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0|回复: 74

[历史]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3:问鼎天下楚庄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9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三百年】(3)

        问鼎天下楚庄王


    一、楚之源流

01. 历史上道家的开山鼻祖是谁?
02. 道家的发源地为什么会产生在古代的楚国
03. 早期的楚王曾经是最大的铜矿贩子
04. 荆楚方言“不服周”的来历


     二、楚王世家

05. 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僭号称王的人?
06.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究竟应该从哪一年算起
07. 发迹于“六亲不认”的楚文王
08. 春秋时期喜欢“抢婚”的君王
09. 桃花夫人一生中的六位男性全都死于非命
10. 禽兽不如的楚成王奠定了楚国的百年霸业
11. 城濮之战,楚成王为何败给晋文公?
12. 利用姑妈出卖老爸的楚国太子
13. 春秋历史上儿子逼杀父亲的悲惨事件


     三、赵盾霸晋

14. 揭秘:神秘卦象指引了春秋赵氏的崛起
15. 春秋官二代职场竞争全靠拼爹上岗
16. 春秋时期官二代竞选的悲喜人生
17. 成语“华而不实”出自无名酒店老板之口
18. 春秋惨案:两大权臣相互买凶暗杀
19. 读《春秋》:古人怎样打黑?
20. 历史上最出尔反尔的国务总理
21. 擅自越权连杀五位大臣的“夏日之日”


     四、庄王继位

22. “狼子野心”的楚王PK春秋“儿童霸主”
23. 春秋时期,小国如何巴结大国?
24. 春秋战场上最喜欢唱反调的牛人
25. 古人如何从敌对集团挖回自己的优秀员工
26. 历史上登上王位却遭到绑架劫持的君主
27. 春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无冕之王
28. 古代少年君王为何喜欢玩物丧志?
29. 古代君臣谈话时为何喜欢说隐语?


     五、天下大乱

30. 历史上首次记录的哈雷彗星预言了天下大乱
31. 春秋时期的大慈善家是如何当上国君的
32. 因为长的帅而当上国君的人
33. 春秋历史上通过行贿坐稳江山的一国之君
34. 因用人不当而被割头弃尸的君王
35. 春秋最大败家子为不知名美女散尽了家财 春秋3:问鼎天下楚庄王目录
36. 因为名字取的差而被废掉的君王
37. 鲁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起宫廷政变
38. 历史上以祸国殃民而取乐的国君
39. 历史上最早用藏獒害人的国君
40. 惨遭门卫杀害的古代君王
41. 古代媒体人不怕杀头的强硬做派


     六、问鼎中原

42. 古代中国为什么又被称作“九州”?
43. 楚庄王为何要打听九鼎的大小轻重
44. 成语“狼子野心”的来历
45. 从“绝缨之会”看王者的气度
46. 因为国宴上没吃到肉造成的弑君血案
47. 古代职场妙论:为官之道有“三怨”
48. “布衣宰相”孙叔敖凭什么被楚王破格提拔
49. 历史上精通“采阳补阴”永葆青春的美女 春秋3:问鼎天下楚庄王目录
50. 同时迷倒君臣三人的春秋寡妇
51. 历史上因不堪性丑闻侮辱引发的弑君血案
52. 楚庄王如何寻觅契机进军中原?


    七、一触即发

53. 春秋时期最具杀伤力的超级大美女
54. 孔子最敬佩楚庄王什么
55. 古代战败国如何服输请罪
56. 晋楚对决前的阵型布局
57. 春秋历史上最优柔寡断没主见的大元帅
58. 楚庄王争霸前的艰难抉择
59. 春秋时期最精通“夹缝生存”之道的外交官


    八、晋楚争雄

60. 古代两国开战前如何谈判
61. 古代战场上真实的单挑冲阵
62. 古人在打败仗时为何要去射路边的麋鹿
63. 古代战场上最奇特怪异的“逃脱术”
64. 最快捷的大型战争:晋楚霸权争夺战
65. 春秋战场上的父与子
66. 春秋古战场上的逃跑奇事
67. 楚庄王如何解释“武”字?
68. 成语“鞭长莫及”的来历
69. 春秋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围攻战
70. 集刺客、说客、政治家于一身的国务总理


    九、势不可挡

71. “赵氏孤儿”案,真的源于一场乱伦通奸?
72. 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灭门惨案
73. 历史上唯一一位掉在厕所里淹死的君王
74. 古人如何学做人
75. 春秋版私奔的乱世佳人
76. 春秋五霸中最具实力的第一大霸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1、历史上道家的开山鼻祖是谁?

