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4

[历史] 【记忆图刊】克里米亚的仇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克里米亚是个悲情之地。这一地区恰好位于两千年来东西方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附近,见识过太多的兵火刀戈。罗马人、匈奴人、土耳其人、俄罗斯人等许多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角逐过。而对于曾被驱逐的鞑靼人来说,这里既是家园,又是仇恨丛生的地方。摄影:Roger Fenton




2.jpg
16世纪后,因其扼守南方不冻港的优越位置,克里米亚引来历代沙皇的垂涎。从1676年开始,200多年里爆发了11次俄土战争。18世纪,克里米亚半岛被吞并,沙俄如愿获得了港口并建立黑海舰队。直到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图为克里米亚战争形势图。




3.jpg
克里米亚战争的双方是沙俄和英、法、撒丁王国支持的奥斯曼土耳其。在三年多的战争中,巴拉克拉瓦战役是俄军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英军死伤严重,诗人丁尼生为此写下诗歌《轻骑兵的责任》,把这一地区称为死亡之谷。图为1854年10月的巴拉克拉瓦战役画作。




4.jpg
克里米亚是战争摄影的诞生之地。克里米亚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照相机参与记录的战争。这个摄影师是英国人,名为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图为Roger Fenton拍下的英国军队军营。




5.jpg
1855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的授意下,罗杰·芬顿带着一台用马车拉着的暗室以及两名助手、5台相机、36箱器材、700套玻璃湿版和3匹马赶到克里米亚半岛进行拍摄“写实照片”。图为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停在巴拉克拉瓦港口的英军舰队。




6.jpg
当时的摄影术还无法拍摄动作画面,罗杰·芬顿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关于战地后方的静态场面,也有一些谨慎摆拍的军官集体照。图为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人被打败后的战场。摄影:Roger Fenton




7.jpg
罗杰·芬顿并没有记录下战争的全部。克里米亚战争在罗杰·芬顿到来的两年前就已打响。1853年11月,俄国舰队袭击在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海军基地,取得了黑海制海权。1854年1月,英法联合舰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图为克里米亚战场上的土耳其军人。




8.jpg
此后,战区迅速扩大,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图为克里米亚战场上的英国军人。摄影:Roger Fenton




9.jpg
1854年9月20日,双方在阿尔马河畔进行第一次陆战,俄军一败涂地,损失5700多人,退向俄国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9月25日,联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了长达11个月的围攻战。图为克里米亚战场上的法国部队。摄影:Roger Fenton




10.jpg
1855年9月5日,英法联军用700门大炮倾泻了15万发炮弹,摧毁了俄军的全部工事。9月8日,法军占领了军港区和市区制高点马拉霍夫岗,俄军被迫放弃要塞,塞瓦斯托波尔陷落。最终,沙俄保住克里米亚控制权,但失去巴尔干半岛,因而战败。图为位于塞瓦斯托波尔的军官墓地。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当战乱与血腥降临大地之际,克里米亚鞑靼人总会趁势揭竿而起,犹如一把利刃扎向俄罗斯后背。克里米亚战争也不例外。这场战争中,有一部分鞑靼人帮助英国人做事,希望能够对抗沙俄。图为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英军修路的鞑靼人。




12.jpg
二战中,克里米亚半岛是一个血腥的战场。图为1942年,克里米亚,被德军处死的7000余名苏联平民。




13.jpg
二战期间,克里米亚成为德军和苏军争夺的战略要地。1941—1942年和1944年4月8日—5月12日,德国与苏联在克里米亚打了两场战争,第一场是德军攻占克里米亚,第二场是苏军解放克里米亚。图为德国军队在克里米亚。




14.jpg
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即指示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攻占克里米亚,并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纳粹的统治之下,克里米亚诞生了后来被苏联称之为“鞑靼军团”的组织。图为一个纳粹军官带领着鞑靼人组成的军团。




15.jpg
1941年,在纳粹德国向前苏联发动进攻后,有近二万名鞑靼青年应征加入了红军,但据前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文件称,这些鞑靼人几乎全开了小差。图为二战期间,德国指挥官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视察鞑靼合作者。




