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4:吴王阖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4: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7、孙子告诉你:怎样准确预言国家的兴衰存亡

57.jpeg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伍子胥的引荐下,认识了吴王阖闾。阖闾读了他所写的《孙子兵法》,大加赞赏。

  一天,吴王阖闾同孙武讨论天下大事,说起了晋国的政事。
  吴王突然问道:“中原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这六家大夫手中,孙将军认为他们这六家之中,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1.范氏:
    晋国的六卿之首是范氏。
    范氏是士会的后代,士会就是当年赵盾派他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为君的那个人,在回来的路上,赵盾又反悔了,不许他们回国,士会不得已,流亡秦国三年,后来赵盾用计又把他接了回来。
  在与楚庄王的霸权争夺战中(邲之战),士会为上军将,后来晋军主帅那个优柔寡断的荀林父死了,士会便升任晋国执政,成为晋国的望族。因为他的封地在范邑,所以他的后裔子孙都以范为姓。
  因此,范氏家族在当时晋国的实力最强。


    2.中行氏
  中行氏是荀林父的后代,荀林父年轻的时候是为晋文公重耳驾车的司机,所以他的资历很老,后来晋楚邲之战中,他担任晋军主帅,吃了大败仗后,他的家族排在了范氏之下。

    3.智氏
  智氏是荀首的后代,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在邲之战中,为晋国下军大夫,吃了败仗溃败时,儿子被楚军俘虏,荀首又奋不顾身的回头杀去,亲手射死了楚将连尹襄老,抓到楚庄王的一个儿子,作为互换的本钱。
  因为荀首的封地在智邑,所以他的后裔子孙就都以智为姓。智氏家族排名第三。

    4.韩氏
  韩氏是韩厥的后代,韩厥是赵衰收养的义子,为赵家的臣仆。后经赵盾举荐,当上了晋国的司马,韩氏家族才兴旺了起来。

    5.魏氏  
    魏氏是魏犨的后代,魏犨是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的大功臣,但终因一阶莽夫,未被重用,直到他的孙子辈才进入六卿之列。

    6.赵氏
  赵氏是赵衰、赵盾的后代,因为势力太大,被灭了族,只留下赵武一颗独苗,赵武十几岁时又才重新恢复了赵氏家族,又熬了二十多年后才当上晋国执政。所以赵氏家族的势力要稍单薄一些。
   
  这是晋国最大的六个家族。
  所以吴王阖闾比较关心他们的运势,就随口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当时,孙武胸有成竹,回答说:“范氏、中行氏,这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阖闾问。
  “根据他们的亩制以及收取的租赋可以看出。拿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亩小而收取的租税却是最重,高达五分抽一。横征暴敛无度,最终就必然会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五分抽一是什么概念呢,就是20%的税率,好比我们今天买彩票中了奖要交20%的税,基本上就算你辛苦劳作的收入都是意外所得。
  所以孙武推论,这样敛财的结果,就必然会导致最先灭亡。
  吴王见孙武的推论很有道理,就又问道:“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了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范氏、中行氏之后,就轮到智氏了。智氏的租税也是五分抽一,但他们的亩制却比范氏、中行氏要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这样,租税虽然同样苛重,但人民的负担却相对的稍微减轻了一点,所以,他们会后灭亡。”
    吴王又问:“智氏灭亡以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回答说:“还是根据同样的道理,那就该轮到韩氏、魏氏了。这两家的税率仍是五分抽一,但他们的亩制又要稍大一些,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人民的负担相比前面三家来说,又要稍轻一些,所以,他们残喘的时间会更长,灭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问,又接着继续说:“而赵氏的情况,又有不同。在晋国的六卿之中,只有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而且他们收取的税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宽政得人。赵氏必然会兴旺发达起来。”
  吴王阖闾听了孙武的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深表赞同。
   
  孙武的预言依据,非常的简单,但后来的历史,也基本验证了孙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从这次“孙子答吴王问”之后的第二十二年,范氏和中行氏这最大的两家就垮台了,永远的退出了六卿之列。又过了八年后,被赶出了晋国,迁居到了东方的齐国。
  又过了三十年,剩下的这四家中,以智氏的势力最大,智氏企图侵吞其他三家的地盘,不料却被三家联合起来先把他给消灭了。赵、魏、韩这三家干脆把晋国也瓜分了,分别独立成三个国家,历史也就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又过了许多年以后,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前,才把他们各个击破,灭了韩、魏,而赵国最终顽强的坚持到最后一个灭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4: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楚庄王时代大事年表

    公元前1042年,周天子册封熊绎为楚国君主,领地仅五十里。
    前704年,“沈鹿会盟”,楚国熊通称王,公开叛周。历史进入到春秋时期。
    前690年,楚武王熊通去世,其子楚文王继位,开始扩张之路。
    前672年,楚文王次子熊恽杀兄自立,是为楚成王。
    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与霸主齐桓公订下“召陵之盟”。楚国向南发展,扩地千里,成为南方大国。
    前632年,楚成王四十年,与晋文公爆发“城濮之战”。
    前628年,春秋第二霸主晋文公去世。秦穆公远征郑国。
    前627年,秦军主力遭晋国偷袭重创,从此再不能称霸中原。

    前626年,楚成王欲废掉太子商臣,改立幼子熊职,商臣探听消息后,先发制人,率兵围宫,逼迫楚成王自缢而死,商臣由此嗣位,是为楚穆王。
    前625年,秦国攻晋,又败。戎王遣使由余来秦国考察。
    前624年,秦国攻晋,晋襄公严守不出,于是秦得胜而回。
    前623年,楚穆王乘着秦晋交战之际,出兵吞并了江国。决意东进北上。
    前622年,晋国元老赵衰去世。年轻的赵盾成为晋国执政官。
    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同年,晋襄公也去世了。
    前620年,晋太子夷皋被立为晋国君主,是为晋灵公。
    前619年,周襄王去世。由于王室财政拮据,竟无法办理襄王丧事,只得去向鲁国讨钱,直到第二年的二月才安葬了襄王。
    前618年,楚穆王以斗越椒为大将,以蔿贾为副将,率战车三百辆,向北出兵中原,攻打左摇右摆的郑国。
    前617年,厥貉之会,郑、宋、陈、蔡等国都来巴结楚穆王。
    前616年,楚穆王攻打麇国,败麇于防渚(今湖北房县)。
    前615年,楚穆王讨伐江淮一带的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等小国,(号称“群舒”)。此年被楚国所灭。

    前614年,楚穆王在他的巅峰时期急病而亡。楚穆王年仅十几岁的儿子熊侣接班继位,是为楚庄王。
    前613年,赵盾代表晋国,重新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与齐、宋、郑、陈、卫、许、曹等八国结盟,齐心协力,一致对抗楚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前612年,楚庄王即位之初,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前611年,宋昭公外出打猎时遇刺,其弟公子鲍因帅得国,是为宋文公。此年,楚庄王“一鸣惊人”,灭掉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制服群蛮,扩充土地。
    前610年,晋、卫、陈、郑,联军讨伐宋国,责问宋文公弑君之罪,宋文公重金贿赂诸侯,诸侯们便承认了他的地位。
    前609年,齐懿公泡温泉时,被他的两个心腹车夫所杀。
    前608年,楚庄王出兵讨伐宋国,大获全胜,夺得战车五百乘。
    前607年,晋灵公被刺。
    前606年,楚庄王大举北进,追击陆浑戎。来到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打听传国之宝九鼎的小大轻重,王孙满说:“在德不在鼎。”
    前605年,令尹斗越椒不满楚庄王不断的翦除本族势力,铤而走险,公开叛乱。在皋浒(今湖北襄樊一带)与楚庄王对决,战败而亡,斗氏被灭。同年郑国的郑灵公被“染指”他食鼎的公子宋所杀。
    前604年,楚庄王攻打郑国,责问说:“你们为什么要杀了你们的国君?”郑国害怕楚国,便转身投靠了晋国。楚晋两大阵营对垒,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前603年,楚庄王对郑用兵,意欲拖垮晋国。
    前602年,赤狄攻晋。楚庄王继续对郑国用兵。
    前601年,孙叔敖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出任楚国令尹。孟子称“孙叔敖举于海”。此年晋国执政官赵盾去世,晋国各大家族争权夺利,陷入混乱。
    前600年,楚庄王伐郑,晋国救郑。
    前599年,陈灵公被他的臣子夏征舒射杀。
    前598年,楚庄王亲引三军,出兵陈国。杀夏征舒,占领陈国。
    前597年,楚庄王再次攻打郑国。晋军前去救援,与楚军爆发“邲之战”。此战晋军溃败的一塌糊涂,楚国从此声威大震,遂取代了晋国成为新的霸主。同年,晋国发生“下宫之难”,赵氏家族垮台。
    前596年,楚庄王在“邲之战”后,决意出兵征服宋国。
    前595年,楚庄王重兵围困宋国。宋国人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之后,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楚军同意宋国求和,宋大夫华元来到楚国作了六年人质。
    前594年,楚、鲁、宋、郑、卫、陈、蔡、许、秦、齐、曹、邾、薛、鄫等十四个国家,在鲁国的蜀地(今山东泰安西)会盟。诸侯们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了称雄中原的诸侯霸主。

    前593年,楚国名相孙叔敖去世。
    前592年,晋国郤克执政,出使齐国受辱。
    前591年,在位二十三年的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楚庄王的儿子熊审继位,是为楚共王。
    前590年,楚共王元年。鲁、晋结盟以防齐国。
    前589年,楚共王派巫臣访问齐国,巫臣乘机叛逃于晋,受到晋国重用。
    前585年,楚共王六年,为吴国的吴王寿梦元年。
    前584年,巫臣奉晋景公之命出使吴国,教吴车战,从后方钳制楚国。从此吴国开始兴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4: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8、孙子谈三等谋略:帝道、王道、霸道

58.jpeg

    吴王问谋略于孙武。
    孙武说:“谋略有三:上等谋略,为黄帝之类上等品德之人所信奉的帝道;中等谋略,为周武王之类中等品德之人所信奉的王道;下等谋略,为齐桓公之类下等品德之人所信奉的霸道。”


    (一)上等谋略:无往而不胜的帝道

    吴王问什么是“帝道”。
    孙武回答说:“以前神农氏为帝的时候,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且欲侵凌诸侯。于是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得其志。既得其志,而不夺其位,不图名利,非大仁大义者谁能为此!
    “当时蚩尤残暴,与轩辕并无怨仇,只毒害于他处,而轩辕氏不远千里为民除害,战于涿鹿,禽杀蚩尤。敢于斗争,不畏强暴,非大智大勇者谁能为此!
    “轩辕不在帝位之时,为民谋利,争先恐后;为民除害,一往无前。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安宁,所以被诸侯们拥戴为天子,是为黄帝。为民众排除万难,不辞劳苦,不言退缩,这就是帝者的无往不胜之道!”


