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5:越王勾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9 大富豪子贡:儒家集团的主力推手

0.jpg

    从古代文献来看,孔子的兴趣主要是在做官和做学问这两件事上。至于经商、种地(劳动生产技术)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则兴趣不大。
    孔子的弟子子贡却是个商人,他在成为孔子的弟子之前,就已经是商人了,是商人而学儒。
    在孔子眼里,子贡的长处是“语言”,并不是经商,为什么不是经商呢?因为孔子自己经商并不在行,也教不了学生们如何经商赚钱。
    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一块美玉,是做一个精美的匣子把它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人卖掉呢?”孔子连忙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在等待一个识货的人哩!”
    整部《论语》中涉及到经商买卖的只有这一处,可见孔子并不重视商业。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句话很有意思,先说“回”,即弟子颜回,再说“赐”,即弟子子贡(端木赐),这两个弟子,一个是“屡空”,一个是“屡中”。
    屡空,就是说兜里老是空了,没钱了,一贯性的贫困,颜回很穷。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把孔子的本领学的差不多了,几乎已入圣人之道,但是他却很穷,没钱。这就是他的命。
    而子贡这个人“不受命”, 不受命就是不认命、不老实、不安分守己的意思,他居然不走孔老夫子定下的大道,却去捞偏门搞货殖,干些赚钱的买卖。
    他尽干这样的事,居然还“亿则屡中”。“亿”通“臆”,主观臆断,无根据的乱猜。子贡最喜欢猜测市场行情的涨跌变化,低吸高抛,贱入贵出,价格屡屡被他猜中,大赚特赚,成了一代富豪。

    关于子贡的富有程度,《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子贡每次都是开着豪华的车队,在国际社会上从事着各类政商活动,所谓“结驷连骑”,这些豪华车队上都带着雄厚的资金货物,(当时高档的帛可以相当于货币),所谓“束帛之币”。
    巨大的车队和海量的资金所带来的是有尊严的国际地位,天下的诸侯们都不把子贡当做普通的臣子来看待,而是和他平起平坐,称兄道弟。
    孔子有这样的弟子,在他周游列国时,经济上自然就不成问题。甚至某一年,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后,危险之际,子贡居然能够调动楚国的精锐部队前去营救。
    儒家的兴盛,离不开子贡这样的弟子。
    子贡凭借他雄厚的财富地位,奔走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为孔子老师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文化传播空间。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称赞子贡:“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是子贡这个富豪弟子让孔子老师名扬天下的。
    不过,即使这样,孔子老师还是经常性的批评有钱的子贡同学,说他这做的不对,那做的不对。

    却说在鲁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凡是见到有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自己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然后再去找鲁国政府报销,就可以领取赏金报酬了。
    许多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因此而获救。
    有一次,子贡也自己出钱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去之后,就不提这事儿了,也不找政府报销,也不接受赏金,就跟没发生一样。鲁国上下听说了这件事后,都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
    子贡也暗自十分得意,做了好事,而不求回报,这难道不是善举吗?
    他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却十分生气。
    孔子板着脸教训他说:“愚蠢啊!愚蠢!”
    子贡不能理解,我自掏腰包,赎了国人,不拿政府一分钱,为什么还要批评我?
    孔子说:“你作的这件事,实在是愚蠢。”
    子贡感到很委屈,不知道孔子为何要责怪他。
    孔子说:“你只看到现在,却看不到未来;你只看到眼前,却看不到今后。国人被赎回来,赎人者得到相应的酬报,这是应该的,但是现在,你却认为你有钱,你把这个规矩打破了。以后,人们再赎回奴隶,若去领取赏金,就可能受到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去领取赏金,又会白白损失金钱。鲁国像你这样的富豪毕竟极少,大多数人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那么,从你这之后,救了奴隶的人,要么被当做贪财之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巨额损失,那谁还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了,无话可说,以后再做事,一定要考虑周到,免得又让孔子老师责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0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预言大师

0.jpeg

    孔子早年并不主张占卜算卦,预测未来。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缺乏智谋的人,才会去频繁的占卜。他原先都是这样教授弟子的。
    但是后来过了五十岁,知天命了,渐渐迷上了易经。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随身携带,动不动就要算上一卦。
    子贡觉得老师前后矛盾,就迷惑不解地向他询问。
    孔子指出他理解上的错误,开导他说,《易》产生于“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周文王的仁义思想、智慧谋略,都蕴藏在《易经》里面,学易经,是可以增加智慧的。
    子贡又问:“夫子亦信其筮乎?”就是说,老师您信占卜吗?这一套,准吗?孔子自豪的告诉他说:“吾百占而七十当。”就是说,我算卦有70%的准头。说明还有几下子,也很诚实,没瞎吹。

    至于子贡喜不喜欢易经,精不精通易经,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子贡喜欢猜测行情,善于推理,他的综合分析辨别能力超强,屡屡可以言中事物的结果!
    下面的这个预言,足以证明子贡的水平相当厉害。
    那是鲁定公十五年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的子贡,仕于鲁国,为大夫。
    这一年的正月,邾隐公来朝见鲁定公。
    邾隐公是一个荒淫无道傲慢无礼的人,他是邾国的国君,邾国是个小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地位近似于鲁国的大夫。
    当时,吴国非常强悍,吴王夫差的志向很大,想先吞并掉邾国,再吞并掉鲁国,和吞并越国一样,周边的统统收下。
    所以,邾隐公来朝见鲁定公,以加强两国间的联盟。
    邾隐公来了,他带着一块宝玉,献给鲁定公。
    孔子的弟子子贡当时也在场,参加了这次朝会仪式,他暗暗观察这两个人的举动。
    只见邾隐公将那块宝玉奉上,高高地献给了鲁定公。
    而鲁定公则心不在焉,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他垂着头,低低地把宝玉接了过来。
    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前后也就几秒钟的工夫,一般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里面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子贡却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子贡对他的师兄们大胆地预言说:“你们看吧,这两个国君,都离死不远了!”
    真是吓人。就凭一个进献宝玉的动作,就看出要死人了!
    《左传》原文:“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死”,就是死掉的意思;“亡”就是逃亡的意思。总之,都是极坏糟糕透顶的征兆。
    大家当然都不太相信了。
    “你怎么知道?”有人问。
    子贡说:“我们不是都跟着孔老师学礼吗?从双方会见的礼仪就可以看出来,礼,象征着生死存亡, 兴旺衰微,人人都应该重视。”
    大家更不相信了,心想,我们跟老师学好多年了,你才学了多久,我们怎么从没听说用礼仪还能预测未来的事,你就吹吧。
    子贡解释说:“鲁定公和邾隐公这两位国君,都不按礼行事,可见他们两人都昏乱迷糊了,朝会都不合乎礼仪,他们又怎会长久呢?邾隐公虽然站在下面,却高高地举着宝玉,仰视着献上;鲁定公虽然坐在上面,却低低地垂着脑袋,俯视着接住。两个人的心都已不在这件事上了。高仰,是骄傲的举止;低俯是颓废的表现。骄傲,则离祸乱不远了;衰颓,则主疾病将要发生。鲁定公为君,君为主,恐怕是鲁定公要先死。”
    这是子贡的推断依据。
    子贡由小识大,见微知著,善于观察,亿则屡中。对于客观事物未来的走向,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
    四个月后,这一年的夏天五月,壬申日,鲁定公果然病死了。而其后,邾国也发生了内乱。
    两位国君,都被他说中了。
    喜欢猜测行情的子贡,再一次神奇的灵验了。

    如此灵验的预测事件,传到孔子那去了,现在,孔子老师又要批评他了。
    怎么批评的呢?孔子说,子贡预言的这件事,我们不希望它发生,它居然真的发生了。(对于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了,就叫做“不幸而言中”。)所以孔子说:“子贡,你真是个多嘴的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卧薪尝胆

4.1 越王勾践在吴国当奴隶的日子

4.1.jpeg

    再说吴国这边。
    越王勾践在吴国当奴隶。
    勾践夫妇和范蠡,被囚禁在吴王阖闾墓旁的一座石室里。勾践整日为吴王洗车养马,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早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不知何日才是个尽头。
    范蠡宽慰他说:“古代的商汤被困于夏台,周文王被囚于羑里,但是后来,他们都一举而成王!近代有齐桓公落魄于莒国,有晋文公流浪于狄国,但是后来,他们都一举而成霸!”
    勾践心如死灰,哀叹不已:“成王成霸?咱能离开这里就不错喽。”
    范蠡又劝他说:“艰苦的环境,乃是上天为王霸之人所开的一条专用通道,大王你应该善承天意,安心等待兴旺的时期到来,何必过于悲伤,损丧自己的志向呢?”
    勾践就不再说话了。