16.jpg
1942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苏达克区,鞑靼人发现了秘密空降的红军侦察小分队,12名伞兵被处死。1943年2月4日,鞑靼“讨伐队”抓获了4名游击队员,并杀害了他们。二战时期成为了鞑靼人“报复”俄罗斯人的有利“契机”。图为鞑靼女人和一个纳粹士兵。




17.jpg
德军占领高加索地区时,曾向当地非俄罗斯族群承诺,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独立,这些少数族裔对德国人产生了同情。俄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将他们称为“纳粹的第五纵队”。图为鞑靼妇女帮助德国士兵卸载邮件。




18.jpg
事实上,至少2.5万名克里米亚的男性鞑靼人加入了苏联红军,与法西斯殊死搏斗,其中一些甚至获得了勋章。图为1941年3月,当德军在乌克兰南部继续进攻的时候,有一部分士兵正在行进。




19.jpg
1942年2月,克里米亚前线,苏联红军与对面的德军交火。供图:AP




20.jpg
1941年12月,苏联士兵在克里米亚刻赤海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1942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守中,一位小“英雄”送别装备先进的红军水兵。供图:CFP




22.jpg
1942年8月26日,克里米亚当地人在河中捕鱼,准备送给苏联红军。供图;AP




23.jpg
1942年,克里米亚刻赤海峡,一个纳粹士兵驾驶一辆德国坦克在街头准备逃离。




24.jpg
这个年轻的俄罗斯女狙击手是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的象征。她的名字是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到战争结束时得到确认,她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女狙击手。




25.jpg
1942年5月,在克里米亚刻赤,悲痛的人们在寻找亲人的遗体。摄影:Dmitri Baltermants




26.jpg
1943年1月,克里米亚刻赤,人们运送遇难的亲人遗体。摄影:Dmitri Baltermants




27.jpg
1944年,克里米亚,苏联士兵捕获德国水兵.。




28.jpg
1944年5月9日,红军解放塞瓦斯托波尔。




29.jpg
当时,二战尚未尘埃落定,但苏德战场胜负已分,莫斯科有了惩罚“背叛者”的精力。1944年5月,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当地妇女看着一群德军被俘虏。供图;CFP




30.jpg
斯大林签名的驱逐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命令:“在卫国战争中,很多鞑靼人背叛了祖国,抛弃捍卫克里米亚的红军部队,站到了敌人一边。”有鉴于此,苏联政府决定,鞑靼人无权继续在克里米亚生活,他们将被永久性迁往乌兹别克斯坦。图为1944年苏联各族被驱逐出家园的地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塞瓦斯托波尔,难民回到家园。然而他们很快遭到驱逐。被驱逐的族群只有很短的时间整理几件随身物品,就要踏上流放的漫漫之路。首先由特勤部门出面,用卡车将他们载往火车站,而后塞入原本用来运输牲畜的货箱中,每个货箱平均挤着50人,很多家庭在此过程中失散了。供图;CFP




32.jpg
简陋的车厢和糟糕的卫生环境、极度匮乏的水和饮食,让颠簸数月的迁徙者健康状况直线下降,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开始蔓延。在长达三周的旅行中,很多鞑靼人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官方记录上,出发时和到达时的人数相差了6000名。图为1949年在流放地居住的鞑靼人一家。




33.jpg
二战行将结束时,盟国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雅尔塔开会,决定了全球数十亿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命运。这座东南欧海滨小城的名字,由此构成了一个国际关系方面的术语——雅尔塔体系。图为1945年2月13日,罗斯福在雅尔塔机场检阅苏联士兵。




34.jpg
1945年,三巨头在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的雅尔塔开会,决定了此后40多年全球数十亿人的命运。图为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右三)、丘吉尔(右二)、斯大林(右四)、莫洛托夫(右一)用餐。1954年,赫鲁晓夫手腕一挥,将克里米亚划归给乌克兰共和国。供图;AP




35.jpg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府废除了对鞑靼人的特殊限制;1967年9月,针对这个民族的叛国罪指控被撤销;不过,直到1987年以后,鞑靼人才能自由地生活在克里米亚,而不必担心被遣返回乌兹别克斯坦。图为1990年,鞑靼人自己建立的临时居住地,辛菲罗波尔。




