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李开元:《秦谜:秦始皇的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召回扶苏

  三十七年,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这次巡游,始皇帝带上幼子胡亥同行。在当时的形势下,始皇帝的这项举动,无疑有明显的政治意图,这个政治意图,就是向百官和天下显示可能立胡亥為继承人。这个意图,可以说是公开的意图。

  始皇帝这次巡游,还有另一个意图,这个意图是比较隐蔽的。那麼,这个隐蔽的意图是什麼呢?我们知道,始皇帝第五次巡游天下,从三十七年十月开始,持续了整整十个月之久。在这十个月裡,秦帝国的大臣们分成两套班子,以右丞相冯去疾為首的一帮大臣留守首都咸阳,以左丞相李斯為首的另一帮大臣随同出行,政府的种种政务,主要在行旅途中处理。这种安排的结果,就是将帝国的政治中枢转移到车马行宫中,在这种安排之下,始皇帝将胡亥带在身边,也是有意要在巡游途中对他做实实在在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皇帝的重任。那麼,这次考察的结果如何呢?一句话,不合格。这个不合格的结论,是始皇帝经过十个月的考察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来的。这个不合格的结论在哪裡呢?就在始皇帝临终留下的遗詔当中。下面,我们就来考察临终的始皇帝与这份遗詔。

  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在之罘(今山东烟台)乘船射杀了大鱼以后,沿海西行,踏上了归返咸阳的回程。车驾一行抵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境内),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紧急派遣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今河北蔚县)一带,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灾除病。

  车驾渡过黄河抵达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境内)时,始皇帝病情急遽恶化,不得不停驻下来。始皇帝预感不祥,紧急在病榻前口授遗詔,安排后事。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遗詔,又是一桩聚讼纷紜的歷史疑案。这件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就是古代史记载的问题,关係帝国命运的如此大事,寥寥数语,而且语焉不详。这封后来被称為遗詔的「赐公子扶苏璽书」,竟然只有七个字「与丧会咸阳而葬」。从上面这段纪事的字面上,我们只知道始皇帝身前厌恶谈死,也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谈有关死的事情。他一直怀著不死的期望,不懈地与死神搏斗,他对身后的事情,长期没有明确的交代。不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於认输,向死神低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死期来临。他从不死的幻想中省悟过来,决定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将后事託付给长子扶苏,詔令扶苏从上郡回到咸阳,主持丧葬等一切事宜。

  始皇帝口授遗詔时,幼子胡亥是唯一在身边的儿子,也是他有意立為继承人的爱子。然而,事到临头,在最后的决定关头,他并没有将后事交代给近在身边的胡亥,而是交代给了远在上郡的扶苏。对於这件捨近求远的事情,我们只能做这样的解释,经过十个月的亲自考察,始皇帝最终认為胡亥不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他从扶苏摇摆到胡亥的心,又从胡亥摆回到了扶苏。

  始皇帝口授遗詔时,在场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赵高。胡亥本来是没有政治能力也没有政治野心的年轻人,他坦然接受父亲的决定,没有多餘的遐想。但是,胡亥的老师赵高却另有想法。当时,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始皇帝的遗詔笔录下来以后,要由他加盖皇帝璽印,封口送出。 他扣留了遗詔,说动胡亥和丞相李斯,销毁了遗詔的原本,另外偽造了一份新的遗詔,詔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為继承人。这件事,史称「沙丘之谋」。

  沙丘之谋的关键,是遗詔问题。始皇帝临终之前真的留有遗詔吗?这个遗詔究竟写了些什麼内容?这个遗詔真的先被赵高扣留,后来被掉包了吗?

  这个有关始皇帝遗詔的问题,千百年来,不断地被提起,也不断地被质疑。实际上,不仅限於始皇帝的遗詔,在整个中国歷史上,遗詔就是一个不断地出现而又始终说不清的复杂问题。為什麼这样说呢?所谓遗詔,因為是先帝的临终之言,留言人 已经死去,死无对证;接受遗詔的人,往往只有先帝临终前围绕在病榻边的寥寥数人,他们都是深深捲入政治漩涡中心的枢要人物,当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处置先帝遗留的种种问题,也包括所谓的遗詔问题。那麼,这些人将如何处理遗詔问题呢?

  从歷代的事例来看,所谓遗詔问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本无遗詔,后来出现的所谓遗詔,是由处理临终事宜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製作出来的。据我们现在所知,明代的遗詔多是如此。二,本有遗詔,遗詔的内容也符合处理临终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遗詔被宣扬,被执行。汉武帝死前託付幼子与霍光等人的事情,应当属於这一类。三,本有遗詔,但是,其内容不合於处理临终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遗詔被销毁 隐瞒,再偽造出一个新的来。那麼,始皇帝的遗詔问题,究竟应当属哪一类呢?我们不妨根据上述三种情况来作一个判断。

  看来,秦始皇的遗詔问题属於第三类。《史记》的处理是比较合於史事和情理的。突然死亡的始皇帝临终前匆匆留言,将后事託付与长子扶苏,由於笔录下来的遗言已经被销毁,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证言:「与丧会咸阳而葬。」

  与,参与。丧,丧礼。会,会合。扶苏是长子,他参与丧事就是主持丧葬仪式。秦始皇死在鉅鹿郡沙丘,遗体将运回咸阳,扶苏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阳,与灵柩会合,為父亲送终。

  这句意向性的证言究竟是谁留下的,我们已经 无法知道了。不过,始皇帝赐书扶苏的重大政治意义,当事人之一的赵高曾经作过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这个解释见於《史记.李斯列传》,文中叙述赵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遗詔以后,直接来见胡亥说:「上崩,无詔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為之柰(奈)何?」

  这句话说:「皇上过世,没有詔书封赐诸位王子,只有一封书信单独赐予长子扶苏,长子扶苏到了咸阳以后,当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则连尺寸的封土都没有,如此一来您怎麼办?」赵高所说的「赐长子书」就是被销毁的遗詔,内容儘管不清,扶苏将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却是明白无误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一招险棋

  通观古往今来有关遗詔的种种事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总结:所谓的遗詔问题,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说话,体现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说得好,活人接著说;死人没有说,活人代他说;死人说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说。

  歷史上遗詔的真偽,因為活人利益的介入,大多难以鑑别,我们也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花费过多的精力。不过,也正是因為活人利益的介入,先帝死后将会出现什麼样的遗詔,却是可以预测得到的, 它一定符合临终前围绕在病榻周围的人的利益。换句话说,在歷史学看来,遗詔的真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上真正发挥了作用的遗詔。在秦末的歷史上,在歷史上真正发挥了作用的遗詔,是赵高等人製作的遗詔,这份遗詔导致了长子扶苏自杀,幼子胡亥即位,最终酿下了秦帝国突然崩溃的祸根。

  那麼,赵高等人究竟製造了什麼样的遗詔,长子扶苏為什麼会因此而自杀呢?这又牵涉到秦末歷史上种种难解的谜团。

  赵高和李斯等人製造的遗詔,《史记.李斯列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这段记载说,胡亥、赵高、李斯等人经过商量以后,诈称丞相李斯接受了始皇帝的遗詔,立胡亥為太子继承皇帝大位,另外製作了一份赐予长子扶苏的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如下:「朕 巡游天下,祷祀名山眾神,以求延年益寿。令扶苏与将军蒙恬领军数十万屯驻边疆,十餘年间,不能进取向前,士卒损耗甚大,尺寸之功皆无。不仅如此,反而多次上书诽谤朕之所作所為,因為不能回归京城成為太子,日夜怨望不已。扶苏身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在外辅佐扶苏,知其心思谋怨而不能匡正,為人臣不忠,赐死。属下军队,交由副将王离统领。」

  这份书信用封泥封缄并加盖皇帝璽印后,由李斯手下的亲信舍人和胡亥手下的门客共同持送上郡。从当时的形势看,李斯、赵高等人製造遗詔,送这封书信到上郡去,实在是一招险棋。

  之所以说这样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实力上的。扶苏与蒙恬在上郡,统领著帝国北部军三十万精锐部队,控制著首都咸阳的北部外围防区。他们如果怀疑遗詔的真偽,拒绝接受的话,胡亥、赵高和李斯是没有实力可以同扶苏和蒙恬对抗的。

  第二个理由是时间上的。如果扶苏和蒙恬怀疑遗詔的真偽,请求再次覆核的话,胡亥、赵高和李斯将无法继续隐瞒秦始皇已经过世的消息。

  关於第二点,我要特别提到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内卫大臣。史书上说:秦始皇「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秦始皇外出时,蒙毅同车侍候,秦始皇在朝内处理政务时,蒙毅在御前侍候,他是从来不离秦始皇左右的心腹。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蒙毅是一直跟随在身边的。 不过,秦始皇在平原津染病,占卜打卦,以為是有恶鬼作祟,临时派遣蒙毅到代县一带,代替自己向山川之神祈祷。因此,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突然死去时,蒙毅恰巧不在身边,这就给赵高留下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请大家一起来联想一下当时的形势,蒙毅临时外出祈祷,一旦祈祷完毕将回来向秦始皇復命。以路途距离而论,从沙丘到代郡近,从沙丘到上郡远。如果身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对遗詔產生怀疑,请求覆核皇帝书信的话,使者一来一去之间,蒙毅就可能祈祷完毕归来。蒙毅一旦归来,秦始皇已经 死去的事情就将无法隐瞒。也就是说,时间每拖延一天,偽造遗詔的事情被暴露的危险就增大一点。