    而夫差也时常派人前来窥看,只见他们这君臣三人任劳任怨,辛苦劳作,白天没有怨恨之色,夜晚也无愁叹之声。似乎已被驯服的服服帖帖。
    一天,夫差在伯嚭的陪同下,登上姑苏台,望见越王和他的夫人端坐在马粪之旁,范蠡拿着粪萁站立在左侧,君臣之礼尚存,夫妇之仪还在。
    夫差回过头来,对伯嚭说:“你看那勾践,不过一个小国之君,那范蠡,不过一介布衣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也不失君臣之礼,寡人心中甚是敬佩他们呀。”
    伯嚭见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就连忙附和道:“是呀,是呀,不仅是可敬,我看他们也怪可怜的。”
    夫差说:“可怜,可怜,寡人简直目不忍见。倘若他知错能改,愿意悔过自新的话,可以赦免了他吗?”
    伯嚭连说:“有德行的人,一定会报答别人的恩惠,大王以圣王之心,哀孤穷之士,施加恩德于越王,越王岂无厚报之理?赦免他,我看行,当然,一切还得由大王您来裁决。”
    夫差就说:“好吧,那就这样,可以叫太史选择一个吉日,赦免了勾践,让他回国去吧。”
    伯嚭听了暗喜,终于可以放回勾践了。
    到了第二天大清早,伯嚭密遣家人,来到石室之外,将喜信报知于勾践。
    勾践一听说吴王夫差即将放他回国,大喜,忙与范蠡商议。
    范蠡说:“还是让我来为大王占卜一下吧。今日戊寅,卯时闻信,戊为囚日,而卯又克戊。所求之事,上下有忧,其繇曰:‘天网四张,万物尽伤。’不是好兆,虽有喜信,仍不足为喜也。”
    勾践听了,心里拔凉拔凉,遂又转喜为忧。

    却说伍子胥听说吴王夫差准备赦免了勾践,心中一惊,急急赶了过来,不许放人。
    伍子胥对夫差说:“当年夏桀囚禁了商汤而不诛杀,商纣囚禁了文王也没诛杀,他们都想当仁君,不想做暴君,结果呢?最后反而却被灭了国,还被永远的骂作是暴君!连申辩的机会的没有了。”
    夫差听了,犹豫不决,想想他说的也是啊。
    伍子胥又劝道:“大王,你既然已经囚禁了越君,他必然恨你深入骨髓,你若不杀他,还放他回去,再给他机会,难道你是想落得夏桀、商纣那样的可悲下场吗?”
    夫差因为听了伍子胥这一番话,忽然醒悟,马上又改变了主意,还是杀了他算了,准备派人前去召唤勾践过来。
    伯嚭得了这个消息大惊,又急忙叫人抢先赶去报信,嘱咐勾践,见了吴王一定要谦恭卑顺,小心陪话,以期躲过一劫。
    勾践听了,提心吊胆,心慌意乱,又惊问范蠡,见了吴王该如何答话。
    范蠡说:“没事,吴王不会杀你。”
    勾践心中还不踏实。范蠡又解释道:“吴王囚禁您已经三年了,若想杀你,早就杀了。他既不忍心杀你已有三年,难道突然这一天就忍不住了?你就放心的去吧,没事的。”

    不一会,吴王派来的使者到了,传唤勾践。
    勾践怀着忐忑之心,随着使者,入城来见吴王。
    一连等候了三天,吴王并不见他,也没有上朝。
    勾践正在疑惑,伯嚭从宫中出来了,伯嚭奉吴王之命,叫勾践继续回到石室待命。
    勾践感到怪异,忙问是什么缘故,伯嚭说:“伍子胥劝大王要杀你呀,大王受到他的蛊惑,所以才叫你过来。”
    勾践又问:“大王如何又不见我?”
    伯嚭说:“大王偶感伤寒,卧病不起,我入宫问安时对大王说,禳灾宜作福事,不可杀生。如今越王囚禁在我国,上天已经感受到了他的怨苦之气,大王保重龙体要紧,还是先放他归还石室,等疾病好了再召见他不迟。大王因为听了我的话,所以才又不杀你了呀。”
    勾践听了,感激不已:“勾践贱命一条,全凭太宰大人庇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勾践忍辱:如何获取吴王夫差的信任?

4.2.jpeg

    却说吴王夫差生了一场病,卧床不起,这一病就是三个月。
    石室里,勾践听说夫差病的很严重,就向范蠡询问吉凶如何。
    范蠡占卜之后,面上毫无表情。
    勾践急切的问道:“怎样?这次,他会死吗!”
    范蠡摇摇头:“不会,吴王不死。”
    勾践显得有些失望,吴王本想杀他,因为突然病了,此事便一直没了下文,勾践一直提心吊胆的熬了这么些日子,不知最后究竟是个什么结果。
    这时,范蠡又开口说道:“再过几天,到了己巳日,吴王的病情就该减轻了,之后再三天,到壬申日,就必然会全愈。”
    “唉,”勾践叹道,“我们这样的日子,究竟何日是个头!”
    “大王勿忧,我有一计,不妨一试。”范蠡说,“既然吴王的病快要好了,那么,大王您不如前去请求问安,倘若吴王同意你入见探望的话,那你就恳请吴王,愿求尝一尝他的粪便。”
    “啊?”勾践大吃一惊,“你居然叫我去吃他的大便?”
    “对!”范蠡继续说道,“这是获取吴王信任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不可马虎,你一边尝着他的粪便,一边观察粪便的颜色,然后再跪拜在地上,高声称贺,告诉他己巳日病情好转,再三日即可痊愈。到了那一天,他的病好了,他必然感激于你,赦免也就有望了啊!”
    勾践不觉眼前一亮,复又低着头垂着泪说道:“我也曾是南面为君之人,奈何却要含污忍辱,去尝人家的大便?”
    范蠡说:“当年商纣囚禁周文王,杀了他儿子伯邑考,让他吃儿子的肉,文王边吃还边说好吃。欲成大事,不拘细节,如今吴王已有了妇人之仁,本欲赦免,忽又生变,不如此,又如何换取他的怜悯之心?”

    于是,勾践来到太宰府,求见伯嚭,说明来意。
    伯嚭便引着勾践进入吴王宫,见了吴王,专拣好听的话说,大王病了,东海役臣勾践寝食难安,特来探望大王。
    勾践慌忙跪在夫差的床前,深情地挤出了几滴眼泪。
    夫差挣扎着望了他一眼,有气无力的说道:“勾践,你也来见寡人?难得你来看望。”
    勾践赶紧磕着头说:“囚臣听说大王龙体欠安,如摧肝肺,忧心如焚……”
    夫差看了,倒有点感动起来,正要说话,突然转头对内侍说:“快,拿桶来,要大便。”
  两个内侍急忙抬了桶来,扶着夫差下床,就在床边解了大便,然后又扶到床上去了。
    “唉,”夫差叹了口气,“也不知道这是啥怪病,就是治不好。”
    内侍正要将便桶抬出去,勾践急忙说道:“且慢!臣在东海曾学过医术,让我看看粪便,我能看出大王的病。”
  内侍有点吃惊,不敢善做主张,看着夫差。
  “噢?”夫差也很奇怪,“你能看?好,你看看。”
  便桶里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勾践仔细看了看,凑近鼻子嗅了嗅,真臭,还带着一股酸味。好在勾践常年在马厩工作,所以还能忍受。
  勾践皱了皱眉头,作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又将手伸到便桶里,抓出一坨大便来。
  内侍们捏着鼻子惊讶地看着,夫差也撑起半边身子好奇地看着。
  勾践跪在地上,凑着鼻子,把那坨大便闻了闻,然后,然后他就伸出舌头舔着大便尝了尝。
    勾践竟然尝了夫差的大便!看得所有人都掩着鼻子目瞪口呆!
  勾践点了点头,就把大便又放回了便桶之中,煞有介事地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经好转了,要不了十天,病情必然减轻,再三天,必然痊愈。”
  夫差瞠目结舌:“勾践,你怎么看出来的?”
    勾践说:“大王,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苦且酸,正应春夏发生之气,所以我知道,大王的病马上就要好了。”
    夫差大悦,说:“仁哉!勾践也!臣子侍奉君父,敢问天下,有谁能像勾践这样?”
    当时,太宰伯嚭站在一旁,夫差就问道:“你能这样吗?”
    伯嚭连忙摇着脑袋说:“臣虽然甚爱大王,然而让我去吃屎,我真吃不了。”
    夫差哈哈大笑:“不要说太宰,就是寡人的亲儿子,也不会尝我的粪啊!”

