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李开元:《秦谜:秦始皇的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山」在哪裡?

  竹简上的「□山」是地名,是韩王安居处的地名,这已经是专家们的共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於「□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旧韩国境内,还是在秦国本土,是在偏僻的高山,还是在都市的近旁?这个地理的问题,关係到秦国对於韩王安如何处置的问题,是千里流放,还是就近安置?这个地理问题,也关係到韩王安的死亡问题,他為什麼死亡,他死在哪裡?这个地理问题,也关係到昌平君的迁徙问题,他為什麼被迁徙到韩王安死去的地方,还有敢死之士跟随?凡此种种,都与「□山」这个地名有关,不首先解决「□山」的位置所在,我们将无法继续追查疑案。

  遗憾的是,由於「□山」的「□」已经无法辨认,仅仅根据竹简文字已经无法破解,我们必须另想办法。為了确定「□山」究竟在哪裡,我们再来看看秦简〈编年记〉的这两条史料,这一次,请完全集中於地理的角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处其处,有死〔士〕属。

  韩王安被秦军俘虏,是在秦王政十七年;被俘的地方,是在韩国的首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由竹简的文字可以知道,三年以后,也就是二十年,他被秦国政府徙居到「□山」,次年死去;他死去的地方,也应当就在「□山」。同年,昌平君由首都咸阳徙居到韩王安死去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应当是「□山」。由此,我们可以清理出韩王安和昌平君这两个人的两条移动线索。韩王安由新郑到「□山」,昌平君由咸阳到「□山」。「□山」,成了他们移动路线的交会点。韩王安来到这裡,死在这裡。他死之后,昌平君又来到这裡。这个「□山」究竟是一个什麼地方,它既安置了亡国的韩国国王,又接受了被贬斥的秦国丞相?

  追踪调查到了这裡,我想请大家作一个回忆,我们在整理昌平君的履歷书的时候,曾经提到,昌平君四十六岁的时候,免相出京,被迁徙到了楚国的旧都郢陈。我们本次讲解,就是从这裡开始的。关於昌平君的这次迁徙,《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二十一年……昌平君徙於郢。

  将这条纪事,与上面的秦简《编年记》二十一年的纪事,也就是昌平君被迁徙到韩王安死处的记载两相对照,毫无疑问,这两条资料是同一事情的不同记载,昌平君的迁徙地郢,与韩王安的居处地和死去地的「□山」,都在同一个地区。前面已经讲过,「昌平君徙於郢」这条史料中的郢,是指曾经做过楚国首都的郢陈,也就是秦国的陈县,地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而「□山」呢?应当是郢陈属下的某一地名。

  「□山」在郢陈的地理关係明确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填补秦简《大事记》的记载如下:

   廿年,韩王居(郢陈)□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处其处(郢陈□山),有死〔士〕属。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打开地图,来具体地考察韩王安的迁徙路线新郑─郢陈□山和昌平君的迁徙路线咸阳─郢陈□山的大体走向了。

  郢陈,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新郑,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远,直线距离大约一百公里,可以说是相邻地区。新郑地处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的分界处,是南北交通的要道。郢陈,是交通东西南北的枢纽,连通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鸿沟,就流经这裡。战国时代,新郑─郢陈之间,是连接韩国和楚国的要道,这个时候,都已经被秦军攻占,成為秦国的领土。

  韩王安由新郑迁徙到郢陈,是由韩国旧都迁居到了楚国旧都,是被迁离了祖国旧地,但是,移动的距离很近,可以说是就近迁居。昌平君由咸阳迁徙到郢陈,是由秦国首都迁居到了楚国旧都,因為他是楚国人,所以说是迁回了祖国旧地,但是,昌平君徙於郢,移动的距离很远,而且有敢死之士跟随。这两次迁徙,一近一远,一是去国离乡,一是离京归国,归结处都在郢陈,实在是有些耐人寻味,不同寻常。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两件不同寻常的迁徙呢?

  请大家一起来联想,韩王安是韩国的国王,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迁徙这样两位大人物的事情,只有一个人能够决定。这个人是谁呢?当然是秦王嬴政。秦王嬴政為什麼会做出这两项不同寻常的决定,这两项不同寻常的决定又為什麼都会归结到楚国旧都郢陈这个地方?看来,「□山」地理问题的解决,又引发了新的疑问出现,这些新的疑问,仅仅依靠对於文献和出土史料的分别解读,是无法完成的了,我们必须求助於新的解读方法,或者说,我们必须导入新的破案工具。

  那麼,这个新的破案工具是什麼呢?我们又将如何使用新的破案工具来破案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混合洗牌

  在导入这个新工具以前,我先请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个英语单词,Game。Game,是英语的常用词,意义非常丰富,翻译成中文,有游戏、竞技、赛局等等意义。古代史研究,古代疑案的破解,与玩Game很有相通的地方。世上的种种Game当中,扑克牌Game极為有趣,可谓变化无穷。

  今天,我就借用扑克牌Game的玩法,将一件件史料写在一张张纸牌上,洗牌后用种种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目的嘛,只有一个,希望由同样张数的纸牌,尽可能做出更多的组合来。换句话说,希望用同样史料的不同组合,解读出更多的史实来。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导入的新工具,史料的Game组合。这种方法行不行呢?不妨来试一试。

  由於新史料的出土,歷史学家对韩王安和昌平君这两位歷史人物的了解,可以说是大大地推进了一步。韩王安是韩国的故王,韩国被秦国灭亡,他成了俘虏被迁徙到郢陈看管以后,他的动向牵动著韩国的故土故民,史料中有关韩王安的记载,必须放在秦国与韩国的关係中来解读。昌平君是秦王嬴政的丞相,他与秦王嬴政关係密切,史料中有关他的记载,首先必须放在秦国的国内政局中来解读。昌平君又是楚国的王子,史料中有关他的记载,还必须放在秦国和楚国的关係中来解读。昌平君是秦王嬴政的丞相,他与秦王嬴政关係密切,史料中有关他的记载,首先必须放在秦国的国内政局中来解读。昌平君又是楚国的王子,史料中有关他的记载,还必须放在秦国和楚国的关係中来解读。基於这种歷史背景,我在《史记.秦本纪》和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有关韩王安和昌平君的纪事中,抽取秦王政二十年和二十一年的事情,将已经探明的地名补入,单独製作成五张扑克牌,然后混合洗牌,重新编排如下:


顺序 年代 事件        出处
牌一 20年 韩王安徙居。    秦简〈编年记〉
      (郢陈)□山
牌二 21年 新郑发生反秦叛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牌三 21年 二十一年韩王安死  秦简〈编年记〉
      (於郢陈□山)。
牌四 21年 昌平君徙居     秦简〈编年记〉
      韩王安死处
      (郢陈□山),
      有敢死之士跟随。
牌五 21年 昌平君被迁徙到   《史记.秦始皇本纪》
      郢陈(□山)。


  史料如此重新洗牌排列以后,最初看似没有关联的孤立的歷史事件,大致可以看出某种隐约的联繫来了。一些湮灭了两千多年的歷史事件,也可以由此復原出来。為了便於解读,请按照指示出牌。

  请你打出牌一和牌二,组合起来看。秦王政二十年,已经作了三年俘虏的韩王安被秦政府迁徙到郢陈□山这个地方居住。第二年,新郑发生叛乱。这次叛乱,是由亡国后的韩国人民所发动的大规模反秦叛乱。这两件事情之间,会不会有什麼联繫呢?我们来看看。

  秦灭六国,韩国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当时,韩国国小力弱,早已成為秦国的属国。秦王政十七年,当强大的秦军压境时,韩国无力抵抗,秦军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韩国。灭韩以后,秦国对韩王和韩国贵族作了宽大处置,韩国贵族都没有受到诛杀迁徙,他们的生命都受到保护,财產都予以保留。这一点,从张良家的境况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一共辅佐过五位韩王,长期出任丞相。韩亡以后,他一家继续居留於故乡,家中有家奴三百人和大量财產,都是祖上留传下来的,并没有被秦军没收。

  对於被俘的韩王安,秦军没有诛杀,看来也没有流放,而是让他继续居留在新郑附近,给予宽厚的待遇。秦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以此怀柔韩国遗民,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减少抵抗的阻力。这种做法,用现代的事情来比喻的话,相当於统战政策。

  三年以后,秦政府将韩王安从新郑迁徙到郢陈□山。秦政府為什麼要将韩王安迁徙到郢陈,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这件事前后的局势作合理的推测。秦军十七年灭韩,十八年攻破赵国首都邯郸,秦灭六国的战争步伐加快了。二十年,中国歷史上一件有名的事件发生,这就是燕国太子姬丹派遣勇士荆軻刺杀秦王。荆軻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从心理上深刻地影响了秦王嬴政。他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重大的刺激,从此戒备诸侯各国的人,特别是对诸侯各国的王室贵族加深了仇恨,加重了报復。就在荆軻行刺失败的当年,秦王命令秦军对燕国实行报復性攻击。次年,秦军攻克燕国的首都蓟城(今北京)。从以后的歷史来看,秦军对燕国的贵族实行了相当严酷的诛杀。

  在这种歷史背景之下,秦王嬴政修正了灭韩时实行的宽大政策,做出了将韩王安迁徙的决定。他命令将韩王安迁徙离开韩国本土,割断他和韩国人之间的联繫,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由於韩国毕竟不同於燕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秦王也没有将他迁徙到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而是将他就近迁徙到郢陈,在日渐严厉的处置中留下了温和的餘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秦王的预料相反。秦灭韩以后,韩国人民反抗秦国、復兴祖国的愿望并没有消亡,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地下的抵抗。韩王安被迁徙的事情,反而成了韩国人反秦活动由地下到地上、由隐蔽到公开的导火线。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

  以上,就是我们组合牌一和牌二,作出的新的歷史解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打出后三张牌

  看来,牌一和牌二的组合,表面文字简单,事情后面的背景却相当复杂,有了上面的解读以后,再请你打出牌三。於是,我们接著牌一和牌二的背景,顺著牌序往下看。

  牌三 21年 韩王安死(於郢陈□山)。(秦简〈编年记〉)

  韩国人在旧都新郑起义,目的是復活韩国。復活韩国,必然要拥立韩王。韩王安被软禁在不远的郢陈,处在秦军的看管下。新郑反秦后,起义的韩国军民一定会拥立韩王安作為復国的象徵和号召,他们一定会有夺还韩王安的计画和行动。遗憾的是,由於史料的限制,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次起义的详细过程,我们仅仅知道结果,起义被秦军镇压,韩王安受牵连死去。推想过去,韩王安之死有两种可能:一,他可能捲入了叛乱,死於抗秦的军事活动中;二,更大的可能是,韩王安是秦政府的重要俘虏,是被严密看管起来的,当新郑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以后,為了断绝叛乱者利用他復国的希望,秦王嬴政下令处死了他。