  那麼,扶苏和蒙恬接到遗詔后做何反应,蒙毅能否及时归来呢?而赵高等人又能否确保始皇帝已经死去的消息不被洩漏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不可理喻的自杀

  始皇帝突然死去,在场的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在始皇帝身边服务的数名宦者。胡亥、赵高和李斯结盟定约,送走了送信的使者以后,严密封锁了始皇帝已经去世的消息,将始皇帝的尸体置於通风良好的轀輬车中,由始皇帝的近幸宦者驾驭,定时奉献饮食,让百官如同往常一样请示奏事。饮食的摄取,政事的处理,都由隐藏在车中的宦者秘密代行,一切完全如同始皇帝在世时一样。

  始皇帝死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遗体极易 腐烂发臭。以常情而论,胡亥等人应当急速护送始皇帝遗体从沙丘直接往西去,回到首都咸阳,入土埋葬,也便於安排夺权即位的后事。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做出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决定,宣称始皇帝继续巡游,北上视察帝国北部边防。

  始皇帝死在沙丘,沙丘在秦的鉅鹿郡南部,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广宗县。继续巡幸的车马由沙丘出发,往西北方向进入恆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由井陘关进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再由太原郡北上,经过雁门郡(今山西大同西部一带)进入云中郡(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南一带),一直往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一带)方向西去。

  这就是说,胡亥等人大夏天车载始皇帝的尸体,不远千里,北上绕道环行。途中,当遗体腐烂发臭时,他们命令在轀輬车上装载百餘斤乾咸鱼,用来扰乱尸体的臭味,避免让人生疑。看来,胡亥等人不仅煞费苦心隐瞒始皇帝的死讯,而且不想马上回到咸阳去,他们敢冒如此巨大的政治和道德上的风险,採取这项不可思议的行动,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原来,扶苏与蒙恬统领三十万北部军防卫帝国的北疆,九原、云中、雁门以东一直到辽东,都是北部军的防区。北部军司令部设在上郡,李斯的舍人和胡亥的门客携带偽造的皇帝詔书已经前往上郡;為了配合詔书的发送,胡亥等人有意製造始皇 帝继续出巡北疆的假象,一方面镇抚北部军将士,一方面威慑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使他们相信詔书没有任何疑问,皇帝正在前来的途中。

  赵高、李斯送走携带皇帝书信的使者以后,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步险棋,在得到上郡方面确实的消息以前,他们不敢回到咸阳,他们担心詔书被怀疑。而事情的发展,一开始也正如赵高和李斯所担心的,詔书的真偽被怀疑,被大将蒙恬怀疑。

  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达上郡,宣读了始皇帝的詔令。扶苏接旨受命,开封读始皇帝赐书,他当即悲痛落泪,进入内舍準备自杀。这时候,蒙恬站出来劝阻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派遣臣下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委任公子為监军,这些都是关係到天下安危、国本稳定的重大决定。 眼下有使者携书前来,要公子和在下马上自杀,何以知道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书请求覆核,覆核无误后再遵旨自杀,也為时不晚。」

  蒙恬受始皇帝信任重托,是多年统兵在外的大将,凭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了解,对皇帝赐书的真偽有相当的怀疑。当年,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军权,正是使用使者诈称王命的手段,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可谓是前车之鑑;如今皇帝高龄多病在外,突然有詔书使者来,要皇长子和大将自杀交出兵权,实在蹊蹺。蒙恬的判断和劝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然而,我们永远难以理解的是,扶苏竟然没有因蒙恬的劝告而有所省悟,他当即自杀了,留下了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復 请」的话。

  成败决定於一念之差,悔恨铸成於瞬间之误。对於身处高位、左右国政的人来说,瞬间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歷史的动向。扶苏自杀事件,是一件深刻影响歷史进程的事件。如果扶苏不自杀,不管是再请覆核,还是抗命拖延,秦帝国的命运将完全改观,歷史将转向另一个方向。

  扶苏自杀的事件,实在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件。他在这件事情当中的行动,根本不像一位政治人物在面临重大政治危机时的正常行动。对於扶苏不听蒙恬劝諫自杀的事情,后来有人说他是出於仁孝,也有人批评他过於懦弱,我最初推想他的性格可能过於刚烈自负,遇事不能曲折委婉,认為他不是能够在政治上周旋驰骋的人物。现在,当我对秦始皇的歷史做了更深入的考察后,觉得事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在个人性格品德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另有不為人知的隐秘,另有更為深沉的歷史背景,隐现在不可理喻的史实后面。这桩歷史的隐秘究竟是什麼呢?

  点滴的消息,终於在一年以后透露出来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扶苏的復活

  扶苏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天下大乱,秦帝国在不到三年时间裡,就崩溃灭亡了。不可思议的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扶苏再一次復活了。

  陈胜吴广起义,不但是导致秦帝国崩溃的大事件,也是中国歷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眾暴动,意义非同寻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寧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诵,被歷代史家认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贵族社会的标誌,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

  然而,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古往今来的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标誌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眾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寧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纪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 有「王侯将相寧有种乎」的口号,也顺从民望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皇位争夺中失败自杀。项燕呢?他也是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為了统一天下,派遣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项燕统领楚国军队保家卫国,殊死抗击秦军,最后兵败自杀,楚国也由此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在楚国地区由楚国人民所发动的反秦起义,在他们的口号中同时出现秦国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字,这就难免使我们感到有些奇怪了。為什麼这样说呢?有两个理由。

  一、以身分地位而论,不管是扶苏还是项燕,都是第一等的贵族,陈胜吴广以他们作為起兵的号召,可以说与平民意识和农民革命的性质正好相反,与上述对於「王侯将相寧有种乎」的解释也完全不合。在当时的歷史和语言环境中,「王侯将相寧有种乎」的意义是哀王孙,痛惜远古以来的贵族被暴秦灭绝,如今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关於这个问题,我们将来有机会再来细说。

  二、陈胜吴广起义的目的,是诛灭秦国,復兴楚国。项燕是统领楚军抗秦的大将,当年就战死在大泽乡所在的蘄县地区,復楚的起义军以他的名义号召楚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是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反秦的起 义军将他的名字与项燕并列以為号召,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怕就解释不通了。也就是说,扶苏和项燕两人秦楚两国的出身,与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復楚的目的之间,表面上看是不协调的。

  破解歷史疑案,首先需要搞清歷史事实。对於史实间的关係,还需要做合理的解释。那麼,我们如何来解释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疑问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4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藤田教授的推测

  我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我说,凡举事,须有名目。举大事国事,须有大义名分。陈胜,虽说是出身下层贫民,但从他為举事所策划的大义名分来看,他不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密切的关注,而且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始皇帝以暴力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秦政长期失於苛暴。始皇帝死,百姓曾经有所期待,盼望主张温和路线的公子扶苏即位,暴政得到缓和。殊不知扶苏不明不白自杀,少子胡亥即位,暴政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是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压 困苦之下,藉助於对仁者的怀念,对暴君作隐喻的抗争,正是民意国情所在。以扶苏的名义举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仅顺应举国民情,而且利於对秦政府和秦军的动摇瓦解。

  以上所讲,儘管是一种道理,总是有些不尽如人意。面对矛盾的史实,难免不生疑问,在被陈胜吴广起义同时并举、诈称為领袖的两位人物身后,会不会有某种隐秘的联繫呢?

  同样的问题,也被研究同一段歷史的外国史家所关注。不久前,我读到日本著名歷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新著《项羽与刘邦的时代:秦汉帝国兴亡史》(东京:讲谈社,二○○六年),眼睛豁然一亮。藤田先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第三章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对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矛盾史实作 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藤田先生以為,扶苏之所以在这裡与项燕一道出现,或许是因為他的母系的关係。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於楚国的王女,因為母亲的关係,扶苏与楚国就有了血缘上的关联,扶苏冤死於二世皇帝之手,楚人同情扶苏,復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為号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进而,藤田先生以為,扶苏与项燕的名字之所以同时并举,其间有一个连接二者的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长期活跃在秦国政权中枢的楚国公子,他可能是护送扶苏的母亲──楚国的王女到秦国来的使者,后来一直留在秦国,成為秦王嬴政的亲信重臣。然而,就在秦王嬴政派遣大 军进攻楚国,楚国即将灭亡的紧急关头,他出於爱恋祖国的情感,背叛秦国,与楚军大将项燕一道联手反秦,受项燕的拥戴,成為最后一代楚王。在昌平君和项燕的领导下,楚军在大泽乡所在的蘄县与王翦所统领的秦军决战,结果楚军战败,楚王昌平君死去,大将项燕自杀,时间、地点、事情都在一起。

  藤田先生的推测,是基於战国以来秦楚两国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係做出来的,有相当的合理性。特别是藤田先生找到昌平君这个人物,由此将扶苏、项燕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楚夫人连接起来,这就不仅解通了陈胜吴广起义将扶苏和项燕同时并举,将他们作為号召楚国民眾的精神领袖的疑难,同时也為破解扶苏自杀之谜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更為破解秦始皇的后宫之谜,解明始皇后是谁的疑案提供了开啟的钥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谁是王后?

