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4:吴王阖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古代流亡者只能被人利用摆布

21.jpg

  话说伍子胥和太子熊建以及熊建的妻子、儿子、随从等一班人马,逃离了宋国,来到中原的郑国。
   
  此时的郑国君主是郑定公。
  当年楚平王杀了楚灵王,自立为君的时候,曾经答应归还郑国的土地,可如今七八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兑现,所以这郑定公对楚平王是大大的不满。
  不满归不满,可又不敢正面对抗。现在,楚国的太子流亡到他这里来了,怎么办?收留了,必定会得罪楚平王,不收留,也不怎么好,于是,郑定公灵机一动,有了个一举两便的好主意。
  何不借着这个机会,利用楚国的流亡太子,去结交晋国,共同抵抗楚国呢?楚国的太子可是个分量很足的砝码。
  一日,太子熊建和伍子胥来见郑定公,哭诉冤情,希望郑国能够借兵,回去复仇。
  郑定公说:“太子不必伤心,只是我们郑国兵微将寡,不足为用,成不了大事。太子,您若真想报仇,何不谋于晋国呢?只要晋国肯出兵,再加上我们郑国的配合,不愁攻不破楚国呀。”
  太子熊建说:“好,伍子胥,你明天就去晋国走一趟。”
  郑定公说:“且慢,伍子胥虽为三代忠良之后,英雄无比,但毕竟只是臣下,要想促成此事,还得太子您亲自去才行。”
  太子熊建想想也是,就把他的儿子熊胜和伍子胥,都留在了郑国,自己一个人去了晋国,希望晋国能够为他出兵,攻打楚国。
   
  此时的晋国君主是晋顷公。
  晋顷公听说楚国的太子来了,想找他帮忙,教训教训自己的老爸,高兴的不得了,马上召开六卿会议,讨论出兵伐楚之事。
  但是,晋顷公没有实权,从这个名字就看的出来,晋国要垮台的公,要破产的公,所以叫做“顷公”,说话不算数的,全由晋国的六卿当家做主。
  是哪六位?赵鞅、韩不信、魏舒、士鞅、荀寅、荀跞。他们是前朝世袭下来的六位大贵族。
  这六位大贵族和晋顷公坐在一起商量,为楚国太子出兵,究竟划不划算。
  打的过楚国吗?两边倒的郑国可靠吗?即使打败了楚国,咱们晋国又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呢?太遥远了。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得出的结论竟是:攻打远方的楚国,不如谋取就近的郑国!
  夹在晋、楚两国之间的郑国,像个不倒翁一样,很讨厌,要想打败楚国,就必须先把郑国给收拾了才好动手。
  现在,郑国既然相信楚国太子,那咱们不如借楚国太子之手,灭了郑国!派楚国太子回去当内应,来个里外夹击,杀了郑定公,分了他的国土,最后再图灭楚之计,岂不妙哉?
  大家一致通过了,觉得此计可行,既简单,又得实利。
  于是,晋顷公对楚太子熊建说:“寡人可以为你出兵,讨伐楚国无道昏君,但晋、楚之间隔着一个郑国,很容易坏事。你若真想报仇,就必须先除掉郑国这个绊脚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太子熊建有些犹豫不决。
  晋顷公继续劝他:“郑国是个反复之国,从无信义可言,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寡人若骤然起大军去远征楚国,万一他又从中作怪,太子复仇,也就绝难有成功之日了呀!”
  太子想想,觉得也是。
  晋顷公又道:“这样吧,寡人与你约定:你回到郑国做内应,寡人派兵从外部包抄,先将郑国灭掉!郑国的地盘全归你,让你来做郑国的国君,这样,咱们才能联手讨伐楚国,事必成矣!”
  太子熊建听了大喜!欣然允诺。
  协议就此达成。于是,熊建拜辞了晋顷公,又回到郑国,开始了他新的秘密使命。
   
  熊建高兴的把这件好事对伍子胥说了。
  伍子胥听了大惊:“太子!你这是在寻死呀!咱们逃出了楚国,无处藏身,是郑君收留了咱们,现在却又被晋国人利用了去谋害他,这种侥幸之计,能成吗?”
  “可是,我已经答应了他们。”
  “你不答应他们,他们也不会怪罪你什么。可你答应了他们,则信义俱失,再很难为人。事不成,祸从郑来;事若成,祸从晋来,都是祸呀!”
  太子熊建贪于得国,便不再听伍子胥的劝谏,暗暗收买不怕死的勇士,结交郑定公的左右之人,准备谋杀郑定公。
  不久,晋国来了人,与熊建约定好日期,某月某日,内外一起动手。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郑国人打探到了。
  一日,郑定公请太子熊建游玩他的后花园,随从们都不得入内。三杯酒罢,郑定公收了笑容,严肃的问道:“寡人好心好意收留了太子,并不曾有半分怠慢,太子奈何要图谋寡人?”
  熊建慌忙推搪:“没有没有,从无此意。”
  郑定公叫带证人上来,当面对质。证人一来,太子建就焉了,再不能辩。
  定公大怒,喝令左右:“斩了!”
  旁边闪出两个刀斧手,不由分说,冲上去就将太子建按在了酒桌上。熊建大叫:“放我一命!”
  定公怒喝一声:“还不动手!斩!”
  一刀下去,太子建的脑袋,就从酒桌上滚了下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2、伍子胥过昭关遇东皋公

22.jpg

  话说太子熊建在酒桌上被郑定公斩了。
  然后,郑定公追查他手下的人,从重从严处理,凡是有接受过熊建贿赂的人,全部清理出来砍头,这一天就杀了二十几个高官。
  接着,再派人过来捉拿熊建的儿子熊胜和伍子胥。
   
  却说伍子胥正在馆驿歇息,忽然脸上的肉跳个不停,心中阵阵惊悸,不禁疑惑起来:“难道太子有麻烦了?”
  不一会,太子熊建身边的一个随从逃了回来,边跑边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太子被杀死了!”
  伍子胥的反应非常快,走!二话不说,拉着那个小孩,太子的儿子熊胜,头也不回的跑了,其余人员,也难于顾及,再不能呆在这里等死了。
  郑国的官兵来到馆驿,扑了个空,早没了人影。
  于是,郑定公也对伍子胥发出了通缉令,四处粘贴,昭告天下,捉住伍子胥的有赏。
  这是伍子胥第二次成为通缉犯了。
  伍子胥暗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走到哪里霉到哪里,楚国回不去了,在中原也没有立足之地了,还能到哪里去呢?天下虽大,却没了我的容身之地啊!
  现在,太子也已经死了,还能说的动哪一路诸侯呢?谁还肯借兵呢?没有指望了。
  伍子胥走的匆忙,身上也没带多的钱,仅有的,就是这个小主人这颗独苗了:“熊胜!你听着,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楚国的太子了!”
  “是。可是,我们现在还能去哪呢?”
  “……去吴国吧,那里远离中原,没有人找的到我们。”
  “去吴国干嘛?难道咱的仇,不报了?”
  “活命要紧。走!”
  就这样,伍子胥带着熊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中原,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选择了当时实力最弱的最原始落后的吴国。
  方向已定,二人一路向东逃去。
  他们害怕郑国人追来,不敢在街上露脸,都是白天睡觉,夜里赶路,千辛万若,不必细述。
  很快,就逃出了郑国,经过陈国的时候,也不敢逗留,因为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也奉楚平王之命,在盘查伍子胥等人。
  又往东走了几天,就快到昭关了。
  昭关,在今天的安徽含山县北,这座关,在小岘山之西,两山并峙,中间只有一个小口,为两边往来的要冲之地,形势非常险隘,过了这一关,前面便是大江,也就是通往吴国的水路了。
  这昭关,原本就有楚国的官兵把守,现在因为严查伍子胥,楚平王又特地调遣了右司马蒍越,带着大军,驻扎在这里。

  伍子胥来到了昭关,就过不去了。
  怎么办呢?他躲在离昭关约六十里远的一座深山老林里,徘徊不前,整天思索着如何才能蒙混过关。
  忽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在山里采药,他看到了正在躲藏的伍子胥,看他的相貌,乃是个奇人异相,非同寻常之辈。老者暗暗称奇,于是走上前来,向他作揖。
  伍子胥也慌忙答礼。
  那老者突然开口问道:“阁下,你莫非就是伍子胥么?”
  伍子胥听了,大吃一惊,骇然问曰:“为何要问这话?”
  老者说:“吾乃扁鹊弟子,东皋公是也。自少习医,隐居于此。前几天,守关的蒍将军病了,我去为他医治,在关上见到捉拿阁下的画像,有些相似,阁下不必忌讳,我家就在后山,过去坐坐吧。”
  伍子胥知道这个老者不是平常之人,就带着熊胜,跟随着东皋公去了。
  走了不远,见到一座茅庄,进了草堂之后,伍子胥突然趴在地上,拜了又拜:“老先生救我!”
  东皋公慌忙答礼,扶伍子胥起来,请他上座。
  伍子胥指着熊胜说:“有小主人在,我应该站在他旁侧服侍。”
  东皋公问:“他是谁?”
  伍子胥回答:“这就是楚太子建之子,名胜。我便是伍子胥,不敢隐瞒,请老先生不要泄露。”
  东皋公说:“老夫只有救人之术,岂有杀人之心!在我这里即便住上一年半载,也不会有人知道。但昭关盘查的十分严厉,要想过去,插翅难飞,那可是难上难啊!”
  伍子胥又跪下道:“老先生,您是我的贵人呀,您若能帮我过了这一关,脱了这一难,我伍子胥日后必当重报!”
  东皋公道:“你且宽心在这里住下,等我慢慢为你寻思一个妙策,送你们君臣二人过关。”
  伍子胥又叩头不已,连连称谢。
  从这之后,伍子胥二人就在东皋公的茅草屋里暂住了下来。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连多日。而东皋公再也不提过关的事了。
  伍子胥急啊,整日坐如针毡,见没了动静,终于忍不住了,又求着东皋公说:“大仇在心,一刻也不愿延误,迁延在这里,像个活死人一样,白白浪费生命,岂不哀哉?”
  东皋公说:“不急,不急,过关的妙计,老夫早已深思熟虑,只是,老夫还要等一个人,他还没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3、奇人异相:伍子胥身上有哪“三宝”?

23.jpg

   奇人必有异相,异相必出奇人。
   这是古人研究人的相貌学,总结出的一句老古话。这个“必”字,不要当做“必定”来理解,理解为“大多数”就可以了。
   因为这不是绝对的。
   但是,它们之间也确实存在着某种很微妙的联系。
   通常来说,相貌长的很特殊、很怪异的人,别人都会拿一种怪怪的眼神去打量他,时间一长,他就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些很奇怪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又会促使他形成不同于常人的性格。
   从外部环境来讲,一个长相异常之人,获得机遇的概率,也只会更高。就好比柜台上陈列着的一大堆商品之中,样子怪怪的那个东西,总是被大家最先看到,只要品质不是太差,一般都可以优先成交。
   所以从相术上讲,长相奇异之人,只要生的精神饱满,承得住挫折,经得起磨,那么,脱颖而出,大富大贵,就是迟早的事了。
   
   伍子胥,就是一个长相很奇特的人。
   他的相貌,估计是很难画出来的。尤其是在头像写实方面,画师们的水平都还不能及格的春秋时代。
   但是,东皋公凭着那个似像非像的通缉令,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长相特征,太明显了,太奇特了。
   那么,伍子胥究竟长的什么样子呢?
   我们今天的人,谁也没见过,只能找史料,按古书上的说法,伍子胥的身上有“三宝”。
   怎么叫“三宝”呢?就是说伍子胥的长相,有非常明显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头发中空、板肋、牙齿一整块。
   所谓头发中空,就是说头发里面是空心的,就像葱一样,中间是空的,很少见吧。
   一般来说,发质好的人,健康的人,头发一根根都是实心的,只有发质太差了的,才会从中间空掉,从外面分叉。
   所谓板肋,就是说他的肋巴骨和常人不一样,不是一根根的,而是一整块,肋巴骨长成了一块板,中间没有缝隙,先天的畸形。就和晋文公重耳一样,容易被好奇之人追着看。
   这种畸形,会造成行动上的不便,理应相当不灵活,但奇怪的是,古人偏偏认为长成板肋的人,力大无穷,像项羽、周仓、阮小二、李元霸,他们都是板肋。
   或许,除了畸形之外,古人把肌肉、软筋强健到肋骨上没有缝了的,都归为板肋了吧。
   再说第三个特征,最怪异、最不可思议的整块牙齿。
   伍子胥的牙齿是整块的,上面一块,下面一块,不像我们常人是一颗颗的牙齿。他就上、下两块牙齿。
   这种畸形实在太罕见了。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许真是这样,也说不定是因为逃亡太久,天天没洗口,牙垢太多了,把牙齿缝都填平了,也不稀奇。
   这个长相可够怪的,还有一点,就是他这个人杀心很重,日日夜夜都只想着复仇,俗话说相由心生,估计相貌也应该是扭曲的。
   古书上说别人一见到他时,都是大吃一惊!然后就被他的相貌所折服,认为他是个能成大器之人。而他异于常人的地方,也全都成了“宝”。
   
