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1|回复: 35

[历史]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5:越王勾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30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8 06:34 AM 编辑

【目录】

    一   越王世家

        01. 大禹王的子孙
        02. 越国的创始者原来是位守墓人
        03. 中国古代最早的译诗《越人歌》
        04. 靠进贡土特产发家的越王家族

    二   吴越恩怨

        01. 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还是孙子?
        02. 被砍掉脚趾的古代君王
        03. 吴王夫差的复仇之路
        04. 古人行贿求生是一门大学问
        05. 吴王夫差为何不乘机灭掉越国
        06. 范蠡自告奋勇陪勾践入吴请罪
        07. 历史上夫差如何侮辱勾践

    三   儒家兴起

        01. 孔子如何为君王们答疑解惑?
        02. 揭秘:孔子从多大开始当老师?
        03. 春秋时期因斗鸡引发的一场驱逐国君案
        04. 孔子所称“陪臣执国命”的牛人是谁?
        05. 孔子的天敌逼着他出来做官
        06. 春秋奸雄之阳虎的末路
        07. “强拆”鼻祖:孔子为何周游列国
        08. 司马迁把孔子放在什么位置
        09. 大富豪子贡:儒家集团的主力推手
        10.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预言大师

     四   卧薪尝胆
        01. 越王勾践在吴国当奴隶的日子
        02. 勾践忍辱:如何获取吴王夫差的信任?
        03. 吴王夫差:信任勾践却不信任伍子胥
        04. 揭秘勾践究竟为何要卧薪尝胆

     五   阴谋密布
        01.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计划生育
        02. 文种对越王勾践说的七种杀人方法是哪七种
        03. 西施:中国最早受过专业特训的美女间谍
        04. 越王勾践得高人指点而改变战略
        05. 吴王夫差称霸前的天时地利


    六   孔门弟子
        01. 历史上的孔子差一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02. 孔子为何称赞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03. 齐国田氏家族为何能顺利阴谋夺权
        04. 古代强国称霸如何折腾弱国
        05. 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很善于把握最佳时机

    七   黄池会盟


    八   越王称霸



一   越王世家

1.1 大禹王的子孙


0.jpg

    上古时期,洪水滔天,禹受命治水,以定九州。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通过武力,废除了“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帝王。
    启的一个弟弟,也就是大禹的另一个儿子,被分封到褒国,做了褒国的国君,褒国在今天的汉中一带,《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这就是褒国的来历。
    启的长子是太康。太康继承了夏朝的王位,在一次外出游猎时,被后羿乘机夺去国政,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立了太康的弟弟(启的次子)中康为傀儡夏王。
    中康的儿子是相,
    相的儿子是少康。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的长子是杼,杼继承了夏朝的王位。
    少康的次子是曲烈,被分封到鄫国,做了那里的君主(侯爵),鄫国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一带。这是鄫国的来历。
    少康还有一个庶出子(小妾所生,或非婚所生)是无余,被分封到越国,做了越国的国君(侯爵),越国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会稽一带。这是越国的来历。
    夏王杼的后代继续为夏王,大约传位十代之后,就到了夏王桀,桀是一位暴君,被商朝推翻后,夏朝也就灭亡,不存在了。
    又过了若干年后,商朝被周朝推翻,周武王灭商以后,为寻求更多的支持者,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他们找到了夏桀的后人东楼公,封他为杞国国君,杞国在今天的河南杞县一带。这是杞国的来历。

    春秋时期的杞国、褒国、缯国、越国,这四个国家,都是大禹的后裔子孙。
    杞国:大禹夏王室最正统的直系后裔;
    褒国:大禹次子的后裔;
    鄫国:大禹四世孙少康的次子曲烈的后裔;
    越国:大禹四世孙少康的庶出子无余的后裔。



         大禹
         ↓   ↘        
         启    褒君
         ↓   
        太康 →中康
                ↓   
                相
                ↓   
               少康
                ↓  ↘   ↘     
                杼  曲烈    无余
                ↓ (鄫国) (越国)
                ↓           ↓
                ↓           ↓
            (约十代)        ↓
                桀           ↓
             (夏亡)         ↓
                ↓           ↓
                ↓           ↓
                ↓           ↓
             (N代后)         ↓
              东楼公          ↓
              (杞国)         ↓
                ↓           ↓
                ↓           ↓
                           (38代)
                            允常(始称王)
                             ↓
                           越王勾践
                             ↓



    春秋前期,周幽王征伐褒国,获得美女褒姒,为博美人一笑而亡国。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褒国遂被发展中的秦国所灭。
    春秋中期,鄫国被莒国所灭(公元前567年),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鄫国版图并入到鲁国。
    杞国是个小国,屡屡被迫迁徙,为我们留下一个“杞人忧天”的成语。《史记》对杞国的记载仅两百多字,还特别说明,杞国微小,其事不值得记载。这个小国艰难的支撑到战国初期,才被楚国所灭。
    越国,原先也是一个小国,创国之初,连宫殿也没有,人都住的草棚或树上。论血统,夏王室庶出的支系,没有上面这三个国家尊贵,论封地,远在东南沿海无人区,交通非常不便。
    或许越是身份卑微的,越是远离中心区域的,反而灾祸就越小的缘故吧,这个小小的远方之国,从夏朝到商朝、到西周、到春秋,一直都安安稳稳的世代沿袭了下来。
    在别的国家被大国吞并已成为宿命的那个时代,他们却躲在各大诸侯的夹缝中,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并且,到了春秋末期,越国突然崛起,居然还进军中原,被周天子封为“霸主”,号称“霸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么,他们又是凭着什么优势,采用何种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胜出的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3 PM 编辑

1.2 越国的创始者原来是位守墓人

0.jpeg

    《吴越春秋》上说,当年大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他登上会稽山,在这里接见万国诸侯,分封有功之臣,赐爵有德之人。
    后来,他去世时就葬在了这里。
    大禹对群臣们说:“我死之后,就把我葬在这会稽山,用芦苇做外棺,用桐木做内棺,墓挖七尺,坟高三尺,台阶三级就行了,不要占人家田地,不要拆人家田埂,不得妨碍百姓们耕种,我们不能为了让死者安乐,就让活着的人去受那劳苦之罪。”
    天帝赞美大禹的德行功绩,就派群鸟来帮助这里的民众耕种。
    但是这些鸟儿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快有的慢,所以也就时而兴盛,时而萧条,收成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禹的儿子是启。
    启登上王位后,马上在会稽山南为他的父亲修造了一座宗庙。并且还派遣使者,按照每年祭祀的节日,一年四季都要到那里去祭祀大禹。
    又过了几代人后,是夏王少康。
    少康担心对祖先大禹的祭祀断了香火,就把自己庶出的一个儿子封在了那里,号称无余。
    无余的封地就是越国,当时的国普遍都很小,其实就是一部落。越国就这么来的。
无余所开创的这个越国,主要是干什么的呢?用今天的意思来说,就是守墓的。
    一个家族的亲人去世后,为了便于祭奠,有必要安排专人在这里管理。担任这项特殊工作的人,都是本家族内部的人,但一般不会是什么重要人物,重要人物很显然会有其他许多更重要的事去做。
    所以家族中血缘略远一些的,或是受其他兄弟排挤的,或是性格孤僻不怎么合群的,担任此职比较合适。
    少康的长子,将来是要继承王位的,其他的儿子们,是要分封为诸侯的,这个庶出的儿子无余,地位要低些,所以就把他分到了这里,赐的爵位是“侯爵”。
    他在这里的工作:奉守大禹之祀,掌管祭祀活动;打扫墓园,清理杂草;防止搞破坏的人和兽。大概就这几样。
    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他越国封地内的百姓供养,向他交税进贡。不过收成时好时坏,仅仅只够维持供给宗庙祭祀的费用。因此,他只好延着陵墓的旁边自己再耕种点田地,或是捕捉一些飞鸟、野鹿,以增加收入。
    他没有宫殿,更不谈装饰,史书上说他生活质朴,住的是和老百姓一样的房子。

    从无余之后,越国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他们很少与中原的国家有什么联系。往下传了很多代人,大约过了九百多年的时间,历史进入到西周。
    武王伐纣,推翻殷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开始封赏开国功臣。
    因为越国对大周朝廷没啥功劳,所以不是公爵;越国也不是大周王室里的亲戚,所以就不能封为吃皇粮的侯爵;他们也不算雄霸一方的强大势力,所以连伯爵也封不上。
    因此,就封了他们一个第四等爵位的“子爵”。从这之后,史书上就不再称越国的君主为“越候”,而是被贬为了“越子”。
    又过了五百多年后,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倒霉。
    那一代最没出息的越国君主,能力微弱,食不果腹,再也坚守不下去了,他就自己把他的君主之位注销了,成为一个平民。
    越国没有了国君,大禹的祭祀,也就从此而断绝了。
    十年之后,有个人站在禹的坟前指着天说:“我也是无余国君的后人呀!我们怎能眼看着大禹的祭祀就此中断?我一定要为百姓向上天求福,恢复我禹墓的祭祀!”
    这个人也是越君的后裔,号称无壬。百姓们一年四季都把贡品交纳给他,是他又重新恢复了对大禹的祭祀,所以他就在百姓们的拥戴下,成为了新的越君。

    从无壬开始,越国才渐渐有了君臣间的道义,有了尊卑上的差别。
    无壬的儿子是无择(提手旁改目字旁),无择一心一意的保着自己的国家,没有错失上天给他的每一次机会,慢慢强大起来。
    无择的儿子是夫谭。
    夫谭的儿子是允常。允常为越国国君的时候,正是吴王诸樊、吴王僚、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和他们挨的太近了,一个在今天的苏州,一个在今天的绍兴,因为吴国的疯狂扩张,所以和越国发生了矛盾,两国从此开始相互攻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3 PM 编辑

1.3 中国古代最早的译诗《越人歌》

0.jpeg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献中,多有越人“鸟语”的记载。
    《后汉书》说越为“鸟语之人”,他们说话很难懂,叽叽咕咕的,听起来就像鸟叫一样。
    《孟子》里也有“南蛮鴂舌”这个词,鴂,是伯劳鸟,伯劳这种鸟叫声比较怪,与其他的鸟声不同。形容南方人的方言难懂,说话像鸟叫。
    《水经注》:“南八蛮,……不通华夏,在海岛,人民鸟语。”
    《吕氏春秋》:“蛮夷反舌,殊俗异习。”高诱注“言语与中国相反,因谓‘反舌’。”
    总之,越国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

    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听一个越国人唱歌。
    子皙,即熊黑肱,他是楚灵王的弟弟,楚平王的哥哥,因为他是楚共王的儿子,所以他的身份就是王子。当楚灵王外出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发动政变,废了楚灵王,他就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尹。
    他当了令尹之后,有一天外出,在河中游玩,乘坐着刻有凤鸟的黑色游船,在碧波中荡漾,船上挂着叫不出名的幛幔,顶着翠丽的伞盖,旗子上插着犀牛尾巴,他的服饰斑斓富丽,船上钟鼓之声齐鸣。
    划船的是一位越人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一直注视着他。当钟鼓之声稍歇的时候,小伙子就怀抱着船桨,放声歌唱了起来。
    歌声的旋律非常的好听,一下子就把令尹子皙吸引住了。
    但是,他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因为歌声是用越语唱的。当然就听不懂。
    歌词原文如下:“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就是这一头雾水的三十二个字,看的莫名其妙。它没有任何含义,仅仅只是用汉字标注的三十二个记音符号而已。
    所以,子皙说:“我听不懂越语歌,谁来帮我翻译一下?”
    马上就来了个翻译,当场把这首《越人歌》翻译成了楚国文字,原文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就是这位不知名姓的翻译,他当时的即兴译诗,使得这篇作品成为了有史可证的第一首汉语译诗。
    今夜是个什么夜晚啊,我能操桨于此洲流;今日是个什么日子啊,我能有幸与王子同舟。含羞怀情啊,不顾诟骂羞耻,心中痴迷不止啊,能够得遇王子。山有树啊树有枝,心里爱慕着您呀,您却不知。
    子皙明白了歌词大意,于是,扬起长长的袖袂,走过去,拥抱了唱歌的越人舟子,又举起绣花的锦被,搭盖在了舟子的身上,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求爱。
    (当时对于不同身份的同性相爱,非现代人所能理解。)
    这首赞美同性恋的《越人歌》,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的汉语译诗,而且也成为了楚辞体的源头。后来的楚辞,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式,应该说,楚国的辞赋受越语文化的影响颇深。