  韩王安死於郢陈,是受到新郑之乱的牵连,由此看来,新郑之乱已经波及相邻的郢陈地区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昌平君来到韩王安死去的地方,那麼,我们自然会想到,昌平君这个时候到郢陈来,与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会不会有关係呢?為了究明真相,请打出牌四和牌五。

  牌四 21年 昌平君徙居韩王安死处(郢陈□山),
        有敢死之士跟随。(秦简〈编年记〉)
  牌五 21年 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两张牌,记述的是同一件事情,详略稍有不同,我们合起来作统一的解释。先解释当时郢陈这个地区的歷史情况。郢陈,曾经是楚国的首都,被秦军攻陷后,一直是反秦的热土,不仅楚国旧民反叛不断,各国的反秦亡命人士也纷纷会聚到这裡。比如张良,他在韩国灭亡后,曾经来这裡活动。又如后来反秦称王的游侠张耳和他的朋友陈餘,他们在魏国灭亡后,逃到这裡潜藏。秦末之乱,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们所建立的张楚政权的首都就建在这裡。这些虽然都是稍后的事情,却明确地反映了郢陈地区楚国旧民的反秦传统,不但根深柢固,而且首尾一贯。所以,当新郑叛乱波及郢陈以后,如何安抚该地区蠢蠢欲动的楚人,就成了秦国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

  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又是楚国的公子,具有秦楚两国王室贵戚的双重背景,他不但在秦国政权有相当的权势,他对楚国的政局和楚国的军民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韩王安被处死、郢陈地区动盪不安的时候,秦王嬴政做出了让昌平君前往的决定,命令他出京到郢陈镇守,一方面主持处理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的后事,一方面安抚郢陈地区不安易动的楚国人。

  上述的解读,主要是根据著名歷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做出来的。田余庆先生的这个看法,从秦王嬴政积极处置新郑之乱事件和安抚郢陈地区的楚国人的角度著眼,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田余庆先生得出上述看法的时候,昌平君的前半生尚不清楚。在昌平君的前半生有了眉目的今天,我感到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前面已经谈到,身為丞相的昌平君出京到郢陈一事,本身具有被免相贬斥的消极意义。牌四中说他来到郢陈□山时,有敢死之士跟随。对这些敢死之士的身分,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跟随的「随(属)」是依附跟随,他们就是昌平君带来的亲近随从;如果解释跟随的「随(属)」是受命跟随,他们就是受秦王之命监视昌平君的人。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表明昌平君出京到郢陈来,在安抚楚国旧民的表面理由之外,可能还有更為深沉的背景,可能还有更為重大的原因隐藏在事件的背后。

  那麼,这个更為深沉的背景,这个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我们继续追踪调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一箭双鵰

  為了破解这个谜语,我打出一张新的牌来,这张牌,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另一条纪事:

  牌六 21年 王翦谢病老归。(《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大将王翦因病免职,告老还乡。那麼,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如何解读这张牌呢?

  前面已经谈到,新郑之乱,韩王安之死,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三件歷史事件,都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这三件事情,环环关联。大将王翦称病告老还乡,也发生在这一年。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件事情,会不会也是在关联的环节上呢?不妨来追查一下。

  关於这件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过於简单,《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叙述。事情的大要如下:

  王翦,内史频阳(今陕西富平)人,与白起齐名的秦军名将。秦王政时代,王翦多次出任秦军大将,统领秦军征讨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王翦一家三代為将,儿子王賁、孙子王离先后也都成為秦军的名将,名重天下。老将王翦,可谓是秦国军界眾望所归的领军人物。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姬丹派遣荆軻刺杀秦王,事情失败,嬴政命令秦军进攻燕国,大破燕军,统领秦军的大将,就是王翦。王翦主持的这次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秦军攻克了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

  在这场战争中,王翦的部下,少年将军李信作战勇敢,在眾多秦军将领中脱颖而出。李信领军深入穷追,击杀燕国太子姬丹,将姬丹的首级呈送秦王嬴政。姬丹是策划荆軻行刺的主谋,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敌,李信的功绩,大得嬴政的赏识。

  进攻燕国的军事行动结束以后,秦军班师回国,一边休整,一边开始筹画新的军事计画。当时,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首都也被攻占,秦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锁定在楚国。这个时候,围绕著进攻楚国的军事计画,秦国朝廷出现了意见分歧。

  秦王嬴政以為,已经衰弱的楚国不堪一击,可以速战轻取。嬴政做出这个判断,自有他的根据。原来,就在王翦统领秦军主力进攻燕国的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賁统领另外一支秦军,对楚国作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是胜利而归,似乎显示了灭楚并不困难。

  在朝廷的会议上,秦王嬴政意气风发,与诸位大臣将军们开怀纵论,意欲一举灭楚统一天下。嬴政特意问李信说:「寡人準备攻取楚国,以李将军度量,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正在凯旋的风头上,当即表示:「只要二十万。」嬴政又问王翦:「王将军您看呢?」王翦慎重考虑后,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军队,对於当时的秦国来说,相当於全国所能够动员的野战军的总数。王翦要用六十万人,表明王翦以為,攻灭楚国相当艰难,必须倾举国之力,实行总动员,才有成功的可能。满怀自信的嬴政当即嘲笑王翦说:「王将军年纪大了,怎麼变得如此胆怯。」他夸奖李信说:「李将军果然是壮勇,说得对。」

  这个时候的嬴政,年方三十四岁,开始专权主断,正是万事得意的时候。朝廷会议徵求大臣们的意见时,他对进攻楚国的方略或许已经有了看法,对於人选也有了腹案。不管怎麼说,廷议的结果,嬴政任命李信為大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而王翦呢,则被免职贬斥出京,让他退休回到故乡频阳去安度晚年。这件事情,是秦国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国史官特地在二十一年的大事记中记录了这件事情。

  秦国君臣讨论攻楚方案的这次会议,秦国政府的主要大臣和秦军的主要将领都出席了。当时,昌平君是右丞相,不管是按制度还是依常理,他都是会议的参加者。奇怪的是,史书上有关他对这件事情持什麼态度,有什麼意见,完全没有留下隻言片语的记载,非常不可思议。

  我们已经反覆说到,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绝不等於没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定有大可思议的理由。那麼,这个理由在哪裡呢?我们已经了解到,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楚国是他的祖国,当时在位的楚王负芻是他的庶兄弟。以情理而论,在祖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在亲族即将断绝的时候,他不会没有想法和意见,也不会没有苦恼和痛苦。即使不考虑任何个人的情绪和感情,身為秦国丞相的楚国公子昌平君,在秦军即将攻灭楚国的时候,他的处境一定是非常微妙的。

  在这种歷史背景下,考虑到昌平君与王翦同时被贬斥出京,也考虑到他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随,再考虑他后来反秦復楚、被项燕立為楚王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昌平君与秦王嬴政意见不合,他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态度,甚至是另有微词,结果是遭到与王翦同样的命运,被免职出京,打发到郢陈去了。

  如此看来,在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件事情上,秦王嬴政可谓是一箭双鵰:一方面,他借新郑反叛和韩王安之死的事件,利用昌平君的特殊身分,打发他前去处置;另一方面,也趁机将他从政权中枢排除出去──既為任命李信為大将领军灭楚清除了障碍,也排斥了老臣们的掣肘,有利於建立起听命於自己的年轻化的政府班子。

  那麼,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他又做了些什麼事情呢,他未来的命运又将是什麼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被隐瞒的歷史

  昌平君来到郢陈,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史书中没有关於他的记载,二十三年,他再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如下: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為荆王,反秦於淮南。

  这条资料中的「荆」,就是楚,因為嬴政的父亲字為子楚,秦国史官避讳,称楚為荆。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楚军的大将。淮南,当作淮北,淮河以北地区。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北地区反抗秦国。

  由此看来,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反叛了秦国,在淮北地区被拥立為楚王。那麼,他究竟為什麼反秦,他在什麼时候与项燕接上头,又是什麼时候离开郢陈来到淮北地区的呢?凡此种种,又是疑问重重。这些重重的疑问,史书竟然都没有记载,不能不说是很有些奇怪。

  奇怪的事情反覆出现,而且在同一本书裡反覆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就难免使我们產生一种怀疑,史书对於昌平君的事情是否态度诚实,是不是有难言的隐衷,是不是有意识地作了删节和隐瞒?我们的这个怀疑,有没有根据呢?我们的这个怀疑,是否可以得到其他史实的旁证和支持呢?

  答案是肯定的。昌平君来到郢陈,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他被拥立為楚王,是在二十三年,这两件事情之间的二十二年,史书空白。然而,就在这一年,秦国歷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这件事情,史书的记载明显有隐瞒真相的嫌疑。我们来看史书是如何隐瞒这件事情的。

  翻开《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二年,仅仅只有一条记载:

  王賁攻魏,引河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这条记载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将王賁进攻魏国,引黄河水冲灌魏国的首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城毁坏,魏王请求投降,於是收取了魏国的所有国土。

  同样一件事情,出土的秦简〈编年记〉也有记载如下:

    攻魏梁。

  仅仅三个字,说秦军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司马迁是根据秦国的史书《秦记》编写的,来源於秦国史官的正式纪事。〈编年记〉的纪事,是秦国的小官吏喜从秦国政府的文书上抄录下来的,也是官方记录。由此看来,《史记》和〈编年记〉都没有记录李信攻楚失败这件事情。原因嘛,在於秦国的史官在《秦记》中隐瞒了这件事情,司马迁和喜都不了解情况,不知道真相。想来,秦国的史官,同歷代的史官一样,对於当代的事情,持有一种维护当朝声誉的立场,出於种种现实利害的考虑,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攻灭魏国,以秦军的胜利结束,当然要大书特书,快马加鞭,大喇叭通报全国,引得举国欢腾,龙顏大悦。另一方面,对於秦军失败的消息,则是严加保密,对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就瞒,实在瞒不过去,就轻描淡写地酌情处理,理由嘛,当然是為了不影响士气,不要有损国家的光辉形象,多从正面引导云云。这种做法,是歷代集权政府的惯技,美其名曰保密,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封锁消息。

  不过,刻意隐瞒的歷史,不时也会露出马脚。《史记.王翦列传》叙述王翦被罢免回乡以后,於是秦王任命李信為大将,蒙武為副将,统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进攻楚国。(蒙武為副将攻楚,〈王翦列传〉误写為蒙恬。根据〈六国年表〉及〈蒙恬列传〉,攻楚為蒙武,当时,蒙恬还没有為将。)李信军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北),蒙武军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今安徽临泉)。在强大秦军的攻击下,楚军大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军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行动,他没有乘胜东进,按预定计画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而是回师西退,掉过头去攻击秦国领土内的郢陈,蒙武军也撤退回来与李信军会合。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楚军出现在李信军的后面,三日三夜紧紧尾随跟踪,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破李信军。李信军的军营壁垒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将领被杀死,大败而归。

  李信攻楚的失败,是战国以来秦国歷史上罕见的惨败。关於这次战争的真实情况,秦国史官在《秦记》当中没有留下正式的记录。〈王翦列传〉中的上述叙事,是為了交代王翦隐退后又復出的原因时顺便牵连出来的片断。正是由於秦国史官的刻意隐瞒,这段叙事不但语焉不详,而且歧异零乱,千百年来就是一笔糊涂帐。

  糊涂帐有糊涂帐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在封锁的消息当中,李信大败的消息秦政府不希望公开,这已经说过了。事实上,秦政府不希望公开李信大败的消息,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理由。

  这个更大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李信军為什麼攻楚失败?