    当天,吴王夫差就命勾践等三人,搬出石室,住到和附近居民一样的好房子里去,改善了环境,养马洗车等工作还是一切照常。
    勾践再拜谢恩而出。一回到马厩他就吐了,从此也就得了口臭。
    又过了几天之后,吴王夫差的病,果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好了。
    这太神奇了!夫差龙颜大悦,念着勾践的忠心,一定要好好的表彰答谢他。所以,痊愈的夫差,上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摆了一大桌酒席,叫人去召勾践前来赴宴。
    勾践佯做不知,依然还是穿着囚服而来,诚惶诚恐的叩首问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0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3 吴王夫差:信任勾践却不信任伍子胥

1.jpeg

    吴王夫差宴请勾践,勾践依然还是穿着囚服,前来赴宴。
    夫差见了,连忙安排人员,带勾践先下去洗个澡,再更换一套崭新的衣冠。勾践再三辞谢,方才奉命,沐浴更衣,稽首再拜,然后就坐。
    夫差说:“勾践!你是个仁德之人,不可久辱!寡人将赦免你的罪过,释放你回国。今日,专为越王设北面之坐,群臣以客礼事之。”
    勾践推辞谦让再三,还是于客位上坐了,吴国的诸大夫们也皆分列坐于两旁。
    却说伍子胥高高兴兴地赶来赴宴,忽见吴王夫差已经忘了仇敌,如此款待勾践,心中忿忿不平,不肯入坐,哼了一声,拂衣而去。
    伯嚭连忙起身,挽留伍子胥,伍子胥头也不回的走了。
    夫差面无表情,全场出现短暂的宁静。
    伯嚭忙打圆场说:“大王以仁者之心,赦免仁者之过。臣听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今日在坐之人,大家都是仁者,伍相国太刚直,可能是因为觉得这几个月没给大王出力,不好意思就坐,所以先走了。”
    夫差大笑道:“太宰言之有理。”
    酒过三巡,范蠡与越王站起来敬酒,为吴王祝寿,口中念着祝辞曰:

        皇王在上,恩播阳春。
        其仁莫比,其德日新。 
        於乎休哉!传德无极。
        延寿万岁,长保吴国。 
        四海咸承,诸侯宾服。
        觞酒既升,永受万福!

    吴王大悦,当日尽醉方休。命王孙雄将勾践等三人送到一所宾馆里住下:“三日之内,定当送你们回国。”

    第二天早上,伍子胥来见吴王夫差。
    夫差一见是他,心里好烦。
    伍子胥说:“大王,勾践不是好人呀,他没安好心啊,此人非杀不可,你千万不要放走了他。”
    夫差问:“如何不能放他?”
    伍子胥说:“勾践这人,外表上伪装着一副温恭之貌,私底下却怀揣着一颗虎狼之心!大王只喜欢听伯嚭这种人的阿谀奉承,却不考虑将来存在的隐患……”
    “好啦,好啦,”夫差不等他说完,早不耐烦了,“寡人病了三个月,你什么时候来关心过我?可你看看人家勾践,虽然以前跟我们做对,可后来全心全意投降了我们,美女、财宝,统统送过来,连自己都亲自过来当奴仆,这就是他的忠!寡人病了,他还亲口尝试了寡人的粪便诊病,而毫无怨恨之心,这就是他的仁!你说,寡人若徇了相国您的私意,诛杀了这种善人,天下诸侯还会服咱吗?上天还会保佑寡人吗?”
    夫差这次没给伍子胥留任何情面。
    但伍子胥还不甘心:“大王,一只老虎把身子蹲伏在地上,并不是因为他矮小,而是将要准备攻击!一只狐狸把身子蜷缩一团,也不是因为他害怕,而是它发现了将有所取之物!勾践虽然尝试的是大王的粪便,而实际上是在吃大王您的心啊!这种人非杀不可!”
    “非杀不可?”夫差现在已经不怕伍子胥了,“杀一个俘虏诸侯,恶名至少要留传三代,仁德尽失!你说,齐桓公称霸,他杀过谁?晋文公称霸,他杀过谁?楚庄王称霸,他又杀过谁?他们哪个不是以仁义霸天下?”
    伍子胥还要再说,夫差不想听了,站起来就走。没奈何,伍子胥见他已听不进劝谏,也只得郁郁而退。

    到第三天,吴王夫差释放了越王勾践。
    勾践走的时候,夫差亲自送他出了蛇门。吴国的群臣也都来为越王饯行,当然,伍子胥不来。
    夫差对勾践说:“寡人今日赦你回国,你应该时时多想着我们吴国对你的好,少记着过去的怨。”
    勾践指天发誓道:“臣孤穷末路之时,是大王仁义,留了臣的一条贱命,使得生还故国,勾践不敢忘记大王的恩德,定当生生世世,竭力报效!苍天在上,实鉴臣心,如若负吴,皇天不佑!”
    夫差说:“君子一言为定,勉之,勉之!你回去后,为寡人好好治理南方,再做大功臣。”
    勾践又马上跪伏于地再三拜谢,流涕满面,有依依不舍之状。
    然后登船而去,顺风而行。
    当年,是范蠡驾着船送勾践入吴,现在,依然还是范蠡驾着船载勾践返越。
    范蠡说:“臣来的时候就说过,臣一定会把大王安全送回!”
    勾践感激不尽:“大夫跟着我尽遭些不明不白之罪,你真无辜啊,都是我连累了你!兄弟,我发誓,我一定要和你同享富贵!”
    这一年,是公元前490年,勾践终于又回到了故土。
    勾践立在船头,隔江而望,山川重秀,天地再清,乃叹道:“我以为从此永别万民,身死异乡,谁料还有今日!”胸中一口闷气尽出,高喊三声:“我又回来啦!”于是,放声大哭。
    文种早带着一帮守国的群臣和百姓们,等候在江边,拜迎他们的大王回国,人们悲喜交集,欢声动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4 揭秘勾践究竟为何要卧薪尝胆

1.jpeg

    公元前490年,勾践又回到了越国,回到了他的故乡。
    越国在勾践的父亲时期,拓土始大,成为千里之国,勾践战败之后,入吴为奴,原先的地盘分崩离析,有的已被吴国夺走,有的则自立山头,处于三不管状态。
    按《国语》中的记载,此时越国的地盘仅为百里,“南至于句无(今浙江诸暨),北至于御儿(今嘉兴),东至于娜(今宁波),西至于姑蔑(今衢县),广运百里。”
区区的百里之地,还能有什么作为,勾践感慨万千。

    “报仇!我要报仇。”勾践对范蠡说。
    三年共同养马,三年同室而居,勾践对范蠡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和信任,也有着一种特别的依赖。
    “不愉快的事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想了,大王,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回来了,但又还能咋的?也只能继续装孙子,一直的装下去。”范蠡劝他。
    “不!我要报仇!你告诉我!你快告诉我,怎样才能复仇?”
    范蠡想了想,说:“大王若真有决心复仇,那也简单,就照伍子胥说的办。”
    “伍子胥说什么了?”勾践很惊讶。
    “伍子胥曾经说过,我们越国只要用十年生养,再用十年练兵,不过二十年,就可以灭掉吴国。”
    “二十年?这么长啊!”
    “不长,也或许要四十年,八十年,二十年真的已经很短了。”
    “好吧,我都听你的,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勾践急切地问道。
    范蠡思索了片刻,回答说:“我在吴国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大王你看,吴国为什么可以攻灭楚国?因为他们是从有了阖闾大城之后开始兴旺起来的,为什么我们和吴国人打仗一败涂地?因为我们没有坚固的都城。”
    “好,修建都城的事,就交给你啦!由你负责操办一切。”
    于是,范蠡成为越国新都城的总设计师,他把原先的都城从诸暨搬到了会稽。会稽这个地方,一是山川险固,易守难攻,二是越王兵败于此,被困受辱,比较有纪念意义;三是以期可以获得祖先大禹亡灵的庇佑。
    新都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外城故意不筑西北角,象征着臣服于吴国,并故意扬言说,这是为了畅通向吴国进贡的道路,也好让吴国的军队随时可以很方便的出入。

