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新闻] 报告:警惕中国银行间市场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7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不久前,中国银行系统还是枯燥无味的。事实上的国家垄断、贷款配额和利率管制没有给金融创新留下多少空间。

但随着银行管制的逐步松动,极具华尔街色彩的新做帐手法开始层出不穷,让监管机构难以追踪银行将高风险交易转移至表外的活动。

由王志浩(Stephen Green)牵头的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经济学家团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银行和金融机构互相拆借资金的银行间市场已经变成各类花招的汇集地。

周二的这份报告是在中国加强银行间市场监管力度的背景下发布的。据传,中国监管部门打算对银行利用银行间市场规避资本规则和贷存比限制的行为实施新一轮整顿。

中国央行过去几个月一直努力控制银行间市场。今年6月份,当银行试图赶在半年报公布前粉饰资产负债时,中国央行意外收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导致银行间利率飙升。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央行对国内银行的一个警告:不能指望央行永远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影子银行是近年来中国信贷大幅扩张背后的重要力量。能够反映大量银子银行活动的广义信贷指标——社会融资总量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15.7%,远超过银行贷款增速,不过在10月份大幅回落。影子银行与银行类似,但不受同等监管。

就银行本身而言,其贷款仅有一部分发放给了那些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的企业,而对其他银行的贷款一直在加快增长——过去两年中,增速最快的当属影子银行的贷款。

渣打银行表示,这种活动有一部分可以说纯属业务行为,但过去几年此类交易背后的动机已变得不那么单纯了。

单从纯粹的业务行为来看,其反映出了中国银行业从一个庞大而落后的货币系统逐步向西方式的金融体系演变。随着银行变得更加商业化,其未使用的储备资金减少,导致银行更加依赖于同业拆借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但其中也有更多不单纯的因素在起作用。银行通常会使用名目繁多的方法来包装贷款,特别是针对那些不受青睐的借款者。通过把贷款包装成银行间交易资金流,银行可以规避监管机构对贷存比的限制要求,也可以绕开政府对不得向钢铁制造商、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负债过多的领域发放贷款的禁令。

由于相关法规禁止银行对一般存款提供高回报率,银行更加倾向于销售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指银行将零售客户的资金打包、并直接进行高收益但具有潜在风险的投资。渣打银行表示,鉴于银行自身也渴望获得高回报,它们同业间也相互购买理财产品。

中国“四大行”——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和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与公开上市的中型银行形成鲜明对比。四大行坐拥大量存款,并与那些被视为信用状况稳健的大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小银行拥有的储户规模较小,与那些信用最好的借款人的联系也较为有限。这些银行被迫采取下策,将贷款注入那些回报丰厚、但风险较高的行业,并依赖于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来进行融资。

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有多少这类活动在进行。况且银行在一年内会进行四次全面的帐目修饰,以确保资产负债表至少能在每个季度末达到监管要求。

渣打银行称,该行只有一些零散的数据,因此难以算出这类活动的具体规模。

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银行间市场采取的花招的规模可能并不足以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整体走向(目前似乎趋紧)。但只要银行继续掩饰贷款流向,政府的一些政策微调措施就难以奏效,其中就包括引导信贷流向地方政府和炼钢厂以外领域的努力。

传闻中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9号文件”预计将在明年年初执行。据中国媒体报道,该文件列出了限制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规模的规定。该文件还将要求银行为银行间贷款计提更多准备金,并重申对银行某些表外手段的禁令。

但无论在中国还是任何其他国家,银行业监管都像是一个打地鼠游戏:每当一个过度借贷或高风险借贷的渠道被堵上,不久后就会有另一个渠道被打开。

Richard Silk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 03:40 PM , Processed in 0.0395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