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李开元:《秦谜:秦始皇的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魏冉身世之谜

  平定季君之乱,拥立秦昭王的关键人物是魏冉。在秦国政局的危难关头,為什麼魏冉出面就能够安定秦国政局呢?对於这个涉及秦国政局核心背景的问题,司马迁只用了一句话带过,「唯魏冉力能立昭王」。这句话是说,在当时大混乱的形势下,只有魏冉有力量能够拥立秦昭王。那麼,我们自然要问,為什麼唯有魏冉才有安定秦国政局的力量呢?遗憾的是,司马迁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可以说又成了一桩不明不白的歷史疑案。

  在有了破解多个疑案的经验和结果以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司马迁一笔带过的疑问作出合理的解答了。这个答案,就在魏冉的姓氏当中。魏冉与宣太后同母异父,他姓魏名冉,他的姓,是从父亲那裡继承下来的。魏是魏国王室的姓氏,魏冉的父亲应当是出身於魏国王室的贵族,宣太后的母亲生下了宣太后以后,改嫁了魏氏,从而,在魏冉的身上,有楚国和魏国两国王室的血统。正是因為这层关係,魏冉在秦国王室中就成為一位非常特别的人物,因為父系的缘故,他与秦惠王的王后魏夫人(惠文后)是亲族;因為母系的缘故,他又是秦惠王的侧室楚夫人(宣太后)的亲族。他同时得到两国夫人的信任,成為秦国政坛上一位横跨魏系外戚和楚系外戚的双料人物。


  正是因為魏冉的这种特殊身分,加上他本身贤明强干,还在惠文王的时代,他已经登上政治舞台,秦武王即位以后,他更是身居高位,成為手握兵权的重臣。秦武王猝死,以惠文后為首的魏系外戚拥立公子壮,以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拥立公子则,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在这个时候,身居高位,手握重兵,与对立的双方都有深厚关係的魏冉的态度,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如果魏冉倒向魏系,公子壮将确立為秦王;如果魏冉支持楚系,公子则将确立為秦王。

  在二者取一的关键时刻,魏冉决定支持楚系,与姐姐宣太后联手,拥立外甥嬴则。魏冉决定支持嬴则為秦王以后,亲自出任将军,统领军队控制了首都咸阳,用武力将公子壮及其支持者一一消灭。在这次巨大的政治变化中,惠文后忧虑而死, 秦武王的新婚魏夫人,被魏冉礼貌地送回娘家,既不得罪魏国,也对过世的秦武王有一个妥善的交代。当时的人,都称讚魏冉富於智谋,长於办事,善於做人。

  秦昭王即位的时候,年纪尚幼,秦国的政权,由母亲宣太后代理,魏冉成為辅政的第一权臣,直接出面主持国政。在秦昭王在位的五十六年间,魏冉一共五次出任秦国的丞相,在丞相任上当政二十五年之久,成為秦国歷史上任职最久的丞相。魏冉文武双全,他不仅善於处理内政外交,还多次亲自出任将军,统领秦军征伐赵、魏、齐等国,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赫赫功勋。在魏冉当政其间,秦国内政稳定,外交活跃,秦军顺利进军关东,逐一击败 各国,在争取统一天下的主导权的过程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在魏冉的主导下,秦昭王第一次称帝,向天下显示了秦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意志和实力。

  在魏冉辉煌的一生当中,有两项功绩最值得提起:第一当然是他当机立断,平定季君之乱,拥立秦昭王安定秦国政权的事情;第二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魏冉善於用人。白起是秦军的名将,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最大功劳。白起出任秦军大将,是由魏冉推荐的;白起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在魏冉的坚强支持下获得成功的。魏冉為相,白起為将,可以说是秦国歷史上最佳的将相组合。正是在这一对最佳组合的合作下,秦军取得了伊闕之战的胜利,彻底打垮了韩国和魏国;也正是在这一对最佳组合的合作下 ,秦军取得了鄢郢之战的胜利,迫使楚国退出了统一天下的候选人行列。

  长平之战,秦军在白起的领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决定了最终统一天下是秦国而不是赵国的大局。不过,此时的秦国,魏冉已经退出政治舞台,获得了胜利的白起,身后没有贤相的支持,受谗言而不得善终,被迫自杀,乘胜攻入赵国的秦军,也因此大败而归,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由此推迟了四十年,留待秦始皇来完成。

  司马迁称讚魏冉说:「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这句话说,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东进扩张领土,削弱诸侯,称帝於天下,迫使天下各国都面向西方低头,向秦国称臣, 都是穰侯的功劳啊。魏冉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政绩不凡的贤相,也是一位卓尔不凡的贤外戚。他的歷史地位,不能局限於秦国的歷史,更要在秦统一天下的大视野中加以高度的评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在秦昭王时代,魏冉是楚系外戚的头面人物,国内国外的大事,出头露面的多是他。他的姐姐宣太后呢,她身居宫中,垂帘听政,是楚系外戚的核心人物。楚系外戚的其他成员,都在她的卵翼之下,分据要职,牢牢地将秦国政权掌握在手中。

  羋戎是宣太后的同父幼弟。宣太后出嫁到秦国时,他还在楚国,后来在楚国犯了罪,被迫离开楚国到了东周。宣太后当政以后,羋戎被从东周召到秦国,大受重用,出任丞相,被封為华阳君,成為 楚系外戚的另一位头面人物。羋戎、魏冉与宣太后三姐弟,成為长期主宰秦国政坛的三巨头,被称為「三贵」。

  当时的秦国政坛,又有「四贵」当政之说。「四贵」的前两贵是穰侯魏冉和华阳君羋戎,另外两贵是高陵君嬴悝和涇阳君嬴市。嬴悝和嬴市是秦昭王嬴则的弟弟,宣太后的两位儿子,他们也积极活跃於秦国政坛,参与国政,出使外国,领军征伐,成為位尊权重的封君政要。史书上说,魏冉专政擅权,涇阳君和华阳君无所顾忌,高陵君进退不请,秦王大权旁落,四贵私家富於王室。这种说法,出於游士的夸张,政敌的攻击,虽然是偏颇的一面之词,也确实反映了楚系外戚权倾秦国政坛的一面。

  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三贵的首贵,四贵的后台,势力庞大的楚系外戚,宛若眾星拱月一般,围绕著她此起彼落,升降沉浮。秦国的国运和势力,在宣太后与秦昭王当政期间,达到了秦国立国以来的最高峰;不可逆转的秦国统一天下的局势,也决定於这个时期。不仅在秦国的歷史上,就是在中国歷史上,宣太后也是一位了不得的女性,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她不仅擅长国事,政绩非凡,而且行事為人非常特立独行。如果用后来的歷史人物来加以比况的话,宣太后可以说是一位秦国的武则天。

  在《战国策.韩策》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秦昭王即位不久,楚国进攻韩国。韩国多次派遣使 者向秦国求救,秦国都不理睬。原因在於宣太后。宣太后是楚国人,她不久前刚刚為儿子秦昭王从娘家娶了楚夫人,秦楚两国正在新婚的蜜月中,她不愿意与楚国交恶。韩国无奈,再次派遣使者尚靳到秦国面见秦昭王,陈述利害说:「韩国在地理上是秦国的屏障,在外交上是秦国的随从,两国间的关係,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如今韩国危急,秦国不予救助,唇亡齿寒的必然结果,望大王再三考虑计量。」

  秦昭王将尚靳的话转达给了宣太后,宣太后说:「韩国来的使者不少,唯独尚靳的话还有些道理。」於是同意召见尚靳。宣太后对尚靳说:「贱妾从前服侍先王的时候,先王将他的大腿压在贱妾身上,贱妾感到困乏而难以支撑,先王将整个身子压在贱妾身上,贱妾却没有感到沉重, 為什麼呢?因為有承宠接欢之利。如今秦国救助韩国,如果不多发士卒,不配备充足的粮草,是难以完成的,仔细计算下来,可以说是日费千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将如何回报秦国,使秦国不要感到沉重的负担,而有得利的欢快呢?」

  在战国的外交活动中,露骨的利益要求常常会用比较委婉的词句加以纹饰,曲折地表达,宣太后直言不讳地要求韩国对秦军的救助行动做出实际利益的回报,可见她快人快语,毫不掩饰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更為奇特的是,对於这件事情,她竟然在外国的使者面前,用自己与秦惠王间的性爱动作為比喻来侃侃而谈。这种在外交场合对於两性关係的话题毫无忌讳的做法,在中国歷史上也许是绝无仅 有的。

  不忌讳两性关係的作风,宣太后不仅流露在口头上,也表现在行动中。义渠,是地处秦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国家,军力强盛,长期成為秦国边疆的心腹大患。面对国政的如此难题,宣太后挺身施行美人计。她利用义渠王来秦的机会,引诱义渠王私通,生下了两个儿子。就在义渠王戒备鬆懈的时候,她在咸阳的甘泉宫中设计杀死了义渠王,趁义渠国内无主的混乱,迅速发兵攻击,一举将义渠消灭,就地设置郡县,从此以后,秦国的西北边境安定下来。

  这件事情,秦昭王不但知情,而且与母亲紧密合作,相互支持。据说,在事情最紧张的时候,秦昭王每日早晚进宫面见宣太后请示商量,完全无暇顾忌其他的事情。宣太后与义渠王的事情,见於《史记.匈奴列传》和《范雎列传》,详细的情况虽然不清楚,古代史上一位奇特强悍的女主的形象,却是跃然纸上,令人不得不嘖嘖称奇。

  宣太后养有一位面首,叫作魏丑夫,很得宠爱。秦昭王四十二年,宣太后病重,自感将不起,她下了一道命令,要魏丑夫為她殉葬。魏丑夫惶恐,请了一位叫作庸芮的人為他帮忙游说,请宣太后千万不要将自己殉葬。

  庸芮见到宣太后,谈起了死生知觉的哲学话题。

  庸芮对宣太后说:「对於人死后有没有知觉的事情,不知道太后怎样看?」

  宣太后回答说:「恐怕是没有知觉的。」

  庸芮接著话头说:「以太后的神明悟性,当然知道死者是没有知觉的,不过,既然如此,太后為什麼还要将生前所爱的人,埋葬到死者身旁,这不是徒劳而不会有知觉的事情吗?退一步讲,如果死者真的有所知觉的话,先王对太后养面首的行為可以说是积怒已久了,太后要去见先王,如今救过弥补尚且还来不及,难道还有餘暇去顾及魏丑夫?」

  於是宣太后醒悟了,收回了要魏丑夫殉葬的命令。

  宣太后要魏丑夫殉葬,见於《战国策.秦策》,也是一件令人深思称奇的事情。

  用所爱的人殉葬,在秦国的歷史上还有一件更為有名的事情。秦国的第十代君主秦穆公死的时候,曾经用一百七十人殉葬,他生前喜爱的三位大臣,奄息、仲行和蟜虎三兄弟也在其中。这件事情,不仅使秦国人民感到莫大的悲哀,也遭到了各国舆论的谴责,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

  不过,我们在这件事情当中,可以看到一桩重要的歷史事实,在秦国的歷史上,用活人殉葬是一种古来的习俗。这种古来的习俗,在殷商时代已经可以看到,在秦国的歷史上,可以明确地追溯到秦 国的第六代君主秦武公时代,连绵不绝,一直延续到秦国第二十七代国君秦献公的时代方才废除。正式废除的时间是西元前三八四年,距离秦穆公用臣下殉葬的西元前六二一年,已经过了二百三十多年,距离秦武公用六十六人殉葬的前六七八年,已经过了将近三百年。

  由这件事情联想到宣太后在两性关係上的种种奇特言行,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比较开放的性观念,不只是宣太后的个人行為,应当也是当时秦国和楚国的古来习俗。秦国和楚国本是蛮夷的国家,与中原各国在文化和习俗上有较大的差异,不可以只是用后来的道德观念来一味地指责,而是应当在歷史的演变中寻求理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发现〈诅楚文〉刻石

  在春秋时代,秦国和楚国被中原各国视為文化落后的夷狄,秦国被视為西戎,楚国被视為南蛮,他们都不是所谓的华夏正统。秦楚这两个特殊的国家,古来就有特殊的关係,两国王室代代通婚,建立起了久远而牢固的联盟关係。与此相应,在秦楚两国的内政上,楚秦两系的外戚也起著相当重大的作用,秦始皇一生中多种疑案的谜底,都纠结在秦国国内楚系外戚的根子上。

  遗憾的是,由於史料的欠缺,秦楚两国的婚姻 和外戚的情况是不清楚的。不仅今天的我们不清楚,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不清楚了,所以,一部《史记》对此多是语焉不详,可谓是两千年来的歷史黑洞。

  深不可测的歷史黑洞,不时有惊动世人的火山喷发。西元十一世纪初,以中国的年历计,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间(一○五六─一○六三年),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上面刻有古朴的文字,全文一共三百二十六字,内容是秦王遣使宗祝(巫师长)向大神巫咸诅咒楚王不道,祈求打败楚国的文章。这块刻石,被称為〈告巫咸文〉石刻。

  〈告巫咸文〉石刻出土的时候,苏东坡正巧在凤翔府做签书判官,作為州府幕僚,负责文书工作。多才多艺的苏东坡爱好古物,他非常兴奋,将石刻移送到州府的便厅保管,并且作了一首〈诅楚文〉诗,感慨石刻文内容的古奇,也就出土的情况作了说明。经过苏东坡的介绍,这件事情轰动了当时的文化界。不久,大文学家兼歷史学家的欧阳修对刻石的文字做了考证,眾多的文人学士也纷纷為之题咏、著录和考释,掀起了一阵好古的热潮。后来,爱好文化的风流天子宋徽宗得到这块刻石,将它纳入御府收藏。

  北宋是中国金石学(文物收藏和鑑定)兴起的时代,不仅文人学士爱好古物,官府也重视收集。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年),蔡挺出任渭州知州来到平梁(今陕西平梁),收集到一件石刻,文字 内容同〈告巫咸文〉几乎一样,只是祈祷的大神换成了大沉厥湫。由此,这块石刻被称為〈告大沉厥湫文〉石刻。蔡挺非常喜爱这块石刻,将它移送到官厅保管。后来,蔡挺调任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御史台,这块刻石也就随著到了南京的蔡府。

  据说,当时洛阳还出现了另一块文字内容几乎一样的刻石,祈祷的大神是亚驼,被称為〈告亚驼文〉刻石,也是蔡挺收集到的。不过,这件石刻是一件贗品,大概蔡挺已经看出来了,所以,他没有收藏,而是将它留给了别人。

  歷经宋金之间的战火,北宋灭亡以后,上述三件刻石都下落不明,原始的拓本也见不到了。到了南宋时代,方才有根据原始拓本拼凑而成的两种拓本出版,被称為〈絳帖〉和〈汝帖〉 。到了元代至正十九年(一三五九年),又有一种摹刻的拓本刊行,被称為《元至正中吴刊本》。这三种刻石文的拓本,一直流传下来了。

  一九三四年,著名金文专家容庚先生根据〈絳帖〉和〈汝帖〉内容作了歷史学的考释。一九四七年,郭沫若先生又根据《元至正中吴刊本》再次作了考释。一九九五年,战国史大家杨宽先生又就石刻文的歷史背景和诅咒的仪礼习俗做了精密的论证说明,这件一千多年前出土的石刻文的种种情况,大体是清楚了。