    (二)中等谋略:无败而必胜的王道

    吴王于是又问什么是“王道”。
    孙武回答说:“胜者,慎也。慎之于始,继之于中,又慎之于终,则无败;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他人败,我胜出,故而必胜。
    “所谓‘慎之于始’,就是决策者要运筹帷幄量力而行,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做好计划工作。所谓‘继之于中’,就是要让管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执行。所谓‘慎之于终’,就是要让执行者认真做好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计划到位,胜券在握;准备到位,胸有成竹;执行到位,一锤定音。自始至终,有条不紊。这就是王者的无败必胜之道!”


    (三)下等谋略:奋勇而好胜的霸道

    吴王默然,转而又问什么是“霸道”。
    孙武说:“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失败的机理,就可以发现一些他们共同的原因。有的是在开始初期计划不周密;有的是中间过程准备不充分;有的是最后阶段执行不得力。
   “比如,在开始的谋划阶段,您如果选择了用不知道如何控制战局走向的将领,那么他一上场,肯定是不知道该如何控制战局走向的,必然会使战局失控,从而导致中间的过程、最后的执行都很被动。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胜出成为霸主,那是因为他的大臣管仲会为他谋划,善于因祸为福、转败为功。正是由于管仲能够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来辅助齐桓公,所以才能帮助齐桓公称霸。
    “从另一方面来说,其他的那些诸侯国君们如果并没什么错误纰漏,就不会给齐桓公创造征伐他们的条件。但那些诸侯国君们都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齐桓公能够取得胜利,也不是自己太强,而是对手太弱,注定了该败。
    “由于霸者的对手并不是王者,所以就不会失败;又假作王的样子,专欺负弱小的诸侯,所以他就获胜了。这就是霸者的奋勇争胜之道。”


    于是,吴王笑问:“那么你的兵法十三篇属于那种档次的谋略?”
    孙武说:“帝道失传,而后有王道;王道又失传,而后有霸道。当今周室,礼崩乐坏;诸侯专权,强国争霸。所以,我献给大王的,正是帮助您足以打败霸主的王道!”
    吴王问:“你不是说王道已经失传了吗?”
    孙武说:“当初武王伐纣,以姜太公为师,故此王道出于太公之谋。后太公受封于齐地,所以王者之师的谋略也传承于齐地。后来我的先祖陈完来到齐国避难,从此定居了下来,因此我的祖辈们才有幸能够接触到姜太公流传下来的王者之师的理念,而司马穰苴就是我们家族中最著名的一个将领。于是,我把这些汇编成十三篇,是献给王者无败而必胜的谋略。我纵观天下列强,只有霸主,而无通晓王道者,但愿吾王洪福,天命所归。”
    吴王闻之大喜,遂欲重用孙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4: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9、孙武为何斩杀吴王两位爱姬

59.jpeg

    孙武的十三篇兵法,大致对吴王阖闾讲解了之后,吴王对这个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吴越春秋》上记载:“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吴王高兴的问道:“先生,你说的虽然很好,但不知实战起来,究竟如何,能不能找个什么地方练练?”
    “行!没问题。”
  “那就寡人让你带上一支队伍,去教训教训楚国蛮子,或者越国鸟人也行,你敢不敢?”
    “不行!兵者,国之大事也,没有正当理由,没有充分准备,又怎么能随意挑起战争呢?”孙武一口拒绝了。
  吴王笑了笑,又问:“不错。既然不能轻易攻打邻国,那我就给你一只队伍训练训练,怎样?”吴王阖闾要继续考验。
  “没问题,什么样的队伍都可以训练。”
  “什么队伍都行?”吴王阖闾想了想,“你说什么都行,那我把后宫的女人交给你训练,行吗?”
  “当然行。”孙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吴王阖闾就把他后宫的三百个宫女召来,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让这三百个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挑选出吴王最喜爱的两名宠姬担任队长,右姬管理右队,左姬管理左队,都穿上盔甲,手持兵器,站在那里听命。
    这些宫女们穿上盔甲后,一手持盾,一手握剑,大家相互看了,都觉得好笑,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大家安静!现在,你们不再是宫女,而是战士!击鼓!”孙武命令身后的士兵击鼓。
    行军打仗,重在步调一致。中军指挥,鼓旗为号,孙武命令士兵示范击鼓,怎样是前进,怎样是后退,怎样是左转,怎样是右转,怎样是停顿,等等等等。
  交代完毕,孙武开始第一遍演练。
  鼓声响起后,宫女们无动于衷,都嘻嘻哈哈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孙武不动声色,继续第二通响鼓。宫女们还在笑,没有人听他的命令。因为大家觉得这只是在演戏。
  第三通鼓响了起来,有的宫女笑弯了腰,有的蹲了下来,有的干脆坐到了地上。
  孙武的脸色很难看,“大家不要笑,这一次,可能是大家没有理解,我再重复一遍。”孙武把命令和注意事项又大声讲了一遍。
  第二次演练开始了,孙武亲自击鼓。
  但是,这一次还是和先前一样,宫女们都不听他指挥,没有丝毫进步。
  孙武的脸色更难看了,“我再和大家讲解一次,两个队长请注意,约束好你们的部下。”孙武又耐心地讲了一次,开始第三次演练。
  结果,第三次演练与前两次仍无差别。
  “哈哈,哈哈哈!”宫女们笑得花枝乱颤,边笑边指着孙武,看他的笑话。
  《史记》上说:“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三令五申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依然不管用。怎么办呢?《吴越春秋》上记载:“孙子大怒,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顾谓执法曰:‘取鈇锧’。”
    鈇锧,就是铡刀。把铡刀抬了上来。
  孙武大喝道:“约束不明,申令不信,那是我这个指挥官的罪过。既以约束,三令五申,你们却不听从指挥,这就是队长的问题了,如何处置?”
  一旁的执法官回答:“当斩。”
  孙武一声令下,把两个队长抓了出来,就要当众斩首。
  此时,吴王阖闾正在远处高台上观赏孙武练兵,看到孙武要斩杀自己的两个宠姬,急忙下令叫身边的伯噽赶去救人。
    当伯噽飞奔而来时,两名宠姬队长已被按倒在了铡刀之下,吓得花容失色,浑身发抖。
    “刀下留人——!大王有令,请放了两位宠姬。”伯噽传王令来了。
    “这里是军队。大王已经任命我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必接受。”孙武转身对执法的军士喊道:“还等什么?快斩!”
  大铡刀咔的一声落下,两位美姬顿时香消玉陨了。
  三百宫女们,鸦雀无声,吓的气也不敢出。
    远处的吴王阖闾也傻了,楞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他好后悔,真不该把他的美姬交由孙武训练。
  接着,孙武叫排在第二的宫女上前,接替两个队长的位置。“你们要记好,一切行动听队长,队长若不在了,由下一个自动接替,以后都这样。”
  此时鼓声再次响起,宫女们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迈着步伐,左右进退,回旋规矩,两队没有一个人犯规。

    这一招,正是田穰苴第一次领兵时快速树立威信的狠招,孙武第一次领兵,就套用了这个模式,很快就树立了自己的个人威信。(当然,这也是后来孙武功成之后需要快速隐退的原因了。)
  不一会,鼓声停止了。孙武来见吴王,“大王,操练结束,兵已训练整齐,大王可以亲自指挥,就是叫她们赴汤蹈火,她们也不敢违抗。天下不难定也!”
    吴王忽然不悦:“行了行了,寡人知道你确实善于用兵,你回去休息吧,寡人不想再看了。”
  “看来大王也不过徒好其言,并不敢来真格的。”孙武扭头就走了。
  在一旁陪看的伍子胥赶紧劝道:“大王,我听说兵者凶事也,绝不可空试。要想兴兵诛伐暴楚,以称霸天下威震诸侯,非孙武这样的将才不可!你不用他,那谁能跨过淮河渡越泗水,去千里奔袭强大的楚国?再说了,不就两个宠姬吗?宠姬易得,大将难求,有了孙武这样的大将,还愁没有美女?”
  于是吴王大悦,终于下定了决心,重用孙武,鸣鼓会军,集结吴国大军,准备攻打楚国。吴楚之间的大战,也就由此拉开了帷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4: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0-1 08:16 PM 编辑

60、神秘的湛卢剑为何会飞入楚王宫

60.jpeg

    吴王阖闾封孙武为上将军。
    孙武牛刀小试,向楚国发起试探性攻击,一连拿下了钟吾,袭破了舒城,用计杀掉了对抗吴国的心腹大患:掩余、烛庸(吴王僚的两个弟弟)。
    阖闾大喜,便欲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向楚国的首都方向深入推进。
    孙武冷静的指挥道:“民劳,未可,恃也。”毫不犹豫的撤军,班师回朝了。
    恃,有两重意思。一是依赖,二是等待。
    凡以寡胜多, 以弱胜强,先要明于劳逸之数,依靠外界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等待真正的最佳时机出现,然后才可以猝然乘之,无往不胜。
    于是,吴国暂停了对楚国的骚扰。

    话分两头,再说楚国这边。
    一日,楚昭王在宫中睡觉,醒来之后,发现枕边寒光闪闪,仔细一看,床上居然多了一把未知来历的宝剑。
    楚昭王急忙召见善于相剑的风胡子,将宝剑拿给他看。
    风胡子看了宝剑,惊问道:“大王,您怎么会得到这把宝剑?”
    楚昭王说:“寡人一觉醒来,就看见这把剑在寡人枕边,不知此剑何名?为何在此?”
    风胡子便把此剑的来历,详细的告诉了他——

    这把剑,名叫“湛卢”剑。
    当年,欧冶子为越王铸造了五把宝剑,越王将其中的三把作为贡品献给了吴王,分别为:“鱼肠剑”、“磐郢剑”、“湛卢剑”。
    鱼肠剑是一把小巧的匕首,剑身纹路,凹凸不平,曲折婉转,寒气逼人,该剑自诞生之日起,就被预言为大逆不道的凶剑,“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后来,果在刺杀吴王僚的时候而毁折。
    磐郢剑,亦作胜邪剑,该剑在铸造之时便透着一股恶气,也被预言为凶剑,号称送死剑,言外之意,就是说拿着这把宝剑上战场的人,会有着丢命送死的厄运!
    后来,吴王阖闾的女儿死了,吴王心痛,用了许多活人百姓以及金银珠宝陪葬,磐郢剑也在其中。这磐郢剑最后竟送给了死女,埋于土下,冥冥之中,果然应了送死之剑。

    三把去了两把,还剩最后一把,即是这湛卢剑了。
    湛卢剑是一把飞剑,欧冶子采集神铁圣水耗用了三年才最终炼成。该剑巨长,通体黑色,浑然无迹,无坚不摧,却又看不出丝毫的杀气,能够感受到的,就只有宽仁与慈祥。
    这是一把仁道之剑,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它就象上苍的一只眼睛,注视着人间君王、诸侯的一举一动。“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此剑所在之国,其国运必然久远昌盛。
    现在,吴王阖闾无道,先是杀君自立,后又坑杀万人陪葬他的女儿。湛卢剑看不下去了,便飞离了吴国,来到了楚国,正所谓去无道而就有道也。