   当然,太有特征的人,在倒霉的时候,也会特别的倒霉,因为样子长的太不低调,很容易就被人认出来了。
   却说当时,伍子胥住在东皋公的家里,等的焦急不安,狐疑不决。
   这一天夜里,寝不能寐,怎么也睡不着。想要告辞了东皋公,抓紧时间去过关,又恐怕过不去,被抓住了反成祸害。欲想再住几天,又恐怕担搁了时日,遥遥无期。
   东皋公说还要等一个人,伍子胥也不知道他等的是个什么人,能有什么用。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展转寻思,身心如在芒刺之中,一夜不能平静。
   爬起来,又卧下,又起来,再房间里来回踱步,又到室外围着房子转圈,就这样折腾了整整一夜,不知不觉,东方发白,天要亮了。
   早上的时候,东皋公过来叩门,进来之后,见了伍子胥,大惊道:“阁下,你的头发,胡子,怎么全都变白了?难道是愁思所致吗?”
   伍子胥不信,取过镜子一照,果然已是苍苍白发矣!这一夜,把头发都急白了。
   伍子胥将镜子摔在地上,痛哭道:“一事无成,却已先成了白头人,天呀, 天呀!”
   东皋公突然喜道:“阁下不要悲伤,这是好兆头呀。”
   伍子胥拭了眼泪问道:“如何是好兆头?”
   东皋公说:“你平日状貌雄伟的样子,见过的人都认得,可是现在,你的样子已经变了呀,头发胡子在这一夜之间,全部都急白了,已经是个老头的像了,正好可以蒙混过关呀!”
   伍子胥大喜,又照镜子看了看,若只看须发,是个老头的样子,可那张脸,仔细看,却还不是个老脸。
   怎么办?那就破相吧,只有破了相,才更能不被人认出。
   于是,东皋公煎了一盆带毒的汤药,煮开了之后,朝着伍子胥的脸上一烫,就此毁了容,色泽全变了,凸凹不平,成了一张麻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4、伍子胥浑水摸鱼过昭关

24.jpg

  话说伍子胥因过不了关,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发,又破了相,毁了容,彷如变了一个人,再问计于东皋公。
  东皋公告诉他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叫皇甫讷,他居住在西南方七十里之外的龙洞山,我要等的这个人,就是他。”
  “等他干什么?”伍子胥问。
  “这个人,身长九尺,眉广八寸,长的与足下有几分相似。我叫他假扮作足下,足下却扮作仆人,倘若他被官兵抓住了,便大吵大闹,争执纷论之间,足下便可以趁机抢过昭关了。”
  伍子胥说:“老先生此计虽妙,但连累了他,我于心不安呐!”
  东皋公说:“这个不妨事,我还有一计在后,你就尽管放心过关去吧,等先救了你,老夫再设法去救他。”
   
  不数日,皇甫讷来到了东皋公的家中。
  伍子胥与皇甫讷相见后,仔细打量了他的长相容貌,果然与自己有三分相像,心中不胜欢喜。
  捱到黄昏十分,东皋公让伍子胥脱下衣服,叫皇甫讷穿上,又拿出一套旧衣服,叫伍子胥穿了,扮作老仆人的模样,又叫熊胜也换了衣服,扮作小童子的模样。然后,出发!
  伍子胥和熊胜双双跪下,朝东皋公拜了四拜:“他日若有出头之日,定当重报!”
  东皋公将他们扶起,缓缓说道:“老夫之所以救你们出关,是同情你们的遭遇,为你们的冤屈感到不平,哪指望有什么报答!此时天色已晚,正好赶路,你们快快去吧。”
  于是,伍子胥和熊胜紧紧跟随着皇甫讷,乘着黑夜,望昭关而行,早上黎明的时候,就到了过关的地方了。
  关前一排排的官兵,严严实实,真个是水泄不通,鸟飞不过,正在严查每一位过关的旅客,而墙上到处都粘贴着伍子胥的画像。
  伍子胥走上前的时候,被守关的官兵拦住了:“姓名!”
  当时是没有身份证的,姓名全凭自己报。伍子胥正想编个假名,但害怕口音和那个与众不同的牙齿露了陷,所以他就灵机一动,紧闭着嘴巴不说话,用手莫名其妙的在空中比比划划。
  官兵一看,原来是个哑巴老头,就没当回事了。
  这时,突然有人发现了皇甫讷,大叫道:“抓住他!”
  顿时,众官兵一拥而上,不分青红皂白,将皇甫讷按在了地上。皇甫讷大叫道:“你们凭什么抓我!还有王法吗!”
  这时,守关的主帅蒍越来了,他身边有几个认得伍子胥的人,站在远处看了看说:“这个人正是伍子胥!”
  于是,皇甫讷被当做伍子胥抓了起来。皇甫讷先是大吵大闹,然后乞求饶命,引来关前关后许多的百姓围观。大家都听说抓到了伍子胥,纷纷跑来看稀奇。
  这时,伍子胥乘着关门大开,手牵着熊胜,夹杂在众人之中,向关前涌去。
  一来人多,乘着扰攘之际,秩序大乱;二来装扮不同,伍子胥须鬓皆白,又已破相毁容,急切之中无人看出;三来伍子胥装作哑巴,已无人盘诘问话了。
  就这样,伍子胥挤在人群之中,捱捱挤挤,混出了关门。正是:
         “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不再来。”
  再说楚将蒍越,抓住了皇甫讷,准备押去郢都领赏。
    皇甫讷辩解说:“我是龙洞山下的大隐士皇甫讷也。我准备和我的朋友东皋公出关东游玩,并无犯法,你们凭什么抓我?”
  蒍越听了他的声音,觉得有些不像,又仔细打量打量,此人虽然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但伍子胥目如闪电,声若洪钟,而此人的眼睛明显小些,声音也低小,口音也不对,难道真的抓错人了?
  既然他说他是东皋公的朋友,那就让东皋公来认一认。
  东皋公来了,他和蒍越是熟人,曾经为他治过病的。东皋公一来就说:“恭喜将军,贺喜将军,听说抓住了逃犯伍子胥,可喜可贺呀!”
  蒍越说:“小兵抓到一人,长的有点像伍子胥,不肯招认,我看了也不太像,他说和老先生是朋友,还请老先生辨认辨认。”
  于是,就让东皋公来看皇甫讷。
    皇甫讷一见到东皋公就说:“咱们相约出关游玩,你怎么不早点来呀,连累我受罪!”
  东皋公笑着对蒍越说:“将军抓错人了,这个是我的朋友皇甫讷。我们约定在关前相会,一同出境,咱们都办了通行证的,将军您看……”
  说完,从袖子里取出过关文牒,呈给蒍越查看。
  蒍越大惭,亲自为皇甫讷松绑,又摆了一桌酒席,为他压惊。
  然后,蒍越传令,叫将士们提高警惕,继续坚守,严查过往所有客商,千万不要放跑了伍子胥。
    而伍子胥蒙混过关之后,害怕追兵赶来,一路狂奔往大江而去,只要渡过了大江,前面便是吴国的地盘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5、历史上的“芦中人”指谁?

25.jpg

  话说伍子胥带着熊胜,混过了昭关,逃离了楚境,心中暗喜,放步而行。
  刚跑了不远,遇到一个人,伍子胥认得他,姓左名诚,现为昭关的一个小吏。
  这个人原是城父人,以前的时候曾经跟随伍家父子射猎,所以相识。他见到伍子胥的时候,有些不认得了,仔细看了又看,大惊道:“朝廷正在捉拿你呀,你怎么过的了关?”
  伍子胥见已无法藏匿,便灵机一动,诈说道:“大王知道我有一颗夜光珠,向我索要,可我已把此珠转卖给一个吴国人了,现在准备再去找他要回,刚才已经禀过蒍越将军,是他亲自送我过的关。”
  左诚不相信:“大王有令:‘纵放公子者,全家处斩。’还请公子暂且与我回关,等问明了蒍将军,才可以放行。”
  伍子胥一听,气呀,若是平时,杀他这样的三个,可现在,饿的实在没力气了,还要留着点劲赶更远的路。
  于是,伍子胥吓唬他说:“行!见了蒍将军,我就说夜光珠已经找回,我已交给了你!等他们找你要夜光珠时,只怕你有口莫辩,死路一条!你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放了我,他日也好相见。”
  左诚知道伍子胥力大,不是他对手,不敢和他顶针,又见四周并无旁人,便放他东去了。回到关上后,将此事瞒过,闭口不提。
   
  伍子胥心中惊惧,疾速前行,很快,就逃到了江边,没了去路。
  他遥望着大江,波涛万顷,茫茫浩浩,看不到一只船。前阻大水,后虑追兵,因此心中十分焦躁。
  忽然,有一个老渔翁,乘着一艘小渔船,从下流划了过来。伍子胥大喜道:“天无绝人之路!”于是急忙呼救:“渔父渡我!渔父快来渡我!”
  那老渔父刚欲拢船,见岸上又有人走动,不好过来,便放声歌唱道:“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歌词大意是:天还很亮,我不敢越境过来渡人,你到附近的芦苇荡中等我吧。
  伍子胥听了,当即会意,估计是这个意思。他便沿着江边,往下游急走,果然见到一片芦苇荡,一头钻了进去,不敢出气。
  过了许久,那老渔翁将船划了过来,不见了伍子胥,又放声歌唱道:“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大意是:太阳已经下山了,月亮升的这么高,为何还不乘此时渡江呢?
  伍子胥应声钻出,将小主人熊胜抱上了船。老渔翁急将竹篙轻轻一点,飘然而去。不需几个小时,就到达了对岸。
  渔翁说:“老汉昨夜梦见一颗将星坠落在我的船上,知道必有异人问渡,所以荡桨而来,不期遇到了你们。我看你的容貌,决非寻常之辈,你不妨实言相告,毋需隐瞒。”
  伍子胥感激不尽:“这位便是楚太子的嫡子熊胜,而我,便是无罪之罪人,天下通缉的伍子胥。”
  渔翁嗟呀不已,说:“我看你面有饥色,我去为你找点吃的,先填饱肚子,你们就坐在这船上别乱动,稍等片刻。”
  说完,老渔翁将小船系在一棵绿色的大杨树下,到村中寻找食物去了。这一去,就没了踪影,久久不来。
  伍子胥等得心惊,惶惶不安,对熊胜说:“人心难测啊,谁知道他是不是去找人来捉我们呢?咱们好不容易逃出了关口,不能干坐在这里束手就擒,不然,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于是,二人下了船,躲在远处的一片芦花深处里。
  不一会儿,老渔翁拧了许多饭、菜、汤、肉, 来到树下,却不见了伍子胥。
  渔翁环顾了四周之后,高声叫唤道:“芦中人!芦中人!你躲什么呀躲?难道你以为我会贪图富贵去出卖你吗?”
  伍子胥大惭,又钻了出来,不好意思,错怪了渔翁。
  然后,这才放开肚皮,狼吞虎咽,饱吃一了顿。
  吃完了,渔翁收拾碗筷,与他二人告辞。
  临去的时候,伍子胥往口袋里一摸,身无分文,如何才能感谢这位老渔翁呢?
  他就把他身上佩带的宝剑解了下来,赠给渔翁说:“这是当年楚庄王用过的宝剑,后来赐给了我的祖父,传到我已经三代。这把剑上嵌着七颗宝石,价值一百金,我就用这来表达我的谢意吧。”
  渔翁呵呵笑道:“我听说楚王有令:抓住伍子胥的人,赏米五万石,官拜大夫。我不图这个富贵,难道是为了想要你这区区百金之剑吗?况且‘君子无剑不游’,这是你所必需的东西,给了我,没用。”
  伍子胥说:“既然丈人不肯受剑,请留下姓名,以图后报!”
  渔翁说:“今日相逢,你是逃犯,我私放了你,便是从犯,又怎能留下姓名呢?我还要以舟揖讨生活,你就别问了。将来万一上天又让我们相逢,我只称你为‘芦中人’,你就叫我‘渔丈人’,这就足以记得了。”
  这就是历史上“芦中人”的来历,出自《吴越春秋》,专指伍子胥的。
  把伍子胥称为“芦中人”,并非全是因为伍子胥在逃亡过程中,曾经潜身藏匿于深苇之中这一层意思。而是一种相约的“暗号”。
  老渔翁知道伍子胥的姓名,但不叫他伍子胥,只叫他“芦中人”,表示并不认识他。伍子胥称老渔翁为“渔丈人”,但并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也不认识。
  这样,二人将来都以暗号相称,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免得受到不必要的刑事牵连。可见这渔丈人考虑事情还是蛮周到的。
   