  歷史侦探家传有好古的情结,近年以来,对於古代的遗址和出土的文物,更是情有独钟。对於 〈诅楚文〉刻石,字字句句推敲,反反覆復摹写,不仅赞同三位专家的鑑定,而且深感〈诅楚文〉的史料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為了继续发掘〈诅楚文〉所包含的歷史资讯,我首先将三件石刻文的基本情况简要地归纳如下:

  一、三件石刻文,除了祈祷的大神不同,分别為巫咸、大沉厥秋和亚驼外,文字相同,都是写秦王派遣祝宗(巫师长)诅咒楚王不道,祈祷打败楚国的内容,所以,一般通称这三件石刻文為〈诅楚文〉。

  二、三件石刻中〈告巫咸文〉刻石与〈告大沉厥湫文〉刻石是真品,做成於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三一三年)。当时,楚国发兵进攻秦国,文中所诅咒的楚王就是在位的楚怀王。〈告亚驼文〉刻石為贗品。

  三、〈诅楚文〉刻石的出土,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古代秦国诅咒巫术的实情实况,文中所揭示的大量史实,填补了歷史的空白,第一次為我们揭示了秦楚两国三百餘年来结盟联姻的秘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秦国和楚国之间结盟联姻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穆公和楚成王的时代。〈诅楚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斋盟。曰枼万子孙,毋相為不利。

  首先对文中的字句作简要的解释。秦穆公,秦国第十代君主,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楚成王,楚国第二十三代君主,前六七一年至前六二六在位。僇,通「戮」,意思是并,合。绊,用绳索拴束。袗,意思是重申。斋盟,斋戒盟誓。枼,世代。这句话说,从前,我秦国的先君穆公与楚国的成王,合力同心,两国关係紧密若一,又连成婚姻,结盟起誓,告诫子孙万代,不做不利於对方的事情。

  秦穆公和楚成王「绊以婚姻,袗以斋盟」的事情,不见於史书记载,〈诅楚文〉的出土,為我们了解秦楚联姻结盟的秘史,打开了入口。

  从〈诅楚文〉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秦穆公和楚成王的时候,秦国和楚国通过王室间的婚姻结成了盟国,通过联姻结盟的仪式,对神明诅咒起誓,表示信守不渝。「曰枼万子孙,毋相為不利」,应当就是摘录自誓文的短句,申令子孙万代,不做不利於对方的事情。

  〈诅楚文〉在回顾了秦穆公和楚成王开创了秦楚两国的联姻结盟的关係以后,笔锋一转,严厉指责楚怀王在国内荒淫无道,在外对秦国背信弃义,「兼倍十八世之诅盟,率者(诸)侯之兵以临加我。」倍,通「背」,就是背叛。者,通「诸」。诅盟,诅咒盟誓。这句话指责楚怀王褻瀆神明,背叛了秦楚两国十八代的诅咒盟誓,率领诸侯各国的军队进攻秦国。

  在这裡,请读者务必注意「十八世之诅盟」这几个话。这一句话,可以说是破解秦穆公以来秦楚两国关係的密码,秦始皇一生中种种疑案的解答,都在这句话的延长线上。

  春秋时代,国家间盛行结盟。结盟有种种方式,通过王室联姻结盟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结盟有庄严的仪式,斋戒,歃血,在神明前起誓信守,诅咒背信,都是内容之一。这裡所说的「十八世之诅盟」的「诅盟」,与前面所说的秦穆公和楚成王间的「斋盟」意义相同,都是指秦楚两国通过王室联姻结盟起誓。

  不能不使人感到震惊!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大的歷史秘密:自秦穆公和楚成王以来,到秦惠王和楚怀王的三百餘年间,秦楚两国间竟然有十八代的联姻结盟关係。如果这件事情确是歷史事实的话,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秦楚两国的关係,深刻地影响秦统一天下的歷史,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秦始皇的一生,甚至影响到汉帝国的建立。

  遗憾的是,对於这个重大歷史事件,不但司马迁不清楚,古往今来的歷史学家们都不清楚,不但成為中国歷史上一段迷茫的空白,也可以说是中国歷史上一桩千古的谜。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有了〈诅楚文〉所提示的线索以后,终於可以将散见於史书中的一些零碎的资料连缀起来,将这个千古的歷史空白填补出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作新的歷史连接。首先,我们列出秦穆公以来的秦王世系如下(括弧中的数字為世代数):

秦穆公(10)─康公(11)─共公(12)─桓公(13)─景公(14)─哀公(15)─夷公(16,不享国)─惠公(17)─悼公(18)─厉公(19)─躁公(20)─怀公(21)─昭子(22,不享国)─灵公(23)─简公(24)─惠公(25)─出公(26)─献公(27)─孝公(28)─惠文王(29)


  计数秦穆公以来的秦王世系一直到秦惠文王,一共二十代。其中,第十六代的夷公和第二十二代的昭子,都是在王太子时代已经过世,没有享国当政,只 是名义上的追尊而已,可以排除出秦王世系表外。由实在的秦王世系算来,从秦穆公到秦惠文王,正是〈诅楚文〉所说的十八世。秦楚两国绊以婚姻、申以诅盟的联姻结盟关係,经歷了十八世,延续了三百餘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秦楚「袍泽之亲」

  源远流长的秦楚联姻结盟,从秦穆公时代开始。秦穆公晚年,秦国与晋国关係恶化,秦晋之间的关係,由友好转為敌对,战争不断。西元前六二七年,秦晋有崤之战,晋军在崤(今河南洛寧北)大败秦军,以此為契机,秦国开始援引楚国以对抗晋国,秦楚两国间的盟国关係,因為联姻而加强。

  秦穆公死,儿子秦康公即位。康公时代,秦国与楚国的关係愈益亲密。康公六年,楚国遭遇饥荒,以庸国為首的周边属国叛乱,秦国派遣军队协助楚国平 定叛乱,消灭了庸国,送还归楚。这个时候的秦楚关係,被歷史学家比喻為同屈同伸的手肘和手臂,誉之為「秦之亲楚,何其至也」。

  秦楚两国的婚姻同盟关係,到了秦景公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景公的妹妹嬴秦,出嫁到楚国,是楚共王的夫人。景公十三年,秦楚联军进攻晋国。十六年,楚秦联军进攻宋国。就在这一年,嬴秦回到秦国省亲,同时,楚国也下聘礼為公子求取秦妻,通过夫人外交,不断地加强两国关係。著名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评论说,秦景公以来,继承父亲桓公的遗志,继续与楚国联姻结盟,共同对抗晋国,「秦、楚间之和好关係,前后几及百年,未或稍衰」。

  到了秦景公的儿子秦哀公的时候,秦楚间亲密的联姻结盟关係,发展到了顶点。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五○六年),吴王闔閭与伍子胥伐楚,大败楚军,攻占了楚国的首都,楚国几乎亡国,逃亡在外的楚昭王派遣大夫申包胥赴秦告急求援。这件事情,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个有名的故事,叫作申包胥哭秦庭,见於《左传》定公四年。

  这个故事说,申包胥来到秦国以后,秦哀公未能马上答覆,让他回到使馆休息等待。申包胥拒绝休息,在秦庭倚墙痛哭,日夜哭泣失声,七天七夜滴水未沾,终於打动了秦哀公,迅速派遣秦军入楚救援,击败吴国军队,楚国得以重建。

  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当然是带有夸张的传说。秦国之所以出兵救援楚国,并不是因為申包胥的哭声和泪水如何地哀伤动人,而是出於秦楚两国的婚姻联盟紧密无间。楚昭王的母亲是出自秦国的夫人,昭王本是秦国母系的王子,楚国是秦国最重要的盟国。吴国进攻楚国,后面有晋国的支持,秦国与晋国抗衡,离不开楚国的援助。对於当时秦楚两国间的亲密关係,我们可以用同穿战袍衬衣的「袍泽之亲」来加以形容。

  秦哀公派遣秦军救楚时,曾经亲自赋诗〈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於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於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於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被保留在《诗经.秦风》裡,大意是: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戟,与你共同备战。谁说没有衣裳?与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要起兵,我修整甲兵,与你共同赴阵。比喻同一战壕的战友之情的「袍泽之亲」的语源,就是出自这裡。歷史侦探奉命补写〈秦外戚列传〉到这裡的时候,情不自禁,生发一句概括性的感慨:「秦楚袍泽之亲,於兹為盛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史

  秦哀公以后,秦楚两国间的婚姻关係继续不断,到了秦孝公的时代,残缺的史书记载中仍然留下了楚国来秦国娶夫人的记载。商鞅来到秦国主持变法,引荐他会见秦孝公的关键人物,叫作景监。景监是秦孝公的宠臣,楚国人;或许他正是与秦楚两国政治联姻有关的人物?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他从楚国娶的妻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当时号為羋八子,是秦惠文王的侧室夫人。秦楚两国的联姻结盟关係,从秦 穆公到秦惠文王,正是第十八代。到了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后年间,两国关係破裂,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诅楚文〉的產生,就是在这个时候。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秦武王即位。秦楚两国十八代的联姻结盟关係,到此一时中断了。我们前面也已经讲过,秦惠文王的正夫人是魏夫人,出身於魏国的王族。秦武王嬴荡是魏夫人的儿子,秦惠文王死后,嬴荡十九岁即位,在位四年。秦武王的婚事,按照母亲的意愿,从魏国王室娶来了魏夫人。秦武王刚刚结婚,就死於举重骨折的突然事故,在他在位的短暂期间,秦楚之间没有婚姻关係。

  秦昭王接替秦武王,即位后第二年,从楚国迎娶了楚夫人。这件事,当然是宣太后為儿子做的主。宣太后出身於楚国的王族,亲近自己的娘家,她从楚国王室中為儿子选取了一位自己中意的儿媳妇,将一时中断的秦楚婚姻关係又连接了起来。当时的楚王是楚怀王,他是宣太后的亲族,他為这次婚姻,大為欢悦,断绝了与齐国的友好关係。

  秦昭王三年,秦昭王与楚怀王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相会,秦国将秦惠王时代从楚国手中夺取的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等地归还了楚国,楚国派遣太子到秦国做质子,秦国派遣军队支援楚国反击齐国、魏国和韩国的联合进攻。秦国和楚国的关係,因為这次婚姻,一时又亲密起来,在秦国国内,楚系外戚势力,也完全控制了政权。

  以宣太后為核心的楚系外戚控制秦国政权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将近四十年,将秦国发展成為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铸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不可逆转的大势。秦昭王四十二年,年老的宣太后因病去世,楚系外戚失去主心骨。在游士范雎的帮助下,秦昭王解除了四贵的权力,两位舅父穰侯魏冉和华阳君羋戎,两位弟弟高陵君嬴悝和涇阳君嬴市都被打发出京,回到各自的封国去安度晚年,楚系外戚势力一时衰落。

  不过,楚系外戚的衰落仅仅是一时的旁落,东山再起的新希望,已经开始聚集到华阳夫人身上。华阳夫人是华阳君羋戎的孙女,秦昭王的表姪女,她嫁给秦昭王的儿子安国君,是亲上加亲的政治婚姻。秦昭王四十年,秦国的王太子死去,四十二年,安国君被立為王太子。宣太后是四十二年死去的,看来,宣太后死以前,不但头脑清醒,而且依然管事, 她提前安排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婚事,力保秦国的王位继续出於楚系夫人所生的王子。

  以后的事情,就是我们本书第一案的歷史了,华阳夫人和安国君没有儿子,吕不韦说动华阳夫人收养子异為养子,立為安国君的继承人。安国君即位,是為孝文王,华阳夫人成為王后,子异成為王太子。孝文王去世,子异即位,是為庄襄王,华阳夫人被尊為华阳太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都因為拥立庄襄王有功而显贵,华阳夫人的两位亲族,出身於楚国王系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开始用事,楚系外戚集团再 一次回到秦国政权中枢,重新主导秦国政治。

  庄襄王嬴异的正夫人被称為赵姬,她来自赵国的民间,绝色善舞而出身平民,最初依附华阳夫人。子异的母亲夏太后是韩夫人,她也為儿子物色了一位韩系的侧室夫人,来自她的娘家韩国王室。秦楚两国的婚姻,在庄襄王的时代又一时中断了。不过,与秦武王时代类似,庄襄王在位很短,只有三年。嬴政十三岁即位,二十三岁结婚,他的婚姻,由养祖母华阳太后操办,华阳太后為孙子选定的媳妇,来自她的娘家楚国王室,她同歷代的太后一样,处处不忘记援引母国娘家,為楚系外戚的现在和未来做最妥善的安排。

  简略清理下来,秦楚两国王室之间十八代的联姻结盟关係,因為石刻〈诅楚文〉而得到復原,如果加上秦昭王迎娶楚夫人,孝文王的正妻是华阳夫人,秦始皇迎娶楚夫人事情,一共整整二十一代,延续了四百多年,不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也成為解读秦楚关係,解读秦国王政,解读秦始皇疑案的重大歷史背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歷史侦探的追踪调查进行到这裡,〈秦外戚世家〉的大要算是补写出来,秦国的外戚,主要是楚系外戚当政的歷史也由此清理出了一个清楚的轮廓。可以说,外戚当政,是同一政治制度下秦汉歷史的基本特点,楚系外戚当政,是直接关係到秦始皇生存环境的基本条件,正是因為这个基本条件含糊不清,所以才引出了歷史上诸多不明不白的事情,造成了秦始皇一生中诸多的难解疑案。

  这个谜底清楚以后,歷史侦探有所感慨,觉得不但澄清了千百年来不明不白的诸多歷史事实,為列祖列宗正了名辨了误,也得到了现代人好奇心的满足,似乎可以班师回朝,就歷史法庭的希望作一完整的交代,开庆功宴了。不过,歷史侦探多疑而好钻牛角尖,在鸣金收兵之前, 他心裡还有一件放不下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不搞清楚的话,他心裡不踏实,喝酒不痛快。这件放心不下的事情,就是史书中為什麼没有留下秦始皇时代有关外戚势力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楚系外戚的详细资讯,害得他最敬重的歷史学家家司马迁先生写不出〈秦外戚世家〉来?

  歷史侦探在重读《史记.穰侯列传》时有一种感受,〈穰侯列传〉不仅写了穰侯魏冉,而且将宣太后、华阳君羋戎、高陵君嬴悝和涇阳君嬴市等等属於羋氏外戚集团的成员都写了进来,明确将秦昭王时代楚系外戚当政的歷史作了叙述,可以说是一部局限於秦昭王时代的秦外戚列传。秦昭王时代以前的外戚,由於年代久远,史料缺乏,他无法撰写,对於这一点,歷史侦探完全能够理解,也用诅楚文的石刻史料做了一点世系连续的 补充,算是聊可告慰先师史圣於天国了。不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对於秦昭王以后的秦国外戚的情况,司马迁為什麼也没有足够的资料来加以撰写呢?