    太传奇了。
    楚昭王听的呆了,望着湛卢剑,又问风胡子:“其值几何?”
    就是多少钱一把。
    风胡子告诉他,当年湛卢剑还在越国时,该剑的起步价为:有集市的乡镇三十个 + 骏马一千匹 + 有万户居民的大城市两座。但是,因为欧冶子已经死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了呀!
    于是,昭王大悦,将湛卢剑佩带在身上,宣示国人,以为天瑞。

    湛卢剑的神奇故事,如果仅仅只是一则传说也就罢了。但事实上,它是被载入史册的真实史事。
    我们翻开《吴越春秋》,在楚昭王得到湛卢剑之前,书上有一句话:“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交代的很清楚,宝剑是从水路来到楚国的。但是什么人带走的,却没有交代。
    在楚昭王得到湛卢剑之后,书上又写道:“阖闾闻楚得湛卢之剑,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胥、伯噽伐楚。”
    这一前一后两句话,非常关键,交代了至关重要的前因后果。
    现在,我们明白了,神秘的湛卢剑为何会飞入楚王宫?真的是一把飞剑吗?无缘无故就飞到了楚王的枕头边?
    不是的。
    因为吴王阖闾想攻打楚国国都,却苦于找不到正当合适的理由。
    怎么办?吴王阖闾价值连城的宝剑突然被盗了!被谁盗了?被楚王盗了!这就是打他的理由,他要找他的宝剑。
    所以,楚昭王得到湛卢剑的后果,并不是国运昌隆,而是吴王阖闾发怒了,派出吴国大军,以孙武为将军,以伍子胥、伯噽为向导,攻打楚国来了!
    大战正式开始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0-1 08:16 PM 编辑

61、因穿着太酷而被勒索的古代君王

61.jpg

    蔡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国君蔡昭侯,是一个对生活质量有要求的人,穿着打扮,时尚前卫,很炫很酷。
    蔡昭侯请人定制了当时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银貂鼠皮大衣,两套;又请工匠打磨了极其精美的羊脂白玉佩,一双。
    他自己穿上一套皮大衣,带上一副玉佩,左看右看,非常的满意。
    还有另外的一套皮衣,一副玉佩,那是准备好了,献给楚王老大的礼物。
    这一天,蔡昭侯来到了楚国。他的这身行头吸引了众多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他很有满足感。等见到楚昭王,献上了宝物之后,楚昭王马上就把衣服换了,和他穿的一样,一裘一佩,贵气十足。
    因此,楚昭王用很高的标准来款待蔡昭侯。
    当时,楚国的令尹是囊瓦。囊瓦就是那个有名的傻大个总理,人高马大,孔武有力,智商却不怎么高,行事一贯直来直去,为所欲为。
    囊瓦看了看楚昭王,又看了看蔡昭侯,当然看的是他们俩身上的皮衣,心中爱慕不已,就叫人悄悄前来,找蔡昭侯索要那件价值连城的皮大衣。
    蔡侯当场拒绝了:“这皮衣,总共才只有两套咧,没有多的了。”
    囊瓦一听,火冒三丈,我堂堂一国总理,看上你的皮衣,是给你面子!于是,找个借口,把蔡昭侯给扣押了,派出一千个人来保护他,保护着他,不放他回去。天天做工作,让他把皮衣交出来。
    这蔡昭侯也是个硬骨头!你不放我走,我就不走了!皮衣,你休想,我看你能把我怎的!
    就这样,蔡昭侯死活不肯把他的皮大衣送给囊瓦。囊瓦也就一直保护着他不放他回去,这一保护,竟长达三年之久!为了一件皮衣。

    楚国还有一个非常小的附属国,唐国。唐国君主唐侯有宝马两匹,名曰“肃爽”,全身雪白,高头长颈,跑起来就像大雁飞翔一般,又快又稳,乃天下希有之马也。
    唐侯用这两马驾车来到楚国,拜见楚王时,又被囊瓦看到了。
    囊瓦看中了他的宝马,索要时,也被拒绝了。下场当然也是和蔡侯一样的,被“保护”了起来,不放他回去。
    唐侯被扣留在了楚国,他的一个随从问他:“两匹马和国家相比,孰轻孰重?主公,您还是把马送给他吧,舍财免灾!”
    唐侯说:“此马希世之宝,就是楚王,寡人也舍不得送,何况是他!他这人贪得无厌,想威劫寡人,寡人就是死在这里,也决不给他!”
    那个随从暗叹一声:“重畜生,轻国家,主公糊涂!”晚上的时候,他就自作主张,把两匹宝马偷了出来,连夜献媚于囊瓦:“令尹大人德高望重,主人让我献上宝马,以备您老驱驰之用。”
    囊瓦大喜,收下了两马,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唐侯放了。

    蔡国人思念他们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来做蔡昭侯的工作,你还是给他算哒,胳膊拧不过大腿,和唐侯一样,舍财免灾。
    被扣留了三年的蔡昭侯,犟不过了,最终还是乖乖的把那件皮大衣送给了囊瓦:“您老德高望重,请笑纳。”
    囊瓦收了皮衣,大笑三声,第二天就把蔡昭侯放了。

    却说蔡昭侯出了郢都,怒气填胸,走到汉江边上时,取出那块宝玉来,恨恨沉于汉水之中,发誓说:“寡人若不能讨伐楚国,还有脸再走到这个地方来,有如大川!”
    回到蔡国后的第二天,他就带着他的大儿子,蔡国太子,来到了北方的晋国。
    “从现在起,我们蔡国和楚国绝交了!我要加入你们晋国的联盟,肯请贵国出兵,讨伐楚国!就让我来做前导,为你们带路。为了表达诚意,我把我的大儿子带来了,留在你们晋国做人质。”
    蔡昭侯投靠了晋国,一心要找楚国报仇。

    晋国方面答应了蔡昭公的请求。于是,上报周天子,以王师的名义号召诸侯们都来召陵这个地方会师。
    这次大会师,到会的国家分别有:晋国、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莒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
    一共十八个国家,都积聚到召陵,召陵就是当年齐桓公与楚国签订协议的地方。十八国联军的阵势,非同小可,极其壮观!他们以晋国的士鞅为主帅,在这里成立了反楚联盟,共议伐楚大计。

    士鞅手下有个副将叫荀寅。
    荀寅看了看蔡昭侯,看到他这一身的行头,都是名牌。不知怎么的,这荀寅也就和囊瓦一样了,打起了他的歪主意。
    “老蔡,听说你有皮衣、玉佩,赠给了楚国的君臣,为什么偏偏就没我们的份呢?我们劳师动众,万里兴兵,为了谁?都是为了你呀!不知道你拿什么犒劳犒劳我们呢?”
    天下乌鸦一般黑呀!只知楚国有囊瓦,不知晋国也有囊瓦!
    你想的倒美!蔡昭侯火了,大喝道:“因为楚国人贪婪索贿,我才抛弃了他们,投向了晋国。我希望你不要和囊瓦一样卑劣!你应该多念及盟主的大义,灭强楚,扶弱小,则荆襄五千里沃土,全部都是犒劳你们的奖品!哪个利大?你自己看吧!”
    荀寅听了,羞愧不已。心中暗暗使坏,想故意让他的事办不成。
    恰巧,此时大雨连旬,十几天不晴,无法行军。
    荀寅便对主帅士鞅说:“当年最强大的齐桓公来到这里,也不敢动楚国一根毛;我国先君晋文公也仅胜了一次,此后再不敌楚国。如今国家随时可能分裂,还去主动迎击强敌,您不觉得很困难吗?”
    这士鞅也是个贪夫,再者雨季难以进兵,犹豫不前,便婉言推辞了蔡侯。各路诸侯见晋国如此,便也各自散了,回国而去。
    来势汹汹的十八国联军,原来也只是乌合之众,转眼间便鸟兽散了。蔡昭侯大失所望,不得已,只好骂骂咧咧的悻悻而回。
    走在半路上,经过沈国,沈国是一个没啥名气的部落小国,国君亲自出来迎接,他对蔡昭侯说,若是一个人的穿着与身份不太相符的话,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呀。
    蔡昭侯正气不打一处出,楚国搞不赢,晋国不敢惹,杀你个沈鸡子还是绰绰有余的!二话不说,就把沈国给灭了,沈国国君也被抓起来砍了头!理由是:责怪他们不去参加晋国的大会盟。

    消息传到楚国后,囊瓦大怒,因为沈国也是楚国的一个小附属国,于是马上率领楚国大军前来讨伐蔡国,很快就把蔡国的国都包围了。
    再到哪去找救兵呢?关键时刻,蔡昭侯就又带着他的二儿子,来到了吴国。
    他知道伍子胥在吴国,伯噽在吴国,和楚国有仇的都躲在吴国,这些人想要灭楚的意念,只会比他更为强烈!
    “我知道你们吴国想打楚国很久了,我要求加入你们的行列,一起讨伐楚国!让我来做前导,为你们带路。为了表达诚意,我把我的儿子留在你们这儿做人质!”

    吴王阖闾顿时大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2、吴楚双方对战前的布局

62.jpg

    话说蔡昭侯投靠了吴国,愿为前驱,攻打楚国。
    吴王阖闾大喜,连忙召集群臣问计。

    伍子胥说:“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我们出兵去救蔡国,这是义举,可以在天下诸侯中获得仁义的美名,而如果能够攻破楚国的话,则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厚利!大王欲想攻陷郢都,此机不可失也。”
    孙武说:“楚国之所以难攻,是因为他的属国众多,而如今晋国一呼,有十八国响应,其中陈、许、顿、胡以往都是附于楚国的,也跟着晋国跑了,说明怨恨楚国的,不仅仅只有唐、蔡两国啊。”
    吴王阖闾还有点犹豫:“晋国?晋国好像也靠不住啊!”
    孙武说:“是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完全靠得住的合作伙伴。但这种形势,正好说明了是楚国势孤之时也!晋国从北方骚扰,楚国的属国纷纷动摇瓦解,我国抓住这种势,以唐、蔡两国为左右翼,以越国提供兵员补给,利用一切有利于我们的势,对楚国形成战略包围,快速击破,兵贵胜不贵久,那么我们的主动进攻,就一定会加强这种势的进一步扩展,而这种无形的势,又一定会反过来坚定其他诸侯们的心,随着战果的扩大,并不需要我们的号令,诸侯们也会见利而动,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
    阖闾大悦。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阖闾的弟弟夫概为先锋,悉起吴国精兵三万,倾巢出动,从水路渡淮而来。


  秋天的时候,楚国围攻蔡国,到了冬天的时候,吴国就出兵攻打楚国来了,正所谓“兵贵神速”。
    《左传》上说:“冬,蔡侯、吴子(阖闾)、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
    吴军北上,沿着淮河向西,直到淮河口(今河南潢州西北),弃舟登陆,这时候已经是蔡国境内。而船只顺淮河而下,再运粮沿淮河而上。
   吴军登陆后,蔡国军队,唐国军队,迅速赶来与吴师会合。蔡军兵力约有一万,唐军兵力不足一万,三国联兵满打满算也只才五六万,但却号称十万!
    楚军统帅是囊瓦,听说吴军来的如此之快,他马上后撤,一口气撤到豫章(今湖北安陆),沿着汉水西岸,隔江布阵防守。
    吴军翻越大别山,沿着汉水东岸,与楚军隔江相望对峙。