  请大家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攻击楚国的行动。李信军进攻楚国,以郢陈為前进基地,兵分两路出动。李信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蒙武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两支秦军最初都取得了胜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突然从前线退军,掉过头来去攻击秦军的后方基地郢陈。看来,这个时候,郢陈地区发生了意外的事情,迫使李信不得不回师反击。那麼,这个时候,郢陈地区究竟发生了什麼不测事件呢?

  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先请大家一起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昌平君在哪裡?

  前面已经说过,昌平君是秦王政二十一年来到郢陈,二十三年到淮北地区的,二十二年,当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他应当正在郢陈。那麼,我们再继续追问,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干什麼呢?回答是,起兵反秦。

  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秦王政二十二年,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领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準备乘胜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於前后受敌的苦境。於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由此看来,对於李信军进攻楚国这段歧异零乱的歷史,特别是他和蒙武在郢陈附近先胜后败的蹊蹺过程,我们只要补入昌平君郢陈起兵反秦这样一个细节,事情就真相大白,歷史就一清二楚了。

  由此看来,在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一年纪事中,秦国史书《秦记》至少隐瞒了两件大事:一是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一是李信军由此大败而归。李信军大败的事情,在〈王翦列传〉中露出了马脚;昌平君郢陈起兵的事情,因為田余庆先生的研究而重见天日。歷史的发展,一环连著一环,昌平君郢陈起兵,导致李信军攻楚失败。李信军的大败,又引发出一桩新的歷史事件,王翦復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王翦復出

  李信军大败,身在咸阳的秦王嬴政得到秦军惨败的报告,大為震怒,他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对於这件事情,《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记载。

  二人见面时,嬴政首先屈尊陈谢说:「寡人当初不用将军的意见,如今果不其然,李信败战辱没秦军。眼下楚军日益西进,逼近秦国,将军虽然有病在身,也不至於袖手旁观,置寡人於孤立无助的苦境吧。」王翦推辞说:「老臣疲病昏乱,如此重任,望大王另外选用良将。」此时的嬴政,已经是强势的秦王,他打断王翦的话,用毫无商量的语气说:「话到此為止,不用再多说了!」

  王翦是了解嬴政的人。他知道,嬴政為人,实用而冷酷,要用你的时候,不惜弯下腰低下头,用好话请求你,这叫作俯身低首,卑辞相求;而在如此屈尊的后面,则是无上的倨傲,要你必须服从的独断意志,一旦你不识抬举,抗拒他的意愿,他会瞬间勃然作色,拂袖而去,毫不留情地处置你。

  王翦深知,秦王不听自己的意见任用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王贬斥昌平君出京,昌平君反秦為楚,这两件事情,使秦王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如今亲自前来,表面上是屈尊求人,实际上是捐身逼人。秦王如此行动的后面,有无言的明白表露,我身為王上,已经登门陈谢请求,身為臣下的你,难道还敢不从?

  也许这时,王翦切切实实地感到,此时的自己,宛若当年的大将白起,此时的秦王,宛若当年的秦昭王。军功累累的白起,在进攻赵国的问题上与秦昭王意见不合,被贬斥回家。秦军失败,昭王请白起再次出任秦军大将,白起因病拒绝。秦昭王恼羞成怒,罢免白起的一切官职爵位,迫使他自杀身亡。

  想到这裡,王翦不敢再推辞,他退一步请求说:「如果大王非要用臣下的话,臣下还是原来的意见,非用六十万军队不可。」嬴政当即回答道:「听王将军您的。」

  於是嬴政任命王翦為秦军大将,统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

  王翦被任命為大将以后,秦军总动员,六十万秦军从各地徵发,陆续开赴前线。王翦离开首都咸阳,秦王嬴政亲自送行,一直送到咸阳西郊的灞上,可谓期待殷切,恩宠荣耀之极。君臣分别之际,王翦出人意料地开口,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古怪的请求。

  王翦请求秦王恩赏些田宅给自己。他的要求详细具体,好像预先就精心準备了图纸一般,东一处西一处,都是咸阳一带的良田美宅,还有带池塘的庭园,务必请秦王现在就一一恩准。身為一国之君的嬴政,一门心思在挽回败局,攻灭楚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事,他有些不屑地对王翦说:「王将军,您还是专心出征吧,钱财的事情,请不必多考虑。」秦王的意思是说,胜利以后,一切应有尽有,哪裡还需要你来开口。

  这个王翦,固执而不识相,他囉囉嗦嗦地一再请求说:「臣下為大王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却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赏,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机会,及时地為子孙儿女们请求些田宅,作為家业,也不算过分嘛。」嬴政禁不住大笑出声,摇摇头,真是没有办法,只有当即恩准了王翦的所有请求。

  王翦这才千恩万谢,高高兴兴出发。抵达函谷关后,王翦又派遣使者前往咸阳面见秦王,感谢恩赏,同时又有新的田宅请求。据说,抵达前线以前,王翦派出去请求田宅的使者,一共有五批之多。亲信部下们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了,劝諫王翦说:「将军请田求宅的事情,怕也有点过分了吧。」王翦这才吐露真话说:「哪裡是你们想的那样简单。秦王表面粗獷大量,内心多疑而不信任人。如今扫空秦国将全部军队交给我,如果我不多為儿孙请求田宅以表明心跡的话,岂不是会让秦王一心怀疑我吗?」

  王翦毕竟是在秦王身边多年的老臣,对於秦王的心思和个性,揣摩得透彻,他对於秦王的猜忌,自有老到的应对。王翦的行事,更有超出个别事件的道理,这就是说,在集权专制国家,不管什麼人,一旦具备了颠覆现状的可能条件,就必然要面临被怀疑的境地。这种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明白了王翦的用心,也就明白了嬴政的担心。将全国军队交由一人指挥,可以说是任何君王都放心不下的事情,军队倒戈导致王位更替的事情,歷史上屡见不鲜。况且,对秦王嬴政来说,由於自己的失策,大将王翦和丞相昌平君同被罢免迁徙,由於自己用人不当,二十万秦军惨败;如今,昌平君反叛,不得不请王翦重新出山,万一稍有不测,不堪设想的后果不仅关係到自己王位的安危,更关係到秦国国运的兴亡。当时的情况下,秦王嬴政的处境,不可不谓艰难险恶;他重新起用王翦,不可不谓是冒著绝大的政治风险做出的重大决断。由於王翦老到周全的应对,嬴政对王翦个人的戒备,一时和缓下来。不过,形势比人强,意外不可不防。

  王翦復出以后,六十万攻楚秦军如何行动,在何处集结,首先攻击何处,与哪部分楚军交战,史书都没有具体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笼统的话说,王翦军出动以后,「取陈以南至平舆」。陈就是郢陈;平舆,是郢陈南部的平舆县。前一年李信军统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就是由郢陈出发,攻取平舆后突然退回来的。看来,王翦军攻楚,走了与李信军完全相同的路线,由郢陈出发,攻取平舆,再东进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

  然而,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由於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导致了李信军大败。李信军败后,郢陈及其附近地区被楚军占领,楚军以郢陈為基地,大举西进,进攻秦国。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反击攻楚,郢陈是他首先必须攻克的地区;昌平君所统领的叛军,是他必须首先打击的对象。奇怪的是,史书中对於王翦军出动以后,郢陈地区秦楚两军的动向,昌平君与王翦这两位旧日同僚之间的直接对阵,竟然都没有记载。当时当地,秦楚两国以郢陈為冲突焦点的歷史,不可避免的郢陈攻防战,竟然又成為一桩失载的歷史疑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8〉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实有的歷史,史书失载。失载的歷史,默默无语,不得不留待将来,留待歷史黑洞的火山喷发。幸运的是,歷史学家们的等待,终於有了结果,新的文物出土了。这个新的文物,出土於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

  在睡虎地被发掘的多座墓葬中,有一座被编号為四号墓的秦墓,从这座墓中,出土了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信。这两封家信,是迄今為止我们所见到的中国歷史上最早的家信实物,非常宝贵。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封家信的寄出时间,正好是王翦军出动后的秦王政二十四年,而发信的地点呢,恰恰在秦楚两军交战的郢陈前线。这种千年难遇的巧合,自然使我们想到,失载的郢陈攻防战的歷史,会不会从这两封家信中透露出一些消息呢?让我们从头读信,细细体味,用心搜寻。

  两封家信的收信人,同是一位叫作「中」(衷)的人。两封家信的发信人,一位叫作「黑夫」,一位叫作「惊」,是中的两位兄弟。中是长兄,与母亲住在一起,照料著整个家庭。大弟弟惊已经结婚,生有一位女儿。黑夫未婚,应是最小的弟弟。

  我们先来看幼弟黑夫所写的信。黑夫在信中首先问候大哥,再问候母亲,别来无恙。他在信中说,不久前在淮阳前线与同样从军的哥哥惊相会,两人都安然无恙,请母亲和家人放心。然后,黑夫请求送些零用钱来,也请母亲在家乡买些丝布,做成夏衣,与钱一道送来。黑夫是精打细算的人,他在信上说,如果家乡的丝布太贵的话,就只送钱来,自己在当地买丝布做夏衣。

  黑夫亲情浓厚,他在信的末尾问候家中的其他亲人。他问候姑妈,问候姐妹,问候邻里的亲人,也代从军的哥哥惊问候惊的妻子和家人,真是礼节周全。

  惊是写第二封信的人,他在问候了哥哥中和母亲以后,也谈到自己与黑夫一道同在淮阳军中,两人都安然无恙。与黑夫一样,惊也请母亲送钱和布来。不过,惊性子急,说话直,他写明送钱五百到六百,要布两丈五尺以上。他信上要得很急,甚至写了不马上送来,就会急死人的焦虑。惊大概结婚不久,一个女儿年纪也小,他对妻女牵肠掛肚。他问候妻子,请妻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特意嘱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务必不要让她為取柴火一类事情,跑到离家稍远的地方去。

  惊也关心大哥中,他在信中说,听说家乡附近有的地方不太安稳,提醒哥哥不要到这些地方去。他也在信中提到战况有进展,说自己所在的部队已经进入「反城」,屯住於淮阳城中……

  这两封信,因為文字有残缺,信中提到的人物很多,还不能完全读通。不过,通过专家们的解读,信中所涉及的家庭内部的事情,大体上是清楚了。我整理歷史,仔细读了这两封信,在感慨古代人情亲情的同时,也生出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墓葬的主人「中」為什麼会把这两封信放在自己坟墓中呢?

