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周四的逆转,周五(8月14日)沪深两市双双高开,一路震荡上行,午盘后沪指一度冲破4000点,最高摸到4000.68点,随后迅速回落,接近下午2点有一轮大幅跳水,随后再次强力拉升,以涨幅收盘。创业板收跌。
截至收盘,沪指涨0.27%,涨10.78点,报3965.34点;深成指涨0.38%,涨50.7点,报13445.87点;创业板跌0.38%,跌10.24点,报2674.02点。
成交量方面,沪市成交6474.66亿元,深市成交5740亿元,两市共成交12214.66亿元。(新浪财经)
沪指本周大涨5.91%,同学们跑赢大盘了吗?
近期股市的特征是“国家市”、概念市、题材市,互有交叉。“国家市”好理解,政策层强力救市所致,概念市近期火爆的不少,如证金概念股,又如国企改革概念再度升温,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走热,题材市更多了,军工题材(已走弱)、农垦题材、西藏题材,等等。
国企概念股进入“第二季”,主要受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将推出的消息刺激。
国企改革的热度进一步从上自下,从央企蔓延到地方。上海、深圳、重庆等多地国企改革概念股出现大涨。据统计,目前有23个省市出台了本地的改革方案,逐步形成了国企改革大潮中的本地特色。(证券时报)
各种概念、题材如走马灯轮流转,红火的十天半个月,短暂的隔一两天就歇菜。这时候踩准了,哪怕追高也能赚进,但不小心也可能成为接盘侠。也有的概念虽然很好,但在相关板块里,却又属于垃圾股,专门负责挖坑。
上市公司半年报持续披露,证金公司潜伏的概念股也一一浮出水面。有媒体统计,截至8月13日,公告证实的证金公司已持股的22只“最为纯正”的证金概念股,有的股票不涨反跌。(中国基金报)
A股市场总体上就是短线炒作,连机构、主力也跟着“散户化”。在这种情况下,近期出现了不少奇葩的股票。今天正好从容一些,不妨来盘点一番。
最奇葩的,大概要属被证金公司收入囊中、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梅雁吉祥。
梅雁吉祥宣布第一大股东易主证金公司后,从8月3日以3.90元/股收盘,到8月13日收于8.14元/股,梅雁吉祥的上涨幅度达到108.72%。除8月6日上涨6.99%外,该股几乎天天涨停。(澎湃新闻)
8月14日,梅雁吉祥又是涨停,收于8.95元/股。
一家“无主”(实际控制人)公司,既没有漂亮业绩,也没有好题材、好项目,证金公司为何要在它身上花钱?这是一个问题。更让人诧异的是,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大量投资者为何仍趋之若鹜,不断给这只股票抬轿子?
实际上,我们看不懂,那可能是因为没找到原因。证金公司为什么入股梅雁吉祥?或者是为了搭救沦陷其中的投资者,或者就是为了制造题材,吸引资本进入,炒热市场。对此,游资心知肚明,只不过大家都在看谁“跑得快”。
市场总是对的(指市场的行为逻辑),不对的话请参与第一条。这同样适用于另一只“妖股”协鑫集成。
协鑫集成曾经是一只无人问津的准退市股。去年4月,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8月12日,协鑫集成重组后回归A股,收于13.25元/股,全日涨幅高达986.07%。
13、14日,协鑫集成又是两次涨停,由复牌的1.91元已涨到了16.4元,在两市所有个股中涨幅排行第一。(综合证券时报等)
这只股票飙涨,有着一定的理由。如该公司已经过整合,定位于光伏系统的集成领域,去年和今年一季度业绩均不错。只不过这么个涨幅,看着也是醉了。
昨日(周五)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例行发布会表示,今后若干年,证金公司不会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变,但是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证金公司将以多种形式维护市场稳定。(中国证券网)
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即“国家队”的撤退计划已基本明确。按上面的表述,证金公司救市所持股票,事实上已变成一笔股市“平准基金”。这部分资产的运作与管理方案,不久后应当会出台相关办法。
当然,不是所有提供给证金公司的钱都是进入其口袋里的。
邓舸表示,今日(周五),证金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汇金转让一部分股票,这既有利于证金公司稳定市场作用,也有利于恢复市场功能,为股市长期稳定发展发挥作用。(中国证券网)
汇金公司有“金融国资委”之称,履行金融机构的出资人角色,行使股东监管职能。它本身就有职责从市场角度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证金公司应是把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转让给汇金公司,由两家公司分头管理和运作救市资金。
日评君认为,这次A股救市大会战,最大受益者就是证金公司。在救市过程中,证金公司由一家专门从事转融通业务的金融机构,摇身变成中国证券市场的“汇金公司”,肩负从市场角度稳定股市的职能。
这两天值得关注的事情还有,继出售《金融时报》后,培生集团又为旗下《经济学人》找到了新买家。
英国培生集团将以4.69亿英镑现金形式出售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份。买家来自此前已入股的投资公司Exor公司,该公司隶属于意大利阿涅利家族,该家族是汽车品牌菲亚特克莱斯勒的最大股东,持有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界面新闻)
《经济学人》仍是一家发行量巨大、效益非常不错的媒体。据其年报,截至今年3月31日其年度利润达9300万美元,发行量达到160万份。培生集团出售旗下媒体业务,或许真的是为了更专注于教育行业。但把《经济学人》卖给一家卖汽车、玩足球的公司,真的好吗?
国内媒体也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传媒大佬黎瑞刚,近日亲身证实他已彻底离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
8月13日,黎瑞刚确认他已在近日辞去包括SMG董事长、上海电视台党委书记等所有“组织内”的剩余职务,“把全部精力放在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天,黎瑞刚以华人文化董事长、微鲸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的身份,为一款名为微鲸的智能电视机摇旗呐喊。(澎湃新闻)
黎瑞刚当年是上海传媒业的“少帅”,生于1969年的他,30岁出头就出任SMG总裁,可谓年少得意,其后曾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后又回SMG,今年初又辞去SMG总裁职务,直至近日辞去“剩余职务”。对此,江湖上有人调侃曰:黎折腾。
生命不熄,折腾不止。在这个传媒大变局时代,或不能免。
这两天后台问日评君的很多问题都是关于人民币贬值的。
ali13478163168说:最近看了好多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文章,各方结论完全是相反的,好困惑,能不能普及一下。
一位未署名的同学问:人民币贬值对老百姓长远看有什么具体影响?采取什么办法应对?
答:日评君对人民币贬值以及汇率问题,不是很熟悉。第一位同学说的其实很正常,因为人民币贬值本身就是既有利好也有利空,看对哪一行业而言。
从政策本身看,既可理解为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向市场化,也可看作央行加强人民币汇率的管理。
从行业来看,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利好出口,影响进口,因为出口赚的是外汇,而进口的成本相对提高了。
从生活的角度,如果涉及进口的,比如海淘、出国旅游、留学,成本相应就会上涨。
但这不是绝对的,视乎具体条件而定。比如你本来到美国旅游需要花1万美元,假设折合6.2万元人民币,人民币贬值后,你可能要花6.4元万元人民币,但如果正好旅游淡季,对方打折降价后仅需8千美元,就冲抵掉原先贬值的那部分了。其他情况,依此类推。
至于应对办法,其实这是躲不过的,哪怕你之前买了大量美元,那也只是说冲抵了部分影响,除非你不吃不喝,否则要么努力提高收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