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历史]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3:问鼎天下楚庄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1. 古代媒体人不怕杀头的强硬做派

0.jpeg


  晋灵公几次想暗杀赵盾,赵盾被迫出走后,却不想赵盾的堂弟赵穿,将晋灵公杀死在了桃园。
  这样,赵盾就又被接回了国都,重新执掌国家大权。
  赵盾回来的时候,诸位大臣们都聚集在桃园内,正商量着怎样办理晋灵公的丧事。
  赵盾一下车,径直走了过来,扑在晋灵公的尸体上放声大哭。
  众官都来劝他,赵盾不听,痛哭不止,哀嚎之声从园内传到了园外,不绝于耳。过路的百姓听见了,都说:“这是国君作恶多端自取其祸呀,并不是相国的过错,相国却忠爱如此。”
  直到听见了这句话之后,赵盾才擦了眼泪,不再哭了。然后吩咐将晋灵公殡殓,葬在了曲沃。
   
  紧接着,要进行的是更重要的一件大事:会集群臣,议立新君。再找一个人出来担任晋国的国君。
  找的谁呢?当时晋灵公还没有儿子,那就往前找。赵盾说:“咱们还是立个年龄大点的,做事老成的吧。就因为立了个不懂事的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这一次,再不可不慎了!”
  士会也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诚如相国之言。”
  众大臣们很容易就选定了公子黑臀为晋国的新君。
  公子黑臀是晋灵公的叔叔,晋襄公的弟弟,晋文公的小儿子。当年晋文公受到周天子的亲睐,被册封为诸侯霸主的时候,将王室的一个女子嫁给晋文公,生下了这个小儿子。
  公子黑臀在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两手漆黑,以黑手扇打儿子的屁股,就这样把他催生了出来。生下来一看,两块屁股果然都是黑的。所以,公子黑臀就是黑屁股的意思。
  公子黑臀长大后,没有留在晋国,而是托他母家的关系,进入到大周朝的朝廷里任职。
  现在,他已经被立为了晋国的国君,就要派人去洛阳接他回来就职。
  派谁去呢?赵盾有心要偏袒赵穿的弑君之罪,就把这个美差交给了赵穿。于是,赵穿作为晋国的使者,来到大周朝廷,将公子黑臀迎归晋国,朝于太庙,即了晋国大位,这就是晋成公。
  按当时的惯例,赵穿迎立新君登基,乃是大功一件,所以将邯郸封给赵穿作为领地。赵穿遂成为赵氏邯郸一系的始祖,人称“邯郸君”。
  再说那个屠岸贾,正在外面寻访美色女子,忽然听说晋灵公死了,晋成公登基,大吃一惊,发誓说,身为人臣,而不能为主复仇,枉为人也!他就假装做很顺从的样子,一切听从赵盾的安排,以求自免。
  赵穿私下对赵盾说:“屠岸贾心怀不诡,此人不除,恐怕赵氏不得安宁!”
  赵盾责怪他说:“人家既然没有深究你弑君的大罪,你又何必苦苦相逼呢?我们赵家宗族贵盛,没必要干些与同僚失和结仇的事。”赵穿便不再说了。
  赵穿这个人的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脑袋里长了个瘤,躺在床上不能动,全身长满脓疮而亡,肉都腐烂了。赵盾用最隆重的家族礼仪下葬了他。

  一切事务都处理完毕,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赵盾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但终究还是以桃园弑君之事为歉,不能释怀。
  这天晚上,赵盾信步而走,不觉来到太史董狐的史馆,只见里面还亮着灯,心想,这个人好勤奋,便进去坐坐。
  董狐是个史官,正赶着写稿子。大概类似于今天的记者加编辑加主编,兼多职于一身的人。
  “史,记事者也”,史官的工作,就是实事求是的记录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按《左传》上“以示于朝”的说法,大概就是写出来供朝廷里的士大夫们看阅的新闻、简报、内参。
  各时期发生的大事、要闻,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出品。这些旧报纸流传到后世,也就成了史书史料。
  当时,赵盾问道:“董总编,你写的什么?我可以看看吗?”
  董总编说:“可以。你自己看吧。”
  赵盾将竹简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几个大字,标题触目惊心:“国务总理赵盾谋杀国君案始末”。
  赵盾吃惊不小,毫毛倒竖,连声说道:“董编,你肯定搞错了!当时我人在河东,离国都两百多里之遥,谋杀国君的事,我又怎么可能知道?你居然胡编乱造,说我杀了国君,这不是诬陷吗!”
  董狐说:“没错!你是正卿,国务总理,你说你当时流亡避难去了,可你离开晋国了吗?你没有!只要你呆在晋国一天,就要负一天的责任。当你回来之后,也不讨伐弑君的贼人,也没严惩谋杀国君的凶手,那么,这件事的主谋不是你,又是谁?”
  原文:“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赵盾汗颜,半晌无语,又问:“董总编,这,这,还可以改不?”
  董狐说:“可以。砍下了我的脑袋,你自己去改吧。”
  赵盾见他如此强硬,只得作罢,并没用手中的特权去强迫他哪能写哪不能写。
  这样一来,董狐的稿子发出后,“赵盾弑其君”五个字,也就永久的载入了史册,赵盾也就背上了万世之恶名。
  赵盾郁闷的说道:“呜呼!《诗经》上说‘我因为心里怀念着我的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了永远的伤’。这正是说的我呀!”
   
  半个多世纪后,孔子对他们俩人都称赞道:“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书法不隐;赵宣子(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法受恶。他当时应该跑出国界就好了,可惜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古代中国为什么又被称作“九州”?

0.jpeg


   古代中国又被称为“九州”, 那么,是哪九州呢?历来说法不一,没有定论。因为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
  主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尚书·禹贡》作: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尔雅·释地》作: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营州;
  《周礼·职方》作:冀州、衮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许多说法。
  古代文献存在不同的记载,究竟以哪一个为准?
  今天估计没有谁能说的清楚了。
  有人认为:《尚书》所记为夏朝九州;《尔雅》所记为商朝九州;《周礼》所记为周朝九州。所谓“三代九州”。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仅仅只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九州了,而不是天然地理上的本来面目。

  中国为什么会被叫作九州?又究竟是哪九州?这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咱们还得从没有朝代之前的大禹治水说起。
  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洪水为患,禹受命治水。他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让洪水快速通过,最终导之流入大海。
  当然,治水的并非大禹一人,还必须得到沿途各个氏族部落首领们的支持配合才行得通。于是,夏部落的大禹,就成为了所有部落(联盟)中的总指挥,对付共同的水患。
  经过13年的治理,洪水终于全部都向下游流入海中,江河从此畅通,中华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州”,从字形上看,乃是河流环绕着高地、山丘之形,《说文》称:“水中可居曰州。”可见,最初的本意与行政区划无关,而是天然的地形地貌。
  每一个“州”,都是一个高于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陆地板块。这样的陆地板块共有九个,也就是“九州”。
  那么,这九州,究竟是哪九大板块呢?
  我们可以看一看井田制的九宫格,横着画两条线,再竖着画两条线,就是一个“井”字,这个井字正好就把一块田分成了九份。
  古代中国就是一个大型的井田制九宫格。横着的两条线,是黄河、长江,这两大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临界处就是竖着的两条线,刚好就分成了九大板块。

1.jpeg


  北方三大板块:
  上游:后来称凉州,今甘肃一带。
  中游:后来称并州,今山西、河北一带。春秋晋国称霸于此。
  下游:幽州,今河北以北。有古燕国。
  南方三大板块:
  上游:后来称益州,今四川。古巴蜀之地。
  中游:古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楚国称霸于此。
  下游:扬州,今江浙一带。春秋吴、越称霸于此。
  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三大板块:
  上游:雍州,今陕西一带。春秋秦国称霸于西。
  下游:后来称青州,泰山以东。春秋齐国称霸于此。
  中游:豫州,又称中州,今河南。无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居正中,故称中原。
  因此,中国(原)的中,是指居黄河、长江之中,(非地球之中),这就是中国之所以叫中国的缘由。古中国的九州,实际上就是分布在黄河长江沿岸的九大陆地板块:凉州、并州、幽州、雍州、中州、青州、益州、荆州、扬州。  
  说明:有些名称是后来形成的,此处是为了便于叙述。这种划分方法与行政区划最大的不同,就是以自然形成的山河为界,更接近于本来的地形地貌了。
   
  九州,就是一个巨大的井田制九宫格。天子居中,八方朝贡。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贡,就是大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各方的小部落首领们,纷纷向他贡献各州的青铜。大禹就用这些进贡来的青铜铸造成了九鼎。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的铸造:
  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夏朝初年,夏启(大禹的儿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
  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传国宝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3. 楚庄王为何要打听九鼎的大小轻重

0.jpeg


    从公元前613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中原开始大乱。七年之内,各个大诸侯国的国君们,挨个挨个的死掉了。
    前613年,齐国君主齐昭公病死。
    同年底,太子舍继位齐国新君。不久,被齐昭公的弟弟公子商人刺杀而死。公子商人自立为君,是为齐懿公。
    前611年,宋国君主宋昭公外出打猎时遇刺,弟弟宋文公即位。
    前609年,齐懿公酒后乘凉时,被他的心腹之人割掉了脑袋。
    前609年,鲁国君主鲁文公病死,太子恶被杀。鲁宣公即位。
    前607年,晋国君主同时也是诸侯霸主的晋灵公被下属砍死。
    这些诸侯国都是大周朝非常重要的藩属国,乱的一团糟。
    而在前607年的时候,天子周匡王也病死了,周定王即位。
    中原这边基本上都是在办理丧事中度过。

    让我们再回到南方的楚国。
    南方楚国这边的形势恰恰相反,楚庄王大显身手的时机,已经渐渐到来。
    楚庄王自登基以来,经过三年的沉寂,暗暗考察后,提拔了伍参、苏从这两个资历相当浅的人作为心腹,开始了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楚国一时大变,兴盛了起来。
    当时楚国的元老,按资历排前六的分别是:太师潘崇、令尹成嘉、王子燮、大司马斗克、若熬贵族斗般、骁将斗越椒。
    在“斗克之乱”中,斗克、王子燮一派输了,被杀死。潘崇、成嘉一派也衰了。楚庄王任用斗般为令尹,分他们的权,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把他换下来,让元老中最年轻的斗越椒当令尹。
    这样一来,前朝遗留下的六大家族的阴影,基本上都被稀释了。在这一场政治博弈中,排名最后的斗越椒却慢慢强大了起来。但比之从前,楚庄王的压力显然要轻的多了。
    当内部调整好了的时候,楚庄王开始向外扩张了。他也要像他的先辈们那样,进军中原,争当天下霸主。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一鸣惊人”,灭掉了庸国。庸国在今天的湖北竹山县。制服群蛮,扩充土地。
    公元前608年,出兵讨伐宋国,大获全胜,夺得战车五百乘。
    《史记》称:“伐宋,获五百乘。”五百乘是个不小的概念,因为千乘之国就是中等的诸侯国了,他一次性就获得了五百乘,这在当时是个非常震撼的新闻。而这一年,楚庄王才26岁。
    两年后,楚庄王亲自统兵,大举北进,追击陆浑戎。
    陆浑之戎,原居瓜州陆浑(今甘肃敦煌一带),曾随周天子征战,因功封爵,后来东迁到伊川(今河南少林寺附近),也是晋国的小弟之一。
    弱小的陆浑戎哪里抵挡得住楚庄王的大军?只有一路向北逃窜。楚庄王杀的他们落花流水,追着他们的踪迹,越过郑国,一直追击到了周天子王城的洛河边上时,才停下了脚步。

