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百年老字号也在试图冲破思想、机制束缚,将自己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其中,上市融资成了老字号解决资金、科技投入等问题的重要方式。在资本市场,有同仁堂、全聚德等上市之后颇为受益的老字号,也有在资本市场几被易手不太幸运的天津宏仁堂等,还有一大批排队等候上市的老字号……上市融资对老字号而言,究竟是好是坏?老字号们为何多数都在期待与资本联姻?又该如何客观分析上市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成功上市是否对老字号就意味着找到了新的活法儿……本期《商业传奇》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近那些与上市有关的老字号们,去探究老字号上市的背后深意与前途命运。
从行业来看,目前几十家“中华老字号”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医药、酿酒、商业和餐饮类,其中以酒类和医药类公司占比最高。如今,顶着“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的上市公司,同仁堂、全聚德、老凤祥等在资本市场已站稳脚跟,并已经适应市场,而在此过程中它们也或多或少的经受着上市之后资本和市场的考验。
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大多数较早进入市场的国企一样,同仁堂饱受市场不规范、资金匮乏、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有钱收不回,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皆无。”1997年,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等7家绩优资产组建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相继分拆了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创造了一个国有资本三次上市的“同仁堂模式”。
如今,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已经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2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字号的连锁经营等形式,则成为后来老字号扩张的必经之路。
通常情况下,从市场募集的资金会加快老字号(特别是医药类)技术改造的步伐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同仁堂的资本运作,似乎从来都是为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是为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此外,以同仁堂为例,开拓海外市场也是老字号们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
全聚德作为一家老字号企业,创建于1864年,其经过近149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一家将近5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199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转制为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公司的成立,结束了全聚德一家一店、分散经营的历史,走上了企业发展的快车道,为全聚德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4月,首都旅游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首都旅游集团成为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11月,全聚德步入资本市场。此外,仿膳饭庄、丰泽园饭店、四川饭店也进入全聚德股份公司,至此全聚德发展成为汇聚京城多个餐饮老字号品牌的餐饮联合舰队。
老字号作为单一品牌独立上市之外,还有一些老字号通过重组、并购等一系列方式与资本联姻。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铅笔控股老凤祥珠宝,于1992年上市,2009年更名为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铅笔控股老凤祥之后,主营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珠宝类产品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珠宝类产品在公司创造的利润占80%以上,老凤祥的品牌价值也不断上升。
如果说老凤祥是成为了控股公司的主营业务,那么牛栏山二锅头这个老字号则成为了上市公司顺鑫农业的控股子公司,虽然表面上看顺鑫农业是一家农业公司,白酒业务的占比要低于屠宰业务,但公司的主要利润是靠着二锅头等产品来贡献。因此,有投资者戏称,顺鑫农业应该改名称作顺鑫二锅头。
老凤祥曾经被垄断金价时间之后一年多了,全聚德则被曝与地沟油等相关,同仁堂也频频陷入质量门:先是“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水银(汞)含量超标,遭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召回,后又被曝光旗下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超标。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无疑在某些方面暴露出企业虽然有了资本,但是囿于体制、管理、观念等各方面限制,问题依然难于避免,资本在老字号的复兴的路上,并不是万能,甚至是由于其疯狂逐利行为,导致老字号急速扩张忽视质量与管理。诚如一句话所说,“如果说老字号的品牌是人经营出来的,那么,也只有人才能够毁掉老字号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