    古代的越人操着一种特有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发源于夏朝的古汉语,和后来的古代汉语是不通的,所以,中原人一般很难听懂他们说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会稽山本来是在泰山附近的,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山东地区,但后来逐次南下,在周朝各路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迁到了今天的江苏地区,到吴王寿梦时期,又被吴国再次挤压后,迁到了今浙江绍兴,所以当时就把这里仍叫做会稽。
    按这个思路来看,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的语言难懂,因为他们是古夏朝的语言。周朝扩张的时候,被当做蛮夷赶到边区去的。
    今天的广东话粤语,也难懂,他们其实也是发源于古夏朝的语言。
    在过去,粤语的“粤”,和越南的“越”,这两个字是通用的,一个意思。古时把越族所居的江、浙、粤、闽之地的各种越人分支,统谓之“百越”。百越亦作百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9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4 PM 编辑

1.4 靠进贡土特产发家的越王家族

1.jpg

    春秋时期,吴国是在晋国的支援下突然崛起的。他们用新式的武器和先进的战法开始了他们的征服之路。越国由于和吴国挨的太近,所以最先倒霉,沦为了吴国的附庸。
这个时候的越国君主是允常。
    按《史记•越世家•正义》里的说法,越国是从允常这一代才开始发迹的,“拓土始大,称王。”好奇怪,以前没被欺负的时候,一直不见起色,被人家欺负了,反而还快速变大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越国一直都是远远落后于中原的蛮夷之邦,但他们也有他们固有的特产。说三个方面。

    一是宝剑。
    他们地理位置偏远近海,容易获得一些铁之类的稀有金属,用来打造兵器,比纯铜的要好。铁比铜的硬度更高,把铁合成在青铜剑的锋刃上,肯定要比普通剑强百倍。
    所以越国出了不少著名的锻剑大师,他们生产的宝剑价值连城。
    按史料记载,一把“湛卢剑”的起步价为:有集市的乡镇三十个 + 骏马一千匹 + 有万户居民的大城市两座。其他名剑的价格也可想而知。
    允常请人做了许多的好剑,有人奇怪他要那么多剑干嘛?那不是自己用的,主要是进贡给吴王的,也有给楚王的。当时越国的冶炼技术在同时期的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他就靠这个卖钱。
    近年来还有人奇怪,为什么越王剑会埋在楚墓里?因为越国的剑主要是外销的。

    二是大米。
    当时中原的农作物主要是面(麦)和小米(禾),没有大米(稻),因为稻比较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越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所以大米就成为他们的特产。允常就靠这个卖钱。
    大米这种东西,是我们现在能吃的所有食物里面,营养成分最低的一种了,口感也只能算一般,谈不上好吃,吃了无害。所以这种东西就只能当做充饥用的填充物来看待。
    这样说也许不一定正确,但我是这样看的,我还是主张多吃肉,尤其青少年,从小就要多吃肉。信不信随你便。
    大米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量大,易得,一颗抵小米几颗,亩产量相对要高些。虽然没啥营养,但却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挨饿的问题,有了这个东西,尽管不怎么好吃,但填饱肚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食物匮乏(我说的食物指肉、蛋、奶)的遥远古代,能够供给许多人充饥的大米,就真的还是个好东西。
    春秋时期,绝大多数的战争都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一到冬天,人们就缩藏起来养精蓄锐,天大的事情等来年再说。主要原因就是食物不够充足。
    而吴国可以很方便的获得越国的大米,他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他们选择了在冬季向楚国开战!这就是他们攻破楚国的最佳时机。
    吴国的霸业,越国是有重要贡献的。越王允常紧紧追随着吴国,从中大发横财。

    三是人口。
    越国人当时非常穷,许多的越人在吴国、楚国做杂役当奴仆,因为到国外为奴,收入远比国内要高。
    可以说当时的越国就是佣人之国。允常向国外输出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能够有效的变负担为财富。
    吴国多次向越国征兵,这些越人的主要工作还不是打仗,而是干着毫无技术含量的杂活,看门扫地做苦力,像牛马一样。
    有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吴王余祭(寿梦的次子,阖闾的叔叔)把越人奴仆们的手脚砍残疾后,让他们守仓库看管船只,所以越民“怨以伺间”。一天,吴王余祭来点查战船,完全没把他们当人看,一个越人愤怒的一刀,把吴王余祭捅死了。《公羊传》上还专门强调说,亲近低贱且有怨恨的人,是寻死之道。
    史料中吴国强征越人的事件比比皆是。在越国人饱受痛苦的同时,允常家族却快速膨胀起来,不停的为吴国提供武器、大米和廉价劳动力,所换取的财富使他有能力向更南方的蛮夷之地开疆拓土。
    所以越国以前一直都是百里小国,而只在允常这一代人手里就成为了千里之国,靠着吴王,“拓土始大”。 允常的儿子勾践也曾这样说过,我从小没穷过,每天都出门打猎,玩累了,回家,喝醉了,睡觉。(“出则禽荒,入则酒荒。”)

    吴王阖闾五年,南伐越国。因为吴王认为越国这个小弟不听话了,想教训教训他们,理由是他们不跟着一起去打楚国。
    允常很害怕,说:“你们吴国怎能背信以前的盟约,抛弃向你们进贡的国家,攻灭和你们亲近的邻邦?”吴王阖闾不理他,出兵攻破檇里,把这块地盘硬强了去。从此允常深恨阖闾。
    吴王阖闾十年,攻占了楚国,大军都在楚,国内空虚。阖闾的弟弟夫概想自立为王,便勾结允常,内外夹击,答应事成之后割五城相谢越国。
    于是,越国第一次向吴国发起了攻击。由于害怕,允常把他的越兵全部都假装成强盗,去偷袭抢掠吴国。好像不关他的事。
    但是随着夫概兵败,阖闾回国,要找越国清算,允常算是彻底得罪阖闾了,做不成吴国的属国了,那就干脆撕破脸皮对着干,自己把自己册封为“王”!不再称越候,也不称越子。
    这就是越国的第一代王,越王允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11 PM 编辑

二   吴越恩怨

2.1 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还是孙子?


5.jpg

    话说吴王阖闾自从打败了楚国之后,威震中原,不可一世。
    正想抽点空去教训教训越王允常,忽然听说齐、楚两国相互派了使节,结交往返。阖闾怒道:“齐、楚勾结,这是我北方的忧患!”就准备先打齐国,再打越国。
    伍子胥规劝说:“互派使节本是很正常的事,未必就是助楚害吴,不可贸然兴兵。如今太子波的原配夫人去世了,大王何不派使者去向齐国求婚?他们若不愿意,再出兵也不晚。”
    于是,阖闾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派大夫王孙骆前往齐国,为太子波求婚。

    当时,齐景公已经老了,再也振作不起来了。身边只有一个小女少姜还没出嫁。
齐景公不忍心把少姜送到吴国去。
    可是朝无良臣,边无良将,若不答应,万一吴国发兵讨伐,很有可能会落到楚国那种地步,后悔都来不及。而大夫们也纷纷劝景公快点和吴国联姻,千万别把他们惹恼了。
    齐景公迫不得已,只好答应把女儿少姜嫁过去。
    女儿出嫁的时候,齐景公泪流满面:“要是晏婴、田穰苴其中的一个在这儿,我怎么会怕吴国人呢!”临别之际,景公亲手把少姜扶上车,一直送出了南门才回来。
    就这样,少姜嫁到了吴国,成为了太子波的继室。
    这少姜年纪还小,应该还是个未成年人,自从和太子波成亲以后,一心只是想念父母,白天哭,黑夜哭,一直哭个不停。
    太子波再三安慰她,仍然悲哀不止,慢慢就抑郁成疾,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她哭死了。
    临死前,她对太子波说:“我听说站在虞山的顶上,可以望见东海,请把我埋在那里,倘若人真有魂魄的话,或许我还能看到齐国!”
    太子波秉告了父亲阖闾后,就把少姜安葬在了虞山顶上。
    再后来,太子波也一病不起,不久,他也去世了。吴国也就没了太子。

    吴王阖闾想在几个儿子里再挑一个立为太子,究竟立谁,一直犹豫不决,就准备和伍子胥商量商量。
    太子波前妃为他生的一个儿子,名叫夫差,年龄大约二十岁左右,长得昂扬英伟,一表人材,听说祖父想要重新再立个太子,他就马上连夜来见伍子胥。
    夫差见了伍子胥,跪在地上磕头:“我是吴王的嫡孙也,欲立太子,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事全凭您老一句话了!”说完,又继续磕头,只要能当上太子,某某某好处,全都能满足您。
    伍子胥听了大笑,叫他起来去了。答应了他。
    不久,吴王阖闾来找伍子胥,商议立太子的事。
    伍子胥就乘机说道:“凡立太子,一定要正室嫡出,才不至于出乱子,如今太子虽然去世了,可是还有嫡孙夫差在呀。依我看,我觉得夫差这孩子不错。”
    吴王阖闾说:“我怎么感觉不太放心啊,我看夫差生性愚钝,又缺少仁爱,把吴国交给他,不太合适吧?”
    伍子胥说:“夫差讲信用,有爱心,懂礼貌,我觉得他不错,况且父死子代,天经地义,您还有什么好不放心的?”
    吴王阖闾听了就说:“那好吧,寡人都听你的,你说立谁就立谁,以后,你好好的辅佐他。”
    于是,夫差就被立为了吴国太子(太孙)。夫差又专程跑到伍子胥家里来磕头称谢。

    在《史记》里,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这是一种说法。
    而赵晔是会稽(浙江绍兴)人,经实地走访吴、越两国的旁系后裔所写的《吴越春秋》则更为详细,明确记载了夫差是太子波的儿子,是吴王阖闾的孙子。这又是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
    不过也或许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连吴王阖闾也不清楚夫差是他儿子还是孙子。个中原因就不深说了。
    所以,我们这里还是采用《吴越春秋》的说法,“立夫差为太子,……斯止阖闾之霸时。”
    《吴越春秋》上说,于是太子定,当此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伯噽、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他们这四个人,纵横天下,所向无敌。
    夫差被立为太子,是吴王阖闾十一年的事。
    次年,也就是阖闾十二年,孙武离开了吴国,他不愿在吴国当官,决意归隐。吴王阖闾舍不得他走,叫伍子胥劝他留下,“这事儿全凭您一句话!让他别走。”
    伍子胥来劝孙武。
    孙武不为所动,并私下对他说:“你明白天道的运行规律吗?春天再美,秋天终究还是要来,夏天过了,寒冬就一定会到。只知道怎样成功,却不知道如何收手的人,是会有后患的。我不仅要保全我自己,我也想保全你,你也跟我一起走吧。”
    伍子胥听了,心中颇为不快,不以为然。
    孙武只好独自飘然而去。走的时候,拖了几大车的金银财宝,一路上沿途撒放给了许多的百姓,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6 PM 编辑