  以古今的人情度量,放在墓葬裡的陪葬品,多是死者珍爱的东西。死者看重这些物品,希望永远不离开它们,所以才将它们陪葬,让它们伴随自己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游歷。人性的这种特点,古今中外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细民百姓,也都一样。两千年前一位普通的秦国人「中」,死前将两个弟弟两封来信放在自己的墓葬裡,正是表明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特别看重这两封信。那麼,他為什麼特别看重这两封信呢?是因為这两封信是两个弟弟从战场上寄回来的。根据专家推测,他的两个弟弟在发出这两封信后不久,可能都战死疆场了。於是,这两封信就成為两封异常珍贵的遗书。

  如果上述推测不错的话,这两封遗书,对於一个古代秦国的普通家庭来说,分量可谓是重而又重;对於撑持整个家庭,爱护和关照两位弟弟的大哥来说,可谓是人世上最贵重的东西了。哥哥中一直珍藏著弟弟黑夫和惊的信,当他临死时,他要求将这两封信放进自己的墓中,他希望兄弟三人,永远在一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一场失载的战争

  黑夫的信,写於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惊的信稍晚,大概写於同年三、四月间,可能因為天气已经转热,所以他在写给母亲要钱置办夏衣的信中,显得非常心急火燎。这两封信,都发自淮阳前线,信中的内容,不仅涉及一个古代家庭的钱财琐事、儿女亲情,也第一次从一个普通士兵家庭的角度,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实况,一场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战事,也因為这两封信的出土而从歷史的黑洞中浮现出来。

  黑夫在信中写道:「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这句话是说,黑夫等人在淮阳作战,进攻「反城」已经很久了。淮阳,就是郢陈,因為地处淮河之北,所以又被称作淮阳。

  由信上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郢陈(淮阳)反叛,被叛军占领,成為「反城」,黑夫所属的秦军,长久围攻郢陈,直到黑夫寄信的时候,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还没有攻破。郢陈不久后被秦军攻克,因為惊在第二封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居反城」中,大概在三、四月间。

  黑夫和惊所参加的这场进攻反城淮阳的战事,史书没有记载。这两封信的出土,首先是填补了歷史的空白,将一场不见於史书记载的战争呈现出来。歷史一环连著一环,由於淮阳之战的呈现,新的问题又被牵引出来。黑夫和惊所属的秦军是由谁统领的呢?他们所攻击的占据郢陈的叛军又是由谁统领的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攻楚的李信军被迫撤回,在郢陈大败,胜利的楚军以郢陈為基地,大举西进攻秦,迫使秦王嬴政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復出。这个时候的郢陈地区,控制在以昌平君為首的楚军手中。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王翦秦军进攻楚国的路线,大体与李信军相同,由郢陈南下东进,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从而,王翦军出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打郢陈,平定以昌平君為首的反秦叛乱。

  由此看来,黑夫和惊都是王翦军的战士,他们随军开赴郢陈,开始对「反城」郢陈的围攻。战事激烈而长久,直到二十四年三、四月,郢陈才被秦军攻克。而长久坚守郢陈、抗拒秦军的叛军,应当就是昌平君所统领的楚军。郢陈之战攻防双方的军队统属,由此大体清楚。

  由这两封信所透露的郢陈之战的事情看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绝非摧枯拉朽,如同风扫落叶,而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特别是秦灭楚国的战争,不但反覆曲折,而且与秦国国内的政局有深沉的牵连。复杂的歷史真相,远远超出我们仅仅阅读传世的史书所能够了解到的情况。

  郢陈攻防战的歷史真情,因為两封家信的出土被披露出来以后,在连续的歷史环节上,新的疑问又随之而来。秦军苦战攻克郢陈后,长期坚守郢陈的楚军下落如何呢?攻击郢陈的秦军主帅是王翦,坚守郢陈的楚军主帅是昌平君,郢陈之战结束后,他们又将如何行动?昌平君和王翦曾经是秦王嬴政的左右手,郢陈之战结束以后,秦王嬴政又将如何对待这两位让人放心不下的将相大臣?

  歷史宛如影片,经过歷史学家的修復倒片后,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放,我们继续往下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昌平君之死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他吸取李信军失败的教训,谨慎作战,步步為营,逐步推进。王翦首先逐一收復失地,安定郢陈西部的潁川以后,他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同时,他统领秦军主力南下,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围攻郢陈的秦军,苦战久攻不下。进攻平舆的秦军主力,大破楚军,乘胜东进,深入楚国境内,攻克了楚国的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芻。

  形势发展到这个时候,秦王嬴政亲自来到了郢陈。关於秦王嬴政的这次行动,《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话六个字:「秦王游至郢陈。」至於他為什麼来,来后做了些什麼,以后的去向如何,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推测他在首都咸阳待不住了,实在是放心不下,他放心不下前线的军事形势,他放心不下手握军权的大将王翦,他也放心不下反秦為楚的表叔昌平君,所以他要亲自到郢陈来监军,来督战。

  也就在这个时候,坚守郢陈的昌平君,得到楚国国内不利的消息,他撤出郢陈,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在得到楚王负芻被秦军俘虏的确切消息之后,他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為楚王。这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

  淮南,当為淮北,淮河之北。看来,昌平君退出郢陈以后,来到了淮北地区。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的紧急情况下,他继承了楚国的王位,在大将项燕的辅佐下,领导楚国军民继续抗击秦军,保卫祖国,成為最后一代楚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伴随楚国的命运,接近尾声。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纪事如下:

  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攻击楚国,击败楚军,昌平君死去,项燕於是自杀。

  项燕兵败自杀,是在淮北的蘄县(今安徽蘄县),也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地方。王翦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以后,主力移师北上。楚王熊啟(昌平君)与项燕退守淮北,在蘄县与王翦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啟战死,大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战国时代的歷史,即将结束,新的后战国时代的歷史,又由此埋下了伏线。

  十四年后的秦二世元年七月,楚国戍卒陈胜吴广在蘄县大泽乡起兵反秦,楚国復国。其后不久,战国六国纷纷復活,后战国时代到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假称楚国大将项燕和秦国公子扶苏还在人世,起义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发动的。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抗秦殉国的楚军大将。陈胜吴广起义,在反秦復楚的大义名分之下奉这样两位人物作為精神领袖,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只要我们联想到活跃於秦楚之间的昌平君,不可思议的歷史中或许就会浮现出可以思议的线索。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他被拥立為最后一位楚王,与项燕一起战死於蘄县,昌平君又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国的王室贵胄,他与扶苏之间不会没有关係。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昌平君会不会是将扶苏和项燕连接起来的关键人物?昌平君究竟是扶苏的什麼人呢?

  搜寻嬴政的亲人到这裡,秦始皇的密码,可以说是又被解开了一环。然而,歷史的隐秘连接著隐秘,秦始皇的密码,一环套著一环。看来,我们的搜寻,还得继续下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案】秦始皇的后宫谜团

  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秦始皇:可是,有谁知道,他的皇后是谁?难道赫赫有名的始皇帝,竟然没有皇后?更為弔诡的是,不仅是始皇后,秦始皇后宫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究竟是什麼原因,让歷史抹去了她们的身影?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世上有无始皇后?


  秦始皇的一生,迷雾重重。重重迷雾当中,隐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后宫是谁?

  中国歷代王朝的皇帝,后宫都有记载,特别是皇后,那是母仪天下的第一夫人,在制度上有专门的规定,是必须大书特书,树碑立传的。秦始皇是中国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谁,史书上却完全没有记载,两千年来没有人知道,这就不能不说是有点奇怪了。

  奇怪的事情还没有完。如果说秦始皇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谁,史书上忘了记载,或者出於某种原因,没有写也就罢了,更奇怪的是,除了始皇后而外,有关秦始皇所有后宫的消息,在史书中也几乎都没有记载,两千年来也没有人知道。这就不仅仅是奇怪的事情,而是一桩非正常的歷史之谜了,对於歷史侦探来说,也就成為一桩有待破解的歷史疑案了。

  二○○七年三月,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被发掘的消息,於是专程再次前往西安,就与秦始皇有关的女性的遗跡作了考察。我去秦东陵,查访了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帝太后的墓葬。秦王与王后,都是夫妇合葬一地,阴阳相配,合於人情,合於制度。亲祖母夏太后与高祖母宣太后的墓,也是规模宏大,不过,因為两位太后都是侧室而不是正妻,所以葬地选在别的地方。一切都井井有条,合於传统,合於礼制。唯有秦始皇陵,孤零零一座大墓,没有皇后之墓相伴。那种孤单独立的景象,实实在在地将谁是始皇后的歷史疑案,捲入了考古实物当中。究竟有没有始皇后墓?如果有,始皇后墓在哪裡?