    楚庄王为什么要追击小小的陆浑戎?讨伐是假,实际上是想借机向中原各国展示自己的强大实力。
    环视天下,中原大地,再没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还有谁能与之争锋?于是,楚庄王饮马黄河,陈兵周疆,在天子老周的地盘上耀武扬威,检阅三军。  
    新上任的天子周定王吓慌了神,哎呀,上位才几天呀,就出了这么大的事,这楚蛮子该不会想把我也干掉吧!他就马上派大夫王孙满出去看看。
    王孙满就是二十一年前秦晋崤山之战时预言秦师必败的那个儿童,现在已经是大周朝的外交官了。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带上贵重的礼物,来到了楚营。
    《史记》上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王孙满来到楚营,是来慰劳楚庄王的。说的好听是慰劳,实际上就是来求和的。他到达洛水之南,望见楚军营帐相连,甲胄鲜明,楚王居于中帐,并不降阶相迎。
    王孙满苦着笑脸面见楚王,致天子劳师之意。
    楚庄王说:“你来的正好,我很早就听说从前大禹铸了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传世之宝,现在就存放在你们洛邑之中。不知这九鼎长的是什么模样?有多大?轻重如何?”
    这就是“问鼎”的来历。
    九鼎为大禹王所铸,五阳四阴,分别象征着天下九州,鼎成之年,太白昼出,一连九日,方才灭没。夏、商、周三代都奉为传国至宝,是天子的权力标志。九鼎在谁手,谁便是天下之共主!
    除了天子之外,谁要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谁便是大逆不道,野心勃勃,窥视神器,居心叵测,乃是造反的代名词。
    但是现在,周王朝已经无能为力了。
    王孙满害怕楚庄王将九鼎迁到楚国去,只得勉强回答说:“治理天下,在德不在鼎。”
    王孙满并解释说:从前夏王有德,远方的国家都来朝贡,大禹将九州青铜铸成九鼎,列于宫门之外,保佑子民不受魑魅魍魉之害。后来夏桀道德败坏,鼎便迁入商朝,延续了六百年后,商纣王残暴狂虐,鼎才又迁到了我大周。如果天子有美德,鼎虽小却难于移动;如果天子失了德,鼎再重也容易移动。周成王经过占卜得知,大周朝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德虽然衰了,但天命还没有改变,所以,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说了一大堆,先说在德不在鼎,可能是突然发现周天子也没啥德好说的,就话锋一转,又搬出天命来搪塞,总之只有一点:用尽一切理由来阻止楚庄王将九鼎搬走。
    楚庄王说:“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什么意思呢?你不要啰啰嗦嗦了,不需要阻止九鼎,有什么好得意的,我们楚国只要把戈上的那个尖钩钩摘下来,就足以铸成九鼎了,你们那破玩意儿,寡人我不希罕!
    然后,楚王退兵回去了。

    这一次,楚庄王兴师动众而来,一没有消灭掉陆浑戎,二没有打听到九鼎的真实消息,三没有将九鼎迁移到楚国,四没有取代大周或者兵戎相见。那他究竟跑来干什么呢?
    只有一个目的:示威。
    楚庄王观兵周疆、问鼎轻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到空前强盛的时代。周天子已经是破落户了,灭他没用,反而会激起公愤。真正的对手,乃是晋国!晋楚之间,必有一战。
    所以,庄王问鼎,并非稀罕那几个鼎,而是意在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实力,展示楚国有着席卷中原、号令群雄的实力,展示楚国强大的青铜兵器与富足的铜矿资源。以此来试探诸侯霸主晋国的反应,看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天下霸主!
    这一年,庄王28岁。陈兵示威问鼎中原的目的既已达到,也就撤兵回国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4. 成语“狼子野心”的来历

0.jpeg


  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之后,回到了楚国。
  这次他准备彻底铲除掉国内的当权派。
  楚国若敖家族的掌门人斗越椒,当时担任着楚国的“令尹”一职,令尹,合将相于一身,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比后世宰相的权力还大。
  公元前605年,斗越椒不满楚庄王不断的翦除本族势力,决定铤而走险,公开叛乱。叛乱的原因很含糊,《史记》上说:“恐诛。”就是害怕被楚庄王杀了。
  这也许是一种被逼无奈下的不得已。
  于是,叛乱的令尹斗越椒在皋浒(今湖北襄樊一带)与楚庄王展开了激战。

  会战中,楚庄王站在战车上,亲自执锤,鸣鼓督战。
  斗越椒的部队都是精锐,他本人也是膂力过人,箭法精湛,深得成得臣的真传,被奉为楚国第一神箭手,他看见了战车上的庄王之后,迎面一箭射了过来!
  那枝箭来势极猛,竟然射断了楚庄王的车辕,力透层皮,穿破了鼓架,铛地一声射在鼓后的铜钲上,把铜钲敲起老高。
  庄王吓出一身冷汗,还没缓过神来,第二箭随后又到,擦着庄王的头皮飞过,将车盖射了个对穿!
  两支重箭,呼啸而来,楚王军大为惊恐,一片哗然,士兵们开始向后倒退。
  眼看大军就要溃散,楚庄王急中生智,连忙喊道:“先君楚文王攻克息国时,曾得到三支宝箭,被斗越椒偷走了两支,现在他已经射完啦,大家用不着害怕啦!给我上!谁干掉斗越椒,寡人就封他做车右,掌管我的亲军!”
  士兵们一听说对方没子弹了,又听说有车右可以当,顿时士气大振,一声呐喊,向前冲去,将身经百战号称无敌的若敖私卒杀了个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斗越椒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清河桥处,早被埋伏在那里的楚将乐伯拦住了去路。斗越椒只好率着亲兵神箭卫,隔着河乱放箭。

  这时,楚军士兵中有一个叫养由基的神射手坐不住了,他跳出来要和斗越椒单挑!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评书中经常见到的一幕:
  由楚庄王手下的小兵养由基和若敖氏的掌门人斗越椒进行单挑,比赛箭法。两个人约定好,大家隔着河对射,各射三箭,都不许躲,躲的不是好汉。
  比赛开始了,双方的军马都往后退,两个人往前都站在河边,由斗越椒先射。
  斗越椒大叫一声,第一箭已急射了过来,只见养由基用手中的弓轻轻一拨,那支箭便掉在了河里。
  接着,第二支箭又射来了,养由基将身子往下一蹲,箭从头顶上擦了过去。
  斗越椒大嚷道:“不许蹲,不许蹲!”
  话音未落,第三枝利箭又呼啸而来!
  养由基说:“好!不蹲就不蹲。”只见他不慌不忙,将嘴张开,扭头一咬,一口就咬住了箭杆,再取出来,搭在弦上,嘣的一声,回射了过去,只一箭,正中斗越椒的脑门心!
  斗越椒当场倒地而亡。
  养由基一箭定乾坤,射杀了令尹斗越椒,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神射手。
  楚庄王见斗越椒已经倒地,便亲自在车上猛擂起战鼓,士兵们奋勇进击,终于杀溃了叛军,平息了叛乱。
  斗越椒的一家老小,以及整个若敖氏这一几百年的庞大家族,一夜之间全部给灭了族。
  雄踞楚国政坛多年的若敖氏终于垮掉了,自此,楚王室一家独大,再无掣肘之忧。
   
  如果说单挑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不太靠谱,那么,被记录到史书中的,还有更不靠谱的事。那就是关于斗越椒的死,以及若敖氏覆灭的原因,《左传》上是这样说的:
  当初,斗越椒出生的时候,他父亲邀请了许多宾客,老令尹斗谷於菟也来了。
  斗谷於菟一看到斗越椒这个小婴儿的长相后,大吃一惊,连忙说道:“这个孩子万万不可留呀!必须杀掉!他长的是熊虎的样子,哭的是豺狼的声音,不杀,将来必然会祸害我们整个若敖家族啊!”
  斗越椒的父亲要哭了:“这……这是我的亲生儿子呀……”
  斗谷於菟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他生下来就是一条狼,不能养。这就是成语“狼子野心”的来历,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斗越椒的父亲不听,后来果然应验了。
   
  也许有的朋友要说,这是古人迷信。
  其实也不尽然,难道真的是因为愚昧啊,古人只是不想说楚庄王的坏话,但又无法为斗越椒的死提供一个充分可信的理由,但总得编排一个理由,所以才有了上面这一奇幻的说辞。
  楚王室与若敖氏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这种尖锐的斗争中,斗越椒成为了集权制下的一个牺牲品。他必须死!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是狼子野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5. 从“绝缨之会”看王者的气度

0.jpeg


  楚庄王扑灭了令尹斗越椒,整个若敖氏垮掉了,从此,楚庄王没有了心腹大患,初步实现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长远目标,楚国的王权自然也就加强了。
  而养由基也因为一箭之功,被楚庄王厚加赏赐,让他担任车右之职,掌管亲军。
  接着,楚庄王大摆庆功酒宴,大喝大吃,庆祝自己真正成为执掌大权的一国之君。
  楚国所有的大臣们,都来与国君痛饮,不醉不归。
   
  那个时候,还没有蒸馏技术,所以酒精的度数不是很高,要想喝醉,没那么容易,再者,酒没喝完,过了保质期就会变酸变质的,所以楚庄王要求大家都使劲的喝,别浪费了。
  于是,楚国的君臣们,从下午一直喝到了天黑。
  当时的食物比较稀少,不像现在这么齐全,一天只吃两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没有晚餐。晚上也不能喝酒。喝酒只能在白天,太阳一落山就不准喝酒了。
  因为商纣王喝酒亡了国,所以大圣人周公发布禁酒令,不许夜间喝酒。
  不过,楚国可不理这一套,早脱离了大周。
  楚庄王说:“寡人已经好几年没喝酒了,今日叛臣已除,四境安靖,愿与诸卿同醉,务要尽欢!”便叫人点起青铜灯,晚上继续接着喝酒。
  众大臣们借着灯光,闻着酒香,个个喝得酩酊大醉。
  因为这是庆功宴,庆祝天下太平,所以就叫做“太平宴”。
  正当君臣喝得尽兴之时,楚庄王一高兴就把自己宠爱的许姬叫了出来,为诸大夫们亲手把盏敬酒。
  这许姬,五官秀美,身材苗条,肌如凝脂,腰似春柳,乃是楚国后宫第一美女。
  在晚宴的烛光之下,本来就令人消魂的许姬,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恍若仙女下凡。
  突然一阵怪风吹来,把大厅上的蜡烛全都吹灭了。
  宴席上,顿时漆黑一片。
  就在这个空当,一个醉汉实在把持不住自己,因为他垂涎许姬的美色已久,加之趁着酒兴,便乘机凑上去扯住许姬的纤纤细手,另一只手放肆的乱摸了她一把。
  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则顺势揪下了那个人帽子上系的缨络。那人由于惊惧,不得不放手作罢。
  许姬将缨络握在手中,连忙来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行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上的缨络摘下来了,请大王快快命人点灯,给臣妾作主,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楚庄王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王曰:“奈何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命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
  楚庄王突然看见宫人正在重新点灯,就连忙拦住说:“不要点灯,这样吧,同志们,大家就这样黑着灯喝吧,现在,请各位把帽子上的缨络都摘下来,咱们绝缨痛饮!”
  于是,所有的大臣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但又不愿违抗大王的命令,就都把自己帽子上的缨络全部摘了下来。
  等到灯烛又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帽子上都没有了缨络。
  君臣又继续痛饮。
  因为有了这个情节,所以这次君臣大宴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了,而不再叫太平宴。

  事后,许姬责问楚庄王,为什么不揪出那个非礼她的家伙?
  楚庄王笑着解释说:“按规定,喝酒不能过量,也不能没日没夜。是我让群臣们滥饮,出了事,不是他们的责任,是我的责任。我怎么能惩罚他们呢,怎么能伤国士之心兮?”
  后人议论,楚庄王有这样一种襟怀,所以他该成为春秋霸主。
  庄子说:“君子不为苛察。”用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计较人才的小节微瑕。大概说的就是楚庄王吧。   
  七年之后,楚庄王讨伐郑国,有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位战将,所到之处,无不拼死向前,五战五胜,大败敌军,一直杀到了郑国的国都之前。
  楚庄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才知道这员猛将名叫唐狡。
  唐狡表示不要赏赐,并且坦承了七年前宴会上的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的不究之恩。
  古人说的好:“君则敬,臣则忠。”君臣关系就是这样简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6. 因为国宴上没吃到肉造成的弑君血案