2.2 被砍掉脚趾的古代君王

image.jpg

    孙武走了以后,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这二人成为掌控吴国大权的重要人物。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了,他的儿子勾践继位。
    勾践此时大约二十几岁。
    第二年的时候,吴王阖闾决定出兵攻打越国。
    年老的阖闾,性格变的格外焦躁,他想趁着人家办丧事去攻打人家。年轻的越王勾践,毫无作战经验,在他眼里,绝对是不堪一击。
    伍子胥劝谏说:“越国虽有偷袭我国之罪,但现在趁他们办丧事去讨伐,既不合道义,也很不吉祥,不如再等等吧。”
    阖闾不听,留夫差与伍子胥守国,亲自引着伯嚭、王孙骆、专毅(专诸之子)等人,选了精兵三万,往越国而来,兴师问罪。

    消息传到越国后,越王勾践年轻气盛,丝毫不像他父亲当年那样窝囊婉转,奶奶的,你敢犯吾疆域,我跟你血战到底!拼了!
    于是,勾践以诸稽郢为大将,灵姑浮为先锋,畴无余、胥犴为左右翼,他亲自上阵督师,前来迎战吴王阖闾。
    越兵与吴兵相遇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这个地方,两军相距大约十里左右,各自安营下寨,布局摆阵。
    吴王阖闾派上前人喊话:“不要做无谓的顽抗,主动俯首认罪,争取宽大处理。”
    越王勾践不听,派兵上前挑战。
    阖闾大怒,便叫吴军摆开阵型,不得妄动,等越兵懈怠了,然后乘势击之。
    勾践站在高处眺望,只见吴阵上队伍整齐,戈甲精锐,再看看自己这边,个个披头散发,衣衫褴褛,心中暗想:“敌方兵势雄振,不可轻敌,必须先下手为强!”
    于是,吹了一声响哨,当时越国还没有击鼓鸣金的正规方式,所以打仗都靠嘴喊,或是吹口哨。
    顿时,畴无余、胥犴二位头领各带着五百人,手持长枪戈戟,一声呐喊,从左右两边一拥而出,大踏步杀奔吴军中来!
    越国人作战比吴国人更野蛮更不怕死。但吴军阵上全然不理,士兵们严阵以待,一动不动,阵前都用弓弩手把住,阵型坚如铁壁。越军前后冲突了三次,三次都不能攻入,只得回转。
    吴军还是不动,也不追赶,看他们还有啥能耐。
    勾践见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无可奈何了,怎么办?难道投降?这时诸稽郢密奏曰:“罪人可使也!”
    勾践马上悟了过来。
    第二天清早,勾践密传军令,把军中携带的已被判处了死刑的罪犯们全部集中起来,总共有三百人。就让这三百人先去送死。
    这些死刑犯们,分为三行,每行一百人,全都脱了上衣,半裸着身子,拿着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昂首挺胸,一步步向吴军走去。
    吴军从没见过这种阵势,都看的莫名其妙,议论纷纷道:“这是什么阵法?”
    第一排越人走近前来,大喊一声道:“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了上国,我等愿求一死,为我王赎罪,恳求上国赦免了我王之罪吧!”说完,挥剑往脖子上一勒,全部自杀!都倒在地上死了!
    吴兵看的大吃一惊,一百个人眨眼间就死在了他们面前。这种自杀表演,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都望着他们发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的轻视生命。
    紧接着,第二排越人又走近前来了,也和先前的人喊着同样的话,走到跟前,也都挥剑自刎,割了喉咙倒地身亡!
    又是一百个人如此干脆的死掉了,吴兵看了,开始骚动起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王,还是赦免了他们吧,看样子,他们还会继续死下去的。”
    吴王阖闾也看懵了,因为他也从没见过这种场景,正不知所措,第三排越人又来了,“为我王赎罪,我等愿求一死!”又都大叫着挥剑自杀了!
    尸体一排排的倒下,不一会工夫就死了三百个人了。吴军简直看傻了眼,都相互交头接耳,阵型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松动。
    就在这时,畴无余、胥犴二将突然杀出!他们率领着左右二队精兵,呼着口哨,蜂拥而至,都不要命的冲上前来乱砍乱杀!
    吴兵因为看自杀表演看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心一慌,队伍就乱了。越王勾践率着大军杀了过来,右有诸稽郢,左有灵姑浮,冲开吴阵,没头没脑的好一阵肉搏!
    诸稽郢与王孙骆相持,斗的不可开交。灵姑浮手持一把长戈,奋力向前,左冲右突,勇闯在最前边,寻人厮杀,正好就遇上了吴王阖闾。
    戈,是一种横刃的曲头兵器,简单点说,就是在一根长长的竹竿子前面绑一把镰刀,(武器的发明也跟劳动生产有关)。灵姑浮就用这把长长的大镰刀,把吴王阖闾当作一根大蒿草一样,一割,一钩。
    吴王阖闾虽然老了,但反应速度还是够快捷的,猛的往后一闪,躲了过去,没有砍到身上,不过,却落在了脚上,灵姑浮使劲往回一钩,阖闾右脚上的那只很名贵的鞋,就被灵姑浮钩了去。
    灵姑浮缴获了那只鞋后,继续挥戈追赶,却得专毅兵到,救了阖闾,两下交手,专毅技不如人,受了重伤,落荒而逃。
    王孙骆怕吴王阖闾有所闪失,不敢恋战,急急收兵,被越兵乘势掩杀了一阵,死伤过半。阖闾遂传令,撤退!

    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暂先告一段落。
    吴军后退了七里,安营扎寨,清点死伤情况。阖闾脚上的大拇指被砍掉了。《左传》上记载:“灵姑浮以戈击阖闾,阖闾伤将指,取其一屦。”
    阖闾受伤的是“将指”。 将指就是脚的大趾,因为这个脚趾头用力最多,为诸指之将。
    吴王阖闾简直要气疯了!称雄天下的一代霸主,最后竟然在越国这个小地方上阴沟里翻了船,栽在了勾践这小子手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6 PM 编辑

2.3 吴王夫差的复仇之路

7.jpeg

    吴王阖闾在这次战斗结束后,他就去世了。
    或许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伤了一个脚趾后,忍不住疼痛,疼死了;又或许是胸中咽不下这口气,气死了。
    反正这笔账,是铁定算在勾践身上了!必须该勾践赔偿。

    夫差即位,成为了吴国的新国王后,他把阖闾埋葬在了虎丘山。
    把阖闾身前所喜爱的宝剑盔甲葬了六千副,金玉好玩之物,更是不计其数。三日后,有人望见葬处有白虎蹲踞其上,故名曰虎丘山。后来的秦始皇、东吴的孙权,都曾来过此地盗宝求剑。
    因为阖闾去世前交代过夫差:“必毋忘越”。所以夫差当了大王之后,就专门安排一个人站在他的宫廷门口,只要看到他出入经过,那个人就会大声地喝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之父吗?”(《列国志》作“尔忘越王杀尔之祖乎?”)夫差就会回答:“不敢忘!”
    天天如此,以提醒自己,不能有丝毫松懈。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94年,春二月,吴王夫差守孝已满,乃告于太庙,兴兵三万,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从太湖取水道讨伐越国,报仇来了。
    消息传到越国,越王勾践聚集群臣商议,如何出兵迎敌。
    勾践手下有两位外籍大夫,一个是文种,一个是范蠡。
    文种本是楚国郢都人,为躲避战乱,定居于越国,做了勾践的谋士。
    范蠡的父亲本是晋国范氏家族后人,但因为只是范氏旁支,在晋国没前途,便来到了楚国。到范蠡这一代,楚王非宗亲贵族而不用,也不好混,他就去了吴国,可吴国人才济济,霸业已成,也难以出头。因此于几年前越国招贤纳士,范蠡就来到了越国。
    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越国人,但很受勾践器重。
    此时此刻,大夫范蠡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吴国这次有备而来,其志愤,其力齐,不要激怒他们,不可正面冲突,只宜坚守不出,方为上策。”
    大夫文种说:“以臣愚见,不如客客气气的向他们谢罪求和,等他们退兵之后再另图之。"
    勾践大叫道:“你们二位,一个要我坚守,一个要我求和,难道人家跑来打我,我就不能打他?”
    不听。勾践还以为是上次,要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于是召集国中所有的壮丁,共约三万人,抢先行动,悄悄越过国界,秘密埋伏在夫椒一带,准备随时突然袭击吴军。

    吴军的先头部队到时,中了埋伏,被越军杀死杀伤一百多人。勾践大喜,挥师直进,约行数里,正好遇上了夫差的主力大军,两下布阵,大战一触即发。
    夫差见越军再次偷袭,大怒,他站在船头,亲自擂鼓助威,以激厉将士,此时北风大起,波涛汹涌,伍子胥,伯嚭各乘余皇大舰,顺风扬帆而下,都用强弓劲弩射杀越军。
    吴军中的强弩大概是十二石重,约合现在六十多斤的拉力,平时训练都着重射程远威力大,对精度的要求反而不高,因为作战的时候都是一群人同时射出去的,不愁射不准目标。
    这些都是用来攻占楚国的高级装备,现在用来射杀这些越人,非常好使。
    却说当时,越兵是迎着风作战,吴军是顺着风放箭,风势越来越大,万箭齐发,如飞蝗般射来,越兵不能抵挡,成片成片的中箭身亡,遂大败而走。
    吴兵分三路追逐,右有伍子胥,赶上越将灵姑浮,一阵乱射后,把敌船都射翻了,灵姑浮万箭穿心溺水而死。左有伯嚭,赶上越将胥犴,不由分说,也是一阵乱射,毙命当场,呜呼哀哉。
    吴兵乘胜前进,登陆后深入越境,穷追不舍,见一个杀一个,杀死的越人不计其数,横尸遍野。
    勾践见大势已去,心惊胆战,自顾没命的逃跑,夫差率领吴国大军步步跟进,不给他有丝毫喘气的机会。
    不久,勾践逃亡到了固城,紧关城门,死守不出。夫差就叫吴军把固城重重围困起来,派人喊话:“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出城自首……”
    勾践知道固城终究是守不住的,他就留下范蠡,继续坚守,自己则带着残兵败将们,乘隙逃出,奔往会稽山而去。
    到了会稽山,躲进了深山之中,才总算是暂时安全了。
    勾践点阅人员伤亡情况,损失及其惨重,绝大多数人都被吴军消灭了,仅仅只剩下最后的五千人。
    “我们越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惨过,”勾践叹道,“我好后悔,没有听从范蠡、文种二位大夫的话,导致今天这个地步。我现在该怎么办?”