0.jpeg


    一提到道家鼻祖,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即老子。大约从北魏时期开起,才把他尊称为太上老君的。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人。他曾经作过周朝的图书管理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以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老子对道家学说的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深,所以后来道教也就把他称为道祖了。
   
    但是,老子却并不是第一个提出道家理念的人。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讲“道”的人,叫做鬻(yù)熊。他比老子要早500多年。
    鬻熊是古楚国的创始人,第一位国君。他生活在商朝末年,史书上这样记载他的祖先: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大的叫玄嚣,小的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帝高阳,高阳的儿子是称,称的儿子是卷章,卷章的儿子是重黎。
    重黎居住在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会人类使用火的方法,所以被封为火正之官,赐姓“祝融氏”。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己、董、彭、秃、郧、曹、斟、芈,史称“祝融八姓”。
    鬻熊就是这八姓中的一支芈姓的后裔。芈,字形像羊,字音读miē,模仿羊叫的声音。
    当时还没有楚国,所以鬻熊只是芈姓部落里的大酋长。他通晓法术,博学多闻,颇有宗教声望,也具政治头脑,活了大概一百二十岁。在他九十岁的时候,做了周文王的老师。
    能够成为周文王的老师,可见其学识绝非寻常。鬻熊有《鬻子》一书传世,共计二十二篇,后来亡轶,如今仅剩下十四篇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鬻子论道的记载:
    鬻熊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鬻熊说:“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鬻熊说“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生随死。”
    以上说明《鬻子》已有了关于“道”的概念,以及守柔、辩证等等道家思想。
    这是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关于“道”的论述了。到了汉朝,大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艺文志》时,也就把鬻子归为了道家。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道家的开山之祖,只能追溯到鬻子。
   
    后来,周武王、周成王也都以鬻熊为师。在灭了殷商,建立周朝之后,大封各位功臣时,就把鬻熊封为了南方楚国的国君。
    楚国就是从这个时候诞生的,成为了大周朝的附属国。封地大概在今天湖北的丹江口一带。
    于是,鬻熊有了独立的领地,另立了门户,以“楚”为号,从芈姓中分离了出来。他的后人,就以他名字中的“熊”为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
    这就是楚王一系的后裔为什么都是姓熊的原因。(他们是芈姓部落中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姓芈,从他们开始姓熊。)
    因此,鬻熊既是历史上道家的开山鼻祖,也是楚国的第一位开国之君,还是熊姓的最早始祖。

    当时,诸侯国的国君分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鬻熊封的这个楚国,只是第四等的子爵,所以他的爵位很低,地盘也小的实在是可怜,仅仅只有五十里地。
    为什么这么小呢?因为到受封的时候,鬻熊已经死了,人走茶凉嘛,能分一点就不错了。鬻熊活的时间太长,他的儿子是熊丽,熊丽也死了,他的孙子是熊狂,熊狂也死了,熊狂的儿子就是熊绎。
    熊绎还在,那就让熊绎继承了鬻熊的楚国君位。
    所以,后来的楚国君主老是不服气说,周天子分的不公,把楚国的地盘分少了,爵位赐低了,这都是因为祖先去世的太早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2、道家的发源地为什么会产生在古代的楚国?
   
0.jpeg


    北人称江为河,南人称河为江。
    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北方的黄河流域孕育了“儒家”思想;南方的长江流域孕育了“道家”思想。儒家讲“仁义”;道家讲“道德”。“仁义道德”这四个字,也就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最高行为准则。
    其实,“仁义”和“道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仁,就是仁爱、善良。
    义,是指正义、正气。
    道,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德,就是要在主观上遵循规律。
    具体怎么讲呢?
    充满仁爱之心,善良之心的人,就可以算作仁人;而暴虐之人、残忍之人,就是不仁的人。
    正义感很强的人、正气凛然的人,就是有义之人;而奸邪的人、诡诈的人,就是不义之人。
    探求真理,追寻本质,掌握自然规律的人,就是有道之人;不学无术,不懂常识,不知道客观规律的人,就是无道之人。
    尊重规律,按规律去办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明知道自然规律,却故意去违背规律做坏事的人,就是无德之人。
    这里面的区别,其实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儒家倾向于“唯心主义”;道家倾向于“唯物主义”。
    因为在人的行为上,儒家要求我们“凭良心”去做事,(要有爱心,还要有正义感);而道家则提倡我们“按规律”去办事,(要有学识,还要有操守)。
    也不存在唯心唯物谁比谁更好,我们只能说,前者更像是“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后者更像是“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自然科学”。