  从歷史时代的连接和顺序来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接下来就是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由於孝文王和庄襄王在位时间太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我们可以说,秦国的歷史,在秦昭王时代之后,紧接著的就是秦始皇时代了。秦昭王以后有关秦国外戚的资料欠缺的事情,基本上缺的就是秦始皇时代的史料。

  我们已经讲过,秦国的歷史,司马迁主要是根据秦国的歷史记载《秦纪》等官方史料撰写的。秦始皇的时代,距离司马迁的时代较近;秦昭王的时代,距离司马迁的时代较远。依据常理,到了司马迁的时代,有关秦始皇的史料远比秦昭王多。事实也确是如此,一部《史记.秦始皇本纪》,不但远比〈秦本纪〉中有关秦昭王的部分多得多,甚至比整个〈秦本纪〉的量还多。但是,如果就《史记》中有关秦国外戚的纪事来看,秦昭王时代相当的多,秦始皇时代几乎没有,这就不能不说是非常奇怪了。

  奇怪的事情,一定有之所以奇怪的理由。正如司马迁自己所抱怨的,对於秦始皇时代的外戚,他不是不想写,而是苦於秦国政府的记载中没有留下有关的资料而写不了。那麼,為什麼在秦国的官方记载中独独缺少了秦始皇时代相关外戚的记载呢?对於这个问题,经过调查以后,终於在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中找到了一种解释,这个解释就是:「秦俗多忌讳之禁。」

  贾谊的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没矣。」贾谊在这裡说,从秦始皇、秦二世到秦王婴亡国期间,秦国并非缺少有思想、有见解、明瞭时势的人,而是这些人不敢站出来讲话。这些人 之所以不敢站出来讲话,是因為秦国各种忌讳多,是一个言论自由受到箝制的国家,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民间人士,都不能据实而言,都不敢尽忠拂过,否则的话,将会被治以重罪,忠言还没讲完,就已身死人亡了。

  秦始皇以来,「秦俗多忌讳之禁」的国情,是贾谊在总结秦王朝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时指出来的。在秦始皇时代的多种忌讳当中,有关楚国外戚的事情就是政治上的一大禁忌。史书中不时散见的一些有关秦楚关係的曖昧的话,如「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等,都应当是与这种禁忌有关。考究起来,这种禁忌,產生於秦始皇对於长期 控制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势力的反感和反抗;这种禁忌,形成於他独特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在华阳太后死后开始显现,在昌平君反秦后定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嬴异之所以能够成為王太子继承人,是因為他投靠了楚系外戚,被华阳夫人收為养子的缘故。嬴异从邯郸回到咸阳,娶了韩夫人生下成蟜以后,尚在邯郸围城中的嬴政之所以没有被取而代之,也是靠的华阳夫人和楚系外戚的庇护。庄襄王即位,华阳夫人被尊為太后,威临国政,以昌平君為代表的楚系外戚再次进入政权的中枢。

  嬴政十三岁即位以后,政权由华阳太后、夏太后和帝太后三位太后代理,楚、韩、赵三种外戚势力并立。三位太后三种外戚势力中,最為强大的,仍然是华阳太后和她身后的楚系外戚。夏太后死去,经过成蟜之乱,韩系外戚衰落。嫪毐之乱后,帝太后被放逐,赵系外戚没落。这个时候,以华阳太后和昌平君為代表的楚系外戚达於顶峰。

  由此可见,从嬴政的出生一直到他成人,他一直生活在华阳太后的庇护和掌控之下。不仅他,连他父亲的政治生命,都掌握在以华阳太后為核心的楚系外戚手中,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始终威临他的身后,成為他生存的基本环境。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作如芒在背。这种如芒在背的滋味,是又爱又恨又怕,宛若儿童长期在长者的威压管教之下不得不自我压抑,强忍心中愤懣,一旦时机来临,将会一一发洩出来,反抗报復。

  嬴政与华阳太后之间的这种关係,在秦汉的歷史上屡见不鲜。以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例来比况的话,就是汉武帝与祖母竇太后的关係。汉武帝十六岁即位,急於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大胆任用新人,积极提倡儒学,变更制度,推陈出新,惹得保守而喜好黄老之学的竇太后不高兴,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是新人解职下狱,儒学废除不行,年轻的汉武帝不得不老老实实蛰居沉默,韜光养晦,一直等到竇太后过世以后,方才捲土重来,清除竇氏外戚的影响,重新构筑政权,再一次推行新政。

  在秦国的歷史上,直接可以比况的相似类型,就是秦昭王与以宣太后為中心的楚系外戚间的关係。可以说,秦始皇时代的华阳太后相当於秦昭王时代的宣太后,秦始皇时代的昌平君熊啟相当於秦昭王时代的穰侯魏冉。宣太后在世的时候,秦昭王多年处在母亲的威压下,受到以舅舅魏冉為头面人物的楚系外戚的掣肘,并没有完全掌握政权。华阳太后在世的时候,秦始皇也始终处在养祖母的威压下,受到以表叔昌平君為头面人物的楚系外戚的掣肘,也没有完全掌握政权。宣太后去世以后,秦昭王放逐了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四贵,大权独揽。华阳太后去世以后,秦始皇放逐了昌平君熊啟,大权独揽。秦昭王与秦始皇,在类似的歷史条件下,经歷了类似的成长歷程。

  华阳太后去世,在秦王政十七年,这一年,嬴政三十岁。昌平君熊啟被放逐,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三十四岁。所以说,秦始皇直到三十岁以前,并没有真正掌权,也没有独裁专权的条件;他开始独断乾坤,是在三十四岁以后,这个时候,距离秦统一天下,只有短短的五年,他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最实实在在的功绩,都集中这一段时间。

  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外戚,被解除权力以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度晚年,不但都是善终,而且由於华阳夫人与安国君的婚姻关係而埋下了东山再起的伏笔。以昌平君熊啟為首的楚系外戚,却因為昌平君反秦復楚,成為被牵连的乱党,秦国的罪人。在这桩牵连广泛的重大事件中,秦始皇的王后楚夫人和长子扶苏也在所难免受到影响。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秦始皇二十二岁行成人礼,开始亲政,二十三岁迎娶楚夫人。他的婚姻,由华阳太后一手包办,新夫人来自楚国,是华阳太后的亲属,昌平君的近亲,是楚系外戚挑选出来的一位新的「华阳夫人」。长子扶苏出生以后,上面有老太后的庇护,后面有楚夫人的爱护,左右有昌平君等楚系权势人物的支持,继承人的地位是早早就稳固成形了。

  然而,华阳太后过世,特别是昌平君反秦復楚以后,形势急转直下,楚系外戚土崩瓦解,王后失势,扶苏失去了支持的基础,作為继承人的根基发生动摇。可以想见,在秦国王室和政府内部,围绕著王位继承人的问题,当是又有一番激烈的争夺。也许,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秦始皇不得不将正式策立太子的事情搁置,留待将来再作定夺。从以后的事情发展来 看,他看重扶苏的心情大概是没有改变,一直给予扶苏特别的机会和待遇,但是,他对扶苏的楚系背景始终心存忌讳:他与楚系外戚有说不清道不尽的恩怨,他对楚系外戚怀有强烈的戒备心,他担心扶苏即位后政权再一次落到楚系外戚的手中,又会引发政治上的震动。也许,这就是他迟迟不立太子,直到临终还在扶苏和胡亥间摇摆的重要原因?

  秦国政治中的这些忌讳,是秦始皇一生中难言的隐痛。秦国的史官,面对这一段曲折的歷史,大概只有隐瞒删除,语焉不详了。正是因為这个缘故,史书中关於秦始皇的纪事,相当於在秦昭王的纪事中有意 删掉了宣太后和魏冉等人,这就必然地留下了诸多的空白。秦始皇一生中诸多不可解的疑团,最古老的谜底之一应当就在这裡。

  至於史书中為什麼也没有留下有关秦始皇其他后宫的消息,歷史侦探以為,这件事情,在楚系外戚的忌讳之外,应当还与焚书有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為了消灭六国人民对於故国的记忆,下令将各国的史书通通焚烧。在焚书的行动中,秦国的史书不在焚烧之列。我们已经讲到,秦王的夫人们来自各国的王室,有关她们的记载,都涉及六国的娘家,等於是一种别样形式的六国歷史。也许,為了彻底地消除六国的歷史记忆,秦政府不但将楚系外戚和后宫的纪录,也将其他后宫们的纪录作了删除,由此不再见於秦国史官的记载?

  往事遥远迷茫,对於秦代的事情,百餘年以后,司马迁已经是不清楚,两千年后,我们再来追究这一段歷史时,藉助於新史料的发现和认识方法的改进,通过增补订正,可以更加逼近真实,但仍然是不能知道得明明白白。点滴史料和无穷史实之间的落差,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史的魅力,我们必须通过联想作连锁式的考证,再用合理的推测去填补歷史的空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一切歷史都是推想

  二○○九年二月底,歷史侦探结束了关於秦始皇亲族疑案的侦查,将全部结果整理成册,提交给了歷史法庭,对於这桩两千年来的重大疑案,终於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交代。歷史法庭审阅了报告以后,对於歷史侦探的工作努力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对於歷史侦探接受法庭建议,另外补写〈秦外戚世家〉的工作态度,表示讚赏,认為这将大大地推动有关秦始皇其他疑案的侦破。经过讨论,歷史法庭决定奖赏歷史侦探一笔小额的奖金,并且建议侦探局给予歷史侦探适当的假期,便於他解除身心的劳累,接受新的任务。

  得到奖金和假期的歷史侦探,喜出望外,他开始考虑如何使用这次难得的休假。

  歷史侦探是贪玩好耍、喜爱游歷的人,他决定去旅游。歷史侦探又是好探险、求发现的人,单纯的游山玩水,已经激发不起他的兴致,他的旅游要有一种探索的目标。已故的侦探局老局长胡适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歷史侦探,更是一位难得的歷史侦探理论家,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 证。」这句名言,不仅对歷史侦探界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也被歷史侦探奉為座右铭。近年来,歷史侦探通过自己的实践,觉得当今世道变化大,各种案情日趋复杂,这句名言已经难以满足变化了的形势,於是自己作了一点补充,叫做:「合理推想,临场体验。」

  歷史侦探景仰胡适老局长,他自己也爱好哲学,有理论的兴趣,喜欢随时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做功过成败、原因结果的总结,也喜欢不断地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詰问。他觉得这样既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破案能力,也可以為后辈的侦探们提供经验教训,為学科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贡献。「合理推想,临场体验」的补充,首先来源於他野外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来源於他闭门沉思的终极詰问。他有这样一段自问自答式的纪录。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基於史料对往事的推想。

  為什麼这样说呢?

  因為往事已经在时间中消失,今天的我们不能再回去验证。史料是往事的遗留,是连接今天的我们与消失了的往事的唯一仲介。但是,在现存的史料和消失了的往事之间,横亙著时间的间隔,在古代史的领域,这种间隔动輒数百上千年,如何穿越得过去?

  同时,消失了的往事无穷无尽,现存的史料点滴有限,这种差异,到了古代史的领域,只能用大海与浪花来比喻,用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的往事与万分之零点零零零一的史料来形容,如何连接得起来?

  歷史侦探的回答是:连接史料和往事,通过解读史料来重现往事、构筑史实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人类的智力,去做超越时空、由小见大的推想。推想必须合理。合理的推想,一是要有史料的依据,否则就成了空想;二是要合於逻辑,否则就成了臆想。

  两千年以前,司马迁依据他所能见到的史料,对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歷史做了相对合理的推想,為我们留下了《史记》中的相关叙述,成為后人了解秦始皇的最重要史书。但是,司马迁掌握的史料不多,他的识别能力有局限,特别是他所生存的时代,官方和舆论主流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对秦王朝和秦始皇执著根本否定的偏见,所以,《史记》中关於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歷史,不但残缺空白,而且羼入了大量的谎话和流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史料已经超出司马迁,我们所取的立场已经远较自认為革了秦王朝命的汉王朝更為客观,至於我们今天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广阔视野和丰富知识,更不是司马迁的时代所能够比况的了。正是因為这样,歷史侦探感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但须要 重新审视《史记》的 相关记载,而且有必要重新构筑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歷史,一部新的更加接近真实的歷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重新寻找秦始皇

  构筑新的歷史,不但需要新的史料,也需要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在新方法中,合理的推想自然是必不可少,不过,临场体验也是缺不得的功夫。临场体验,一种是用脑,用脑深入歷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现场,穿越时空做歷史学的联想,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当时的事件情景和人物心情。另一种是用脚,用脚深入歷史事件发生的空间现场,到古代的遗址去脚踏实地,去走去看去考察。

  古代的遗址,是往事的废墟──废墟不是终结的空虚,而是与记忆同在的生存。当废墟被触发的时候,存留的记忆基因将会赋予往事以復活的生命。在这次秦始皇疑案的追查中,歷史侦探用脑的临场体验多,用脚的临场体验少,走得少了,看得少了,实地的 临场感也淡薄了,他自己不满意,朋友们也有意见。

  有幸得到歷史法庭格外恩准的休假后,歷史侦探决定去做实地考察,再一次用脚去深入歷史现场,去復活歷史,去寻求秦始皇的歷史真相。

  心中的火焰燃起来,二○○九年三月,歷史侦探查询地图,打点行装,背负行囊,手持相机,行进在山海之间的风尘路上。

  歷史侦探到胶南,登琅邪台,感受秦始皇乐而忘返的欢愉,确认方士徐福与所谓的坑儒事件并无牵连,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放心之餘,追寻秦始皇巡游的足跡,沿山东海岸北上,风雨中登成山头,体验当年旅行的艰辛,想见秦始皇祭祀日神的庄严。又西行去烟台,上之罘岛,这裡曾经是秦始皇祭祀阳主、刻石记功的圣地,如今歷经沧桑,天变地动,小岛联通陆地,刻石已成纸上回忆。古今虚幻, 往事如烟,最终去了蓬莱阁,因為海市蜃楼的幻影,八仙过海的传说,这裡已成古往今来一大名胜地。

  考察归来,歷史侦探再次翻阅古典,研读新出土的文献,查询古今中外的意见,他在确信「坑儒」是 编造的偽史之餘,情不自禁感慨:秦始皇一生的事蹟,我们实在是了解得太少,也欠缺了尽心尽力去了解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功过,特别是他的歷史形象,不仅是被曲解误读,更是被人為地丑化了。两千年来,作為秦人的子孙,我们没有寻实据理,公正客观,努力地去认识一个真实的秦始皇,而是囿於党派学派的成见,出於眼前利益的需要,编造出种种曲意阿世的詮释,偏离歷史的真实越来越远。如此的结果,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徒引海外他人的嘲笑而已。

  感慨之餘,歷史侦探痛定思痛,他深感秦始皇留下的歷史遗產,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著中国。当今的中国社会,有必要為秦始皇这样一个伟大而复杂的歷史人物作正本清源的澄清,对他在歷史上的事跡,重新作细緻的考察,对他在歷史上的功过,重新作公正的评价。作為华人的职业歷史侦探,他自感羞愧汗顏,觉得自己在这桩千年疑案中是有责任的,他考虑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从事这项艰难的工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推倒重来的工作

  有一句话说得好,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看法是对事实的解释,是建筑在事实基础上的高层楼阁。在事实和看法之间,事实优先。一旦事实动摇,看法必将摇摇欲坠。歷史侦探以為,唯一的事实,是歷史认识的基础;多样的看法,只是对唯一事实的不同解释。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有遵从事实的共同理性,正确的逻辑关係是人类的共同意识的话,最接近事实的解释是可以逐步接近的,不同的看法是可以趋於一致的。

  基於这种认识,歷史侦探将千百年来关於秦始皇的各种不同看法作了清理,他注意到这些不同的看法,大都基於相同的史实。提出这些看法的评论家们,并没有致力於寻找和发现新的史实,也缺少对史实的认真清理,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史实,著力於在解释上花样翻新,甚至是强词夺理。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造成议论纷纷而无新意,史实依旧了无进展的现状。

