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殷海光啟示錄追求民主法治拒絕分離主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3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殷海光啟示錄追求民主法治拒絕分離主義

来源:亞洲週刊 童清峰、鄒思聰
2014年11月30日 第28卷 47期

在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逝世四十五週年之際,參與紀念的學生都不忘他的拳拳中國心,對中國命運的承擔,而不會因為追求自由民主而支持台獨或任何的分離主義。這對今天台港學運中的台獨與港獨傾向,都是當頭棒喝。殷海光認為民主必須重視法治的基礎建設,爭取中國建立憲政、保障人權,反對狂飆的民粹和烏托邦,對今天兩岸三地的政治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


a322.jpg

香港示威者展示港獨標語(圖:法新社)

a321.jpg

台灣太陽花學運(圖:歐新社)

a323.jpg

殷海光


如果殷海光還在世,他會不會支持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和香港的雨傘運動?在這位自由主義大師去世四十五週年之際,他的思想正在中國大陸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他出版的書和研究他的書都不再是禁忌。而他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理論和他當年對抗白色恐怖的勇氣,都已經成為傳奇的經典││也是今天一些台港大學生爭取民主時的思想資源。

但當前台港學運中若隱若現的分離主義的傾向,卻和殷海光的思想脈絡相悖。儘管殷海光強力批判一切的極權,但他卻是處處顯示自己的家國情懷,具有拳拳的中國心;他在生命最後歲月的感悟與遺言,都顯示他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重視,不會因為「贏得民主,而失去中國」。

殷海光的中國不是屬於國民黨或是共產黨,而是屬於全體中國人。他早就看穿那些專制集權者的虛妄,也反對要以分離主義的方式來爭取民主。

殷海光也重視民主的法治建設,避免墮入民粹與烏托邦的深淵。但香港的雨傘運動,最後變成了暴力衝擊立法會,陷入民粹狂飆的烏托邦,讓全球華人憂心,正是殷海光所極力反對的。

殷海光了解民主需要法治,避免狂飆式的街頭政治,而民主的基礎建設,在於一個健全的法治精神。殷海光強調推動民主憲政,需要權力的制衡。這對當前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殷海光的學生都強調殷海光在六十年代的啟蒙力量,在台灣政治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但也強調這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不是如外間所認為的只是死抱住西方民主理論的學者,恰恰相反,殷海光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主義情懷,反對台獨和種種分離主義。

在台灣太陽花學運的現場,都是一片支持台灣獨立的旗海,而在香港佔領區的現場,港獨的口號並不是主流,但也出現「Hong Kong is my country」和「Hong Kong Independence」等標語,儘管學運領導層都避免公開表示支持港獨,但大都認同「去大陸化」或「去中國化」的主張││認為中國大陸遊客是「蝗蟲」,發動「驅蝗行動」,這甚至成為一些香港反對派網站的主旋律,而在一些中學與小學的通識科,一些老師甚至灌輸中國人是「強國人」││一種嘲諷中國大陸人民的歧視性的標籤。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最新民意調查,香港市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只有百分之八點九,認同是香港人的有百分之二十六,認同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的有百分之四十二,認同是「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的有百分之二十二,這都引起全球對香港人的國家認同問題的關注。

同時,與學運領袖關係密切的香港大學學生刊物《學苑》,曾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和「香港民主獨立」為封面主題,港獨的意味濃厚,似乎成為一些學運領袖的思想底蘊。

曾經寫過《春蠶吐絲││殷海光的最後話語》、紀念殷海光的前台灣大學教授陳鼓應就指出,殷海光追求民主,但卻反對台獨,也肯定會反對今天香港的佔領運動,不僅是因為它背後的獨派色彩,也因為這嚴重破壞法治,違背了現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因為民主不僅是投票,也需要政治文化的配套,而法治正是政治文化的重要一環。

陳鼓應是研究存在主義與尼采的專家,他指出殷海光追求民主自由法治,但卻有強烈的中國情懷,要為中華民族的命運作出承擔,不是跟著西方的理論亦步亦趨,而是要尋回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這對於今天台灣與香港學運的分裂主義的傾向,可以說是當頭棒喝。

陳鼓應說,殷海光對中國的感情很深,超越了黨派,而是從老百姓的立場出發,落實民主中華的夢想。

殷海光在六十年代中期被警備總部禁止在台大上課後,最後因為胃癌在一九六九年去世。陳鼓應作為殷海光的學生,都曾經密切與這位被政治迫害的老師交流,發現他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中,反思自己過去是否只是太受西方理論的影響,而沒有花精力投身研究中國的經典,而他最後的力作《中國文化的展望》,就強調中國的政治與文化的互動與張力。這本書近年在中國大陸出版,都在中國知識界引起了微妙的發酵作用。