  藤田胜久教授推测扶苏的母亲可能是楚夫人,也就是出身於楚国王室的夫人,我深表赞同。藤田教授进而推测联结楚夫人、扶苏和项燕的关键人物是昌平君,我大受啟发。进而,关於昌平君与楚夫人之间的具体关联,藤田先生推测说,在嫪毐之乱爆发前,秦王嬴政迎娶楚夫人,昌平君由楚国护送楚夫人来秦,所以有后来紧急受命平叛之事。想来,在藤田先生作这个推测的时候,对昌平君生在秦国,长期活跃在秦国政坛中枢的身世尚不清楚,所以用楚公子出使秦国的假设,来解释他突然出现在嫪毐之乱中这件异常的事情。

  这种解释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一位临时出使秦国的楚国使者,怎麼会突然受命统领秦军平定秦国政权中枢的叛乱,秦国的大臣将军们到哪裡去了?他如何能够指挥得动秦国的军队?这种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怕是很难得到合理的说明。所以,关於昌平君与楚夫人的具体关联,我们需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

  首先,我们来看秦王嬴政什麼时候迎娶王后。这件事情,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援引秦国王室的成例来做推测。以嬴政的曾曾祖父秦惠王為例,秦惠王十九岁即位,二十二岁行冠礼成人亲政,二十三岁迎娶魏夫人立為王后成大婚。秦惠 王先行冠礼,再迎娶王后行婚礼,应当是秦王室的制度,或者是成例。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岁,行冠礼,正是沿用这个王室成例。準此,嬴政迎娶王后成大婚,当在嬴政二十三岁时,也就是秦王政十年。嫪毐之乱发生在秦王政九年,当时昌平君已经在秦国,应当与护送楚夫人到秦国无关。

  以秦国成例而言,秦王的婚姻,多由太后决定。太后如何為自己的儿子选定王后呢?一般而言,太后為子王选定的王后,往往是自己出生国的娘家。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是魏国夫人,她為武王迎娶的是魏夫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夫人,她為秦昭王迎娶的夫人是楚夫人。孝文王(安国君)的母亲是唐八子,出身不明。不过,安国君之所以能够成為王太子,是出於以祖母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的意愿,宣太后為他选定的正妻 华阳夫人,也是楚夫人。

  嬴政即位之时,太后一共有三位,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和生母帝太后,未来嬴政的婚姻,当取决於她们三人。秦王政七年,嬴政二十岁时,夏太后过世。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岁,帝太后因為与嫪毐的不正当关係,被驱逐出京,迁徙到雍城,从此丧失了对秦国政局和嬴政的影响力。到了秦王政十年,嬴政二十三岁,依照秦国的定制将要行大婚选定王后;这时候,唯一能够左右这件事情的人是谁呢?无疑就是健在的华阳太后了。华阳太后是楚国人,他為孙子嬴政选定的王后,应当就是楚系的夫人。据此,我们可以补充史书失载的内容,写下:「秦王政十年,迎楚夫人。」

  至於这位楚夫人究竟是谁,由於史料过於欠缺,我们只能推测她是一位出身於楚国王族的女子。她是华阳夫人所看中的孙媳妇,不但与华阳夫人关係密切,当然也与昌平君关係密切,他们都是同一亲族关係网裡的人物。

  如果事情确是这样的话,秦始皇的正夫人是楚夫人,长子扶苏可能是楚系夫人的儿子,身上流著一半楚国王族的血液,他与楚系外戚集团关係密切。由楚系外戚的这条线索,昌平君与扶苏和项燕,就可以连接起来了;陈胜吴广起义,假称扶苏和项燕為领导人的事情,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联想到昌平君在秦王政时代的起伏沉浮乃至最后反秦為楚的悲壮歷程,以及势必引起的秦国宫廷楚系势力的衰落,那麼秦始皇生前的多种疑案,比如他為什麼迟迟不立扶苏為太子,扶苏為什麼自杀等等疑问,都可以由此得到破解的入口了。当然,更深刻、更广阔的时代歷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谜底】穿透歷史的迷雾

  《史记》是中国歷史上伟大的史书,然而,关於秦始皇的出生,他的宫廷,司马迁要麼自相矛盾,要麼乾脆没有记载。為什麼会这样?歷史是怎样写出来的?《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歷史,隐藏著怎样的惊天大秘密?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新的嫌疑人


  在围绕著秦始皇一生的重重迷雾当中,我们调查了四件疑案:生父之谜,弟弟和假父之谜,表叔之谜和后宫之谜。对於这四件疑案,我们通过不懈的追踪,严密的考察,一一做了破解,得出了相对可靠的结论。

  疑案追查到这裡,是不是已经大功告成,可以 告慰先祖,可以鸣金收兵了?不知道大家怎麼想,我的回答是,此时收兵还為时过早,难免有草草收场的嫌疑。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為上述四件疑案的发生,都起源於《史记》。或者是出於《史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或者是出於《史记》记载的含糊,或者是出於《史记》的失载,或者是出於《史记》的误载,说到根子上,还是那句话,都是司马迁惹的祸。

  《史记》是歷史著作,《史记》中偶尔出错,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是,《史记》连续出错,冤假错案不断,这就不能不使我们產生怀疑了,怀疑《史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儘管他从来没有领过稿费,却肯定享有著作所有权。现在,《史记》出了问题,出了冤假错案, 司马迁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自然会怀疑:司马迁是否就是这些冤假错案的製造者?

  我们不妨来作一番超时空的想像。

  请回到我们已经澄清了的第一案──生父之谜。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如果今天吕不韦、子异和赵姬在场的话,他们在感谢歷史侦探破解疑案的努力,感谢歷史法庭為他们推翻了冤案以后,一定会强烈要求追究司马迁的责任,带司马迁出庭作证,要他解释為什麼会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写下诬陷不实之词。

  歷史法庭理性而公正地审理歷史疑案。歷史法庭认為,受害者们要求追究冤假错案的要求是正当的,因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的话,被害者的名誉恢復和事实澄清都是不完全的。歷史法庭认為,随著案情侦破的进展,新的犯罪嫌疑人浮现出来了,如果侦探们抓不住这个新的犯罪嫌疑人,疑案的侦破就是半途而废。

  接受歷史法庭的告诫,开始著手调查谁是冤假错案的製造者。毫无疑问,司马迁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嫌疑人。

  追究司马迁的责任,首先要追查《史记》中的种种问题,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如果问题是出於司马迁自己的编造和隐瞒,责任当然在司马迁,我们就可以给他定偽造和隐瞒歷史的罪名,并且要求他出头解释,為什麼要做这样的事情?如果问题是出於司马迁的道听涂说, 他只是将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传闻,不加分辨地写进书中,或者是出於疏忽,没有将应当写进史书的事情写进去的话,他就不应当承担偽造和隐瞒歷史的罪名,但是,必须承担传播谣言和怠忽职守的责任,他必须出庭解释,他从哪儿听来的谣言,為什麼把它写进《史记》?他究竟看到了些什麼资料,又是如何选取这些资料的?看来,歷史侦探还得忙碌,还得根据司马迁所提供的线索,去追查製造歷史疑案的真正犯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冤假错案的问题,彻底地追查起来可能相当麻烦,看似简单的歷史学疑案,认真追究起来可能相当复杂;这种复杂性, 是歷史累积的加厚和变形的结果。长话短说,一句话,我们将司马迁作為新的嫌疑人来追究的事情,牵连到歷史学中的基本问题:歷史著作是怎样编撰出来,又是如何流传开来的?歷史在编撰的过程中,歷史著作在流传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变形的?

  歷史编撰和歷史流传的过程,宛若一种变形的镜像,我们必须先将这个变形镜的变形原理搞清楚,然后才能根据变形的误差审查变了形的歷史,据此修正误差,逼近真实的歷史,也才能判定作為嫌疑人的歷史学家──司马迁,究竟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史记》是歷史学的第三世界

  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说,地球上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是政治家眼中的国际政治世界,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成為歷史。当代杰出的哲学家波普曾经宣称,宇宙有三个世界,第一是物质世界,第二是精神世界,第三是知识世界。这是哲学家眼中的哲学世界,正在随著资讯这种奇特物质的兴起而成為现实。

  作為歷史学家,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歷史学的世界划分。受伟人先贤的啟发,我深感「3」是一个有趣的好数字,歷史学也与「3」有缘。在这次疑案的追查中,我终於认识到,歷史学世界是一个「3+N」的世界。「3」是歷史学的三个基础世界,我分别称它们為第一歷史、第二歷史和第三歷史,N是歷史学的多个延伸世界,作為三个基础世界的延伸,歷史学的N可以有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世界。

  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曾经真实发生过,这是歷史学的第一世界,或者叫做第一歷史。以我们所追查过的疑案内容而言,两千多年以前,在关中华北地区,有叫吕不韦、子异、赵姬、嬴政、华阳太后、昌平君、茅焦等一些人,他们曾经交往相处,相爱相恨,有过种种活动。 这些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已经消失;这些曾经活著的人们,已经死去,都不可能再次出现了,后人也是不可能再亲眼看到了。

  不过,有关这个第一歷史的一些资讯,却通过口述传承、文字记录和遗物留存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这些东西,我们叫作史料。能够反映往事的史料,我们叫作歷史学的第二世界,或者叫做第二歷史。以本书的内容而言,吕不韦和华阳太后、子异和赵姬──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和帝太后、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们的坟墓都还在,我们可以去凭弔,可以去勘察,甚至可以去发掘。有关他们当时情况的一些文字资料,我们近来也发现了不少,比如出土的秦代竹简,我们可以去阅读整 理,可以去研究解释,甚至可以去触摸感受。这些都是最可靠的史料。