  基於这样的认识,歷史侦探感到在重新认识秦始皇的问题上,需要推倒重来。他所说的「推倒」,讲的是首先要将史书解构成史料──具体而言,就是分析《史记》和其他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的篇章,将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可信度较低的歷史故事和不可信的添 加偽造区分开来。他所说的「重来」,分為史实的重建和史论的重建两个阶段。史实的重建,讲的是从传世文献中筛选出可信的新史料以后,再从出土资料中寻找可信可用的相关史料补充进去,洗牌组合,重新构筑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史论的重建,讲的是在一部新的秦始皇纪事的基础上,对歷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联通古今,作扬弃的取捨继承。

  这项工作,宛若在一座曾经改建过的老建筑的旧址上覆原一座更老的建筑,这座更老的建筑,是改建前的原始建筑。為了復原,首先要细緻地拆卸老建筑,将可用的原始建材挑选出来继续使用,在补充了新的建材、重建了原始建筑以后,还要做最后的装修和装饰。毫无疑问,这项重建的工作,不但 工序繁多,而且工作量庞大。曾经自以為对这项工作有了一定贡献,也有意接受这项工作的歷史侦探自我衡量了一下,结果是倒抽了一口凉气。他终於明白,他从前所从事的工作,不过是拆卸旧建筑和寻找新建材,他所完成的拆卸,仅仅是旧建筑的前堂,他所收集的新建材,也还远远不够用。

  自我衡量到这裡,心裡有些凉颼颼的歷史侦探感到,在这个时候,要勉為其难地来对秦始皇的一生做重新评价,无异於在旧建筑只拆了一半的时候来做装修,结果怕是会落到商业宣传的浮饰中去。歷史侦探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他尊重业界的职业规范,对自己的侦探事务所有严格的要求,看重创新和信用。他希望自己的侦探事务所能够成為一个有品牌的专业特色 店。

  歷史侦探决定暂时搁置对秦始皇的一生作重新评价的重大工作,留待復原工程完成以后。眼下,他决定低调务实,只是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依据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以秦统一天下為界,对三十九岁以前的秦始皇做一个简略的评价。在做这个评价的时候,歷史侦探决定选取秦始皇的亲族关係作為观察的视点,以新发现的相关史实作為线索和根据。他相信,由此得出的看法将会是新颖的,其可信性也是可以经受检验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歷史侦探写出了评价秦始皇的阶段报告书,準备提交给歷史法庭。因為最近在国外了解到人民陪审员制度情况,感觉由大眾直接参与歷史审判将是未来的潮流,他於是将报告书作了摘要,提供给将来有兴趣有机会参与陪审的读者们,如下:

  通过我最近的工作,对秦始皇的亲族们做了一次比较彻底的调查。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从前知之甚少的秦始皇的亲族们,比如父亲嬴异、母亲赵姬、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和弟弟长安君成蟜等人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发现了从前不為人知的几位亲族,比如表叔昌平君、成蟜的母亲韩夫人、嬴政王后楚夫人等;在两位準亲族的著名人物──仲父吕不韦和假父嫪毐的事蹟中,也发现了诸多从前没有被 注意到的史实间的关联。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首次将秦始皇的亲族网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通过重建这些亲族们所组成的关係网,通过观察秦始皇在这个关係网中与亲族们的互动和映照,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復原了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我们知道,个人的生命来源於父母,亲族关係无疑是个人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在世袭制社会当中,出身决定了地位,亲族关係更是个人发展的首要条件。把握住了秦始皇的亲族关係,一个逼近歷史真实的、人性的秦始皇的形象,便有了復活的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这次调查,我们还首次对数百年来秦国外戚的歷史和秦国外戚干政的歷史特点做了系统的整理,对於长达三百年、延续了二十一世代的秦楚两国的联姻关係,有了脉络清晰的认识,并且第一次 将左右秦国政坛八十年之久的楚系外戚集团的歷史真相揭示出来了。外戚干政是秦国政坛的深层背景。楚系外戚集团主政,从秦昭王时代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父子的政治生命,长期都掌握在这个集团手裡。可以说,外戚关係,特别是楚系外戚集团的存在,是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中不可忽视的 重大背景。

  忽视以上这些基本的要素,无异於割断了歷史,结果就是将秦始皇视為横空出世的奇特人物,讚美者称他為千古一帝,将秦统一天下的伟业通通归功於他的英明,攻击者称他是稀世暴君,将秦亡的责任逐一归结為他的罪行。现在看来,这些意见都是情绪化的偏激之论,既不符合歷史事实,也偏离了评价歷史人物所必须具备的公正立场。

  我的这次调查工作,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於亲族关係,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秦始皇从出生到统一天下的三十九年间。三十九年的时间,在秦始皇五十年的生涯中将近占了五分之四,他那曲折而辉煌的 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在这三十九年间,他从幼年到中年,他的為人行事,他的政风人格,已经基本定形。在这三十九年期间,他从秦国的王子到秦王,再从秦王到秦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大体确立。根据对他这三十九年歷史的仔细考察,我们看不出暴君独裁的跡象;更重要的是,我们看不到出现暴君独裁的歷史条件──不受限制的绝对王权。相反,我们看到秦国政治社会传统深厚,王室婚姻连接多国,亲族关係错综复杂,君王的政治权力受到多方的制衡和限制。在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之下,我们所看到的三十九岁之前的秦王嬴政,是一位经歷了种种艰难磨练,正在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贤明君王的形象。

  另一方面,我们在调查秦始皇亲族关係的工作中,也对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做了一次清理。清理的结果表明,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漫长歷史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為四个阶段。

  一,秦孝公时代(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秦统一天下的出发点。在这段时期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制度基础。

  二,秦惠王时代(前三三七─前三一一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稳步东进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秦惠王派遣司马错攻占巴蜀,将关中蜀汉连成一片,建立了东进的稳固基地;任用张仪破解六国联盟,实现了东进的有利外交环境,北取上郡,南夺汉中,东进三川,开始稳步扩张。

  三,秦昭王时代(前三○六─前二五一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秦国在宣太后和秦昭王的坚强领导下,任用魏冉,内政安稳,外交灵活;军事上任用大将白起,通过伊闕之战,歼灭了二十万韩魏联军,使韩国和魏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通过长平之战,歼灭了四十万赵国军队,使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这时候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领土和实力,已经远远凌驾在六国之上,这时候的秦国,统一天下的三大战役(伊闕之 战、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已经打赢了两场,统一天下的大局已经定形,攻灭六国的大势已经难以逆转。

  四,秦始皇时代(前二四六─前二二一年),这是完成统一的最后阶段。在嬴政年幼不能亲政的十年间,政权由华阳太后、夏太后、帝太后代理,主持国政的吕不韦、昌平君,主持军事的蒙驁和桓齮都是先王以来的老臣,维繫著内政外交和东进政策的稳定。嬴政二十二岁亲政,在祖母华阳太后的的督促之下,依靠表叔昌平君等人平定嫪毐之乱,放逐了母亲帝太后。事后,他接受齐国使者茅焦的建议,迎回母亲,明智地在祖母和母亲之间求得平衡,不仅妥善地处理了危机中的秦国政局,也妥善地处理了复杂的多国政治关係。

  嫪毐之乱,是嬴政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磨练,他顺利地经受了考验,一位有為君王的成长形象由此充分地展现出来。嬴政亲政以后,华阳太后威临王室,丞相昌平君辅佐国政,老将王翦领军出征,年轻的秦王继承传统,开始领导秦国沿著既定的路线继续东进。华阳太后去世以后,嬴政开始专权,罢斥老臣,放逐昌平君和王翦,强力推动统一的车轮急速猛进,结果是遭受了第一次灭楚之战的重大失败。不过,嬴政跌倒后又爬起来,他承认过错,再次起用王翦,取得了灭楚之战的最后胜利,完成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我们以秦统一天下的过程為背景,将秦始皇 的前半生放在这个背景中做一鸟瞰式的概观的话,大致可以做出一个形象化的评语。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宛若一场四乘一百的接力赛,秦始皇在这个歷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比作四人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在遥遥领先、胜局已定的跑道上,他接棒冲刺,曾经跌倒,又坚强地爬起来,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成了颁奖台上的领奖者,歷史镜头的聚光点。在这个歷史的聚光灯下,他展现出来的人格是隐忍顽强、坚决果断,他展现出来的政风是明察谨严、知过即改,他展现出来的歷史形象,是一位歷经了种种艰难磨练,正在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强势明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天意难测民意重

  一位年幼君王,经歷了种种磨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為强势明君,儘管遭遇过失败和挫折,但他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成為歷史聚光灯下的千古一帝,这就是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阳光向上,可以说是正面投影的光辉形象。

  投影出这个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歷史运动。这个歷史运动结束了西周以来的列国并立,代之以统一帝国;这个歷史运动结束了远古以来的亲缘氏族社会,代之以新的编户齐民社会。这个歷史运动,宛若一种不可阻挡的歷史潮流,一种不可逆转的歷史大趋势。这种歷史大趋势,经典作家称之為歷史的必然,星相学家称之為宿命,我称之為天意。

  中国有句古话说,时势造英雄。何谓时势?时,时局也;势,趋势也。时势就是歷史大趋势,就是歷史的必然,就是天意的体现。西周王室衰退以后,由新的政治社会秩序取代旧的政治社会秩序的歷史运动开始啟动,诸侯兼併,列国争霸;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称王,齐秦两国先后称帝,天下走向统一帝国的趋势逐步明显。正是在这种大趋势当中,秦国以它特有的条件顺应了天意,成為实现天意的工具,逐一消灭列国,创建了中国歷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

  秦帝国建立以后,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刻石记功,宣扬统一天下的大义。嶧山刻石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 ,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碑文大意是说:「回首乱世之初,纷争由分封列国开始。从此以后,战争无日不有,鲜血遍地长流。古往今来的混战局面,歷代不能改正,五帝不能禁止。当今时代,皇帝统一天下,战争不再出现,灾害得以消灭,百姓康泰安定,永久享受和平的恩惠。」我读嶧山刻石碑文,不仅感到字句鏗鏘,意义深远,更进而感受到此时此地的秦始皇,登高远望, 志得意满,儼然是天意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又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残酷的战争过程。面对著秦国如狼似虎、无止无休地蚕食侵攻,执著於传统、恋乡眷土的各国人民恐惧悲愤;面对著宛若杀人机器的冷酷秦军,热爱祖国的各国人民同仇敌愾,拼死抵抗,上演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从这个角度来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行动,残酷地强暴了各国的人心,是违逆大眾民意的。

  如果我们以民意為另一束光源来照射秦始皇,投影出来的形象怕相当地阴暗冷酷,一种為列国人民所痛恨,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无道暴君的形象,鲜明地映现出来。相反,民心民意的所向,大眾的热烈视线,都投向了抗秦的英雄。荆軻别燕国,刺秦王功败垂成, 列国人民為之扼腕嘆息。高渐离继承荆軻遗志,举筑击嬴政未中,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的悲歌千古迴响。张良变卖家產,求得壮士博浪沙狙击始皇,他那怀念祖国痛恨暴秦的深情,凝结了韩国的民心民意。屈原赋〈哀郢〉,诉说国都為秦军攻占的悲伤,哭泣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意思是说:「反覆无常的天意啊,為何使百姓遭殃?妻离子散啊家破人亡,仲春二月啊迁徙东方。」他忧国怀乡,亲土爱民。他怨天悯人,哀怨天意之不公,悲泣民生之苦痛。

  伟大的屈原,是忧国爱民的诗人。屈原所忧的祖国,是激烈抗击秦国侵攻的楚国。屈原所爱的人民,是在秦军的残酷攻击下流离失所、痛楚绝望的楚国人民。屈原的著作和人格,不仅体现了楚国的民意,也体现了列国的民意。古往今来,屈原已经成為热爱祖国乡土和謳歌民情民意的象徵。

  天意无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离合,左右了歷史的动向。我调查秦始皇疑案,整理秦统一天下的往事,深深感到秦灭六国的歷史是一部顺天逆民的歷史──天意和民意的背离,製造了无数惨痛的歷史。

  秦违逆民意统一天下,暴力强行的结果,古来列国消灭,万千生灵涂炭;十五年后,有六百年歷史的秦国也不得不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国家崩溃,王族灭绝。两千年来,中国人民也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呻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乡土难以自治,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体制的厚重停滞,让近代中国沉沦到落后的谷底。追根问柢,都要溯源到早產的统一帝国,箝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虽然是早產,毕竟顺应了天意。秦帝国的建立,取得了远古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功,可谓是前无古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為以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歷史,奠定了制度的基础,规范了延续的蓝图 ,可谓是后无来者。秦的体制,歷代继承,统一帝国的形态,延续至今。中国指向统一的天意,可谓是由秦帝国和秦始皇宣告的。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著中国歷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歷经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凯復辟称帝,是一场逆天逆民的短命闹剧。两千年中国歷史的基本特点,由统一帝国和民眾暴乱交替而来的王朝循环,也是出於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

  天意和民意,是我们洞察歷史的两束光源,评价歷史和歷史人物的两个视点。从这个角度观察开去,我们不但可以将秦帝国和秦始皇看得更清,也可以看清歷代的王朝和帝王,看清他们的明处和暗处,他们的光辉和黑暗, ,看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伟大和渺小。

  体察天意和民意,方能通古今之变。古代社会,天意重而民意轻;现代社会,民意重而天意薄。天意超前,民意滞后;天意难测而识者少,民意可察而变数多。不从天意,难以成功;不顺民意,必将遭到功成后的报復。

  盖棺论定,秦始皇千秋功罪的评说,还得留待整理秦始皇晚年史实之后。

  以史為鑑,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我為什麼写歷史推理

  这是我写的一本歷史推理书。

  两年以前,我出版了新形式的歷史叙述《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原书名:《復活的歷史:秦帝国的崩溃》),按照预定的计画,我开始著手写第二部:《復活的歷史:汉帝国的诞生》。殊不知,鬼使神差,因缘际会,我竟然先写成了这本歷史推理,自己也感到意外。

  写歷史推理,是多年以前就有的想法。

  我入史学之门,算是科班正途,进北大歷史系,从考证开始起步,经过人物评论、事件原因探索,一直到史学理论,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走到高层,经歷了一个难得的完整过程。因為喜好哲学,遇事爱寻根问柢,歷史是什麼,歷史学又是什麼的终极问题,始终是我的关怀。毕竟是千古的疑难,怕要求索一生。退而求其次,考证是什麼,考证的原理在哪裡?也一直吸引著我。多次实践以后,渐渐悟出些道理来了,考证的基本思路,就是基於证据的推理。

  基於证据的推理,不仅是歷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科学的思想基础。歷史学与科学之间,在基础的部分有相关的交接点,实在是使我感到高兴,因為我曾经有过做科学家的少年梦。我爱读侦探小说,最钦佩柯南道尔笔下的 福尔摩斯,那种智慧的冷峻神态,瘦长的敏捷身姿,很使我著迷。侦探小说读得多了以后,对於侦探们的思路,也大体看出门道来了,同样是基於证据的推理。

  侦探小说发端於英美,经过日本人的改进,发展成為体裁广泛的推理小说,内容也由单纯的刑警破案扩充到暴露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赤川次郎……眾多的推理作家,宛若灿烂的群星,使人眼花撩乱,目不暇给。