    新都完工之后,越王勾践不设豪华的宫室,他住着和老百姓们一样的房子。
    勾践为了不忘记复仇的使命,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自己的双眼,不让自己休息早了;脚冷了,就再用冷水泡脚,让自己保持清醒。
    用了种种变态非人的手段来折磨自己,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恨。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越王勾践的图强历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等古籍中都有记叙。
    但是,古籍中都只记载了越王勾践“尝胆”之事,并没有“卧薪”之说。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们都说“卧薪事不知所出”。
    所谓“卧薪”,就是睡觉睡在柴草上面。而“尝胆”,则是品尝动物的胆汁,究竟是什么动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动物的胆都是苦的!
    越王归国之后,为了记住仇恨,记住曾经吃过的苦头,不让自己有任何的松懈,“尝胆”就是合情合理的,而“卧薪”则不一定了,勾践可以不享受,可以住简朴的居室,可以和百姓们同甘共苦,但住在王宫里还睡在柴草上,却不怎么像了,应该不会,所以史书上没有“卧薪”一说。
    那么,卧薪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是勾践在吴国为奴期间的事,他在当奴隶的时候,也只能睡在柴草上!所以,勾践早期在吴国时为“卧薪”,后来回到越国之后为“尝胆”,这样才比较恰当。
    “卧薪”是被逼的,迫不得已,“尝胆”则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什么需要呢?
    胆,是苦的,人们在吃动物肉的时候,一般都会把苦胆摘除扔了,因为太难吃。同时,胆也可以入药,可以成为治疗某些顽疾的良药。
    《史记》上这样记载:“越王句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随时都要仰起头来,把那个苦胆舔尝一下,让嘴里有个苦苦的味道,还特别交代,喝水吃饭时也要尝胆。
    《吴越春秋》里还有这样一段话:“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因此,我们不难推知:勾践自从尝过夫差的粪便之后,嘴里就有了一股怪怪的味道,导致他吃什么好吃的都没了胃口,所以吃饭前先要添一下苦胆,这个才是“尝胆”的主要内因。
    (历史上怀着深仇大恨,变着法折磨自己激励自己要发奋的人也不在少数,却没有谁和勾践一样去尝苦胆的。)

    由于此等丑事,越国人并不知道,仅勾践范蠡二人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以为勾践尝胆,是为了奋发图强,当然这也是完全正确的,阴影则被忽略了。再后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不敢安逸的成语典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0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3-12 09:25 PM 编辑

五   阴谋密布

5.1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计划生育

1.jpeg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计划生育,是在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时代。
    勾践出于复仇的心理,战争的需要,大力鼓励多生人口。
    通过行政命令干预,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或者是增加人口,其背后都有着现实的必然要求。
    由于洪水、干旱、饥荒、瘟疫、战争,等等各类毁灭性的天灾人祸的不确定性可以推知,要想把一个地区的人口弄少,还是相对要容易些的(其实也不容易),而要想把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多,则异常艰难,即使政府以优厚的条件反复刺激,也未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鼓励生育的政策,比节制生育的难度其实更大。

    在史书《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们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可以让四面八方的百姓都来归附他,就象水流往低处一样。如今我没有这个能耐,我只能用笨办法带领男女百姓们多生娃娃,多繁殖人口。”
    并制定了以下国策,也就是春秋版的计划生育政策:
    1. 正当壮年的男子,不准娶年老的妇女;年老的男子,也不准娶年轻的姑娘。(“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
    2. 姑娘到了十七岁还没结婚嫁人的,要拿她的父母问罪;小伙子到了二十岁还没娶妻的,也要拿他的父母治罪。(“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3. 凡是家里将要生小孩的,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由公家派出专业的医护人员前来护理、照料、接生。(“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4. 凡是生了男孩的,政府奖赏两壶酒,一条狗;凡是生了女孩的,政府奖赏两壶酒,一头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5. 如果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的,由公家提供奶妈;如果生的是双胞胎,由公家供给口粮食物。(“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6. 如果某家的嫡长子不幸死了,政府免除他们家三年的徭役;若是庶出子死了,免除三个月的徭役,并且还必须像埋葬嫡子一样哭着埋他。(“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7. 对于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则由官府出钱,统一收养他们的孩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8. 对于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提供他们住上整洁的房子,分给他们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以激励他们为国出力。(“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9. 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的人士,一定要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勾践本人亲自用船装满粮食和肉,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泊在外身上没钱的年轻人,就给吃给喝,什么人都可以得到他的供给,只需要登个记留下姓名即可。(“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通过种种政策的刺激,越国的人口逐年增加了起来。
    而越王勾践对自己也更为苛刻了:亲自下地干活,夫人亲自织布。不是自己种出的粮食就不吃,不是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就不穿。
    生活上,要求更低,食不加肉,衣不重采。肉,都留给别人吃,华丽的衣服,也都给别人穿。拒绝享受。
  看得出来,勾践复仇的决心,要远大于当年伍子胥复仇的决心。
  越王勾践如此省吃俭用,钱都用哪了呢?用来装孙子,装善人,贿赂吴王,贿赂伯嚭。
    勾践派出使者,向吴王夫差表示问候,汇报工作,请求指示,每个月最少一次。
    又派出男女到深山老林里采葛,作出黄丝细布,献给吴王。
    结果,吴王夫差一高兴,“好人啊,忠臣啊!”就把越国的封地陆续扩大,好让勾践为吴国多做些贡献。于是,越国的地盘又增加到了八百里。
    勾践的领地扩大之后,为吴国进贡就更加卖力了,先后向吴王夫差进贡了“葛布十万,甘蜜百坛,晋竹十艘,文笥七枚,狐皮五双。”以答谢吴王的封地之礼。
    吴王夫差也就更加信任勾践了。
    伍子胥听说了这事之后,他就称病不再上朝了。伍子胥也疑惑了,难道我真的是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形势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2 文种对越王勾践说的七种杀人方法是哪七种

0.jpeg

    吴王夫差见勾践已经完全臣服,忠心不贰,遂深信伯嚭,越发重用他了。
    一天,夫差问伯嚭:“寡人想广建宫室,你看建在哪里合适?“
    伯嚭说:“我看建在姑苏这个地方不错,前王虽然也修筑了些宫室,但都不成规模,大王可以扩建此台,宽能容六千人,高能望一百里,聚歌童舞女于上,可谓人间之极乐矣!”
    夫差采纳了伯嚭的意见。于是,悬赏求购巨型大木,准备修盖豪华宫殿。

    夫差求购大木料的消息传到了越国。
    文种听说后,就对越王勾践说:“臣听闻‘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如今大王志在报仇雪恨于吴国,必先投其所好,然后才可以待时复仇。”
    勾践问:“怎样投其所好?果真还有机会复仇吗?”
    文种就对他说:“我有七种方法可以攻破吴国,是谓‘伐吴七术’,希望大王采用。”
    方案一:多送些钱财礼物,别计较成本,贿赂吴国的君臣,先让他们高兴着,他们高兴了,我们才有机会。
    方案二:高价买入他们的粮食,让他们感到有钱赚,但实际上却可以削弱他们的储备积蓄。
    方案三:用美人计,向吴王夫差进贡绝色美女,让他安逸享受,从而迷惑他的心智。
    方案四:向吴王赠送上好的木材,推荐有名的工匠,让他们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从而消耗掉他们的主力资金。
    方案五:想办法多结交吴国大臣中的阿谀奉承之辈,让他们为己所用,从而祸乱吴国的朝政。
    方案六:挑拨吴王身边大臣的关系,利用吴王迫害强硬的大臣使其自杀,从而铲除掉吴王得力的辅佐者。
    方案七:积蓄能量,生养人口,刻苦练兵,等待时机,一旦吴国有隙可乘,则出兵复仇,全力以赴。
    这就是有名的“伐吴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槁,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强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勾践听了,曰:“善哉!今日先行何术?”
    文种说:“如今吴王正准备扩建姑苏台,需要巨型木材,咱们不如投其所好,派人到深山老林里挑选大木,献给吴王。”

    于是,越王勾践就派了三千个木工,到山上去砍伐木料。
    小型普通的木料好找,但是巨型粗木非常不易找到。这三千个工人在荒山野岭里找来找去,哪里找的到?时间一久,人们心中都有了怨言,乃做歌《木客吟》一首,唱到:

        朝采木,暮采木,
        朝朝暮暮入山曲,
        穷岩绝壑徒往复。
        天不生兮地不育,
        木客何辜兮,
        受此劳酷!