    囊瓦想进攻,没有把握;想继续撤退,后面已无险可守。想僵持着等吴军没粮了自己撤退,但吴国正在用淮河运粮,看来是不会退的。
    怎么办?囊瓦正在发愁,左司马沈尹戌来了。
    沈尹戌是个有办法的人,当年出谋支持囊瓦杀掉奸臣费无极,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有一个办法。”沈尹戌说,“吴军主力都在对岸,令尹大人就在这里拖住他们。我带人绕过汉水,包抄淮河口,烧掉他们运粮的船只,占据大别山的三个关口,切断吴军的退路,这样,吴军无粮,又没归路,一定军心大乱。然后,令尹大人渡过汉水,我从背后杀来,两面夹击,一定大败吴军!”
    囊瓦一听,喜出望外:“好!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沈尹戌立即秘密的出发了,按计划绕道吴军的后面去。

    但是,沈尹戌一走,搞破坏的人马上就来了。
    一个叫武城黑的人对囊瓦说:“令尹大人,沈尹戌说的没道理!你看,我们的战车都是用胶粘了皮革的,吴国的战车都是实木的,如果下雨,我们的战车很容易先坏。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出击,不能坐在这里等待。”
    又一个叫史皇的人,干脆直接对囊瓦这样说:“令尹大人,楚国人一向对您老有意见,都说沈尹戌是个好人。我看他是另有图谋,想独占胜利的果实!如果这次沈尹戌打败了吴国人,那就都是他的功劳呀!估计您这令尹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咱还是别等他了,跟吴国速战速决吧!”
    囊瓦一听,脊背里冒出一道冷汗!越想越觉得史皇的话有道理。
    “我凭什么要为他耗着敌人,让他去捡便宜立大功?不行,我们明天就渡江,和吴国人决战到底!”
 
  于是,囊瓦就带着楚军渡过了汉水,去找吴军对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3、兵贵神速:孙子攻灭楚国,究竟用了几天时间?

63.jpg

    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
    吴军主力三万;楚军二十万。

    楚军兵分两路,左司马沈尹戍绕道后面去包抄;主帅囊瓦渡过汉水,来与吴军决战。
    吴军主将孙武见囊瓦人多势众,来势汹汹,约有精兵九万,便主动后撤。
    “吴国人害怕了,追!”囊瓦得意的命令楚军追击。
    第二战,未分胜负,吴军继续后撤。楚军继续追击。
    第三战,吴军还是后撤。囊瓦犹豫了,他觉得不太对劲。楚军从豫章追到了柏举,也就是从湖北安陆追到了麻城(一说汉川)这个地方。再追,就上大别山了。
    吴军在孙武的部署下有节奏的后退,因为双方兵力三万对九万,一比三,在平原地带交战,人少的一方会吃亏。所以吴军且战且退,将楚军引到了柏举这个地方,这里地势狭窄,地形复杂,人多的优势就会受到限制。
    囊瓦看得出来,吴军虽然撤退,却不是因为打了败仗撤退,并且吴军的纪律性比从前要好得多。所以囊瓦感觉不对劲了,内心开始恐慌了,他想放弃,甚至偷偷溜走的念头都有了。
    他手下的史皇说:“不行,你执掌大权那么久,一遇到困难就想跑,你叫兄弟们怎么看?你若跑了,过去的屎尿盆子全栽你一个人头上!你只有拼死一战打赢了,过去的恶名才能一笔勾销了。”

    公元前506年,冬十一月庚午日,“二师陈于柏举”。
    吴、楚两军在柏举这个地方,布阵交战,双方由此正式展开了激烈的对攻。因为战争是在柏举这个地方开始的,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次战役称之为“柏举之战”。
    一大早布阵之前,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只知道贪财索贿,不仁不义,没几个人愿为他卖命。我们抢先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散,我军主力再随后追击,必获全胜!”
    阖闾不许他冒险,还在犹豫。
    夫概回营对他的部将们说:“为臣子的就应该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有好机会,我就是拼了一死,也要抢先突袭!”
    于是,夫概率领着自己的五千前锋,直闯楚营!楚军还在布阵,突然看到不要命的敢死队冲来,顿时吓坏了胆,一触即溃,阵势大乱。
    阖闾见夫概突击得手,立即投入主力开战,三万精兵,一鼓作气,奋勇杀来,其势不可挡!楚军虽然人多,却是一盘散沙,有力使不到一处去,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史皇为掩护囊瓦逃跑,他驾着车冲在前面阻挡吴军前进,在杀死了两百个吴国小兵后,被打成重伤,死在了他的战车上。囊瓦则弃军逃亡,化装成一个商人,不敢回去,就逃到了郑国,躲在郑国做了一名富翁。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纷纷向西大溃逃。
    吴军乘胜追击,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前面就没有路了。吴军停止了追击,有意放他们过河。因为人在要死的时候,是一定会奋力反击的,楚军虽然没了主帅,但人数还是要比吴军多的多。所以就不追了。
    楚军见吴军并不赶尽杀绝,急于求生的本能,开始争相渡河。等他们渡过了一半之后,吴军突然发起进攻,将还没来得及过河的楚国人杀的大败!就地轻松解决了。
    先过河的那些楚兵们,逃到了雍澨(今湖北京山)这个地方,正埋锅造饭。当饭刚做好的时候,吴军已经从容渡河而来,楚军只得仓惶逃走。吴军就地取材,都乐呵呵的吃饱了楚军做好的饭菜,继续追击。

    再说楚国的左司马沈尹戍分兵而去。偷袭计划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听说囊瓦主力溃败,便急率本部兵马赶来救援。
    沈尹戍手下也还约有好几万未受损失的兵力,匆匆赶了过来。吴军先锋夫概在沈尹戍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了。
    吴军主力在孙武的指挥下,很快就把沈尹戍包围住。
    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身受三处重伤,仍无法冲出孙武的包围圈。
    战到最后,沈尹戍浑身是箭,已不能动弹,见大势已去,便对他的部下吴句卑说:“我的身体已经残了,不能用了,我不能死在这里受辱!你把我的脑袋割下来,带回去向楚王汇报!”
   吴句卑不忍心,沈尹戍瞪着他尽力大喝一声,吴句卑才用剑割下了沈尹戍的头颅,脱下衣服,小心翼翼的包好了,逃亡而去。

    囊瓦跑了,沈尹戍死了。领导们都不在了,原本二十万的楚军开始加速崩溃!
    孙武指挥着得胜之师,开始加速向楚国的国都方向扑进。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又经过了五次较具规模的战役,就打到郢都来了。远程奔袭楚国的计划,终于完成。
    兵临城下。郢都城内,楚昭王大惊!他完全没有想到,强大的楚国,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腐败!腐败!”楚昭王大骂囊瓦,“误国奸臣,偷生于世,猪狗不食其肉!”
    仓皇之中,楚昭王带着他的妹妹季芈以及少数亲随,弃了国都,狼狈逃跑了。楚国遂被吴国所占领。这在当时,可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

    对于柏举之战,《史记》上记载的非常简单,就这几个字:“五战,楚五败。”那么,孙子究竟打了哪五战,则没有详细记录,所以我们今天也难于复原当时的情况。
    孙子这五战五胜的精彩场景为何没有记录呢?在《左传》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吴楚两军在柏举正式布阵对抗时,是“十一月庚午日”,之后,吴军五战五胜打到了楚国的郢都,到了“己卯日”这一天,楚昭王放弃了国都,仓皇出逃而去。
    从庚午日到己卯日,是多久?是整整十天时间!
    也就是说,战斗正式打响后,孙子连胜五场,仅仅只用了十天时间,就把楚国的国都攻破了!
    十天,对于战争来说,尤其古代冷兵器作战,真的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概念。太快了!这十天内发生的每一场战斗,都是闪电战,战必胜,胜必进,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速度快到随军记者跟不上来的节奏。
    所以历史上没有孙子五战五胜的详细记录。正所谓:兵贵神速!
    在柏举之战中,孙子以三万吴兵,对抗二十万强楚,赢就赢在了一个“快”字上。
    后人赞曰: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武子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4、吴王阖闾淫虐楚王后宫

64.jpg

    楚昭王逃跑的第二天,吴军攻陷了楚国的首都,占领了楚王宫。
    一个小国快速的灭掉一个大国,在这历史上应该算是首次。面对如此空前的胜利,吴国人不知道怎样切割这块巨大的蛋糕。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在王宫里乱窜乱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男人,敢反抗的杀掉!女人,统统的留下!”

    吴王阖闾高坐在楚王的宝座上,接受百官以及唐侯、蔡侯的拜贺。阖闾大喜,在楚王宫大摆宴席,与诸君同醉。
    “楚国人称霸天下这么多年,最后被咱们干掉了,看他们还敢不敢称霸!谁称霸,老子灭谁!”
    当天晚上,吴王阖闾就住在了楚王的后宫之中。
  楚昭王的床很大,吴王阖闾跳了上去。
    “好床,好床。”阖闾赞不绝口。不一会儿,左右之人,带着楚昭王的夫人,来到了床前——让楚王夫人陪他睡觉。
    吴王阖闾看了看这个女人,也有心要她伺寝,但还在犹豫,毕竟是楚国国母,这样干,是不是影响太恶劣太令人发指了?所以他在犹豫。
    伍子胥说:“还犹豫什么!你把他的国都占有了,又何况他的妻?有什么好客气的!”据《吴越春秋》上记载:“(伍子胥)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
    吴王阖闾这才留下了楚王夫人。楚王夫人一个弱女子,谁不怕死呀,也只得殷勤服侍吴王阖闾了。
    从那一天起,吴王阖闾几乎就再没下过床了。他把楚王的妻妾嫔妃美女们全干了个遍,“淫其妾媵殆遍。”
  而吴王阖闾的亲兵们,也留在宫中保卫吴王,宫女们则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所有人都不穿衣服,见了面还不太好认。

