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No.467:撑起香港的那代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8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3-30 10:09 PM 编辑

一辈子,几代人

撰文/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退休?我没想过,没有人雇我的时候就叫做退休吧!”每次说起退休这个话题,黄笑英婆婆总是这样轻松带过。眼下,她快86岁了。自25岁来港之后,她打工无数,最近一份工作是在香港机场做清洁工。而大约半年前,她的工作是帮一家火锅店派传单,每天在大街上足足站立5小时。

在香港,像黄笑英这样的高龄打工者并不罕见。保安、清洁、扫大街,在这些收入低廉、工作时间长的岗位上,很容易就到看到白头发的身影。没有全职工作的贫困老人也会常常捡纸皮和汽水罐来赚取微薄收入。与黄笑英婆婆相似,许多老人早年生于中国内地,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辗转来港打拼,一辈子辛劳工作,但迈入老年,却发现社会保障和福利支援的缺乏。在这个强调自力更生的国际大都会里,体弱年迈的老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为了唤起香港政府和公众对贫困老人的关怀,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与摄影师林振东和五位香港记者合作,花三年多时间记录十八位香港基层老人的故事,最终集结成展览和新书《活着》。除了黄笑英婆婆外,《活着》还记录了扫大街的霍婆婆、做了十年大厦保安的林伯伯、四十年一直做补鞋匠的杨伯伯、一辈子在清贫和病患中互相扶持的吴氏夫妇等老人。

活到老,做到老,是个人的勤奋,也与香港退休保障制度的匮乏有关。1994年港英政府开始酝酿“老年退休金”,但直到今天,这种福利制度仍然未有定案。2000年年底政府开始推行“强制性公积金”制度,雇主及雇员双方共同供款成立基金,交由金融机构管理,但这种制度至今被社会诟病,认为在制度之下,金融机构成了最大赢家,此外,亦没有覆盖保障当下老人。目前,香港老人如果陷入经济困难,可以申请综合援助金(类似国内的救济金)又或长者生活津贴,但两者都需要审核收入和资产,也存在社会负面标签。一些老人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情愿申请援助。

话说回来,社会政策繁复而不易消化,《活着》不是硬邦邦地说道理,而是温和踏实地讲故事。相片是黑白胶卷拍的,不华丽,不漂亮,捕捉的是老人平淡的生活瞬间,文字缓慢讲述每一位老人的生平和当下生活。

“我尝试尽量用平等、含蓄、安静的视角,走近每一位长者的生活,展现其中的智慧,捕捉那些平凡而又充满力量的瞬间。这些生活的片段有时会让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虽是两个国度、两个时空,但都关乎平凡人的生活。小津曾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在我看来,人生也一样,这十八位长者的生活表面平凡,却也是充满浓烈余味的。”回顾自己的拍摄过程,林振东这么说。

如果靠得足够近,你会发现,在贫困而平凡的生活之下,每位老人都展现出让人动容的毅力与生命力。他们一辈子经历战乱、饥荒、迁徙、时局动荡,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随历史浪潮大起大落,甚至有老人说,他活了一辈子人,又好像做了几代人。生活不易,他们所求不多,只为最平凡却又富有生命力地——活着。

但愿这份活着的顽强,将会唤起人们心底的敬意与关怀。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写写自己的一生是我的梦想!”周汝良,七十三岁,一个人住在香港深水埗板间房,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到公园里坐一坐。周汝良生于广东农村,因为文革时被打成“走资派”而逃港,抵达香港后第五天就开始到餐厅做洗碗工,一做便是十年,他的人生梦想是写部回忆录。




2.jpg
坐在闷热的后楼梯,八十岁的林锡齐抽着烟,往昔岁月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飘到眼前。当年年少轻狂,他加入黑社会,和兄弟一起抢占地盘,在黑道称霸一时;后来重返白道,他到洋行做买办,天天穿西装打领带讲英文。相比之下,做保安让他感觉有点“失了威风”。他说“我这一辈子好像活了几代人,所以我什么都不怕。”




3.jpg
“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郭矢贤,八十二岁,当年在大陆,他曾经历过文革动荡,五十岁时,他毅然来港打拼,退休后加入香港老人权益联盟,组织基层的长者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权益。




4.jpg
胡美玉,七十三岁,多年前丈夫中风,玉姐一直忙于探望长住老人院的丈夫,但这并没有没减少她多姿多采的生活。玉姐的性格像一个活力无限的年轻人,兴趣很多:唱粤曲、学羽扇舞、做义工、跟区议员参加内地短线旅游、甚至陪亲友去玩电子游戏。旁人觉得是“坚强”,其实她只是没有时间精神跟你伤春悲秋。