  我到日本以后,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些写侦探小说的名家们,不少人喜好歷史,特别是古代 史。他们不但用古代史做题材写侦探小说,有些人还直接介入到古代史的研究中来。报纸电视关於古代史疑问的讨论,常常是歷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侦探小说家同堂共议,争锋斗智,那种融会文学和史学、结合实证和推理的动人景象,在中国是未曾见过的。

  著名歷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大家和日本史的专家,也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他读了日本推理小说家高木彬光的推理小说《成吉思汗的秘密》后有所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作〈日本的推理小说与清代的考据之学──一种文化比较〉。在这篇文章中,周先生结合自己读书治学的体验,指出了推理小说与考据之学间有相通的内在联繫,二者在基本思路上相同,都是基於形式逻辑的推理。

  周先生是我所敬仰的老师,读了他的文章,加深了我的感悟。我进而想到,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日本,侦探小说都颇為流行,是得到国民喜爱的通俗文化。反之,在中国的流行文化中,没有发达的推理小说,国民喜爱的方向,偏重在神怪武侠。神怪武侠是非逻辑的自由遐想,那种上天入地、出神入化的超脱和飞跃,由不得让我想到庄子的无拘无束,道家的自然自由。诸子百家中,唯有名家是讲思辨、重逻辑的哲学派别,经过秦始皇的焚书、汉武帝的尊儒以后,两千多年来是断绝了。这种断绝,对於中国文化和国民心理的影响,不可不谓久远深长。

  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是人类脱离 鬼神迷信之后的东方理性觉醒,其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能,先被政治专制的焚书打断,后被文化统制的尊儒阉割,从此偏离多元的方向,失去了自由与活力,实在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不幸。痛定思痛后的当今中国文化,其最大的课题,就是回到古典,重铸文化,在诸子百家的根上,嫁接现代的普世文化,发展出融会古今中外的新文化来。

  歷史是文化的核心,歷史学的开拓也是文化的课题之一。於是我又发奇想,是否可以在考据之学的传统之上,参照推理小说,发展出一种新的表现歷史的形式?我由此有了歷史推理的想法。

  我是理论脱离实际论者,承认任何理论与实际之间都存在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人為努力的所在。理论先行,有了想法以后,我开始著手实践。歷史推理的内容,当然是歷史上的疑案。在古代史领域,到处都是难解的疑团,大到夏王朝是虚幻还是真有其事,小到秦始皇的父亲是子异还是吕不韦,大凡是可以做考证文章的题目,都可以成為歷史推理的题材。问题在於形式,寻找合适的形式成了写作歷史推理的关键。

  我试图学习侦探小说的手法,设计一位宛若侦探的歷史学家,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来出入古今,破解古史之谜。如此深入下去的结果,自然走向了推理小说的方向,在增加了趣味和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削减了歷史可信度的传达。我希望坚持歷史学本位的立 场,侦查的疑案就是歷史学的问题,证据一定要真实,推理一定要合理,可以构筑,但不能编造。虚构人物的推理小说的方式,不是我当下追求的目标。我暂时放下了这种写法,将原稿封存,留待将来做别的用途。我将注意力转向题材,期待内容能够提供形式的啟示。

  我在写作博士论文〈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的时候,曾经明确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创建了汉帝国的刘邦集团,它的上层,多是出身於楚国的军人,数量虽然不大,却是集团的核心部分,我称其為楚人集团;它的中下层,多是出身於旧秦国的军人,数量最大,构成集团的外围和主力,我称其為秦人集团。顺著这条线索,我在整理项羽之死的歷史的时候, 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垓下战败,项羽溃围脱逃,一支汉军的骑兵部队奉命追击,终於在乌江岸边置项羽於死地。项羽死后,有五位汉军骑士各自夺得了其遗体的一部分,都被刘邦封為列侯。这五位骑士,无一例外都是出身於关中地区的旧秦军将士。其中的一位叫作杨喜,他的第五代孙子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曾经做过汉朝的丞相,与司马迁有多年的交往。《史记.项羽本纪》中关於垓下之战和项羽之死的纪事,因為都出於杨喜的口述,所以栩栩如生,真实得让人生疑。

  这段歷史的澄清,不仅印证了我对刘邦集团地域构成的发现,也坚定了我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以《史记》為蓝本写歷史叙述的决心。我进而联想到 兵马俑,这是一支以秦帝国的京师军為原型塑造的地下军团,那些追击项羽的旧秦军将士们,甚至是杨喜等五人的身姿,说不定就躋身於其中?兴奋感动之餘,我用自己熟悉的形式,就这个题材写了两篇论文,一篇题作〈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秦京师军去向探微〉,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二○○四年,兵马俑博物馆)上发表,后来刊载在《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上。另一篇题作〈论《史记》叙述中的口述传承──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在「纪念司马迁诞辰二一五○週年暨学术讨论会」(二○○五年,陕西师范大学)上发表,后来刊载在《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上,算是两份歷史研究的学术成果。

  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的内容,被与会的记者报导,经过报纸和网际网路的转载,受到歷史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一位长辈告诉我,他在火车站的消遣杂誌上看到了相关的文章,候车时买来打发时间。我去年暑假到安徽实地考察,从垓下经过东城到乌江,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项羽之死的踪跡。在乌江「项羽祠」出售的旅游书上,我也看到了相关的文章,买来作纪念。当然,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不是我,而是各种层面上的爱好者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改写和再改写。

  在得到上至学会下至娱乐小报的回馈以后,我再一次感到歷史的神秘,感到真实的歷史,可以比虚构的小说更精采;追求歷史真相的乐趣,可以由专家与大眾共享,专家和大眾一样,都有一颗好奇的心。我 由此想到,既然是专家与大眾都感兴趣的内容,与其由外行的爱好者来改写传布,留下浅入误出的詬病,何不由专家自己来深入浅出地传播?受到新的刺激后,我开始考虑以项羽之死為题材,以已经写成的学术论文為基础,再一次尝试歷史推理的写作,希望大眾看得有趣,专家不会摇头。

  写作的过程断断续续,停停写写,持续了好几个月,结果是失败了。儘管有好的题材,却找不到好的形式,我无法脱离学术论文的框架,另外写成一种既能使大眾感到有趣,也能使我有心写下去的新东西。我很有些灰头灰脑,怀疑自己是否走火入魔而為贤者笑,我又一次将歷史推理的想法束之高阁。这一次,我将歷史推理从我的歷史学构想中作了删除,排除到歷史学之外 ,乾乾脆脆来了个一刀两断。

  古来贤者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不再受歷史推理困扰的我,於是将有限的精力,集中於歷史叙述的追求。感谢神明的眷顾,我竟然在失落的地方有了收穫,在思维的推理上增添了实地的考察,在冷峻的逻辑上增添了移情的体验,在问题式的求解外追求歷史的自然流程,终於找到一种自己满意的形式,完成了《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那个时候,我再次思考了自己的歷史学构想,确认了歷史研究、歷史理论和歷史叙述的工作布局,準备顺著这个三合一的方向,驾轻就熟地顺流而下了。歷史叙述,以「復活的歷史」為系列进入汉帝国;歷 史研究,围绕取代军功受益阶层的诸种新集团,进入西汉中后期;歷史理论,将《歷史的镜像》整理出来,由知识论进入本体论;然后是诸子百家,茶文化,生死观,神明和花道……又是思想先行的宏大计画。

  思想总是走得太快,行动永远落后於计画,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不时将我的计画打乱。《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出版於二○○七年四月(北京:中华书局),大概是在同年二月,《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读书版的编辑李二民先生来信约稿,说中央电视台将播放长篇电视连续剧《秦始皇》,希望我就歷史上真正的秦始皇谈谈看法。我一口应承下来,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踌躇,反而有正中下怀的愉悦,因為长久以来,秦始皇的事情一直憋在我的心中,成了纠缠不去的情结。

  我写《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最初是从秦始皇的出生开始写的。当我将所有有关秦始皇的史料仔细地过了目,将有关的主要研究论著瀏览以后,我惊奇地发现,两千年来,秦始皇是一位被严重误读了的人物,不仅他个人被误读,秦帝国建立前和秦帝国崩溃后的整个歷史背景都被误读了,有关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迷雾重重。

  作為歷史学家,作為秦的子孙,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将所有的迷雾澄清。不过,澄清歷史迷雾,破解歷史疑难,锐利的武器是歷史论文而不是歷史叙 述,这就将我置於形式和内容不能两全的矛盾处境:要从秦始皇开始叙述,就得先写论文澄清史实。经过反覆试行和多方思考以后,我决定放弃秦始皇,改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写,歷史叙述先於歷史论文。

  从结果来看,我的这种选择是成功的。秦始皇生於西元前二五九年,刘邦生於西元前二五六年,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秦帝国世代,刘邦是一介草民,他的生活圈子有限,有关他个人的史料比较多而且比较可靠,从他入手不但便於叙述,也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出当时民间社会的风气,收到了由下而上復活秦帝国崩溃过程的效果。当然,由於我的这种选择,澄清秦始皇种种疑问的课题,就被搁置下来,我在叙述秦帝国崩溃的时候,对於相关的事情不得不有所迴避,甚至 闪烁其词。最大的遗憾是,我因此无法对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和秦帝国崩溃的原因,作盖棺论定的结语。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的约稿,给我提供了一个宣洩的管道,我一气呵成,接连写了三篇长文,分别以〈秦始皇的生父之谜〉、〈秦始皇的后宫之谜〉、〈赵高变形记〉刊载在该报上。报纸是大眾媒体,对於文体有特殊的要求,论文的形式肯定是不合适的。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写稿的时候,歷史推理的想法又一次在我心中死灰復燃,我於是借东风,将写论文的内容,按照纸媒的要求,用一种破案解密的形式写了出来。结果是读者有好评,我自己也喜欢。文章传播开来以后,不断有各种媒体继续邀约我,使我欲罢不能。

  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顺水推舟,经过彷徨和反覆,大概是在二○○七年十一月,我正式决定将《復活的歷史:汉帝国的诞生》放下,藉媒体的邀约為动力,接著三篇报纸文章的餘势,再一次挑战歷史推理,以研究课题的内容為底本写一本大眾读物,将笼罩在秦始皇身上的迷雾一一清除。十一月中旬,我草拟提纲正式动笔,二○○八年三月底写出初稿。六月初,接到东方卫视的「世说新语」节目的邀请,按照电视讲座的要求再次改稿。八月底到上海录製节目,九月底回到日本。十月六日到二十四日,节目以「秦史谜案」的题目播出。节目播放以后,我又根据播放的结果总结得失,按照出版的要求,补充内容,完成本书的定稿。十一月二十九日,我将最后一章改定完毕,发送北京中华书局,终於交出了自己认可的完稿。

  由於本书的完成,歷史推理在我的工作布局上覆活。我所追求的歷史学,不但综合了歷史研究、歷史叙述和史学理论,成為一个有科学基础的人文歷史学,也因為增添了歷史推理而进入大眾领域。

  这样的结果,不但了结了我的一桩心事,使我得到更多朋友,也坚定了我对文化资源学的看法。歷史是一种文化资源,既可以為研究所用,也可以為教育所用;既可以為大眾娱乐所用,也可以為旅游经济所用。歷史学的领域,可以步步拓宽,应当与时俱进。

  在东方卫视播放的「秦史谜案」讲座中,我自己拟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宣传文。这段文字,体现了本书的理念,我自己也很喜欢,在这裡摘录下来奉献给读者朋友,作為结语的收场:


  歷史是永恆的谜,因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準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
  最準确的史实,是近於美的真;最合理的推测,是近於真的美,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秦谜:秦始皇的祕密》在大陆出版的时候,没有附录和参考书目。理由嘛,比较简单;我知道这本书该如何定位,自感不甚了然,因而难以确定有没有必要附上这些比较专门的东西。

  书出来以后,我一边听取读者的反应,一边自我审视,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在看来,我这本歷史推理,可以说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的普及推广读本。形式上尽可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基本上是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自信的说,本书的内容和见 解,都是有学术根据的,不但对於一般的歷史爱好者是新颖的,对於从事相关研究的歷史专家来说,也是新颖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本书台湾版的定位就比较清楚了。首先,从版本上看,定位在精,相对中华书局的普通版而言,是精品版。新增的地图和彩照,最是代表。其次,从书品上看;定位是雅,比较中华书局的大眾普及版而言,本书力图向典雅的方向靠近。基於这种考虑,我為本书增添了〈大事年表〉和〈秦始皇年表〉、〈秦王婴父子列传〉和〈昌平君列传〉,以及〈焚书坑儒,半桩偽造的歷史〉等几个附录。这些附录,既是有利於理解本书内容的便利工具,也是有利於对内容做深入理解的一些学术参考。

  在中华书局版中,对於引用史料的来源,都做了明确的标註,对於不得不提到的学术论著的出处,以夹註的形式写在书中。在台湾版中,我保留了前者,而将本书曾经比较多的参考过的学术论著,以参考论著要目的形式单独附录出来。这种安排,也是為了向典雅靠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一 大事年表

前三○六年(秦昭王元年 楚怀王二十三年)
 ·秦昭王赢则即位。宣太后当政。

前三○五年(秦昭王二年 楚怀王二十四年)
 ·魏冉平定季君之乱。
 ·迎楚夫人為王后。

前三○四年(秦昭王三年 楚怀王二十五年)
 ·秦昭王与楚怀王盟於黄棘(今河南省新野东北),
  秦楚和好。

前三○三年(秦昭王四年 楚怀王二十六年)
 ·安国君赢柱生,一岁,母唐八子。
 ·齐、韩、魏共伐楚。楚使太子熊横入质於秦而请救,
  秦发兵救之,三国引兵去。

前三○二年(秦昭王五年 楚怀王二十七年)
 ·楚太子熊横与秦大夫私斗,杀之亡归,秦柴楚交恶

前二九八年(秦昭王九年 楚顷襄王元年)
 ·楚太子熊横即位,是為顷襄王。

前二九二年(秦昭王十五年)
 ·吕不韦生,一岁。

前二八一年(秦昭王二十六年 楚顷襄王十八年)
 ·赢柱二十三岁。子异生,一岁。吕不韦十二岁。

前二七八年(秦昭王二十九年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秦将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
  楚迁都於陈(今河南淮阳)。

前二七二年(秦昭王三十五年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
 ·宣太后诱杀义渠王於甘泉宫。
 ·楚使太子熊元与傅黄歇入质於秦。赢柱三十二岁。
  子异十岁。

前二七一年(秦昭王三十六年 楚顷与王二十八年)
 ·嬴柱三十三岁。嬴异十二岁。吕不韦二十二岁。
 ·昌平君生於咸阳,一岁?