    子山是吴王阖闾的一个儿子,他当时带着唐侯、蔡侯,一起占据了楚国令尹囊瓦的家。囊瓦是楚国的头号富户。
    蔡侯、唐侯一进门就四处搜索昔日被囊瓦勒索去的宝物。
    那件价值连城的银貂鼠皮大衣,就整整齐齐的挂放在衣柜里,好像并没穿过。那两匹肃爽宝马,也栓在马厩之中,好像也没怎么用过。
    蔡、唐二君各取了自己的宝物,转手就献给了吴王阖闾。至于其他的宝贝,根据他俩与子山的约定,囊瓦家的女人,都归子山所有,金银财宝值钱之物,则由蔡、唐二君瓜分。
    于是,蔡侯、唐侯叫来许多车辆,把囊瓦家的宝贝财货恣意运取,都一车车的拖回蔡国、唐国去了。颠簸中掉落在路上的金珠宝贝,狼籍满地,随处可捡。
    这囊瓦一生贪贿,攒了如此多的积蓄,何曾受用?
    却说子山正欲霸占楚国令尹囊瓦的夫人,这个时候,夫概来了。
  夫概领着一队亲兵,边走边四处打探,囊瓦是住哪家?一路打听而来,寻到了囊瓦的府上。
  “哎呀呀!这装修,比咱们吴国的王宫还要豪华!”夫概赞不绝口,“兄弟们,今天就在这里爽!楚王宫是大王的,这令尹府就是老子的了。”
    但是,他来迟了一步。因为子山先到的。
    子山是阖闾的儿子,夫概是阖闾的弟弟。这叔侄俩撞一块了。
  “妈的,敢跟老子抢,快滚蛋!”夫概破口大骂。
  “叔,是我先来的呀,凡事总有个先来后到啊。”子山当然不肯让出。
  “你妈的,敢跟老子讲先来后到?你滚不滚?小心老子把你屁股打烂!”夫概瞪着两个血红的牛眼睛,想冲过去揍他。
  “哎哟妈也,我走我走。”子山害怕了,赶紧给叔腾地方,又到别处找了一个大夫家去寻欢作乐。
  就这样,夫概占据了囊瓦的家,囊瓦的夫人、小妾以及女儿们,都属于他了。
    与此同时,吴国的高官将领们,也没闲着。
    他们也纷纷模仿阖闾、夫概,带着精兵,来到宫外,把楚国各位高官大夫们的家包围后,大家分而据之,“淫其妻妾以辱之。”《吴越春秋》中甚至点名了“伍胥、孙武、伯噽”等人也有参与其事,“以辱楚之君臣也。”

    至于楚昭王的母亲,也就是当年被楚平王掉包强娶的那个秦国公主孟嬴,古书上的说法不一,有的只是说有人想霸占楚王之母者,有的则是问强占楚王之母的人是谁,还有的干脆说是伍子胥睡了楚王之母。都是含糊其辞,无从考证。主流的说法是这样的:
    有人对吴王阖闾说,楚王之母孟嬴,本该为太子建之妻,因为长的太漂亮,被楚平王夺娶,如今大概三十五六岁,色未衰也。
    阖闾心动,使人召之,孟嬴不出。阖闾怒,命左右“牵来见寡人。”
    孟嬴关闭自己宫室的大门,拿起剑自卫,说:“妾闻天子者,天下之表也;公侯者,一国之仪也。礼,男女居不同席,食不共器……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
    用一番很有道理的话把吴王骂走。吴王阖闾表示惭愧,于是放了孟嬴一马,下令不得惊扰她。孟嬴因此保住贞洁,上了《列女传》的光荣榜。
    当然,这些都或许有之,年代久远已说不清楚了。

    一个国家灭亡后,不幸的人就只会更加不幸。
    而别的国家也只会在一边幸灾乐祸的看着他们不幸。在吴军的兽行下,楚国人已经不是人了,按史书的记载是“尽妻后宫,莫不战栗。”
    也许有人会问:吴国的军纪不是很严明的吗?为什么会混乱的一塌糊涂?
    《左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吴入郢,以班处宫。”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杜预注解说:“以尊卑班次,处楚王宫室。”《谷梁传》说的更详细:“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
    吴国人拿下楚国的首都以后,就按照他们的官职级别大小,与楚国女人搞速配,吴王住楚王家里,干楚王的女人;大夫干楚国大夫的女人;士兵们干老百姓女人。(后来李自成进京就是跟他们学的。)
    这表明,吴军的野蛮兽行,并非是混乱的,依然还是有序,有序的简直太可怕了。
    这真是一千零一夜之一夜!楚国沦陷后,所有的女人都遭到强奸,当时君臣宣淫,男女无别,郢都城中遂沦为禽兽所聚之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5、疯狂复仇:伍子胥为何倒行逆施

65.jpg

    伍子胥和伯嚭原本都是楚国人,他们熟门熟路,带着吴国大军占领楚国之后,开始了疯狂的复仇行动。
    杀伍子胥全家的是费无极和楚平王;杀伯嚭全家的是费无极和囊瓦。因为费无极死了,且全家被灭,而楚平王去世也有十年了,所以伍子胥的仇人没了,他想抓住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而伯嚭要抓的人是囊瓦。
    但是,楚昭王失踪了,囊瓦也失踪了。
    他们硬是寻不到人。
  伯嚭提着刀,带着亲兵,来到囊瓦家,与夫概打了个招呼:这里的女人都归你,男人请留给我。夫概答应了。
    于是,伯嚭把囊瓦家的所有男人都抓走,不分老少,一刀一个,全部杀死。报了仇后,伯嚭袖子一挥:“走,兄弟们找地方爽去!”

    再说伍子胥。
    伍子胥一边派人四处分头搜索,楚昭王究竟躲藏在哪里,一边亲自带着人来到城外探访,楚平王的坟墓埋在哪?
    经过打听,得知楚平王之墓在东门外大湖一带,伍子胥蹬上一座高高的土台(这里后来就叫做“子胥台”),极目远望,但见平原衰草,湖水茫茫,并不知墓之所在,叫人四下搜觅,也无踪影。
    伍子胥向天捶胸大号道:“天呀,天呀!难道不让我报仇吗?”
    正不知所措,忽有一个老头走了过来,作揖行礼后问道:“将军是在寻平王的墓吗?”
    伍子胥说:“平王抛弃了他的太子,霸占了他的儿媳,任用奸妄小人,杀害忠臣良将,灭了我的宗族,他活着的时候,我未能报仇,他死了,我也要把他拖出来戮尸,才对得起我冤死的父兄!”
    老头说:“平王多疑而狡诈,他知道恨他的人很多,担心死后有人挖他的坟,所以他为他的墓葬选了一个异常隐蔽的地方,——就埋在大湖的底下,谁人想得到?将军只要把湖水放了,即可得见也。”
    于是,伍子胥站在高台上指挥,先叫人潜水到湖底摸寻,果摸到一个石椁,再叫军士们挑来沙土,堆积在墓旁,壅住流水,然后,凿开石椁,里面果然有一口木棺!
    伍子胥大喜,但开棺之后,里面仅有几件楚平王的衣服,王冠,和几百斤铁而已。伍子胥看了,大失所望。
    老头说:“这是疑棺,真棺就在下面。”
    又继续挖,出现一层石板,抽去石板,果然还有棺材一口,开棺一看,里面躺着的,正是楚平王也!那时的防腐技术非常的过硬,只见平王肤肉未变,容颜未改,栩栩如生前,与活着时的差别不大。
    伍子胥一见到楚平王,勃然大怒,怨气冲天,手持九节铜鞭,将楚平王鞭之三百,打的肉烂骨折。
    于是,伍子胥左脚踏在平王的肚子上,右手去挖平王的眼珠,嘴里数列着平王生前的罪过:“你活着的时候,分不清忠奸,白长了两个眼睛,你听信小人谗言,杀害了我的父兄,岂不冤哉!”
    最后,把楚平王的尸体打的稀乱,把衣衾棺木也都毁了,全部扔弃在了原野之上。(这里后来就叫做“鞭尸滩”。)
    伍子胥仰天长啸:“父亲,兄长,我给你们报了仇!”
    为了酬谢那个老头,伍子胥送了他一些金帛:“老先生,您怎么知道楚平王埋在这里?”
    老头说:“我就是修这个墓的石工,当年楚平王命令我们五十个石工修造这座疑冢,又怕我们泄漏机密,就在完工之日把工匠们全部杀了灭口,只有老汉我一人逃脱。今日特来为将军指引,也是为那五十个冤魂解恨。”
    以上故事情节,出自《东周列国志》。列国志也非完全虚构杜撰,而是根据历史资料演绎而来的,只不过正史上的记录要简略一些。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伍子胥盗墓的经过,仅仅只有十九个字:“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吴越春秋》要具体些:“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对于伍子胥的行为,申包胥是有意见的。
    当年伍子胥逃亡时,作为好友,申包胥没有举报,放了他一马,并说:“我教你报仇,这是不忠;教你不报仇,又陷你不孝。你以后若是危害楚国,我作臣子的也不会坐视不理。你能灭楚,我必能存楚。”
    现在,申包胥躲在大山之中,他叫人带信来说:“你这样报仇,也太过份了吧!怎么说他曾是你的君主,你原是他的臣子,如今你却掘墓鞭尸,侮(戮)辱一个死者,这难道不是丧天害理到极点了吗!”
    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日暮途远,倒行逆施,伍子胥一次性为我们创造了两个成语。
    我的路有很远,但我的天已经黑了,曾经的理想,再不可能实现,叫我怎么办?那就干脆快活的胡搞一场去他娘的。
    对于伍子胥“鞭尸”,后人怀疑司马迁是不是写错了,把一个死人从坟墓里拖出来毒打算旧账,这伍子胥心理极端的扭曲变态啊!
    所以后来的人们逐渐产生了三种看法:一是肯定伍子胥掘墓鞭尸;二是没有鞭尸,只鞭打了楚平王的坟墓;三是既没鞭尸也没鞭坟。
    三种说法,互有争议,这里我们取司马迁“掘墓鞭尸”的说法。
    楚平王冤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哥哥,固然不对,那么,伍子胥引着别国的军队跑来把自己的祖国灭掉,糟践的一塌糊涂,这对不对呢?很显然也是不对的。按说,这就是“楚奸”,这就是“叛国者”。
    伍子胥怎样才能扮演好自己将来的角色?让以后的人们怎么看他?忠孝不能两全,既然“忠”已经没他的份了,那就只有在“孝”字上大做文章。
    怎样才是孝呢?为父兄报仇,这就是孝。怎样为父兄报仇呢?把楚平王从地下拖出来戮尸,要他给个说法,这就是报仇。怎样戮平王尸呢?这就顺理成章的先要攻占楚国。
    所以,攻下楚国之后,伍子胥有必要掘墓鞭尸,因为这是在复仇!这是他们的私人恩怨,与国家大义无关。只有大张其事的高调复仇,才可以体现出这种血亲间最高的道义:孝!
    否则的话,仅为祸害自己的国家而来,那就还真不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6、楚昭王险象环生的逃亡之路

66.jpg

    就在吴国大军攻克楚国郢都的前一天傍晚,楚昭王见大势已去,便带着他的妹妹季芈(楚平王最小的女儿)以及少数亲随,弃了国都,仓惶逃命去了。

    楚昭王一行,秘密出逃,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他们驾着一只大船,西涉沮水,南渡大江之后,就逃到了云梦泽这个地方。
    云梦泽,原本是楚王打猎的地方,现在,就成了他们躲难的地方。
    一行人总算可以缓一口气了。他们在一处靠岸的地方停止了前进,都不敢下船,就地休息。
    终于逃出了吴国人的魔掌。楚昭王太困了,倒头就睡。
    但是,美梦刚做了个开头,就又被吵杂的吼叫声所惊醒。
    原来,当地有一伙强盗,打劫来了。他们白天就盯上了昭王的大船,认准了这是个有钱的主儿,一路尾随而来。等到天黑以后,开始下手抢钱。
    昭王身边有个大臣,叫王孙繇于,他大喝一声道:“你们什么人!大王在此!汝欲何为?”
    教训的话还没说完,有个胆子大的强盗就是一戈,正中王孙繇于的肩上,顿时血流如注,从背上一直流到了脚上,昏了过去。
    《左传》上说:“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繇于以背受之,中肩。”
    看来,强盗们的攻击目标是楚昭王,王孙繇于主动接了一招。
    强盗们说:“我辈只认得钱,不认得王,且令尹大人(囊瓦)都爱钱如命,又何况我们小民呢?”
    于是,把船上的金帛宝货之类,一股脑都抢了去。
    楚昭王慌忙跳船,爬到岸上去了,大喊道:“谁把我的妹妹背上来!”下大夫钟建说:“我来!”他就背负着季芈,也爬到了岸上。
    众人都上了岸后,不敢停留,摸着黑赶夜路。好在强盗们的目标只是财物,并没有追杀。因此又躲过了一劫。

