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3

[历史] 【记忆图刊】援疆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援疆往事

文|胡卓然

  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在新疆起义的国民党驻军司令陶峙岳用这样的诗句赠予王震:“将军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
  新疆和平解放之后,为了支援新疆、建设新疆,内地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持续支援新疆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首先改变新疆面貌的是从内地进疆的人民解放军。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王震将军也发出了关于“改善军民生活,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社会经济,克服财政困难,向建设近代化工业方向发展”的指令,进疆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随即组成了生产建设大军。
  例如石河子附近卡子弯有一片被当地人唤作“西戈壁”的地方,由于没有水源,完全不能进行农业生产。历史上曾有地主投入重金,企图挖出水渠把东边玛纳斯河的河水引来,但最后放水时水都渗漏在途中,一滴水也没有流到戈壁。人民解放军官兵在烈日炎炎、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风餐露宿、挖沙填沟,做到了历史上从没有人做到的事情,第一次让玛纳斯河的河水朝西流淌,在戈壁滩灌溉出数万亩的良田,实现了“叫水往西流”的梦想。
  1954年这一年,屯垦部队上缴国家粮食约1686万公斤。新疆农业生产落后的帽子,历史上第一次被摘掉了。

  内地工人支援
  新疆最初的工业建设可以取得显著成效,也是与内地工人的支援分不开的。以七一棉纺织厂为例。该厂从厂长、总工程师、纺部、织部工程师和各工段技术人员,都是上海的华东纺管局从局里和各工厂抽调去的。
  据从上海来新疆援建的工人回忆:“到厂后,空荡荡的厂房内,没有锅炉暖气,生了数十只火炉,还是零下十几度”。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支援新疆的内地工人用忘我的劳动。
  随着技术人员成建制扎根边疆,一些新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技术单位,也从无到有产生了出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力行业。
  1956年电力工业部西安电力基本建设局第三十六工程处的职工384人进疆支援苇湖梁电厂二期工程安装。这批电力职工在完成任务后扎根边疆。
  1959年11月,以第三十六工程处为基础成立新疆电力安装公司。
  此前,1958年7月24日,以西北电力设计院支援新疆建设的六十七人为主体的新疆电力设计院也宣告成立。电力设计和安装部门的组建,大大推进了新疆电力工业的建设速度。
  这种成建制迁址新疆的事例,一次次填补着新疆各行各业的空白。如新疆奎屯针织厂的前身是上海富华织造厂,1962年支援新疆建设举厂西迁,选址奎屯市,成为了新疆第一家针织企业。

  八千湘女上天山
  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时间里,为了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王震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约有八千名湖南女青年离开家乡、参军进疆。这就是最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
  而这些女青年们是不知道王震的想法的。她们积极报名进入四川。
  家住长沙的戴庆媛,体重不满40公斤,达不到参军的标准。为了可以走进这光荣的队伍,她体检的时候在棉衣棉裤兜里分别装上了铁锁、秤砣及卵石,终于实现了成为赴疆女兵的梦想。
  当她颠簸了40多天到达新疆时,发现周边一切都是荒漠和戈壁,于是询问带队干部“工厂在哪里?”干部乐观地说,工厂就在她们的汗水里,只要不怕苦,肯流汗,想要有什么,就会有什么。
  有的湘女在扎根新疆的同时却又约定永远保持湖南口音。但是,当晚年时的湘女们回家乡再看一看的时候,却常常告诉同行的人,新疆比自己的家乡更好。如同古诗里叙述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她们用一生青春建设的第二故乡,已胜过了自己长大的家乡。
  在湘女们踏上天山之后,还有别的省份也有大批女青年赶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以山东省女青年赴疆参军为例,1952年从山东各地参军女青年近3000人,1954年近7000人,合计约万人。来自各地的赴疆女青年,她们和上天山的湘女一样,同样是绽放在戈壁荒原上的最绚丽的花朵。