    而此时,吴军攻打固城越来越急,伍子胥的营地守在右边,伯嚭的营地守在左边,开始加速攻城了。因为他们一直误以为勾践还躲在固城。
    范蠡快守不住了,向勾践不停的告急,先是一天一次,后来一日三次,勾践要急疯了,恐惧万分,方寸大乱,他也没有办法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7 PM 编辑

2.4 古人行贿求生是一门大学问

8.jpeg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的大败,躲在山里不敢出来,身边仅剩五千人了,急的焦头烂额。
    眼看越国就要灭亡,大夫文种出主意说:“事急矣,如今只能与他们求和停战,方能解燃眉之急。”
    “哎!”勾践叹了口气道,“输的一塌糊涂,我们还有什么本钱与他们求和啊。此路不通,夫差现在是想要我的命啊,文大夫,你快帮我想想办法,我不想死啊!”
    文种说:“主公别急,我看吴国的太宰伯嚭这人,贪财好色,忌功嫉能,与伍子胥虽然同朝为官,但志趣并不相合,吴王夫差敬畏伍子胥,而亲昵于伯嚭,咱们不如私下拜见伯嚭,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勾践眼前一亮:“你打算去见太宰伯嚭?那你拿什么贿赂他?”
    文种说:“吴军远征在外,军中不缺吃,不缺穿,所差的就是美女,咱们选几个美女送给他,如果上天还保佑咱越国的话,伯嚭应该能起到作用。”
    于是,勾践连夜寻找美女,仅找到八名宫女,为她们强行打扮一番,再加上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让文种深夜来到吴军的左营,求见太宰伯嚭。

    只见伯嚭高坐在上,轻蔑的笑着,不理不睬。
    文种跪在地上说:“我们国君勾践,年幼无知,得罪了上国,现已悔恨无及,特派我来求见太宰,这是我们国君的一点心意,还请太宰大人笑纳。”说着,献出贿赂的礼单,双手奉上。
    伯嚭看了礼单,心中似有所喜,开口问道:“你来见我做什么。”
    文种跪着说:“我国国君愿意归附吴国,越国从此成为吴国的臣子,永不反叛!这些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太宰大人多多通融。”
    伯嚭干笑了一声,傲慢的把礼单扔还给文种:“越国,这个世界上很快就再没越国了,破灭只在早晚之间,所有的一切,哪一样不归我们吴国所有?我要你这区区之物作甚?”
    文种回答说:“想灭亡越国,也没那么简单,越兵虽败,但还有精兵五千,若拼死一战,鱼死网破,吴国也一定会付出代价!即使吴军战胜,我们国君勾践失去了越国,他肯定会将国库的积蓄全部烧毁,然后窜身异国,从此投靠楚国,或者齐国,吴国将了无宁日。”
    伯嚭想想,好像说的也是。
    文种又继续说道:“太宰大人,您想啊,就算吴国把越国全部占领了,然而大半所得都会归于吴国王宫,而您和诸将们,不过仅仅只能瓜分得其中的百分之一二,何况困兽犹斗,背城一战,尚有不可测之事乎。"
    一席话,说的伯嚭不觉微微点头。
    文种又指着单上所开的美人说:”我们越宫暂时就只有这八个美女了,如果我国国君可以侥幸留下一条活命的话,回去后定当竭力为太宰大人到民间搜求比她们更漂亮的美人……”
    伯嚭站了起来:“文大夫,这事儿我说了不算啊,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国君虽然是夫差,但真正说话有分量的人是伍子胥啊,文大夫为什么不去右营找伍子胥呢?”
    文种说:“文某之所以舍右而趋左,是因为我知道太宰大人绝无乘危害人之心。伍子胥一心要灭越国,若做成了此事,必然又是他大功一件!我私下为大人着想,要是太宰大人能够一力主和,存留越国,使越国归顺于吴,作为附庸,这对吴王来说,其实一样,都是得到了越国。但这样一件大功,则完全都是太宰大人您的呀!”
    伯嚭走下阶,扶他起来,让他坐着说。
    “贺喜大人!”文种继续说道,“大人如果促成了此事,请和成功后,我国每年向贵国进贡时,大份先送来太宰府,小份后送进吴王宫,其他将领都没他们的份。从此以后,越王名义上是吴王的臣子,但实际上却是您的臣子,整个越国也将成为您的附属之地!”
    伯嚭收下了所有的礼物,留文种于营中,把他当作贵客款待。

    第二天一大早,伯嚭就带着文种,见吴王夫差来了。
    伯嚭先进来,把越王勾践派文种前来请和之意向夫差汇报了一下,话还没说完,夫差勃然大怒道:“岂有此理!越国与寡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能与他们讲和?”
    伯嚭回答说:“大王不记得孙武曾经说过吗?‘兵者凶器也,可暂用而不可久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越国虽然得罪了我们吴国,但是他现在已经认错服输了,愿意成为吴国的臣子,诚心归顺大王您啊!”
    吴王夫差不置可否。
    伯嚭又说:“越国受了重创,可任由我们摆布,但若逼急了,狗也会跳墙,勾践将焚宗庙,杀妻子,把金玉都沉到江中,率五千人亡命死战,难道我们就没有损伤?就算费很大劲儿把勾践杀了,若越人不服,再立一位越王,难道你把他们统统都杀光不成?”
    吴王夫差还是不置可否,一言不发。
    伯嚭又继续说道:“孙武当年还说过,‘攻城其下,攻心为上’,所以,一昧的杀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接受越国投降,叫他承认以前的过错后,再赦免他的罪行,就可以为我们显名;不轻易灭人之国,以圣人之心存留他们的宗祀,就说明我们有义;饶勾践一命,让他继续统治越国,减少我们的征伐费用,这就是有利;越国的金珠宝器全部运回吴宫,让他们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贡一次,这就是厚实。有名、有义、有利、有实,这才是雄才大略的霸王之道啊!大王,您说是这样好呢?还是把他们都杀光了,变成一块废墟好呢?”
    夫差终于开了口:“文种在哪里?”
    在外面等候的文种,马上跪在地上,用两个膝盖跪行着进来,十分卑逊的拜见了吴王。
    夫差问:“寡人若叫勾践亲自到吴国来认罪,他肯不肯来?”
    文种趴在地上磕头说:“既然已经做了您的臣子,死生都在您的手上,勾践他敢不来服事于大王您的左右吗?”
    夫差终于答应了:“好吧,你回去,叫他过来。”

    一切都谈妥当了,夫差比较满意,伯嚭非常满意,文种也还满意,皆大欢喜。就在这时,伍子胥突然出现,他急匆匆闯了进来,板着脸,大喝一声道:“且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9 PM 编辑

2.5 吴王夫差为何不乘机灭掉越国

9.jpeg

    却说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和谈,文种心中一块石头方才落地,伍子胥突然来了。

    伍子胥早饭还没来得及吃,就急匆匆赶来了。
    到了中军营帐,也不通报,大踏步直趋闯入,一眼就望见伯嚭和文种两个,站在吴王夫差的旁边。
    伍子胥怒气勃勃,喝问夫差道:“大王!难道你已经答应他们许和了吗?”
    夫差道:“是啊,寡人已经答应了。”
    伍子胥连声大叫道:“不可!不可!”
    吓得文种倒退几步,面如土色。
    夫差问道:“如何不可?”
    伍子胥谏道:“千万不可许和!咱们吴国与越国靠的太近,势不两立,若现在吴不灭越,将来越必灭吴!”
    因为吴越两国,同处东南半湿润地区,他们地缘相邻,语言相近,很多方面的相似度都非常高,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说,这两家公司同在一块地盘上,且主营相同,缺乏互补性,只构成竞争关系。
    因此,并购是必然的趋势。伍子胥主张吞并越国,是有他的道理的。
    但夫差有夫差的考虑。
    因为越国已被打的大败,哪还翻的起浪?夫差不想把精力都浪费在一个小小的越国身上,齐国,晋国,中原的市场大着呢,他要做真正的天下霸主!与越国许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伍子胥知道他的心思,所以又劝道:“大王!如果你想挥师遥击远方的秦国、晋国,就算你打赢了他们,但他们的土地并不适合我们居住,他们的车马也不适合我们乘坐。而越国就不同了,灭了他们,我们可以住他们的地,可以乘他们的船,我这都是为国家着想啊。”
    夫差一时语塞,不能对答,只好两个眼睛望着伯嚭。
    伯嚭缓缓上前奏曰:“相国说的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咱不能动不动就灭人之国,只知道用武力,是不会长久的。同一块地盘上并存两国,是自古就有了的,比如有秦国就有晋国;有齐国就有鲁国,他们都挨的很近,如果说吴越不能共存的话,那他们就更不应该共存了。如果说吴越水居,得了他们的土地车马没用的话,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国得到其他三国的土地车马就必定有用,可他们这四个国家为什么不合并成一个国家呢?所以说,因为挨的近就要灭了人家,是没有道理的。”
    伍子胥一愣,没想到这伯嚭还挺会反驳的。
    因为这伍子胥的脾气有点暴躁,顿时大怒,叫喊道:“难道说,先王的大仇,不报了吗!不灭越国,你们对得起先王吗!当初大家都一起发过誓,现在反悔了,是想连累我伍某不忠不义吗!”
    伍子胥把死去的吴王阖闾搬出来,强烈要求灭越报仇。
    夫差无话可说,又只好两眼望着伯嚭。
    只见伯嚭不慌不忙,说道:“如果说先王的大仇,越国不可赦免的话,那么相国您和楚国的仇就更大了,那您怎么不灭了楚国报仇呢?您怎么最终还是与他们和谈了呢?您不能因为自己要行忠厚之事,就让我们的夫差大王留一个为人刻薄的坏名声啊,忠臣不是这样当的!”
    伍子胥气坏了呀,可又反驳不了他,正没处发作,夫差开口发话了:“好啦,好啦,二位都是为了国家,就不要再争了,相国且退,等越国进贡的那一天,寡人保证分你一份就是啦。”
    伍子胥恨恨而去,边走边叹道:“今天你放了越国,他们用十年生养,再用十年练兵,不过不过二十年,吴国就完了!”

    这是伍子胥与伯嚭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夫差采纳了伯嚭的意见,不听从伍子胥的劝告。
    越国究竟该不该灭掉?按《君王论》的观点,凡是有能力灭掉的,就把他灭掉;对于灭不了的国家才让他归顺,先变为附属国以后再说。
    此时的越国,应该能灭掉,但很困难,代价太高,不划算。因为夫差还要养精蓄锐,抓紧时机,北上中原,争霸天下。
    楚国以前被他们重创过,需要休养生息;晋国正面临着被卿大夫们瓜分解体的危机;齐国的齐景公老了,也面临着被田氏家族取代的危机。这些大国都处在危险期,要是等他们恢复过来了,吴国再想称霸的希望就减少了,以后的出路又在哪里?
    所以,究竟哪一种策略更优,其实谁都不好说。这正是吴王夫差的困境。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夫差选择了北上争霸,也没错。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夫差对越国“从简”处理,怎样简单怎样办,既然可以再不费力的坐拥越国的收入财富,又何乐而不为呢?而越国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签订不平等条约,敢于割肉,也不失为一种保命的策略。
    在这一点上,双方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成交。

    于是,吴王夫差与文种约定,五月中旬,让勾践夫妇一起来吴国认罪。又留一万兵交给伯嚭守在哪里,如果过了期限,勾践不来,就灭了越国!
    都交代完毕后,夫差领着大军,先回国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9 PM 编辑

2.6 范蠡自告奋勇陪勾践入吴请罪

0.jpeg

    却说越王句践被困在会稽山,喟然长叹曰:“难道我就这样困死在这里了吗?”
    这时,越大夫文种回到越国来了,把和吴国方面谈判的条件,一一都对勾践说了。
    勾践听了,心里拨凉拨凉。
    “我国几乎全部的收入都给了他们,那和灭了我国有什么两样!文种,你这不是卖了我吗!”
    “大王,该割肉时还得割肉,你不要太计较一时之得失,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咱越国还存在,就一定还有翻身的那一天。”
    “可是,你千不该万不该让寡人亲自去啊!你叫寡人去吴国请罪进贡,这不是送羊入虎口吗,只怕有去无回,我勾践这次死定啦!”
   “放心!死不了,吴王如果想杀你,那他就不会答应咱的和谈了。再说,我与太宰伯嚭都谈好了,咱们去了那边,一切有他罩着,您只要向吴王陪个罪,答应做他的臣下属国,永不反叛,他自然会放你回来。”
    越王勾践不觉双眼流泪,哭了起来。
    文种说:“五月之期转眼就要到了,大王不要为些无益之事干哭,没用的,还是正事儿要紧。”
    勾践这才收了眼泪,抓紧时间搜刮财物粮米,都一车车装好,又在国中选了美女三百多名,也一车车装好,准备出发。