0.jpeg


  春秋时期的郑国,是中原的门户之国,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新郑一带。国君郑庄公传郑昭公、郑厉公、郑文公、郑穆公、郑灵公。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继承了郑国的君主之位。楚庄王表示庆祝,恭贺他成为郑国新君,就送给了他一个大鼋。
  鼋,是一种外形像龟的动物,但不是龟,也不是甲鱼,通常把它理解为一种“大鳖”也没错。这只大鳖是从汉江里打捞起来的,足有两百多斤重,是个很稀有罕见的好东西。
   
  再说郑国的两位大臣,一个是正卿公子归生,一个是亚卿公子宋,都是郑国贵族。他们两个相约好了,早早起床,准备入朝拜见新上任的国君。
  忽然,公子宋的食指,翕翕自动了起来,抖个不停。
  哪个是食指?人的五指中,第一指是拇指,第三指是中指,第四指是无名指,第五指是小指。惟有第二指,大凡取食都要用着他,所以就叫食指。
  春秋人吃饭,用五种工具:用叉子按住肉;用刀子切割;用勺子舀汤;用筷子夹菜;用手抓饭。比西餐还复杂。公子宋的手因为抓出了经验,有了特异功能,只要将有美食出现时,就会“食指大动”。
  于是,公子宋对公子归生说:“我这食指一动,就必能尝到美食异味,以前吃石花鱼、吃天鹅肉、吃合欢橘,食指都会提前预报,没有不灵验的,不知道今天会吃到什么好东西呀!”
  二人入朝时,只见一个屠夫匆匆走过,因而叫住问道,你走那么急干嘛?屠夫说,去杀一个两百斤的大鳖,主公今天中午要大宴群臣,请诸大夫们都来尝尝鲜。
  公子归生往前一看,果然只见堂柱上绑着一只大鼋,准备宰割了烹煮。公子宋高兴的用手指着说:“美味原来就在这里!我的食指又岂会虚动?”
  二人不觉相视而笑。等到面见君王的时候,余笑依然还挂在脸上。
  郑灵公问道:“二位爱卿,你们在笑什么呀?寡人看你们一直笑个不停。”
  公子归生就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说了一遍,他的食指只要一抖动,就会吃到美食,真是灵验呀,所以在笑这。
  郑灵公今天算是学到了一个刚刚才诞生出来的新成语:“食指大动”。牢牢记在了心里。
   
  到了中午的时候,郑灵公主持国宴,与郑国的诸位大臣们欢聚一堂,品尝美味。
  大小官员都来了,大家各个坐定。此时巨鼋已经煮熟,用一个大鼎扛了上来。公子宋乐的搓着两个手说:“哈哈,又有好吃的了,我说的没错吧。”
  当时吃饭,比现在的人讲卫生,把食物分了以后,一人一份,各人吃各人的,就跟吃西餐一样。
  仆人用一个大勺子为大家分配鳖羹,一人一勺肉一勺汤。
  偏偏,当分到公子宋的面前时,老鳖的肉和汤,就恰好刚刚分完了。
  公子宋大为诧异,眼看着就要尝到美食了,却没有肉了,也没有汤了,吃不到了。怎么回事啊?
  这时,郑灵公却在一边呵呵大笑了起来:“还是没有吃到嘛!哈哈!你说,究竟是你的手指灵?还是我比你更灵啊?哈哈,哈哈哈!现在你知道寡人我为什么叫郑灵公了吧。哈哈~!”
  郑灵公居然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故意使坏,叫仆人不分肉给他吃,看你的手指还灵不灵。
  公子宋当众出了丑,百官都有肉吃,就是不给他吃。羞愧不已,转而愤恨,真是奇耻大辱啊!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腾的站了起来,大步径直走到郑灵公的面前,伸出手来,用指头在郑灵公吃的鼎里一捞,取鼋肉一块,啖之,吃到肚子里去了。
  吃了之后,很淡定的舔着手指上的汤汁,恨恨说道:“鼋肉,我刚才已经尝过了!谁说不灵了?我的食指,从来还没有不灵验的!”
  说完,转身就走,一个人离席而去,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一天,公子宋又为我们创造出了第二个成语:“染指”。染指这个词就是从他这里出来的,“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被记录在《左传·宣公四年》。
  郑灵公大怒,敢在我的碗里染指!当时恨恨不已,就想杀了他。这一餐饭,吃着吃着就吃出了鬼,君臣大伙都不欢而散了。
   
  第二天,公子归生要公子宋去向国君道歉。公子宋说,是他不对,我有什么错?归生说,虽然他不对,但君臣之间,还是该你先道歉。
  于是,公子宋来向郑灵公道歉,全无害怕的意思,话也说的不怎么好听。倒是归生心上不安,帮着圆场说:“他已经吓糊涂了,战战兢兢,词不达意,望主公宽恕他吧!”
  郑灵公说:“是寡人我怕得罪了他呀,他哪里又会惧怕我呢?”说完,袖子一甩,拍着衣服走了。
  这样,君臣关系越来越紧张。郑灵公计划杀掉公子宋,但还没来得及下手,就被被公子宋抢先一步,把他给暗杀了。
  郑灵公死后,就由他的弟弟公子坚即位,这就是郑襄公。

  公子宋暗杀郑灵公这件事,归生是知道的,但他却不敢说。后来孔子作《春秋》的时候,就说是归生杀死了国君,这样写道:“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反而不说公子宋了。
  为什么这样呢?在孔子看来,郑灵公是无道昏君,公子归生是有罪之臣,而公子宋则根本不值一提。 
  孔子他老人家要告诫后世的官员们,一个人的职位越高,他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归生不想杀他的国君,这是仁,但却没有武力讨伐在他之下的公子宋,仁而不武,那就达不到仁道,无能达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7. 古代职场妙论:为官之道有“三怨”

0.jpeg


  楚国权贵斗越椒被楚庄王消灭了以后,提拔了虞邱来担任楚国的令尹一职。
  虞邱,楚国非著名贵族,他没有什么强势背景,史料上也对他的记载较少。因为楚庄王认为他很有能力,所以就让他做了令尹。虞邱伴君如伴虎,在这个位置上坐的心惊胆战。
   
  有一天,楚庄王与虞邱谈论国事,很晚了才回去,他的夫人樊姬不高兴了,就问道:“朝中今日有什么大事,至于半夜才回来吗?”
  庄王说:“与虞邱论政,不知不觉就夜深了。”
  樊姬问:“那虞邱是个什么样的人?”
  庄王说:“楚国的大贤人。”
  樊姬说:“吹吧,我看未必!”
  庄王问:“你怎么知道他不是贤者?”
  樊姬说:“大王与虞邱论政,动不动就谈到半夜,然而过了这么久,从没听说他向你推荐过谁。一人的智力有限,而楚国的贤士无穷,虞邱想凭他一人的智力去掩没无穷的智士,他又怎么能算贤人呢?”
  楚庄王明白了她的意思。第二天,就把樊姬的话向虞邱传达了。
  虞丘大惊,跪下说:“我担任令尹一来,国家没有进一步治理好,争讼之事没有止息,有才德的人没有升迁,我居于高位,妨碍了众贤仕们的晋升之路,空食俸禄而不治理具体事务,贪欲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我向大王推荐,有一个乡下人,名叫孙叔敖,他没有贪欲,又有才能,您如果选拔他,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
  于是,楚庄王便来乡间寻访孙叔敖。
  见面之后,通过短暂几天的交流与观察,楚庄王对孙叔敖说:“楚国的诸位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和你相比的,从今天起,寡人拜你为楚国的令尹。”
  孙叔敖慌忙推辞说:“我一个乡巴佬,起自田野,骤然执掌大政,何以服人?万万使不得!”
  庄王说:“你就不必推辞了,寡人说你行,你就行!”
  就这样,孙叔敖扔下锄头,换了衣服,随楚王入宫,接了虞邱的班,成为楚国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令尹。
   
  在孙叔敖上任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来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的问他:“我这个人,天生愚钝,如何知道?敢问是哪“三怨?”
  这位隐士回答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爵位,是古代贵族的封号。这个东西,今天已经没有了,如果硬要勉强比喻的话,大概类似于现代的级别、荣誉、终身成就等等。
  官职,是公家朝廷国家机器里的一个具体位置。一个人担任某一官职,一般也就几年,要么撤职,要么调动,要么升迁,流动性还是相对要强些的。不可能向爵位那样终身拥有甚至世袭给子孙。
  俸禄,是古代君主按照政府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粮食、实物、钱币等等。用今天的话简单点说,就是收入。
  级别(荣誉)、官职(权力)、俸禄(收入)这三者,是一个人做官的三种伴生物,并且一般都与官职的高低大小成正比。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更高的官职,伴随而来的,将是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权力和更丰厚的收入,他个人的尊严、价值和享受也会得到更大的满足与实现。
  但是,也有另外一个方面:
  首先,越高的爵位越少,一个人获得了更高的爵位,也就占据了更多的人所觊觎的目标,堵塞了众人晋升的狭窄之路,也就必然会招到众人的嫉妒。
  其次,一种政权机构的总权力是一定的,其中某个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就会使主上的权力减少,也可能构成对主上地位的威胁,因而就必然会招到主上的憎恶。
  另外,丰厚的收入,拉大了他与众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就容易促使他骄奢淫逸,从而必然会招到众人的怨恨。
  所以说:级别、荣誉、名气大的,会遭到别人的妒忌;官职、地位、权力大的,会遭到领导的厌恶;收入、财产、生活水平高的,会遭到很多人的怨恨。
  这是老隐士对孙叔敖的一种诚恳的提醒。
  孙叔敖听了以后,就回答他说:“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志就越在下面基层;我的官职越大,我就做事越要小心谨慎;我的收入越多,我就越加广泛的布施出去做慈善。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老隐士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真要做到可不容易,因为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痛苦了一辈子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8. “布衣宰相”孙叔敖凭什么被楚王破格提拔?
   
0.jpeg


  孙叔敖,出身楚国的没落贵族之家,年少时父亲遭人陷害被杀,举家搬到期思(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镇)居住,“期思之鄙人也”。
  他长的很怪,年纪轻轻的就谢了顶,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大概比马背还矮。公元前601年,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出任楚国令尹。孟子称“孙叔敖举于海”。
   
  楚国的令尹一职,相当于中原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前都是由头号贵族若敖氏担任的,现在,楚庄王为什么要突发奇想,破格提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巴佬”孙叔敖呢?
  一般的解释是,孙叔敖能力强。
  他在出任令尹后,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楚国国力。
  这些,的确说明他是有能力的,但是,这都是在他出任令尹之后的事了。可问题是,在这之前,楚庄王又如何知道他的能力呢?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能力,事前又如何能够验证呢?
  按《史记》上的说法,楚庄王认识孙叔敖只三个月的时间,就提拔他当上了令尹(楚相),是否太草率了点呢?
  何况,在什么时候,有能力的人,总是多的是,绝不会仅仅就孙叔敖一个,楚庄王凭什么偏偏就只提拔了他呢?
  史书上是不会直接说破其中的原因的。
  所以,我们往往只知道这样一则传说:
  孙叔敖小时候,路遇一条两头蛇,杀了它,哭着回家。他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蛇在哪里?”回答说:“我担心别人又见到这条不祥的蛇,就把它杀了埋在土里。”他母亲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就会赐给他福气,你不会死的。”
  用积了阴德的福气来解释,似乎太牵强。所以孟子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经过艰苦的磨砺,确实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能力,但却未必可以增加机遇,带来好运。所以这种解释也是不完全的,毕竟艰苦磨砺曾益其所不能的人较多,而令尹只需一位。