  越是深查,疑虑越深。面对疑虑,当事实不清、真相不明的时候,各种猜测遐想,就应运而生。

  有人猜想说,秦始皇大概是没有立皇后,之所以没有立,是因為后宫太多,看花了眼,定不下来。不过,动动脑筋就可以知道,后宫多少,秦与歷代一样,自有制度,自有规定,与立不立皇后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係。立后是為了王位继承的秩序,也是為了后宫的秩序,与是否花了眼倒是关係不大,这个说法太不专业,拿不上桌面。

  也有人猜想说,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厚望的特殊要求延迟了他立后的进程云云。不过,查查史书就可以知道,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都是统一天下后濒近晚年的事情,以秦国的传统和制度而言,秦王正式立后当在亲政后不久,大概都在二十多岁的青壮年时代,怎麼也等不到四、五十岁。待到年老体衰才来考虑立后的事情,不仅祖宗们不允许,臣下们也怕早就吵翻了天。这种猜想也说不通。

  又有人猜想说,秦始皇的母亲私生活不检点,养面首,生有两个私生子。这件事对秦始皇影响甚大,他驱逐母亲出京,由怨恨母亲发展到仇恨女人,成為一种心理障碍,使他迟迟未能立后。不错,秦始皇的母亲确是养了面首嫪毐,养了私生子,秦始皇也确是怨恨过他的母亲,将她驱逐出京。不过,这件事情,直接关係到他的母亲与养祖母华阳太后间的政治斗争,当他事后听了策士的劝告后,出於稳定政权和安定继承关係的考虑,迅速迎回母亲,恢復了秦王与太后的正常母子关係。秦始皇是第一流的政治人物,他的為人行事,首先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的。

  况且,在秦国歷史上,太后养面首生孩子的事情多的是。他的高祖母宣太后与来秦的外国义渠王生有两个儿子。宣太后的儿子,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不但知道这件事情,还与母亲合谋,利用这桩私情,刺杀义渠王,将义渠王的国土併入秦国,解决了一桩多年威胁秦国西北边境的心腹大患。秦昭王早早在宣太后的主持下娶妻立后,后宫不少,子女也多,不但没有看到什麼心理上的障碍,看到的反而是实利人情浓厚、道德约束淡薄的边风古情。可以说,在太后的私生活与秦王立不立后之间,实在是找不出可信的联繫。这种猜想,好听是好听,也难以说通。

  所以我们说,上述的这些猜想,都只是勉强的臆测,因為找不到破解的门道,只有接受现状,再做一点粉饰性的涂抹而已,并不能连接到具体的史实,做有理有据的破解。那麼,破解的门道在哪裡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唯一的线索

  破案的关键,要有线索。歷史疑案的破解,需要找到能够作為线索的史料。我将史书中所有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史料都筛选了一遍,结果只找到一条,现在提供给大家。这条史料见於《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条:

  九月,葬始皇驪山。……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眾。

  这条史料非常重要,必须做一个详细的解释。秦始皇三十七年,就是西元前二一○年,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旅途中生了病。车驾抵达沙丘宫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秦始皇病情急遽恶化,突然不治身亡,享年五十岁。随后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沙丘之谋。沙丘之谋的主谋是赵高,他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的老师,秦始皇的贴身车马班长──中车府令,他引诱胡亥,说动丞相李斯,三人结成政治同盟,偽造遗书,逼迫皇长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即位,建立起二世政权。

  九月,二世新政府在咸阳举行盛大的葬礼,将秦始皇安葬於驪山,就是现在的秦始皇陵。在安葬秦始皇的时候,二世皇帝下了这道处置秦始皇后宫的命令。这道命令说:「先帝的后宫当中没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宫。」根据这道命令,於是将她们全部殉葬从死,死者的数量相当多。

  那麼,从这条史料当中,我们可以读取到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哪些资讯呢?

  一、秦始皇后宫的数量不少,具体的数量不详。不过,秦的后宫,自有严格的制度。根据继承了秦国制度的汉朝初年的情况来看,秦始皇应有正夫人一人,称号為皇后。侧室多人,都称夫人。夫人们的称号分别有美人、良人、八子(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是惠文王的侧室,称夫人,正式的称号是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数种,她们地位的高低,比照政府官员的秩禄,也都有规定。所以我们可以说,真正有名分,可以被称為秦始皇后宫的人,最多十来人左右。世上盛传秦始皇的后宫列女在万人以上,都是后世的传闻和文学的夸张,是不能作為信史来看的。

  二、这些数量有限的后宫们,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生有子女的,另一类是没有生子女的。

  三、凡是没有子女的后宫,都按照二世皇帝的命令殉葬,被埋在临潼的秦始皇陵裡面了。

  四、凡是有子女的后宫,免於殉死,在秦始皇死后,与他们的子女一道,还继续活在人世上。

  据我所知,上面这条史料是史书中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唯一的一条史料,我们从中能够读取的资讯大概也就是以上四点了。情况介绍到这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秦始皇的后宫有些什麼人,我们知道秦始皇的皇后是谁了吗?」

  「不知道。」

  可以想像得到,大家肯定会如此异口同声地回答。

  「為什麼?」

  「从这条史料看不出来。」

  「那怎麼办?」如果我继续追问。

  这一来,大家恐怕会為难,不便回答了。不过我想,有人也许会说:

  「那就没有办法了。没有证据,总不能瞎猜乱说嘛。」

  说得对,的确是这样的。歷史学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叫作根据证据说话。能够尊重证据,根据史实说话,才算是入了歷史学之门。

  不过,入了门还得能出门。你入门经过学习以后还得出门,出门自立门户,出门博采百家,出门活学活用,也可以出门做歷史侦探。我们今天的课题是破解疑案。现实中破解疑案的专家,当然是刑警侦探了,最有名的文学代言人,当然是福尔摩斯、波罗,还有黑猫警长了。作為破解歷史疑案的歷史侦探,我们也不妨出门向破案的侦探们取经,学习他们破案的方法。那麼,我们究竟应当向刑警侦探们学习些什麼,我们将如何活用他们的方法来破解我们的疑案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不幸的儿女们

  在侦探破案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刑警们追捕犯人,犯人逃脱,不知去向。这时候,刑警们并没有绝望,他们回到警察局开会,调查和搜寻所有与犯人有关的人,製作出一张关係网表,依据这张表,经过仔细地分析,从中筛选出犯人可能前往投靠的关係人。然后,刑警们转而跟踪这个关係人。结果,犯人的身影出现在这个人身边,刑警们果断出击,一举抓获了犯人。在侦探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吊线跟踪。

  今天,我们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歷史学当中,尝试能不能用这种吊线跟踪的方法破解秦始皇后宫的疑案。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关秦始皇后宫的史料只有一条,而解读这条唯一史料的结果似乎是走入了绝路,追踪的对象──秦始皇的后宫们的身影消失了。不过,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学习刑警们的做法,将后宫们的关係网作一番整理的话,我们将不难发现,与后宫们关係最為密切的人,除了秦始皇而外,就是她们的子女了。通过调查子女们的行踪,寻找母亲的下落,可以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出於这种思路,我们暂时停止对秦始皇后宫去向的追踪,转过头来考察秦始皇的子女们。

  这样一来,前景就豁然开阔了。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中间知道姓名的还有公子将閭和公子高,我们可以对他们逐一吊线跟踪。為了便於追查,我们先列出一张线索人的名单来。请参见下表。

    顺序     人物
    第一线索人  公子将閭兄弟
    第二线索人  公子高
    第三线索人  诸公子公主
    第四线索人  幼子胡亥
    第五线索人  长子扶苏

  按照这个名单,首先追查第一线索人公子将閭兄弟,看看能否找到有关他们母亲的线索。公子将閭一共兄弟三人,他们出现在史书上,是在二世即位以后。当时,他们共同面临著被诛杀的危险。

  我们已经讲过,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皇帝胡亥是幼子,他本来不应当继承皇位,受老师赵高的引诱,得到丞相李斯的协助,偽造遗詔,逼死长兄扶苏,篡夺了皇位。即位后的胡亥,内心不安,对比他年长的兄弟姐妹们,都心怀猜疑,担心他们危及自己的地位。在赵高的怂恿下,二世决定将在世的公子公主们都处死,以消除他们对於皇位的潜在威胁。

  史书上说,在这场清洗运动中,公子将閭兄弟三人被软禁在宫内,最终被定以「不臣」之罪判处死刑。所谓「不臣」,就是失臣下之礼义,引申出去就是对主上的不敬,再引申就是妄图谋反了。这种做法,我们今天叫作无限上纲上线。

  公子将閭最是谨慎重礼的人,他实在是冤屈不服,他对传达判决的使者申辩道:「朝廷的礼节,我从来不敢不服从;朝廷的序位,我从来不敢不遵守;接受皇上的命令应对回答的时候,我也从来不曾有过失辞欠礼,何以叫作不臣?我只求明瞭自己的罪名而死。」执行命令的使者无情,说自己是奉詔书行事,催促将閭立即服罪自裁。可怜公子将閭兄弟三人呼天不应,被迫含冤引剑自杀。

  在史书有关公子将閭兄弟的简短记载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关他们母亲的直接线索。根据公子将閭的為人,根据他重礼仪,守规矩,行為谨慎,言辞得体的形象,我们推断他的母亲也当是谨慎而对子女管教严格的人。此时的她,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其次,我们来考察第二线索人公子高。

  在秦二世杀戮兄弟姐妹的恐怖之中,公子高曾经打算逃亡,但他担心因為自己的逃亡而株连家族,走投无路之下,他上书二世请求让自己為父亲殉葬。二世十分高兴,同意了公子高的请求,赐钱十万筑墓,让他陪葬於始皇帝陵园内,於是就没有株连公子高的家族。

  史书上记载公子高上二世皇帝书说:「先帝无恙的时候,臣下入内则被赐予饮食,出外则使乘坐车马;御府的衣物,中厩的宝马,臣下都有受领。先帝仙逝,臣下应当从死而未能速行,这是身為人子而不孝,身為人臣而不忠。不孝不忠,无以立名於世,臣下请求从死,愿意陪葬在驪山脚下。切切恳求,愿主上恩幸,哀怜准许。」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子王孙,那种无辜无奈、日暮途穷的哀鸣,至今读史尚迴盪在耳边。

  在对公子高的考察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有关他母亲的直接线索。从公子高的上书来看,他深受父亲的喜爱,忠孝之心非常浓厚,以此推测,他的母亲应当也是重大义的人。公子高有想法有决断,曾经考虑逃亡,但是,為了保护家族,最后决定以身殉葬。想来,他的母亲,或许还在人世,儿子走后的家族,由她来孤苦支撑?