    这首歌一唱,听到的人都倍感惨淡凄凉。
    忽然有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在一座山的背面很不起眼的地方被发现了,人们从未见过如此粗大的神木,慌忙跑来向越王汇报。
    越国的群臣都向勾践贺喜道:“这是大王的精诚感动了上天,所以上天在一夜之间生下了这一双神木!上天保佑我们越国来了!”
    勾践大喜,亲自前往,经过一番隆重的祭祀仪式之后,才把巨型神木砍伐了。
    砍伐之后,加以琢削磨砻,再用丹青描绘出五采龙蛇的图案,最后,将巨木漂浮在江上,水运到吴国,派文种献给吴王夫差曰:“东海贱臣勾践,偶得巨材,不敢自用,因献于大王,请笑纳。”
    夫差见木材异常,不胜惊喜,大赞勾践忠心。
    伍子胥劝谏说:“当年夏桀修建灵台,纣王修建鹿台,都耗尽了民脂民膏,最终导致了灭亡!勾践没安好心,他献此木材,这是在害你呀!请大王不要接受!”
    夫差说:“勾践得到世间如此难寻的木材,他自己舍不得用,献给了寡人,这是一片好意,寡人又为何要拒绝他呢?”
    遂不听,将此木建于姑苏之台。
    三年聚材,五年方成,高三百丈,广八十四丈,登台遥望二百里。百姓们昼夜赶工劳作,死于疲惫者,数不胜数。

    越王勾践听说之后,就问文种:“你说的这一计,已经初见成效了,下一计,该如何?”
    文种说:“该用美人计了。姑苏台修好之后,就必须配上能歌善舞的绝色美女,否则就不足侈其心志。”
    于是,勾践又秘密派人到民间搜寻美女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3 西施:中国最早受过专业特训的美女间谍

0.jpeg

    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我听说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可以破吴?”
    文种回答说:“用美人计可破,献上几个绝色美女,去迷惑他们的心智,干预他们的朝政,挑拨他们的关系,掌握他们的情报,不愁不能复仇。”
    勾践又问:“若是吴王不接受美女,怎么办?”
    文种说:“吴王夫差很好色,太宰伯嚭很爱拍马屁,您只要送去,他们一定会接受的。”
    越王曰:“善。”

    于是,越王勾践派出专人,遍访越国境内美女,凡有姿色者,都暗暗记下姓名、地址,收集了有二十多名。
    勾践又派人前去照着地址姓名复查,反复筛选,最后得到最美的女子两人,一个是西施,一个是郑旦。
    西施本名施夷光,出生在越国的诸暨苎萝村,有沉鱼落雁之美,自小家境贫寒,父亲打柴为生,母亲是个浣纱女。这苎萝村分为东、西二村,村民多以施为姓,因为夷光居住在西村,所以就把她称作西施了。
    勾践命范蠡带着重金前去求购美女,各家各支付了一百金,又给她们换上名贵的衣裳,乘坐着豪华的车驾,往越王宫而去。
    越国人听说了这件事,越王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两位美女,究竟长的是啥样子,美到什么程度,所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想一睹芳容。
    想看美女的人实在太多了,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碍,寸步难行。
    护送西施的相国范蠡担心误了行期,这么多人蜂拥围堵着,这怎么走啊。
    不愧范蠡后来被称为商圣,发财的点子多的是,于是,他见此盛况已无法逆转,马上就想出了一条妙计。
    是什么妙计呢?范蠡索性叫西施住到就近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里,然后四处张榜:凡是想见美女一面的人,只需先付钱一文即可。
    告示一贴出来,四下轰动。
    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
    三天下来,范蠡所得金钱无数。
    回到国都之后,范蠡把路上赚到的这笔巨款全部交给了越王,大大充实了国库。范蠡的举措,确属为后代“美女经济”开先河之第一人。

    关于西施最详尽的历史记录,是在《吴越春秋》里:“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西施跟另一名被选中的美女郑旦一起进入越国王宫,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系统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礼仪、歌舞、诗书、历史、时局,以及魅惑吴王夫差的技巧和计谋。
    这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受过专业特训的美女间谍了。
    西施和郑旦学成之后,越王勾践就以进贡为名,派范蠡将西施和郑旦送到了吴王夫差的身边。
    范蠡来到吴国,拜见夫差说:“东海贱臣勾践,为感激大王的恩德,遍搜境内,仅得到能歌善舞的美女二人,使陪臣进献于大王,以供洒扫之役。”
    夫差望见美人,以为神仙之下降也,魂魄俱醉。
    伍子胥又开始唱反调了,他劝谏道:“臣听说妹喜亡了夏朝,妲己亡了商朝,褒姒亡了周朝,红颜祸水啊!夫美女者,亡国之物,大王万万不可接受!”
    夫差说:“好色,人人之心都是一样的,大家彼此彼此。勾践得到如此美女,他不自却不享用,而进献于寡人,这正说明了勾践的一片忠心啊!相国,您老就别再胡乱猜疑了。”

    这样,西施、郑旦成功的进入到了吴王宫。
    但是不久,郑旦病死了,仅剩下西施一人了,她肩负着重大的国家使命,留在了吴王夫差的身边,而夫差则更加宠爱西施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4 越王勾践得高人指点而改变战略

0.jpeg

    勾践很努力。但仅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无论勾践如何努力,越国和吴国的差距,就是那么大,难于超越。
    “照这样下去,报仇只怕要五十年了。”勾践有点绝望了,“这样下去不行!”
    范蠡说:“大王,我认识一个人,他很有才能,不妨让他来给大王出出主意。”
    范蠡说的这个人,叫计然。
    计然应该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尤长计算,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经济学家。
    计然不是越国人,而是蔡国人,他的祖先是晋文公的后人,晋国的许多公子都流落在外国,计然的爷爷辈就到了蔡国。此人性格内向,不求功名,善于隐藏自己,喜欢游山玩水,游玩到越国时,恰好遇上了范蠡,两人一交谈,范蠡大吃一惊,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高人。
    所以,范蠡就把他推荐给了越王勾践。

  “先生请坐,您就是计然?”勾践觉得眼前这人不像个有学问的人,外貌平平,有些木讷。
  “是。”计然简单地回答了一个字。
  望着这个沉默不语的客人,勾践有些失望,他试探性地提问道:“计然先生,我为了让国家强大,我卧薪尝胆,自己下地种田,老婆亲自织布。可为什么总不见成效呢?请先生教我。”
   计然说:“大王错了,你亲自种地,并不会比老百姓收获得多;夫人亲自织布,也不会比农妇织得好。大王要做大王该做的事,应该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应时而动,才能让百姓富裕,国家强大。”
    勾践眼前一亮,不敢小看他了,客客气气的继续听他开讲。
    “夫兴师举兵,必先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吴越春秋》),计然开始了。
    最先要做的事,是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让国家拥有足够多的财富。要藏富于民,就要低税赋,可是大王免税之后,为什么老百姓们仍不富有?因为免税是错误的。
   如果向百姓收取二十石以下的税,大家就不会努力种田了,因为不努力也够吃;向商人收取九十石以上的税,商人就不会经商了,因为无利可图。
    所以税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要让农民们努力种田,又要让商人们有利可图,那么最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商人的利益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也就增加了。
    要想增加财富,就要有目的的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要认识市场的规律,要有预见性的储备物资。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无非是这么一些基本因素。只要按规律办事,效率就一定会远胜于辛勤劳作。
    即使种地,也不是傻种,也要懂得自然规律。天道是循环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大地万物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人只能顺天应时才能提前把握,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就会对你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如果预先防备,处理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计然侃侃而谈,都是勾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道理,听得他两眼发直。
    勾践又问:“如先生所言,我们越国究竟还要再发展多少年,才能赶得上吴国?”
    计然摇摇头:“赶不上的。吴国是个强国,本身就比你强大,你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呀,你进一小步,人家早进一大步,你跟在后面省吃俭用奋发图强的追,这样是永远也赶不上的。”
    勾践沮丧的低下了头,又问:“难道我的深仇大恨,就再没机会报了吗?”
    计然说:“大王也不要太灰心,机会也还是有的。兔子虽小,也有蹬鹰的时候,虎豹虽猛,也有挨饿的时候,天道十二年一个周期循环,目下吴国正是鸿运当头,只能顺着他才是最正确的,耐心等待着他的饥年出现,抓住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就足以打败他了!如果错过了,那就再等下一个十二年,弱者战胜强者,都是这么干的,像你这样省吃俭用,卧薪尝胆,却不善于主动把握时机,就是艰苦奋斗一百年,也都是白费力,哪是人家的对手啊!”