  孙叔敖能够当上令尹,固然和他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取决于楚庄王的需要。当我们用供需关系来看时,结果就会一清二楚:
  楚庄王需要一位他心目中想象的令尹的样子。当遇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官运也就来了。
  楚庄王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令尹呢?
  一要这位令尹不能有强势的背景,免得像若敖氏那样不好收拾;二要这个人有一定的水平,能治理国家,堪当大任;第三点更重要,要听话,绝对服从指挥。
  我们知道,封建模式与帝国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分封,后者是集权。
  前者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诸侯来统治,后者则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臣仆来统治。前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小王的关系。后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奴仆的关系。前者事实上有许多的王,而后者只有一个真正的王。
  前者的君王很难指挥得动各路诸侯,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后者的君王则可以随时随意的撤换、调动他的下属官员。
  在帝国模式下,集权制最大的优点,就是政令通畅,便于管理,指挥如意。这样可以有效的聚集优势力量,统一行动,君王的意图才可以像大脑指挥手脚一样,成功的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在官员的选拔上,服从性才是第一位的,(宏观上是凝聚的力量,而不是分裂的力量。)否则,官员不服从的话,就会形成集权制里的障碍。
  反过来说,官员虽然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但最大的最有价值的能力,则是服从的能力,能上,能下,能东,能西。服从的能力越强,也就越便于领导的指挥,当然,也就越容易得到升迁了。
   
  孙叔敖,正是因为没有背景,听话,服从力好,所以楚庄王破格提拔了他,成为了楚国的令尹。
  因此,我们可以从深处看到,楚庄王在干掉了强大的若敖氏之后,集权制在楚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指挥调度上已经得心应手了。
  楚庄王不再任用强势贵族们担任令尹,而是先用虞邱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尹,觉得不合适了,就把他换掉,让期思鄙人孙叔敖来当这个令尹,后来觉得不合适了,再让他下来,当合适的时候,又让他上。
  所以孙叔敖说:“我三次当上令尹,并不以为喜,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才能;我三次离开相位,也不以为悲,因为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过错。”
   
  孙叔敖在担任令尹期间,为楚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一生清廉简朴,家无积蓄,应该是最穷的一位令尹了,临终的时候连棺椁也没有。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穷的在山上打柴为生。
  孙叔敖的品格,受到后人的赞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循吏”第一人,所谓循吏,就是清官,青天大老爷的意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9. 历史上精通“采阳补阴”永葆青春的美女

0.gif


  夏姬,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郑穆公的女儿,也就是郑国那个因分鳖肉不均而被杀了的郑灵公的妹妹。由于她嫁给了陈国大夫夏御叔为妻,所以就被称为夏姬。
   
  这位美女有着如花似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列国志》上说:“那夏姬生得蛾眉凤眼,杏脸桃腮,有骊姬、息妫之容貌,兼妲己、文姜之妖淫。见者无不消魂丧魄,颠之倒之。”
  更离奇的是,她精通传说中的“采阳补阴”之术。
  还是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曾梦见一位高大伟岸之男子,星冠羽服,自称是从上界而来的天仙,与之交合偷欢后,该男子传授给了夏姬一套吸精导气的方法,名曰“素女采战法”。
  该方法非常邪门,凡与人交接之时,能曲尽其欢,暗中却就里行事,采阳补阴,返老还童。和她发生过关系的男人都以为她还是个处女,而这些精元被采后的男人们,则会慢慢体衰而亡,不能寿终。
  夏姬学成后的第一个实践目标,就是自己的堂兄。与堂兄私通,不出三年,堂兄精竭而亡。
  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夏姬嫁给了陈国的一个将军,也就是夏御叔。不到九个月,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夏征舒”。就在夏征舒十二岁的时候,夏御叔不堪夏姬天天采阳补阴的折腾,虚脱而死了。
  夏御叔是陈国的大司马,他的封地在株林。他死了以后,夏姬就将儿子夏征舒留在城内,从师学习,自己则独自寡居在株林,生活自由自在,并让他的侍女荷华,专为她物色各种男子供她“采补”。
   
  再说陈国的国君,名叫陈平国,史称“陈灵公”。这位陈灵公为人轻佻,毫无威仪,且又耽于酒色,逐于游嘻,国家大事,全然不理。他手下宠信两位大夫,一个叫孔宁,一个是仪行父,都是酒色之徒。
  这一君二臣,志趣相投,平时说话,也全无君臣之礼,搅得朝堂乌烟瘴气。
  因为孔宁、仪行父这两位大臣都与夏御叔生前关系很好,所以在夏御叔死了之后,这两位大臣都暗暗打起了夏姬的主意。
  一天,孔宁陪着夏征舒去郊外射猎,快黑的时候,孔宁假借送夏征舒回家的幌子,来到株林,留住在了他的家里。
  夜里,孔宁费尽心机,先勾搭上侍女荷华,送给她一根簪子,一对耳环,求她向女主人夏姬推荐自己。荷华在中间牵线搭桥,谈好价格,收了钱币之后,孔宁终于如愿以偿了。
  明朝人写的《株林野史》就是一部专讲夏姬私生活的黄书,里面有很多的好句子,这里就不必引用了。
  话说二人收云歇雨后,孔宁暗暗偷走了夏姬的一条内裤。此后,孔宁就把这条内裤穿在身上,时不时的故意露出给仪行父看,吹嘘是夏姬赠送给他的奖品。

  仪行父羡慕不已,便也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求荷华去向她的女主人推荐自己。
  夏姬平日窥见仪行父身材高大,鼻准丰隆,早也有这心思,所以就叫荷华约他过来私会。
  这仪行父比孔宁厉害,年轻,夏姬喜欢他,甚于孔宁两倍。
  事毕之后,仪行父问道:“听说夫人会给每一位同床的男士发一份纪念品,为什么没有我的?”
  夏姬不明所以。
  仪行父说:“孔大夫有夫人所赠赐的短裤一条,今既蒙垂盼,也想乞求一物,以作纪念。”
  夏姬一笑道:“那是他自己偷的,并非妾所赠送。”说完,就解下贴身内衣——碧罗襦,亲手赠送给了仪行父。
  仪行父大悦。从这之后,仪行父就和夏姬往来的甚为密切,而孔宁,则不免稍疏远了些。
   
  却说仪行父得了夏姬所赠的内衣,他也穿在身上,时不时的故意露出来,在孔宁面前夸耀显摆。孔宁见仪行父抢了风头,心怀妒忌,却又无可奈何,便想出一条计策来:
  国君陈灵公是个好色之徒,不如把他也拉入伙。一来国君必然会感谢我,二来也可以稀疏稀疏仪大夫的风头,好出这口捻酸的恶气。
  于是,孔宁就独自一人来见陈灵公。
  闲谈之间,孔宁有意说及夏姬的美貌,天下无双!
  但是,陈灵公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夏姬的大名,寡人也久有耳闻,可一个年龄快到四十岁的人了,又还能多美呢?只怕是三月的桃花,未免改色矣!”
  孔宁附耳低言道:“那夏姬熟晓房中之术,容颜白嫩,青春不老,保养的就和十七八岁的好女子没有什么两样。况且交接之妙,大异寻常,真乃人间奇葩,主公你没试过,你若一试,自当魂消也。”
  陈灵公虽然将信将疑,但不觉欲火上炎,面颊发赤,问孔宁道:“爱卿有何妙策能使寡人与那夏姬一会?寡人誓不负你!”
  孔宁便又耳语一番,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灵公笑曰:“此事全仗爱卿作成。”
  孔宁终于说动了君王。第二天,陈灵公就在孔宁的陪同下,微服出巡,到株林进行家访慰问来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0. 同时迷倒君臣三人的春秋寡妇

0.jpeg


  陈国君主陈灵公,在大臣孔宁的陪同下,微服出巡,来到株林,进行家访慰问。
  在这里,陈灵公见到了单身寡居的绝世美女夏姬。
   
  夏姬穿着礼服出迎,拜谒致词道:“不知主公驾临,有失迎接。”其声如新莺巧啭,呖呖可听。
  陈灵公抬眼看她的相貌,真天人也!顿觉自己虽有六宫妃嫔,也直如粪土。
  晚上的时候,依然还是和前面的程序一样,在侍女荷华的安排下,陈灵公进入到了夏姬的房间。
  这陈灵公也不攀话,上去就拥着夏姬入帷,解衣共寝。欢会之时,宛如处女。夏姬也因他是一国之君,不敢懈怠,全意奉承。灵公叹曰:“寡人虽遇天上神仙,亦只如此矣!”
  一觉睡到早上鸡叫,天还没亮,陈灵公醒了,他还要赶回去上班,上早朝。
  陈灵公坐在床上,突发奇想,欣然问道:“美人,平日陪你睡觉的,有几个?试为寡人悉数数来,不必隐讳。”
  夏姬以为灵公已经知道了她和孔、仪二人往来的事,就回答说:“贱妾实不相欺,自从没了先夫,不能自制,未免失身他人,只有孔、仪二位大夫。”
  灵公说:“孔宁有荐贤之美,寡人心怀感激,你也不要多疑。但愿此后能与你常常相见,此情不绝,吾愿已足。”
  夏姬就抽出自己的贴体内衣,给灵公穿上,说:“主公见此衫,如见贱妾矣!”
   
  天蒙蒙亮的时候,孔宁的车驾已经安排好了,陈灵公和他一起赶回去上班。
  早朝,公事完了以后,百官都散了。陈灵公召见孔宁,先谢他举荐夏姬之事。
  然后又召见仪行父,问道:“既有如此快乐之美事,为何不及早奏报寡人呀?你们两个却占了先头,提前享用了,是何道理呀?”
  孔宁、仪行父都一力掩饰说:“没有,没有,臣等并无此事。”
  陈灵公笑道:“是美人亲口所说,你们就不要再隐瞒了。”
  仪行父见瞒不过陈灵公,顿时哑口无言,手足无措。
  还是孔宁机巧善辩,连忙陪着笑脸应对道:“譬如,君有美味,臣先尝之;父有美味,子先尝之。倘若尝而不美,则不敢进献于君也!”
  灵公哈哈大笑,孔、仪二人也都跟着笑。
  灵公又道:“你二人虽然在先,但她偏偏钟情于我,有此为证。”扯开衣服问,“这是美人所赠,你二人可有么?”
  孔宁曰:“臣亦有之。”把下衣一撩,露出了内裤。
  仪行父曰:“臣亦有之。”把上衣一解,露出了碧罗襦。
  于是,按照《史记》上的记载,“衷其衣以戏于朝”,这君臣三个人,各人都穿了一件夏姬所赠的内衣,在朝堂之上乱蹦乱跳。
  灵公大笑道:“我们三人,哪天一起去株林,可作个连床大会矣!”