陳鼓應指出,從殷海光的大量書信,都可以看到他對中國的強烈感情,提到他作為湖湘子弟,「君住長江頭,共飲長江水」的歷史記憶,都揮之不去。 在《殷海光書信集》中,他寫給朱一鳴的信,寫道「午夜夢迴,苦思焦慮的,就是故土故人,大地河山,七億同胞的和平、生命、幸福的問題。我雖身陷困逆,對這些問題未嘗一日釋懷」。

但陳鼓應指出,殷海光不是僅僅因為感情上的懷鄉而成為「統派」,恰恰相反,他對那些強調政權「道統」之說,都很反感,對絕對的權力都很懷疑,認為應該有一個制衡的機制,反對任何的「造神運動」和政治偶像化的傾向。

但反對「主義、國家、領袖」的國民黨論述,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是危險重重,殷海光因而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嚴密監視,但來自香港的僑生卻往往突破這些監視網。當時在台大哲學系就讀的香港僑生黃錦滿,就幾次去到殷海光在台北溫州街的寓所,和他聊家國大事,以及中國大陸的一切,當他了解殷老師正在寫這本重要的書,而又無法在台灣出版之際,他就義不容辭地肩負重任,將《中國文化的展望》的書稿在寒假回香港期間,帶回香港給友聯出版社的林悅恆(他也是殷海光的學生)。

近半個世紀後,黃錦滿回憶當時的情景,猶歷歷在目,忘不了殷海光老師的湖北口音,也忘不了他對中國前途的憂憤。他還記得當時他們幾個香港僑生在興隆路六二六巷,有一天約了殷海光老師來喝茶,一位十七歲的政治大學經濟系僑生邱立本(現任亞洲週刊總編輯)還特地從香港彌敦道裕華國貨公司買了一雙大陸出的黑布鞋,也就是當時流行的功夫鞋給殷海光。他還記得殷海光在撫摸這對鞋子的時候,突然流下了眼淚,說這鞋子讓他想到大陸的一切。這感人的一幕,正顯示殷海光對神州大地揮之不去的情懷。

前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的弟子王曉波也指出,殷海光思想不僅是反對專制,但也在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方面思考,而在感情上,又對中國的分裂、黨國結構所造成的負面效應耿耿於懷,但他在生命中的最後日子雖然面對生命無常,而有時不我與之嘆(他死時才四十九歲),學術生命才剛進入成熟期,在這時刻,反而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有很多的反思。

台灣、香港社會一些人因為殷海光主張自由民主,就認為他是「西化先鋒」,王曉波指出,這些人沒搞清楚「西化」與「西學」之別。殷海光在抗戰危難之際,參與青年軍,就是有強烈的救亡意識,反對列強蹂躪中國。他是以西學救國,而不是迷信西方,也不是所謂的西化派。他的自由民主主張是為了救國之用,因而絕對不會贊成台獨。

反對美國壟斷別國命運

陳鼓應與王曉波都提到,殷海光當年去了美國研究回來,對美國也有不少批判,指出美國傾向於壟斷別國的命運,而殷海光反對所有形式的強權,認為中國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而不是要亦步亦趨地跟著美國走。

在六十年代後期,殷海光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很多,因此他和一度的論敵徐復觀有不少往來。陳鼓應回憶說,他曾經看到他們兩位湖北老鄉化解宿怨,彼此真誠地討論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

香港科技大學前教授、現任教台北東吳大學的馮耀明教授,也是當時與殷海光有接觸的香港僑生。這位昔日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回憶有一次他到台大醫院去探殷海光老師,剛好看到徐復觀與唐君毅也去醫院看他,但那一天殷海光要去做很多的檢查,不在床位上,所以徐復觀與唐君毅只留下了名片。

馮耀明表示,殷海光的思想在最後歲月中有所變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更深遠的思考。這也許和他生命後期與徐復觀等人的交往有關係。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林毓生教授也是殷海光的得意弟子,他在殷海光死前的幾年,都和這位老師有密切的書信往來。他後來提出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的轉化」,受到殷海光的讚賞,認為這是重要的突破。他回憶殷海光的政治抉擇,是在和國民黨的專制鬥爭,但絕對不會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這和今天台灣與香港的一些學生領袖和政治人物自稱不是中國人的取態,迥然不同。

沒有法治的民主會脫序

目前在香港發生的佔領中環運動正陷入膠著,香港大學民研中心民調顯示,民意已發生逆轉——支持撤離的香港人已達八成以上。此種現狀已給追求民主的學生提出警示,如果沒有法治,民主不但不會達致公平正義,反而會造成脫序與動蕩不安。十一月十九日凌晨一點多,香港的激進派還衝擊立法會,用鐵馬衝破玻璃和牆壁,讓市民擔心,是否佔領運動進一步變成暴民運動?