    勾践以及夫人,大夫文种,三人收拾停当,将去吴国,临走之前,大夫范蠡说:“且慢!文大夫请留下。”
    文种一愣:“怎么?”
    范蠡说:“此去深入狼潭虎穴,凶险莫测,稍有不慎,即遭毒手,还是让我陪着大王一起去吧。”
    文种不服:“当初是我与伯嚭谈好的呀,你去,只怕你不熟悉环境。”
    范蠡说:“处理国家的内部事物,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我不如你;但是在外面交涉谈判,与国君们周旋,临机应变,你就不如我了,所以还是请文大夫留在国内,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辅佐危主,忍受侮辱的事,就交给我吧,我一定能让大王安全的返回!”
    史书中记载:“王曰:‘蠡为我守于国 。’对曰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 :‘诺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这个意思就是说,文种的外交谈判水平很低,只知一昧的出卖主权,虽然和谈成功,但也太不尽人意了。所以就再不要他去了。
    文种想想也是,在国内搞经济建设,开荒种地,修耕备战,是他的强项。“夫内修封疆之役,外修耕战之备,荒无遗土,百姓亲附:臣之事也。”(《吴越春秋》。)
    因此,他答应了,让范蠡陪勾践去吴国。

    于是,勾践即日祭祀了宗庙。
    出发。
    范蠡亲自驾着船来接他。
    群臣们都来到江边相送。
    文种举杯祝曰:(该诗出自《吴越春秋》)

        皇天祐助,前沉后扬,
        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威人者灭,服从者昌,
        王虽牵致,其后无殃。 
        君臣生离,感动上皇,
        众夫哀悲,莫不感伤!
        臣请荐脯,行酒二觞。

    勾践仰天叹息,默默无语。
    范蠡劝道:“臣听说,居住环境不幽静的人,胸中的志向就不深广;脸上相貌不带愁容的人,他考虑问题就想不远,(‘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代的大圣贤,哪个不是多灾多难,饱受屈辱,又何止大王您一个呢?”
    勾践说:“寡人今日去了北国,不管还能不能回来,只要国内的诸大夫们能够齐心协力,各施所长,保住越国的江山社稷,我还有什么好忧愁的!”
    说完,他一步跨到了舟上,与范蠡而去。
    越国所有来送他的大臣们,都拜倒在岸边,无不痛哭流涕。
    勾践仰天长叹道:“死,是让每个人都感到害怕的事,但我现在听到死时,胸中已经毫无恐惧了。走!”
    遂登船径去。越王终不肯再回过头来看他们一眼。

    不数日,到了吴界,先见了伯嚭,以金帛美女献之,并再三感谢伯嚭的庇护之德。
    伯嚭大喜,又问:“文种为何不来?”
    范蠡说:“国内事务繁多,文大夫来不了。我来,也是一样。”
    也行,你来也一样。于是,伯嚭马上安排时间,让勾践去拜见吴王夫差,交代他一定要态度诚恳,卑谦示弱,尤其是不能得罪了那白毛伍子胥,免得多事。并一力担承,事一办完,保证安全送他回国。
    越王这才心有稍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09 PM 编辑

2.7 历史上夫差如何侮辱勾践

11.jpeg

    夫差入侵越国,春秋上不做记载。为什么呢?《左传》解释说,夫差打了胜仗,他不声张;勾践受到勒索,也不起诉,他不找有实力的大诸侯们告状,就这样自己认栽。
    既然他们都不说,别人也就当作不知道,也就不必要写进史书了。
    用今天的话来讲,这是夫差和勾践两个人的私事,由他们两个自己私了。

    话说当时,伯嚭引着勾践,来见吴王。先把宝物美女呈上。
    勾践赤裸着上身,跪伏在阶下:“东海役臣勾践,不自量力,得罪了上国,诚蒙大王厚恩,得保须臾之命,不胜感戴!勾践谨叩首顿首。”
    夫差道:“寡人若想杀你,你今天还会跪到这里吗?”
    勾践又赶紧磕头道:“臣罪当死,惟大王怜之!”
    伍子胥正站在旁边,目若熛火,声如雷霆,大喝道:“鸟儿在天上飞过时,那么难射,人们还想把它射下来,何况它就停在这么近的门前?勾践为人阴险,一旦放虎归山,再想逮着他可就难了!”
    夫差摇摇头:“寡人听说诛杀已经降服归顺了的人,很不吉利,上天也不喜欢这样,会祸及三世的。”
    伍子胥见吴王不用其谏,愤愤而退。
    伯嚭暗喜,于是便劝吴王早早放了勾践。但吴王依然不置可否。
    吴王夫差又问勾践,你们越人屡屡偷袭我国,这是强盗行径,野蛮作风,对于我国造成的损失,你打算怎么赔偿。
    勾践答应,每年春秋两季按时纳贡,从此成为吴国的属国,夫差的臣子,严厉约束越人,永不反叛。
    夫差又问,因为你们越人闹腾,耽误了我国进军中原的宏图大计,你怎么赔偿我们的误工费。
    勾践说,把我老婆赔给你,当小妾,另有民女若干。因为文种上次来谈判的条件中就有“勾践请为臣,妻为妾”这一条,(《史记》),所以勾践就把他老婆带来了。
    夫差一看,哎呀,好丑,不要。其他的美女都收了。
    最后,夫差又问,我国的先王(吴王阖闾)是被你们害死的,你赔的起吗?
    勾践实在是赔不起,要赔,那就只有抵命了。所以勾践又马上趴在地上磕头,连连求饶。
    夫差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这样吧,你为我打工做杂役,我按高薪跟你结算,你把这笔账结清了就放你回去。
    于是,夫差在吴王阖闾的坟墓旁边筑了一间小石房子,让勾践住在死去的阖闾之侧,叫他静心反思忏悔,改过自新。
    勾践不得已,想回也回不去了,只得与夫人、范蠡三个人,同挤在这一间矮小的石室里。
    《吴越春秋》上记载:“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什么意思呢?
    勾践没有衣服穿,只在腰间裹着一条围裙。犊鼻,就是和短裤、围裙之类比较近似的一种简单服饰。头发就用稻草缠着扎一下,蓬头垢面的,上身赤裸着,和其他的奴隶们无异。
    夫人穿着没有花边修饰的粗布裙服,(裳指下衣),上身穿着“左关之襦”,襦是什么服饰呢?是和给幼儿喂饭时系在幼儿胸前的围嘴儿大小的短衣。
    夫人的工作是,清除马粪,扫地,洒水。
    勾践的工作是,割草,养马,洗车。
    吴王每当驾车出游的时候,勾践就自动的跪在地上,让吴王踩着他的背蹬车而上,然后爬起来跑到前面,牵着马儿步行。遇到人多的时候,吴国人就都指指点点的说:“快看,快看,这个人就是越王!”勾践听到后,就忙把头低着走路。
    从此,勾践做了夫差的奴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卖身打工还债的君王。
    这件事,夫差既没听伍子胥的杀,也没听伯嚭的放,而是折中处理,把他囚禁为奴,并说,放你走,很容易,要杀你,更容易,我不是存心想侮辱你,这是在挽救你。
    如此之后,伍子胥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而伯嚭则经常私下去为勾践送点吃的,怕他挨饿,叫他再暂且先忍一忍,一定会想办法找机会,放他回去。

    勾践夫妇住在石室的时候,大夫范蠡朝夕侍侧,寸步不离。他的工作是拾柴薪,挖野菜,为他们熬稀粥。几个月下来,三人饿的形容枯槁,面目全非。
    忽一日,夫差召勾践入见。勾践跪伏于前,范蠡立于身后。
    夫差对范蠡说:“寡人听说,好女人不嫁破败之家,好男儿不官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已快亡国,你陪着他为奴,岂不悲哉?寡人可以赦你无罪,你若肯弃越归吴,寡人定当重用,去忧患,取富贵,你意下何如?”
    勾践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一句话也不敢说,他生怕范蠡跳槽,攀上高枝,离他而去。
    只见范蠡稽首而对曰:“臣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臣在越国不忠不信,不能辅越王为善,得罪了大王,幸大王不加诛杀,得君臣相保,臣愿足矣。不敢奢望富贵。”
    夫差说:“你既不移其志,还是再回到石室去吧。”
    于是,范蠡又陪着勾践一同回到了石室。又继续着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不知出路何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14 PM 编辑

三   儒家兴起

3.1 孔子如何为君王们答疑解惑?


0.jpg

    吴国攻打越国,摧毁会稽时,获得了一件稀世珍宝:古代的巨骨化石,一节骨头,就有一辆车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骨头。吴王夫差很想弄明白,于是,他就请教了当时全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请教的谁呢?请教的孔子。
    孔子就是当时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了。因为问别人问不出呀,只好跑去问他。
    吴王专门派出使者团,带着礼品,来到鲁国,访问了大名鼎鼎的孔子老先生,希望他老人家能够给出个权威的答案。
    吴国使者见到孔子后,询问道:“您老知道天下什么样的骨头最大吗?”
    孔子回答说:“很久很久以前,大禹召集群神都到会稽山来开会,防风氏迟到了,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
    吴国使者瞪大了眼睛:“大禹王还曾召集群神开过会?世界上真的有神吗?那谁又是神呢?”
    孔子告诉他说:“守着山川祭祀的,就是神,负责兴云致雨造福天下;守着土地和粮食的,就是公侯,负责管理百姓劳作生产。他们都是王的下属。”
    吴国使者听了又问:“那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
    孔子说:“防风氏的后代汪罔氏之君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为釐姓,他们是巨人族。在夏朝、商朝的时候叫‘汪罔’,到了周朝时又改叫‘长翟’,现在是叫做‘大人’。”
    吴使又问:“人的身高有多少?”
    孔子回答说:“身高最矮的只有三尺,高的则为十倍,大概有三丈高,数得上是最高的了。”
    吴国使者听了,佩服的五体投地,说了四个字:“善哉,圣人!”(出自《史记》。)
    既然孔子老先生都说了,这个大骨头是防风氏的骨头,那就是防风氏的骨头。连天下最强悍的吴国都称赞孔子了不起呀,是个圣人!孔子的名声当然也就更大了。这一年,孔子大概是58岁。

    其实,早在十年前,应该是在公元前505年,还有一件有关孔子更为神异的事,也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
    当时执掌鲁国政权的人是季桓子,为三桓之首,鲁国的头号大贵族。
    有一天,季桓子挖一口井,从地里挖出了一个玉缶,缶,是一种瓦器,样子像个水缸,里面居然有一只羊。
    挖井的工人大吃一惊,太怪异了,从没见过如此之怪事,慌忙跑来向季桓子报告。
    当时呢,有人向季桓子推荐孔子,说孔子这人非常不错,应该让他出来做个官儿,欲定内外之变,非用孔子不可。季桓子就把孔子找来,和他交谈了几天,云里雾里,深不可测,对他非常的佩服。
    挖井工人把地下挖出一只羊的事汇报了季桓子。
    季桓子正想试一试孔子的学问究竟有多深,便嘱咐说,你们都不要声张,让我先问问孔子。他就把孔子叫来喝茶,大家都坐好后,季桓子问道:“孔先生,挖井的时候,从土里挖出了一只狗,您知道这是什么狗吗?”
    孔子缓缓答道:“土里面,是不可能有狗狗的。”
    季桓子说:“可是,他们的确挖出了一只。”
    孔子说:“那不是狗,那是一只羊。”
    所有人都惊呆了,连问道:“你怎么知道?”
    孔子解释说:“山里面的精怪,叫做夔、魍魉;水里面的精怪,叫做龙、罔象,土里面的精怪,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叫做‘羵羊’。你们挖井所得,是在土中,所以必然为羊。”
    季桓子问:“羵羊?这是一种什么羊?”
    孔子说:“非雌非雄,徒有其形,只是样子像羊而已。”
    季桓子马上派人去查看,果然是不雌不雄,辨不出公母。于是大惊道:“仲尼之学,果不可及!”