  一君二臣,在朝堂上戏谑,污言秽语,毫不顾忌。
  岂料,他们笑的声音太大了点,传出了朝门,惹恼了一位正直的大臣。
  这位正直的大臣名叫泄冶,是个忠良之辈,遇事敢说,不留情面。陈国的君臣们,都怕他严肃的面孔,所以敬畏他三分。
  却说当时,这泄冶听见国君几个人在里面说下流话,气的咬牙切齿,把脸一板,把衣服整了整,大步闯了进来,喝道:“成何体统!成何体统!你们还有廉耻没有?”
  孔宁、仪行父见势不妙,马上就不吱声了,也不敢笑了,慌忙溜之大吉去也。
  泄冶挡在陈灵公的面前,正色训斥道:“朝廷的法纪,胡乱到如此地步,国将不国,灭亡屈指可待矣!”
  陈灵公不觉汗颜,用袖子遮住脸说:“好了好了,我改我改,您老就别再说了。”
  泄冶怒气冲冲的出了朝门,一眼瞥见孔、仪二人还躲在门外打探,大喝一声道:“无羞无耻之徒!给我站住!”
  二人慌忙闪入人丛之中躲避,泄冶紧紧追了过来,骂声不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1. 历史上因不堪性丑闻侮辱引发的弑君血案

0.jpeg


  却说国君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二位大夫,都穿着美人夏姬所赠送的内衣,在朝堂之上蹦跶戏谑,被风纪办主任泄冶抓了个正着,严厉的训斥了一番。
   
  陈灵公害怕丑闻外传,对自己的名誉造成损害,就又召见了孔、仪二位大夫,商量对策。
  灵公问:“二位爱卿,你们还敢不敢再去株林找夏姬厮混?”
  孔、仪二人对曰:“臣等当然还是可以去的,但是您,就万万再也不能去了。因为我们只是臣,而您是一国之君呀。”
  灵公奋然曰:“那怎么办?寡人安肯舍得这段快乐!二卿有何妙策,能够阻止这个多嘴的泄冶?”
  孔宁回答说:“若要泄冶不再多言,除非叫他开不了口!”
  灵公笑道:“他的嘴长在他自己的身上,寡人又如何禁得住?”
  仪行父说:“孔大夫的意思,我能明白,就是叫他死!人一死,自然就闭了口,主公何不传旨,杀了泄冶,不就再也没有羁绊了吗?”
  灵公说:“寡人没有理由杀他呀。”
  孔宁说:“臣去买一个刺客,杀了他,如何?”
  灵公点头道:“你们自己看着去办吧,不要让寡人知道了。”
  于是,二人出了朝门,花重金买来刺客一名,埋伏在半路上,将见不得歪风邪气的泄冶大夫给做掉了。国人都认为是陈灵公干的,却不知是孔、仪二人之谋。
   
  自从泄冶死了以后,君臣三人越发肆无忌惮,经常一同前往株林,去找夏姬幽会,先一二次还是私偷,后来就渐渐习以为常了,公然不避,无顾廉耻,弄做一妇三夫,同欢同乐。
  夏姬的儿子夏征舒慢慢长大了,已是一十八岁,生得长躯伟干,多力善射。当他知道了母亲的奸情后,心如刀刺,却又无可奈何。而陈灵公也欲取悦夏姬,就让夏征舒世袭了他父亲的职务为司马。
  当时,陈国人针对国君陈灵公的性丑闻,作了《株林》这首诗来讥讽,很快,这首歌子就火了起来。诗曰: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夏征舒,字子南。诗歌中的“夏南”,就是夏征舒。
  歌词大意:
  我们的国君呀,他为什么要去株林?他去找夏南。怎么,他又去了株林?因为他又是要去找夏南!驾着驷马车,来到愉悦快乐的株林,怎么不多呆几天,却又驾着车匆匆回赶?因为只在株林吃个早餐。
  这首诗真的太隐晦了!根本不说郑灵公是去找夏姬的,而是反复强调他是去找夏征舒的,并且还说株林这个地方好玩,找夏征舒有什么好玩的,也不明说,只说是吃了早饭就走。
  写这首诗的人还真是有些水平,表面上看是一种意思,里面暗藏的又是另一种意思,模模糊糊的却又绘声绘色,特别是“从夏南”三个字,用绝了!所以这首歌子就被编入到了“东周流行歌曲三百首”(诗经)里面。

  话说有一天,陈灵公与孔、仪二位大夫又来到株林,夏征舒也特地回家设宴,款待陈灵公。
  夏姬因为她儿子在家,不敢出陪。酒酣之后,君臣三人又在那里瞎说乱说,口无遮拦,手舞足蹈。夏征舒心中十分厌恶,便退到屏后,躲了起来,听他们说些什么。
  陈灵公对仪行父半开玩笑说:“夏征舒长的身躯魁伟,有点象你,莫不是你生的?”
  仪行父呵呵笑道:“夏征舒长的两目炯炯,极象主公,理应还是主公所生。”
  孔宁在一旁插嘴说:“你们说的都不是,主公与仪大夫的年纪都小,应该生不出他,他的爹极多,是个杂种,便是夏夫人自己也不记得是跟谁生的了!”
  三人拍掌大笑。
  夏征舒不听犹可,听见之时,不觉羞恶之心,勃然难遏。奇耻大辱呀,奇耻大辱!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喝令手下众亲兵:“把府第团团围住,不许走了陈公和孔、仪二人!”
  众军士得令,发一声喊,马上就包围了夏府。
  夏征舒手执利刃,引着家丁数十人,从大门里杀进来,口中大叫着:“快快捉拿淫贼!”
    陈灵公口中还在那里不三不四,倒是被孔宁先听见了,说道:“主公,不好了!夏征舒摆这一桌酒菜,不是好意,如今要拿淫贼,是想杀你呀,咱们还是快跑吧!”
  三个人常在夏家穿房入户,路道都是识熟的。陈灵公指望逃到夏姬的内室里躲藏,但跑到房门口时,只见门上一把大锁,不能进去,又慌忙急向后园奔走。
  夏征舒紧紧追赶而来,陈灵公记得东边是个马棚,马棚外面有个矮墙可以翻越,便急急望马棚奔来。夏征舒张弓搭箭,大喝一声道:“昏君休走!”飕的一箭,射了过来,却没有射中。
  陈灵公就像个被吓破了胆的猎物,哪里还敢去翻墙?听到箭响就一头钻进马厩,想躲藏在里面,但那些马匹忽然惊嘶了起来,挥蹄乱弹,陈灵公不得已,又只好撅着屁股,退身而出。
  夏征舒刚好赶近,照着屁股上就是一箭,正中当心,灵公“哎呦”一声扑在了地上,夏征舒再朝他后背心补上几箭,可怜陈灵公陈平国,做了一十五年诸侯,今日死在了马厩之下!
  再说孔宁、仪行父二人见陈灵公是往东边跑的,他们就急往西边逃窜。果然,夏征舒只追赶陈灵公一人,于是,孔、仪二人便从一个狗洞里钻了出来,不敢回家,只身逃亡楚国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2. 楚庄王如何寻觅契机进军中原?

0.jpeg


  春秋中期,中原这边乱的一团糟,晋国的晋灵公好玩,死在了玩上;郑国的郑灵公好吃,死在了吃上;陈国的陈灵公好色,死在了色上。总之,这三个“灵公”都没有好下场。
   
  话说夏征舒杀死了他的国君陈灵公后,骤然发动政变,拥兵入城,控制了陈都,假说陈灵公酒后暴病而亡,留下遗言:命立太子为新君,这便是陈成公。
  陈成公心恨夏征舒杀了他老爸,但力不能制,只好隐忍不言。
  而夏征舒也害怕诸侯们来讨伐他的弑君之罪,就强逼着新登基的陈成公,前往晋国结盟讨好,寻求庇护。晋国作为诸侯盟主,认了陈国这个小弟,也不追究夏征舒的弑君之罪。
  就这样,国君被杀一案,不了了之。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中原晋国这边的局势。
  晋国自从晋灵公被杀以后,赵氏一族独大,赵盾更是操控国君、操控各国诸侯的无冕之王。
  公元前606年,公子黑臀在赵盾的安排下,登基晋国君位,是为晋成公。
  公元前605年,郑国的郑灵公被“染指”他食鼎的公子宋所杀。
  公元前604年,楚庄王攻打郑国,责问说:“你们为什么要杀了你们的国君?”郑国害怕楚国,就转身投靠了晋国,寻求保护。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楚庄王平均每年对郑国发动战争一次,让晋国引兵来救,其目的就是要拖垮晋国,叫他们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自此,楚、晋这两大阵营的对垒,已经形成,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公元前602年,在弑君主谋公子宋的策划下,郑国和晋国在黑壤举行会盟,各国诸侯都来了,周王室也派人来了。一起商量如何抵抗楚庄王的北进。
  在这次会盟上,郑国的目的,是想如何从晋国得到更大的实惠。
  而晋国君主晋成公,则另有目的,他在大会上嚣张的抓捕了鲁国君主鲁宣公,因为先前他即位时鲁宣公没来表示祝贺!(人情钱没给。)所以在敲诈了一大笔钱后,才让鲁国人把他们的国君赎回去。
  会盟一盘散沙,相对于集权的楚国,似乎结果易于预料。这对楚庄王来说,机会就要来了。当然还不止,还有更多的机会等着他北进中原。
  公元前601年,晋国的执政官赵盾去世了。赵盾一死,晋国的各大家族又要争权夺利,陷入混乱。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和他的一帮小弟郑襄公、宋文公、卫成公、曹文公会盟,商量怎么对付楚国,而当时,陈国的陈灵公是依靠楚国的,所以他没有去赴会。
  于是,晋成公就率领各国诸侯去揍陈国,结果走了一半,晋成公突然病逝了,各诸侯也就各自回家去了。
  陈灵公躲过了一劫。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599年,陈灵公被他的臣子夏征舒杀死了。
   
  因此,这样一来,楚庄王决定主持公道,中原发生了无可挽回的“道德危机”,做国君的毫无生命保障,看来只有他的集权模式,才是根治这种危机的良药。
  恰好这个时候,陈国的孔宁、仪行父二位大夫逃了过来,见了庄王,瞒过君臣淫乱之情,只说夏征舒造反,杀了国君,恳请楚王前去平乱,愿为先驱,在前面带路。
  于是,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亲引三军,出兵陈国。带领一班大将,云卷风驰,直逼陈都,如入无人之境。
  这是他进军中原的第一战。契机由此而打开。
  一路上,楚庄王让人四处宣传说:“夏征舒谋杀了你们的国君,人神共愤!你们没有力量讨伐他,寡人将为你们来讨伐!罪在夏征舒一人,其余臣民,静听无扰!”  
  夏征舒得到消息后,吓得躲在老家株林不敢出来。
  当时,新上任的陈成公还在晋国,没有回来。
  楚国的大军兵临城下时,陈国的老百姓们就自作主张,大开城门,热烈欢迎楚王驾到。因为陈国已经很久没有政令了,况且新国君又不在。于是,楚庄王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到了陈国。
  陈国的大臣们都来迎接楚庄王。
  庄王问:“弑君罪臣夏征舒在哪?”
  回答说:“在株林。”
  庄王又问:“这种不忠不义的逆贼,为何不诛杀了他?”
  回答说:“并非不想讨伐,力不能及也。”
  庄王就让他们前面带路,浩浩荡荡,来到株林。
  此时,夏征舒已经收拾好了家财,准备逃奔到郑国去,但还没有走脱,就被楚兵团团围住,束手就擒了。
  抓住后,以弑君罪论处,就地正法。将他关在笼子里,用囚车拉到城门口,“车裂”而死,也就是五马分尸,最高规格的极刑。
  可怜夏征舒,刚满十八岁,为了一个不值得杀的昏君,为了一个不该由他来负责的丑闻,白白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无奈的悲剧。
   
  却说楚庄王处置了夏征舒后,又问:“为何不见祸首夏姬?”
  众将士们又到她家里反复搜寻,最后在花园的地下室里把她抓住,押到了楚庄王的面前。
  当楚庄王遇见到夏姬的时候,楚庄王脸上露出的表情,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因为楚王从未见过如此颜色妍丽的女人,只见了她一眼,心志就已被她完全迷惑住了,被她的美貌彻底的征服了,心襟荡漾,不能自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3. 谁是春秋时期最具杀伤力的超级大美女?