36.jpg
今天,克里米亚的居民中,俄罗斯族占58%,乌克兰族24%,鞑靼人约11%,但因为二战中结下的积怨,这11%的鞑靼人坚定反俄。1990年,鞑靼人自己建立的临时居住地,辛菲罗波尔。




37.jpg
鞑靼人和俄罗斯人之间的争斗没有停息,欧美支持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斗争也未停息。如今,普京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前方的路再次扑朔迷离。图为1992年3月19日,数百名鞑靼人从克里米亚赶到乌克兰基辅议会大厦旁进行抗议。供图:AFP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米亚的仇恨

文:阎滨|大象公会

  二战行将结束时,盟国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雅尔塔开会,决定了全球数十亿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命运。这座东南欧海滨小城的名字,由此构成了一个国际关系方面的术语——雅尔塔体系。

 

  千年血火史

  考古发现克里米亚半岛最早的文明居民是凯尔特人,即今天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作为欧洲最先使用铁器、精于经商且善战的民族,以金发白肤长颅、高大魁梧、性情暴烈著称的凯尔特人,曾分布于东及黑海、西抵英伦的广阔空间。

  公元前7世纪,活动范围遍及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又译西徐亚人,即我国古代史书所称的西域“塞种”或“尖帽塞人”)取代了半岛上的凯尔特人。

  斯基泰人没有文字,因此未留下本民族的记录,但从中国到希腊、从埃及到波斯的众多民族史籍中,对其均有不少记载。克里米亚的草原上至今还散布着许多斯基泰人的坟墓,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希腊人随后抵达克里米亚,并陆续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国家。在古希腊留传至今的神话、戏剧中,很多都提到今日的克里米亚。比如希腊神话中,英雄伊阿宋与五十位英雄一道乘快船“阿耳戈号”,离开希腊经黑海去科尔喀斯(今天的格鲁吉亚境内)寻找金羊毛的故事,便途经了克里米亚。

  公元前438年,希腊化居民在黑海北部建立博斯普鲁斯王国,领土范围包括克里米亚半岛。王国盛产小麦,并因此与希腊本土商贸往来密切。公元前15年,罗马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将此地纳入帝国的保护。克里米亚随后跟着罗马帝国一起皈依了基督教。

  3世纪时,罗马帝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崩溃,帝国无力抵挡来自东方大草原一波接一波游牧蛮族的冲击,克里米亚也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锋的拉锯场。

  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此后的近千年中,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努力维持自己在黑海之滨的帝国北部疆界,但众多入侵者还是如同绵绵不绝的潮水一般相继侵袭过这里。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尔人、可萨人、钦察人(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中世纪末期,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人还在半岛上建立过几个殖民城市。

 

  残暴的克里米亚鞑靼汗国

  成吉思汗西征后,征服了东南欧大草原上的钦察人,在其故地分封汗国,克里米亚归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有。14世纪,汗国分裂并衰落下去。1430年,术赤的后代建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臣属于奥斯曼帝国。

  克里米亚汗国历代的汗都企图恢复对伏尔加河流域的控制,因此经常发动对南欧草原各个斯拉夫部落和公国的讨伐。同时伴随讨伐的还有猎奴活动,这还逐渐发展成一门延续数百年的兴旺生意。

  这些踢掉一半头发、可怕的大胡子在风中飞舞的鞑靼骑兵,经常深入东欧大草原,捕捉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人并卖给土耳其人为奴,他们是奥斯曼帝国最“出色”的奴隶贩子。汗国的城市卡法(因商业繁荣而号称小君士坦丁堡,今费奥多西亚市)成为最著名的奴隶贸易市场。

  据说鞑靼人贩奴“颇有心得”:俄罗斯人和波兰人身强体壮,卖到战舰上做划桨奴隶很受欢迎;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和德意志人则有体格纤弱的坏名声,被认为“干不了苦工”;这些民族的女人被认为“身体僵硬、缺乏女人味”。

  自克里米亚汗国建立后的200多年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共贩卖了三百多万白奴,仅位于巴勒斯坦的雅法港一地,作为转口贸易港,平均每年都有1万多白奴的“吞吐量”。

  这些白奴中最著名的一位,也许是奥斯曼巅峰时代的苏丹苏莱曼大帝的妻子洛克塞拉娜王后。据说她本是利沃夫附近一个乌克兰神父的女儿,有着白皙的皮肤和一头红发,被鞑靼人抢走后转手卖给苏丹。   