    勾践豁然开朗,这才明白了他的方向与目标,又重新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
    从这之后,勾践让计然抓经济,让文种管内政,让范蠡管军务,这三个人都成为了越王勾践身边最得力的辅佐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5 吴王夫差称霸前的天时地利

0.jpeg

    话说吴王夫差见勾践已经完全臣服,便把精力转向大局,把视线扩展至中原,他要做整个天下真正的霸主。
    当时各国的局势,大体如下:

    1. 齐国。
    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他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始终梦想着能光复齐桓公的霸业,对老祖宗称霸的故事他都非常感兴趣,但就是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差不多有58年的时间,在他晚年的时候,晏婴、田穰苴等人早已去世多年,没了得力的助手,而齐国的田氏家族一天天壮大了起来,已经对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田氏家族想把齐国窃为己有,这就制约了齐国的对外扩张,国内的矛盾日益激化。

    2. 鲁国。
    鲁国的国君是鲁定公的儿子鲁哀公,君权已经旁落,“三桓”也就是季氏、孟氏、叔孙氏这三家控制着鲁国,操纵着国君,因此,鲁哀公继续当着傀儡国君。
    实际上,鲁国内部已经被这三大家族分化成了三个“小国“。与别国不同的是,他们还并未想把鲁国窃为己有而已。

    3. 晋国。
    晋国的国君是晋定公,晋定公这人也和鲁定公差不多,成为一个傀儡,被晋国的诸大夫们操控把持着。
    晋国的六大家族,原先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后来晋国卿族内部的争斗逐年加剧,在激烈的兼并中,范氏、中行氏最先垮掉了,由智、赵、魏、韩这四大家族控制着晋国的朝政。
    风雨飘摇的晋国,随时面临着瓜分解体的可能,往日的霸业,已不复存在。

    4.秦国。
    秦国的国君是秦悼公,秦悼公是个悲观主义者,过一天算一天。其实秦国自秦穆公之后,就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条件,秦国的历代国君们也都极少与中原人打交道。
    此时的秦国,偏安于西戎一隅,很少过问中原的事务。

    5.楚国。
    楚国的国君是楚昭王,楚昭王早年曾经被凶悍的吴王阖闾灭过国,元气大伤。
    楚昭王逃到随国避难,在秦国人的帮助下,他又回来复了国,从这之后,他励精图治,使饱受摧残的楚国又恢复了过来。
    曾经在很久一段时间里,楚国人对吴国恐惧万分,他们的确被吴国打怕了。
    应该说,楚昭王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他当政期间,非常勤政,在休养生息了十多年后,楚国的国力方才有所恢复。

    这些都是当时的大国。
    除秦国太远之外,吴王夫差打算先把齐、鲁、楚这三个周边临近的国家都收拾一遍,最后再去教训晋国。
    先打哪个呢?
    先从楚国下手。
    因为齐国、鲁国、晋国这三个国家内部都乱的一团糟,无暇他顾,都没有称霸的外在条件。
    而楚国是个集权制国家,内部容易整合,恢复调整的还可以,假以时日就又会给吴国带来一定的威胁,所以,吴王夫差必须先把楚国给按下去,绝不给机会他们抬头。
    这吴王夫差虽然好色,但他的战斗力绝不可小瞧,从他轻松击溃越国,就可以看出一二,在那个战争连绵的时代,与其他的国君们相比,毫无疑问,吴王夫差的胜率是最高的。
    其实,早在十五年前,还是吴王阖闾在位的时候,楚昭王刚刚复国之后的第二年,年轻的夫差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当时他率领着一支吴军再次攻打楚国,又是速胜,并在一天之内,俘虏了楚国的七名高官大臣!迫使楚国迁都,以避其锋芒。
    所以,不仅仅越国怕吴国,楚国也同样害怕吴国。
    现在,吴王夫差准备再次打击一下康复中的楚国,怎么打呢?不是硬拼,而是有策略的先去攻打陈国。
    他把陈国的国君当做勾践一类的人物来对待,命令陈君到吴国来,陈君害怕被吴王扣押,当然不肯过来。于是,夫差就有了理由。
    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夫差直接从陈国下手,就是想试探试探楚国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孔门弟子

6.1 历史上的孔子差一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0.jpeg

    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公元前489的春天,吴王夫差兴兵来犯陈国,陈国人恐慌万分,火速向楚昭王告急。
    楚昭王一方面调兵遣将,前来救助陈国,另一方面,他还有一个打算,想聘用孔子,让孔子能有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当然,也是为了让孔子能够为楚国效力。

    却说孔子当时正带着一帮弟子们周游列国,一听说将要得到楚昭王的重用,便兴冲冲而来。
    楚昭王的打算是:分封孔子七百里地,让孔子在陈、蔡、楚、吴之间组建一个新国家,成为楚国的附属国,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吴国。所以《史记》中记载:“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如果一旦实施成功,孔子将成为最新的一路诸侯,我们就或许要改称他为孔公、孔君了。
    但是,陈国人民不答应,他们率先极力反对。
    陈国的大臣们商议说,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刺讥的都是诸侯们的病根要害,他所宣扬的都是让王者怎样控制百姓,如今楚王要聘用孔子,孔子一旦得势,那我们陈国,以及附近的蔡国,还有其他小国,就都要遭殃了!
    于是,陈国人派兵前去阻拦孔子,把他们围困了起来。
    孔子无法通过,也无法与外界联系,被困的断粮七天,没有吃的,许多弟子都饿病了,孔子依旧还是讲学奏乐唱歌不停。
    他的弟子子路恼怒了,变了脸色问道:“君子又怎么会受到穷困呢!大概是夫子还不够仁吧,我听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夫子行善积德已经很久了,为何竟会穷困到这种地步!”
    孔子说:“你还不懂!如果仁者一定会被信任,那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了;如果智者一定会被重用,那王子比干就不会被挖心了。博学多能的君子,却遇不到好的时运,这样的人太多了,又哪只我一个呀!君子修道立德,是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的!至于生死,那是天命。”
    子路出来了,子贡又去见他。
    孔子问子贡:“诗经上说‘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难道不对吗?为何会穷困于此?”
    子贡说:“先生,您的道大呀,因为太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容得下先生的,您又何必要贬低自己呢?”
    孔子又要批评他了:“子贡,一个好的农夫,能够种好庄稼,却不一定能有好的收获,一个好的工匠,能够手艺精巧,却不一定能合每个人的意。君子能够修道,能够遵守纲纪规范,却不一定能被所有人都接受。如今,你不想着修习大道,却只想着怎样去迎合人家才能被接受,子贡,你是个志不广、思不远的人!”
    子贡出来后,是颜回去见孔子。
    颜回前面的话和子贡一样,先生的道太大了,天下莫能容。但话锋一转:“即使这样,先生推而行之,只有不被接受,才显现得出是真正的君子呀!”
    孔子这才欣然而笑:“只有颜回才能说出这样的道理。”
    虽然孔子老师批评子贡,喜欢颜回,但若要解决实际问题,那还得子贡出马才行。
孔子看了看所有的弟子们,决定派子贡为使者,去楚国搬救兵。所以《史记》上说:“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子贡来到楚国后,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以及过人的揣摩术,很快就说动了楚王。在楚昭王的干预下,孔子一行终于逃过了这一劫,在楚国军队的盛情迎接下,他们来到了楚国。

    楚昭王想封七百里地给孔子建国,最终还是没有实现,真正起到破坏性作用的,是楚国的令尹子西。
    子西是楚昭王的哥哥,楚平王的庶出子。以前吴国击破楚国,郢都沦陷的时候,子西收集溃散的楚国军政人员与吴军抗战,在复国战争中功劳最大,所以郢都收复后,子西官拜令尹。
    子西这样问道:“大王,你派往各国的使臣之中,有像子贡这样能说会道的人吗?”
    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左右辅佐大臣之中,有像颜回这般智慧好学的人吗?”
    楚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将帅之中,有像子路这样耿直勇猛的人吗?”
    楚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还问:“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员中,有像宰予这样能干的人吗?”
    楚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这才说道:“很久很久以前,周天子分封我们楚国的祖先,封号只是子爵,土地其实只与男爵相等,仅有区区五十里,经过了好多代人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几千里。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你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想当年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儿,最终却能统治整个天下。如今你却想让孔丘拥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他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辅佐,这可不是楚国的福音啊。”
    楚昭王听了,心里拔凉拔凉,顿时陷入到一种迷茫之中,看来,这事还得再慎重考虑考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2 孔子为何称赞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0.jpeg

    吴王夫差欲称霸天下,想打击楚国,就先拿陈国开刀。
    陈国告急。作为盟国,楚昭王不能见死不救,于是整顿兵甲,浩浩荡荡来到前线——城父(今安徽亳州一带)。

    战争,为国之大事,古人在大战之前,常常需要进行占卜。
    楚昭王命太卜占断:楚国若与吴国作战,能不能胜?吉凶如何?结果,龟纹上显示不吉。
    楚昭王再次占问:既然不能取胜,那就退兵,吉凶如何?结果,龟纹上还是显示不吉。
    楚昭王说:“战也不吉,退也不吉,莫非是死路一条了?如果我们再度败给吴国,不如一死;如果逃避强敌,抛弃与陈国的盟约,也是不如一死。既然战败和退兵都不如一死,我宁可选择战败而死!”
    楚昭王抱着必死之心,要与吴国决一死战,出战之前,他先预备好了后事,决定挑选一个有才德的人来接班。
    他让令尹子西当楚王,可子西坚决不干。
    又让司马子期当楚王,子期也不干。
    又让公子启当楚王,公子启推让了五次之后,才勉强答应了下来。
    秋天七月。一切战斗部署就绪,即将开战时,楚昭王就病了。为了振奋士气,鼓舞人心,楚昭王带病上阵,与吴国人大干一仗,不料,病情突然加剧,不得已只好又退回到城父,死在了那里。
    楚军真是出师不利呀,一交锋,就死了大王。子西、子期、子启等人慌忙封锁昭王病故的消息,秘密转移军队,沿途设立警戒,偷偷撤回到楚国,立了昭王的儿子熊章为君,这就是楚惠王。