5.jpg
黄宝贞独居深水埗半个世纪,白天工作,晚上打麻将为乐。当年抗日战争,她与丈夫因逃难回乡而遇上,战争结束后,丈夫却病逝,但此后的裙下之臣,宝贞一个都看不上眼。八十八岁的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撑起香港半边天的工厂妹,炒过不少老板鱿鱼。




6.jpg
霍美崧,六十四岁,她前半生是大陆的共产党员,下半生则是香港人见人赞的“扫街一姐”,失婚但快乐的好妈妈、好奶奶,霍美崧生性乐观,患上右边膝盖关节劳损的“职业病”,她却说:“我很喜欢扫大街!”




7.jpg
李月仁,七十八岁,出生在广东湛江的贫穷农村。解放后,李伯从师范学校毕业便到农村小学教书,可是文人和农民一样穷困。来到香港后,他每天要打三份工,但李伯从无怨言。六十岁的李伯已经到退休年龄,雇主都嫌他老了,他说:“我有手有脚有力气,还可以干下去。”




8.jpg
“年纪这么大,老板愿意雇我已经算照顾我啦!”黄笑英,八十五岁,近七十年的打工生涯,除了做保母,还当过酒店清洁工、小贩等。




9.jpg
“男人靠不住,女人也靠不住,只有自己最可靠。”黎娟,九十八岁,年轻时深得老板欢心,七十年代凭着当佣人的收入,在深水埗唐楼买下了一个单位。她最喜欢织毛衣,爱试穿自己亲手织的披肩给朋友看,对自己亲身成就的事物,黎娟有一种傲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林伟球,六十四岁,大半生在家乡种田,养育儿子成材是他毕生目标,可是,从大陆抵港当天,他心中的团圆梦就消散了。一同过来的妻子把他留在阁仔,自己带着儿子走了。林伟球来到香港后就一直当清洁工,每天呆在挤满垃圾车但通风欠佳的垃圾房。




11.jpg
马文健,八十一岁,十五岁从台山来香港,一生从事建筑行业,为香港盖起大楼无数。退休后生活穷困,经济所迫,他与太太有时会悄悄去捡纸皮和汽水罐,为自己挣取微薄收入。




12.jpg
“没见识的人会死,有见识的人也会死,当然要趁还活着多见识一下世界。”李扬,八十二岁,年轻时跑船二十多年,心口总写着个“勇”字、他乐观豁达,就连现在回收报纸,他也信心满满,抬起头、挺直腰,从不自卑。




13.jpg
“没人跟你说话,好像一个孤独老人。”林殿,七十六岁,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年轻时他是生意人,生活阔绰,但后来家人染上恶习,连他毕生存下的四十万退休金也化为乌有,孤身流落街头。如今,林殿过着平淡日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当志愿者,每星期到深山里帮忙维修三座教堂。




14.jpg
“卖出东西就是神迹咯!”刘转,七十七岁,玉石市场天光墟的霸气档主,一高兴便唱红歌,满口《毛语录》。可是在她心中,毛主席早就已经不再是神,她现在信仰的,是自己的一双手。




15.jpg
吴兆荣,八十八岁,和太太结婚至今五十多年。步入老年,两人先后患病,先是吴兆荣患上心脏病,后来太太中风,半身瘫痪,吴一人背起家庭的重担,每天买菜、煮饭、洗衣、搞卫生,帮太太按摩,陪太太到公园锻炼走路。“两公婆,怎么可以说无事就爱,有事就不爱?”




16.jpg
“在这里敲着敲着,转眼间就几十年啦。幸好生了个女儿,总算有个交代。”杨权的补鞋摊在一条仅有一米多宽的小巷子里。杨权今年八十岁,在深水埗生活了四十多年,有时他会自嘲,说自己一件事做了几十年,都是因为“好笨,不够精明”。




17.jpg
“人生就是要跌跌碰碰,总不能只怀缅以前风光。”麦国汉,六十八岁,六十年代曾被选中为香港足球队甲组成员,还曾做无线电视的场务,参与制作《欢乐今宵》,他当过大屿山巴士司机,现住自己6平米不到的“棺材房”里。




18.jpg
“政府看不起我们,当我们是废物。你要站出来争取,他们才会看你两眼。”梁惠珍,七十九岁,她经常走到街头,向政府争取各种老人权益。其实如果靠得足够近,你会发现,在贫困而平凡的生活之下,每位老人一辈子经历战乱、饥荒、迁徙、时局动荡,他们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却展现出让人动容的毅力与生命力。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30 04:00 AM , Processed in 0.2481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