  根据史料所编撰的歷史著作,是歷史学中的第三世界,或者叫作第三歷史。《史记》,就是这样一本属於第三世界的歷史学著作;司马迁,就是一位属於第三世界的歷史学家。《史记》是一部通史,从传说时代的远古一直写到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武帝时代。对於司马迁来说,他出生以前的所有歷史,都是没有亲歷过的,他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史料来编撰。即使是司马迁所生活的武帝时代的歷史,因為个人的经歷视野有限,绝大部分仍然只能依据史料来编撰。所以我们说,《史记》不是史料,而是根据史料编撰的歷史著作。如果无分析无批判地将《史记》作為史料来看的话,就是还没有入歷史学之门的门外汉了。

  有了以上的三个世界,或者说三个歷史以后,歷史学的基础就算是奠定了。

  进而,如果有人读了《史记》,根据《史记》的叙述写了一本歷史书,比如书名為《史记的人物和故事》,这本书就是歷史学基础世界之外的延伸,属於N类的第四世界了。也就是说,根据已有的歷史著作再编撰所写成的歷史书,属於歷史学的第四世界,也就是第四歷史了。如果有人再根据这本书编成一部歷史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属於第五世界,成了第五歷史了。同样的延伸,还可以不断地继续下去,这就是我所说的「3+N的歷史世界」。

  「3+N的歷史世界」发展到这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们常常提到的歷史真相和真实的歷史,实际上指的是第一歷史。随著歷史世界的由1到N的步步延伸,我们与歷史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第二世界的史料距离歷史真相最近,到了史书的第三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一旦进入N的世界,距离逐渐变远,变形随之加大,信用也不断地降低。

  与此相反相成,随著歷史世界由1到N的步步延伸,衍生出来的歷史故事,编导出来的歷史影视剧,则可能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被更多的人喜闻乐见,得到更為广泛的流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歷史学是3+N的多重世界的模式划定以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可以用来衡量歷史真假和价值的尺度。下面,我们不妨将这个尺度放到我们的讲座中来,看看司马迁是根据什麼样的史料,又是如何来编撰《史记》的不同篇章的。也许,有了这个尺度的帮助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史记》的不同篇章中為什麼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记叙,进而可以找出製造冤假错案的真正犯人来。

  司马迁编撰《史记.秦始皇本纪》,主要根据 秦国的史书。其中主要是秦国政府正式的歷史记录,叫作《秦纪》,是相当可靠的史料。司马迁也使用了有关秦国国君的一些类似家谱族谱的记载,这些资料多有纪年,比较实在,也是比较可靠的史料。与此同时,司马迁也在战国以来流传的歷史故事当中选用了一些资料补充进去,使《史记.秦始皇本纪》更為生动丰满。

  司马迁编撰《史记.吕不韦列传》,主要是依据战国以来流传的歷史故事,这些歷史故事的基本形式,可以从诸子百家中的故事,也可以从《战国策》、《国语》、《战国纵横家书》等书的内容上看出个大概来。这一类资料是战国游士们讲的故事,虽然生动有趣,却因為加油添醋,比附夸张,作為史料来说信用度较低。这一类资料还有一个大问题, 就是因為没有纪年,常常是张冠李戴,将这个时代这个人的事情,套在那个时代那个人身上,不时闹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出来。所以说,从史料的来源上看,相对於《史记.秦始皇本纪》来说,《史记.吕不韦列传》的信用度较低。

  吕不韦献有孕的赵姬给子异的故事,仅仅见於《史记.吕不韦列传》,在《史记》以前的所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没有这个记载。不过,在查找这个故事来源的过程当中,歷史学家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与这个故事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史记》的其他篇章当中,这就是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给楚考烈王的故事,见於《史记.春申君列传》。相对於吕不韦这个故事的简略,春申君的故事非常详细,曲折动人,堪称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 本。為了便於对照分析,我们不妨叙述如下:

  楚国的考烈王没有儿子,丞相春申君非常忧虑。他四处寻找适合於生孩子的妇人进荐给考烈王,送进宫中的妇人不少,却没有一个生下儿子来。赵国人李园有个妹妹,天资绝色,能歌善舞(请注意,又是赵国,又是能歌善舞的舞姬),想献给考烈王,听说考烈王生不出儿子,担心进宫以后,无子失宠,於是李园另外起了主意。

  李园设法到春申君府上做了舍人,就是家臣门客一类的人物。

  有一天,李园向春申君告假回家,故意回来晚了,被春申君问起原因,李园回答说:「齐王派遣使者来下聘,想娶我的妹妹,我与使者饮酒商谈,所以回来晚了。」

  李园的话,一下子引起了春申君的兴趣,问道:「你已经接受了彩礼了吗?」

  李园回答说:「还没有。」

  春申君说:「我可以见见你的妹妹吗?」

  李园正中下怀,回答说:「行。」

  故事下一步的发展,大家都可以想像得到,春申君见了李园妹,大為情动心动,於是李园将妹妹献给了春申君。李园妹得到春申君的宠爱,怀了 孕。李园知道了,於是与妹妹商量,定出一个进宫的计画来。

  李园的妹妹察言观色,找到合适的机会对春申君说:「王上看重君侯,君侯的宠信,即使是王上的亲兄弟也比不上。如今君侯作丞相已经有二十多年,而王上至今没有儿子。如此状况继续下去,一旦王上百年以后,王上的兄弟将继承王位。新王即位以后,自然看重自己身边的人,君侯的宠信怕是不能长久了。不仅如此,君侯多年主持国事,当权久,对王上的兄弟们失礼不周的地方也多,一旦新王即位,灾祸将会降临身上,那时候,君侯还想要维持丞相的地位,保持已有的封地,恐怕更是无从谈起了。如今我已经怀孕,还没有别人知道。我侍候君侯时间不长,如果借重君侯尊宠的地位,将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会临幸我。 仰赖上天,如果能够生下儿子,您的亲骨肉继承了王位,楚国就都是您的了。您想想看,以这种结果比较身临不测之罪的前景,究竟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

  春申君听进去了,大以為然。於是专门為李园妹安排单独的住所,首先避嫌隔离(也就是「谨舍」或「谨室」),然后推荐给考烈王。考烈王召李园妹入宫,於是生下儿子,立為太子,李园妹被立為王后。至於李园,他以王后之兄、太子舅父的外戚关係,受到考烈王的宠信,擅权用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女性深入歷史现场

  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是一个战国时代以来广為流传的歷史故事。不但见於《史记》,也见於今本《战国策.楚策》,两者内容相同,词句几乎完全一样,无疑是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

  这个故事,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活故事,在司马迁以后的时代,还在继续发展。在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所编撰的《列女传》中,在东汉时代编撰成书的《越绝书》中,这个故事发展得更為完美,本来缺鼻子少眼睛的人物,都成长得眉眼齐全,相貌周正了。李园妹也有了正式名字,叫作李环,她不但「能鼓音」,会吹拉弹唱,还能「读诗书,通一经」,被打扮成了符合儒家理想标準的新女性。

  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作為文学故事来读的话,生动有趣,作為文学作品的演变来考察的话,非常有意思(对於这些,我有另外的研究,留到那时候再来细谈)。同一故事,如果作為歷史来考察的话,那就是破绽百出,荒唐无稽了。这种荒唐无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一群傻子大聚会的故事。為什麼这样说呢?

  首先,献有孕之女能够成功的前提,就是有孕之女的接受者,一定是一个傻子,一个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傻子。在这个故事裡,接受者是楚考烈王, 他不但自己生不出儿子,还兴高采烈地娶了一位已经有身孕的女子,将生下的儿子立為太子,将儿子的母亲立為王后。如果说考烈王自己被简单地矇骗,那只是傻帽儿一个。他是国王,他有侍从,他有御医,他们都负有保护楚王、保证楚国王室血统纯正的责任,他们也都被简单地矇骗了,那就是傻帽儿一群了。

  傻帽儿一个,我们可以用骗不了的充分理由予以驳斥;一群人都成了傻帽儿,怕就别有另外的理由了。骗不了的重大理由,讲吕不韦的时候已经说了,不但法律和制度不容,医生和亲近也不许,请大家重新回味一下第一案的大概,这裡就不重复了,至於人情上另外的理由,我们后面再来说。

  其次,这个故事的主谋,是李园和他的妹妹。李园通过春申君献妹妹给楚王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合於情理的事情。春申君横插一槓子,自己先尝了新鲜,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可能。至於李园妹自知怀孕以后,主动请求春申君将自己献给楚王,这就完全脱离常识,不可信了。

  古往今来,歷史在变化,人物在更替,不变的是人性,相通的是人情,这是今古之间能够理解沟通的基础。侦查当今疑案的刑警侦探,必须深入案发现场。深入歷史现场,一是用脚,深入到歷史事件发生的空间现场,也就是到古代遗址去脚踏实地,去走去看去考察。二是用脑,深入歷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现场,也就是穿越时空做歷史学的联想,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当时的事件情景和人物心情。

  现在,我们首先请诸位女性读者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李园妹,你知道自己怀了孕。你哥来了,给你如此这般地出了个主意,劝你去当献身的有孕之女,你会按你哥的主意去做,你会对孩子他爸来这样一番话吗?為了近便起见,你不用设想孩子他爸是楚国的丞相,你只就近设想他是某某公司的执行总经理,刚刚娶了你。你对老公说,我已经怀了孕,為了你的未来前途,请你将我介绍给董事长,万一生下儿子来,将来的公司就是你的了。如此这般的话,你敢不敢说?如此这般的事,你干还是不干?