    在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里面,最重要的几位是:鬻子、老子、庄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楚国人。那么,为什么楚国会成为道家的发源地呢?
    “楚”,是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又称荆、荆楚,指中国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这个字有以下三重意思:
    1.灌木。(类似于荆条状的落叶灌木。)
    2.清楚。(一目了然,清晰鲜明。)
    3.痛苦。(内心郁闷,痛楚不堪。)
            
1.jpeg


    “楚”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形:
    上面是两个木,构成一个“林”字,形容树多,密密麻麻的树木,表示麻木的程度很深很厚。下面是一个“足”字,表示用足走路,在林中穿梭。
    双木和足合起来,足在林中走,四处没有路,看不清远方,时间一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就不灵敏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楚的本意,就是指双脚麻木得受不了了。这是一种身体上劳累不堪的痛苦,更是一种渺渺茫茫看不清前途的痛苦。
    所以,楚人的祖先就用“麻木”来注册本部族的商标,以示即使麻木了也要不屈服的顽抗到底!激励自己,创业维艰,不要怕苦。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样一种现代化城市,只是在最近的这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兴起的。一百多年前的城市,不过小土城而已。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楚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可以到神龙架原始森林走一趟,感受感受,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当时的中原相对比较发达的时候,整个南方的长江流域,几乎还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楚国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丛林之中。
    人类的历史文明,远远不仅是官场政治力量上的龙争虎斗、此消彼长、兴衰交替,而是一个勤劳民族对浩瀚无边的处女地的征服与开发!
    在这条征服之路上,最艰苦的部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是人与大自然本身的抗争:砍倒原始森林,驯服大江大河,清理蛮荒土地,开拓耕地面积。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湖北省,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远古先民们,在这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中挖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群麻木,创造出了世界上璀璨辉煌的楚文明!
    楚的别称是“荆”,我们再看“荆”这个字,也很有意思的,由“草”、“开”、“刀”三部分构成。
    上面的“艸”,代表茂盛的草,厚厚的植被;下面的开和刀,是个“刑”字。对草用刑,拿草开刀,顾名思义,就是一副拓荒开道的生动图画。
   
    古楚国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远没有中原的人口密度大,所以,人与人的斗争就是次要的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才是最主要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了那时的第一所需。
    这也就为楚国成为道家的发源地提供了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左传》记载:楚族因受到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荆山一带,楚人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拉着破麻木(柴车、三轮车),穿着破衣服,开垦山林,艰苦创业,遂创建了楚国。
    要致富,先修路。
    楚国创始人从鬻熊到熊绎,他们来到这里都是在为后人修路。因为这里没有路。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
    路是什么?路就是“道”。道的本意即是路。北人称道为路,南人称路为道。
    问道,就是问路的意思;
    寻道,就是找路子的意思;
    修道,就是铺路的意思。
    后来把修仙也叫做修道,还是这个意思,修的是一条从心灵到上天的路。
    所以,楚国的先君,就是中国最早的“修道者”,带领着他的族人,一群麻木的受不了了的人,去寻找新的出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3、早期的楚王曾经是最大的青铜矿贩子

0.jpeg

    周天子大封诸侯的时候,熊绎就靠着他祖上的荫德而有幸成为楚国的君主。
    不久,周天子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召开了第X届全国诸侯代表大会,熊绎作为一路诸侯,在接到正式的通知后,非常的高兴,他就特地换了一件新衣服,兴致勃勃地按期赴会去了。
   