    就在此年楚昭王出兵救陈之前,天上出现过一种异象:大片的红云犹如一群赤鸟,夹着太阳飞翔,持续了三天。
    当时楚昭王来到城父后,还专门派人就此事去咨询了周太史。
    周太史说:“这是楚王有灾,如果祈祷禳除,就可以把这个大灾转移到令尹或者司马的身上。”
    楚昭王不同意:“把心腹之病转到胳膊腿上,又有多大益处?我国君臣一体,损失了令尹或司马,与损失自身也无区别。况且上天不会无缘无故的降灾,有罪受罚,天经地义,又何必要禳除转移呢?”
    还在更早一些的时候,楚昭王生了病,也曾找人问过卜。
    当时,那个占卜的人说:“这是黄河的神灵在做祟,应该去祭拜河神。”
    楚昭王不同意:“我们楚国人,从来都不祭拜黄河那边的神,这和我们没关系。”
    有个大臣建议说:“要不,咱们来到郊外,遥遥望着黄河的方向,祭祀一下,尽尽心意。”
    楚昭王说:“不行!自夏商周以来的山川之祭,都只祭本土的名山大川,境外的无需祭祀。我们楚国应祭祀的是长江、汉水、雎水、漳水,黄河与我们无关。况且上天降临灾祸,也不是因为人有过错才降临的,就算我有什么过错,有什么失德的地方,也轮不到黄河之神来惩罚我!”

    孔子对楚昭王的这种为人气度,大加赞扬。《左传》里这样记载:“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在孔子看来,遵循常理行事,不乱纪纲,不为私心迷惑自己,不为困难而退缩,始终坚持坚定自己的原则,而不要考虑结果,会不会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这就是懂得大道的人。
    这是其一。另外还有两个比较隐晦的方面。
    一是以前的时候,楚昭王得到比较稀罕的“萍实”,孔子说,唯有霸者才能获得这种东西,可以提前祝贺楚昭王将要成为霸主了。而实际上,楚昭王到他去世,也没有成为霸主。
    再者就是楚昭王有分封七百里地给孔子建国的打算,但现在他突然死了,分封也就没有下文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3 齐国田氏家族为何能顺利阴谋夺权

1.jpeg

    吴王夫差攻打陈国时,楚昭王突然死了,楚军退出了援助。于是,吴军不费吹灰之力,连克数城,把陈国值钱的东西,都一车车拖回吴国去了。这次他们只抢夺了战利品,而不是想灭掉陈国。
    南方大国楚国的楚昭王死了,北方大国齐国的齐景公也死了。其他的晋、鲁、宋、郑等等,也都是国中内乱,俱不振作,唯独只有吴国强悍,威震天下。
    夫差仗着吴国的兵力,遂有蚕食山东之志,诸侯无不畏惧。

    山东各国之中,齐国最大。却说齐景公在位五十多年,已经七十几岁了,他有六个儿子,最大的是公子阳生,最小的是公子荼,号为安孺子。齐景公一直不肯立太子,他想等安孺子长大一点后再立他。
    安孺子只有几岁,齐景公实在等不到,在他一命呜呼之前,命国氏、高氏赶跑其他公子,立小儿子安孺子为君。所以,安孺子登基后,国氏、高氏二人为左右相,秉持国政。
    大夫田乞,是田无宇的儿子,田无宇一生都在做笼络民心的事,人家找他借粮贷款,他就用大斗偷偷多给人家,到还的时候,则用小斗回收,一借一还之间,自己白亏一倍多的粮食。
    田乞踏上政坛后,也继续沿用父亲这种广施恩德的手段, “大斗出,小斗入”,所以“民归田氏如流水”。
    田乞对国氏、高氏二相非常谦顺,每次上朝的时候,田乞就早早起来,亲自驾着车,去接他们,所以国、高二相都很信赖田乞。
    一天上朝的时候,田乞私下对国、高二相说:“齐景公去世前立了安孺子为君,大夫们都不赞同,不得已才勉强答应,现在您们两老担任相国,大夫们人人自危,想策划动乱,可千万要小心啊。”
    国、高二相听了心惊,准备铲除一些不对味的异己。
    田乞又反过来欺骗那些大夫们说:“高氏太可怕了,他正在酝酿一个阴谋,想把你们一网打尽!现在趁他还未发难之前,大家要抢先动手!”
    那些大夫听从了田乞的话。六月的时候,田乞、鲍牧(鲍叔牙后裔)率领齐国的众大夫们,带兵发动叛乱,攻打高氏、国氏,一战即胜,高、国见大势已去,只得逃走。
    田乞乘胜追击,国氏慌不择路,逃到莒国去了,田乞便在返回的途中杀死了高氏。至此,鲍牧为右相,田乞为左相,二人控制了国政。

    一天,田乞邀请诸大夫都来他家吃饭,大伙欣然而来。鲍牧在别处已喝的半醉,所以最后一个到场。
    田乞见人都到齐了,然后说道:“我最近得了一件宝物,想请大家看看。不知大家想不想看?”
    大伙都说想看。
    于是,两个大力士抬着一个巨大的皮袋,从后面走到了堂前。
    田乞亲自将大皮袋解开,只见里面是个人,把脑袋伸了出来,众人见了大吃一惊,原来却是齐景公的大儿子公子阳生。
    田乞扶着阳生出来,对诸大夫们说:“安孺子年幼,不适合当国君,我是奉鲍相国之命,改立大公子为国君……”
    话还没说完,鲍牧带着酒意,瞪大两个眼睛叫道:“你不要诬赖我!我可从没和你合谋过,你欺我喝醉了吗?”
    田乞不等他说完,就强拉着他下拜。诸大夫不得已,也只好都跟着他俩下拜。公子阳生就这样当上了齐国新君,是为齐悼公。
    齐悼公一上台,就把他弟弟安孺子迁到宫外,杀之。
    杀了安孺子后,齐悼公怀疑鲍牧原本并不想立自己为君,就询问田乞,田乞说,鲍牧的确不想立你,此人不除,国家是不会安宁的。于是,齐悼公找了个理由,把鲍牧也杀之。
    国人见齐悼公一上台就滥杀无辜,都怨恨他。而田乞则独霸了齐国的相位,掌控了齐国的大权,从这之后,田氏家族真正成为了齐国的第一豪族。

    田乞用诈术巧取豪夺,在许多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的,甚至是卑劣的,但他们确是那个时代夺权最快速最成功的大家族。因为他们连续几代人广施恩惠于民众,早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所以晏婴在生前曾这样评价过:“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4 古代强国称霸如何折腾弱国

0.jpeg

  公元前488年,吴王夫差大军北上,驻扎在吴国的北部边界上。
    吴国的北方,有齐、鲁两个大国,究竟是先打齐国,还是先打鲁国?夫差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
    伯嚭说:“大王,咱们还是先拿下鲁国吧。”
    “为什么?”
    “鲁国打仗不行,他们只会自己人打自己人,其实很软弱,至于齐国,让他们先乱一乱,以后再收拾。”
    “好吧,那就先打鲁国。”夫差拍了板。
    “大王,对付鲁国人,其实也没必要动真格的,咱先吓唬吓唬他们,看看反应再说。”