  却说当时,伍子胥欣然拜谢了渔丈人,刚走了几步,心里还不够踏实,又转过身来,赶上渔翁,咛叮嘱咐道:“倘若后有追兵赶来,您千万别泄露了我的踪迹呀,不然,可就负了您的一片好意。”
  渔丈人仰天叹曰:“一个人要成就美德,何其难也!我为你做的如此周到,你还在怀疑我,万一追兵们从别的什么地方渡河来赶你,就叫我如何说的清啊!我现在只有一死,才能绝了你的疑念!”
  说完,拔舵放桨,将船倒翻,渔丈人咕噜咕噜,沉溺于江心之中了。
  伍子胥大惊!悲催呀:“我因为他而活,他却因为我而死了,岂不哀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6、“千金小姐”的由来因伍子胥而得名

26.jpg

  话说伍子胥牵着王孙熊胜,一路向东逃亡。
  过了大江,便已进入到了吴国的境内。
  处境稍微安全了些。但这一路上,盘缠早已用的干尽,他们只得忍饥挨饿,疾速前行,来到濑水的时候,两个人就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的颠簸,饥饿,还有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没钱买东西吃,怎么办?
  要饭。要饭对伍子胥来说,也挺难的,因为以前从没要过饭,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不会要饭呀。再说他长的身高体壮,虽饿了几天,但看上去也还是不怎么像个要饭的。
  伍子胥饿的眼冒金星,两腿发软,继续往前漫无目标的缓慢移动。
  突然,他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正在水中浣纱,一面浣纱,一面唱着小曲儿,欢快的歌声,伴着潺潺的流水,素白的轻纱下,雪白的小腿若隐若现。
  此时的伍子胥,无暇去欣赏音乐和小腿,他的眼睛盯在了浣纱女身边的一个竹筐上,因为这竹筐里装了有吃的。
  他很想上去要饭吃,可面子上又过不去,唉,想不到我伍子胥堂堂七尺男儿,太师之子,三代忠良之后,竟然沦落到要向一个妇人乞食的地步,悲哀啊!
  伍子胥向前走了几步,又打消了要饭的念头,万一,万一她把我当成流氓怎么办?唉,又退了回来。
  不行,我还要留着命去向吴王借兵呢,我的大仇还没报,我不能就这样饿死了。
  终于,伍子胥放下了面子,鼓起勇气,走了过去。他定睛一看,这女子大约三十年纪,还没出嫁。怎知道还没出嫁?那时候还没结婚的姑娘就在脑门上留一撮刘海儿,用这种发型来表示尚未出嫁。
  伍子胥上前道:“姑娘,我乃逃难之人,路过此地,三日未食,饥饿难耐,还请你大发恻隐之心,赐我一饭……”
  那个浣纱女子低着头,害羞地说道:“我一个人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近三十尚未出嫁,从小到大,从未和一个男人亲近过,我的饭要是随随便便给你这个陌生男子吃了,传出去我就更嫁不出去了。”
  伍子胥说:“姑娘此言差矣,救济一个穷困窘迫之人少许饭食,我们吃完就走,又怎会招来闲言碎语呢?”
  浣纱女抬起头来:“听口音,先生是从楚国来的吧,很早以前,我们也是从楚国逃难来的。”说着,那女子就从竹筐里端出饭菜,递给伍子胥他们吃,然后躲在一旁,偷眼瞄他。
  伍子胥和熊胜饿坏了,狼吞虎咽了一顿。吃完后,放下筷子碗。
  浣纱女说:“看样子,先生好像还要赶很远的路,为什么不吃饱呢?”
  伍子胥不再客气,又狼吞虎咽了一顿,将饭菜吃了个一干二净。
  吃完了,伍子胥说:“蒙姑娘活命之恩,恩在肺腑,我现在还要继续赶路,容日后再来报答!”
  浣纱女凄然道:“唉!我单身了三十年,一直以贞节自勉,不愿嫁人,可我刚才怎么能跟一个陌生男子聊天,还和他一起吃饭?这已经逾越了礼仪,亏损了妇道,我自己也不能容忍,你走吧!”
  伍子胥起身告辞:“多谢!实话告诉你吧,我是个通缉犯,要是有人问起,你千万别说碰到过我,好吗?”
  浣纱女的心顿时拔凉拔凉,一言不发了。
  伍子胥见她面如土色,不再说话,忙道:“姑娘别怕,我虽是个通缉犯,却是遭人陷害,并不是坏人,只要你就当没见过我,不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
  说完,躬身拜了一拜,转身离去。

  却说伍子胥走了不远,还有些不放心,又转来咛叮嘱咐道:“倘若有追兵赶来,可千万不要泄露了我的行踪呀!”
  那浣纱女二话不说,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进了湍急的流水之中,就这样自尽了!
  伍子胥大惊!我吃了你一顿饭,你干嘛要跳河自杀呀!突然醒悟,哎哟,坏了,是我坏了人家姑娘名节。
  于是,伍子胥感伤不已,咬破指头,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下血书二十字:
  “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写完之后,伍子胥又担心会被人看到,就又用手掬捧着沙土,将刚才写的血字全部掩埋了起来。

  十年之后,伍子胥功成名就,路过此地,想起旧事,挖出大石,上面的血字历历在目,没有一点磨损。于是,伍子胥守信,将一千两黄金,投入到了濑水之中,以示答谢。
   这个故事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把女儿称为千金,就是因伍子胥的“千金报德”而起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7、怕老婆“惧内”一词始于猛士专诸

27.jpg

   话说伍子胥进入吴国境内,过了溧阳,又走了三百多里路,来到一个村落。
   
  在这里,伍子胥又准备去找好心人要饭,又饿的实在不行了。
  突然,他见到一伙人在街头斗殴。
  斗殴的一方,是一条壮汉,另一方则有十人之多。伍子胥见了,暗暗称奇,仔细看那壮汉的相貌,只见他额头出奇的高,两眼却凹的很深,状如猛虎,声若巨雷,与众人肉搏,丝毫不落下风。
  伍子胥暗想,自己也曾是练家子出身,却从未见过如此强壮勇猛之人,便问一个围观的路人:“这人是做什么的?身手竟如此了得?”
  “杀猪的!”路人告诉他,“此人名叫专诸,本地有名的屠夫,他力大无穷,平生好义,凡见人有不平之事,即出死力相为。这次肯定是仇家相约寻仇来了。”
  十个人,根本不在话下。据《吴越春秋》上的记载,专诸在与人决斗的时候,“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
  不一会,专诸以一对十,很快就占了上风,追着那十人一路暴打。也有人在旁劝解的,可谁又劝解的开?
  这时,从路旁的一个小茅草房子里出来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站在门口,喊了一声:“专诸,还不住手!”
  只这一声,就让那个壮汉专诸停止了下来。
  众仇家一溜烟跑了个精光。专诸好像很害怕那个女人的样子,当即便收了手,回了家。
  伍子胥感到很奇怪,又问路人:“如此壮汉,怎么好像很怕那个女人?”
  路人告诉他说:“嗯,嗯,专诸虽然力敌万人,但就是怕老婆,只要老婆一喊,就得乖乖回去。”
  后世袁枚考证说,怕老婆“惧内”,就是从专诸开始的。他引《越绝书》称:“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惧内,就是怕老婆的意思。滥觞,就是起源、开端的意思。专诸虽然厉害,有万夫莫当之气,但老婆一喊,马上回去,他就是历史上最早怕老婆的那个人。
   
  却说当时,伍子胥心想:“这种义士,我一定要结交他。”
  于是,伍子胥整了整衣服,来到那个小茅草房子外叩门,前来拜访专诸。
  专诸见了伍子胥的容貌,也大为诧异。
  伍子胥说:“我,楚国人,天下通缉的伍子胥,就是我……”
  专诸没听说过伍子胥的名号,不认识,但他知道,通缉犯还是特牛的,所以待他非常客气。
  当专诸听说了伍子胥受冤的始末后,搓叹不已,乃问道:“公身负如此大冤,小弟我虽好打抱不平,可帮不上你呀,你何不去求见吴王,借兵报仇?”
  伍子胥说:“正欲前往吴都,奈何没有引荐之人。”
  专诸说:“你说的也是。今天到我家里来,有何见谕?”
  伍子胥说:“听说你很厉害,却很怕老婆,所以感到奇怪。”
  专诸呵呵笑道:“我哪是怕她呀,我是看她手里拿着我母亲的拐杖,我不想让我的老母着急生气呀!”
  原来如此,是个孝子,伍子胥夸他说:“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我敬你孝行,愿与你结为兄弟。”
  专诸大喜,当即与伍子胥八拜为交。伍子胥大他二岁,为兄,专诸为弟。又拜了老母亲。
  就这样,伍子胥、熊胜二人在专诸家里住了一夜,专诸一家为他们杀鸡做菜,欢如骨肉。又饱餐了一顿。
  第二天一早,伍子胥告辞,别了专诸,去了吴都。
   
  吴国的都城,是梅里,梅里在今天的江苏无锡。
  虽说是一国之都,但这里的一切都还很简陋,宫殿也没有,城廓也不全,草房竹房居多,看起来像个大集市,“城郭卑隘,朝市粗立。”远古的部落气息依然还很浓。大概只和楚国的县城差不多的级别。
  伍子胥来到了吴都,举目无亲,又见不到吴王,肚子又饿了,不得已,只好将熊胜藏在郊外,自己拿根竹箫,在市中边吹边要饭。
  这回,他真的成了乞丐。
  吹了箫之后,又唱道:
   
   伍子胥!伍子胥!逃奔宋郑身无依,千辛万苦凄复悲!父仇不报,何以生为?
    伍子胥!伍子胥!昭关一度白须眉,千惊万恐凄复悲!兄仇不报,何以生为?
    伍子胥!伍子胥!吹箫乞食到吴地,千生万死凄复悲!身仇不报,何以生为?

  吴国人都听不懂他唱的什么,也不知道他是谁。
  这一年,是公元前520年。为周景王二十五年;楚平王九年;吴王僚之第七年也。伍子胥乞食于吴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8、历史上南方的第一位儒学大师是谁?

28.jpg

  吴王寿梦是和楚共王同时代的人。
  寿梦在晋国的资助下,不停的抢占楚国的地盘,使吴国快速强大了起来。后来被楚共王狠狠打击了一次,从此有近十年不再有大的动作,安心养老去了。
   
  吴王寿梦在位一共二十五年,第二十五年的时候, 寿梦病了,临终之前,把他的几个儿子们都叫来,交代后事。
  寿梦的儿子,一共有四个: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老三叫余昧,老四叫季札。
  季札最小,他就是当年跟着他爹吴王寿梦到中原溜达了一大圈的那个小童子,当时,他才六七岁,到周朝,到鲁国,见过很多世面。寿梦为了学“周礼”,花了很多的钱,就是为了重点培养这个小儿子。
  所以,小儿子季札学周礼,是学的最好的一个人。
  吴王寿梦在去世之前,觉得自己的几个儿子之中,只有小儿子季札最有学识,最有德行,所以寿梦就有意想把吴国的王位传给他。
  而季札的三位哥哥,也欣然同意,因为自己都是土老鳖嘛,没文化呀,让最小的这个弟弟来当国王,的确最合适。
  这种情况,在中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为了王位,不争的打破脑袋才怪,谁肯拱手相让啊。但这里是吴国,是蛮夷之地,没有中原那么多的规矩,既然老爸已经说了,那就按老爸说的办。
  但是,季札本人却偏偏不同意,不肯受位,坚持要按规矩来,要把王位让给哥哥。
    大概是他的书读多了,读儒了,他对他老爸说:“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让哥哥继位,那是制度,让我继位,那是老爸您有私心啊。
  吴王寿梦没办法,只得对大儿子诸樊说:“我把国家就交给你吧,你记好,交给你,是为了将来你退休的那一天,好把王位传给季札,你不要忘了我的话!”
  诸樊跪曰:“敢不遵命?”
  寿梦就去世了。诸樊成为吴国的新国王。