  按照奥斯曼的传统,苏丹像占有财产一样拥有数百女人,但不与任何一个结婚。可怜的女人们居住在监狱一样的闺房中,只有被阉割的非洲黑人奴仆为伴。

  洛克塞拉娜最初在后宫中的地位很低,但是,聪明绝顶的她绝非本分的普通女奴,很快设法吸引了苏丹的注意,并完全迷住了他。苏丹从第一次见到她起,就再也不愿与其他女人睡觉。洛克塞拉娜还让苏莱曼做了一件此前几个世纪的苏丹从来不做的事情:正式娶洛克塞拉娜为妻。

 

  沙皇的明珠

  16世纪后,莫斯科公国强盛起来并统一了俄罗斯,渐渐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占据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亚汗国,因其扼守南方不冻港的优越位置,引来历代沙皇的垂涎。

  从1676年开始,此后200多年里爆发了十一次俄土战争,平均每十九年一次。通过这些战争,沙俄占领大片土耳其领土。彼得大帝打开了俄国朝向北方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但他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最终这一梦想由德意志来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实现。

  1768年,俄土爆发第五次战争,在鲁缅采夫元帅的指挥下,沙俄大胜并于1774年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实际是由沙俄继任克里米亚汗国的保护国。很快的,克里米亚半岛即被吞并,沙俄如愿获得了港口并建立黑海舰队。

  成军4年后的1787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为了宣示对克里米亚的主权,特意邀请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度假”。

  此举大大激怒了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一世,苏丹要求恢复克里米亚的独立,并向俄国宣战,第六次俄土战争打响。苏沃洛夫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他于1790年12月攻占了土耳其坚固的伊兹梅尔要塞,奠定了其军事史上的不朽声望。1792年,土耳其最终在《雅西合约》中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

  在有英法为土耳其撑腰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血战守住了半岛。

 

  20世纪的克里米亚

  因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人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较多,在苏俄时代,根据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理论及政策,1921年这里的国号变更为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

  斯大林时期,很多非东正教或非斯拉夫的少数民族都遭到了集体流放的全民族性“惩罚”。

  世人皆知车臣人、印古什人、卡拉恰耶夫人、巴尔卡尔人、卡尔梅克人、伏尔加德意志人、朝鲜人曾遭到集体流放,而在“各族人民的父亲、一切科学的泰斗”的关怀下,克里米亚鞑靼人也未能逃过此劫,半岛上的居民再次经历了一轮民族大迁徙的厄运。

  1944年5月,克里米亚半岛刚刚解放不久,斯大林即借口克里米亚鞑靼人在战争中同德国纳粹有合作行为,“背叛苏联人民”,将鞑靼族集体流放。

  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克里米亚德意志人(被认为是叶卡捷琳娜时代来到俄罗斯的德意志移民,也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哥特人的直接后裔)也遭到“池鱼之殃”,被一并赶出克里米亚。

  约有35万鞑靼人被内卫部队用冲锋枪驱离故土,像牲口一样被装进“闷罐”列车,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近一半人因饥饿和疾病死于集体流放的途中。次年,三巨头在半岛南岸一个海滨小城逗留短短数天,决定了此后40多年全球数十亿人的命运。从此雅尔塔的名字广为世人所知。

  既然鞑靼人已经被全部流放,再叫“鞑靼自治共和国”就不伦不类了。1946年苏联取消了自治共和国,改称克里米亚州,大批俄罗斯族迁入,半岛的居民结构被永久性改变。

  克里米亚鞑靼人被驱逐到中亚后,其民族语言甚至也遭到禁止使用。直到1956年,赫鲁晓夫搞拨乱反正,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公民权才得到恢复,但由于克里米亚已于1954年被划入乌克兰,他们被禁止重返家园。

  直到90年代早期,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才乘苏联解体、政策松动的机会,开始返回克里米亚。今天,克里米亚的居民中,俄罗斯族占58%,乌克兰族24%,鞑靼人仅占约11%,但因为二战中结下的积怨,这11%的鞑靼人坚定反俄。

 

栏目编辑:马俊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09:55 AM , Processed in 0.149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