前二六六年(秦昭王四十一年 楚顷襄王三十三年)
 ·范雎為秦相。以穰侯魏冉為首的四贵失势。

前二六五年(秦昭王四十二年 赵孝成王元年)
 ·宣太后死。安国君嬴柱為王太子,三十九岁。
  华阳夫人為太子夫人。
 ·嬴异十七岁,后到赵国做人质。吕不韦二十八岁,
  在韩国经商。
  昌平君七岁。

前二六三年(秦昭王四十四年 楚顷襄王三十六年)
 ·楚太子熊元亡归楚,立為王,是為考烈王。
  其秦妻与子熊啟(昌平君)俱留秦。

前二六二年(秦昭王四十五年 赵孝成王四年 楚考烈王元年)
 ·秦攻韩。赵国接受韩上党郡,秦赵战争一触即发。
 ·子异二十岁,在邯郸结识吕不韦。吕不韦三十一岁。
 ·楚考烈王熊元即位。傅黄歇為令尹。封春申君。

前二六一年(秦昭王四十六年 赵孝成王五年)
 ·秦赵开战,相距於长平。
 ·嬴异二十一岁,通过吕不韦认华阳夫人為养母。
  昌平君十一岁。

前二六○年(秦昭王四十七年 赵孝成王六年)
 ·长平之战赵军惨败。
 ·嬴异二十二岁,与赵姬同居。赵姬有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二 秦始皇年表

前二五九年(秦昭王四十八年 赵孝成王七年)
 ·一岁,生於邯郸。
 ·秦军攻入赵国,围困邯郸。
 ·父嬴异二十三岁。吕不韦三十四岁。

前二五八年(秦昭王四十九年 赵孝成王八年)
 ·二岁,一家困处邯郸。
 ·秦军继续围困邯郸。
 ·父嬴异二十四岁。吕不韦三十五岁。

前二五七年(秦昭王五十年 韩桓惠王十六年 燕孝王元年)
 ·三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
 ·魏信陵君,楚春申君等各国救赵,大败秦军。
 ·嬴异与吕不韦脱城回到咸阳,见华阳夫人,得字楚。
  不久娶韩夫人?
 ·表叔昌平君十五岁,与母在咸阳。

前二五六年(秦昭王五十一年 赵孝成王十年 韩桓惠王十七年)
 ·四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
 ·父嬴异二十六岁,次子成蟜出生一岁?表叔昌平君十六岁。
  吕不韦三十七岁。

前二五五年(秦昭王五十二年 赵孝成王十一年)
 ·五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
 ·秦相范雎死。
 ·父嬴异二十七岁,弟成蟜两岁。表叔昌平君十七岁。
  吕不韦三十八岁。

前二五四年(秦昭王五十三年 赵孝成王十二年 燕王喜元年)
 ·六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
 ·燕太子丹质於赵,与嬴政相识相欢?
 ·父嬴异二十八岁,弟成蟜三岁,表叔昌平君十八岁。
  吕不韦三十九岁。

前二五三年年(秦昭王五十四年 赵孝成王十三年)
 ·七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
 ·父嬴异二十九岁,弟成蟜四岁,表叔昌平君十九岁。吕不韦四十岁。
前二五二年(秦昭王五十五年 赵孝成王十四年)
 ·八岁,与母赵姬留在邯郸。
 ·父嬴异三十岁,弟成蟜五岁,表叔昌平君二十岁。
  吕不韦四十一岁

前二五一年(秦昭王五十六年 赵孝成王十五年)
 ·九岁,与母亲超姬一道回到秦国。
 ·秦昭王死,安国君立,是為孝文王,五十三岁。
  秦国与赵国和解,送嬴政母子归国
 ·嬴异三十一岁;為王太子。弟成蟜六岁。
  表叔昌平君二十一岁。
  吕不韦四十二岁。

前二五○年(秦孝文王元年 楚考烈王十三年)
 ·十岁,王太子继承人。
 ·孝文王即位,华阳大人為王后,嬴异為王太子。
  孝文王即位三天死。
 ·嬴异三十一岁立,是為庄襄王。弟成蟜七岁,
  表叔昌平君二十二岁,吕不韦四十三岁。

前二四九年(庄襄王元年 楚考烈王十四年)
 ·十一岁,為王太子。
 ·嬴异三十三岁即位。尊华阳后為华阳太后,
  夏姬為夏太后。
  赵姬為王后。吕不韦為丞相,灭东周。
  表叔昌平君,进入政坛。
  弟成蟜八岁。

前二四八年(庄襄王二年 楚考烈王十五年
 ·十一岁,王太子。
 ·表叔昌平君二十四岁,弟成蟜九岁。吕不韦四十五岁。

前二四七年(庄襄王三年 魏安釐王三十年)
 ·十三岁。
 ·五月。庄襄王死,三十五岁。太子嬴政立。
  委政於太后与大臣。
  太后者,华阳太后、夏太后与帝太后。
  大臣者,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
  与蒙驁、王齮等。
 ·魏信陵君合五国攻秦,蒙驁军败於联军。
  李斯(三十四岁)入秦,為吕不韦舍人。
 ·表叔昌平君二十五岁。弟成蟜十岁。
  仲父吕不韦四十六岁。

前二四六年(秦王政元年 楚考烈王十七年)
 ·十四岁,即位。
 ·表叔昌平君二十六岁,弟成蟜十一岁。
  仲父吕不韦四十七岁。

前二四五年(秦王政二年 楚考烈王十八年)
 ·十五岁
 ·表叔昌平君二十七岁,弟成蟜十二岁。
  仲父吕不韦四十八岁。

前二四四年(秦王政三年 赵悼襄王元年)
 ·十六岁。
 ·王齮死。
 ·表叔昌平君二十八岁,弟成蟜十三岁。
  仲父吕不韦四十九岁。

前二四三年(秦王政四年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
 ·十七岁。
 ·信陵君死。
 ·表叔昌平君二十九岁,弟成蟜十四岁。
  仲父吕不韦五一岁。
前二四二年(秦王政五年 韩桓惠王三十一年)
 ·十八岁。
 ·成蟜出使韩国,韩献「百里之地」。封长安君。
 ·表叔昌平君三十岁。仲父吕不韦五十一岁。

前二四一年(秦王政六年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魏景湣王元年)
 ·十九岁。
 ·楚、赵、魏、韩、燕五国攻秦,被击退。
  楚将首都从陈(今河南淮阳)迁徙到寿春
  (今安徽寿县)。
  《吕氏春秋》编成。
 ·表叔昌平君三十一岁,弟成蟜十六岁。
  仲父吕不韦五十二岁。

前二四○年(秦王政七年 韩桓惠王三十三年)
 ·二十岁。
 ·夏太后死。帝太后坐大,嫪毐擅权。
 ·表叔昌平君三十二岁,弟成蟜十七岁。
  仲父吕不韦五十三岁。

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 赵悼襄王六年 韩桓惠王三十四年)
 ·二十一岁。
 ·帝太后打击韩夫人,引发成蟜之乱,成蟜降赵,
  封於绕(今河北绕县)。嫪毐以告奸之功封长信侯。
 ·表叔昌平君三十三岁。仲父吕不韦五十四岁。

前二三八年(秦王政九年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 韩王安元年)
 ·二十二岁,之雍城行冠礼。
 ·华阳太后与帝太后对立,嫪毐受到追查,
  引发嫪毐之乱爆发。
  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受命平乱。
  嫪毐兵败被处死,
  帝太后被放逐。
 ·楚考烈王熊元死,在位二十五年。李园杀春申君。
  楚幽王熊悍立。

前二三七年(秦王政十年 楚幽王元年)
 ·二十三岁,迎楚夫人為王后。
 ·吕不韦(五十六岁)免相,之封地河南。
  昌平君(三十五岁)為相。
  下逐客令。李斯(四十四岁)上书请废逐客令。
  齐国使者茅焦说秦王,迎回帝太后。

前二三六年(秦王政十一年 韩王安三年)
 ·二十四岁。
 ·丞相昌平君三十六岁。李斯(四十五岁)使韩。

前二三五年(秦王政十二年 楚幽王三年 赵王迁元年)
 ·二十五岁。
 ·吕不韦(五十八岁)自杀於河南。
 ·丞相昌平君熊啟(三十七岁)与丞相颠监製铜戈。

前二三四年(秦王政十三年 楚幽王四年)
 ·二十六岁,之河南。
 ·赵高(二十三岁)被选拔為尚书卒史。
  进入秦宫,仕於秦王。
 ·丞相昌平君三十八岁。

前二三三年(秦王政十四年 韩王安六年)
 ·二十七岁。
 ·韩非入秦,死。韩王请為臣。
 ·丞相昌平君三十九岁。

前二三二年(秦王政十五年 燕王喜 二十三年)
 ·二十八岁。
 ·燕质子太子姬丹自秦亡归。
 ·丞相昌平君四十岁。

前二三一年(秦王政十六年 韩王安八年)
 ·二十九岁。
 ·韩南阳假守腾献地。
 ·丞相昌平君四十一岁。

前二三○年(秦王政十七年 韩王安九年)
 ·三十岁。
 ·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
 ·华阳太后死。幼子胡亥生一岁。
 ·丞相昌平君熊啟(四十二岁)与丞相隗状监製铜戈。

前二二九年(秦王政十八年 赵王迁七年)
 ·三十一岁。
 ·王翦攻赵。
 ·丞相昌平君四十三岁。

前二二八年(秦王政十九年 楚幽王十年 赵王迁八年)
 ·三十二岁。
 ·楚幽王熊悍卒,楚哀王熊犹立。二月,
  楚王负芻杀哀王及其母舅李园兄妹立。
 ·王翦破赵都邯郸,俘赵王迁。
  赵公子嘉奔代,自立為代王。
  嬴政之邯郸,活埋旧仇家。母帝太后卒。
 ·丞相昌平君四十四岁。

前二二七年(秦王政二十年 燕王喜二十八年 楚王负芻元年
      魏王假元年 赵代王嘉元年)
 ·三十三岁。
 ·荆軻刺秦王。王翦攻燕。徙故韩王安居郢陈□山。
 ·丞相昌平君四十五岁。

前二二六年(秦王政二十一年 燕王喜二十九年)
 ·三十四岁。
 ·王翦攻燕,破燕国首都蓟,燕迁往辽东。
  李信得太子丹首献秦王。
  韩国故都新郑反。故韩王安死於郢陈□山。
  王翦罢将归老频阳。
  昌平君(四十六岁)罢相迁徒郢陈□山,居韩王安地。

前二二五年(秦王政二十二年 魏王假三年 楚王负芻三年)
 ·三十五岁。
 ·王賁水淹大梁,魏王假降,魏亡。李信,蒙武攻楚。
  昌平君(四十七岁)反秦於郢陈。
  李信,蒙武回军,大败。

前二二四年(秦王政二十三年 楚王负芻四年)
 ·三十六岁。
 ·嬴政之频阳强起王翦出征。昌平君(四十八岁)与秦军战郢陈。
  王翦攻楚,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芻。嬴政之郢陈。

前二二三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楚王熊啟元年)
 ·三十七岁。
 ·楚军大将项燕拥立昌平君(四十九岁)為楚王,反秦於淮北。
  王翦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前二二三年(秦王政二十五年 燕王喜三十三年 赵代王嘉六年)
 ·三十八岁。
 ·王賁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攻代,俘代王嘉,赵亡。
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 齐王建四十四年)
 ·三十九岁。
 ·王賁与蒙恬攻齐。俘齐王建,齐亡。天下统一,议帝号。
  称皇帝。李斯(六十岁)為廷尉,反对分封,主张全面郡县制,
  始皇行之。

前二二○年(秦始皇二十七年)
 ·四十岁。
 ·第一次巡游,之陇西北地。修驰道。

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二十八年)
 ·四十一岁。
 ·第二次巡游,东至海,遣徐福入海求仙药,琅邪刻石。
  客卿李斯(六十二岁)随行。

前二一八年(秦始皇二十九年)
 ·四十二岁。
 ·第三次巡游,博浪沙遇刺。之罘刻石。东观刻石。

前二一七年(秦始皇三十年)
 ·四十三岁。
 ·屠雎领秦军五路攻南越。

前二一六年(秦始皇三十一年)
 ·四十四岁。
 ·逢盗兰池。

前二一五年(秦始皇三十二年)
 ·四十五岁。
 ·第四次巡游,李斯(六十六岁)同行,碣石刻石。遣韩终、
  侯生等求仙药。蒙恬伐匈奴。

前二一四年(秦始皇三十三年)
 ·四十六岁。
 ·再次出兵进攻南越。蒙恬渡河筑长城。

前二一三年(秦始皇三十四年)
 ·四十七岁。
 ·发五十万军民戍岭南。丞相李斯(六十八岁)上言焚书。
  始皇行之。

前二一二年(秦始皇三十五年)
 ·四十八岁。
 ·自称真人。
 ·修直道。建阿房宫。候生、卢生等逃亡,处罚方士。扶苏諫,
  出至上郡监军。

前二一一年(秦始皇三十六年)
 ·四十九岁。
 ·陨石落东郡。使博士為〈仙真人诗〉。迁三万户至北河,榆中。

前二一○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五十岁。
 ·七月,第五次巡游,死於沙丘。胡亥(十九岁)、
  赵高(四十七岁)、李斯(七十二岁)有沙丘之谋,偽造遗詔,
  逼迫扶苏自杀,二世胡亥立。
 ·九月,葬驪山。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

前二○九年(秦二世元年)
 ·十月,二世即位。杀蒙恬、蒙毅兄弟。
 ·四月,诛杀诸公子公主。
 ·七月,陈胜起兵於大泽乡。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楚国復国。
 ·八月,武臣為赵王,赵国復国。
 ·九月,田儋起兵称齐王,齐国復国。
 ·韩广称燕王,燕国復国。
 ·项梁起兵於会稽。刘邦起兵於沛县。

前二○八年(秦二世二年)
 ·十二月,陈胜败死。张楚亡。
 ·魏咎立為魏王,魏国復国。
 ·一月,楚王景驹立。
 ·赵王歇立。
 ·六月,项梁拥立楚怀王。
 ·韩王韩成立,韩国復国。
 ·七月,赵高為丞相。
 ·田假立為齐王。
 ·八月,田荣立田市為王。
 ·魏豹為魏王。

前二○七年(秦二世三年)
 ·十二月,项羽大破秦军鉅鹿下。
 ·七月,赵高专权,指鹿為马。章邯投降项羽。
 ·八月,望夷宫政变,赵高杀二世。嬴婴立為秦王,杀赵高。
 ·九月,秦王嬴婴遣兵拒刘邦於嶢关及蓝田,兵败。

前二○六年(汉元年)
 ·十月,秦王嬴婴降,秦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三 秦王婴父子列传

  秦王婴者,始皇帝弟长安君成蟜子也。

  庄襄王為秦质子於赵,娶赵姬生政於邯郸。长平战起,赵军大败,秦军围邯郸。吕不韦护庄襄王脱出,赴秦军归,娶韩夫人生成蟜,夏姬爱之。夏姬者,韩人,庄襄王生母也。

  后数年,赵送赵姬与政归。及庄襄王即位,尊华阳夫人為华阳太后。夏姬為夏太后,两宫并立。韩夫人与夏太后亲,赵姬附华阳太后。

  秦王政五年,微夏太后意,成蟜使韩,不用甲,不伸威,韩出百里之地,遂封长安君。

  七年,夏太后薨。帝太后权大,宠用嫪毐,稍侵韩夫人与成蟜。

  八年,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嫪毐有告反之功,封长信侯。

  成蟜留赵,封绕。子婴留咸阳,在襁褓中,华阳太后怜而护之。

  二世即位,听李斯赵高,欲诛蒙氏,婴进諫曰: 「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用荆軻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為不可。二世不听。

  二世与赵高谋,尽诛诸公子公主。婴為二世从兄,以故得幸无患害。

  陈胜吴广乱起,秦鉅鹿战败,章邯军降,刘邦军直武关。赵高逼杀二世於望夷宫,立婴為秦王。婴与两子及宦者韩谈谋,刺杀高,夷其三族。使秦军守蓝田,军败,遂降刘邦,在位四十六日。项羽入咸阳,诛婴及秦王族,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