  吴王诸樊登基之后不久,刚把老爸的丧事一办完,他就辞职不干了,要把王位传给弟弟季札。
  季札还是不受。
  诸樊说:“当时,老爸还没死,我答应他,是宽他的心,敢不从命?现在老爸不在了,他的遗愿,就是要你继位,这吴国是你的吴国,你就不要推辞了!”
  季札还是坚决不受,为了表明志节,他就退隐山水之间,躲在一个田里躬耕劳作,自食其力。
  这样,诸樊继续当吴王,当了十三年,在一次打仗时,进攻人家的城门,被箭射死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战场上被打死的国王。
  诸樊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弟弟余祭和余昧两人叫来,交代说:“我知道老四季札不肯逾越礼制,这样吧,我死了,传位于老二,老二传位给老三,由老三来传给老四,这样他就再不能推脱了。”
  因此,老大诸樊把王位传给了老二余祭,余祭当了五年的吴王。
  老二余祭又把王位传给了老三余昧,余昧当了四年的吴王。
  他们在位期间,都不立太子,因为要把王位传给老四。
  当老三余昧去世的时候,就把吴王之位传给了老四季札。但是,季札仍然还是坚持不受,又隐匿而去。
  季札多次主动放弃王位,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好评。他一生不重名利,潜心学问,还做过孔子的老师,同时也成为了孔子最仰慕的圣人,被称为“南季北孔”。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方的第一位儒学大师,就是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
   
  却说吴王余昧去世之后,第一圣人季札又不肯接任,那吴国的国君之位,就不知道该传给谁了。
  究竟让谁来当吴国的国王呢?没制度可循,乱了套。
  这时,吴王余昧的儿子说,你们推来推去,有毛病啊,不当,我来当!于是,他就毫不客气的自立为王,成为吴国的新国王,史称“吴王僚”。吴王僚是和楚平王同时代的人。
  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不服气了,你凭什么当王?你爸只是老三,而我爸是老大诸樊,按大小顺序,也该我先当,你后当呀!
  但是,王位已经被吴王僚抢了先,他才不会让呢。
  所以,公子光深恨吴王僚,而吴王僚也处处防着公子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9、伍子胥因长相怪异而见到吴王

29.jpg

    话说吴国的君主是吴王僚。
    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王,公子光就不高兴了。
    因为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僚父亲的大哥。在公子光看来,吴王僚自立为吴王是不合程序的,吴王僚要想当王,必须排在公子光的后面才对。
    可是,吴王僚贪得不让,竟撇开了公子光,自己抢先当了吴王,因此,公子光心中不服,深恨王僚,恨不得一刀杀了他。
    但吴国的群臣都是吴王僚的党羽,公子光没有同谋的人,无从下手,只好暂且先隐忍了下来,暗暗等待时机。

    公子光在隐忍待时的那段岁月,日子过的非常无聊,他经常问天打卦,向神灵询问自己究竟何日可以为君,神灵就通过卦象告诉他:你还要继续等待。
    古代的吴国人,有许多都精于星相占卜之术,他们会在自家的门前种植楝树,(相当于招牌),有一条街上的占卜者特别多,所以就把那条街称为“楝树弄”。
    不久,公子光就把自己的家搬到楝树弄来了。
    这楝树弄里住着当时一位最出名的相士,叫做被离,因为相人极准,所以公子光要拜他为师。
    拜他为师,学习占卜,实际上是有着两个目的的:一是为了避免吴王僚对他的猜忌与注意。二是网罗人才,为己所用,让这个特别善于相人的被离去遍访豪杰,暗结英雄,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却说这一天,被离离开了楝树弄,在国都的集贸市场上行走。
    走着走着,他突然听到了一阵箫声,那箫声甚为悲哀凄凉,再一听之,觉得本国人应该吹不出这种音律,于是,他想看看那个吹箫的人究竟是谁。
    循着箫声,走了过去,他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乞丐。这个乞丐,正是伍子胥,在那里讨饭。
    被离仔细端详着伍子胥的相貌,看了好一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相术失灵了,因为他连对方的年龄都估不透。乃大惊道:“今天真是奇了怪了,我相人也算是多的了,却从未见过有如此怪貌之人也!”
    于是,被离走上前去,恭敬的向他做揖。
    伍子胥谦让不敢。
    被离又盯了他一会,突然发问:“我听说楚国杀了忠臣伍奢,他的儿子伍子胥逃亡在国外,难道,就是先生您吗?”
    按《吴越春秋》上的记载,伍子胥逃亡到吴国来了之后,是被善于看相的被离最先发现的,被离曰:“吾之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
    没见过这样的人,怎么看,怎么像个异国亡臣之相。这被离的洞察力简直太吓人了。

    伍子胥顿时吃了一惊,不敢说是,也不说不是,一时跼蹐未对。
    被离又说道:“我不是祸害你的人,只因我见你状貌非常,十分诧异,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能够长成先生这种异相,如果先生果真是伍子胥,我马上便可为先生求得富贵!”
    伍子胥这才告诉了被离实情。
    被离就叫人回去楝树弄,把伍子胥来到吴国的事,转告公子光,这是楚国的大臣,太傅之子,不可多得的人才,绝非寻常之辈可比也。公子光知道后,喜不自胜,马上就准备把伍子胥私自养起来。

    却说一个侍人知道了伍子胥后,也想抢功,他就就近飞跑来报知了吴王僚。
    吴王僚一听说楚臣伍子胥已经来到了他们吴国,高兴的不得了呀,一定要见见这个中原的特大通缉犯,他就传旨,召伍子胥进宫。
    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落魄之时,一口饭都讨不到,运气来了,大家都抢着要。于是,伍子胥沐浴更衣,入朝进谒吴王僚。公子光的计划,也就顿时落了空。
    伍子胥带着小王孙熊胜,来到了吴王宫。
    说是王宫,其实就是一间大屋子,比一般老百姓的屋子大而已,间数也多一些,用木头、土砖简单围了一下,就成了他的王宫。外面在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因为他的王宫漏雨。
    吴王僚用最好的酒肉招待伍子胥,两人同一张桌子,平起平坐,甚至还不是平起平坐,吴王僚几乎是用一种仰视的角度,崇拜、佩服这位从大地方来的见过大世面的大贵客。
    《吴越春秋》上说:“王僚怪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王僚与语三日,辞无复者。王曰:‘贤人也!’”
    吴王僚对伍子胥的评价三个字:“贤人也!”伍子胥的状伟,并非真的就身高一丈,腰粗十围,两个眼睛间的距离宽达33.33厘米之远。没有这么怪的人。这完全是吴王僚眼中的伍子胥,他就有这么大!
    当天,两个人才谈了几句话之后,吴王僚即拜伍子胥为大夫之职。
    然后,吴王僚向伍子胥询问外面的情况,天下的格局,国家的兴衰与出路,伍子胥滔滔不绝,一连说了三天,吴王僚也听了三天,都是他没听过没见过的事,真是大开了眼界。
    说到楚国时,道及父兄的冤仇,伍子胥黯然落泪,咬牙切齿。吴王僚壮其气,当即答应:愿率吴国兵马,攻打楚国,讨伐昏君楚平王,为伍子胥兴师复仇!

    这是伍子胥流亡了这么久之后,才终于遇到的第一次机会。终于可以借到兵马,杀回楚国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0、公子光用离间计结交伍子胥

30.jpg

  话说公子光准备将伍子胥收养下来,却不料被吴王僚抢了先,将伍子胥接去,待为上宾。
  伍子胥见到吴王僚后,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他牢牢的抓住这次机会,向吴王言明讨伐楚国的好处,怂恿吴王快快向楚国开战。
  这对吴国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为楚国太子的儿子熊胜就在这里,讨伐楚平王,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这是一场关乎“正义”的战争,绝非往日争田土、争国界式的冲突。
  如果能够打败楚平王,扶立熊胜登上楚王的宝座,那么可想而知,将来的吴国,就会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大国。
  不由得吴王僚不动心。
  所以,吴王僚当即向伍子胥表态:愿出兵伐楚。
   
  再说公子光一心想取代吴王僚,他不愿看到吴王僚如虎添翼的势头,不想伍子胥得到吴王僚的重用,否则的话,以后哪还有他的机会呢?因此,他要搞破坏。
  于是,公子光来见吴王僚,问道:“我听说楚国的亡臣伍子胥,来投奔我国,大王见过他吗?”
  吴王僚说:“见过。”
  公子光问:“大王以为此人如何?”
  吴王僚说:“贤!而且孝。”
  公子光问:“何以见得?”
  吴王僚说:“此人勇壮非常,与寡人谋策国家大事,无不切中要害,所以知道他是个贤人。念着父兄的冤仇,须臾未曾忘报,向寡人乞求借兵伐楚,所以知道他是个孝子。”
  公子光又问:“借兵伐楚?那么,大王已经答应他了吗?”
  吴王僚点头:“寡人怜其情,已经答应他了。”
  这时,公子光劝谏道: “臣听说,万乘之主,不为匹夫兴师。咱们吴国与楚国交兵多年,也没见过有什么像样的大胜。若为伍子胥兴师,这是匹夫之恨,重于国耻也,必不可!胜了,则是他们的快乐,不胜,则是我们的耻辱,大王,这样究竟划算吗?”
  吴王僚一听,有道理,不禁又犹豫了起来。、
  公子光进一步劝说道:“伍子胥这人,杀心极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大王,您可千万别被他当枪使了啊,他会把咱们都拖进泥潭里的,你忘了当年爷爷的话?外头的人,都是坏人。”
  吴王僚这才下定了决心,放弃了讨伐楚国的计划。
   
  却说伍子胥因为吴王僚答应他出兵伐楚,一连高兴了好几天。
  但是,很快他就发觉,吴王僚渐渐没了动静,也不似前番那般热情了。
  伍子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于是,他又去面见吴王僚,试探着说:“臣知道,诸侯不应该为匹夫兴师用兵。”
  吴王僚问:“何出此言?”
  伍子胥说:“为匹夫兴兵,不义也,臣不能陷大王于不义之地。所以恳请大王,还是辞了这官职吧。”
  伍子胥知道吴王非常需要他这样的人,所以就用辞职来逼吴王就范。你要我为你打工,你得达到我的目的,否则,没有条件交换,我凭什么白为你打工。
  吴王僚也很纠结,左右权衡,还是觉得为伍子胥发兵攻打楚国,弊大于利,变数太多,不易掌控。因此,他就答应了伍子胥辞职的请求,你不愿当吴国的大夫,就不勉强了。
  顿时,伍子胥的心里拨凉拨凉,辞掉了官职,又要为生活发愁,就更别提复仇的事了。
   
  这时,公子光又来见吴王僚。
  他对吴王僚说,伍子胥因大王出尔反尔,不肯为他兴兵,故辞职不受,颇有怨恨之心,这个人再不能用了。为了平息他的怨恨,看在我的薄面上,不如把阳山之田百亩,赐给他吧,也算对得起他。
  吴王僚说行,就送了伍子胥一百亩田,让他在这里安居乐业,听之任之,但从此也就疏远了他。
  从一个大国的流亡之臣,到通缉犯,到乞丐,到他国的座上宾,到安逸的大地主,伍子胥的人生迷茫了。
  眼看着机会已经到来,却又稍纵即逝,转眼已为泡影。
  复仇啊,复仇,何日才能复仇。
  从此,伍子胥就带着小王孙熊胜,躬耕隐居于此。
   
  不久,公子光来了,在成功的离间了吴王僚与伍子胥后,登门拜访伍子胥来了。
  公子光出手非常大方,用许多的米、粟、布、帛作为初次的见面礼,前来结交伍子胥。
  伍子胥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吴王僚疏远了他,公子光却主动亲近他。于是,他知道公子光是一个有“异志”的人。吴王僚的需求,是安于现状,坐稳王位,而公子光则不安于现状,是想篡谋他的王位!
  伍子胥很快就又有了新的策划方案:
  既然吴王僚不肯发兵,那不如帮助公子光,帮他除掉吴王僚,篡夺他的王位,让公子光当上吴国的新国王,以此为条件交换,来发兵攻打楚国,复仇大计成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屠夫专诸是如何成为刺客的

31.jpg

  公子光私见伍子胥时,问他:“伍先生,您出入吴、楚之境,有没有遇到过武艺高强的勇士,就略如您这般的强壮之人?”
  伍子胥说:“我伍某何足道哉!在我所结识的人中,有一个叫专诸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公子光说:“愿得伍先生引荐,结交于专诸。”
  伍子胥道:“专诸离此地不远,我明天即可把他召来,叫他与公子相见。”
  公子光说: “不可,既是真正的勇士,又岂敢随随便便的召他?我应该亲自登门拜访才是。”
   