0.jpeg


  话说楚庄王不费一兵一卒,攻下了陈国,抓住了夏征舒,将他正法后,开始考虑如何处置“祸首”夏姬。
  夏姬实在是个大美人儿,男人对她的抵抗力几乎为零。而第一个被迷倒的,竟然就是楚庄王自己。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连庄王这样的英雄,都抵挡不住这种可怕的诱惑。
   
  楚庄王对他手下的大臣们说:“如此尤物,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寡人后宫虽多,但如夏姬者,绝少。寡人想把她纳为妃嫔,诸位大夫以为如何?”
  诸臣愕然。
  这时,一个叫屈巫的大臣连忙劝谏道:“不可,不可!”
  屈巫,又称“巫臣”,字子灵,时为申公,属“屈氏别支申氏”。
  这屈巫很有前瞻性的从国家天下的大立场上,为楚王着想,满脸正气的说出了一大番的大道理:
  “大王!我们对陈国用兵,是来讨罪的。如果您娶了夏姬,就是贪色也!讨罪为义,贪色为淫,您打着义举的幌子开始,结果却以贪淫好色为终,强抢了一个美人回去,您叫天下人怎么看您!所以臣以为,大王若真的想争霸天下,大王的举动,就不该如此。”
  庄王被巫臣这么一说,猛地回过神来,点头道:“你的话说的有理,那就算了,寡人再不敢娶她了,只是此女世间尤物,若再经寡人之眼,必然不能自制。如何是好?”
  屈巫说:“放了她,让她走,随她去哪里吧。”
  于是,楚庄王就把她放了,叫军士们从后面让出一条道,叫她走,随她到哪里去,任其自生自灭,眼不见为净。

  正当楚庄王悬崖勒马之时,另一位大将也被夏姬的美貌迷昏了头。
  这位大将是楚国的司马王子侧,字子反。他见楚庄王放弃了纳夏姬为妃的想法,就赶忙跳出来叫道:“如此绝色美人,就这么说放就放了,你们真是糟蹋东西,暴殄天物呀,可惜呀,太可惜了!”
  楚庄王问:“那怎么办?”
  王子侧回答说:“臣,中年无妻,大王不如把她赐给臣做老婆吧!”
  楚庄王想想可以,这样倒也不错,正要答应他时,那个叫屈巫的大臣又连忙劝谏道:“不可,不可!大王千万不能答应他!”
  王子侧气坏了:“你什么意思呀!你存心捣乱是不是?你说大王不能娶她,那我又凭什么不能娶呢!”
  这回,屈巫不对王子侧讲大道理了,又讲出另外一种理由来。
  屈巫说:“这个女人,乃天地间的不祥之物,她是个祸水啊!据我所知,凡和她有关系的人,没一个好下场!死了她堂兄,死了她老公,死了她的国君,死了她儿子,还有孔、仪两位大夫,也是半死不活啦,最终陈国也因她而亡啦!真是不祥到了极点!天下美女多如云,将军何必要娶个不祥之物自寻死路呢?难道是想等你将来家破人亡了再去后悔吗?”
  楚庄王在一旁听的毛骨悚然:“你说的是,连我也怕了,我看王子侧还是别娶她好了。”
  王子侧说:“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要她了。只是一件,你说大王娶不得她,我也娶不得她,难道你想娶了她不成?”
  屈巫正气凛然的回答道:“你说的什么话!我是那种人吗?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吗?”
   
  楚庄王道:“好了,好了,你们都不要再吵了,为了一个女人,至于吗?物无所主,人必争之。这样吧,我听说连尹襄老最近死了老婆,就把夏姬赐给他填房吧。”
  于是,夏姬就被送给了连尹襄老,一个老态龙钟的糟老汉。
  连尹,是襄老头子的职务,为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的小官。
  这样一来,大家都高兴了。
  襄老头当然是高兴的。
  楚庄王觉得这样很不错。
  王子侧也认为很好。
  不过,最高兴的人,则是那个很正派、很能说的屈巫了。
  因为屈巫却在心里这样盘算道:“这个老儿,一大把年纪了,如何经得起那妇人折腾?少不得一年半载,肯定一命呜呼!到了那时,这美人夏姬,终究还是我屈巫的!你们谁也别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孔子最敬佩楚庄王什么

0.jpeg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大兴义兵,讨伐陈国。因为陈国是个小国,楚国很快就诛灭了夏征舒,占领了陈国。
  《史记》上说:“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夏征舒弑杀了他的国君,没人管,所以楚庄王就要帮陈国清理门户,严惩凶手,将夏征舒诛灭了。然后,本应该打道回府的,但陈国既然已经被攻破占领了,到手的肥肉,难道就这么扔了?
  实在是可惜呀,于是,楚庄王干脆将陈国灭掉,把陈国变成了楚国北边的一个县,封王子婴齐为陈公,让他留在这里看守“陈县”。
  而陈国原来的一些大臣们,则被楚庄王带回到了郢都。
   
  回国之后,楚国朝中的各位大臣官员们,各个县的县公,以及南方的各个附属国,听说楚王灭陈而归,楚国的疆域又增大了,就都纷纷跑来向楚庄王拍马庆祝。
  当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的时候,只有一个叫申叔时的大臣保持着冷静,他一言不发,并不向庄王表示祝贺。
  申叔时,楚国贵族,他当时作为使者到东方的齐国去了。因为齐惠公死了,太子姜无野即位,是为齐顷公。楚庄王为构建齐楚友好关系,便派遣申叔时为代表,前往齐国行吊旧贺新之礼。
  申叔时出发的时候,还在楚庄王讨伐陈国之前,直到楚庄王回国三天之后,申叔时才从齐国转来。而此时,陈国已经成为楚国的一个县了。
  却说申叔时回来后,向楚庄王交了差事,复命而退,并无半句庆贺之言。
  楚庄王心里不痛快了,我做成了这么大一件事,你居然一句好听的话都没有,你什么意思呢。
  于是,庄王责问申叔时说:“夏征舒无道,杀死了他的国君,寡人带领诸侯帮陈国的百姓讨回公道,诸侯、县公都来庆贺寡人,偏偏只有你,不来庆贺,这是为何?难道寡人做了这么大的好事还有错吗?你说!”
  申叔时说:“大王不问,臣自然不敢说,既然是大王要我说的,那我就直说了,您先不要生气,听我讲一个故事后再发火也不迟。”
  楚庄王道:“那好,你就快讲吧。”
  申叔时就马上编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讲道:
  “从前有个人,牵着一头牛,经过邻居的麦田时,没有把他的牛看好,结果,那头牛冲到人家的庄稼地里,把人家的麦子踩坏了。大王,这样的民事纠纷案,如果让您来处理,您会怎样判案呢?”
  “让他赔!不就得了。”
  “可是,邻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怒之下,他就把人家的牛强行抢来,杀了吃了,理由就是那头牛踩了他的麦子。所以,案件升级了,大王,现在您又会怎样来判这个案子呢?”
  “那就是邻居做的太过分了!不就是踩了几颗麦子吗,至于抢杀人家的一头牛吗?”
  “对呀!正是如此,夏征舒有罪,一人之罪也,大王讨伐了他的罪过,也就足够了,可是,您却瞅着这个机会,强行灭了别人的国家,这和那个杀牛的邻居又有什么不同呢?这又有什么好庆贺的呢?”
   
  楚庄王这个领导,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接受正确的意见。
  他一听,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顿足道:“寡人明白了,寡人用伐罪之名号令诸侯,不能以贪人之地而归。你说的很对。”
  马上就决定,归还陈国的土地。
  于是,楚庄王又将新封的陈公婴齐从陈国撤了回来,取消了陈县,又派人去晋国找到那个躲起来了的陈成公,还是请他回去继续当国君,又叫孔宁、仪行父二人再回去辅佐,重新恢复了陈国的社稷。
  至此,陈成公对楚庄王感恩戴德,陈国终于彻底归服了楚国。从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到陈国最终灭亡,一直都是楚国的附属国,再也没有背叛过。

  孔子在读到这一段历史时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非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在孔子看来,楚庄王把信义看的很重,把千乘之国看的很轻,所以赞扬他。如果不是申叔的“信”,就没有这个义;如果不是庄王的“贤”,也不会去听,去接受。
  孔子把这一历史事件归结为人品上的“信”和“贤”,这是正确的。
  但从客观上来讲,其本质上还是一种“策略需要”。
  楚庄王之所以“轻千乘之国”,并非真的觉得千乘之国就比守信的一句话还要轻。这是不可能的。千乘之国,只是个小地盘,相当于天下、中原这个大地盘来说,那就真的是太轻了!
  为了最终能够征服中原,称霸天下,所以现在,就万万不能失信于诸侯!
  这因为这样,“千乘之国”才显得很轻了,而那“一言之信”,也就格外的重了。   楚庄王的下一站,就是比陈国要强大的多的郑国,郑国正密切的关注着局势呢。
  如果楚庄王强行吞并了陈国的土地,就只会更加坚定郑国投靠晋国的意念;而如果郑国看到陈国从楚庄王那里得到了实惠好处,则一定会是不小的诱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5. 古代战败国如何服输请罪

0.jpeg


  陈国归顺后,楚庄王继续北进,准备快速搞定郑国,打通中原的要塞。
  于是在公元前597年的春天,庄王大起楚国之兵,浩浩荡荡,杀奔郑国而来。
  以前的几年里,楚庄王平均每年对郑国发动战争一次,都是属于骚扰性质的,目的是想破坏郑国与晋国的联盟,故意让晋国老是引兵赶来相救,叫他们疲于奔命,好把晋国拖垮。
  晋国跑来跑去,折腾的够呛,后来就来的慢了。
  这一次,楚庄王出其不意,动真格的了,对郑国展开了凌厉的全面攻势,势必要把郑国打的服服帖帖。
  先头部队的指挥官,就是那个新婚燕尔的新郎官,连尹襄老。襄老头手下的大将,名叫唐绞。唐绞就是在楚庄王“绝缨宴”上非礼了庄王爱妃的那个人。因为庄王没有追究他,所以他要寻机报答。
  因此,唐绞率着几百名部下,为三军开路,一路横扫,所向披靡,每到之处,无不拼死向前,五战五胜,大败敌军,一直杀到了郑国的国都前。
  楚庄王的大军,一路上没遇到一兵阻拦,没有一天耽误,很顺利的就攻到了郑国的城下,将郑都团团围住。这一围,就是十七天,没日没夜的攻城,打得郑国人哭爹叫娘,不敢出来。

  郑国的国君,是郑襄公。
  郑襄公盼望着晋国再来发兵救他,晋国也答应了,但就是没来。郑襄公等的焦急,天天扳着指头算日子,一等也不来,两等也不来,最终,郑襄公坚持不下去了,城墙都被楚军砸坏了,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他绝望了。
   “妈的,老子被晋国人耍了!没指望了!现在怎么办?”
  那个时候,凡是国家大事,最严肃、最终极的决策方式,就是占卜。
  楚国人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一连攻了十七天都没退兵的意思,看来这次是真的要完蛋了,怎么办呢?占卜,问天打卦,听天由命。——也只能这样了。
  于是,郑国的太卜开始为郑襄公布卦问天。
  第一次占卜,向上天咨询:“我们撑不下去了,投降求和可以吗?”
  老天爷回答说:“不吉!”也就是说不能去向楚国求和。
  郑襄公一看,天意不让我们投降,投降了不好,那怎么办?干脆和他们拼了!又进行占卜,顽抗到底可以吗?老天爷还是回答说:“不吉!”也就是说硬拼也不是好的策略。
  既不能投降求和,又不能顽抗硬拼,两种策略都不好,那怎么办?怎么办?郑襄公犯难了,再次进行占卜,究竟该怎样做才好呢?
  老天爷从卦象上告诉了郑襄公答案,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哭!
  一面在太庙里放声大哭,一面把战车开到街上与楚军巷战,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才是最吉利的结果!
  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哭吧。于是,郑国人纷纷跑到太庙里大哭了起来,守城的将士们听到后,也悲从心来,抱着武器,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他们要用他们的眼泪来击退楚军。
   
  这时,楚军已经攻破了城门,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正要乱砍乱杀,突然听到哭声震天,好不凄惨。庄王见到如此情景,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叹了口气道:“唉,算了吧,撤!”
  楚军又撤了出来,后退了十里。郑襄公的卦,终于灵验了,他们用哭声击退了楚军。
  楚军将领们就不愿意了,咱好不容易才攻破了城门,干嘛要退师啊?
  楚庄王就说,要灭国容易,但要让人心服口服却难,先不打他,是要他心甘情愿的归顺,这样才是上上策。
  但是,郑襄公却不这样想。
  郑襄公和一邦贵族们正哭得欢,突然见楚军莫名其妙的就撤退走了,还以为是晋国的援兵赶到了呢,于是,连忙收了眼泪,加紧修好城垣,鼓舞士气,准备重新再战。
  楚庄王一看,原来你们压根就没服啊,于是又进兵攻城。经过三个月的激战,郑国终于被楚国彻彻底底的征服占领了。