    这是楚国第一次以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开的大会盟。熊绎心中十分得意。大会仪式之前,诸侯们按顺序进入会场:
    第一位是鲁国君主伯禽,(他是文王四子周公的儿子。)
    第二位是卫国君主卫牟,(他是文王九子卫康叔的儿子。)
    第三位是晋国君主晋侯燮,(他是武王幼子唐叔虞的儿子。)
    第四位是齐国君主齐丁公,(他是武王之师姜子牙的儿子。)
    ……
    各路诸侯纷纷入席,依次就座完毕。熊绎等了好久,一直不见点到自己,心中就着急了起来,你们有没搞错?怎么没有我的名字啊!
    正想找个人去问,这时,周天子身边的一个大臣模样的人走了过来,指着他说:“你,年轻人,你过来一下!快去为诸侯们端茶递水,等会还要为大家斟酒,你先去把酒过滤一下……”
    熊绎一听,惭愧,都怪自己穿的太差了。他以为大臣认错了人,就慌忙自我介绍说:“我不是服务生,我是楚国的诸侯!应该……”
    大臣打断他的话说:“知道,我知道你是楚君熊绎,今天这个会,只有伯爵以上的人才可以入席,你们楚国只是子爵,没有席位,所以我才照顾你,安排你有个和大家认识交流的机会,快点干活去吧!”
    熊绎一听,肺都要气炸了!怨谁呢?人家都是大诸侯,他只是个小诸侯,再说,王命谁敢不服?顿时,他就不敢发作了,只得忍气吞声地服从了命令。
    于是,在楚国第一次参加的天子召开的诸侯大会盟上,他们的国君,只是一个干杂役打下手的佣人。
    熊绎怀着满肚子的牢骚,累死累活的干了半天活后,正想休息一下,但马上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要他熬夜,负责看守院子里的火堆,别让火熄了,这在当时叫做“守燎”。
    跟他一起守燎看着火堆的人,还有大兴安岭那边的鲜卑族长。
    鲜卑族长是夷人代表,楚子熊绎是蛮人代表。这两个人在大伙的眼中,就是“蛮夷”。他们俩呆呆的坐在地上,大眼瞪着小眼,不时的仰望星空,唉声叹气的喝着劣质闷酒,一点地位也没有。
   
    大会结束后。熊绎垂头丧气的回到了楚国。
    楚国的文武官员们,准备了丰盛的猪羊酒礼,组织了十里长队为他接风,向他庆贺。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询问赴会的情况,熊绎却是一言不发,高兴不起来。
    过了半晌,熊绎才长叹一声说,周天子欺负他,国小位卑,不给席位。
    众人越听越气愤。熊绎见此情景,便郑重地说道:“大家息怒,听我一言。今受中原欺凌,都是因为我们楚国贫穷!但我们人穷志不穷,惟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才不会被人瞧不起!”
    一席话说得众人连连称“是”。
    当然,周天子召他来,并不是存心想要奚落他,而是有重要的任务布置给他。
    是什么任务呢?那就是:定期将楚国的特产苞茅,进贡给周天子。
    苞茅,又称菁茅,这是楚国野生的一种茅草,用来过滤酒的。古人在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的渣滓。
    于是,从这之后,熊绎就带领着楚人,在自然条件很差的荆山一带开垦荒地。
    为了给周天子弄点土特产苞茅上贡,整天满山林里乱跑,采一些山货。每当周天子要召集各路诸侯开会的时候,他就背着苞茅、棘枝或别的什么山货,也去了。还是当佣人一般,伺候大诸侯们吃喝。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这是熊绎疲于奔命的生动写照。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楚人开荒拓土的真实场景。
   
    熊绎的一生,庸庸碌碌,窝窝囊囊,基本上也就这样了。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富人的子孙,那就让自己成为富人的祖先。熊绎吃苦耐劳的精神,被传承了下来。
    熊绎的儿子是熊艾;
    熊艾的儿子是熊黵;
    熊黵的儿子是熊胜;熊胜的弟弟是熊杨;
    熊杨的儿子是熊渠。
    这五代人六位君主,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熊渠的时候,楚国就强大起来了。
    一个民族的崛起,光有精神支柱是不够的。不是说你能吃苦耐劳就会发财,也不是会打会杀就能致富。关键还在于经济。
    楚国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内,就令人难以置信的翻天覆地,快速崛起了。那么,他们的经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那就是:这块地方虽然不及中原繁华,但矿产资源却极为丰富!为了孝敬周天子,他们在“跋涉山林”的过程中,发现了铜矿!并用武力控制了铜矿!成为了当时最大的青铜矿贩子。
    是青铜,使他们快速暴富!
    楚人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将大量的棘枝、荆条,用来做箭,又用青铜改良箭镞,所以,使他们率先发明了弩,大大提高了作战的杀伤力,从而快速征服了附近的许多野蛮部落。
    史料记载,熊渠是一位既有才干又极富开拓精神的国君。
    他的射术,可以和射落过九个太阳的后羿媲美。有一次,熊渠夜间赶路,遇到一只老虎,急射一箭,跑去一看,却是巨石。那箭镞连同箭杆、箭翎竞一古脑儿钻进石头里拔不出来了。
    这故事和李广射石如出一辙,时间却早了700多年。
    熊渠带着他的族人,南征北战,一直攻到了鄂城、大冶一带,控制了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大冶,亦即因此而得名。)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楚国的青铜采冶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齐国是靠贩盐发财的,楚国就靠着贩铜发了家。
    早期的楚国君主,由最初的乡巴佬树贩子,变成了财大气粗、富的流油的青铜矿贩子。楚王家族,由此在众多的大诸侯中显赫了起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4、武汉方言“不服周”的来历