    惊魂未定的楚昭王一行,慌不择路的乱窜,他们没有马,也没有车,全靠各人的脚力徒步。那个王妹季芈根本就走不动,所以就一直由钟建背着跑路,钟建算是吃了大亏。
    最后,他们逃到了郧地(今湖北安陆一带),来投奔郧公斗辛。
    这斗辛是谁呢?是斗成然的儿子。
    当年,楚平王夺取王位的时候,斗成然反戈一击,帮助平王篡位成功,成为最大的功臣。但是楚平王多疑狡诈,不到一年就杀了斗成然,为安抚人心,又封斗成然的儿子斗辛为郧公。
    斗辛才因此而成为了郧地的最高领主。
    现在,楚昭王逃难逃到了斗辛这里。又可以睡个好觉了。
    到了夜里的时候,斗辛突然听到了阵阵磨刀之声,出门一看,原来是弟弟斗怀,正怒气勃勃的在那里磨刀,就问道:“你磨刀,想干什么?”
    “杀人!我要杀人!”
    “你想杀谁?”
    “我要杀了楚昭王!”
    斗辛说:“你为什么要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
    斗怀说:“父亲忠心耿耿,却被楚平王无端杀害了!我要报仇!他杀咱的父亲,我就杀了他的儿子,为父报仇,难道不行吗?”
    斗辛说:“平王恩将仇报,虽然杀害了咱父亲,但平王已经知罪了,对咱家还是不错啊,又封咱为官,否则,咱兄弟几个还能在这吃香喝辣?”
    《左传》上记载斗辛说的话:“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
    大意就是,君主杀臣子,不能认为这是有仇,君,就好比上天一样,如果是老天爷要你死,你找谁报仇去呢?
    这兄弟俩的想法正好相反,斗辛其实和伍子胥的哥哥有点像,斗怀则和伍子胥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还在嚷嚷着要杀了楚昭王报仇。斗辛喝道:“你若想要杀大王,那我就先宰了你!”
    斗怀没办法,只得恨恨而去。
    这些话全被楚昭王听到了,真是才出狼潭,又入虎穴啊,他不愿呆在郧地住下去了。而以此同时,吴国派出搜索楚昭王的追兵,也快搜到这里来了。
    怎么办?怎么办?事不宜迟,楚昭王当机立断,继续一路向西,逃命去也。
    楚昭王和他的一班随从们,决定逃到附近的随国(今湖北随州)去。斗辛就和他的另一个弟弟斗巢,自告奋勇,带着家兵,一路保护着楚昭王去随国。
    走在半路上,遇到一条河。斗辛找不到船,这时看到一个小舟,舟上有几个美女,还有一个熟人,正是大夫蓝尹亹。
    斗辛连忙大喊道:“快过来!大王在此!快渡我们过河!”
    蓝尹亹说:“亡国之君,我干嘛要载他过河!”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
    又等了好久,来了个渔舟,渔夫也不肯带他们过河。斗辛不得已,就把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脱了,送给渔夫,渔夫看这衣服还比较值钱,这才把他们送过了河。

    楚昭王逃亡到了随国之后,随侯收留了他。
    总算有了一个住脚的窝,又可以喘两口气了。
    不久,楚国逃出来的官员以及难民们,都知道了他们的大王还在,已经安全的到达了随国。于是,人们蜂拥而至,从四面八方都向他们的大王这里汇聚而来。
    消息当然也传到了吴军之中。伍子胥派人一路追踪,也来到了随国。他们找到随国君主后,要求随侯马上交出楚昭王!
    当时,楚昭王就住在随国宫廷的北边,躲在里面气也不敢出;吴国来的人都坐在随国宫廷的南边,等着随侯交人!
    这随侯夹在中间,真是左右为难啊,究竟是交呢?还是不交呢?
    楚昭王手下有个叫子期的大夫,和楚昭王长的很像,他对随侯说:“如今事急亦,你若不交人,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和楚王长的很像,你就把我交出去吧!至少,你们都会没事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7、《吴越春秋》中令人费解的“渔丈人”之谜

67.jpg

    伍子胥派人来到随国,送给随侯一封信,要他交出楚昭王。
    信上说,你们随国只要交出熊珍(楚昭王),楚国这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就划给你们随国了。从此以后,我们吴国和你们随国,世世代代都为兄弟,共同辅佐周天子。
    这个利益非常的诱人。
    但是,随侯还在犹豫,他担心吴国未必真能将楚国完全踏平,冒然交人,以后会有麻烦的。可是不交,现在就有麻烦。
    这时,楚昭王的一个哥哥子期(楚平王私生子),比昭王大几岁,长的很像昭王,他站出来说,时间紧迫,就让我冒充楚王,把我交出去吧!
    随侯还在犹豫,就是交个假的,也还是会有麻烦的。
    怎么办?随侯左想右想,无法抉择,最后,他找来一个非常精通算卦的太史,占卜一下看,此事吉凶如何?
    太史当场算了一卦,卦辞上说:“平必陂,往必复。故勿弃,新勿欲。西邻为虎,东邻为肉。”
    随侯说:“楚为故,吴为新。故的我们不要抛弃他,新来的我们也不要答应他。鬼神已经暗示了我们,我现在知道该怎样做了。”
    于是,随侯对伍子胥派来的人说:“我国是个小地方,一直都是楚国的附属国,世代结盟。如果楚王真要到了我们这儿,我们也不敢不收留他。但他来后,仅仅只呆了一天就走了,至于又去了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敢问。还请将军详察!”
    吴国人退兵回去后,原话告诉了伍子胥。
    伍子胥知道随侯不敢欺骗自己,或许楚昭王真的又逃的不知去向了,而正在此时,伍子胥又得到了确切可靠的消息:楚国令尹囊瓦,于战败后就逃到了郑国!
    既然囊瓦在郑国,伍子胥马上怀疑,楚昭王也极有可能已经逃到了郑国!于是,伍子胥带着大军,来到郑国,兵临城下,要郑国交人。
    楚昭王总算是有惊无险,又躲过了一劫,就此藏身于随国。

    再说郑国君主是郑献公,听说伍子胥来打他,早吓坏了。
    “都是这个囊瓦!连累了我们郑国!”郑献公迁怒于囊瓦。
    “囊瓦这人的名声太臭了!必须把他交给吴国人!”郑国的大臣们也纷纷怒吼道。
    郑献公对囊瓦说:“看在咱的交情上,你还是自己动手吧。”
    囊瓦被逼的无路可走了,想到晋国去,郑国不放,没奈何,他大吃了一顿好酒好肉后,自杀身亡了。
    郑献公将囊瓦的尸体献给伍子胥,并说明楚王的确没来过郑国。
    但伍子胥还是不肯退兵,声称定要灭了郑国!因为当年,伍子胥与太子建流亡到郑国的时候,太子建被郑献公的父亲郑定公处决了。这个仇一直没有报,现在是时候了。
    既然吴师不肯退兵,想要灭了郑国,郑国的大夫们就请郑献公背城一战,和他们拼了!
    郑献公说:“郑国的军马难道比楚国的厉害?楚国都被他们灭了,何况我们小小的郑国呢?”于是出榜招贤:“有能退吴军者,寡人愿与分国而治。”
    悬令三日。来了个打渔的人,求见郑献公,自称可以退吴军。
    郑献公问:“要退吴兵,不知阁下要用多少车马,多少士兵?”
    那人回答说:“臣不用一寸之兵,不要一斗之粮,只需给我一把划船的桨,我就有办法让吴国退兵。”
    郑献公不信,但一时又没别的对策,只得叫左右取一把桨来给他:“若果能退兵,定有重赏!”
    那人就拿了桨,坐在一个大竹筐里,用长绳子从城楼上吊了下来,直入吴军,站在营前,敲着桨,放声高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伍子胥猛听得有人高喊“芦中人”,浑身一颤,愕然大惊道:“是谁在外面唱歌?”连忙叫军士把那人带进来,问:“足下是何人?”
    那人举起手中的桨说:“将军不见我手里的东西么?我就是鄂渚‘渔丈人’的儿子也!后因躲避战乱,才举家迁居到了郑国。”
    伍子胥恻然问道:“如果没有你父亲,我早就死了,但你的父亲却因我而死,我一直没办法报恩呀,今天遇到你,正好,你想要什么?”
    那人说:“别无所求,郑国惧怕将军兵威,因为我的父亲与将军曾有仓卒之遇,所以让我来求情,放过郑国一马。”
    《吴越春秋》中记载,伍子胥仰天长叹道:“悲哉!吾蒙子前人之恩,自致于此。上天苍苍,岂敢忘也?”还了渔丈人儿子一个人情,当天就撤军走了。
    郑国终于解了围。渔丈人的儿子回去后,郑献公大喜,封了一百里地给他,从此被称之为:“渔大夫”。
   
    这段故事,《吴越春秋》、《越绝书》、《吕氏春秋》等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叙述虽不一样,但故事梗概大致相同。
    这里面比较令人费解的就是: 当年“渔丈人”不是自杀了吗?当时现场也就“渔丈人”一个人,那么,多年之后,他的儿子又是怎么知道“渔丈人”与“芦中人”之间的暗号的呢?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渔丈人当时跳河自杀,是假的,等伍子胥走远了他再起来,回去告诉儿子的。如果不是渔丈人说的,那外人又有谁会知道“渔丈人”与“芦中人”之间的秘密呢?
    清人蔡元放在点评这段历史时说,“渔丈人”与“芦中人”约言之后,马上就跳河自杀了,他儿子不在场,怎么可能知道?因为那渔丈人其实是个隐者高士,绝非寻常之辈,覆舟自溺,故作此态,是为了让伍子胥放心释疑,这是“有德”之举。但如果再把他“造假”拿出来说事,多少就不怎么好了,所以“古人有事在隐跃之间,待后人以意会之,往往如此。”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8、哭秦庭:申包胥凭什么可以空手借兵?