  跟踪追查第一和第二线索人到这裡,对於他们母亲的情况,除了一点似是而非的推测外,我们难以得到更多的资讯。看来,由公子将閭兄弟和公子高的线索去追踪秦始皇后宫的线路,走不通。走不通的原因,是实有其人其事而可以取证的文献史料不足。文献史料,是从古代辗转流传至今的文字资讯,是我们破解古代疑案的重要证据。文献史料不足,我们就束手无策,打退堂鼓了吗?不,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来源,这就是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直接到古代遗留中寻找第一手资讯,最為可靠。於是,我们将视线投向考古,看能不能找到新的线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发掘公子公主墓

  自从兵马俑陪葬坑在一九七四年被发现以来,始皇帝陵园的发掘和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秦始皇一生的种种疑案,由此获得了文献上得不到的种种宝贵线索。在始皇陵园,考古学者曾经发掘过一座甲字形陪葬大墓,规模等同王侯级别,地点靠近始皇帝陵封土。考古学者以為墓主当是皇室宗亲,可能就是公子高的墓。

  在始皇帝陵封土东边大概一里远的地方,有一村落叫作上焦村,在村外的树丛间,有十七座甲字形陪葬墓,坐东向西,南北纵列,面向始皇帝陵展开。其中有八座墓葬已经发掘,在陪藏品中,考古学者发现了秦少府工官製作的御物。少府是专门管理王室宫廷的机构,相当於皇室内务部。一般来说,少府製作的物品,属於皇室用品。这些墓藏中出土的皇室用品,自然使人联想到这些墓主与皇室宫廷之间,可能会有某种关联。那麼,这种关联会是什麼呢?

  為了追查这种关联,我根据考古发掘的报告书,将已经发掘的八座墓葬的资料整理出来,提供给大家如下:


{上焦村陪葬墓简况}

第7号墓 墓主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头、身、四肢分离。
第10号墓 墓主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头、身、手、足骨分离,倒置於槨室头厢内。
第11号墓 墓主為女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骨骼完整,仰身直肢,上下頜骨左右错动。
第12号墓 墓主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头骨置於槨室头厢盖上,
     肋骨及其他骨骼置於头厢内。
第15号墓 墓主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头、身、四肢分离,
     置於槨室头厢盖上,头骨在槨室外乱土中,
     头的右顳骨上插有铜鏃一支。
第16号墓 墓主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上半身尸骨在槨室内,
     头骨在槨室头厢的盖上,下肢骨在填土中。
第17号墓 墓主為女性,年龄在二十岁左右,
     头、身、下肢分离,
     左脚与脛骨分离,两臂伸张作趴伏状。
第18号墓 有铜剑一把,未见人骨。


  八座墓中,出土七具尸骨,五男二女中,六人身首四肢分离,显然是被酷刑肢解而死,一人尸骨完整但上下额骨错位,显然是被绳索縊死。这种非正常死亡的遗留现场,究竟向我们传达了古代歷史的什麼资讯呢?

  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是八座墓葬的发掘者之一。他由这十七座墓葬,联想到秦二世诛杀诸位公子公主的事情,推断这十七座墓葬可能是被秦二世所诛杀的公子公主们的坟墓。

  根据史书的记载,二世即位以后,命令赵高网罗罪名,将秦公子十二人戮死於咸阳,公主十人矺死於杜县,财產一律没收,亲近多被株连。戮死,就是杀死后陈尸受辱。矺死,就是分裂肢体而杀之。诸位公子公主非正常死亡的惨状,与十七座墓葬主人们的零乱遗体情况相当。

  根据史书的记载,诸公子和公主被杀的时令,是在二世元年春天,秦历当在一至三月的寒冷时候,发掘中发现有修墓人烤火的炭跡,文献和实物互相得到了印证。

  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子扶苏接受偽造的遗詔,被赐剑自杀於上郡。第十八号墓只有铜剑一把,未见人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塚。文献和实物不仅有相互的印证,更令人感到神奇而有无穷的回味。

  考古发掘,為秦二世屠杀兄弟姐妹的歷史惨案提供了实物的证据。这些实物的证据,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秦始皇的诸位公子公主,都死於骨肉相残,他们都是在非正常死亡后单独埋葬的。由此看来,他们死亡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也就是秦始皇的有子女的后宫们,或许已经过世,或许还在人世间孤独而悲哀地生活著。至於更详细的情况,我们无法得到更多的线索。看来,追查第三线索人的这条路,也到此不通了。餘下的线索,只剩下第四线索人──秦始皇的幼子,二世皇帝胡亥和第五线索人──长子扶苏了。我们先来考察胡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废长立幼的打算

  秦二世胡亥是排名第四的线索人,我们在著手调查他以前,按照惯例,首先提供一份有关线索人的个人资料,请参见下表。


{秦二世胡亥履歷表}

  名字 胡亥
  性别 男
  生年 秦王政十八年
  父亲 秦始皇嬴政
  母亲 ?
  职业 皇帝
  死亡 二世三年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於秦王政十八年。胡亥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时候,当时,胡亥二十岁。

  秦始皇即位以后,曾经五次巡游天下。第五次巡游,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二一○年)十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同年七月病死於旅途当中,整整持续了十个月。(按:秦的历法,以十月為岁首,就是每年第一个月是十月,九月是最后一个月,从十月到七月,在同一年度内,正是十个月。)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在开始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时,做了一个对未来的歷史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就是带上幼子胡亥同行。那麼,我们為什麼说这个决定对於未来的歷史有重大的影响呢?一句话,这个决定直接牵涉到秦始皇究竟想选择谁做自己的继承人的问题。

  关於这件事情,史书上只有这麼一句简单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这句话是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这一天,始皇帝开始出行巡游天下。政府百官分成两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带领一套随始皇帝同行,右丞相冯去疾带领另一套留守咸阳。幼子胡亥爱戴父亲,请求同行,始皇帝同意了。仅仅由这句话,我们似乎看不出这件事情与秦始皇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之间有什麼关係。但是,如果我们将有关这个决定的两个背景情况加进来考虑的话,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背景情况是,这时候的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了,从他日渐衰弱的身体状况来看,也许已经是时日无多了,选立继承人的决定,可以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第二个背景情况是,就在一年多以前,秦始皇的长子,皇位第一继承人扶苏,因為与秦始皇政见不合,被贬斥出京,打发到上郡的蒙恬军中出任监军。从而,秦始皇最终将选定谁做继承人的事情,成了一桩悬案。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们都是有皇位继承权的可能接班人。始皇帝这次巡游天下,长期离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国的重大政务都在旅途中处理,或者在车上,或者在行宫中。毫无疑问,秦始皇的巡游,连带著帝国政治中枢的移动,不仅是个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动。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动中,秦始皇选取胡亥同行,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这种非同寻常的重大的意义是什麼呢?一,如果从父子之情来看的话,表明了秦始皇格外宠爱胡亥的亲情;二,如果从皇位继承的政情上来看的话,则是显示了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太子的政治意图。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继承人的事情,是歷史上被忽略了的问题,实有其事而被视而不见。今天,我将这件事情作為问题提供给大家考虑,并且出示可能的证据。

  秦始皇立胡亥為继承人的考虑,在史书中是有明确的线索可以追寻的。这个明确的线索,有胡亥和蒙毅两人可以作证。

  胡亥即位以后,在赵高和李斯的怂恿下,决定杀害亲近扶苏的大将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蒙毅长期侍从在秦始皇身边,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亲信大臣。他熟悉宫廷内幕,秦始皇帝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蒙毅死前,二世曾经派遣御史传令指责他说:「先帝曾经打算立朕為太子,而你从中作难。如今丞相参劾你不忠,罪当诛灭宗族。朕不忍,赐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决断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杀以前為自己申辩说:「如今指责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於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说是知晓先帝之意了。又指责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游天下,独有太子跟从,先帝亲爱太子之情,远较诸位公子深厚绝远,臣下是尽知而无所怀疑。先帝举用太子,不是一时之转念而是多年之积虑,臣下何曾敢有过劝諫,何曾敢有过谋虑!臣下绝不敢巧饰言辞、强辩夺理以避死,只是担心事情不实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罢了。恳愿使者能够有所考虑,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责和蒙毅的辩解当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经打算立胡亥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话中,更是明确透露出,秦始皇废长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时的念头,而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积虑。

  看来,秦始皇格外宠爱胡亥,有意立他為太子的事情,应当是可信的事实,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会格外宠爱胡亥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秦始皇為什麼宠爱胡亥?

  人性本复杂,人心多变化。歷来论及身居高位的权势人物,往往专注於政治政略,对於人情人性,多有所忽略。如同始皇帝这样的权势人物,首先,他是有七情六慾的人。剥去层层外衣的人体,同你我一样,都是由生带来由死带去的赤体;离开权势利害的心情,同你我一样,都是天地间常见的儿女亲情。就始皇帝与胡亥的关係而言,首先是父子亲情。

  在家天下的父子继承体制之下,政情由亲情延展生出。帝王的隐私,就是国事的隐情;国家政情的隐秘,常常需要到帝王亲情的隐私处去寻求。顺著这种思路考察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的理由,我们可以举出三条来。

  一、幼子可爱的人情

  胡亥是始皇帝最小的儿子,他三十一岁生下胡亥之后,大概就没有生育了,可能身体出了毛病,生殖系统有慢性的炎症或者是机能性障碍。俗话说,么儿幼子最可爱,年少天真无嫌猜。爱幼的人情,不但平民百姓如此,权势在手的人,更是如此。身在高位,逼宫抢班的危险,使人不得不有所提防,首当其冲的提防对象,就是最近的继承人。父子继承的体制下,长大成人的亲骨肉,越是能力强,越是力量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险,也越是容易成為猜忌的对象。

  与此相反,幼子继承的可能性最小,利害上没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与父亲的关係多是难得的真情,不仅没有嫌猜,常常滋生格外的爱怜。格外的爱怜,生於平民之家,不过是人间的亲情;生於君王之家,往往衍生成王位继承的政情。歷史上,老父爱幼子,废长立幼的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汉高祖刘邦(废长子刘盈立幼子如意失败)、汉武帝刘彻(杀长子刘据立幼子刘弗陵)、曹操(一度想废长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后来放弃)、袁绍(不立长子袁谭立幼子袁尚)、刘表(不立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简直可以写一部废长立幼的专门史。

  二、胡亥顽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也出於他可爱的性格。胡亥其人,本来是没有政治抱负也没有政治野心的青年,鲁莽而顽皮。《新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战国故事。胡亥还在做王子的时候,始皇帝设酒宴招待群臣,胡亥与诸位兄长一道得到酒食的赏赐,临席完毕,诸位公子纷纷退席。古人席地而坐,就像现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一样,入席脱鞋,出来穿上,脱了的鞋都放在门外。胡亥最后一个出来,大概是喝了点酒,又受了宴会高兴劲儿的薰染,很有些兴奋,看见满地摆放著各种各样的鞋子,一时发了猴性,将看起来招眼的鞋,都一一踩上一脚。诸位兄长无不嘆息云云。

  《新序》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所编辑整理的古代故事集,而这种古代故事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料之一。这个故事,《史记》中没有,可能是现有古籍中有关胡亥少年时代的唯一记载。胡亥的诸位兄长,从扶苏、公子高到公子将閭兄弟,都是比较规矩的人,或许与始皇帝对子女的严厉有关,也许与他们母亲的管教有关。胡亥与诸位兄长不同,敢闹事,不时搞点恶作剧。他的这种性格,用贬斥的话来说,是不懂规矩的恶少;用平和的话来说,是调皮捣蛋的顽童。也许,正是因為他个性比较直率莽撞,年纪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爱?