  如果你没有扇你那傻子哥两个大嘴巴子,一脚将他踢出门去,而是真的去干了的话,那你不但是傻,还是大傻,比你哥还傻。你不想一想,你刚刚进门一个月,凉炕头还没有睡热就说这种话,你老公註定马上起疑心,你嫁我原来是图的他,你敢借我骗他,你不会不敢借你哥骗我,从你哥将你介绍给我开始,原来都是演的戏,你肚子裡的娃保不準是哪裡来的野种。你也不想一想,董事长有老婆有情人,多年生不出儿子的原因,或者是他没有生育能力,或者是命中的机遇不巧,X的基因引不出Y来。你肚子裡是男是女还不知道,你就踩著丈夫的头翻过了山, 想到董事长家去当老闆娘。事情究竟有多荒唐,还用多说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男性深入歷史现场

  女性读者深入现场以后,我再请男性读者也深入现场。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春申君。你是董事长信任的总经理,董事长年事已高,没有儿子,那是董事长的家事,董事长的兄弟们将来接管公司,可能炒你魷鱼的阴影,确实使你不安。如此情况下為了将来打算,你会听你老婆的主意,将怀了孕的她献给董事长,梦想一旦生下你的儿子,将来做了董事长,公司就是你的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没有扇你那傻子老婆两个大嘴巴子,一脚将她踢出门去,而是真的去干了的话,那你不但是傻,还是大傻,比你老婆还傻。老婆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的事不多说了。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的老婆真的上了董事长的床, 如果你的老婆,那时候应当称作前妻了,真的在董事长家生下了你的儿子来,如果你的儿子真的成了董事长的继承人,这时候的你,就成了所有的当事人都想要封口的共同敌人。想要封口的人,甚至包括你自己,你不得不一辈子闭住自己的嘴。

  你可以想一想,董事长和他的亲族们,不知情则已,知道了就要拿你是问,拿你开刀,你不但自己得保密,也望前妻千万不能漏出一点风声。你可以想一想,你的前妻做了董事长夫人,她怕事情暴露,危及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和生命,一定要你永远 闭口。在更远的将来,如果你的儿子真的获得了继承权,做了董事长,為了维护他继承公司的正当性,他和你最好的选择都是永远保密。一旦真情暴露,在你和公司之间,你的儿子只能选择一个。毫无疑问,权衡利害的结果,最好的选择就是请你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事实上,春申君献李园妹给考烈王的结局,与总经理献老婆给董事长的结局是相同的,这个结局就是杀人灭口。

  故事结尾说,李园妹做了王后,儿子做了太子,李园也受宠当权以后,担心春申君洩漏秘密,担心春申君骄横,於是偷偷招募武士,準备杀春申君灭口,楚国国内有人知道了内情。

  就在春申君做丞相的第二十五个年头,考烈王病重。一位叫作朱英的知情人来见春申君,警告说:「世上有不望而来的福气,又有不望而来的灾祸。如今君侯身处不望而来的世道,服事不望而来的君主,难道不会没有不望而来的人吗?」朱英的话裡五次提到「不望而来」,他所说的「不望而来」,就是「意想不到」,超出预计之外的意思。朱英的话含蓄婉转,意思是说楚王病重,政情将有变化,不可不早做打算,提防别有用心的人。

  春申君问道:「什麼叫做不望而来的福气?」

  朱英回答说:「君侯做丞相二十多年,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相当於楚王。如今楚王病重,将不 久於人世。太子年幼,君侯将要辅佐幼王,执政当国。那时候,君侯固然可以做商代的伊尹和周代的周公,辅政到幼王长大成人,然后将政权交还;不过,君侯也可以南面称孤,自己来做楚王。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望而来的福气。」

  春申君又问道:「什麼叫做不望而来的灾祸呢?」

  朱英回答说:「国舅李园,因為不能当政掌权而怨望君侯。他虽然不执掌兵权,却早就在私养武士,楚王一旦去世,李园必定先入宫中夺取权力,杀害君侯以灭口。这就是我所谓的不望而来的灾祸。」

  春申君再问道:「什麼叫做不望而来的人呢?」

  朱英回答说:「请君侯任命臣下我為郎中,安排在宫中,一旦楚王死,李园抢先进宫,臣下就為君侯杀死李园。这就是不望而来的人。」

  春申君不以為然,说道:「足下免了吧。李园是软弱的人,我又善待他,不至於如此。」

  朱英知道春申君不用自己的主意,恐怕将来灾祸及身,於是就隐身逃亡了。

  十七天以后,考烈王死去,李园果然抢先进入宫中,在宫门内埋伏武士。春申君进入宫门,武士 们刺杀春申君,将他的头砍下来扔到宫门外。李园於是夺取政权,布置属吏,将春申君一家诛灭了。

  这个不幸的结局,倒是合情合理。不管任何时代任何人,假如谁有献有孕之女夺嗣的念头,谁就等著被杀人灭口的结局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我用男性女性深入歷史现场来衡量献有孕之女故事真偽的方式,曾经受到友人的质疑,认為过於低俗,可能降低歷史推理讲座的档次。我经过再三考虑以后,还是决定保留。之所以决定保留,是因為我希望由此强调常情常理在衡量歷史真偽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在歷史世界中的多年游歷,我深感歷史在演变,人物在更替,不变的是人性,相通的是人情。不变的人性,相通的人情,是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过去的古人,现在之所以能够知晓过去的认知基础。用我们今天的常识和常情不能理喻 的往事,一定不会是原样真实的;违情失理的地方,一定有它特殊的因由,这些特殊的因由,常常是歷史的真相所在。

  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傻子大聚会的编造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当中,也有真实的东西。比如说,这个故事的人物和结局是真实的,李园后来当政的事情,也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得到了证明(详下)。

  我们可以说,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是一个真假参半、有虚有实的歷史故事。将它作為歷史来看,将它作為史料来用的时候,首先要对它去偽存真,判定哪些部分是真的,哪些部分是假的,用歷史学的行话来说,就是首先要做史料批判。

  从史料批判的观点来看,在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中,被搀进去的假的部分,正是故事最离奇动人,最吸引听眾的地方。这就是春申君献给楚考烈王的李园妹是怀了孕的,生下来的儿子的真正父亲不是考烈王而是春申君。為什麼这样说呢?

  首先,献有孕之女夺嗣的事情,既不合情理,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可能是发生过的歷史事实,只能是编造的歷史故事。

  其次,这个故事的歷史背景,与我们所知道的歷史事实不合。

  这个故事的第一句话,是「楚考烈王无子」。

这句话,不仅是故事的开场白,也是整个故事得以展开的前提。因為考烈王无子,才引起了春申君的忧心和為考烈王寻找适合於生子的女人的行动,进而引出李园和李园的妹妹这两位人物,故事由此顺次发展下去。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楚考烈王有儿子的话,这个故事就编不下去了。

  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地讲解过的,楚考烈王无子的话是不合於歷史事实的。考烈王不但有子,而且多子。他的多位儿子当中至少有四位是有名有姓有事蹟,并且先后做过楚王。这四位儿子分别是:第四十二代楚幽王熊悍,第四十三代楚哀王熊犹,第四十四代楚王负芻,末代楚王熊啟,也就是昌平君。

  考烈王的这四个儿子中,熊悍和熊犹同母,都是王后李园妹所生,熊悍是嫡长子,熊犹是他的弟弟。负芻和熊啟都是庶出。负芻的母亲是谁,不清楚,史书上称他是熊犹的庶兄,出生在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以前。熊啟的母亲是秦国的王女,他出生於考烈王即位前以太子身分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较春申君献李园妹的事情早了约三十餘年。

  考烈王至少有四个儿子的歷史事实清楚以后,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的前提就崩溃了。这个故事是人為编造出来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请动护宝槌

  这些年来,古董收藏兴起,文物鑑定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在国外类似节目的啟发下,北京电视台也有了文物鑑定的专门节目,叫作「天下收藏」,由演员王刚主持,挥动护宝槌去偽存真。在这个节目当中,经过专家们辨明的假货,都在王刚的护宝槌下粉身碎骨,真货都由专家估出不菲的高价,赠送价值万元的金章,可谓是黑白分明,真假两清。我隐约记得节目中有这样一种情景,王刚有时拿起护宝槌,想打假又怕打了真,想保留真又担心放走了假,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搞得大家心累心跳,只想你王刚早点说话啊,究竟是真还是假?