  治史者曰:贾生言秦之亡:「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而仅得中佐,山束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宜绝也。」误哉!余补《史记》,推言婴為长安君成蟜子,及读子婴諌二世存蒙氏而远奸臣,诛赵高而讨叛逆。遣兵据守蓝田,存亡救难之举具矣。然大势已去,回天无力,孤立无亲,微弱无助。即位旋即,餐未及下嚥,酒未及濡唇。楚兵已抵霸上。素车婴组,奉其符璽,归降以免秦人於屠戮。子婴君王之质明矣,死生之义备矣,班盂坚之论,诚有可取之义哉。子婴墓,闻在临潼刘家村,二○○七年春,余访求不得,言已毁於文革,伤痛感 怀!暴虐何论古今。


{秦王婴父子刊传(译文)}

  秦王婴,是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儿子。
  子异(后来的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时,娶赵姬為妻,在邯郸生下了长子嬴政。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大败,秦军围困了邯郸。吕不韦护送子异脱出围城奔赴秦军,回到了秦国。子异在咸阳另外娶了韩国出身的韩夫人,生下了次子成蟜。成蟜得到了夏姬的格外宠爱。夏姬,出身於韩国的王族,是子异的亲生母亲。

  数年以后。赵国将赵姬与嬴政送归秦国。庄襄王子异即位以后,尊养母华阳后為华阳太后,亲母夏姬為夏太后,两宫并立。韩夫人亲近夏太后。赵姬依附於华阳太后。

  秦王政五年。出於夏太后的安排,成蟜出使韩国,兵不血刃,韩国被迫献出百里的土地与秦国。成蟜因此被封為长安君。

  七年,夏太后去世。帝太后赵姬权势膨胀,日渐侵凌韩夫人与成蟜。

  八年,长安君成蟜领军进攻赵国,在屯留叛秦降赵。结果,参与叛乱的将士都被处死,参与叛乱的庶 民被迁徒到临洮。帝太后的宠臣嫪毐因為告发反叛有功,被封為长信侯。

  成蟜留在了赵国,被授予封地绕。他的儿子婴留在咸阳,尚在襁褓中,受到了祖母华阳太后的怜爱和保护。

  秦二世即位以后,听信赵高和李斯,準备诛杀蒙恬、蒙毅一族,嬴婴劝諫说「臣下听说,赵王迁诛杀良将李牧而起用顏聚為将,燕王喜私用荆軻之谋而背弃和秦之约,齐王建杀戮旧臣而用佞幸后胜,这些耳详能熟的事情,皆是骤然变更人事,导致国家灭亡,主上身首异地的教训。蒙氏世代大臣,三世有功於秦,是国家的栋梁,主上刚刚即位就无故诛杀开,臣下窃以為不可。臣下有耳闻,处事轻易的人难以治理国政,一意孤行的人不可以辅佐主上。诛杀忠臣而重用无廉行节操的人,这是内使群臣陷於不信而 外使将帅离心的事情,望陛下熟虑。¬」二世没有听从。

  在二世与赵高的策画下,将诸位公子、公主全部诛杀。嬴婴是二世的从兄,不在诛杀的计画中,有幸得以保全。

  陈胜吴广叛乱蜂起,秦军在鉅鹿战败,大将章邯耶投降项羽,刘邦领军逼近武关。赵高发动政变,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立嬴婴為秦王。嬴婴与两个儿子以及近臣韩谈密谋,刺杀赵高,夷灭他的三族。派遣秦军包围蓝田,失败,刘邦军进入霸上。於是投 降,在位仅仅四十六日。项羽进入咸阳以復,诛杀嬴婴以及秦国王族。这些事情,都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

  治史者说:贾谊在总结秦亡的教训时说:「子婴被立為秦王,仍然没有醒悟。如果子婴有平庸以的君主之才,只要得到中等程度的辅佐,山东地区虽然叛乱,三秦地区仍然可以保全所有。秦的宗庙祭祀未必会绝灭。」这是错误的结论!我补写《史记》,推断赢婴是长安君成蟜的儿子,当读到嬴婴劝諫二世宽恕蒙氏疏远奸臣,诛杀赵高讨伐叛逆,派遣军队守卫蓝田时。深感他存亡救难的举措是相常周全。然而,当时秦国的大势已去,他回天无力,孤立无亲,微弱无助。刚刚即位,饭尚未嚥下肚,酒尚未沾上唇,楚军已经抵达霸上,他乘丧车繫綬带,手奉璽印归降,使秦国吏民免於被屠杀 。作為君王,嬴婴的资质不可不谓果断贤明,作為个人,他所展现的生死大义,也是到达了完备的境界啊。嬴婴的墓,听说在临潼刘家村,二○○七年春天,我去寻访而没有结果,据说已经在文革中被毁壤,伤痛感怀,暴虐的事情,古今都有。


{秦王婴父子年表}

父 成蟜

年代           年龄 事件
秦昭王51年(前二五六年) 1岁 成蟜生於咸阳。
秦昭王56年(前二五一年) 6岁 赵姬与嬴政回到咸阳。
孝文王元年(前二五○年) 7岁 嬴异為王太子。
庄襄王元年(前二四九年) 8岁 华阳太后与夏太后两宫并立。
秦王政元年(前二四六年) 11岁 赵姬為太后。
秦王政3年(前二四四年) 13岁 质自赵归?
秦王政5年(前二四二年) 15岁 使韩,韩献百里之地,封长安君
秦王政7年(前二四○年) 17岁 夏太后薨。帝太后势大,宠嫪毐
秦王政8年(前二三九年) 18岁 反屯留,降赵。
                嫪毐因告反之功封长信侯。


子婴

年代           年龄 事件
秦王政8年(前二三九年) 1岁 生於咸阳。成蟜之乱,
                华阳太后怜而护之。
秦王政9年(前二三八年) 2岁 嫪毐之乱,帝太后被放逐。
秦王政10年(前二三七年) 3岁 吕不韦免相,迎帝太后回咸阳。
秦王政14年(前二三三年) 7岁 韩王请為臣。
秦王政17年(前二三○年) 10岁 华阳大后薨。韩王安降。
秦王政21年(前二二六年) 14岁 昌平君免相出京徙陈。
秦王政22年(前二二五年) 15岁 昌平君反秦。
秦王政26年(前二二一年) 19岁 秦统一。
秦始皇35年(前二一二年) 28岁 扶苏受谴出京到上郡。
秦始皇37年(前二一○年) 30岁 始皇死,扶苏自杀,
                李斯赵高立胡亥。
秦二世元年(前二○九年) 31岁 二世毅蒙氏,婴諫之,不听。
                二世尽诛诸公子公主,
                婴以从兄故,得免。
秦二世三年(前二○七年) 33岁 赵高逼杀二世,立婴。
                婴与子及韩谈谋,刺杀赵高。
                遣军距刘邦军於蓝田。
汉元年  (前二○六年) 34岁 十月,降刘邦。不久,
                被项羽诛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四 昌平君列传

  昌平君者,楚考烈王庶子也,名啟。顷襄王二十七年,秦楚平,使太子元入质於秦,秦留之十年。啟生於秦,其母,盖秦昭王之女也。

  顷襄王三十六年,王病重,元与春申君谋,隻身亡归。秋,顷襄土卒,元立,是為考烈王。

  啟与母俱留秦,与舅母华阳太后亲。及子异為华阳夫人养子,遂与子异亲。庄襄王即位,啟以至亲入仕,华阳太后宠之,封昌平君。

  庄襄王卒。子政十三岁代立為秦王,委政於太后与大臣。太后者,华阳太后、夏太后与帝太后也。大臣者,相国吕不韦、昌平君与昌文君等也。

  秦王政九年,王亲政,嫪毐作乱於咸阳。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定之。是时,昌平君盖為御史大夫,多与力焉。嫪毐事,竟及吕不韦。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免,昌平君為相。

  十二年,啟与左丞相颠监造铜戈。颠,或疑為昌文君也。十七年,华阳太后薨,秦王益壮,昌平君不自安。是时,左丞相為隗状,啟与状造戈於郃阳。

  二十一年,秦王欲攻楚急,王翦慎之,言不用,谢病归老频阳。昌平君附王翦,另有微辞。俱失秦王意。新郑反。韩王安死於郢陈□山。昌平君徙於郢,居韩王死处,有死士属之。

  二十二年,李信、蒙武攻楚。昌平君反秦於郢陈,李信、蒙武军回,遂大败李信军,杀七都尉。

  秦王大怒,之频阳强起王翦,使击楚,攻陈,南至平舆,破寿春,虏楚王负芻。楚将项燕立昌平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北。事在秦王政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楚,大破楚军於蘄,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治史者曰:余之陈(今淮阳),访楚都故跡。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拔郢。楚徙都陈。顷襄王卒,葬陈,墓今在平粮台。考烈王得春申君助,亡归立於陈。韩王安迁死,昌平君反秦,张良学礼,张耳陈餘避秦难,具在陈。及至陈胜兵起,诈称扶苏项燕,号张楚都於陈。七十餘年间,淮阳何其為天下之要冲,时局之枢轴也?

  及余访商水,始察陈之阳城乃陈胜故里,胜岂非陈之后乎?阳城故址在今扶苏村,东有扶苏墓。昌平君勾通秦楚,连接扶苏项燕,其据陈反秦為楚之旧事,岂有故跡可寻乎?

  秦灭六国,天意也,六国抗秦,人情也。昌平君王孙跨国乱世难涉,朝朝暮暮秦楚两心,彼浮沉於天意人情之际,踌躇於楚父秦母之间,始於秦而终於楚,岂非时也,岂非命哉。


{昌平君列传(译文)}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名字叫做熊啟。楚顷襄王二十七年,秦国与楚国和好,楚国派遣太子熊元到秦国做人质,被留在秦国十年之久。熊啟出生於秦国,他的母亲,应当是秦昭王的女儿。

  楚顷襄王三十六年,顷襄王熊横病重,熊元与春申君密谋,单身从秦国逃亡,回到楚国。同年秋天,顷襄王病逝,熊元被立為楚王,这就是考烈王。

  熊啟和母亲一道留在秦国,亲近舅母华阳太后。到了子异认华阳太后為养母的时候,熊啟於是与子异也亲近起来。庄襄王子异即位,熊啟以王室至亲的关係出仕,受到华阳太后的宠爱和信任,受封為昌平君。

  庄襄王病逝,长子嬴政十三岁,被立為秦王。委政於太后於大臣。当时,太后有三位,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母亲帝太后。大臣有多位,主要有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等人。

  秦王政九年,嬴政亲政,长信侯嫪毐在咸阳发动武装政变。秦王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领兵平定叛乱。当时,昌平君当為御史大夫,為平叛出力甚多。嫪毐的案件,牵涉到吕不韦。十年,吕不韦被免相,昌平君被任命為丞相。

  十二年,右丞相熊啟与左丞相颠共同监造铜戈。十七年,华阳太后过世,秦王日益成长壮大,昌平君愈益感到旁落不安。这个时候,左丞相是隗状,熊啟与他一道监造在郃阳製造的铜戈。

  二十一年,秦王急欲攻灭楚国,大将王翦慎重其事。諫言不為所用,被贬斥罢将,称病回到故乡频阳养老。丞相熊啟在朝廷的会议上附和王翦,另有隐情微辞,同时失去秦王的信任。就在这个时候,韩国故都新郑发生叛乱,被俘后迁徙到郢陈□山的韩王安受牵连死去。於是,秦王将昌平君罢相,迁徙到韩王安死去的地方,有敢死之士追随他前往。

  二十二年,李信、蒙武领军进攻楚国。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迫使李信、蒙武军撤回。在楚军的夹击下,李信军大败,部下七名都尉被杀。

  秦王大怒,亲自前往频阳陈谢,强使王翦出任大将,领军进攻楚国。围困郢陈,南出平舆,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芻。於是楚国大将项燕拥立昌平君為楚王,撤退到淮北继续抗秦。这一连串事件,都是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继续攻击楚国,在蘄县大破楚军,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至此灭亡。

  治史者说:我到陈地(今淮阳),访问楚国的都城故跡。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迁都到陈。顷襄王过世,埋葬在陈,墓在今天的平粮台。楚考烈王得到春申君的帮助,从秦国亡归楚国,在陈被立為王。韩王安迁徙死亡,昌平君反秦復楚,张良学习仪礼,张耳陈餘躲避追捕,这些名人往事,都发生在陈。到了陈胜起兵反秦,诈称秦公子扶苏和楚大将项燕復活,建立张楚政权建都於陈。七十餘年间,淮阳為什麼会成為天下的要地,时局的轴心呢?

  到了我访问商水,方才察明陈之阳城是陈胜的故乡,陈胜或许是古陈国公族的后裔?阳城遗址在今扶苏村,束面有扶苏墓。昌平君是勾通秦国和楚国,连接扶苏和项燕的人物,他在陈起兵反秦復楚的往事,也还能够寻找得到留踪遗跡吗?

  秦灭六国,顺从了天意。六国抗秦,也是人情使然。昌平君身兼秦楚两国王室贵胄,难以跨越离合兼併的乱世,免不了在秦楚两国间犹疑。他在天意和人情之间浮沉,在父亲的楚国和母亲的秦国之间游移,以在秦国建功立业开始人生,以回到楚国救亡称王结束生命,难道不正是失势造就的人物。命运的一种自然归宿吗?