68.jpg

    申包胥是伍子胥以前的朋友。
    当年,伍子胥逃跑的时候,遇到申包胥,申包胥没有出卖他,放了他一马。伍子胥说,我这一去,必能颠覆楚国,申包胥说,你若颠覆楚国,我必能保存楚国。

    现在,伍子胥引着吴国大军占领了楚国。完成了当年的心愿。
    楚昭王逃跑到随国去了,楚国群龙无首,乱的一团糟。
    申包胥躲在一个深山之中避难,与楚王失去了联系。眼见大好河山惨遭吴国人蹂躏,他要行动了,他要履行他当年“你若灭楚,我必复之”的诺言!
    因此,他写了一封信给伍子胥:你这样报仇,也太过分了吧,掘墓鞭尸,侮辱一个死者,这难道不是丧天害理到极点了吗!当初不是我放你,你早就死了!现在仇也报了,看在我的面子上,你退兵吧。
    伍子胥说:替我谢谢申包胥,我日暮途远,所以要倒行逆施!
    坚决不肯退兵。申包胥知道他的脾气,再劝也没用,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仅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楚国的残余势力,是驱逐不了吴国人的。如果依靠外部力量,去找别国借兵,倒还可以一试。
    找谁借兵呢?晋国?齐国?都不太靠谱,申包胥想到了秦国。
    秦国人纯朴直爽,比较可信,并且还是亲戚,因为秦国国君秦哀公是楚昭王的亲舅舅,楚昭王的妈是秦哀公之妹。
    于是,申包胥一个人上路了。就像当初伍子胥离开楚国一样。伍子胥是向东,申包胥则是向西。
    申包胥的求救之路,走得和当年伍子胥的逃亡之路一样艰辛,按《吴越春秋》的说法:“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裳裹膝。”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腿走肿了,脚趾裂了,膝盖血肉模糊,用衣服裹着。
    一路赶到秦国时,也和当年的伍子胥一样,变成了一个乞丐。
    到了秦国后,申包胥冒充楚昭王的特使,紧急求见秦哀公。
    “主公,吴国人不是人,是野猪,是毒蛇,他们屡屡侵犯我们中原国家,楚国最先受到祸害!现在眼看就要灭亡了,您的外甥楚王流落在荒郊野外,无家可归,特地派我前来求救。请您看在甥舅之情的份上,救救楚国吧,我们楚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会记得您的大恩大德,主公,行行好吧。”
    首先,申包胥用正当的理由进行劝说。
    秦哀公想了想,秦国跟楚国的关系其实一般,再者吴国这么凶悍,连楚国都被他们瞬间摧毁了,何况晋国又不如楚国,而秦国人老是败给晋国,要我们秦国去对抗吴国,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秦哀公不想蹚这趟浑水,就推脱说:“我们秦国,远在西陲,兵微将寡,连自保都有问题,如何救得了你们楚国?”
    不肯出兵相救。
    申包胥见用正当理由劝说无效,便使出了第二招:恐吓。剖析利害得失的关系,让对方感到恐惧,从而就范。
    申包胥说:“吴国这样的蛮夷,贪得无厌!你们如果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话,吴国灭了楚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秦国!你们秦国马上也要完蛋啦!您现在出兵救援楚国,就等于是在自救呀!”
    秦哀公当然知道没那么严重,吴国在遥远的东方,秦国在遥远的西方,哪打的到这来。他不想惹火烧身,就又推脱说:“楚国人,你先去宾馆休息休息,让我们再商量商量。”
    古代借兵,就和今天贷款借钱一样,没有利息,没有好处,况且你又已经破产了,谁敢借给你呀。所以秦哀公不借。
    申包胥的两招使完了,不凑效,就是说不动秦哀公。怎么办?他还有第三招:那就是“赖”,什么理由都不讲了,什么谈判技巧、交涉口才,统统都不需要,硬是赖在那不走,一直赖到别人答应为止。
    如果还是不答应,那就彻底没戏了。
    于是,申包胥站在秦庭之中,抱着柱子嚎啕大哭,赖在那儿不肯离去。哭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这样不间断的一直哭了下去。这一哭,就整整哭了七天七夜!
    里里外外,过来过去的人们,都看到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乞丐在那哭。
    “真烦人,”秦哀公被他哭昏了头,“这大过年的,坐在老子门口哭!”
    看样子,申包胥会一直哭下去,他已经七天七夜没吃东西了,滴水未进,哭的一点力气都没了。秦哀公心想,楚国竟然有这种忠心的臣子,他们不应该被灭亡呀,心一软,就松了劲:“来人!叫他过来。”
  申包胥终于又见到了秦哀公,他知道,秦国人要出手了。
    “楚国人,你过来,我送你一首诗。”秦哀公高声吟颂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诗经》中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描写的是秦国军队准备投入战斗的情形。表示我们和你们即将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左传》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秦哀公的诗朗诵完毕之时,申包胥已经跪在了地上,一连磕了九个响头。秦国遂集结大军,派出战车五百乘,前来搭救楚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9、占领楚国的吴王阖闾因何而退兵?

69.jpg

    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之后,如何才能有效占领,真正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呢?
    孙武与伍子胥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孙武认为,楚国太大了,一口吃不下,得分步骤来。兵以义动,方为师出有名。当年楚平王任用谗贪,杀害忠良,废了太子建,我们兴兵来到这里,就是个义举,是来讨公道的,不是来当暴徒的。如今楚国已经破了,就应该把跟在伍子胥身边的那个小孩,也就是太子建的儿子熊胜,把他搬出来,立为楚国的新国君。楚国人都怜悯太子建无辜,必然会有很多人拥护,楚国很快就会恢复秩序安定下来。熊胜能当新楚王,这是吴王的大恩大德,从此让楚国世代向吴国进贡,吴国成为宗主国,既得实惠,亦有美德。这和得到楚国是一样的。
    伍子胥说,没必要这么麻烦,直接将楚国灭了,版图从此划入吴国。于是,他劝说吴王阖闾将楚国的宗庙全部拆毁。
    阖闾贪于灭楚,这样就可以成为整个天下最大的大国!所以他没有听从孙武的劝谏,将楚国王室的宗庙尽行拆毁,宣布楚国灭亡。

    再说申包胥孤身一人逃到秦国,搬来了救兵。
    第二年夏,秦哀公以公子蒲、公子虎二人为将,率领战车五百乘,前来救援楚国。一路上,楚国的败兵残将们听说来了帮手,于是士气大振,又纷纷聚集起来,准备投入战斗。
    秦国人从没和吴国人交过手,以前也很少听说,心里多少有些恐惧。公子蒲问:“吴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怎就这么厉害?”
    申包胥说:“这是一个精英、人渣以及原住民组合成的新国家,他们用晋国提供的资金设备,模仿楚国的制度谋略,吸取齐国的战术技法,收容各处流窜的犯罪分子,勒索越国人的大米粮食,快速膨胀起来,他们是野猪!是毒蛇!”
    公子蒲就说:“我们对这边的路况不熟,也不了解吴军的打法,还是你们先上,我军是你们坚实的后盾。”他对传说中的吴军有些忌惮,他要楚军在前。
    于是,楚军在前,秦军在后,用这样一个找死的阵型去迎战吴军。
    如果吴军一冲,楚军必然崩溃,随后吴军乘胜掩杀,秦军也必然跟着阵脚大乱。但是现在,楚军士气高涨,他们也要报仇!他们痛恨这帮暴徒侵略者,更甚于原先的腐败分子,所以他们甘愿在前面充当炮灰。
    秦楚联军一路东来,遇到了夫概的先头部队。
    夫概完全没把楚国人当回事,还以为和以前一样只会逃跑,但一交手,形势就变了,杀红了眼的楚国人硬是不要命的往前冲,把吴军打的大败!
    这一次,楚国人终于威风了,他们追着夫概打。秦军则是锦上添花,在后面帮着呐喊助威,也都乐呵呵的跟着楚国人,乘胜追击。夫概急忙后撤五十里,派人去向吴王阖闾告急。
    秦楚联军首战告捷,信心倍增,继续向前推进,与躲在随国的楚昭王胜利会合。
    吴王阖闾也急忙调兵遣将,前来迎战秦楚联军。
    但是战况非常不利。酒色过度的吴军,都被淘空了身子,毫无往日的锐气。双方交战了三四次,吴军仅胜楚军一次,而败绩为三次,其中大败一次。
    看到吴军由盛转衰,雄风不再,随国的国君终于笑了。
    当初逼他交出楚昭王的时候,他找人算过一卦,卦上说“西邻为虎,东邻为肉。”现在已经应验了,西方的邻居是秦国,东方的邻居是吴国,按照卦上的象征,秦国是一只老虎,而吴国是一块肉。
    老虎吃肉。战况因为秦国人的介入而转变了,看来战争的结局,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吴军虽然连败了三次,但是吴王阖闾拒不撤军,他不愿看到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高额的利润,又岂肯就此轻易松手?阖闾不再进攻,转为防守,牢牢的死守着这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与秦楚联军耗在一起,而秦国人打仗都是死脑筋,只知进不知退,双方就这样旷日持久的胶着着,难分难解。
    秦国出兵是六月,双方或战或耗有三个月,到了九月的时候,夫概先走了。《左传》上说:“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
    夫概看到吴王阖闾硬撑在那不能抽身,忽然心动,他就抢先溜了,偷偷潜回吴国,假称阖闾已死,自己应该登基为吴王!趁着国内空虚,勾结越国,夹攻吴国,答应事成之后,割五城相谢越王。
    在这个节骨眼上,夫概突然反了,自立为王。
    后院起火,阖闾大惊!这就不得不撤军了。因此,他留下孙武与伍子胥,退守郢都,自己带着伯噽,十万火急的赶回了吴国。
    阖闾愤怒的问道:“你我手足兄弟,为何要反叛?”
    夫概说:“我没反叛,大哥你不要太贪心嘛,我们帮你打下了那么大一片土地,你换了新房子,这老房子留给我,也不算过分呀!”
    阖闾怒,教伯嚭:“为我擒贼!”麾军直进,夫概寡不敌众,大败而走,边跑还边喊:“你当年弑杀王僚,难道就不是反叛?”
    再说伍子胥与孙武正在商议如何严防死守郢都,申包胥派人和谈来了。因为秦楚联军久攻不克,也和他们一样的焦虑。
    申包胥说,你的心愿已完成了,我的心愿也一定要实现!你退兵吧,免得为了公事伤了我们兄弟感情,你现在退,也不损你的威风。
    吴军也撑不下去了,憋的实在难受,正好找个台阶下。《吴越春秋》上记载伍子胥与孙武的对话:
    子胥等相谓曰:“彼楚虽败我余兵未有所损我者。”(楚国人虽然打败了我们好几次,但我们其实并没多大损失。)
    孙武曰:“吾以吴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荆平王墓,割戮其尸,亦已足矣。”(我们以吴国的兵马,西破强楚,打跑了楚昭王,挖了楚平王的坟,割烂了他的尸体,这已经足够了。)
    子胥曰:“自霸王以来,未有人臣报仇如此者也。行,去矣!”(还没有哪个霸王能像我这样痛快的,够本了,行啦,我们走!)