0.jpeg

    “不服周”,是武汉方言。在遇到不服气、不甘心时,会习惯说“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在劝人妥协时,就说“你还是要服周,不服周不行”。
    这个“不服周”,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春秋时期的楚国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所谓“不服周”,本意是指不服从、不服气周天子的领导。
    春秋时期,周天子不把楚国当正统的诸侯看,楚国也就在某种行动上很不尊重周天子,甚至还有所冒犯。
    大周朝的天子位,从周武王传到第四代,是周昭王。
    从周昭王开始,他想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域,就亲率大军,南侵荆楚的地盘。这是周、楚之间爆发的第一次大交兵。当时,楚国非常弱小落后,根本不敢硬抗,就都分头躲藏了起来。
    当周昭王的大军过了汉水,刚一踏上楚国的疆土,顿时就傻了眼,只见到处都是深山老林,看不见半个人毛。
    楚兵都不知躲哪里去了。而一些毒蛇猛兽,则会时不时的窜出来袭击他们,特别是性情凶野的犀牛,常把周天子的军队撞得人仰马翻。
    庞大的军队,在这深山密林中根本无法施展,周昭王只好带着大军回去了。不过,这次南征,也没有白来,周昭王大获楚人的财宝,满载而归。
    三年后,尝到甜头的周昭王,再次以“南巡”的名义,亲帅大军攻掠楚国。这一次,他带来了久经沙场、个个骁勇善战的御林军——守卫镐京的“西六师”。
    他们一过汉水,仍不见一个楚兵,以为还和上次一样,楚国没有大军抵挡。正在这时,猛听得一阵鼓响,前后左右涌来无数穿着破衣烂衫的楚人,也不知道是谁在领头,就把周军打得大败而逃!
    周昭王当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又亲率“西六师”再次强攻楚国,结果,又被愤怒的楚人团团围住厮杀,周军见势不妙,只得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了。
    周军逃到汉江边上,具体位置大概是在今天的襄阳一带,突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刚到江心就散了架,变成了无数块木板。
    原来,楚人料定昭王兵败后,必定从这里渡江,就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梆成船,放在岸上。用树胶粘成的木板船到了江心,树胶溶化后,船也就开裂散架了。
    于是,周王朝最精锐的“西六师”,就这样全军覆没了,而天子周昭王也掉到江里淹死了。周朝的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把这种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好悄悄地把昭王埋在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所以,《史记》上说:“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天子崩在了水中,又不知道凶手究竟是谁,这真是一种奇耻大辱,却又不能说出去,那就只好不发布消息了。因此,周昭王的死,是唯一一个没有正式通告的,因为不好意思对外公布。
    这是楚人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周朝的首次对抗。
   
    周昭王的儿子是周穆王;周穆王的儿子是周共王;周共王的儿子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后,本该懿王的儿子周夷王继位,但却被懿王的叔叔周孝王夺了王位。
    周夷王懦弱无能,无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了,他才在众诸侯们的拥护下,登上了王位。
    周夷王上台之后,为了表达他对诸侯们的感激之情,就一改过去天子站在堂上接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走下堂来和诸侯们亲切相见,于是,天子的威严也就大大下降了。
    这个时候的楚国君主,就是神箭手熊渠了。
    熊渠射术高超,能征善战,先后征服了附近的许多部落,控制了长江流域的主要铜矿资源,从而成为了南方的第一暴发户。
    熊渠觉得自己的祖先曾经当过周文王的老师,而分封的时候,却只给他们楚国很低的爵位,心中忿忿不平,他就想趁着这个机会自立为王。因为周夷王没啥威信。
    但是,楚国毕竟是弱小的,熊渠虽然不服气,却又不敢公开的反叛,那怎么办呢?他就说,你们是正统的“周”,而我们只是蛮夷,番邦小国,我们不能用你们中原的封号、谥号,那就让我们采用蛮族人的封号吧。
    于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了“王”!
    大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也就是今天的江陵、荆州一带;二儿子熊挚红为“鄂王”,也就是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带;三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具体封地有好几说,还有待考证)。
    这就是湖北省最早的雏形,几个最重要的战略据点。
    熊渠自己不敢称王,他就半开玩笑、半公开的把几个儿子都封为王,这样,他就是王的爹了。
    这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僭越。
    但实际上,熊渠的官方身份,还是“楚子”,而周夷王也无暇顾及到他这里来,所以也没太计较这事。
    不久,周夷王死了,周厉王继位。
    周厉王是个残暴之人,他是个施虐狂,看到不顺眼的,就想杀人。熊渠害怕了,马上就把王号去掉了,再不称王了,也不称王他爹了。