  三、胡亥没有政治野心

  前面我们讲过,始皇帝突然死於巡游途中,赵高策划沙丘之谋,劝诱胡亥销毁始皇帝的遗詔,取代扶苏,抢班夺权。这件事情,一开始被胡亥一口回绝。胡亥说:「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為儿子没有多话的餘地。」可谓乾脆俐落,毫无恋念政治权力的思绪。

  胡亥没有政治野心的特点,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改变。他即位以后,多次显露出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心理倾向,他曾经感嘆说过:「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方才二十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為什麼產生如此超前的人生迟暮感,实在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情。我曾经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中解释这件事情说,多年来,胡亥目睹父亲一生汲汲於政务,宛若尧王禹帝般劳苦,而当天下伟业大成时,却面临病痛的折磨,苦於生命的短暂,到处寻药求仙,苦苦期求得不到解脱,终於违愿逆情,突然撒手葬身於黑暗冷澈的地下。正是这种贴近父亲一生真相而早早地生出生命苦短的强烈感受,影响了胡亥的人生观。

  胡亥的人生观,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满足自然生命的快乐,与政治权力和政治功业完全无缘。也许正是出於这种人生观,相对於父亲辉煌伟大的政绩而言,胡亥更多地关注的是父亲的生命和健康。他的这种关注,出於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饰。想来,胡亥的这些特点,对於陷身政治漩涡中心的始皇帝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抚慰,或许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间的真情,从而对胡亥生出格外的怜爱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指鹿為马的人性解读

  胡亥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近於盲目,也成了他生存的依赖。始皇帝死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移情转移到了老师赵高身上,最终酿成了身死国亡的悲剧。胡亥人性中的这桩隐情,隐藏在一个有名的故事当中,这个故事,就是指鹿為马。

  指鹿為马的故事,见於《史记.秦始皇本纪》。故事大概如下: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想篡位,怕群臣不服,设法预先测试一下。他把一隻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忍不住笑了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他当即问左右的臣下们,臣下们或者沉默,或者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事后,赵高网罗罪名,将说是鹿的人一一处治。从此以后,群臣都畏惧赵高。

  指鹿為马,已经成為汉语的常用成语,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故事,也广為流传到海外,日语中说傻瓜為「马鹿」,词源就在这裡。中文以指鹿為马比喻颠倒黑白,著眼点在於赵高,是基於赵高的行為生出的意义。日语以「马鹿」比喻傻瓜,著眼点在二世,是基於二世的行為生出的意义。这件事情,作為故事来听,非常有趣,傻瓜加骗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作為歷史来看,非常离奇,难以令人相信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麼,这个歷史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呢?

  我的回答是,这个歷史故事,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歷史故事。这个特殊的背景,就是胡亥与赵高之间的特殊关係。胡亥与赵高之间究竟有什麼特殊关係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赵高為什麼敢於在二世面前如此颠倒黑白,二世又為什麼在赵高面前如同瞎了眼的傻瓜?

  胡亥这个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时,他对秦始皇就是这样,这就是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宠爱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这个特点,在始皇帝去世以后,非常明显地转移到他与老师赵高的关係上来。

  赵高是始皇帝亲自為胡亥选定的老师。始皇帝之所以选中他,首先是出於对他的信任,再就是看重他出类拔萃的才能。赵高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秦宫担任尚书卒史,相当於秦王的秘书,长期在秦王嬴政身边从事机要工作,后来被嬴政提拔為中车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就是秦王的御前车马班长兼管秦王的璽印,可谓是得到嬴政绝对信任的心腹内臣。赵高曾经犯有大罪,蒙毅治以死罪,削其宦籍,秦王嬴政怜惜其才,赦免其罪,官復原职,可见嬴政对赵高的器重。

  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以后,深得胡亥的信任。始皇帝去世以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任移情於老师赵高,他以后人生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在赵高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事事听从赵高。对於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七件事例来说明。

  一、沙丘之谋,二十岁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贼船,偽造遗詔,逼迫长兄扶苏自杀,是听了赵高的劝诱。

  二、即位以后,他之所以诛杀兄弟姐妹,断绝了人间的亲情,也是出於赵高的主意。

  三、他曾经有意释放蒙毅,重新起用,在赵高的反对下,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四、他苦恼生命短暂,想享受人生,知心话只对赵高倾诉,将赵老师视為唯一的密友。

  五、他身居宫中,不见群臣,由赵高充当群臣与自己的联络人,将赵老师视為自己唯一的代理人。

  六、当赵高干政日甚,李斯和老臣们上书请求罢免赵高时,胡亥完全不能接受,他在给李斯的覆信中,极力為赵高辩护说:「你们说赵高有擅权生变的危险,这句话从何谈起!赵高是仕宦於宫中多年的旧臣,心志不以安稳而鬆懈,不以危难而变易,行為廉洁,处事干练,凭藉自身的努力,以忠诚上进升迁,以信义称职守位。朕甚為看重他,而丞相甚為怀疑他,究竟為何如此?」

  在表示了自己对赵高的信任以后,胡亥用几乎近於哀求的语调请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对赵高多疑,他说:「朕年少时痛失先人,人事上识知甚少,行事上不习治理,丞相年老,来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属依赵君,还有谁人可以托靠?赵君為人,精廉强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赵高视為始皇帝死后的唯一依靠,几乎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正是出於这种信赖,当李斯等老臣坚持清除赵高、劝諫休养息民时,二世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他将消息通报给赵高,下令将以李斯為首的老臣们逮捕下狱,交由赵高审理处置。赵高罗织罪名,将李斯屈打成招,赵高将结果报告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老师,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七、陈胜吴广起兵,天下大乱,鉅鹿之战,秦军主力被项羽消灭,刘邦军逼近关中。赵高见大势已去,发动政变,命令弟弟郎中令赵成(宫廷警卫大臣)和女婿咸阳令阎乐(首都咸阳市长)领军攻入望夷宫中,逼迫二世自杀。临死之前,二世与阎乐之间有一段对话,最可以看出二世与赵高的关係。

  二世说:「能否见丞相一面?」阎乐回答说:「不可以。」

  二世说:「希望得到一郡之地為王。」阎乐仍然回答不可以。

  二世又说:「请求得到一万户的封地為侯。」又被拒绝。

  二世尚存一线希望说:「愿意与妻子一道做庶人百姓,待遇比况诸位公子。」

  阎乐无意再听下去,说道:「臣下接受丞相的命令,為天下诛除足下。无论足下如何多说,臣下也不敢答应。」於是阎乐指挥部下逼近二世,迫使二世自杀。

  俗话说,死前吐真言。二世一生,看重的是个人生命;死前,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活下去。二世一生,信任的是老师赵高,死前,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竟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身為歷史学者,我每读史书到这裡,总感到惊奇。胡亥与赵高的关係,上朝是君臣,下朝是师生,私下裡是亲友,情结上宛若父子。胡亥对赵高的信赖,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事情。在这种绝对的信赖中,胡亥已经变成了盲目的傻子,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判断力,甚至失去了常识上的判断力。如果我们明瞭这种歷史和心理的背景,指鹿為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得到理解了,胡亥為什麼会得到始皇帝格外宠爱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不过,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麼呢?我认為,可能与他的母亲有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8〉胡亥的母亲是谁?

  不管是从歷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如同始皇帝这样的权势高位者宠爱幼子,常常还有一个重大的理由,就是在眾多的妻妾中,幼子的母亲往往是年轻貌美,最得老夫欢心。妻是新人美,娇妻幼子好,爱屋及乌的人情,古往今来如此。关於胡亥的母亲,史书上完全没有隻言片语提到,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不得不要多说几句。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秦汉体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后或者皇后往往比较低调,对政治干预较少。待到夫君过世,儿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后以后,不但备受尊崇,高调出头,往往权高位重,积极干政。特别是在儿子年幼即位的时候,太后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后的亲属们也形成一大政治集团,这就是我们不时耳闻的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是世袭王政体制下的制度性產物。

  秦国歷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后、养祖母华阳太后、母亲帝太后都曾经擅权一时。二世皇帝的母亲,在胡亥即位以前没没无闻,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后,也没有听说过有关她的任何活动,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见於任何记载,这就不但奇怪,而且异常了。

  我常常说,古史的记载,只有万分之零点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九都没有记载,都是空白。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我们往往需要做合理的推想,尽可能地树立一些识别性的标竿,既提示可能的方向和背景,也留待新的研究和发现来证实、填补、修正和证偽。对於胡亥的母亲,我们不妨由此作一点合理的推想。

  我们前面讲过,胡亥绝对信赖赵高,他收到以李斯為首的老臣请求清除赵高的上书后,曾经回信请求老臣们不要怀疑和加害老师赵高。胡亥在回信中把赵高视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这封信见於《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

  在这裡,胡亥提到自己「少失先人」。胡亥所说的「少失先人」,首先应当理解為父亲始皇帝的过世;不过,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亲更早就已经过世。如果他的母亲还健在的话,应当成為太后,母系一族,也应当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於除了老师赵高而外,几乎是举目无亲,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独感。也许,正是因為胡亥的母亲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经早早过世,所以,始皇帝爱屋及乌,将对早逝娇妻的爱怜转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没有留下她参与政治的记录。

  爱屋及乌的秦始皇,特意為胡亥选定了老师赵高。秦始皇之所以选定赵高,当然是看重他出类拔萃的能力,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也是车技高强的武士和干练的能吏。另一方面,赵高是赵国人,出身於赵国的王族,他的赵国出身,可能也是秦始皇选他做胡亥老师的原因之一。為什麼这样说呢?

  战国时代,各国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同一国家出生的人之间,交流更為方便。比如始皇帝的母亲是赵国人,吕不韦為他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赵国人。秦始皇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作為胡亥的老师,或许是因為胡亥从小熟悉赵国的语言文化,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更為方便?