    孔子由此名声大噪,很快,各国的国君们都知道了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南方楚国的楚昭王,也听说了这事,他也有事想请教孔子。
    那一年,楚国被吴国占领,楚昭王被吴国人打的四处逃亡,后来吴国退了兵,楚昭王才能够从随国返回楚国。
    回去时,楚昭王坐在船上,行至大江之中,忽见水面上漂来一物,其大如斗,其色正红,漂到了昭王的船边,昭王大怪之,叫人捞起来一看,却不认识,问遍群臣,没有一个人认识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用刀剖开,里面有瓤,像似一种什么瓜,试尝之,甘美异常。
    因为大家都不认识,所以,楚昭王就派了使者,带上厚礼,专程来到鲁国,访问了孔子老先生。
    孔子对楚国来的使者说:“这叫萍实,大如斗,甜如蜜,可以剖而食之。”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叫什么,所以从现在开始,孔子说,这叫萍实,这就叫萍实了。
    使者又问:“这种东西常见吗?”
    孔子说:“萍者,是一种没有根的漂浮之物,能聚结在一起而成实,该有多么不易啊,就是一千年也很难长一个出来,就是长出来了也很难遇见。此乃散而复聚,衰而复兴的大吉之兆!只有将要成为霸王的人才能得到,(“惟霸者能获之”),你们可以回去为我向楚王表示祝贺了。”

    史书上关于孔子比较神异的事,主要的是这三件。
    今天的读者按常理来理解的话,或许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史书上的确就是这样记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常理(普及科学知识),没得点古怪玄奥的学问,谁鸟你的?又如何能够名动君王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10 04:18 PM 编辑

3.2 揭秘:孔子从多大开始当老师?

0.jpg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君主的分支,世袭贵族,官任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太宰华督因见他妻“美而艳”,遂将他杀死,而谋夺其妻。
    孔父嘉只有一个才几岁的儿子,叫木金父,被家臣抱着逃奔到了鲁国,从此,他们就成了鲁国人。
    木金父的孙子,是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大力士,在一次战斗中,他用双臂撑住敌方城门上放下来的千斤闸,让将士们进出,被誉为“鲁国三虎将”之一。
    叔梁纥虽然力大过人,但却因没有继承人而苦恼。他与正妻施氏生下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就又娶了小妾,生了儿子孟皮。孟皮因为残疾跛足,也不适合做继承人。叔梁纥便又向鲁国的颜氏求婚。
    颜氏问他的三个女儿:“叔梁纥的级别不高,虽然只是士,但他却是商朝贵族的后裔,而且他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我希望能与他联姻,虽然他年纪大了且性情急躁,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
    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吱声,最小的三女儿颜征在回答说:“听从父亲您的决定,还有什么好问的。”
    颜父说:“那就是你了。”于是,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颜征在十七岁,叔梁纥过了七十岁。《史记》称:“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个野合,指的是婚姻年龄超过了官方限制,已经不合当时的礼仪了。(男子过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则为七七四十九岁。)
    次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

    孔子一生下来,即有异相,按古书上的描述,他长的样子是:牛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间低而四傍高。所以就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
    不久,大概孔子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孔子一直不知道父亲究竟埋在哪,《史记》含糊其辞的说了四个字:“母讳之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告诉他。
    自从叔梁纥死了,颜征在也就失去了庇护,被叔梁纥以前的那个正妻施氏赶出了家门,于是,颜征在无奈的卷铺盖走人,带着孔子搬到曲阜阙里一带居住,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幼年的孔子,由单亲母亲带大,日子过的非常糟糕,《史记》称:“孔子贫且贱。”,贫,是指经济上穷困;贱,是指地位上低下。他小的时候做游戏,常常喜欢摆些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
    长大之后,身长有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有圣德,好学不倦。幼年的坎坷经历,使他逐渐意识到,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多么的不易,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人的本领,学习生活的本领,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所以,从十五岁开始,孔子就立志于求学。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又过了两年后,孔子十七岁了,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的事。
    先是孔子的母亲去世了。出于慎重,没有马上埋葬,经过打听到父亲的确切埋葬地点之后,孔子才把母亲和他父亲葬在了一起。
    接着,鲁国的头号大贵族季氏大宴宾客,宴请了鲁国士一级的贵族,(士是下级贵族),孔子听说,他也在邀请之列,于是欣然而往,去的时候,腰间还系着守丧的孝麻带。
    走到门口时,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了。
    阳虎欺他年少,不让他进去。并说:“我们老大今天请的是士一级的宾客,只有士可以进去,你的级别还不够,恕我不能放你进去。”
    孔子感到受了侮辱,一声没吭,转身就走了。
    鲁国的第二号大贵族是孟僖子,他喜欢和季氏唱反调。
    有一次,孟僖子陪同国君鲁昭公出国访问,途径郑国,到达楚国,都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他发现,作为礼仪之邦的鲁国,竟然没有“南蛮”楚国的礼仪周全,顿时内心感到自责,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
    这一年,孟僖子在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史记》。)
    他希望鲁国能够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礼仪,能够帮他实现梦想的,在他看来,还只有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孔丘。孔丘虽然地位低下,但他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本该是继承宋国君位的,但把江山让给了弟弟,从此他们家代代都是君王的辅臣。
    所以,孟僖子要他的两个儿子都拜孔丘为师。
    于是,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便去向孔子学礼。这一年,孔子十七岁,这是他第一次当老师,收下了这两个弟子。孔子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于专研学问,自学了两年后,就开始收弟子了。
    此后,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有了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帮季氏看管仓库,一年后又换了工作,去管理畜牧。他把这些正式的工作都看做是“鄙事”,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做学问才是最大的正事。所以他边工作,边授徒,到了大概二十七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办了第一所私人学校,向来自社会上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传授“六艺”。
    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仪、礼节,相当于今天的德育课;乐,是音乐,古乐器;射是射箭,射箭既是对敌的作战工具,也是狩猎的生活工具;御,就是驾驶技术;书,就是读认、写作的能力;数是算术、数学。
    孔子开的六门课程是:德育、音乐、射击、驾驶、读写、算术。
    这是第一所私人学校,相当于职校。来学的人,不分门第高低,不管富贵贫贱。
    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求知欲的,而古代的六艺又仅限于贵族子弟,所以开班之后,颇受大众欢迎,孔子的弟子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没有工作不要紧,职务不高也不要紧,走自己的路,服务于大众,难道不好吗?经过一番努力,到他三十岁的时候,靠着办私学已在社会上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独立的事业。故云“三十而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3 春秋时期因斗鸡引发的一场驱逐国君案

0.jpg

    鲁昭公时期,大权旁落,“三桓”把持朝政。
    所谓“三桓”,就是早先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他们分别形成了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大贵族。这三家逐年膨胀,架空了国君的权利,到鲁昭公时,季氏(季平子)控制了鲁国一半的军队和税赋,成为头号大贵族,专权于鲁国。

    这季平子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斗鸡。
    斗鸡,是当时鲁国贵族的一种娱乐赌博活动。
    赌博的双方,各放出一只凶猛好斗的公鸡,相互扑斗,或用尖嘴啄咬对方,或用大爪子劈击对手,场面相当激烈,直到其中一只公鸡败下阵来为止。获胜一方的主人,就可以赢钱了。
    季平子在鲁国国都曲阜的寓所与另一位贵族郈昭伯为邻。
    郈昭伯也是鲁国的大臣高官,实力仅次于三桓,他也非常酷爱斗鸡。于是,季平子和郈昭伯两家常以斗鸡为乐,聚在一起豪赌。
    这季平子有些聪明,为了取胜,他每次放出公鸡的时候,就在鸡翅膀上偷偷抹一些芥子粉。
    芥子粉是一种磨碎了的植物药材,味辛辣,有很强的刺激性。
    于是,郈昭伯的公鸡放出后,斗不上三五个回合,就要落入下风。因为只要一啄咬到对方的翅膀时,芥子粉的威力就出来了,辣的郈氏的公鸡难于继续,像中了邪一样。
    郈昭伯逢赌必输,连败几场,无论用多么雄壮、凶猛的公鸡,都难于取胜,直到一只大公鸡被弄瞎了眼睛后,郈昭伯才发现了芥子粉的秘密。
    好你个季平子!居然作弊!
    郈昭伯也不声张,他悄悄制作了几副精致轻巧的小铜钩,套在大公鸡的两个鸡爪子上,让公鸡们都带着暗器上阵。
    这样一来,郈昭伯的鸡一上场,老是要不了几个回合,就把季平子的大公鸡抓瞎了眼睛。于是,郈昭伯把输掉的钱又赢了回来,还有多的。
    这件事终于被季家的人发现了,于是矛盾扩大,季平子一怒之下,就侵占了郈氏的房屋土地,据为己有。

    郈昭伯当然不服气,他就跑去向国君鲁昭公告状。
    此时,还有一个贵族臧昭伯也在向鲁昭公告状,说季平子太霸道,把臧氏的一个家臣给扣押了。
    鲁昭公对季平子专权早已不满,一直想搞翻季平子,恢复公室的权力,为了铲除
三桓,鲁昭公平时没少下工夫,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好几家大夫都对季平子心存不满,应该可以联合他们。
    于是,鲁昭公表示支持郈氏、臧氏,下令出兵,包围了季平子。
    季平子没料到鲁昭公会突然对他下手,想跑已经来不及了,看看四周都是军队,无法逃命,这才慌了神,他登上高台,高声请求说:“主公听信小人谗言,就是要杀我,也要先查清我的罪过呀!”
    鲁昭公根本不听,不理他。
    季平子又恳求说,愿意归还从郈氏抢来的封地,并且自己从此搬出曲阜。
    鲁昭公说,不行!
    季平子又让步说,愿意赔偿财产,自己把自己囚禁在家里,我从今以后,足不出户,再也不管任何事了,这样该可以了吧。
    鲁昭公说,不行!
    最后,季平子无可奈何地说,放我走吧,我的全部家产,都给你们拿去,只留我五辆马车,让我从此离开鲁国吧。
    鲁昭公还是说,不行!
    郈、臧两家的人,一起大喊道:“必须杀了他!”
    季平子绝望了。

    却说三桓中的第二大家族叔孙氏,他们也得到了消息,知道季平子这次是死定了,都在惋惜叹息。
    叔孙氏家族里的人聚在一起讨论: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季氏了,那么,究竟是没有季氏好呢?还是有季氏好呢?哪个更有利?
    大家都说:“没有了季氏,那很快也就没有我们叔孙氏了。”
    于是,大伙儿一起喊道:“走!救季氏!”
    叔孙氏家族里的精兵强将们,纷纷拿起武器,倾巢出动,赶了过来,二话不说,直接冲向国君鲁昭公开战!一交手,就把鲁昭公打的大败。
    三桓中排第三的孟氏,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当他们看到叔孙氏已经和国君开战了,便也毫不犹豫的扑了上来,帮助叔孙氏,一起攻打国君。结果,郈昭伯成了冤大头,被孟氏剁的稀烂。
    季平子的家臣阳虎,也带着季氏的兵马,与叔孙氏、孟氏三家合兵一处,横扫千军如卷席,将国君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鲁昭公吃了败仗,气急败坏的叫道,反了!反了!你们都想造反吗!边喊边跑,一路逃亡到齐国去了。

    鲁国没有了国君,以季平子为首的三桓家族,继续掌控着鲁国的朝政。他们又立了鲁昭公的一个弟弟,作为鲁国新的傀儡君主,以供他们操纵,这就是鲁定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4 孔子所称“陪臣执国命”的牛人是谁?