  上海“十万青年支边”
  随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地知识青年也开始响应号召从内地奔赴新疆。与湖南“八千湘女上天山”一样著名的是:上海“十万青年支边”。
  1954年11月8日,520名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的女生。面对世俗的阻力,上海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初三毕业生徐胜男慷慨陈词:“如果谁都不愿到西北去发掘富饶的宝藏,社会主义怎么会来呢?”他们的这一行动,堪称是开启了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的帷幕。
  至1962年已有数千名上海青年来到新疆。1963年起,一个新的赴疆热潮形成了。1963年7月至1966年10月,有九万七千名上海知青赴疆支援建设。约十万在繁华大都市长大的上海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到祖国的边陲支援新疆建设。这在上海城市史和新疆建设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直到1985年底,留在新疆参加建设的上海知青还有3万人。
  而在上海十万青年大规模赴疆之前,1959~1960年,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分批动员组织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新疆。据记载,支边青壮年入疆时均由当地政府选派县乡级干部带队,以营连编制。最关键的是,青壮年赴疆配有教育、医疗和各专业人员一并支边。这种专业配置在减少了支援区域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批教育、医疗等技术人员,推动了支援区域的发展。
  湘女们到晚年仍喜欢唱的这首《戈壁滩上建花园》,可以代表这一段改天换地的史实:
  “自由的种子撒下去,幸福的泉水流不完。劳动双手能够翻天地,戈壁滩上盖花园”。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供图:陈平【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2.jpg
1949年,王震率部入彊,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图为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摄影:胡中




3.jpg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1950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图为部队开荒种田。摄影:袁国祥




4.jpg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图为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市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5.jpg
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屯垦戍边的决策,同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命令新疆的10.5万驻军官兵,连同家属在内共17.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图为兵团一师1960年初进入塔里木盆地开荒。




6.jpg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知青,组成以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团。图为兵团战士兴修水渠。供图:陈平




7.jpg
为了让十万官兵安心守在边疆,新疆军区代理司令员王震当了“红娘”。他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从1950年到1952年,相继有近8000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图为1950年从湖南来到新疆的张迪源,她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8.jpg
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图为1963年上海知青来到兵团农一师所在地阿克苏市。供图:陈平




9.jpg
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供图:陈平




10.jpg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供图:陈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知识青年,都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把新疆描绘得处处赛江南。很多青年都受到了鼓动,放弃学业,报名去新疆。有的家长不让去把户口本锁起来,青年就把户口本“偷”出去,将户口迁到新疆。图为1959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12.jpg
六十年代去新疆的人,有一部分是热血青年,大部分人懵懵懂懂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乌库公路的女青年,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她们是田桂芬、刘君淑、姜同云、陈桂英、王明珠。供图:陈平




13.jpg
到了新疆之后,知青们发现现实跟宣传的大不一样。当时兵团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图为入彊的女知青们。供图:陈平




14.jpg
新疆夏日的天气也是一天多变:早穿皮袄午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图为兵团女知青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供图:陈平




15.jpg
很多知青当年都很幼稚,以为当个两三年兵,就可以回老家。图为1956年,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棉垦区,农垦战士收工归来。供图:陈平




16.jpg
有些知青无法面对初入新疆看到的一切,想逃走,又被团部追回来,接受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图为劳动的男女知青。供图:陈平




17.jpg
饲养马鹿的女青年。供图:陈平




18.jpg
参加生产竞赛的知青。供图:陈平




19.jpg
八一糖厂劳动的知青们。供图:陈平




20.jpg
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地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1956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图为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城市阿拉山口市。




22.jpg
塔里木河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创建。供图:陈平




23.jpg
兵团战士包括到新疆来的知青,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供图:陈平




24.jpg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供图:陈平




25.jpg
兵团里的女护士。供图:陈平




26.jpg
少数民族群众教知青跳舞。供图:陈平




27.jpg
很多女知青的婚姻都是组织上决定的。她们开始觉得委屈,但最后大都能和自己的丈夫白头到老。图为兵团里的结婚仪式。供图:陈平




28.jpg
扎根新疆知青的孩子。供图:陈平




29.jpg
谁也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就把根扎在了荒漠戈壁滩。不但是这一辈子,还有自己的后代。就像她们自己所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图为扎根新疆知青的孩子们。供图:陈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08:46 AM , Processed in 0.2157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