BBC。

在私立中学,杨军用的是私立学校老师的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安静听,在她看来,这和传统的中式教育非常相似。英国私立中学的学生来自社会精英阶层。公立中学的学生则家庭背景差异较大,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些胡闹的小孩坐不住,要让他们学中玩,玩中学,一边学一边玩。”

面谈之后,BBC导演组担心,杨军的教育方式会不会太英国化?为了解除导演的顾虑,杨军专程回西安,两个月走访了六所普通中学和四所国际学校,希望找回现在的中式教育。

四所国际中学对杨军的震撼很大——老师全英文教学,用的是英、美中学使用的教学大纲,学生的目的是出国,而不是参加中国的高考。

杨军认为,六所普通中学才是中国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向孩子们灌输最多的是,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

杨军观察,即使是普通中学,学校的硬件配备也非常好,和英国差别不大,教育方式也有了一些调整,但整体上,依然以灌输为主,很少有分组讨论,老师也很少提开放式的问题。

杨军跟其中的一所普通中学要来课表,想在博航特照用。在这张课表中,一天的学习从早上7:15开始,晚上一小时晚自习,19点结束,中间有1小时午餐和半小时晚餐时间。学习时间长达12小时,每周都有考试并且按分数排名。而英国学校,通常每天的学习时间是8小时。

赵薇来自广西南宁一所普通中学,她在中国当了四年老师,2012年定居英国,在一所公立学校教中文。初到英国,英国学生基本功之弱,令赵薇吃惊。一道数学题:31-16=?,初一的学生个个喊难、算不出来。在中国,这是小学二年级的难度。

赵薇入乡随俗,开始用看动画片、做游戏、唱中文歌曲等好玩的方式教学生学中文。但BBC纪录片中英教育的比赛,赵薇被激发了斗志,她决定采用在中国教书时的“速成”方式,通过高重复率、大量练习来巩固所学。

体育老师王再鸣是最后一位加入BBC纪录片拍摄的中国老师,她原本在广东一所大学教体育,2014年9月移民英国。导演组想在“中式学校”中开设体育课的理由是,在中国,体育成绩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升学,但在英国,体育只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兴趣,并不会计入考试总分。



“中式学校”的中文作业。 (李爱云供图)

3
英国学生:我们就是来参加真人秀的
五位老师都没料到,即使做了那么多准备,遇到50名英国“熊孩子”后,还是失控了。

“纪律非常重要!”杨军反复在课堂上提高嗓门,但她很快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听她的,学生一直在嬉笑、唱歌、聊天、插嘴……

其他四位老师也不好过。中文老师赵薇的课堂,调皮的学生卢卡一直捣乱,赵薇让他停止,卢卡顶撞:“我做什么了?我什么也没做!”赵薇不得不打电话给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邹海连,让他将卢卡带离教室。就连导演也看不下去,纷纷劝说:“求求你们,听一下。”没有学生理会。

最后只能请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出面干预。课堂立刻安静。“我们怕他,这就像是首相来了。”一位学生在后来的采访中说。

博航特中学的课堂原本没有这么混乱。斯特劳格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他接受BBC邀请,加入这场中英教育试验时,“非常自信”。在英国,博航特是一所顶尖的公立学校,也是全英第一所开设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指同时学习中英文,其余课程一半以上用中文教学)的公立中学,2013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中国行之前,还特邀博航特中学的师生前往白金汉宫,讨论交流学习中文的体会。这并不是一所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学校。

为了尽量不干扰课堂,BBC工作人员在教室内放置了9台固定摄像机。英国是一个真人秀文化深广的国家。“我就是抱着参加真人秀的心态来的。”13岁的英国女孩苏菲在Facebook上回复南方周末记者。和其他49名同学一样,当学校张榜招募“中式学校”学生时,她报名了。苏菲是那种爱说爱动爱与老师顶嘴的调皮学生典型。摄影机的在场激发了苏菲的表演型人格。

捣乱的苏菲成了第一个在课上受到惩罚的学生,被老师杨军叫到前排罚站。但这在这所“中式学校”里是失效的,学生们反而觉得好玩。

体育老师王再鸣对“失控”有强烈的感受。课上,她召集学生,但没有人理会她。整顿了十分钟,学生们还是一团乱,王再鸣只能让他们坐下。她不认为这是英国学生真正的状态,“他们从小自由自在,很独立,很有个性,更何况你是一个中国来的老师”。

赵薇后来看到英国网友的留言:中国老师在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教他们尊敬别人?“强调个性和自由并不代表你不尊敬别人,对不对?”赵薇在采访中问南方周末记者。



纪录片中,“中式学校”的英国学生穿上中式校服,每天升国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这是BBC导演组提议加入的,这也是他们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印象。 (南方周末资料图)

4
没有呈现的四百多小时素材
纪录片第一集,展现最多的就是“中式学校”课堂秩序的失控。李爱云期待在第二集中呈现一些转变,但并没有。纪录片不间断拍摄一个月,素材多达四百多小时,最后呈现的只有3小时。在那些未呈现的镜头里,五位老师都在尝试改变。

第一天上课,杨军还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生。BBC导演组告诉她,“你记住,你就是说、写、讲。”这是他们认为中式教育应该有的模样。杨军照做。但她渐渐对这样的方式不满。