    于是,吴国派出了特使,前往鲁国。
    鲁哀公见了吴国特使,很紧张,也很不自在。
    吴国特使说:“我们大王就在离你们鲁国不远的地方,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整日演武练兵,辛苦的很,要不,你们邀请我国大王过来做客吧?”
    鲁哀公哭丧着脸,望望四下左右,没有一个人吭声。
  “那,那就邀请吧。”没办法,鲁哀公只好邀请吴王夫差在鄫地会面。吴国人,他们得罪不起。
  就这样,吴王夫差被鲁哀公邀请到了鄫地。
  两国国君终于见面了,一边是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一边是鲁哀公和大夫子服景伯。
    伯嚭趾高气扬地直接提出了要求:“你们要用百牢的享礼招待我们大王!”
    什么是百牢呢?一牛一羊一猪,谓之一牢。百牢,就是一百头牛、一百头羊、一百头猪。
  鲁国人一听就傻眼了:“这个,这个……,实在太多了,我们支付不起啊。”
    吴王夫差不高兴了:“当年,我爷爷的爷爷时,被你们骗去的国宝,你们应该还没忘记吧,百牢,对你们鲁国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子服景伯连忙解释说:“享礼的规格是有礼数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王,他规定了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我们招待周天子,也只不过才十二牢啊!你们开口就是一百牢,这真的不合礼仪。”
    周天子,也只是享受十二牢的享礼。鲁国人为吴王夫差准备的也是十二牢的享礼,这已经非常够意思了,因为他们已经把吴王当做天下之王在看待了。
    伯嚭冷笑一声:“哼哼,装什么装?晋国的大夫范鞅,他一个大夫,这才什么级别?他在你们这里就享受了十一牢的待遇!你以为我们真都不知道?他能享受十一牢,我们大王如何不能享受百牢?”
    “这……这……”子服景伯依然坚持说,“坏了规矩,真的不好哇!”
    “少啰嗦!”伯嚭大声地告诉他,“晋国的一个大夫,就超过了十数,我们大王只要百数,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况且前几天,宋国人就是用百牢招待的我们大王!你们鲁国,可千万不要落在了宋国的后面哟!”
    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呀,子服景伯暗暗诅咒道:“吴国将要灭亡啊!弃天背本,不得好死!不给他们,他们现在就要祸害我呀!”
    因此,鲁国人只好用百牢的规格,贡献给了吴王夫差牛、羊、猪各一百头。

    夫差大悦,但是伯嚭的威风还没耍够。
    伯嚭问道:“在你们鲁国,执政的人应该是季康子,对吧,这个人怎么不见来啊?难道是瞧不起我吗?”
    子服景伯连忙解释说:“不是,不是,季康子病了,身体不好,他来不了。”
    “不行,”伯嚭叫道,“必须叫他来!”
    于是,鲁国人只好再回去请季康子来。
    季康子还是不肯来,但如何应付呢?他让最善于外交辩驳的子贡前去推脱。
    子贡虽然经常受到孔子老师的批评,但面对这些野蛮的吴国人,他还是很有一套的。
    伯嚭看了看他问:“你是季康子吗?怎么这么年轻啊。”
    子贡说:“我是他手下的人。”
    伯嚭恼火了:“三请四邀,他还不来!”
    子贡急忙说:“太宰大人息怒,他不来,是因为他害怕你呀。”
    伯嚭这才得意的笑了:“你们鲁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你们国君忍受着颠簸之苦,赶这么远的路来到这里,而他这个大夫却坐在家里不出门,请问,这是什么礼啊?”
    子贡回答说:“这不是礼,这是畏惧大国。你们大国都不讲礼了,我们小国当然也只能追随着大国。”
    伯嚭一愣:“我们吴国如何不讲礼了?”
    子贡说:“当年吴国开国之君吴太伯是用周礼治理夷人的,但从第二代吴仲雍开始,就抛弃了周礼,他们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沦为蛮族了,所以你们吴国祖宗好多代人都不讲礼了。”
    伯嚭气呀,看样子是辩不赢这小子,即使辩赢了,也有失身份。
    所以就不再辩了。

    吴王夫差欢快的带着鲁国人孝敬他的一百头牛、一百头羊、一百头猪回去了。因为他们胜利了,不动一刀一枪就胜利了,鲁国人承认了他们吴国才是老大。
    而季康子也认为自己胜利了,他把子贡当做不辱使命的英雄一样对待,把吴国故意贬的很低,说吴国人无能为力也,其奈我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很善于把握最佳时机

0.jpeg

    邾子益是邾国的国君,这个人好吃懒做,暴虐成性,为人傲慢无礼,向来与鲁国不和,虽然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但他从不把鲁国放在眼里。
    鲁国的上卿是季康子,他对鲁哀公说,邾子益这种人渣,整天只知道吃喝挥霍,从不干正事,搞的民愤极大,应该好好的教训教训他!鲁哀公说,好,把他抓来问罪。
    大夫子服景伯说:“不可!小国侍奉大国,是信;大国保护小国,是仁。我们鲁国相对邾国来说是个大国,相对吴国来说是个小国,我们刚刚才和吴国人签订了盟约,就去欺负小国,这对吴国就失去了信,对邾国也失去了仁,一次性就失了两德,那就非常危险啊!”
    季康子不听,秋天的时候,出兵攻打邾国,一路畅通无阻,长驱直入,打到城门时,已能听到邾子益还在里面嗨歌,乐器声敲的很响,全然不顾外面有什么危险。
    很快,就破了城。邾子益束手就擒,鲁国人把他五花大绑,扔到囚车里,强行带回到鲁国,关押了起来。

    邾国人慌忙跑到吴国去求救。
    他们对吴王夫差说:“鲁国人不讲信用,刚和您盟过誓就背了约!欺负我们小国,我们的国君被抓走了,但我们不担心他,我们担心的是大王您啊!因为您的威信还不够大,您没有威信,四方的小国就都有忧患,您自己看着办吧。”
    吴王夫差说,那好吧,寡人为你们讨回公道。
    邾国人走了以后,吴王夫差又有点后悔了,因为太远,邾国又实在太小,兴师动众去一趟不划算。所以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却就是一直按兵不动。

    再说齐国新上任的国君齐悼公,他的一个妹妹嫁给了邾国国君邾子益为夫人。
    齐悼公听说鲁国把他妹夫邾子益抓走了,顿时火冒三丈,大怒道:“鲁国人抓他,这是在欺负我呀!”
    当初,齐悼公还没继位之前,到鲁国溜达了一圈,和季康子的妹妹一见钟情,季康子就把妹妹许配给了他。现在齐悼公即位了,派人去鲁国接他老婆回来,可季康子发现妹妹竟然跟自己的叔叔搞乱伦,季康子怕事情败露了不好,就没让妹妹去齐国。
    齐悼公以为季康子是在故意刁难,因此怀恨在心。
    所以,齐悼公发怒了,屡屡与寡人作对,誓要教训教训季康子!他派人来到吴国,向夫差献上厚礼,请求吴国出兵,齐、吴两国联手,一起南北夹击鲁国。
    吴王夫差大喜道:“寡人正欲试兵山东,今日齐国约我国一同伐鲁,师出有名矣!”

    于是,吴王夫差在答应了邾国人求助的半年之后,才又在齐国人的邀请下,正式出兵了。
    夫差率领着吴国的大军,在半路上慢吞吞地走着,因为你们齐国离鲁国近些,我们吴国太远啊,所以你们先上,我们随后就到。夫差要坐山观虎斗。
    春天出的兵,走到六月份了,还没到。
    鲁国却被吓坏了,无论是齐国还是吴国,他都不是对手,现在这两个大国都要打他,怎么办?
    鲁哀公大惧,慌忙无条件释放了邾子益,让他回国去了,又派人去向齐悼公谢罪。
齐悼公不依,还要继续攻打鲁国。
    鲁国纳闷了,你们要主持公道正义,我也认错了,人也放了,罪也赔了,干嘛还要打我?季康子心中有数,不得已,秋天九月的时候,派人去与齐悼公讲和,答应把他妹妹一定送到齐国来。
    年底的时候,季康子的妹妹来到了齐国。齐悼公的目的这才终于达到了,好吧,那就放你们鲁国一马,收兵!
    第二年春,刚过完年,齐悼公就派人来见吴王夫差,咱们两国为小国主持了公道,伸张了正义,鲁国也认罪服输了,我看这件事,适可而止,就这样吧,可以退兵回去了。
    吴王夫差的大军,现在终于快走到了,他也派人来见齐悼公。
    吴国的使者问齐悼公:“去年的时候,是你叫我们大王出兵的,我们大王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出了兵。今年你又叫我们大王再退兵回去,如果我们大王还按你的要求再退兵回去,那你是把我们的大王当做臣子在使唤吗?”
    齐悼公倒吸一口凉气,慌忙解释说:“不是,不是……”
    吴国使者又问:“你命令我们前进,我们就前进,你命令我们后退,我们就后退,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吴国是你们齐国的附属国?”
    齐悼公急了:“哎呦!误会,误会,真的不是这个意思啊!”
    吴国使者又继续质问道:“既然我们吴国不是你们的属国,我们大王也不是你的臣子,那你为什么一会儿要他进又一会儿要他退呢?是存心故意摆布他吗?请您好好的解释一下吧。”
    完了,完了,齐悼公简直要晕倒了,他还真解释不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6:51 AM , Processed in 0.1224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