  结果呢,这件器物有真有假,有黑有白,是一件掺了假的真品。比如说是一件康熙官窑的瓷碗,胎身是真的,上面的字是后来写上去的。又比如说是一件西周铜器,铜器的身子是西周的真品,盖子是战国时代配上去的。相对於西周时代来说,后来配上去的盖子是假的;不过,这个假货相对於战国时代来说,却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护宝槌砸下去,就毁了真东西;不请动护宝槌,又等於承认了假东西。所以,王刚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大家也不得不跟著心累心跳。

  文物和文献,都是歷史的遗留。文物当中的真假,与文献当中的真假,情况都是相通而类似的,都需要用考古的方法,做出去偽存真的鑑定。在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中, 考烈王无子,李园妹生下的儿子不是考烈王的儿子的事情是假,相当於西周铜器上后来配上去的战国盖子。我们如果将这个盖子暂时拿开,留下的铜器就是一件真的西周铜器了。如果我们借用文物鑑定的方法,将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中后来添加的编造部分排除,剩下的部分就应当是器物的真身,反映了真实的歷史了。长话短说,我们对这个歷史故事进行文献考古以后,对其中的真货,也就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真实歷史可以签字盖章,开具鑑定书如下:

  一、楚考烈王熊元与春申君黄歇的关係非常密切。熊元还是太子的时候,春申君就是他的亲信,他们一起在国内外经歷了种种艰难曲折,患难与共,信任无间。春申君帮助考烈王即位以后,长期担任相当於楚国丞相的令尹,是考烈王时代楚国的第一号权臣。

  二、李园曾经是春申君的家臣,他通过春申君的介绍,将妹妹送进宫中。

  三、李园妹进宫以后,得到了考烈王的宠爱,為考烈王生下了儿子熊悍(后来被立為楚幽王),被立為王后。李园也因此被考烈王任用,开始在楚国政坛出头。

  四、考烈王二十五年,也就是前二三八年,考烈王病重(当时,李园妹第二次怀孕,腹中的孩子 就是次子熊犹〔哀王〕)。為了确保对於未来的楚幽王,也就是嫡长子熊悍的辅政权,李园兄妹準备清除春申君。春申君得到密告后将信将疑,犹豫不决,结果被李园埋伏的武士杀害,李园取代春申君,成為执掌楚国国政的第一权臣。

  以上结果,就是我们通过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所能解读到的确切的歷史事实。这个歷史事实,相当於我们上面所说的西周铜器的真身。

  铜器真身的鑑定完成以后,我们再回到假盖子上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相对於西周时代来说,这个后来配上去的盖子是假的;不过,这个盖子相对於战国时代来说,却是真的。也就是说,对於掺杂进真货裡面的假货,只要我们能够将假货掺入的时间和情况搞清楚,我们就可以由此得到一部关於假货的真歷史。这部假货的真歷史,虽然是隐秘曲折,往往能够為我们揭示出一些闻所未闻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破解某些歷史秘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究竟是什麼时候,由什麼人编造的?这些人為什麼要编造这样一个荒诞无稽的故事呢?

  凡是造假,都有造假的动机。造假的动机,因人因事因时而不同,但造假出於造假者的利益,预期会给造假者带来好处,却是共同的。也就是说,造假者费心用力製造假货,一定是出於某种有利於自己的目的。从而,只要我们找到假货的受益者,假货製造者的踪跡也就可以寻觅得到了。那麼,假货的受益者究竟是谁呢?

  审查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春申君是最大受害者,他為此全家覆灭;从而,这个故事,不可能是拥护和同情春申君的人编造的。

  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个故事的受益者似乎是李园兄妹,他们杀死了春申君,获得了执掌楚国政权的重大利益。然而,深入分析这个故事,李园兄妹同样是受害者。大家想想看,李园兄妹利用春申君作跳板,欺骗了考烈王,将假儿子立為太子,假儿子的母亲也因此被立為王后。考烈王死时,李园兄妹又过河拆桥,杀死春申君,拥立假儿子即位,独占了楚国政权。毫无疑问,在这个故事当中,李园是十恶不赦的恶男,李园妹是十恶不赦的毒女, 都是应当被谴责,被诛灭的。非常明显,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形象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他们也是这个故事的受害者,而不是这个故事的编造者。

  然而,李园兄妹是这个故事的受害者,仍然不过是表面文章,如果我们将眼光再深入一些观察下去的话,将不难发现,这个故事的最大受害者是李园妹的儿子们,也就是楚幽王和楚哀王。这个离奇动人故事的真正目的,是要散布这样一条消息:楚幽王熊悍和楚哀王熊犹,都不是考烈王的儿子,他们的血统都是有问题的,不应当继承王位,而是应当被考烈王的真儿子取代。

  分析故事到这裡,让我们暂时离开故事编造的事情,再一次回到考烈王死后的歷史真实中来。

  西元前二三八年,楚考烈王去世以后,李园兄妹杀死春申君,扶持太子熊悍继承了王位,是為楚幽王。楚幽王年幼,政权由母太后和舅父李园摄理。李园取代春申君,成為执掌楚国国政的第一权臣。李园主持楚国国政的事情,传世的史书上没有具体的记载,却得到了出土文献的确凿证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有〈李园谓辛梧章〉,文中说:「秦使辛梧据梁,合秦、梁而攻楚,李园忧之……」这段文字说,(楚幽王三年)秦国派遣将军辛梧到魏国去,联合魏国一道进攻楚国,执掌楚国政权的李园甚為忧虑。……后来他通过外交活动,劝说秦将辛梧,化解了这次危机,显示了主持国政的能力和业绩。

  西元前二二八年,楚幽王熊悍去世,熊悍的同母弟,也就是李园妹的小儿子熊犹即位,是為楚哀王。熊犹是考烈王的遗腹子,年幼不过十岁,政权的维繫,仍然由太后和舅父李园掌握。两个月后,楚国发生政变,楚哀王被杀,考烈王的庶子负芻被拥立為楚王。这件事,《史记.楚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楚幽王)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二月餘,哀王庶兄负芻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芻為王。

  这是说,楚幽王十年,幽王过世,他的同母弟弟熊犹接替他做了楚王,是為楚哀王。哀王被立两个多月后,「负芻之徒」杀死哀王而拥立负芻為楚王。所谓「负芻之徒」,就是支持考烈王的庶子负芻的政治势力,他们发动了政变, 建立起以负芻為王的新政权。由於这次政变,以李园兄妹為核心的、当政十年之久的李氏外戚集团被消灭。

  楚国的这一段歷史清楚以后,我们再回到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上来。将两者对照结合起来看的话,故事的真正受益者是谁,他為什麼要编造这个故事的理由和动机,大致也就可以看出来了。

  春申君献有孕之女故事的真正受益者,应该是西元前二二八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楚国政权的第四十四代楚王负芻和「负芻之徒」,也就是以考烈王的庶子负芻為首的新的政治集团。这个故事,為他们消灭政治对手,也就是以李园兄妹為核心的长期 掌控楚国政权的外戚集团提供了最好的口实。这个口实就是,由於李园兄妹利用春申君欺骗了考烈王,楚幽王和楚哀王都不是考烈王的儿子,因而应当被考烈王真正的儿子取而代之。

  政治权谋说,凡是要夺取政权,总是要製造舆论。製造夺权的舆论,首要在於宣称旧政权的不义、不道和非正统,以此作為新政权正义、有道和正统的铺垫。连接故事编造的歷史和故事中的歷史作合情合理的推断,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的离奇内容,很可能是楚王负芻之徒编造出来的;这个故事的成形和出现,应当在西元前二二八年至前二二七年,也就是楚王负芻即位前后。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移花接木的线索

  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的真假虚实、来龙去脉大体清楚以后,我们自然会继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又是如何移花接木地扯到吕不韦身上,别有用心地编造出秦始皇不是庄襄王的儿子的故事呢?

  《史记.春申君列传》所载的春申君献有孕之女故事,是用这样的话收场的:春申君被李园埋伏的武士杀死,家族被诛灭以后,「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是 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乱於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这句收场白是说,春申君献给楚考烈王的有孕之女,也就是李园妹所生下的儿子,被立為王,即是楚幽王。这一年,是秦始皇即位的第九年。嫪毐在这一年叛乱,被发现,诛灭三族,吕不韦也因此被废相。

  《史记.春申君列传》本来是讲楚国的事情,讲完春申君、李园、楚幽王的事情后,突然笔头一转,扯到秦始皇、嫪毐、吕不韦身上去了,很有些不自然。不但不自然,而且这种不自然的写法,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种联想,春申君、李园和楚幽王的事情,与秦始皇、嫪毐和吕不韦的事情之间,是否有什麼关联?

  我们已经说过,司马迁是严谨的歷史学家,他是不编故事的。但是,他是喜欢听故事的,他在编撰《史记》的时候,為了丰富纪事的内容,选取了一些既有的歷史故事作為史实写进书中。他在选取这些歷史故事时,首先面临著如何判断真偽,如何取捨留存的问题。同时,他在选取这些歷史故事的时候,还面临著一个重大的难题,这就是战国时代的歷史故事多是当时游士们的口头讲述,外交辞令之间插入的话引子,没有纪年,时间混乱,他必须為它们确定年代后,才能写入史书。

  打个比喻说,这些战国故事,都是些飘浮在空中的树叶,天上地下,随风起舞;作為文学作品来 读,生动有趣,不过,作為史料来使用的时候,就虚无縹緲了。歷史学家首先得竖立一根时间的树干,再将这些无根的树叶採集下来,经过选择,然后黏贴到树干的适当位置上去。这个做法,是歷史学最基本的工作,叫作「以年繫事」,就是用年代将事情拴起来。

  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是从战国游士们讲的楚国故事中选取的,本身没有确切的年代。楚国的史书,同战国各国的史书一样,由於秦始皇焚书的原因,都被烧毁了,楚国歷史的确切年代,也失去了可靠的文献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是用什麼样的时间树干将这个故事拴住,确定它的年代的呢?