  于是,公子光驾车,带着伍子胥,来到专诸居住的那个地方。  
    专诸正在街上磨刀,准备帮人家杀一头猪,突然一队车马纷纷,吓的路人四方走避。只见伍子胥站在车上,大声呼喊道:“专诸!愚兄在此!”
  专诸慌忙收了刀,过来拜见伍子胥。
  伍子胥指着公子光说:“这是吴国的大公子,因仰慕吾弟英雄,特来登门拜访,吾弟不可推辞!”
  专诸诚惶诚恐:“我只是一介闾巷小民, 有何德能,敢烦大驾。”
  几个人低着头,钻进了专诸的茅草屋后,公子光先向他表白了一片崇拜仰慕之意,然后奉上金帛数万,作为见面礼,意思意思。
  专诸突然见到这么大一笔钱,太多了,不敢要,手足无措。伍子胥劝他收下,这才收了。
    公子光对专诸是非常满意的。其实谁也不是专业的刺客,公子光见他强壮,有武艺,会杀猪,这就够了,再者,专诸很穷,又讲义气,只要肯出钱,不怕收买不了他。
  从这之后,公子光派人按天送给他米肉,按月送给他布帛,又时不时的去他家问候他的老母。专诸感其恩德,便投在了公子光的门下。
   
  专诸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发达了起来,深感公子光对他的恩比山高,情似海深。一日,专诸对公子光说:“我只是一个村野小人,承蒙公子豢养之恩,我无法报答。倘若您有什么差遣,惟命是从!”
  公子光这才对他吐露了实情,将左右屏去,把想刺杀吴王僚的意思向专诸说了一遍。
  专诸听了,默然不语。问道:“自先王夷昧去世了之后,就应该由他的儿子僚来继承王位呀,公子,您为何要害他呢?”
  公子光说:“不,不该他,祖父有遗命,叫把王位传给季札,只因季札不肯为王,所以才按长幼之序,最大的,就是我,哪轮得到他为君呢?只恨我的力弱,不足以图大事,所以才想借助于有力者。”
  专诸想了想,又问:“既然这样,那为何不讲明缘由,劝他退位呢?如果他肯退位,又何必私备剑客,伤了先王之德?”
  公子光说:“僚这个人,贪而恃力,岂肯退位?若和他说了,反而打草惊蛇,徒生祸乱。如今只能出此下策,一刀解决了他,免得夜长梦多!”
  专诸说:“公子说的是,我不该问那么多,公子的事,我专诸理应舍身相报,但是,我还有个老母在堂,我不敢就这样去死啊。”
  公子光说:“无妨,我也知道你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然而,如此大任,非你不能成事,我身边甚至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倘若你把这事办成了,我可以对天发誓,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当尽心养育,绝不敢有负于你!”
  专诸沉思了良久,缓缓说道:“凡事轻举无功,必图万全。就像深水里的鱼儿一样,之所以能到渔人的手中,全靠那个‘香饵’。欲要刺杀王僚,必先投其所好,敢问公子,不知王僚他有什么爱好没?”
  公子光想了想:“别的没有,他这个人,就是好吃,是个吃货。”
  专诸问:“他最爱吃什么?”
  公子光说:“他最喜欢吃的是烤鱼。”
  专诸点了点头,站起来说:“那好,就请让我暂时告辞一段时间吧。”
  公子光问:“壮士何往?”
  专诸回答说:“我去访名师,学美食,专攻烤鱼,等我学好后,便可近身吴王了,取他性命,易如反掌。”
  于是,专诸便到太湖学习烤鱼去了,学了三个月之后,厨艺大长,别人尝了他烤的鱼,都说味美。
   
  不提专诸学烤鱼,再说公子光又来见伍子胥。
    这伍子胥还是挺识人的,以前萍水相逢,人家专诸给他吃了一碗饭,他就看出来了,这个人适合当个刺客,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当然,用古人的话说,这叫“荐贤”,专诸也不叫傻,叫重义,士为知己者死。
     公子光与伍子胥二人谋划,如何才能成功的暗杀掉吴王僚,如何才能登上王位。
  伍子胥说:“鸿鹄之所以不可制,是因为它有羽翼在。欲制鸿鹄,必先除去它的双翼。”
  公子光问:“此话怎讲?”
  伍子胥说:“我听闻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也是个出名的勇士,他筋骨如铁,万夫莫当,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他与王僚旦夕相随,如何下手?何况王僚的母弟掩余、烛庸二人,并握吴国兵权。这三个人,都是他的羽翼,欲杀王僚,必先除去这三人,然后大位可图。不然的话,就算杀了王僚,虽侥幸成事,公子您也不能安然在位呀。”
  公子光沉思了半晌:“先生说的是。”
   
  从这之后,公子光继续假装在楝树弄学占卜;伍子胥继续在山上种田;专诸还在太湖学烤鱼。这三个人都不在公共场合同时露脸,都在暗暗的等待一个时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2、两个女人因抢桑叶而引发的灭族战争

32.jpg

  公元前518年,是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十一年。
  这一年的某一天,吴、楚两国的边境上发生了一起边民纠纷。

  吴国的边境上,有个小城邑,叫做卑梁;楚国的边境上,有个小城邑,叫做钟离。这两个边邑上的小县城挨在一起,相隔不远,都在今天的安徽某处,他们世世代代都以种桑养蚕为业。
  女人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到外面去采桑叶,把桑叶摘回来养蚕。
  有一颗桑树,长的很巧,是个无主之物,生在两国的中间。
  如果说,这颗桑树长在楚国这边,或是吴国那边,倒也罢了,明摆着到底归谁,也不用争了,可它偏偏生在边远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地带。
  一个楚国女子发现了这颗桑树,高兴的合不拢嘴,正准备跑过去采摘,恰巧一个吴国女子也发现了,走了过来,大喝一声:“且慢!这颗桑树是我家的!”
  于是,两个女人争吵了起来。
  为什么要争呢?根本原因乃是所有权不明确,她认为这是她的,她同样也认为这是她的。也许她们都能找出人证来说,这桑树是归自己的,其实她们都拿不出证据,并且也根本不会相信对方的证据。
  桑树并非不够多,桑叶也并非不够吃,对于产权已经明确了的东西,向来是很少会有人争的。为了夺得这个新发现资源的独享之权,大家就会觉得争的理所当然。
  你要独享,另一方不干,就成了冲突之源。于是,这两个女人为了一点桑叶,扭在一处,厮打了起来。
  史记吴世家里记载:吴国的,是个女人;楚国的,是个处女。
  史记楚世家里记载:吴国的女人和楚国钟离的小童争桑叶。
  因此,我们不难判断,吴国的女子是个成年女人,楚国的女子则应该还只是个小孩。
  那么,很显然,吴国女人会凶悍的给那楚国小女孩扇几个嘴巴,替她的爹妈教训教训她,看你还敢不敢抢桑叶。然后,自己装满桑叶,得胜而归。
   
  小女孩当然打不过那个吴国女人,她只能忍着眼泪哭回家。
  她家里人问她,你哭什么?她就把遇到一个吴国女人,为了争桑叶而发生口角,继而扭打,最终受辱的过程,全讲了一遍。
  楚国人一听,火冒三丈,你们小小的吴国竟敢欺负我们楚国人!这还了得!于是,私自召集他们全家族的人,也不向上级长官汇报,就纷纷拿起武器,直接冲到吴国的地盘上去教训人了。
  楚国钟离的这一家人,来到吴国卑梁,寻到了那一家人,于是,两家不由分说,对砍了起来!你欺负咱家小女孩,咱叫你全家赔命!看你还敢不敢动手打人。
  楚国人有备而来,人多势众,将卑梁一家杀的七零八落,惨不忍睹。“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
  吴国卑梁的这一家人,被楚国人跑来把他们灭了族,杀的鸡犬不留。然后,楚国人这才出了一口恶气,心满意足,得胜而回。
  为了一点桑叶,酿出一场悲剧。
   
  悲剧还在进一步升级。
  “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
  吴国卑梁的大夫,突然听说楚国人跑到他的地盘上来,行凶撒野,杀了他管辖内的一家人之后,逃之夭夭,顿时勃然大怒!
  出了这么大的恶性案件,作为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因此,他把所有的程序都化简到最简单的步骤,也不向他的上级汇报请示,就把他这个小县城里所有的兵力都调集起来,直接追到楚国的钟离,去杀那一家人!
  卑梁大夫带着他的人,都是些训练有素的军人,驾着战车,拿着长戟大戈,冲到楚国的地盘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一家人杀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转眼间给灭了族!
  灭了族,还不解恨,卑梁大夫特有血性,你灭我一家,我灭你全县!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大开杀戒,卑梁大夫带着他的得胜之师,向钟离发起了最猛烈最快捷的突袭!一阵激战之后,钟离崩溃,全线失守,已完全被吴国人所控制。
  钟离的守将吓的魂不附体,衣服也来不及穿,就连夜逃回楚国郢都,向楚平王请罪去了。
   
  为了争一点桑叶,先是两女相斗;紧接着升级为两家怒而相灭;接着又升级为两国边邑长怒而相攻;最后,终于升级到了王那里。
  楚平王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史记》上说:“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
  楚平王也怒了,御驾亲征,率领着楚国的精锐之师,浩浩荡荡,亲自奔赴吴国边境,大军到时,踏平了卑梁城,直接将吴国的这个边邑给灭掉了!
  吴王僚当然也不能坐视不理,虽然吴国没有楚国强大,虽然吴国没有楚国兵多,但绝不能示弱,所以,“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

  自此,两个王都怒了,他们都认为错在对方,都将自己的大军开赴到前线。吴楚之间,终于兵戎相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3、伍子胥为何痛哭仇人之死?

33.jpg

  公元前518年的吴、楚边民纠纷,快速升级为两国间大规模的战争。

  楚国的楚平王,带着大军,亲自东巡,从大江直逼吴疆,来到边境上,当即攻占了吴国的卑梁,将这个边邑小县拿下后,又率着他的部队在这里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地转悠了一圈。
  然后,楚平王以胜利者的姿态,义正词严的指责教训了吴国方面一番,以为达到了威慑吴人的目的,就奏着凯歌,回国去了。
  再说吴国这边。
  吴王僚听说楚平王兴兵来犯,也大怒,马上派出精兵对抗。领头的人,就是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公子光带着吴国大军,星夜赶到边境时,卑梁已落入楚人之手,公子光见楚军声势浩大,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们就地潜伏了下来,静观其变。
  不久,楚平王就耀武扬威的奏凯而回了。
  等楚平王一走,公子光就说:“你们看,楚国人撤军的时候,是如此的趾高气扬,搞出这么大的动静,足见他们留在这儿防守的人非常薄弱空虚,想吓唬人呀,兄弟们,给我上!”
  一声令下,吴国士兵集体行动,将驻守在卑梁的楚国人全部都砍死了。卑梁夺回来后,还不服气,你灭我一个县,我誓要灭你两个县!
  吴军一鼓作气,杀到楚国的地盘上去,将楚国的钟离给灭了,灭了钟离还不罢休,继续深入,将楚国的居巢也给灭了!
  吴国一连灭了楚国的两个县,把他们的人、畜、财物,全部都一车车的拖回去,占为己有了,哼哼,你们别跑呀,有本事转来再打!
  你来我躲,你走我抢,吴国人最惯用这种战术了,搞的楚国人老是疲于奔命。
  这次战争,被后人称之为“卑梁之衅”。因一件无谓的小事,双方都不问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都以为对方是好欺负的,从而导致了一场无端的冲突与杀戮。正所谓:卑梁之衅,血流吴楚。
  楚平王带着胜利之师回国了。一回国,屁股还没坐稳,就又接到边关告急,吴国人一连灭了我们两个县,顿时大惊,真是气不打一处出啊,心脏病都给气出来了。
  如果老是和这个又穷又硬的吴国纠缠下去,划算吗,打输了没面子,打赢了又没好处,杀之无肉,剐之无皮,问题是等你劳师动众的去打他时,他就又潜水去了。
  楚平王终于想通了,再者身体也不是很好,就不再继续追究,安心养他的病去了。因此,“卑梁之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两国之间又复归于往日的平静。
   
  又过了两年之后,楚平王的大限到了,病的很重,他躺在床上,回首往事,自己的一生,也还算不错,唯一抱愧的,就是对不起他的大儿子,原太子熊建。
  临终前,楚平王把大臣们召来,交代了很重要的两件后事:
  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小儿子熊珍,(熊珍是楚平王强占儿媳秦女所生),由太师费无极辅佐;大儿子熊建已经早死了,还有一点血脉,熊建的儿子熊胜,现在流落在吴国,你们要把他召回来,好点安置。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了,他一共坐了十三年的王位,死后的谥号,是一个“平”字,所以史称“楚平王”。
  克定祸乱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平,平安的平,平定的平,平常的平,太平的平。这是一个好字,对他的一生,乃是个良好的评价。
  他想干什么,基本都可随心所欲,多能成功,没有他摆不平的事。虽然他很牛叉的平定了内乱,获得王位,但他在位时的政绩却实在是平平淡淡,虽然他也有些荒唐事,但在他的时代,也算是太平盛世了。
   