0.jpg

    阳虎和孔子长的非常相似,居然也有着圣人的模样。所以孔子很讨厌这个人。

    鲁昭公想杀掉季平子,就联合了一些平时对季氏不满的人,一起向季平子发起了突然袭击。
    这时,三桓中的叔孙氏、孟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果断出兵,帮助季平子共度难关,三桓兵合一处,打败了鲁昭公的军队,把鲁昭公赶出了鲁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接着,三桓又立了鲁定公为傀儡国君,继续供他们操纵摆布。
    在这次征战中,阳虎执掌着季氏的军机大权,立下了赫赫战功。
    阳虎这个人,很不简单。从一个看大门的,做到季氏的家宰,容易吗?季平子掌控鲁国,需要人才,阳虎就是因为才能卓越,靠着才华与实干,功勋所积,做到了季氏家臣中的“老大”。
    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没有什么家族背景的人,出生卑微,但是都有着一颗不屈的心,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尽管取向不同。

    不久,季氏的掌门人季平子去世了,儿子季桓子(季孙斯)继位。
    季平子死的时候,嘱咐阳虎和仲梁怀这两个托孤家臣,要他们好好的辅佐少主。二人都答应的好好的。
    但是,季桓子年幼,不能操控家族事务,阳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想除掉仲梁怀,一个人独霸季氏,就去联络费邑的邑宰公山不狃,公山不狃一开始还不太同意。
    一天,仲梁怀陪同季桓子经过费邑时,公山不狃盛情款待他们,季桓子对公山不狃很尊敬,很客气,而仲梁怀却没把他当回时,瞧不起他,不怎么尊敬。
    公山不狃脑怒了,立刻去找阳虎,表示同意阳虎之前的计划,两个实力派人物联合起来,一拍即合,发动兵变,驱逐了仲梁怀,并软禁了少主季桓子。
    阳虎要求季桓子授权给自己执掌季氏,季桓子胆小,屈服了,与他盟誓立约,承认阳虎为季氏的代理人。季桓子表面上仍然还是家主,但实际上已经沦为傀儡。
    从此,阳虎一手遮天,独大于季氏,在季氏家族中干起“挟天子令诸侯”的勾当,把自己认为靠不住的人,统统踢出了国门。
    不久,叔孙氏的掌门人也去世了,儿子叔孙州仇继位。叔孙州仇同样年幼,不能理政。同时,孟氏的掌门人孟懿子也是一样的年轻无能。
    鲁国的三桓这三家大贵族,都是幼主在位,不懂家国大事。
    这给阳虎提供了绝好的机会。阳虎操纵季氏,很快就控制了三桓。控制了三桓,也就等于是控制了鲁国!连国君鲁定公也要听从他的,整个鲁国的政令,居然都是从他这个“小人物”那里发出来的。
    既是英雄操纵了时势,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
    这个“小人物”比一个国家的国君还要牛!

    孔子把这种现象称为:“陪臣执国命”。
    所谓“陪臣”,简而言之就是臣子的臣子。季氏是鲁国的臣子,阳虎是季氏的家臣,也就是鲁国国君臣子的臣子。居然由这样一个身份低贱的下级人员,控制了君王,执掌着鲁国的国命。
    此时的孔子还没有做官,他正带着一帮弟子们整理《诗》、《书》、《礼》、《乐》,他的弟子日渐增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孔子为什么不做官?因为他瞧不起阳虎。
    是瞧不起他的才能吗?可阳虎的才能远胜于常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是瞧不起他的品行吗?或许有一些,但阳虎的理念与孔子不同,他也有“忠”的一面,却没孔子那么迂腐,阳虎曾说:对于贤明的主上,我们要忠于他,铁了心跟着他干;对于昏庸的主上,我们要搞他的鬼,甚至取代他!
    归根究底,还是瞧不起他的身份。你一个低贱的下人,居然能够呼风唤雨,指挥国君,这不都乱套了嘛。出身低微,还不老老实实做人,也就僭越了礼法,背离了正道。就鄙视你这种人!
    所以孔子不做官。讨厌这个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孔子的天敌逼着他出来做官

0.jpg

    阳虎,一个毫无家族背景的人,靠着自身才能爬上了权利的顶端,成为鲁国的第一权臣,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
    在春秋时期,一个人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家族底蕴。阳虎却没有,他认为自己底子不厚,势单力孤,他就考虑着提拔一些不得志的或是和他一样出身卑微的名流贤士、寒门子弟们来辅佐自己。
    这一时期,阳虎提拔了大批的没有家族背景的人才。而大名鼎鼎的孔子,也正是他眼中的人才,很想把他拉入到自己旗下,为己所用。
    但是,孔子很讨厌这个人。

    《论语》中有一则关于阳虎与孔子的正面交锋。
    孔子虽然出身卑微,但却门徒众多,声名显赫。阳虎希望把孔子纳入自己麾下,就有心笼络他,想要提拔他出来做官。
    怎样才能打动他呢?阳虎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孔子这个人对于美食颇为注重,喜欢吃一些好吃的东西,于是,他就派人送给了孔子一只烤猪。
    按照他的计划,好礼的孔子在收到这只烤猪后,心里一定过意不去,必然会回访拜谢。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接纳他了。俗话说的好,“吃了人家的嘴软”,孔子也一定会顾全这点面子上的事儿。
    烤猪送过来了。
    孔子望着这只香喷喷的烤猪直发呆。
    大家都知道的,他是春秋时期最有智慧的人了。他从这只简单的烤猪里面,看出了 许多复杂的问题。所以他会发呆。
    如果我不接受,会是某某某情况;
    如果我接受了,会是某某某情况;
    如果我接受了而不回礼,又会是某某某情况;
    如果我接受后再向他回礼,又会是个某某某情况。
    他把所有的可能都假设了一遍之后,最终识破了阳虎的诡计。
    他讨厌阳虎这个人,一想起阳虎,他就浑身难受,不自在,他想起十七岁那年,季氏请客,他欣然而往,却被阳虎拒之门外,尴尬的不好向任何人说起。
    现在,阳虎想利用自己了,就送个烤猪过来,他当然不肯轻易就范。
    怎么办呢?
    如果不回礼,好像自己没礼似得。如果回了礼,又好像自己和他这种人是一路货色似得。真是左右难办啊。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回礼是必须的,但必须得乘着阳虎不在家的时间去回礼,这样,自己礼节上并无过错,同时也避免了与阳虎的直接见面,岂不两全其美?
    所以他就派出了他的几个得意门徒,前去侦察阳虎的行踪,打算趁着阳虎外出之时便去登门拜访。
    弟子们侦察到了阳虎的动向,知道阳虎这天不在家,于是,孔子便登门拜访而来了。

    岂不料,这阳虎是技高一筹呀,他知道孔子会如此行事,所以,他并没到别处去,而是守候在孔子的必经之路上,专等他到来。
    结果,冤家路窄,二人在半路上碰了个正着。
    遇上了,总得说个话吧。孔子又是浑身的难受,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那阳虎说道:“孔丘,你来了,我在此等你多时了。”
    孔子诺诺而上,忙向他敬礼。
    阳虎又说:“孔丘,你过来,我有话问你。”
    孔子只得上前,听他问话。
    阳虎看着一脸窘迫的孔子,问他道:“一个明明有着治国才能的人,却躲藏起来,不肯为国效力,听任国家迷乱,这样的人,能叫‘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能。”
    阳虎再问他道:“一个明明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人,却老是坐失良机,蹉跎岁月,这样的人,能叫‘智’吗?”
    孔子只好再答:“不能。”
    最后,阳虎对孔子缓缓说出了八个字:“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怎么样,这阳虎的境界,比圣人如何?
    一番交锋下来,孔子处处落于下风,避无可避。
    而阳虎则高高在上,游刃有余。连续三次向孔子发难,你标榜仁,我就用邦国大义相责,看你是否真的仁,你标榜智,我就拿你的个人业绩说话,看你是否真的智,弄的孔子手足无措。最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他,时间是不会等人的,我们的年龄也都不小了,应该珍惜时光,把握机遇,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特别是阳虎所说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一句,堪称经典名言,后来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许就是受的他的启发吧。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孔子也就只好说,那好吧,我同意出来做官就是了。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一年,孔子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在他最讨厌的人的力邀下,决定了要踏入鲁国政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6 春秋奸雄之阳虎的末路

3.6.jpeg

    鲁国的三桓瓜分了鲁国的政权、兵权与财权,鲁定公完全被架空,手下连个大臣也没有,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而这三家大夫的家臣们,也依葫芦画瓢,架空了各家族的首领。
    季氏家臣阳虎,勇力过人,智计百出,野心勃勃地夺取了季氏的所有权力,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
    阳虎的权利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或许是为了他个人进一步的野心膨胀,又或许真的是为了国家着想,总之,无论如何,他都觉得,三桓的势力必须铲除。
    于是,他也和以前的那个鲁昭公一样,准备对三桓下手了。

    公元前502年,也就是鲁定公八年九月,阳虎将三家中不得志的家臣们都集中到一处密商,决定十月的时候,乘着鲁君祭祀先祖的时机,发动政变,杀光三家的嫡子,扶立各家的庶子顶替。
    不料,早有提防之心的孟氏用重金收买了阳虎的手下,预先了解了阳虎的大致计划,并暗中通知了季氏和叔孙氏。
    到了十月,鲁定公祭祖这天,阳虎亲自带着车队,来到季氏的门前,请季氏登车,又让他的弟弟阳越押后。
    车的左右两边,全是阳虎的心腹。季氏虽是一家之主,却像被绑架了一样,完全处于阳虎的掌控之中。
    季氏将这些看在眼里,佯作不知。他假装作去整理鞋带的样子,俯下身去,悄悄对驾车的马车司机林楚说:“你能把车赶到孟氏那边去吗?”
    林楚应该是被他们买通了的一个人,当即微微点头会意。
    车队缓缓前进,阳虎的大部队走在前面,季氏和阳越走在后面。
    行到一个岔路口时,那个马车司机林楚突然挽辔向南,猛抽几鞭,马儿顿时受了惊吓,吃不住痛,嘶鸣一声,狂窜而出。林楚挥鞭不止,朝着马儿没命的狂抽。
    就这样,季氏的坐车成了脱缰野马,逃离而去。
    跟在后面押队的阳越一见不对,慌忙张弓搭箭就射,但为时已晚,季氏已经逃走了。
    季氏逃出了曲阜南门,来到孟氏的地盘上,大叫道:“快来救我!”
    早已等候在门边的孟氏将季氏接了进来,急忙关闭栅门,三百名弓箭手,各就各位,埋伏在栅门的后面。
    不一会,阳越追来了,孟氏一声令下,乱箭齐发,如飞蝗般射来,阳越当场被射成刺猬一般,从车上倒栽了下来。
    却说走在前面的阳虎,忽然发现后面的车队不见了,急忙转身回走。这时,阳越的手下逃回来说,阳越已被乱箭射死,季氏也已躲到了孟氏那里。
    阳虎大怒,率领手下冲入宫中,劫持了鲁定公,押着鲁定公出宫,路上又碰到了叔孙氏,也一并拿下。然后,调集鲁定公的宫中卫队和叔孙氏的家兵,逼着他们一起去攻打孟氏。
    孟氏出尽所有的家兵,与阳虎展开激烈的搏斗,叔孙氏见有机可乘,便在阳虎阵后大叫:“阳虎败了,阳虎败了!快逃命啊!”
    顿时,人心涣散了。毕竟血浓于水,三桓又汇合到了一起,对阳虎进行反扑。
    阳虎在战败不利的情况下,率领着甲士们返回公宫,抢夺了大量的宝玉财物,落荒而逃。