如果因為反對北京政府,而推動「去中國化」,反共變成了反華,拒絕文化中國和民間中國,則更讓自由民主成為無根之木。因為追尋民主必須拒絕法俄式的激進傳統,而承繼英美的低調與漸進的自由主義傳統(殷海光學生張灝語),在尊重公民自由、社會法治的根基上,改良傳統文化的基因,創造性的轉換(殷海光學生林毓生語)出一個自由中國,這正是殷海光留下的珍貴思想遺產。

在中國大陸,殷海光成為學者研究的對象,《自由主義的新遺產》、《煉獄││殷海光評傳》、《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與志業》等諸多嚴肅研究在近年不斷湧現。而殷海光生前著作,如《中國文化的展望》、《思想與方法》等在大陸公開出版的書籍,至今仍是中國人認識自由主義的學術類暢銷書,長期在京東、當當等圖書網站排名前列。

在台灣,對於殷海光當年被停課、禁書和監控居住的晚年,前台大校長陳維昭為之昭雪,他說,「這是政治力公然干預大學校園,破壞學術獨立,禁抑思想自由的濫觴」。而在二零零九年,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正式向殷海光的遺孀夏君璐道歉,稱讚殷海光為「自由主義的巨擘」。

落實法治限制政黨權力

台灣和香港在先一步追尋民主時,分離主義的勢頭則愈加凸顯,掀起「民主台獨」、「香港民主獨立」的聲浪。在殷海光的學生們看來,這顯然是殷師所極力反對的。「殷海光先生比誰都愛國,他不是愛國民黨、共產黨,更不是愛台獨。他希望國家好一點,對外不受人欺負,對內沒有壓迫。」林毓生說,這需要落實法治,the rule of law來限制權力,包括共產黨、國民黨和民進黨。

在林毓生看來,雖然台灣三十年來的民主成就,在形式上是成功的奇蹟││基本人權得到保障,政權轉移不再流血,但是卻忽略了更為關鍵的「民主的基礎建設」,而只是一味的去中國化,把民主等同於台獨。

林毓生說:「民主的基礎建設,包括法治的確立、公民文化和公民道德的培育,以及公民社會的養成。台灣的公民社會目前仍然停留在雛型階段,所以尚無法對憲政結構的改革、公民文化與公民德性的養成產生重大影響。」

「殷海光先生早在一九五零年代,即已公開強調民主的基礎建設的深思與遠見。任何一個社會,如要推動自由的民主,均必需極力進行民主的基礎建設;否則對於自由民主的期待,終將成為泡影。」在他看來,台獨的主張,則給了中共最好的武力犯台理由,極不利於台灣民主的基礎建設。

林毓生對台灣「民主與中國」的分析,也給香港的普選進程提供借鑑。如今香港普選正陷入巨大的泥淖之中——激進的街頭政治,全盤改變現狀的理想,正在違背「公民抗命」的最初理念,而變為以犧牲香港的自由和法治為代價。而自由和法治,卻是構成良好民主的基本要件。

香港正在發生的民意逆轉也足以證明,以犧牲他人正常生活、損害普通港人利益、破壞法治根基來爭取普世價值,絕非明智。並且,如果民主人士不與各色分離主義劃清界限,珍視民間中國和文化中國,香港的民主進程將遭遇更大阻礙。

中國至今仍未實現殷海光的思想遺產——亟待民主化的中國大陸,實現民主、卻陷入民粹和台獨困境的台灣,以及正在通過佔領中環運動爭取普選、也日漸陷入分離主義陰影的香港……兩岸三地面臨的自由中國問題,仍在殷海光的論述框架內,兜圈打轉。

這正是四十五年以後,兩岸三地仍需要回溯殷海光的最大原因。■


殷海光小檔案
2014年11月30日 第28卷 47期
 
1919年出生,湖北黃岡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台灣自由主義的啟蒙大師。1938年入讀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2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5年殷海光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1946年獲聘為《中央日報》主筆,並擔任金陵大學講師。1949年赴台擔任台灣大學講師,並擔任《自由中國》雜誌編輯。殷海光不斷受到國民黨政府的壓力,他交由文星書店出版的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被查禁,1966年7月台大由於受到政治壓力不再續聘殷海光。1967年罹患胃癌,1969年病逝,終年49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5:58 AM , Processed in 0.0686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