  楚平王之后,就是楚昭王了。楚昭王就是楚平王的小儿子熊珍。
  楚昭王上台的时候,楚国国内比较安定,国势也还算昌隆。
  楚国的大臣们就商量着,准备把躲在吴国的小熊胜接回来,把楚国的白县封给他,毕竟是先王的长系嫡孙。同时,也为了避免沦为吴国攻打楚国的政治工具。
  熊胜后来回到楚国,成为楚国的白公,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而现在,他还只是个小学生大的小孩,他坚决不愿回去。他要跟着伍子胥,继续留在吴国。
  而伍子胥在听说楚平王已经死了之后,捶胸大哭,嚎啕不止。
  公子光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楚平王,那是你的仇人呀,听到仇人死了,应该拍手称快才对呀,你怎么反而大哭呢?莫名其妙。”
  伍子胥说: “我不是哭楚王死了,我是恨我不能亲手砍下他的脑袋,报仇雪耻!”
  公子光听了,嗟叹不已。正是:  
            父兄冤恨未曾酬,已报淫狐获首邱。
            手刃不能偿夙愿,悲来霜鬓又添秋。

  那么,伍子胥究竟为什么大哭呢?仇人死了,是一个原因,熊胜可能会被接走,面临损失有分量的筹码,也是一个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按《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得知楚平王死了,他坐在屋里哭了一夜没睡觉,他对熊胜说:“平王卒,吾志不悉矣!”熊胜的表现则只有四个字:默然不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伍子胥说的“吾志不悉矣”,这个“悉”字,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洞悉、明确的意思,二是完全、尽全的意思。
  因此,楚平王死了,报仇的志向已再不能成全,这只是第二种意思。
  第一种意思则是:没有了复仇的对象,那么,伍子胥的志向呢,他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是什么样的?他一下子突然变的不明确了。
  难道人的一生,仅仅就只是为了复仇吗?永远生活在仇人的阴影之中吗?如果仅此,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何况复仇已经不再可能,平王死了,伍子胥的志向,突然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所以,他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夜。哭他的志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人生的意义什么都没有了。无法入眠。
  难道就这样躬耕于野,老死山林,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吗?
  若还想有所成就,那还能再做什么呢?难道,跑到一个不相干的国家,带着一帮不相干的人,来攻打摧毁生养自己的祖国,这就是他这个人一生的意义?
  伍子胥陷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惘之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4、伍子胥公子光合谋吴王僚

34.jpg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了,由他的小儿子楚昭王继位。楚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消息传到吴国后,伍子胥大哭了一夜,说:“平王卒,吾志不悉矣!”楚平王一死,他的志向也就变的不明确了。接着,他又说:“然楚国有,吾何忧矣?”意思是:然而楚国还在,我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还有事做。
   
  于是,伍子胥找到公子光,劝他去怂恿吴王僚,乘着楚平王的丧事,出兵南伐,可以图霸。
  但是,公子光的志向,根本就不在什么称霸上,而是最实惠的:如何才能成功的取代吴王僚,成为新的吴王。
  所以,公子光不同意此时吴国出兵攻打楚国。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心思,便为他出谋划策道:“公子,此时出兵,正当其时,出兵伐楚是假,然而,‘一网除三翼’之计才是真!”
  公子光眼前一亮,问道:“如何叫做‘一网除三翼’之计?”
  伍子胥道:“鸿鹄之所以不可制者,是因为它有羽翼在。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掩余、烛庸,还有他的儿子庆忌,这三个人,就是吴王僚的三支羽翼,用我这一计,只要他肯出兵伐楚,便可同时将此三人全部除掉!”
  公子光连忙追问道:“这是为何?”
  伍子胥道:“掩余、烛庸二将,虽然并掌吴国兵权,但其实都是庸才,不善谋略,此时楚国虽然大丧,必然防范周严,掩余、烛庸此去,必中埋伏,叫他有去无回!”
  “那庆忌,如何除掉?”
  “庆忌,正好派上用场,把他调到楚国的后方,到郑国去,让他去结连郑国、卫国的军队,从北方夹击楚国,至此,则吴王僚的三翼尽除,吴王僚必死在目下矣!”
  公子光听了大喜,不觉下拜曰:“孤之得子胥,乃天赐之也!我这就去劝说王僚,发兵攻楚!”
  “且慢!”伍子胥道,“你去之前,还的先用个苦肉计才行。不然的话,要是吴王僚派你领兵,去攻打楚国,此计则前功尽弃!”
   
  说的也是。于是,公子光驾着车来见吴王僚,半路上,他从车上一跃而下,摔折了一只腿后,他就一瘸一拐的来见吴王。
  见到吴王僚后,公子光告诉他,此时乘着人家办丧事,派出重兵去攻打人家,会产生九种不同的好处,却没有半点不利之处。这吴王僚是个好大计疏之人,欣然听之,不觉飘飘欲仙。
  吴王僚问道:“你说的是,寡人也正有此意,只是不知这次派谁人领兵为将?”
  公子光连忙回答说:“此事我本该誓死效劳,不敢有半点推辞,奈何因为事急,怕误了时机,所以匆匆而来,不料从车上掉了下来,把腿子跌坏了,可惜,我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了。”
  吴王僚又问:“那你看,可以推荐何人为将?”
  公子光便故意说道:“这是大事,非至亲至信的人,难于信任,不可相托。大王,这样的大事,还是由您自己选择吧。”
  吴王僚问:“掩余、烛庸,让这两个人领兵,你看行吗?”
  公子光说:“行!我也觉得派这两个人最合适了。以前的时候,晋、楚争霸,咱们吴国弱小,咱们现在正在崛起,晋国已经衰了,而楚国又屡败于我国,诸侯们早都离了心,不听楚国了,天下南北之政,将归于东。若再派公子庆忌前往北方联络郑、卫之兵,合力攻楚,楚可破也!咱们吴国,霸业可成也!”
  说的吴王僚大喜,马上便以掩余、烛庸二人为将,率领吴国之师,前去攻打楚国,趁着人家正在办丧事,打他个措手不及。 

   却说掩余、烛庸带着二万兵马,水陆并进,不宣而战,雄赳赳气昂昂的杀到楚国来了,他们包围了楚国的潜邑。潜邑大夫坚守不出,派人去楚都告急。
  这时,新上台的楚昭王年龄还很小,应该和熊胜差不多大,都是小学生大的小孩,突然听说吴兵正在围攻楚国的潜邑,顿时慌急无措。
  一个大臣说道:“吴国人太不讲道理了,乘着我们办丧事搞突然袭击,若不出兵迎敌,就是示弱,必须还击!先派一万陆兵去救潜邑,再派一万水军,从淮汭顺流而下,截断吴兵的后援,使他首尾受敌,前方的吴将,坐而可擒矣!”
  楚昭王大喜,马上调遣楚国大军,分水陆两道而来。  
    掩余、烛庸正在围攻潜邑,突然听说楚国救兵来到,就把兵力分作两半,一半围城,一半迎敌。双方大战了数十个回合,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就这样,吴、楚两军成胶着之势,继续酣战。虽然吴军并不落下风,却再也无暇他顾。
  不久,楚国人的水路大军绕到吴军的后面,用木料和石头塞断了江口,阻断了他们的回路。吴兵进退两难,便分作两个寨子,成犄角之势,一面与楚军继续相持,一面又派人回去请求继续增兵。
   
  吴王僚了解了战况之后,又问公子光,下一步怎么办。
  公子光说:“单靠我们吴国的力量,与楚国硬抗,还是略差了一点,我上次说的,纠合郑、卫之兵,共同伐楚,正为此也。现在派人去联络郑国、卫国,号令诸侯,群起而攻之,楚可破也!”
  吴王僚就叫他的儿子庆忌,带上许多财帛珍宝海味,到北方出使郑、卫,招兵买马去了,以期对楚国形成有效的夹击之势。
  这样,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和他的儿子,他身边最得力的这三个人,被成功的并且非常隐蔽的调虎离山了。
  吴国的国内,就剩下吴王僚和公子光他们俩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5、侠客专诸刺杀吴王僚,为财还是为义?

35.jpg

  伍子胥对公子光说:“现在正是用专诸的时候到了,让专诸去刺杀吴王僚,公子,你有什么合适的兵器没有?”
  公子光说:“有。当年越国的铸剑大师欧治子,造了五把宝剑,越王允常将其中的湛卢、胜邪、鱼肠这三把进贡于我国,鱼肠剑被先君赏赐给了我,此剑砍铁如泥,从未试过,这几日竟连夜发光,难道是神物饿了,想饱食王僚之血乎?”
  就把鱼肠剑拿出来,让伍子胥看了,伍子胥夸奖不已,马上召专诸前来试剑。

  专诸来了。不等公子光开口,就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
  所以,专诸慨然说道: “王僚可以杀了,他的两个弟弟被楚国围困,他的儿子也到了远方,他现在是孤立无助,要杀了他,他又能拿我们怎地?用我的贱命去换他的命,值,但在这死生之际,我要不要去送死,我现在还不敢自作主张。”
  公子光说:“有什么要求,你尽管开口。”
  专诸说:“我的老母还在,所以我现在还不敢轻易去死,等我回去,禀过了老母之后,才敢从命。”
  于是,专诸回到家中,把公子光送给他的一大堆金银财宝摆在桌子上,然后望着他的老母亲,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坐在那里哭。
  他的老母亲问:“专诸,你为何哭的那么悲伤?难道是公子要用你了吗?”
  一下子就猜中了,专诸哭的更为悲伤。
  老母说:“我们全家受公子的恩养,已经这么些年了,大德当报啊,忠孝岂能两全?你必须去,不要管我,你能成人家的事,垂名后世,我死了亦不朽。快去吧!”
  专诸还是不去。
  老母说:“专诸,我口渴了,想喝山上一条小溪里的泉水,你去为我弄点来。”
  专诸就奉命来到山上,汲了泉水,回到家中,不见了老母,问他妻子,妻子回答说:“刚才说累了,关着门在里面睡觉,叫不要打扰。”
  专诸惊疑,推看窗户一看,老母亲已经自缢身亡了。诗曰:
        愿子成名不惜身,肯将孝子换忠臣。
          世间尽为贪生误,不及区区老妇人。  
    专诸痛哭了一场,收拾殡殓,将他的老母安葬于西门之外。
  然后,专诸对他的妻子说:“我受公子的大恩太多,之所以不敢为他尽死,是因为老母还在,现在老母已经死了,我也只能去为公子效命了。我若死了,你们母子将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不必为我牵挂。”
   
  说完,就告别了他的妻子、儿子,来见公子光,并把他母亲已经去世了的事说了一遍。
  公子光听了,十分不过意,好言好语的安慰他了一番。两个人坐在那里过了良久之后,又提起了如何刺杀吴王僚的事来。
  专诸默然,沉思了许久,说:“我不能贸然跑到他那里去行刺,岂不白白送死?反误了公子的大计。这样吧,公子,你请他吃饭,把他请到你家里来,只要他肯来,咱们就有八九成把握了。”
  公子说:“行!我这就去请他来吃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事再也不能拖了!”
  “可是……,我现在还是不能死啊,我若死了,我的儿子怎么办呀,唉,他还那么小……”
  “你放心,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封他为吴国的上卿!绝对不会亏待他。”
  《左传》上说:公子光“以其子为卿。”古代的大夫(大臣)分上、中、下三等,卿,就是大夫里面的上等大夫,吴国的总理副总理级别。已经不可能还有比这更高的待遇了。
  专诸想想,自此伍子胥介绍他认识了公子光,到现在已经整整九年了。这九年里,公子光对他们家的恩德已经难于计算,怎么还的了啊。
  自己一个街头杀猪的,能有多大出息?若拼了一死,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吴国的总理副总理,从此飞黄腾达荣华富贵,那真的是值了!
   