杨军记得,第一堂化学课自己讲得特别糟,她让学生们做实验,但一间教室里的50名学生,乱成一锅粥。第二次上课,她让学生把座位打乱,四五张方桌拼在一起,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得很顺畅,学生也很积极。杨军打算此后就这么摆放课桌,但BBC的导演不同意,他们还是要求杨军把课桌放回原样,让学生以写和抄为主。

没有呈现的,还有李爱云的社会课。第一次社会课,课堂纪律混乱。第二次上课,她先给学生们讲故事,讲的是美国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许多常客到店里,都会点两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则吩咐侍者在店内墙上贴上“一杯咖啡”的纸条。这些纸条,可以让那些穷困的人免费喝到一杯已经付过款的咖啡。学生很感兴趣,很快热烈讨论尊重、关爱、平等,李爱云鼓励他们,将自己听到、经历过的故事分享出来。

李爱云也在课堂上教学生们认识自我,她让他们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当众讲出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苏菲告诉李爱云,这是她最喜爱的一门课。

李爱云还举办了演讲比赛,题目是“中式学校”。一位叫特里斯坦的学生滔滔不绝,极富感染力。最后谈及梦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英国首相”。在特里斯坦看来,中国老师的灌输式教学、对知识点的总结更加精准、直接,学习起来效率更高。然而在纪录片中,关于特里斯坦的镜头几乎没有。“可能是他太适应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矛盾。”李爱云分析BBC的选择。

李爱云逐渐接受了中英学生的差异,“他们坐姿不够端正,或者不像中国学生一样提问先举手,都不叫纪律不好,只要融入课堂就好。”

课堂之外,五位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和学生搞好关系,这些办法仍然很具中国色彩:竞选班干部,让听话的学生带动不听话的学生一起进步;找学生谈话;和学生家长单独交流;和学生一起包饺子、剪纸。

杨军会跳扇子舞,这引起了BBC的兴趣,他们鼓励她教学生跳扇子舞。在她会跳的几支舞:歌手杨钰莹的《山含情水含笑》,《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精忠报国》里,杨军最后选了《精忠报国》教给英国学生,挥扇快、狠、有力。

课堂内外,杨军都表现得很心焦,考试临近,教学进度却十分缓慢,纪录片中,她最终崩溃地哭了。“我不希望中国输!”

最初,其他老师的胜负心没有杨军那么强。李爱云回忆,到英国前两周,她心态还很好,对中国教育在应试方面的经验很有信心。第三周,BBC导演们着急了,再这样下去,中式教育可能会输,“出了国以后更加爱国。”李爱云说。从那以后,五位老师都也紧张起来。

临近考试,校长斯特劳格尔和学生处主任史瑞乔一起观摩了一节杨军的生物课:老师不停对着幻灯片讲话,让学生们在底下抄笔记。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周四下午的一堂课,我热都热死了,只能勉强不让自己趴在桌子上,还有人一个劲地冲你念经。”走出教室,教务主任悄悄议论。校长则断言,“我有种强烈的感觉,中式学校输定了”。

结果却是“中式学校”获胜。

5
中国老师:不是考试胜了就算赢了
毕业典礼上,李爱云作为“中式学校”校长发言,“我始终没有认为我们考试胜了就是赢了,这是一个奇迹。”

在英国教书十年,杨军看到英国学生大多“吃不了苦,要是一次没有学懂,就不愿意试第二次,第三次”。

赵薇回想教过的中国学生,“都非常刻苦。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出路。”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英国不一样,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竞争意识也没有那么强烈。他们崇尚学生应该快乐。

赵薇对“快乐学习”持保留态度,“如果给学生灌输学习是很快乐的观念,他一旦碰到困难不快乐,就有理由放弃了。”

赵薇任教的是英国一所普通的公立中学,学校会不定期送学生去参观、实习,并开放学生对公司高层的采访,什么都可以问。赵薇在英国家中的邻居小男孩,小学四年级,已经参观过时装周、博物馆,她记得在中国,这样的课外实践是很少的。

杨军也在反思中国教育:“小孩子现在真的是蛮可怜,没有什么童年,死读书,读死书,以后可能也没多少用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

“中国的教育更像流水线工厂,每个人基本是一模一样的思维,而英国小孩每个都不一样。”王再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教学生剪灯笼,在中国,学生会尽量剪跟老师一模一样的灯笼,但英国学生剪出来的灯笼形状各异、五颜六色。

英国观众对BBC的教育试验褒贬不一,有人站在博航特中学校长斯特劳格尔这边,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枯燥无味,以牺牲学生的童年为代价”;也有人觉得难堪,“我们的孩子连起码的对人的尊敬都没有。”一位英国网友在Twitter上评论。

结束前,BBC采访五位老师,如果可以,愿意带哪几个英国学生回国,四位老师选的都是表现好的学生,李爱云却挑了调皮的苏菲:“只要给我时间,我可以改变她。”斯特劳格尔对BBC导演组表示,如果可以留下一个老师,他们愿意要李爱云。

李爱云还是回到了南京外国语学校。2015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她走进课堂。适应了英国课堂的“闹”,现在的她觉得中国课堂太安静了。

“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等着我们抛出问题,不习惯主动提问。”她希望中国学生也能像那帮英国“熊孩子”,有问题就主动提出来。

杨军认真考虑后觉得,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没有谁更强,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不行,单纯的“玩中学、学中玩”看来也不行,“一定要两种方法结合。”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南方周末记者王瑞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欢迎微信公号转载。如希望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微信号:nanfangzhoumo。


在这里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BC】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http://www.hutong9.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925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1:59 AM , Processed in 0.1119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