    退兵,是有条件的,吴楚两国重新划定国界,楚国东边的大片领土,割让给吴国,名义上是封给熊胜的,因为熊胜是楚平王最正宗的嫡孙。
    楚国人同意。于是,吴军正式退了兵。
    退兵的时候,吴军将楚国府库中的金珠宝玉,满载而归。又将楚国的富户一万家强行迁居到吴国,以充实吴国的空虚之地。楚国东边的土地归了吴国后,他们把其中的一点分给了熊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0、放下仇恨,楚昭王复国

70.jpg

    吴国退兵以后,楚昭王终于又回到了楚国。
    上年的十一月,郢都沦陷;直到次年的十月,楚昭王才得以返回,流亡在外差不多快一年了。
    郢都城外,白骨如麻,城中宫阙,残破不堪,在惨遭吴国蹂躏之后,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楚昭王不觉凄然泪下。

    失而复得,百官都来拜贺。
    楚昭王说:“寡人用人不当,几乎亡了国,若不是大家齐心协力,寡人焉能重见天日?失国,这都是寡人的罪过呀;复国,都是众爱卿们的功劳!”
    昭王先犒劳了秦国来的将士们,厚厚的打赏他们回国去了。然后,开始论功行赏。

    功劳最大的人,是王子西,被拜为楚国令尹。
    子西,是楚平王庶出的一个儿子(非正夫人所生),所以是王子,他是太子建的弟弟,楚昭王的哥哥。
    楚平王去世的时候,楚昭王还不到十岁,当时的令尹囊瓦想立子西为楚王,子西坚决不同意,拥立了年幼的弟弟为君。
    郢都沦陷,楚昭王外逃后,子西自称“楚王”,收集溃散的楚国军政人员,以表示楚国尚还存在。后得知楚昭王躲在随国,便立即赶去与昭王汇合。此后,子西率领楚军配合秦军与吴军抗战,在楚国的复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郢都收复后,子西被任为令尹。

    王子期也是楚昭王的一个哥哥,(楚平王庶子)。当初,吴军逼随侯交出楚昭王的时候,子期挺身而出,要求冒充楚昭王,把自己交出去。虽然最终没这样执行,但是子期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在复国战争中,子期表现得也非常出色。所以子期被任为左尹(副总理)。

    申包胥在秦国哭了七天七夜终于请来救兵,这个功劳举足轻重,所以楚昭王想拜他为右尹(副总理)。
    申包胥推辞不受:“我是为了君王,不是为了自己。大王既然已经平安返国,臣的志愿也就完成了,怎能因此而要官儿做呢?”他就逃到深山里,隐居起来,终身不出。
    他老婆说:“你劳神劳力的跑到秦国去,像个乞丐样的哀求人家,才有了今天,大王赏你官做,这是应该的,你干嘛要推辞呢?”
    申包胥说:“嘘,小声点,我当年出于哥们义气,放了伍子胥一马,这一切都是我的罪过呀!叫我以罪冒功,我感到耻辱。”
    楚昭王知道后,就叫人送了一块匾给他,上面写着:“忠臣之门”。

    右尹的位置留给了谁呢?给了王孙繇于。
    王孙繇于的父亲一辈子庸庸碌碌,没啥好夸耀的,但他的爷爷很风光,是楚共王,所以他就是王孙,王的孙子。到他这一代,好几十岁的人了,也还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王孙繇于被任为右尹后,子西轻蔑的说:“我随便问你一座城,你知道有多高、多厚吗?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么城的大小,你就更加不知道了,你什么都不知道,还敢坐这个位置?大王封你这个官,你就应该马上推辞掉!”
    王孙繇于说:“我不能推辞。人各有能有不能,你能做的事,我的确做不了,但是我能做的事,你也做不了。”说着,他就把衣服脱了,把背露给子西看:“我的背,能让铁戈刺个大洞,你能吗?”
    楚昭王说:“在云梦泽遇到强盗,若不是他替寡人挡了这一戈,寡人早就没命了,所以不敢相忘!”因此,王孙繇于为右尹。

    最初,楚军与吴军发生“柏举之战”时,楚军的副帅是沈尹戍。因为囊瓦不按计划行事,导致全军溃败,身陷绝境中的沈尹戍,见大势已去,就叫部下把他的脑袋割下来,带回去向楚王汇报。
    所以,这沈尹戍就是功臣烈士。他的后代应该受封。
    沈尹戍的儿子名叫沈诸梁。楚昭王就把楚国的北方重镇叶城封给了沈诸梁,于是,年仅24岁的沈诸梁,成为叶城的最高领主,号为“叶公”。(他也是叶姓的始祖。)
    叶公一生政绩斐然,颇受人尊敬,连孔子也特意跑来叶城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不错的一个人。但是后来,不知道是谁硬是捏造了一个“叶公好龙”的成语来诋毁他,流传了几千年。

    楚昭王逃亡随国时,一路上由斗辛、斗巢两兄弟护驾。现在,楚昭王把斗辛、斗巢、斗怀三兄弟都召来,一一封赏。
    子西说:“斗怀不能赏!他没有功劳,并且他当时还想杀你呀!”
    楚昭王说:“他想为父报仇,这是孝子!能为孝子,就也能为忠臣!大德灭小怨,道也。”三兄弟一起都封了高官。

    蓝尹亹见楚昭王并不计较斗怀曾经想刺杀他,所以,他也来了。
    楚昭王很恨蓝尹亹,因为他当时有船,却不渡他过河,现在复国了,还有脸敢来,就想杀了他解恨。
    子西说:“蓝尹亹这人说话很直,是很难听,但大王既然要以德报怨,那就干脆连他一块报了吧。以前的时候,囊瓦老是记着旧怨,所以大家都讨厌他,最终导致失败,又何必要学他呢?”
    于是,楚昭王赦他无罪,让他官复原职。

    再说夫概,他也来了。因为自立为王,被阖闾打跑后无家可归,听说楚王不念旧怨,他就来到了楚国。“如果不是我,阖闾不会退兵,大王也没那么容易复国,还请大王收留我吧。”
    楚昭王知道他很勇猛,就把他也算作了复国的功臣之一,把他封在堂溪,号为“堂溪氏”。(夫概的子孙中,有一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发展成后来的朝鲜豪族——百济王室。)

   群臣见楚昭王如此宽洪大量,莫不欢呼雀跃。

    所有人中,钟建的赏赐最实惠,他本来只是个宫廷的乐师,跟着楚昭王一起逃跑,因为一路上背了昭王的妹妹季芈,季芈就嫁给了钟建。于是,钟建成为楚昭王的妹夫,官升乐尹。

    楚国复国之后,有人要求报仇,打不赢吴国,但可以教训教训蔡国,都是蔡国人把吴军引来的。
    楚昭王说:“算了。国事粗定,寡人不敢劳民。”
    这一年,楚昭王还不到20岁。从此励精图治,勤于国政,成为中兴之主。在休养生息了十年之后,楚国才又渐渐恢复了元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篇:吴王阖闾时代大事年表

0.jpeg

    公元前591年,春秋第三代霸主楚庄王去世,儿子楚共王继位。
    前589年,楚共王派巫臣访问齐国时,巫臣乘机叛逃到晋国。
    前585年,楚共王六年。吴王寿梦元年。
    前584年,吴王寿梦二年,巫臣奉晋景公之命出使吴国,教吴车战,从后方钳制楚国,侵夺楚国地盘。吴国从此开始兴旺起来。

    前561年,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去世,长子诸樊继位。
    前560年,在位三十一年的楚共王去世,长子楚康王继位。
    前548年,吴王诸樊去世,由弟弟余祭继位。
    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儿子熊员继位。康王弟熊围为楚国令尹。
    前541年,熊围杀侄儿熊员,自立为君,史称“楚灵王”。伍举为左尹,受到楚灵王器重。
    前538年,楚灵王为树立威信,大会诸侯。
    前534年,楚灵王灭掉陈国,改陈国为楚国的陈县。
    前531年,楚灵王灭蔡国,改蔡国为蔡县。并封他弟弟熊弃疾为蔡公,镇守陈、蔡两地。熊弃疾于是手握重兵。
    前529年,楚灵王外出攻打徐国时,熊弃疾偷袭郢都,杀死灵王太子,逼死楚灵王等三位王兄后,自立为君,史称“楚平王”。

    前527年,吴国方面,吴王僚即位,堂兄公子光不服,隐忍待时。
    前526年,楚平王抽梁换柱,霸占儿媳太子建的夫人孟嬴,又把齐国女仆送给太子成亲。
    前525年,孟嬴为楚平王生下幼子熊珍。齐女为太子建生下长子熊胜。
    前524年,晋国韩、赵、魏、范、中行、智氏六卿壮大,晋国公室衰落。
    前523年,楚平王派太子建与他的老师伍奢等镇守城父。
    前522年,因遭费无极陷害,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冤杀。伍子胥与太子建逃到宋国,后又流亡到郑国。
    前521年,太子建利用郑国人对他的信任,与晋国策划偷袭郑国。
    前520年,郑定公识破阴谋后,怒杀太子建。伍子胥逃亡吴国。

    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与楚国战于鸡父,楚败。
    前518年,吴楚边邑上两女因争采桑叶,而引发两家相互攻杀,血案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两国大战,史称“卑梁之衅”。
    前517年,楚平王病重,“卑梁之衅”不了了之。
    前516年,在位十三年的楚平王去世,幼子熊珍继位,是为楚昭王。伍子胥痛哭仇人之死。
    前515年,齐国人孙武迁居到吴国,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前514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时,兴兵伐楚。由于国内空虚,公子光与伍子胥合谋,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夺得王位,自立为君,史称吴王阖闾。

    前513年,吴王阖闾二年,伍子胥为吴国建造国都阖闾大城,加紧打造锋利兵器,准备与楚国开战。
    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伍子胥七荐孙武,孙武遂得到重用。阖庐请孙武出山练兵,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
    前511年,吴王阖闾四年,孙武用“肆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轮番骚扰,使楚军疲惫不堪,为以后的大举攻打下基础。
    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攻打越国,击败越军。
    前509年,吴王阖闾六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攻打吴国,吴军迎头还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楚国的居巢后撤回。
    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楚国豫章山以东,均被吴国所占有。
    前507年,吴王阖闾八年。楚国令尹囊瓦向蔡昭侯、唐成公索贿,两君不肯,被囊瓦无理扣留。
    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双方由此展开激烈对攻。三万吴军大败楚国二十万之众。楚军主帅囊瓦逃往郑国,沈尹戍自杀。吴军五战五胜,仅用十日攻破楚都,楚昭王逃往随国,伍子胥复仇鞭平王尸。
    前505年,秦军来救楚击吴。越王允常见吴国国内空虚,乘机攻打吴国。阖闾弟夫概潜回吴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赶回吴国,击败夫概。九月,楚昭王返回郢都,楚国复国。
    前504年,吴王阖闾十一年,派太子夫差率领一支兵力再次攻打楚国,楚国又被打的大败,被迫迁都于鄀。从此吴国成为新兴霸主,威震华夏。
    前503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执意归隐,伍子胥劝留,孙武则劝他一同归隐,伍子胥不听,孙武乃功成身退,飘然而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5:35 AM , Processed in 0.1126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