  郑国沦陷后,郑襄公跪在楚庄王面前,服输请罪。
  只见郑襄公把衣服脱了,就和奴隶一样,赤着身子,光着膀子,左手牵了一只羊,右手拿着郑国的国书与地图、户籍,耷拉着脑袋,心服口服地趴在庄王脚下磕头。
  这种请罪方式,史书上称之为“肉袒牵羊”,后来就成了一个成语。
  光着膀子,就是承认自己是奴仆,庄王为主人。
  牵个羊子,就是说自己的性命和这只羊一样,任你宰!任你割!再无怨言,你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悉听尊便。
  郑襄公说:“我违背了天意,冒犯了君王,这是我的罪过,岂敢不惟命是听?您把我杀了也好,流放也好,或者把我当奴隶卖给人家做佣人也好,我都惟命是听。但如果君王您还能顾念以前的友好,顾念郑国祖先的面子,而不灭绝我国,让我国能重新侍奉君王,等同于楚国的诸县,这是君王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但我也不敢过于奢望。这是我的心里话,请君王你考虑一下吧!”
  小国注定悲哀,弱了就该挨打。
  不过,已经频临灭国边缘的郑襄公的这几句话,说的好,又让楚庄王再次动了恻隐之心。
  楚庄王正要答应,想放了他,大臣们纷纷反对道:“大王!千万不能答应他,他滑得很咧!哪能随随便便说放就放的呢!”
  庄王道:“郑侯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够如此谦卑,说明他一定能很好的善待他的百姓,这是郑国百姓的福气,寡人不可以断绝他们的社稷,不可以失大义于天下。”
  郑襄公听后,拜伏在地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从此对庄王心服口服,对楚国死心塌地。

  于是,楚军退兵三十里,与郑国讲和。郑国答应与楚国结盟,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并且,郑襄公派自己的亲弟弟来到楚国做人质,以示归服。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晋国人来了。晋国援助郑国的大军,终于缓缓开过来了,已经走到了黄河边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6. 晋楚对决前的阵型布局

56.jpeg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讨伐郑国,郑国等不到晋国的援救,只好缴械投降了。于是,楚国人拉着一车车的战利品,高兴的打道回府,刚走了不远,就听说晋国的大军已经开过来了。
  晋军来的实在是太慢了。
  但来了,总比不来要好。楚庄王就将部队驻扎了下来,摆开了架势,看谁才是真正的天下霸主!
   
  晋国之所以来的迟,是想让楚国先与郑国火拼,消耗几个月后好对付些。
  所以,这一次,晋国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倾巢而出,追击楚国来了。在滚滚的黄河岸边,天下最强大的两支军队,拉开了阵势,严阵以待!
  这就是春秋历史上五大战之一的“晋楚邲之战”。
  开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阵容与主要参战人员:

  晋军方面:
  中军元帅:荀林父。(晋国世袭贵族,他的爷爷是荀息,辅佐晋献公一石二鸟,吞虢灭虞的那个人。他在35年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担任晋文公的马车司机,有功劳,有资历。现在,赵盾去世了,论资排辈,就该轮到他来当元帅了。)
  中军佐:先縠。(以前城濮之战中晋军元帅、一代军事天才先轸的孙子。但他却没有得到祖先的遗传,不懂兵法。)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他们是前执政官赵盾的弟弟。这二位都有了自己独立的封地,另立了门户,成为晋国的旺族。)
  司马:韩厥(韩献子,晋国韩氏的掌门人。早年韩氏没落,韩厥被赵衰收养为义子,成为赵家的臣仆。后来经赵盾举荐,当上了晋国的司马,韩氏又才兴旺了起来。)
   
  上军将:士会(因被封于范邑,又称范武子,晋国范氏一系的开山掌门人。赵盾曾经安排他去迎立公子雍为君,后来反悔了,士会被迫流亡秦国,辅佐秦君骚扰了晋国三年,又被赵盾用计迎接了回来。)
  上军佐:郤克(早先晋惠公时代执政官郤芮的孙子,郤缺的儿子,虽然有着父祖辈的机智,但却天生残疾,是个驼背。)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简历难考。韩穿应该是秦晋“韩原之战”中韩简的后裔。晋国韩氏一系里的贵族。)

  下军将:赵朔。(赵盾嫡出的儿子,晋国大族赵氏一系的当家掌门人。但他的几个叔叔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后来终于酿成了“赵氏孤儿”的惨剧。)
  下军佐:栾书。(晋国栾氏一系的大家长。他是栾枝的孙子。栾枝在晋文公回国时曾做过内应,在城濮之战时也立过大功。)
  下军大夫:荀首、赵同。(荀首是晋国执政官、中军大元帅荀林父的弟弟,被封在智邑,成为智氏一系的始祖。赵同,则是赵盾的另一个弟弟。)
  从晋军的这个名单,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晋国的豪门大族是越来越多,拥有独立领地的贵族急剧膨胀,晋国政府只好增加一些职务,这样官儿才够用。


  楚军方面:
  楚军统帅:楚庄王
  楚王卫队“左广”:御者:彭名。车右:屈荡(武艺高强,善于单挑,他是楚国大族屈氏一系的大家长,屈巫的老爸。)
  楚王卫队“右广”:御者:许偃。车右:养由基(神箭手,曾经射死过狼子野心的斗越椒。)
  随军官员:令尹:孙叔敖。宠臣:伍参(善于察言观色,被称为楚庄王肚子里的蛔虫。他是伍子胥的祖先)。少宰:蔡鸠居(善于言辞外交。)王子谷臣(庄王次子,第一次出征历练。)
  中军将领:沈尹(即前任令尹虞丘子。)
  左军将领:王子婴齐(字子重,楚国的左尹。)
  右军将领:王子侧(字子反,楚国的司马),工尹齐(掌百工之官。)
   
  古代打仗,双方各出三军对垒。从整体上看,楚军方面,等级森严,结构紧凑,晋军方面,临时拼凑,相对松散。
  但从布局阶段的对峙来说,晋、楚这两个大国都已经料到,双方早晚必有一战!因为现在,两边的人马,精英已经尽出,全部涌向了这里,人都已经到齐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7. 春秋历史上最优柔寡断没主见的大元帅

0.jpeg


  郑国投降了,楚王也撤军了。晋国的军队,才缓缓来到了黄河边上。
  究竟是渡过河去,追击楚军呢?还是就此作罢,退兵回去呢?
  作为三军主帅的一把手荀林父,正在左右为难。他一大把年纪了,熬到如今这个位置,就已经到了头,他容易吗?再过几个月就退休了,还有必要拼着性命去建什么丰功伟业吗?
  只要把差事应付好了,不出乱子,就是最美满的结局,过一天算一天,多舒服呀。但是,他带着队伍是来打仗的,若仗还没打,就这样回去了,又怎么交代呢?真是难以抉择呀。
  于是,把大伙都召来开会。
   
  荀林父率先发言:“我们来迟啦,现在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我们再去打楚国,已经于事无补,没啥意义。不如等楚军退兵走远了,咱们再去教训郑国,和这个反复无常的墙头草算总账!怎么样?”
  三把手士会一听,带头附和道:“善。我完全同意。”
  二把手先縠(先轸的孙子)拍着桌子说:“我反对!你们这群胆小鬼!”
  士会争辩道:“用兵之道,在于先看好了形势再动手,最忌贸然盲动。楚国内政修明,法令贯彻,军队精良,无衅可寻,最好不和他们正面冲突。见机而进,知难而退,才是行军打仗的最佳原则;兼并弱小,攻伐昏昧,才是高明睿智的军事战略。《诗经》上也说:‘天子的军队多神气呀,率领我们把倒霉的国家来攻取’,所以咱何必要招惹楚国呢?年轻人,一腔热血是要吃亏的。”
  先縠反驳道:“晋国之所以能称霸诸侯,是由于军队勇敢,臣下得力。如果郑国就这样脱离了我们,我们还算得力吗?遇到了楚国劲敌却不敢惹,我们今后还能不能再称勇敢?晋国的霸业如果因我们几个人而丢掉了,那我们还不如去死!况且整队的军马都出征来了,一听到强敌就又退缩了回去,这就连男人都算不上了。这种丢人的事只有你们做的出来,我做不到!”
  三军主帅荀林父见没个结果,只好两边劝和打圆场:“别争了,都别争了,今天就到这儿,散会吧,改日再议,改日再议。”
  先縠拂袖而去:“老大,你不是个男人!胆小如鼠,你不敢去,我去!”
  先縠就去鼓动赵同、赵括两兄弟说:“我准备自己率领部下渡河,去寻楚军决战!你们敢不敢跟我一起干?”赵同、赵括齐声应道:“大丈夫正当如此,我弟兄愿率本部相从!”
  于是,这三个人就根本不理会大元帅的将令了,带领着自己的部下人马,私自渡过了黄河。
   
  荀林父见他们三个私自违令过河去了,急得只搓手:“哎呀!这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我这主帅究竟该怎么办呢?”
  荀林父的弟弟荀首说:“打仗怎么能这样呢,《周易》上讲:‘师出于律,否臧凶。’ 行事顺当而成功就叫‘臧’,反之就是”否”,一个团队不团结,就难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凡率军出征,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军法严密,行动才会协调一致,这就是‘律’。先縠自作主张,就必然大凶!一旦他遇上楚军,必败,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即使运气好逃回来了,则又会受到军法的处置,还是完蛋了。”
  荀林父说:“你书读的真多,那我们现在究竟是过河呢?还是不过河呢?你拿个主意。”
  荀首说:“你是三军主帅,当然由你来定夺。”
  荀林父说:“那好吧,原地待命,传我的军令:有敢私自渡河者,军法严惩,绝不姑息!”
  这时,司马韩厥见事态如此严重,就对荀林父说:“先縠虽然违令冒进,但他如果被楚军歼灭了,那您的罪就大了!您是元帅,将领们不听管教,不服军纪,那您说,这是谁的罪?到时候,您带着些残兵败将们回去,怎么向国君交代呢?您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啊!”
  荀林父大惊!一听就慌了,脑子又开始短路,连忙问:“那我该怎么办?都怪先縠这小子太不听话了!”
  韩厥道:“事已至此,不如干脆三军俱进,一起渡过黄河,去与楚军决战,反正您不去的话,罪名大着呢!要是万一打赢了,您老可就大功一件,名垂青史了,我们也都跟着皆大欢喜呀。”
  “可是,万一打了败仗呢?”
  “假若真的打了败仗,失败的罪过,那就再不会是您老一个人的了,而会由六卿来共同分担,大家都有罪了,罚不责众嘛,您老再仔细考虑哈,究竟是一个人承担罪名好呢,还是由六个人共同承担好。”
  荀林父豁然开朗,叹了口气道:“如今之计,也只好按你说的做了!传我的军令:渡河——!有敢不向前者,斩!”