  胡亥生於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係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於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為扑朔迷离的歷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追踪疑案到了这裡,我们对於秦始皇為什麼格外宠爱胡亥,為什麼考虑选取他為继承人的问题,可以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对於谁是胡亥母亲的问题,虽然也可以说是树立起了几个识别性的标竿,然而,详细的真相,仍然深藏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无法找到可以引导我们继续深入下去的线索。对於破解谁是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的后宫究竟是些什麼人的疑案,我们剩下的最后线索,就是长子扶苏了,我们将继续追查下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


  在秦始皇的多位儿子当中,长子扶苏,能力最强,声望最高,也最為秦始皇所看重,是帝国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秦始皇始终没有正式册立他為太子,由此导致幼子胡亥篡位,种下了亡秦的祸根。这件事,成為秦始皇迷雾重重的生涯中,又一桩难解的秘密。

  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很早就已经确立。在位的秦王,正式册立王太子,王太子的继承人,也预先确立。秦王去世,太子继承,太子继承人成為王太子,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在制度上保证了秦国政权的长期稳定。以我们讲过的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為例,他还在位时,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嬴柱就被册立為太子,同时,秦始皇的父亲嬴异被确立為王太子继承人。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嬴柱即位,嬴柱去世,嬴异即位,嬴异去世,嬴政即位。儘管有种种不测和意外,比如安国君即位三天就死去,嬴异在位也只有三年时间,但都没有出现继承人的纷争。由此我们可以说,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一事,不但在政治上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也是一桩不合秦国制度的事情,不能不说是异常。

  异常的事情,往往有之所以异常的原因。这个异常的原因,需要到当时当地的环境和人物中寻找线索。要找这个线索,首先得从扶苏入手,因為他是距离皇太子位置最近的人。请大家不要忘了,扶苏是皇长子,他的母亲也可能是距离始皇后最近的人,我们期待著一箭双鵰。

  按照我们的惯例,著手调查某人之前,我首先為大家提供有关该人的个人资料。下面的这份关於扶苏的资料,请大家过目。


{扶苏履歷表}

  名字 扶苏
  性别 男
  父亲 秦始皇嬴政
  母亲 ?
  身分 皇长子
  职业 上郡北部军监军
  死亡 秦始皇三十七年


  扶苏第一次在史书上出现,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二一二年)。这一年,始皇帝四十八岁,扶苏大概不到三十岁。扶苏的出现,与一桩著名的歷史事件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请大家注意我的用语,「所谓的坑儒」。「所谓的」,就是被说成是这样子的。我之所以用「所谓的」这个词,是想要指出所谓的坑儒事件,与歷史事实之间是不一样的。為什麼这样说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坑儒」事件的始末

  晚年的秦始皇,因為惧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长生不老上。在古代中国,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提炼仙丹仙药的人,被称為方士。他们是古代的气功师,也是古代的化学家,在思想流派上与道家息息相关。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天下,抵达琅邪台(今山东胶南)。琅邪台的碧波蓝天,奇山妙境,使第一次见到大海的秦始皇大為兴奋。他在琅邪台整整住了三个月,快活得不想离开。他在琅邪刻石记功,修筑别馆,移民三万户来这裡定居,减免他们的赋税,相当於将琅邪台作為自己的汤沐地,新建了一座供自己休养的城市。

  在琅邪台,秦始皇第一次见到了方士徐福。徐福告诉秦始皇说,茫茫大海中有三座神山,一座叫作蓬莱,一座叫作方丈,一座叫作瀛洲,神山上有仙人居住,仙人们採食著不老的仙药,过著天长地久、无忧无虑、无病无苦的极乐生活。秦始皇大為心动,接受徐福的建议,遣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同徐福一道入海求仙。秦代方士的兴盛,由此开了头。

  从此以后,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咸阳来,在秦始皇的身边进进出出,数量有 三百人以上。侯生和卢生是有名的方士,他们受秦始皇礼遇厚赏,四处為秦始皇寻求不老的仙药。

  仙药哪裡找得到?找不到仙药的理由却找得到。找不到仙药的卢生等人对秦始皇说:「我们為陛下寻找灵芝、仙药和仙人,经常遇不到碰不上,看来是有恶鬼在从中阻拦。為了避开恶鬼,请陛下外出时秘密行踪。行踪秘密以后,恶鬼消失,真人才能到来。神灵的真人,入水不湿身,入火不感热,高居於云气之上,与天地共长久;要求仙药,首先就要与真人相通。如今陛下治理天下,未能恬淡隐逸,自然不能通於真人。所以,希望陛下不要将停留的宫室居所让人知道,只有这样,真人才会出现,不死之药才有可能得到。」

  秦始皇求药心切,真信进去了。他宣布说,我仰慕真人,从此以后,我就自称「真人」,不再称「朕」了。「朕」是皇帝专用的自称,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制定的法定称谓。「真人」,是道家方士对仙人的称谓。秦始皇废「朕」称「真人」的事情,打个比喻说,正如在任的克林顿放弃总统的称号,自称摇滚乐手一般,执迷而近於荒唐。在秦始皇晚年的心境裡,生命比权力更紧要,神仙比皇帝更迷人,他的行踪,从此成為绝密,有敢洩漏者,以死罪论处。

  秦始皇是严厉认真的人,他按你卢生的话办了,你卢生的话可信不可信,真人来不来得了,仙药找不找得到,就得拿话来说,要你兑现了。秦是法制国家,重视实践实效,对待奇物方士,「不得 兼方,不验,輒死」。该法规定,凡有方术特技,不得模稜两可,经检验不灵验者,以死罪论处。卢生等一帮方士们,实在是有些玩儿不转了,於是串通起来,一齐大逃亡。秦始皇大怒,将此案交由御史台追究刑事责任。在追查审讯的过程中,在咸阳的各种方士奇技者、部分言论文学者都被牵连进去,最后的结果,判定其中四百六十餘人有罪,被活埋於咸阳东郊。

  这件事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的来龙去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黄牌警告

  坑儒这件事情,最早见於《史记》,两千年来,我们相信这件事情,把这件事情看成暴君秦始皇的标誌性罪行之一。在调查秦始皇疑案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秦始皇反儒的确切证据。他在追查扶苏的案件时深入到坑儒事件当中,经过仔细的查阅寻访,严密的追踪考察以后,歷史侦探获得充分的证据断定,坑儒是一桩偽造的歷史,一桩一而再,再而三的三重偽造的歷史。

  简单说来,秦始皇坑方士这件事情,本身就是 编造的故事,是西汉初年的方士们编造的,為的是将自己打扮成暴政的受害者,便於自我吹嘘,游说权贵以博取禄利。西汉中期,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為了警告怂恿汉武帝求仙求药的方士,不小心将这个不可信的故事写进了书中。到了东汉初年,儒家的经师们為儒学的国教化製造舆论,為了将儒家的经典抬举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為殉教的圣徒,他们将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改造成秦始皇坑儒的故事,在得到官方的认可后,从此作為「歷史」一直流传下来。这桩歷史疑案,隐密曲折,已经超出了本案的追查范围,我把它的来龙去脉,以附录的形式放在书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另外翻阅。

  不过,在坑方士这个可疑的歷史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比较可信的史实是,扶苏对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对秦始皇过於急切的施政表示担心,曾经站出来劝諫秦始皇。这个时候的秦始皇,大概是因為服用了方士们进献的仙药,又修炼神奇的方术的缘故,性格变得暴躁,他当即大怒,发落扶苏出京,到上郡(今陕西榆林南部一带)蒙恬所统领的北部军中出任监军。

  始皇帝贬斥扶苏出京,毫无疑问是对扶苏的惩罚和警告,相当於亮了黄牌。不过,黄牌不是红牌,贬斥出京并不等於废黜。这件事情,只是一个信号,显示了始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和摇摆,表示他还想继续观望和考察。我们為什麼这样说呢?至少可以举出两个理由。

  第一,上郡地区的重要性。上郡在陕西省北部,包括现在的延安、榆林以北地区,紧邻秦帝国的首都内史地区,是秦帝国北部军的总部所在地。秦帝国的北部军,是大将蒙恬所统领的三十万精锐部队。这支军队,在蒙恬的统领下,击败匈奴,占领河套地区,修筑连接长城,在秦帝国的北部构筑起坚固的防线。北部军的任务,首先是防御匈奴,警戒匈奴的骑兵军团南下入侵。同时,北部军的总部设在上郡,上郡是首都的北部防区,所以,北部军又是拱卫首都的周边部队,相当於今天的北京军区。北部军统帅蒙恬兼任首都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内史,完全掌控著首都和北部的军政大权,其地位之重要,非同寻常。始皇帝将扶苏派到这裡来做监军,不能不说是怒中有爱,贬斥中有重用。

  第二,扶苏到上郡以后形成的局势。扶苏善於取信於人,也善於与人相处,他到上郡出任监军以后,与大将蒙恬共事,关係融洽,合作得非常和谐。前面提到,蒙恬的弟弟蒙毅受宠於始皇帝,多年以来,一直在始皇帝的身边担当枢要重职,我推测可能是出任郎中令,相当於宫廷内卫大臣。扶苏是皇长子,眾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蒙恬是帝国北部军统帅,兼任首都地区的军政长官;蒙毅是内廷中枢政要,始皇帝最亲信的侍从大臣。扶苏与蒙恬共事,内有蒙毅的支持,皇长子与蒙氏兄弟在政治上携手联盟,事实上成為始皇帝之下最大的政治势力。

  我在整理这一段歷史的时候,感到晚年的秦始 皇虽然暴躁,却不糊涂。从他一生的為人行事来看,他是一个决断敢行的人,為了最大目标的实现,不惜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性格鲜明,处理事情果断而急切,怒气之下常常有过激的举动,一旦省悟又马上更正,毫不优柔寡断,也不拖泥带水。唯有在继承人问题的处理上,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处处显示出矛盾和徬徨。他贬斥扶苏出京,当然是明确的政治态度,表示他有意对继承人问题做重新考虑,表示了警告性的惩罚意图。然而,出京不远到上郡,让扶苏就近掌控了秦帝国最重大的军权,又是一种温存的布局,事实上為扶苏造成一种实力继承的态势。看得出来,始皇帝犹豫於两可之间。

  晚年的始皇帝偏爱幼子胡亥,曾经考虑立胡亥為太子,他犹豫於两可之间──立长子还是立幼子?始皇帝将如何做出自己最后的决定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3:50 AM , Processed in 0.0666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