{昌平君年表}

年代    年龄 事件
秦昭王34年 1岁 生於咸阳。
秦昭王44年 9岁 熊元亡归楚。熊啟与母俱留秦。
庄襄王元年 22岁 进入秦国政界。
秦王政元年 25岁 成為辅佐年幼的秦王的大臣之一,
         受封為昌平君。
秦王政9年 33岁 担任御史大夫。嫪毐之乱爆发时,
         与相国吕不韦一道受命镇压叛乱。
秦王政10年 34岁 吕不韦免相,昌平君出任丞相。
秦王政12年 36岁 监造「十二年丞相啟颠戈」。
秦王政17年 41岁 监造「十七年丞相啟状戈」。
秦王政21年 45岁 免相出京,迁徙到郢陈。
秦王政22年 46岁 起兵反秦於郢陈,大破李信军。
秦王政23年 47岁 项燕立昌平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北。
秦王政24年 48岁 军败死。楚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五 焚书坑儒,半桩造的歷史

  歷史,像是一个说故事的评书场。為名人说故事。

  千百年来,许多人围绕著秦始皇编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真假参半,添油加醋。他的家世,被涂抹得阴暗淫乱。说他的父亲是吕不韦,一个出身於外国的大商人,说他的母亲养面首生孩子,发动政变要夺秦王的权。他的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说他的声音如同豺狗,内心如同虎狼,说他焚书坑儒,灭绝文化。

  近年来,我著手考察秦始皇的歷史,追究秦始皇的故事,清理有关秦始皇的传闻和神话,随著清查工作的进程,两千年来烧得通红的虚火渐渐熄灭,冷澈透明的真相一一浮现出来。吕不韦不是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也不曾想要夺他的权。他有第一流的遗传基因,相貌堂堂,行动敏捷。他听信了老鼠丞相李斯的坏主意。确是下了焚书令,但是,他不反儒,也未曾坑埋儒生。不但没有坑埋儒生,说他坑埋了四百六十名方士的故事,也是编造的谎言。现在看来。有关秦始皇的一生,多半要推倒重来。


{焚书可靠,坑儒可疑}

  焚书的事情,详见於《史记.秦始皇本纪》。纪事说: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的酒席宴上,博士们之间发生了争论,争论的主要分歧,在於秦政府是否应常以歷史传统為师,修正全面实行郡县的政策。秦始皇将这个问题下到朝廷会议继续讨论。在廷议的讨论中,一贯主张全面郡县制的丞相李斯,大力强调薄古厚今,进而提出焚书的建议。李斯的建议。被秦始皇採纳,作為法令,颁布执行。

  焚书这件事情,是秦帝国君臣间经过议论后,颁发并执行重大政令的政治事件。《史记》的纪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有明确的交代,焚书詔令的產生和下达的也符合秦代政令的程序,文本的信用度相当高。深入追究下来,这件纪事,司马迁是根据《奏事》这部书写成的。 《奏事》是记载秦国大臣的上奏文和名山刻石的史料集,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从而,焚书,作為歷史事实,可以说是铁板钉钉,古今中外,没有人去冒傻气瞎质疑,浪费时间精力。完全可以断言论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於焚书的记载,是可靠的信史。

  坑儒的事情,也见於《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而,对照之下,坑儒的纪事,很像是一段起伏跌宕的故事,事情起於秦始皇求仙求药的个人喜好,变化於方士们的不满脱逃,突变於秦始皇的一怒之间,进而 牵连到公子扶苏的命运。这段纪事,作為传闻故事来阅读,作為野语村言来赏析,固然是不错的文学作品,作為歷史纪事来看,却是相当不靠谱,到处都是欲盖弥彰的漏洞。我们不妨一一挑出来看看。


{「坑儒」疑点一:受害者称谓的奇怪变化}

  晚年的秦始皇惧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长生不老上,这是坑儒事件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提炼仙丹仙药的人,被称為方士。方士是古代的气功师,也是古代的化学家,在思想流派上与道家息息相关。為了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秦始皇身边,进进出出,数量有三百人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有徐福、侯生、卢生和韩眾等人,他们受到秦始皇的礼遇厚赏,四处為秦始皇寻找不老的仙药。

  仙药哪裡找得到?卢生和侯生等一帮方士们,实在是有些玩不转了,於是串通起来,一起大逃亡。这是坑儒事件的导火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由此引爆的坑儒事件说: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眾,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眾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 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為訞(妖)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这段纪事说,秦始皇听说方士卢生和侯生逃亡以后,大怒说道:「我没收天下的书籍,将其中没有用的通通清除。广泛召集了很多文学、方术之士,希望由此振兴太平,让方士们寻求仙药。现在了解到韩眾逃亡不归,徐福等人的耗费数以亿计,末了还是得不到仙药,传来的都是相互告发谋利图私的消息。对待卢生等人,我不但尊重,而且赏赐甚厚,现在反而诽谤我,以此加重我的不德。对於在咸阳的诸生,我派人查问,其中有人製造妖言,惑乱百姓。」 於是派遣御史一一审问诸生,诸生们相互告发以解脱自己。犯禁违法的有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在咸阳活埋,让天下都知道,以惩戒后人。

  上面的纪事,就是所谓坑儒事件的第一文本,千百年来有关坑儒的种种故事议论,都是从这段纪事生发出来的。下面,我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文本,在阅读的时候,请注意下面的疑点。

  在坑儒事件中具体提到名字的人都是方士。侯生和韩眾,韩国出身的方士。徐市,就是徐福,齐国出身的方士。卢生,燕国出身的方士。这些有名有姓的方士多年出没在秦始皇身边,糊弄秦始皇,终於引发了秦始皇的怒气,当然地成了坑儒事件的打击对象。

  但是,当秦始皇大怒时,被谴责的对象由方士变成了「文学方术士」。「方术士」,就是方士。「文学」,就是文学之士,可以泛称博学善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称儒学之士。不过,我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裡提到的文学,没有一个有真名实姓,都是含含混混,一笔带过的。

  进而·到了这段文字的下半段,文学方术士被变更成了「诸生」。诸的意义是多,生的意义是学生,诸生的字面意义,是多位学生,后来往往用来指学习经书的儒生。以「诸生」取代「文学方术士」,淡化了方士,强化了儒生,当然,这种浓淡之间的人為涂抹,毕竟还是有些偷偷摸摸,是在隐晦处进行的。


{「坑儒」疑点二:谁添加的说明?}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紧接著这段纪事的,是公子扶苏登场劝諫秦始皇不要重罚儒生的纪事。这段纪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益发謫徒边。始皇长子扶苏諫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於上郡。

  这段纪事说,於是益发徵调罪人徙边。始皇帝的 长子扶苏劝諫道:「如今天下刚刚安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归附,诸生都是诵读和师法孔子的人,如今父皇以重法惩处他们,儿臣担心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秦始皇怒气上来,派遣扶苏到上郡蒙恬军中去做监军。

  非常明显,这段纪事是作為有关坑儒事件的一条重要补充而添加上去的。按照常理讲,坑儒事件起源於方士,扶苏劝諫秦始皇,话当从方士求药开始,奇怪的是他没有提及这些,而是突如其来地扯到诸生,而且,他话裡的诸生,意义变得非常明确了,就是诵读和师法孔子的儒生。看得出来,扶苏这句话,明显的是一句掐头去尾,有意图地剪裁歷史的话。这句话,不像是為了劝諫秦始皇说的,倒像是為说明诸生就是儒生而说的。 如果没有这条添加的说明,秦始皇坑埋的是儒生这件事情就站不住脚。

  為了便於大家识破真相,我将上述资料中坑儒事件受害者的称谓变化做了一个整理如下:①方士─②文学方术士─③诸生─④「皆诵法孔子」的儒生。体察这种变化,难免不使人对这段纪事的真实性產生怀疑,隐约感觉在这段文字的背后,有一隻暗藏的黑手,巧妙地偷换了歷史的内容?


{「坑儒」疑点三:受害者处刑的奇怪}

  根据前一段纪事,秦始皇大怒以后,下令将这批文学方术士,交给了御史处置,「於是使御史悉案问 诸生」。御史;或者是指负责监察的御史,也可以是御史大夫的略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法务在其职责内,御史们都归他管辖,他们办公的地方,叫做御史台。

  按照秦国的制度,文学方术士们交由御史处置,他们将接受严格的法律审判。根据秦始皇怒气中口述的罪名。他们将被定以「妖言」的罪名,处以腰斩之刑。从记载的结果来看,他们是被活埋处死的。然而,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秦汉法律,特别是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法律文书来看,死刑没有活埋处死的律文和案例。在秦汉歷史上,活埋处死,仅仅出现在残酷的战争中,而且,往往是作為受到谴责的暴行被记载下来的。有名的比如,秦国大将白起活埋赵国四十万战俘,项羽活埋秦国二十万降卒。由此看来, 编造这段故事的人对於法律不太专业,留下了作偽的马脚?


{「坑儒」疑点四:杀了小鬼,放了阎王}

  活跃於秦始皇身边的方士大约有三百人之多,其中有名有姓者有五人,韩眾(终)、侯生、卢生、石生和徐福(市)。他们都曾经受到秦始皇的礼遇和厚赏,积极為秦始皇寻找仙人和仙药。侯生,韩国人。卢生,燕国人。徐福,齐国人。韩眾和石生,出身不详。

  在所谓的坑儒事件中,方士卢生、韩眾和侯生等逃亡,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此下落不明。石生也是没有了消息。徐福是与韩眾和侯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谴责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并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他没有逃亡,也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遥法外,一直在琅邪台愉快地生活,继续為秦始皇寻找永远找不到的仙药。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就在坑儒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又来到了琅邪台,再一次与徐福相见。秦始皇不但没有将徐福绳之以法,反而再一次听信徐福的巧语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鱼,亲自动手清除妨碍仙人仙药出现的障碍。由此看来,在所谓的「坑儒」事件中,被坑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鬼 ,罪大恶极的四名阎王,不是逃亡就是安然无恙,这种名不符实的结局,实在是使人怀疑秦始皇是否坑埋过方士?至於将这件事情说成是「坑儒」事件,可以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编造。


{「秦始皇坑术士」──方士们编造的故事}

  遍查《史记》以前的文献,都没有提到过秦始皇坑方士的事情。

  贾谊是活跃於汉文帝时代的政论家,他撰写《新书·过秦论》专门讨论秦始皇和秦政失败的原因,他 在该文中对秦始皇焚书一事多次予以严厉的批评,对於坑方士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

  淮南王刘安活跃於武帝初年,他主编了《淮南子》一书,对於道家很是推崇。董仲舒是独尊儒术的发案者,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这两个人,都比司马迁老,这两本书,都比《史记》早,都没有说过秦始皇曾经坑埋过方士。

  根据我最新的调查结果,坑方士这件事情,本是一段流传於西汉初年的歷史故事,这段故事的原型,见於《说苑·反质》篇。这篇故事,比《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故事更完整,更生动,更好听,典型的一条街谈巷语,道听涂说的秦始皇段子。这条段子 的前半段大体同於《史记》坑方士的纪事,在这条段子的后半段中,逃亡的方士侯生被抓住了,秦始皇亲自升堂审问,準备痛斥后处以车裂的酷刑。结果呢?这位侯生大人,临危不惧,正义凛然,他口若悬河,对怒气冲冲的秦始皇来了一段长篇说教,直说得秦始皇先是默然不语,继而觉悟动摇,最后威嘆悔过,释放了侯生。一派為方士脸上贴金的野语村言。

  司马迁是严谨的歷史学家,他口风紧,不乱编故事,但是,他耳朵长,爱听故事。他编撰《史记·秦始皇本纪》,主要使用秦国政府的纪录、奏事詔令和石刻等资料,这些都是比较可靠的史料。不过,这些史料比较枯燥,缺少故事文采。為了使纪事更加丰满而有血有肉,司马迁也在战国以来流传的歷史故事中 选取了一部分材料添加进去,这些故事生动有趣,精采动人。但是,这些动人故事的可信性比较低,有些纯属超时空的天方夜谭,坑方士的纪事,就是其中之一,属於不可信的一个。

  司吗迁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歷史学家,《史记》是私家著作。司马迁编撰《史记》,有自己的著作宗旨和编撰意图。他写《史记》的时候。正是汉武帝热衷於信神求仙,方士们再次大红大紫的时期。被方士们捉弄得神魂颠倒的汉武帝,脑子进了水,闹得家国不寧,一时间想要去国离乡,捨弃妻子儿女,昇天成仙。司马迁看不惯这些荒唐事情,又不能明说,他於是在《史记》中採用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借古讽今,讽喻汉武帝如同秦始皇一样偏执迷信,也谴责 和警告那些装神弄鬼的方士,你们早晚也要如同秦始皇坑方士一样被坑埋,所以,他截取了方士们被坑的上半段,捨弃了侯生教育秦始皇的下半段。想来,因為偏爱选用这个故事的意义,对於这个故事的真偽,他没有做严格的鑑定。


{焚书坑儒:儒生们製造的二次八卦}

  秦始皇坑儒,是一个比坑方士更荒唐的二次八卦。这个八卦,是儒生们改编坑方士这个假故事加工製造出来的,改编的年代是东汉,加工的方法比较高明,将真焚书和假坑方士合為一体,混為一谈。浑水中再将被焚的诸种书籍偷换成儒家的经书,将被坑的 方士偷换成读经书的儒生。

  考察西汉一代,焚书坑儒这用语还没有出现。方士们编造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本来是為了美化自己,告诫诛杀方士的帝王终究是要后悔的。这个假故事,渲染一种宗教的献身精神,方士们以生命的付出,换来了正义的荣光。不过,在西汉时代,对於方士们自编自叙,津津乐道的这个故事,其他各派人士大都不以為然,甚至有种幸灾乐祸的痛快感。汉武帝以来,继方士之后兴起的儒生们,开始也持同样的态度,并没有想到接手这个故事,来一番冒名顶替的改造。

  经过王莽之乱,东汉建国,中兴之君光武帝喜好经术,二代明帝,三代章帝一脉相承。儒学成了国教,儒家的经典有了朝廷的钦定,解释经典的传文,也有了官方的认可,上行下效之下,掀起一阵改造歷史,附和经书的风潮。卫宏是活跃於光武帝时代的儒学经师。他為钦定的儒家经典作序。在《詔定古文官书》中将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做了偷梁换柱的改造。在这个改造的故事中,本来没有的坑儒地点,正式确定在始皇陵南面的驪山陵谷,就是后来传说的坑儒谷。坑埋的时间也更具体了,是在冬天。情节更為详细,阴谋十分明显,因為坑儒谷有温泉,冬天种瓜结了果,藉怪异出现之事,使套子骗儒生们去考察议论。坑埋的方法有了改进,先射死,后填土。 被坑埋的儒生数量也增加到七百人,不仅有诸生,而且加进了博士。改造的细节,处处露出东汉的实情的马脚。 改造的宗旨,是要将儒生们塑造成殉教的圣徒。

  歷史被改造以后,儒生们又根据新的歷史製造新的名词。班彪活跃在东汉初年,《汉书》是他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的共著,遵从官方的旨意,供奉经学為正统。《汉书·五行纪》数落秦始皇的暴政,「燔诗书,坑儒士」开始同时并举。再经过精炼提取,「燔书坑儒」,作為一个四字专用名词,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从此以后,燔书坑儒──焚书坑儒,作為一个汉语常用词汇,作為一个「歷史事实」,作為一个文化观念,应运生发出来。


{让秦始皇继续将黑锅背下去?}

  我们现在所读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东汉明帝以后的版本,经过东汉的儒生和正统史家们的添加和窜改。已经不是司马迁当年写的样子。不明白这一点,不但书读不懂,秦始皇也永远读不懂。我前面说有关秦始皇的一生,多半要推倒重来,有一半的理由在这裡。

  焚书坑儒,究竟是歷史还是八卦?至此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焚书可信,断无可疑。秦始皇坑方士,本来是方士们编造的假故事,编造的时间在西汉初年,一不小心,被司马迁写进了《史纪》。到了东汉初年,儒家的经师们将焚书改造成了焚经书,将坑方士改造成了坑儒生,他们不但将被坑埋的假红帽子 抢来戴在头上,以未曾支付过的牺牲骗取道德的荣光,而且私下裡偷偷做了手脚,将《史记》的相关记载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了相应的修改。

  从此以后,坑儒的谎言变成歷史,焚书坑儒这个真假参半的合成词,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藉谴责专制暴君,谴责文化暴行之名,将儒家经典抬举為圣经,将儒生抬举為殉教的圣徒。因為这个文化符号,秦始皇背了两千年的黑锅。

  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是人类脱离鬼神迷信之后的东方理性觉醒,其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能,先被政治专制的焚书打断,后被文化统治的尊儒阉割,从此偏离多元的方向,失去了自由与活 力。焚书,是赤裸裸的文化暴行,易於识破,危害有限。尊儒,是阴惨惨的文化收买,迷惑人心而危害深远,更需要理性而明智的警觉。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说,人对真理是一块冰,对谎言是一团火。如果对坑儒这个谎言一定较真,焚书坑儒这个汉字的常用词将分解,坑儒将被认定是尊儒的帮衬,两千年来数不清的史籍文献要修订,无数的高谈阔论要收敛。而今眼下。中国的歷史教科书、日本的歷史教科书、韩国的歷史教科书、世界的歷史教科书都要改写?

  麻烦大了去。还是让秦始皇继续将黑锅背下去吗?


  (全书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2:19 AM , Processed in 0.1049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