  秦始皇焚烧各国的史书,却没有焚烧秦国的史书。秦国的史书,到司马迁的时候儘管已经残缺,但确切的年代是有的,司马迁是仔细阅读了的。在秦以外的各国史书被烧毁,秦以外的各国歷史年代不清的情况下,司马迁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从秦国的史书中选取一些年代準确的事情,放到其他国家的歷史中作时间的标竿。换句话说,就是用秦国的歷史作树干来黏贴其他国家歷史的树叶。春申君之死这件事情,在楚国的歷史上没有确切的纪年,司马迁判断大体相当於秦王政九年左右,与秦国发生嫪毐之乱、吕不韦也因此被废相的事件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太史公如此黏贴的结果,故事就成了楚国的事情、秦国的时间这种不自然的怪样子。

  不过,这个不自然的怪样子,也实实在在地提醒了我们:战国时代,是各国密切往来的时代,各国的歷史,都是跨国的歷史。作為秦始皇父辈的吕不韦、子异和赵姬等人,与作為楚幽王父辈的春申君、考烈王和李园妹等人,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不但生活在同一天空之下,他们之间也可能有实在的交际和往来。特别是楚考烈王熊元,他在王太子的时代,曾经在春申君的陪同下在秦国首都咸阳做过十年的人质,他曾经在秦国娶妻生子,与秦王室结下了亲缘关係,他与子异之间,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亲密关係。

  也许,正是这种时间上的同时同代,事实上的实在关联,成了后来好事者编造同类故事的著眼点和切入点。想像力丰富的好事者,特别是如同小报记者狗仔队员一类 的人,由同一时代的这种类似的关係,自然会联想到,春申君与考烈王关係密切,他有如此緋闻,楚幽王竟然是私生子!吕不韦与庄襄王也是关係密切,吕不韦岂非也有类似的緋闻,秦始皇也未必不是私生子?

  歷史疑案追查到这裡,春申君献有孕之女故事的歷史背景已经清楚,同时,这个故事又是如何移花接木转嫁到吕不韦身上的线索也找到了,看来,歷史侦探可以结束本案的调查,交出一份最终报告书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报告书提出,得到了歷史法庭的认可,可是,在该报告即将张榜公之於眾的时候,最终审阅报告书的审查官们又提出了疑问: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是楚王负芻之徒在政变前后编造的,这是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个故事 移花接木到吕不韦身上,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个故事究竟是谁,在什麼时候编造出来的呢?如果歷史侦探能够有一个说法的话,我们将觉得更有说服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歷史侦探有时候真烦这些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审查官们,都是些挑毛病的老手,有完没完。不过,烦过后冷静想一想,这些事情正是他们的工作,很多挑出来的毛病还真是问题,不管烦不烦,都不得不耐著性子一一作答,只是希望公开发表以后不要被指摘為过於繁琐。

  歷史侦探以為,春申君的故事,出於楚王负芻之徒的编造,战国晚期就开始流传,《战国策》也可以见到,应当是较早的故事原本。吕不韦的故 事,不见於早期的文献,应当是较晚的复製品。那麼,这个故事可能是在什麼时候,在什麼样的歷史背景下编造出来的呢?

  吕不韦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最初见於《史记》,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下限,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汉武帝时代。不用说了,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上限,是在秦始皇出生的秦昭王末年。由此说来,这个故事可能出现的时间段,是从秦昭王末年到汉武帝时代之间。秦始皇生於秦昭王五十六年,也就是西元前二五九年,司马迁大约於汉武帝元封年间,也就是西元前一一○年后开始担任汉王朝的史官──太史令,积极从事於《史记》的编撰。从而,这个故事可能出现的时间就是从西元前二五九年到一一○年的这一百五十年间。

  歷史故事的偽造,往往有需要偽造的动机,有适合於偽造的歷史背景;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出於楚王「负芻之徒」的偽造,其歷史背景就是楚王负芻杀楚哀王夺位的政治事件。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从秦昭王末年开始考察秦国的歷史。秦昭王死后,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先后即位,一直到秦亡,秦国歷史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政治变动,秦始皇和他的父亲、祖父即位当政的事情并没有受到类似的挑战,从而,在秦国没有出现类似故事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条件。换句话说,在秦始皇家族一系当政的情况下,大概是没有谁吃饱了饭没事干,想去编造这个掉脑袋的无聊故事的。与这个歷史事实相印证,在流传至今的战国诸子和战国故事当中,我们也看不到这种故事的踪影。

  刘邦建立汉王朝,旗帜鲜明地全面继承秦王朝。这种全面继承,包括领土、人民、制度,一直到意识形态。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终身崇敬秦始皇,视秦始皇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理想。我们知道,刘邦还在家乡沛县作亭长的时候,曾经出差到咸阳,观望过车马出行的秦始皇,当时的刘邦,觉得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灿烂辉煌,由衷地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人生感慨。刘邦觉得,如同秦始皇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人生。

  刘邦发了跡以后,自视為秦始皇的继承人,接替秦始皇的位置做了皇帝。他临死之前,曾经专门发布过一个表明自己对於先烈伟人态度的詔书,这个詔书见於《史记.高祖本纪》,摘要如下:「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緡王、赵悼襄王 皆绝无后,予守塚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楚隐王陈涉,就是发动大泽乡起义的反秦首事者陈胜,他后来立国张楚,称楚王,刘邦回应他起兵,算是他的部下,用他来代表楚国,世世祭祀。魏国的安釐王、齐国的緡王、赵国的悼襄王,与楚王陈胜一样,都分别设置十户的守墓人,得到世世代代的祭祀。魏公子无忌,不是帝王,而是刘邦所景仰的游侠世界的偶像,特地為他设置了五户守望祭祀的人家。至於秦始皇,他的待遇高高在各国君王之上,二十户守塚之家的设置,明显地表达了刘邦和汉王朝对於秦王朝和秦始皇格外的敬重,绝无 丝毫的不敬和怠慢。

  从刘邦时代开始的这种尊重六国故王、尊重秦王朝和始皇帝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文帝景帝时代。从而,我们可以说,汉帝国建立之初,丑化秦始皇的土壤和条件也不存在。与此相印证,西汉初年,刘邦君臣,汉朝政府多次议论和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对秦的政治和政策批评甚多,却从来没有对秦始皇进行人身攻击,编造丑化他的故事。在至今流传的西汉初年的政论文献,比如汉初贾山的《至言》,文帝时代著名政论家贾谊的《新书》中,都没有这一类的故事。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武帝的时代,是一个重大的歷史变革的时代。这种歷史变革,从时代精神和歷史形态的角度上看,可以说是中国歷史由秦末以来的后战国时代,进入了由 汉武帝时代开始的第二次统一帝国时代。这场歷史变革,极具颠覆性,堪称一场古代的「文化大革命」。在汉武帝的主持下,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否认多年以来认為汉王朝是秦王朝的继承者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转而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宣称汉王朝是从根子上革了秦王朝命的革命者,秦王朝的天命是水,汉王朝的天命是土,土水不相容。

  在这个意识形态革命的指导下,汉朝政府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对外政策等基本国策国政做了大变革,废除了建国以来一直使用的秦代历法,将服饰旗帜的顏色由秦以来的黑色改成黄色,度量衡 所使用的吉祥数字也由秦代的六改為五,整个社会的变化之大,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在这场古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呼应这场全面变革,用儒家思想取代自秦以来到西汉初年一直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的法家和道家思想。

  在这场大变革中,汉代社会对於秦始皇的看法和评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由伟人变成了暴君,由歷史上的成大功者变成了歷史罪人。

  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的变迁、风气的转化当中,对於秦始皇的个人攻击被解禁,对他作人身丑化也受到鼓励,修改秦的歷史,编造秦始皇的丑闻的歷史条件成熟。从而,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吕不韦献有孕之女的故事,将秦始皇说成是吕不韦的儿子,由此宣称秦国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正统性,汉王朝取代秦王朝是继承了周王朝以来的真正的天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莫做「耳食者」

  孟老夫子说过一句非常精闢的话:「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读书,一定要知道作者,因為作品必然会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可以在作者的履歷中找到解读的线索。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史记》是歷史学的第三世界,是司马迁根据他所看到的史料,依照他的歷史观念编著的歷史著作。毫无疑问,司马迁在编著《史记》中有关秦国和秦始皇的歷史时,他自己对於秦国和秦始皇的看法,一定会影响他对史料的选取和编著的结果。那麼,司马迁究竟是如何看待秦国和秦始皇的呢?

  从家系上讲,司马迁是秦国人。他的家乡是陕西省韩城县,地在秦国的本土关中地区。关於司马迁的祖先,传说的时代,东拉西扯的旁枝不去说了,有名有姓的祖先,最早是秦惠王时统领秦军消灭蜀国的将军司马错,然后是秦昭王时代的将军司马靳,他是坑杀四十多万赵国降军的秦军统帅白起的部下,与白起一道自杀。后来还有司马昌,在秦始皇时代做过管理铁器的铁官。

  入汉以后,司马迁的曾祖父司马无泽做过市长,不过,这个市长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市长,而是管理市场的市长,相当於工商局长。司马迁的祖父 司马喜做过什麼官不清楚,他的爵位是五大夫,汉代二十等爵位当中的第九级,算是高级爵位了。司马迁的父亲叫作司马谈,他是汉朝的太史令,就是国家图书馆长兼天文台长,《史记》的编撰,是由他开始的。父亲去世后,司马迁子承父业,也做了太史令,继续做编撰《史记》的工作。

  由此看来,司马迁一家,代代居住在韩城一带,世世是热爱家乡、怀念祖上的秦人。这样一位司马迁,不管是出於歷史学家的立场,还是出於家系的立场,或者是出於故国秦人的立场,都不会肆意污蔑秦国,恶意丑化秦始皇。相反,对於自己所处的时代,也就是汉武帝时代出现的那种趋炎附势、赶潮流的无聊编造,司马迁是有自己的看法和取捨标準的。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於秦国歷史的看法,他说:「秦取得天下,多用暴烈的行為,但是,秦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革,所以能够成就巨大的功业。经传上说『应当效法后王』,為什麼这样说呢?后王,也就是近代的贤明君王,他们所处的时代与当今接近,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与当今类似,他们的议论看起来浅显却易於实行。」

  司马迁在对於秦国统一天下的歷史作了上述评价以后,转过话来说道:「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今的学者们往往拘泥於自己的所见所闻,只看见秦王 朝在位的时间很短,而不去审视秦王朝的由来始终,因而都一窝蜂去讥笑秦王朝,不能对秦王朝有正确的评价。这种做法,无异於用耳朵进食,完全不能品尝食物的味道。这些耳食者,当是何等悲哀!