  如此说来,大侠客专诸刺杀吴王僚,好像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义”一样。
  是的。专诸杀王僚,并无“义”字可言,也非什么义举。义在哪呢?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报公子光的恩德,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他深知公子光“此时也,弗不失也”的焦虑心态,从而为后代谋个大利。
  刺客就是刺客,司马迁说了的,他们不是用正义观和是非观来衡量的,更不能以成事了或不成事来衡量,而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自己明确的意图和目的,二是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三要名气大的垂于后世,这才是刺客的标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9-26 08:35 PM 编辑

36、鱼肠剑与吴王僚之死

36.jpg

  当年,欧冶子为越王做了“三长两短”五把剑,其中最短的一把,名叫“鱼肠剑”。
  因为剑身上的纹路,曲折婉转,凹凸不平,花纹犹如鱼肠一般,故而得名。还有一说,此剑极其小巧,沿着鱼口插入,能将整把剑身全部隐藏于鱼腹之中,故又名:“鱼藏剑”。
  其实就是一把小巧的匕首。
  五剑做成之时,越王请了一位非常善于相剑的大师来为他的宝剑看相。这位大师被鱼肠剑中的寒气所震慑,感受到其中的不祥信息,故指着鱼肠剑说:“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
  原来,这把剑大逆不道,天生就是用来弑君杀父的。
  越王害怕了,就把其中的三口剑当做进贡的宝物,献给了吴国。吴王就把其中的一口——鱼肠剑,分赏给了公子光。
  公子光将这把短剑放在枕头边睡了好些年,一直没用过,现在,该是交给专诸用一用的时候了。
  冥冥之中的定数,果然已经到来。
   
  公子光来见吴王僚,对他说:“我近日得到一名好厨师,他从太湖而来,烤得一手好鱼,味道鲜美无比,还从没见到有超过他的,要不,请大王明天到我家里坐坐,品尝品尝?”
  这吴王僚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鱼了,一听,当即就欣然答应了下来:“不必客气,我明天一定来。”
  见鱼儿上了钩,公子光暗喜,连忙回到家中火速布置:先将专诸扮作厨师,藏身于厨房;再将一批甲士们埋伏在家里的地下室中;又让伍子胥约了一帮死士,躲在外面不远处接应。
  大概一百人左右,不愁杀不死前来自投罗网的吴王僚。
   
  第二天一大早,公子光又跑来催请吴王僚,请他快去赴宴。
  吴王僚走的时候,对他的老母亲说:“公子光今天请我喝酒,吃烤鱼,我去了。”
  他老母问:“吃饭还早呢,哪有这么早就来请的?”
  吴王僚说:“他昨天就来请了,我已答应了他。”
  他老母又问:“既然已经约好了的,还连续请两次?用不着这么急吧?再说,他从来都不请你吃饭,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
  是呀,吴王僚顿时疑惑了起来,开始有些不安。
  他老母说:“我看公子光这小子,绝没好意,你当了大王,他没当上,心里一直不服气,你呀,最好还是别去了,找个理由推辞掉。”
  吴王僚左想右想,不起疑心也生了疑心,对呀,公子光是有点反常,但是,如果不去,那可就失信了,以后必然就有了裂痕,不好相处啊。
  怎么办呢?有备无患,去,还是应该去,我多带点人去,严加防范,又有什么好怕的!我怎么怕他呢?真是自己吓自己。
   
  于是,吴王僚穿上三层铠甲,把身子裹的严严实实,把他的护卫们全部叫上,都去保护他。
  《史记》上这样记载:“王僚使兵陈於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
  为了赴这次宴,为了人身安全,站岗的这些警卫们,一字长蛇阵排开,站的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首都的街道。从王宫一直站到公子光的院子里,从院子里站到台阶上,从台阶上又站到了屋门口,再从屋门口一直站到了酒席旁。
  这些站岗的警卫们,全部都是吴王僚的亲戚,他们个个身上披着铠甲,手里提着快刀,保护着吴王僚。
  真壮观!春秋时期最壮观的警卫部队。
   
  进来之后,吴王僚坐了上席,公子光侍坐在傍边。吴王僚的亲信们,手持长戈,站在后面,力士们,腰悬利刃,站在前面,皆不离王之左右。
  上菜的仆人们,都要先搜身之后才能近前,谁也不敢抬头仰视。
  公子光有点傻眼了,他今天怎么搞这么大的阵势啊!
  于是,公子光站起来向吴王僚敬酒,忽然身子一歪,摔在了地上,痛苦的喊道:“哎呦!上次我的腿断了还没好,痛彻心髓,难于忍受,大王你先坐会,等我进去换了药再出来。”
  吴王僚说:“无妨,王兄请自方便。”
  公子光就跛着脚,一步一踬,走到内室去了。
  不一会,专诸的烤鱼已经烤好了,好一条大鱼!他亲自端着盘子,献了上来。当然,依旧还是要先搜了身,然后才允许上前。可又有哪个知道,这鱼肠短剑,早已被他暗藏在了这条大鱼的鱼腹之中!
  所以,搜身是搜不出来的。检查完毕,没有凶器。
  专诸刚欲上前,有两个力士见他长的雄壮魁梧,便大喝一声道:“且慢!你,给我跪下!”拔出刀来,强迫他跪在地上,叫他用两个膝盖跪着走路。
  专诸只得跪了,在两边力士的夹压之下,缓缓的膝行至于王前。
  王僚被专诸手里的烤鱼所吸引,提了鼻子,向前欠身,他只在看鱼,没看专诸。
  专诸稳稳地用手掰鱼。忽的从鱼腹中抽出了匕首!
  一股凛冽的杀气脱鞘(鱼腹)而出,吴王僚惊呆了,但在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迟了,鱼肠剑正向着他的胸膛疾速奔去。
  刺破了衣服,却被铠甲所阻。谁知专诸之力奇大,第一层甲被穿透!第二层甲继续穿透!穿第三层甲时,鱼肠剑就断了。
  众侍卫力士们大惊!一拥齐上,刀戟并举,向专诸砍了过去!
  鱼肠剑虽断,然杀气未断。专诸拼着最后的一口气,猛力将断剑惯透吴王的三层坚甲,手势去得十分之重,以致断剑从胸腔里穿了进去,从脊背里透了出来!
  吴王僚大叫一声,立死,当场就绝了气。
    鱼肠剑,果然是弑君之剑。吴王僚就这样死在了鱼肠剑下。与此同时,专诸也被吴王僚的警卫们乱杀乱砍,很快就被剁成了一堆肉泥。

    堂中群龙无首,一时大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7、吴王“阖闾”两个字是何意义?

37.jpg

  吴王僚被专诸刺杀了,死的不明不白。
  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们剁成了一堆肉泥。
   
  公子光假称去换药,他躲在内室,暗暗的窥视着酒席上的一切,知道专诸已经得了手,便一声令下,早埋伏在家中的甲士们一跃而起,杀了出来!
  两下交兵,好一场恶斗!
  因为吴王僚已经死了,蛇无头不行,所以这边威加十倍,那边势减三分。尽管吴王僚带来的人多,却都不是对手,很快就被公子光的人杀死了一半。
  逃跑的一半,又被早埋伏在外面的伍子胥带的死士们追杀,一顿乱砍乱劈之后,又干掉了一半,杀的他们个个无心恋战,做鸟兽散,各自逃命去了。
  公子光大获全胜。打扫战场完毕,他带着人,驾着车,手持利器,直登朝堂,召集吴国的群臣,都来开会。
  群臣们一看,傻了眼,都说不出话来。既然吴王僚已经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你就继任为吴国的新国王吧。
  公子光推辞不受,他将王僚背约自立的罪名,向国人宣布道:“并非我贪图王位,而是王僚不义!他违背了先君的意愿,霸占了四叔的王位,今天,我暂且摄政几日,咱们还是应该将王位交还给四叔。”
  于是,公子光来见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依旧请他为王,并说,这是祖父和叔叔们生前的遗愿,吴国的王位,本来就是您的。
  季札听说吴王僚已经死了,他伤心的痛哭,但依然还是不肯为王,耻于争国之事。从这之后,他就搬走了,在延陵这个地方养老,终身不再来吴国了。
  就这样,公子光不声不响隐忍了多年的谋略终于告成,顺理成章的即了吴王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这一年,是公元前514年。
  古书上说:“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专诸和王僚无冤无仇的,不相干的两个人,为什么要杀他?都是因为天上的扫把星袭击了月亮。
   
  吴王阖闾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王的规格,安葬了吴王僚的尸体,谥号为“吴武王”。
  吴国是从寿梦开始有谥号的。吴王寿梦是“吴兴王”,兴,就是说吴国是从他开始兴旺起来的。接着,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顺王、安王、度王,大概就是顺利平安度过的意思。
  然后就是吴王僚,“武王”,吴国最善于用武的王,从他开始,敢于向楚国叫板,敢于对楚王用兵,打大型战役不落下风。
  而吴王阖闾的谥号是“道王”,吴国最有办法的王。这个道,有办法、有能耐的意思,不是道德高尚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
  “吴王阖闾”是一种习惯称谓。那么,“阖闾”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阖,是关闭的意思;也是门扇的意思。
  闾,是巷子里的门;也是窄巷子、穷巷子的意思。
  阖闾,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门的意思。关上门想办法,闭门造车,呆在家里当宅男,少在外面交流,同样还是有成功的一天。
   
  吴王阖闾登基之后,又厚葬了刺客专诸,封他的儿子专毅为吴国的上卿,大臣分上中下三等,卿是上等,地位相当于总理、副总理的级别。
  封伍子胥为行人之职,待以客礼而不臣。
  伍子胥的行人这个官职,主要负责吴国的外交,还有人事调动、官员选拔等等方面。吴王阖闾用招待客人的礼节来待他,而不是当做员工来对待。
  因此,伍子胥与吴王阖闾的关系,不像是君臣上下级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伙人的关系。
  那个最先在街上发现了伍子胥的被离,也因为举荐了伍子胥而有功,也升为了大夫之职。
  最后,大赦天下,发钱发米,救济穷人,安定民心。

  安顿好了一切,吴王阖闾还有担心的事。
  那就是,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正在外面与楚国人作战,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也在外面卫国招兵买马,对抗楚国,他们都没回来。
  所以吴王阖闾无法安睡,担心自己的王位坐不稳。
  怎么办呢?他就派人外出打探,自己则率领大军,屯兵于江上,埋伏在那里,等他们回来。
  却说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他的力量大的惊人,曾经徒手擒获过麋鹿和犀牛,所以崇拜追随他的人很多,粉丝无数。
  当时,庆忌听说国内有变,就连忙从卫国赶回,刚一回国就中了埋伏,知道是回不去了,他就调转车头,疾驰而去。
  吴王阖闾驾着驷马战车在后面追赶,庆忌嫌他的马慢了,就跳下车来,撒开两条腿跑,比马跑的可快多了。阖闾叫快放箭,射他!当箭射来的时候,庆忌挽手一接,就把箭接住了。
  射一枝,接一枝,无一中者。就这样跑掉了。
   
  阖闾知道抓不住庆忌,就派兵严加防守,然后回国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8、历史上用“请客吃饭”设圈套害人的毒招

38.jpg

  却说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掩余、烛庸正在外面与楚国人作战,突然听说国内发生政变,大惊失色,斗志全无,很快就败下阵来,被打的落花流水。
  楚军的主将是左尹郤宛,俘虏了许多丢盔弃甲的吴兵,同时也缴获了大量的作战武器。他就押着这些抓来的兵甲,班师回朝,向楚昭王献俘请功去了。
   
  回国之后,楚昭王一看,胜利了,大喜,认为郤宛很能干,有大功,就把那些抓获来的俘虏、盔甲、兵器等等战利品,赏赐了一半给他。
  也就是说,郤宛拿到了50%的提成。并且从这之后,楚昭王对他也格外的敬重了。
  这可惹脑了一个人,谁?太师费无极,别提有多眼红了。
  于是,歪点子特别多的费无极心生一计,想害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郤宛,必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他就去见令尹囊瓦。
  囊瓦,是楚庄王第三子的孙子,这个人长的高大威猛,心眼坏倒不坏,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以前楚灵王的时候,他是灵王的车夫,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带头刁难晏子的那个人就是他。
  当时,囊瓦对晏子说:“自古君王将相,都是魁梧俊美的相貌,而你看你,身不满五尺,力不胜一鸡,你不觉得羞愧吗?”
    晏子坦然回答:“秤驼虽小,能压千斤。你长的这么高大,却也只能御马,而我虽然矮小,却能够为国家独当一面。”
  囊瓦羞愧难当,论口才,不是对手,论智力,更不是对手。
  多年以后,凭着祖上的福荫,囊瓦终于也熬上了令尹的位置,和晏子一样,成为了一国的总理执政官。
  现在,费无极决定利用利用这个不怎么聪明的“傻大个”总理,借他的手,来除掉郤宛。