    三桓再一次的胜利了,终于打跑了阳虎。
    阳虎也沿着以前那个鲁昭公的逃亡足迹,先逃到了齐国,后再逃到了晋国。
    到了晋国之后,晋国的六卿之一赵简子(赵鞅)收留了他。
    从这之后,阳虎就做了晋国赵氏家族的家臣。等于是又换了个老板,还继续当他的大管家。地位、级别也是和原先差不多的,
    这个人栽成这个样子了,还有人肯重用他。这太让人妒忌了。
    赵鞅身边的人,都纷纷力劝他说,阳虎“善窃人国政”,绝对不可以重用!
    但赵鞅不听。
    赵鞅这样说,一个臣子的好坏,并不完全在他本人,而在于领导者。不会用人,不善驾御,这完全是领导者的水平有问题。阳虎的权力欲强,有野心,这也没错呀!他所窃取的都是可以被窃取的权力,如果他想窃取我的权力,我就一定会固守我的政权,这其实对我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因为赵鞅深知这样一个道理:鹰虽然凶猛,但却是打猎的好帮手;鸽子再怎么温驯,也不可能为你去抓兔子。
    所以赵鞅重用了阳虎。

    消息传到了鲁国。此时,正在鲁国从政不久的孔子老先生,一听说赵鞅收纳了阳虎,心里不知是何感想,这阳虎是乱臣贼子啊,名声很臭啊,居然还收留他,重用他。
    因此,孔子诅咒道:“赵氏其世有乱乎!”
    赵氏也要乱了!因为他用了个会乱家的阳虎。
    而事实上,赵氏因阳虎之才而大治,阳虎细心辅佐赵氏,屡屡渡过危机,赵氏一族最终成为晋国最强大的世卿。所以呢,孔子的预言,也就不幸的落空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7 “强拆”鼻祖:孔子为何周游列国

0.jpeg

    孔子差不多五十岁左右才开始有了官运,步入鲁国政坛。
    五十一岁为中都宰(鲁国中都地方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绩。
    五十二岁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这个“摄”字,就跟“摄政王”的摄一个意思。表示他做的都是丞相的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丞相了。
    孔子也确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再者鲁定公光杆司令一个,也很需要人才帮他,所以孔子的官运升的很快。

    当孔子“摄相事”之后,觉得“三桓”的势力过大,国君没有实权,所以,他也和以前的鲁昭公、阳虎等人一样,想铲除掉“三桓”的势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堕三都”事件。
    周朝的时候,各级诸侯贵族们的城墙,都是有尺寸的,大概是不得超过18尺,主要是为了防范造反。
    鲁国的“三桓”,这三家大贵族,各自都把自家的城堡加高到远远超过规定的尺寸,就像三个独立的小国一样。所以,孔子建议鲁定公开展“隳三都”行动。
    隳,就是毁的意思。先把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推掉,以后再把他们毁掉。因为孔子不想和他们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

    季氏的都城是费邑,费邑的邑宰是公山不狃,这个人也想和以前的阳虎一样,操纵季氏摆布鲁定公。季氏非常苦恼,就去询问孔子。
    孔子对季氏说,因为大家都不遵守过去的礼制,所以才多出了这些个小人,要制服他们,那还得按礼制来,不如推毁掉城墙,撤除掉武装,使邑宰失去作乱的依凭,这样,上下相安,才可以长久。
    季氏就来找叔孙氏、孟氏,“三桓”聚在一起商量,认为孔子说的没错,我们的确应该遵守礼制,应该按照规定,把我们自家的都城毁掉!——只有这样才能够削弱那些尾大不掉的三家邑宰。
    于是,叔孙氏带头,率先推掉了自家的城墙。
    接着,季氏也紧跟其后,准备推掉自家的城墙。
    但是邑宰公山不狃不答应了,他公然起兵造反,带着私家兵攻打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氏等人吓得东躲西藏,大司寇孔子率兵与公山不狃展开一番激战之后,终于打跑了公山不狃。
    此后,公山不狃逃亡到了齐国,又辗转来到吴国,做了吴王夫差手下的一名臣子。
孔子打跑了公山不狃后,季氏的城墙也被推毁了。“三都”毁了两都,只剩下孟氏一都了。
    孟氏说什么都不愿把自家的都城毁掉。事情进入到僵持阶段。
    这时,季氏、叔孙氏也不再继续支持孔子了,因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只是想削弱自家邑宰的力量,而不是他们自己。
    孔子去请示鲁定公,鲁定公很忙,整天忙于酒色,不问政事,这其实只是个不想见孔子的托词。大有“你行你上”之意。
    孔子去找季氏,季氏也闭门不见。
    孔子想强行拆除孟氏的城墙,齐国的军队就已经开到了鲁国的边界上。他们正等着孔子把第三家相国的城墙一推倒,就乘机攻打鲁国。
    孔子左右为难,只好作罢。
    历史上最早的强拆事件:“隳三都”,宣告失败。孔子最终没有拆掉“三桓”,却拆掉了自己的仕途。

    孔子的弟子们劝他辞职,一走了之算了。
    但孔子还在心存幻想,再等等看,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了,如果国君仍能按“礼”把祭肉分给大夫,那么他还可以留下来。
    结果,郊祭这天,本该由鲁定公来分祭肉,鲁定公说我身体不舒服,去不了,委托下属季氏代理。季氏也如此,委托他的一个家臣来代理。
    那个家臣说,我不怕得罪人,他就代替君王为鲁国的各位大夫们分祭肉,一人一份,唯独没有分给孔子。
    这个祭肉,不仅仅只是食物肉,而是代表着身份、地位。
    不分给你祭肉,就说明已经没把你当做这个圈子里的人了。
    孔子失望之极,万般无奈之下,也和以前的鲁昭公、阳虎一样,伤心的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三个人都想打三桓的主意,最后都把自己逼走了。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身没错,但如果要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话,其难度可想而知。
    孔子离开了鲁国之后,漂泊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多年。对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来说,这真是一种不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8 司马迁把孔子放在什么位置

0.jpg

    春秋时期,要想做官,出身门第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一个诸侯国的大夫,本身就是各大家族的族长首脑。国君在各位家族族长中挑选出最重要的六位授予官职,也就是所谓的六卿。
    因此,家族势力越大,就越有竞争优势。出身寒门而居高位的情况,在历史上毕竟只是极少数而已。

    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家族也衰落了,他的身份只是士,要想有所建树,似乎很难。
    那么,孔子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地方呢?有何种谋略?何种武艺?你根本说不出,在很多人看来,孔子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而司马迁说他有智则讲了三个具体的故事:
    一是鲁国人从土中挖出一个动物,大家说是狗,孔子说是羊,因为羊是土里的精怪,就像龙是水里的精怪一样。
    二是吴国人得到一种大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长,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孔子说这是当年被大禹所杀的防风氏。
    三是陈国人的屋檐上落下一只死鹰,身上插着一支箭,长一尺八寸,没有人认识这支箭,孔子说这是少数民族肃慎的箭。
    司马迁干嘛要引用这些怪异并且也没啥意义的故事呢?究竟是想说他有智?还是想说这人不靠谱?
    孔子的治国理念,就更别提了。从西周到春秋,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旧的规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了,孔子却说是人心变坏了,没有古人淳朴了。
    提倡大家都走回头路遵守过时了的礼制,我们不想评价这样究竟好不好,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孔子他提不出更新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的理念出来。
    那他究竟厉害在哪呢?
    有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组建了一个庞大的“虚拟家族”,他成为了这个“虚拟家族”的大族长。
    这个虚拟家族不以血缘为纽带,也不受地域的局限,因此也就发展的非常迅猛。史书上说他的弟子中著名的就有十个,属于贤人这个级别的就有七十七个,再次一些的也有三千多。
    这些人分布在各国各地,其中位居高官要职的也不在少数,孔子虽不在其位,然也大有一呼百应之势。他走到哪里,诸侯们即使不想重用他,也绝不会对他不尊敬。
    因此,他这个虚拟家族的影响力,并不比现实中传统世袭家族的小。
    所以古书上用“素王”这个词来形容孔子。怎么叫素王呢?古人解释说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就叫素王。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他就是一位“虚拟君王”。
    《仲尼弟子列传》一文,详细记载了孔子的弟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群人。
    孔子说:“跟着我学习而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具有奇异才能的人。在这些人中,有的记载详实,有的简略,记叙最少的,仅有两个字的人名,仅说明有这么个人,当然,能上史书的都是重要人物。
    记载比较详细一些的,有三十五人。其中最详细的,只有一人,就是端木赐,也就是子贡。写子贡一人的篇幅,就足足超过了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可见此人的分量之重。
    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他办事通达,善于雄辩,曾经做过卫国的相,也做过鲁国的相,(两国总理),他善于经商,往来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大商人、大财团),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因此,这个人才是这个虚拟家族中的坚实后盾,儒家的重要推手!

    司马迁为各类历史人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第一类是帝王本纪,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秦、汉,记载的是中华大地上曾经出现过的各位帝王。
    第二类是诸侯世家,他们靠着继承祖先的遗产而成为帝王的下属诸侯,分布在各个地方上,成为区域性的局部领导者。
    第三类是文臣武将大贤人们的列传,这些人都有着异常惊人的杰出才能,他们靠着真才实学而成为诸侯的辅佐者大夫。他们要么外出征战满载而归;要么朝堂之上技压群臣,又要么一句话就能鼓动君王。他们普遍都具有这些能耐。
    孔子的最高职务是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诸侯鲁定公的辅佐者,按说,他应该被排在《列传》里面,但事实上又不是,因为孔子即使不在位时,他这个虚拟家族的影响力实际上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国之相的能量。
    而孔子的一帮弟子们,也都各尽所能的为这个虚拟家族的膨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司马迁把孔子的这些弟子们归到了各位文臣武将的列传中。孔子的弟子,是和管仲、晏婴、孙子、伍子胥、商鞅、苏秦、张仪等等人物一个级别的。
    孔子是哪个级别的呢?是诸侯一级的。
    司马迁写诸侯一级的各类人物,编排顺序是这样的:
    吴、齐、鲁、燕、管、蔡、陈、杞、卫、宋、晋、楚、越、郑,这十四家诸侯都是由来已久的世袭诸侯,他们代代相传,少有争议。
    然后就是赵、魏、韩、田齐,这四家诸侯原本都只是大夫,通过巧取豪夺,架空国君,最终窃取了权利,成为新的诸侯。因为获取利益的方式近似于篡夺,所以他们是有所争议的诸侯。
    以上十八家诸侯之后,就是孔子。孔子原本只是士,但他用他的方式,使他的声名地位同等于诸侯。
    紧接着孔子之后的,就是陈胜了。陈胜原本布衣草民一个,但他胸怀大志,不满于耕种,后来建功立业,也终于位同诸侯。
    按司马迁《史记》的顺序来看,孔子是介于诸侯与陈胜之间的人。陈胜是什么人,就不用多说了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5:23 AM , Processed in 0.1569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