  对於秦始皇本人,司马迁也是态度鲜明的。一方面,他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他引用贾谊的话说:「始皇帝继承了祖上的遗业,挥动长鞭而驾御海内,吞併两周而灭亡诸侯,将各国君王践踏於脚下,将各国领土收纳於域内,真可谓是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另一方面,司马迁对秦始皇也有严厉的批评,他批评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自以為功劳盖过五帝,领土超过三王,羞与古代圣王们同列,拒绝向歷史学习了,从而犯下了用打天下的 方式来治理天下的错误,一错再错,终於為秦二世速亡埋下了祸根。

  司马迁对秦王朝和秦始皇的看法和评价,中肯而客观。他将秦国用暴力统一天下的严酷事情,放在歷史发展的大趋势中看待,他对秦始皇一生的功过,也区分為两部分作不同的评价──既有统一天下的大功大业,也有治理天下的大过大错,不愧為歷史学家以歷史的眼光来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迁自己直接表达的意见当中,他从来没有对秦帝国和秦始皇作过任何妖魔化或者是人身的攻击。

  从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动机和意图上看,炒作吕不韦献有孕之女,将秦始皇丑化為吕不韦的儿 子,否认秦国王位正统性的做法,不是司马迁的做法;对於这种流言和做法,司马迁是大不以為然的。从司马迁批评耳食者们丑化秦国歷史的话来推断,这些下作的緋闻,应当都是那些赶潮流、用耳朵进食的文人们的编造。如果这个故事是司马迁写进列传中的话,他也是加了特别的註解,用暗号隐语提醒世人不要轻信流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史记》失载了的歷史

〈1〉又是司马迁的错?


  《史记》採用了不可信的歷史故事,这个故事经过别有用心者的改造,套在了秦始皇的头上,这就是本书的第一案,生父之谜的谜底。这个谜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由於史书的误载而引发的编造。

  那麼,本书的第二案、第三案、第四案──秦 始皇的弟弟為什麼反叛?嫪毐之乱的真相是什麼?昌平君又是什麼人?秦始皇后宫的情况為什麼没有记载?──这些问题的谜底又在哪裡呢?

  我们已经解明,秦始皇的弟弟成蟜是韩夫人的儿子,他得到夏太后的宠爱,在他的一举一动后面,处处都是韩系外戚势力的影子。秦始皇的假父嫪毐是帝太后的面首和宠臣,他的起伏成败,不过是赵系外戚势力兴衰的缩影。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熊啟,是华阳太后的亲族和亲信,他是代表楚系外戚执政的头面人物。至於秦始皇的子女们,他们都分属不同的外戚势力,扶苏应当是楚系的公子,胡亥可能是赵系的公子……如此综合下来,一个共同的歷史背景,就在本书第二、三、四案身后浮现出来:这就是秦国王室中不同的外戚集团势力的存在。

  根据我们破解疑案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个共同的歷史背景,应当就是第二、三、四案共同的谜底。歷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三件疑案,是由於史书对於秦国王室中存在不同的外戚集团这件重大的史事失载,留下了巨大的歷史空白,造成了歷代的不解和误解。如果我们要追究责任的话,司马迁仍然是脱不了干係的,因為他没有為《史记》撰写《秦外戚列传》,问题就出在这裡。

  看来,又是司马迁的错?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示有外 戚之助焉。」这句话是说,远古以来开创基业和继承祖业的帝王,并非仅仅依靠自己内在的德行,还得依靠外戚的帮助。司马迁所说的外戚,就是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他们是世袭王权体制下极為重要的政治势力,曾经在中国歷史上发挥过非同寻常的作用。对於这一点,司马迁是有相当充分的认识的,所以,他在写《史记》的时候,特意编撰了〈外戚世家〉。

  《史记》是通史,〈外戚世家〉本来应当从王权世袭的起头开始,从夏商周秦一直追溯下来;但是,翻开〈外戚世家〉,司马迁的具体叙事,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从刘邦的夫人吕后家族一直到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一族。对於西汉以前歷代的外戚,司马迁都一笔带过,省略不记。司马迁為什麼会这样做呢? 他是想隐瞒歷史,还是另有原因?对於这个问题,还得召唤司马迁出庭作证,请他為自己著作的漏洞做具体的说明。

  对於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外戚世家〉中有一句感慨深沉的话,他说:「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得而记焉。」他这是说,秦以前的歷代外戚,由於史料缺乏,已经无法做详细而系统的记叙了。这句话虽然简短,却是直接的证词。看来,司马迁没有隐瞒歷史的嫌疑;他是巧妇难為无米之炊,他想写秦以前的外戚列传而没有资料,只能暂付闕如,望洋兴嘆了。

  事情追查到这裡,歷史法庭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了:一,本书第二、三、四案发生的原 因,是由於史书的失载而引发的诸多盲点。二,这个引发诸多盲点的失载,起因於《史记》缺了〈秦外戚列传〉。三,《史记》之所以缺了〈秦外戚列传〉,是因為司马迁没有足够的资料。四,在失载的问题上,司马迁是没有道德和刑事责任的。

  歷史法庭在作出了上述结论以后,也藉此机会表示一点审理之外的看法和希望。首先,歷史法庭以為,歷史学家司马迁的工作是有欠缺的,对於因為这种欠缺而引发出来的种种不解和误解,对於当事人所造成的名誉损失,我们深表遗憾。其次,作為一种希望,歷史法庭建议歷史侦探在已有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努力,考虑能否為《史记》补写一篇〈秦外戚列传〉,以求对疑案的破解,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对先祖的事蹟和名誉, 作一个完整的恢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穰侯列传〉的啟示

  歷史法庭的希望,对於歷史侦探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破案的思路,重在调查和分析;补写的思路,在於综合和叙述。新的综合和叙述,从哪裡入手呢?

  歷史侦探是司马迁的粉丝,《史记》是伴随他一生的读物。他再一次从书架上取出《史记》,尝试為新的挑战寻找灵感和突破口。他翻开《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穰侯列传〉,歷史侦探已经多次读过,这句开场白,已经熟读成诵。他一字一句抄写这句话,似乎有了新的体察。穰侯魏冉这个人,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為羋氏。歷史侦探由此联想开去: 魏冉姓魏,魏是魏国王族的姓。秦昭王嬴则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国的王族嬴姓赵氏。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出身於楚国的王族,楚国的王族熊姓羋氏。……这一句短短的开场白,已经将秦国与楚国和魏国王室间的婚姻关係包含进去了。歷史侦探猛然感悟到,补写〈秦外戚列传〉的突破口或许就在这裡?

  原来,由於史料的限制,司马迁未能撰写〈秦外戚列传〉,但是,他是将有关秦国外戚的一些重大事情,写进〈穰侯列传〉中了。相关的线索,还 得从秦惠王结婚的事情开始。

  秦惠王嬴駟是秦昭王的父亲,秦国的第二十九代王。他十九岁即位,二十二岁行冠礼亲政,二十三岁的时候行大婚,迎娶了魏国的王女做王后,生下儿子嬴荡,立為王太子。嬴荡后来继承了王位,成為秦国的第三十代王,是為秦武王。秦惠王娶了魏夫人后,又从楚国迎娶了楚国的王女作侧室,这位楚国出身的侧室夫人,就是后来的宣太后,她出嫁到秦国的当初号為羋八子。羋是她的姓氏,八子是侧室夫人的等级称号。羋八子与秦惠王生有三位儿子,嬴则、嬴悝和嬴市。嬴则后来继承了王位,成為秦国第三十一代王,就是秦昭王。嬴悝后来被封為高陵君,嬴市被封為涇阳君,都曾经是秦国政坛上显贵一时的人物。

  宣太后的父亲是楚国的王族。楚国的王族熊姓羋氏,她的姓氏,就是从父亲的姓氏继承来的。宣太后有两位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叫做魏冉,与宣太后同母,后来封為穰侯。同父幼弟叫做羋戎,与宣太后异母,后来封為华阳君,秦始皇的养祖母华阳夫人,就是他的孙女。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被尊為太后,魏系外戚兴起,魏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任职用事。秦武王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九岁,他强壮有力,喜好武力竞技,网罗了一大批力士在身边,委以重任,陪同进出,一起游戏。秦武王即位的第四年,秦军夺取了韩国的军事要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武王兴冲冲经过宜阳来到洛 阳,聚会喜庆,亲自与力士们举鼎比试,不慎折断髕骨,突然身亡。

  秦武王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岁,他在母亲的主持下,刚刚从魏国娶了夫人,还没有子女。围绕著王位的争夺,秦国宫廷爆发了一场為时长久、影响深远的政治动乱,史称「季君之乱」。以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為首的魏系外戚集团拥立公子壮(号為季君)為秦王,以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拥立嬴则為秦王,秦国政局陷入两君并立的大混乱。

  在这个歷史的关键时刻,魏冉站了出来,他统领军队,诛灭了公子壮及其支持者,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忧虑而死,秦武王新婚的魏夫人被遣送回国。在魏冉的一手主持之下,秦昭王嬴则的王位确立,秦国的政局安定下来,秦国的歷史,由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繁荣强盛的扩张时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5:07 AM , Processed in 0.14009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