  费无极对囊瓦说:“您明天有空吗?郤宛托我带个信,他最近大赚了一笔,想请您吃个饭,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去。”
  囊瓦是个直人,不知是计,满口答应道:“他请我吃饭,哪有不去的道理?一定去。”
  然后,费无极又跑来对郤宛说:“令尹大人听说你大赚了一笔,想要你请客,到你家喝喝酒,但怕你不愿意,所以叫我来问问。”
  郤宛也不知是计,当即答应道:“令尹大人要来,荣幸之至啊!平时我请都请不来,又怎会不愿意呢?明天一定大摆筵席,奉侯令尹大人驾到。”
  费无极问:“那你明天拿什么好东西敬献给令尹大人?”
  郤宛说:“不知令尹大人所喜好的是什么?”
  费无极说:“你知道送礼要投其所好,这就对了,包你官运亨通!我告诉你呀,这令尹大人最喜好的,乃是‘坚甲利兵’,他之所以想到你家里来喝酒,就是想看看你抓的那些吴国俘虏,这样吧,把你那些俘虏都叫出来,我帮你挑选几个,明天喝酒的时候,他一高兴,你就乘机送给他。”
  郤宛果然把楚王所赐的兵甲,全部都向费无极展示了出来。
  费无极挑选了50名强壮的战士,50付精良的盔甲,50把锋利的宝剑,说:“这些足够了,你在大门的左侧设一个帐篷,让他们都呆在里面,令尹来了必问,他一问你就展示出来,马上献给他,若献别的东西,就不是他所喜好的了,送了也没用的。”
  郤宛信以为真,马上就在大门左侧设下一个帐篷,让这五十坚甲利兵呆在里面。布置完毕后,就托费无极去邀请囊瓦。
   
  第二天,囊瓦准备来郤宛府上赴宴。
  正要出发的时候,费无极突然说道:“令尹大人,人心不可测呀,还是让我先去探探路,如果我去了没事儿,你再去不迟。”
  几句话说的囊瓦疑窦骤起,心里一下子就七上八下的了。
  费无极去了一会儿,踉踉跄跄的跑了回来,气喘吁吁的喊道:“我差点害死你了!我差点害死你了!幸亏我跑的快呀!”
  囊瓦大惊,连忙问他是怎么了。
  费无极喘着气说:“我差点误了大事啊,郤宛今天请客,不是好意,他是要杀你啊!他已经在门口埋伏了重兵,只等着你去,你这一去,就必然会遭到他的毒手呀!”
  囊瓦听的心惊肉跳,又问:“我跟他平时也没什么过节,他为什么要这样?”
  费无极说: “他仗着大王对他的新宠,是想取代您这个令尹啊!况且,我听说他私通吴国,得了吴国人不少的贿赂,您看,吴国乘我国办丧事的时候打过我们,我们就应该乘他们内乱的时候打他们,这才正好可以相报,但是他,竟然不思进取,明明打了胜仗,却不乘胜追击,拿了人家的贿赂,就班师回国了!这种人,若得了志,楚国可就危险了呀。”
  囊瓦咬牙切齿,就叫左右之人再去打探。探子回报说:“门里果然埋伏了一批十分精壮的甲兵!个个穿着铠甲,手持利刃。”
  囊瓦勃然大怒,桌子一拍:“敢作乱,老子亲手宰了他!”
   
  于是,囊瓦一边上奏楚王,一边发兵来攻打郤宛。
  郤宛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是被费无极给卖了,凄然泪下,自刎而死。
  囊瓦将他们家满门抄斩,围住前后门,放起大火,将左尹府登时烧为了一片灰烬!只有郤宛的儿子伯嚭,一个人逃了出来,他也像伍子胥一样,逃亡吴国去了。
  就这样,费无极设下的圈套,终于成功的利用了囊瓦的弱智与冲动,歹毒的铲除了郤宛一家。
    而那个囊瓦,一直被蒙在鼓里,还在心存感激,多亏是太师费无极救了他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9、古代叛国者的逃亡之路

39.jpg

  伯噽,楚国人。
  他的爷爷,就是那个因“上下其手”而出名的伯州犁。
  他的父亲,伯郤宛,为楚国左尹。公元前514年,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掩余、烛庸兴兵来犯,楚国方面由郤宛率领大军与吴人相抗。
  郤宛得胜而回,却被奸臣费无极妒忌,利用令尹囊瓦,将他们一家斩尽杀绝,灭了族。
  因此,孤身逃脱的伯噽,不得不背叛楚国,一个人逃到了吴国。

  侥幸逃脱的伯嚭,他本来是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的。
  但他听说了另一位和他遭遇相同,也是被费无极迫害,也是蒙受了不白之冤的伍子胥,正在吴国,已受到吴王的重用,便立即赶了过来,投奔在了伍子胥的门下。
  伍子胥以前在楚国的时候,与伯嚭并无私交,也谈不上有什么来往,但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再者,拉拢楚国的叛臣,共同攻击楚国,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伍子胥欣然接纳了叛国而来的伯噽。不久,就又把他推荐给了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高兴地接见了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
  在盛大的酒宴上,阖闾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寡人之国,东临大海,十分偏远,听说你的父亲无端遭到费无极的陷害,被楚相暴怒攻杀。而今你不以吾国僻远,投奔来此,将有什么可以教寡人的呢?”
  伯嚭的泪水涌了出来:“我不过是楚国的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万死不辞!”
  吴王阖闾听了,也颇为伤叹。
   
    当时,陪宴在场的另一位吴国大夫被离,也就是那个非常会看相,最先发现伍子胥的人,他看了看伯嚭的相貌,很不放心,便轻声地询问伍子胥说:“您认为伯嚭这个人,可以信任吗?”
  伍子胥坦然相答:“可以信任。”
  被离又轻轻问道:“为什么呢?”
  伍子胥说:“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说过‘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么?好比惊飞的鸟儿,慌乱中聚集到一块,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
    被离则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提醒伍子胥说:“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这人,不宜重用。”
    伍子胥也不以为然,依旧向吴王阖闾大力举荐伯嚭。
    最终,阖闾收留了伯嚭,任命他为吴国的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
    此时的伯嚭,亡命异国,家仇未报,也和伍子胥想的一样,如何依靠吴国之力,出师伐楚,以雪杀父之仇,族灭之恨。所以他对伍子胥恭敬相从,同舟共济,配合得十分默契,专门做吴国的向导,为他们指路,怎样去攻打楚国。
   
  却说楚国令尹囊瓦,一冲动杀了伯噽的父亲,灭了他的家族,楚国人被激怒了,天天骂令尹,诅咒他早点死。
  沈尹戍来见囊瓦说:“百姓都在怨恨您啊!您听不到吗?那个奸妄小人费无极,你看他一生都干的什么事?害了蔡朝吴,又害了蔡侯,又教先王乱伦,害了太子,又害了伍奢父子,现在又害了左尹,他只会害人,而您竟然去做他的帮凶,帮他杀人,糊涂啊!照这样看来,祸害很快就要到您头上了!”
  囊瓦也知道了真相,被费无极利用了,顿时大怒,他又冲动了一次,诛杀了费无极,把他的家族也给灭掉了,希望大家不要怪他,他也是被蒙蔽的。
  《史记》上说“楚令尹子常(囊瓦)诛无极以悦众,众乃喜。”
    坏事做绝精于算计的费无极,最后死在了这个大老粗手里,成了人家取悦众人的牺牲品。
   
  再说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掩余、烛庸,因为国内政变,无心恋战,很快就败了,他们就近一个逃到了徐国,一个逃到了钟吾国。都是两个部落小国。
  不久,吴王阖闾让徐国、钟吾交出掩余、烛庸,二人无处藏身,不得已,只好又硬着头皮逃奔到了楚国。吴国就借此机会灭掉了徐国和钟吾。
  掩余、烛庸逃亡到楚国后,大受欢迎。楚昭王亲切接见了这两位满怀仇恨的吴国叛臣,把他二人都封为楚国的大官,让他们去谋攻吴国。

  吴国,用楚国人攻打楚国;
    楚国,用吴国人攻打吴国。
    这样,原来这边的人跑到了那边,那边的人就跑到了这边,都跳槽到了敌对方,双方相互对调了一下位置,还是原来相似的地位待遇,还是继续干着原来的事,只不过方向相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0、古人建造都城在风水上有何讲究?

40.jpg

  吴王阖闾元年,问国政于伍子胥,如何才能强国图霸。
  伍子胥垂着眼泪说,我只是楚国的一介亡虏,父兄含冤,尸骨未葬,我能够被大王收留,就已经是万幸了,又哪敢多嘴参与你们吴国的国政呢?
  阖闾说,若不是你,寡人不免屈居于人下,如今有幸遇到你,才有了寡人之今日,正欲大展宏图,你如何却要中途打退堂鼓呢?难道是因为寡人区区之吴国不足为用吗?
  伍子胥回答说,臣并非以为大王不足用也,而是因为臣听说“疏不间亲,远不间近。”臣又怎敢以客居的身份,凌驾于吴国的谋臣之上呢?况且臣的大仇未报,自己的小事都没本事谋划,又如何谋得了国家大事?
  阖闾听明白了,便说:吴国的谋臣,没有比你强的,你就再不要推辞了,等国事稍定,寡人为你报仇,到时候,你想怎么就怎么。
  至此,伍子胥才为吴王阖闾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
  第一步,就是要修建都城。
  一国之都,不能像个大集市一样,王就要有王的国都,“凡欲兴霸成王,从近制 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吴王阖闾说:“好,修国都这件事,寡人全权委托于你。”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建造国都阖闾大城。
  吴国以前的国都是梅里,城池较小,周围仅有三百零三步,大概还不如现在一个学校的操场,国君都在自家院子里办公。一旦有强敌入侵时,就马上放弃国都,躲到树林子里观望,等敌人走了再出来。
  随着吴国的壮大,渐渐脱离了原始的生活方式,这种战术根本就用不成了,所以必须兴建一座大城,能够驻兵屯粮,才能永葆千秋大业。
  从地理上看,吴国地处东南,非常的偏僻,北边有齐国,南边有越国,西边是楚国,东边是大海,三面临敌,一面临海,万一有敌人攻进来,没有能守得住的坚固城堡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大城不仅要大,还要利于防守,牢不可破。
   
  古人在建筑风水上,一要讲实用,因地制宜;二要讲气派,能够镇得住人;三要讲吉祥,以期带来好运。
  伍子胥请了不少懂得天文地理的人,来查看地形之高低,品尝水味之咸淡,所谓“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看好了风水,在姑苏山东北圈了四十多里地,召募了成千上万民工,选定了吉日后,开工了。
  据《吴越春秋》上说新城的规模:“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
    周回四十七里的城郭,就是相当大的了,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可以算得上数一数二。
    立了城郭之后,就是“设守备”。城外有护城河,内有护城壕;城墙用泥夯实的,坚固无比。
  八个陆城门,按天时之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相配,以迎八种不同的季候风。八个水城门,按地利之八方:乾、坤、离、坎、兑、震、巽、艮相配,以使水路畅通无阻。
  这种设计解决了当地环境的险阴卑湿;海潮之患,在长达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因为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城门的名字也很有含义:
  北门,是齐门、平门。因为齐国在它的北边,所以叫齐门。经济上要向齐国看齐。
  东门,是娄门、匠门。娄门者,娄江之水所聚也;匠门者,聚匠作于此也。
  西门,是阊门、胥门。阊门象天门,胥门象地户。吴王阖闾有西破强楚的志向,楚国在吴国的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所以又私下暗取了一个别称,叫做:“破楚门”。立了这个门,取这样一个名,就可以从风水上将楚国的旺运给破掉。
  南门,是盘门、蛇门。盘门者,以水之盘曲也;蛇门者,以巳方在生肖属蛇也。
  越国在吴国的东南,方位是巳方,所以在蛇门之上,刻有木蛇,蛇是越国人崇拜的图腾标志,所以就让代表越人的这条木蛇,头向内,尾朝外,做朝拜状,以示越人臣服于吴国也。
  吴国想要千里奔袭远征楚国,没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是不行的,这些粮食补给从哪来呢?仅凭吴国是不够的,所以伍子胥就打起了越国的主意,把这些越国人奴役起来,让他们提供粮食,就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了,此所谓“实仓廪”。
  所以,从吴王阖闾上台之后,就加大了对越国的搜刮与控制力度,以期将越国变为吴国的附庸之地。
  以致在风水上,也绞尽脑汁的压制越国,在小城南门上立了两个龙角,用来克制越人。还将东门不开,东方为光明之所,不开东门,就是从精神意念上灭绝越之光明,让他们永远在黑暗中挣扎。
   
  新城修好了之后,吴王阖闾迁都于此,心中十分高兴,给它取名为“阖闾大城”。 这就是苏州古城,伍子胥修建的,吴国最早的城市。
    接下来,就是“治兵库”了。锻造兵器,挑选民卒,教以战阵射御之法,准备与楚国开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8:23 AM , Processed in 0.0655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