  于是,三军连夜渡河而来,行至邲地(河南衡雍),由西而东,背靠着黄河,列开了阵式。
  先縠早在这里守候,开心地说道:“我就知道你们会听我的话的,胆小鬼们,都跟着我上!”
  荀林父无奈的叹道:“唉,人心都散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8. 楚庄王争霸前的艰难抉择

0.jpeg


  晋国方面已经渡过了黄河,准备好了,要与楚军展开决战。
  楚庄王正在回去的路上,突然得知战报,晋国人来了,以荀林父为大将,先縠为副将,出战车六百乘,前来救郑,已过了黄河。
  现在怎么办?究竟是打,还是不打,其实楚庄王心里也没底。
  于是,他把大伙都召来开会。
   
  楚庄王率先发言:“我们已经走了,晋国现在才赶过来,如果我们再转去和他们交战,似乎是被别人牵着鼻子在走,不太划算呀,究竟该怎么办,是打,还是继续走,请大家畅所欲言!”
  令尹孙叔敖是个保守派,向来唯楚王之命是从,他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是想快点走,就带头说道:“咱们走吧,没必要和晋国人耗上。”
  而善于察言观色的伍参,是楚庄王的宠臣,被称为庄王肚子里的蛔虫。在他看来,却是另外一种理解,他认为楚庄王是想战,所以就说道:“我反对!晋国人有什么好怕的?咱们转去揍他!”
  孙叔敖争辩道:“如果郑国没有投降我们,晋国来了,那就势必要和晋国人大战一场。可是现在,郑国已经是我们的了,我们还不快走,再去寻仇于晋国,不是多事吗?有什么益处呢?咱们不如奏着胜利的凯歌,全师而归,这样才是万无一失呀。”
  伍参反驳道:“令尹说的不对!郑国以前之所以投靠了晋国,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楚国没有晋国强大。现在晋国人追过来了,我们却逃避而去,不敢硬碰硬,那就说明我们真的不如晋国了,这样一来,等我们一回去,郑国就又会叛变。我们什么好处都没有了。”
  孙叔敖说:“我们去年对陈国用兵,今年又对郑国用兵,我军已经疲劳了,用疲劳的军队去和强大的晋国作战,这有胜算吗?若打输了,就是吃了你的肉,也赎不了你的罪呀!”
  伍参说:“要是一战而胜打赢了,就说明你这个令尹无谋无能无作为;若是打输了,我伍参就被晋国人捉去了,你还是吃不到我的肉。”
  楚庄王发话道:“你们就别争了,现在,大家投票决定吧,愿意战的,就写个‘战’字,愿意退的,就写个‘退’字,写好了交上来,都不许商量。”
  诸将就都拿笔写好了,交给楚庄王。
  楚庄王看了,想战的也多,想退的也有,一时仍然难于决断。
  经过反复的思索,楚庄王还是决定退兵,不与晋国交战。因为想战的人多是下级军官,而孙叔敖、虞邱子等几个位高者的意见都是一致的,退兵。
  于是,楚庄王传令:早点睡觉,明天早上把马喂饱了就上路,打道回府去也。没必要和晋国交战。
   
  当天夜里,伍参来见庄王。
  伍参问:“大王,您为什么那么惧怕晋国呢?好不容易到手的郑国,为什么又要丢弃呢?”
  楚庄王说:“寡人并没有放弃郑国呀。”
  伍参说:“咱们围攻郑国,花了九十天的血本,才让他们归服。现在,晋国人一来,楚国人就逃跑了,这就成就了晋国,是晋国人又把郑国解救了出来,晋国立了大功,郑国又会归顺晋国,从此之后,咱们楚国就再也别指望还能得到郑国了。您这样做,不是打算放弃郑国,又是为了什么呢?”
  楚庄王又为难了:“可是,令尹说了,与晋国交战,未必能胜,所以才让班师回朝。”
  伍参说:“晋楚之间,终究不免一场恶战,而只有现在,才是有利于我们楚国的最佳时机!”
  庄王问:“为什么?”
  伍参解释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荀林父年纪大了,又没啥本事,不知道凭什么当的元帅,刚刚新上任还不久,毫无根基,一点威望也没有,指挥必然不灵。
  第二,先縠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仗着世代功勋,刚愎不仁,绝不会安分守己。赵氏、栾氏之辈,也都是累世名将,不服命令,各自为政,号令不一。晋师虽多,想打败他们其实很容易。
  第三,大王您是一国之君,又怎么能躲避晋国的诸臣呢,有失身份啊,必将遗笑于天下!这样还能得到郑国吗?
  一席话说的庄王幡然醒悟:“还是你分析的有道理,寡人听从你的意见,与晋国决一死战!”
  于是,楚庄王当夜又立即传令,让令尹孙叔敖,将全军车驾掉头,一齐向北,迎战晋师。
  两个大国,都以为自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大战一触即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9. 春秋时期最精通“夹缝生存”之道的外交官

0.jpeg


  晋楚两个大国的兵力,都已经摆开了阵势,相互对峙着,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实力都是非常的强大,输的一方,注定将会元气大伤。
  晋军主帅荀林父还在犹豫,楚庄王多少也有些迟疑。不过,最痛苦的人,要算那个夹在中间的郑襄公了。
  郑襄公吓的手足无措,郁闷之极,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呀,楚国人跑来打我,你们晋国不来帮忙,我硬撑着挨了一顿揍,结果,等来的竟是你们又找我算账,还要再挨一顿打,这日子简直叫人没法活了!
  于是,他也赶紧把大伙都召来开会。
  这时大夫皇戌自告奋勇,说有退敌良策,只要派他出使晋营,凭着口中三寸不烂之舌,保管郑国吃香喝辣高枕无忧。郑襄公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派他去了。
   
  话说皇戌来到晋营中,对主帅荀林父说道:“我们之所以投降楚国,只是为了保存国家的权宜之计,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们郑国对晋国,绝对没有二心。”
  荀林父便向皇戌询问楚军的实力如何。
  皇戌说:“楚国人胆子很小,没有晋国这样的英雄豪杰,他们根本就不敢和晋国交战。他们那么多人,用了那么久,才打败我们实力不济的郑国,却骄傲的忘乎所以!如果您现在就攻打他们,我们郑国的军队将马上投入战斗,作为晋国忠实的后援,那么楚军必败!”
  二把手先縠听了大喜:“打败楚国,收服郑国,重夺霸业,在此一举!老大,咱就答应郑国的请求吧!”
  荀林父还在犹豫不决,因为他要考虑到战争的方方面面,不能有任何纰漏。
  皇戌催促道:“怕什么呀怕!我们全力挺你,两个打一个,难道还打不赢呀!冲过去揍他!”
  六把手栾书反对道:“楚国的国君无日不在教导自己的国人:百姓的生计不容易,祸患随时可能到来,应当时刻警惕,不可懈怠。他们的军队其实根本不‘骄’。我们现在如果冒然与楚国结怨,就是我们理屈了,该人家理直。所以我们不能先动手。再者,郑国人反覆无常,他们的话不能太当真了。”
  荀林父还是拿不定主意,让我再想想,再多考虑考虑。
  先縠的两个支持者,赵括与赵同都齐声掺和道:“栾大夫说的毫无道理!我们领兵而来,就是为了打仗,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如今有郑国人肯出力帮忙,机不可失呀,老大,您还在等什么!”
  荀林父还是迟迟下不了决断。
  他的弟弟荀首忍不住了,对荀林父说:“大哥,这兄弟俩的话,你千万不能听,他们说的都是自取祸乱的馊主意。”
  这时,一直没有发过言的赵朔也发言了,这位年轻的赵当家,一开口就和自己的两个叔叔唱对台戏,附和起栾书的观点来:“虽然赵括和赵同是我的叔叔,但栾大夫的话更有道理,听他的,没错!”
  连赵氏家族内部也是意见分歧,针锋相对,荀林父就真的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好了。
  于是,荀林父只好宣布暂时休会,明日再议,等明日再议。
  皇戌说:“好吧,你们就明日再议吧,祝你好运!我先告辞了。”
   
  却说郑国的使者皇戌,刚从晋国的军营里一钻出来,就立马又跑到了楚国的军营中,力劝楚庄王快点向晋国开战,说辞内容还是和上面的大致差不多。
  “晋国人一盘散沙,主帅决断不力,将领不听指挥,大王,如果您现在就攻打他们,我们郑国的军队将马上投入战斗,作为楚国忠实的后援,那么晋军必败!”
  楚庄王当然也需要思索思索。
  皇戌依旧催促道:“怕什么呀怕!我们全力挺你,两个打一个,难道还打不赢呀!冲过去揍他!”
  楚庄王说,你的意见,我们会充分考虑的。
  皇戌说:“好吧,您慢慢考虑,祝您好运!我先告辞了。”
   
  皇戌回到郑国后,面见了他的国君郑襄公。
  郑襄公急切的问他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皇戌胸有成竹的回答说:“臣的‘煽风点火’之计,已经大功告成!主公,您就开开心心的静候佳音吧。他们两军,很快就会打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咱们就骑在墙头上,坐山观虎斗,为两边的勇士们摇旗呐喊,拍掌鼓劲,快打!快点打!使劲的打!用他们战斗的结果,来决定我们最后的立场,如果是晋国人赢了,咱们就认晋国为老大;如果楚国人赢了,咱们就认楚国为老大!谁的拳头够硬,谁就是老大!”
  这就叫:“晋来从晋,楚来从楚。”变双向迫害,为左右逢源。
  对于改变不了的事务,当你把它看做伤害你的东西时,它就真的会伤害到你;当你把它看做可利用的资源时,它就真的会为你所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0. 古代两国开战前如何谈判

0.jpeg


    在楚庄王决定与晋军开战之前,他觉得有必要先做个测试,探探晋军方面的虚实。
    于是,他派出少宰蔡鸠居,出使晋军来了。

    蔡鸠居作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对于外交辞令当然是十分精通的,他的话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他见了荀林父说:“我们楚国的两位先君,楚成王和楚穆王,在这条路上行走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维护天下的和平,教导和安定我们的友好邻邦郑国,我们现在同样还是来安定郑国的,又岂敢自不量力得罪你们晋国呢?您老不要在这里呆的太久,身体要紧。”
    “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左传》·宣公十二年)
    这番话的潜意是:我们打郑国,那是由来已久的事了,郑国很久以前就是我们楚国的附属国,当然归我们管,就跟教训儿子一样,用不着你们来插手。
    我们并不想得罪你们晋国,所以,你们千万别挑起战争哟,还是别在这里逗留了,快回去吧!

    晋国的主帅荀林父老同志一听,高兴了,那好呀,不用打仗了,那好。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当然对大家都是有利的。
    但是,三把手士会却听出了话中的玄机。这个士会,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当即针锋相对的辩了起来。
    他说:“很早以前,天子周平王就对我们的先君说:‘你与郑国共同辅佐周室,不要废弃天子的命令。’如今,郑国不遵天子的命令,我国君主派我们来郑国问罪,怎敢有劳贵国的官员跑这么远来迎接我们呢?”
    “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左传》·宣公十二年)
    这番话的潜意是:在更早的以前,还在周平王时代,郑国就是我们的小弟了,历史比你们更为悠久,当然理应归我们管,根本轮不到你们来插手。
    我们的国君派我们来,也只是为了安定郑国,哪敢得罪你们楚国呢?所以你们还是快点回去吧!
    这样一来,蔡鸠居一下子猜不出晋国人的真实意图,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想战还是想退,只好告辞。

    蔡鸠居临走的时候,晋军的二把手先縠赶了过来。
    先縠觉得不爽,也许他觉得士会说的话太软了,不够威风,于是他冲出来,大喝道:“刚才那个人说错了话!我们的国君派我们来时,就交代‘不要躲避敌人’,一定要把你们这些楚国蛮子赶走!你回去告诉楚君,叫他快走,迟了性命难逃!”
    蔡鸠居看了这个人害怕,不敢停留,灰溜溜的走到营门时,又碰到赵同、赵括俩兄弟,他们拔出剑来,指着蔡鸠居的脸,大叫道:“留下你的脑袋!”
    蔡鸠居吓坏了,二赵才坏笑着收了剑:“快滚!下次再看到你,定斩不饶!”
    蔡鸠居战战兢兢地走出了营门,又发现旁边有人拉着弓,正瞄着他,一言不发。

    经过几番恐吓,蔡鸠居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本寨的。
    他满脸委屈的把自己受辱的经过,都向楚庄王做了汇报。
    楚庄王并没有生气,而是笑了起来:“伍大夫,你说晋军将帅不和,现在看来是真的了,太好了!”
    伍参道:“大王,下一步怎么办?那不如咱们现在就和晋国开战吧!”
    “不!”楚庄王道,“现在,还要麻烦伍大夫再去晋营走一遭。你再去向他们求和,放低你的姿态,拿出你的诚意,务必要让他们放松警惕。”
    “啊?”伍参问,“这是为什么呢?”
    “叫你去,你就去!”
    于是,伍参只得小心翼翼的来到晋营,跟晋国妥协求和。
    晋国人得意洋洋,以为楚庄王怕了他们,可以不战而胜楚国了,也就答应了伍参的请求,并约定好了结盟的日期。
     就在这个当口,晋国人以为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时候,楚庄王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率领着大军杀了过来,打的晋国措手不及。
    战争,转眼间就开始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9 12:23 PM , Processed in 0.0935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