    早期的楚国虽然弱小,没有周朝强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为天下先,敢僭越冒称王,敢“不服周”,敢向强者挑战,所以“不服周”这个词也就流传了下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5、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僭号称王的人?

0.jpeg

  楚国从熊渠开始,一代代强大了起来。
  熊渠之后八世为熊仪,熊仪的谥号是“若敖”。这是楚国君主第一次使用上了谥号,也就标明着和中原一样,是有文化的人了。
  “若敖”这个谥号怪怪的。什么意思呢?敖,就是头儿的意思。本意有二:一指出游;二指煎熬。若敖,大意就是:看上去好像在玩,在快活,其实是在暗暗发奋。
  若敖的儿子是熊坎,谥号霄敖,大意是:天天玩通宵。
  霄敖的儿子是熊眴,谥号羒冒,大意是:高大的、出众的、带羊皮帽子的人。
  羒冒(又作蚡冒)去世后,他的儿子被他的弟弟熊通杀死了,自立为君。

  熊通是一位铁腕人物,他杀死了侄儿,自立为楚君后,与邓国(今湖北襄樊)结盟,娶了邓侯的女儿为夫人,史称“邓曼”。
  短短几年,他就平定了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今湖北当阳),改设为权县,不久,权县反叛。熊通果断平叛后,将权县迁到了那处(今湖北荆门)。
    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从熊通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了我们现代。权县,也就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县。
    此后,熊通每灭一国,就把该国的公族迁到楚国后方,原有的地盘,则被改组成楚国的一个县。楚国快速膨胀了起来,连远在中原的蔡国、郑国也怕了他们。

  公元前706年,熊通出兵讨伐随国(今湖北随州)。
  随国出自姬姓,是周天子的亲戚。熊通组建了一支能在随州、枣阳一带任意驰骋的车兵,但他此时还并不能一举灭掉随国,所以,就暂且先迫使随国做楚国的附庸国。
    当熊通兵临随都城下时,随国君主就赔罪请和说:“我无罪。”
    熊通就对随侯说:“我不灭你,你可以作为我的使者,去给周天子传个话:自从周王东迁洛阳以来,诸侯们都不听他的话了,或相侵,或相杀,奸臣当道,叛乱四起。乱臣贼子郑寤生居然射了大王一箭,大王却怕他,不敢追究。你去告诉大王,我熊通可以保护他!”
  《史记》原文:“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我有敝甲”,就是说我手里颇有些兵马战甲,有实力的。
  “观中国之政”,即介入中原政局,就是说我熊通要进中央常委。
  “请王室尊吾号”,这才是最终目的,要天子周桓王封他个公爵、侯爵什么的尊号。再也不想被称作楚子了,要成为名正言顺的“楚武公”。
   
  随侯害怕楚国的兵威,他就如实的把熊通的要求告诉了周桓王。
  周桓王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为难。
  因为楚国对周王室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当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骚扰,东迁洛阳的时候,郑国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秦国、晋国、卫国,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示。而楚国却没一个人来。
  大王把土地封给了诸侯后,诸侯就应该对大王尽两个义务:一是提供兵役,二是提供税赋。当周王室有难的时候,楚国既没有派兵来援助,也没向王室交钱朝贡,那凭什么来封他呢?
  再者,过去周昭王南巡的时候,楚国的大罪还记在那里,还没来得及讨伐,如今不仅不讨伐,反而还升他为公侯,这还不乱套啊!
  如果楚国仗着实力,逼迫周王室册封他们为公侯,那么以后,楚国就会老是假借王命,去欺凌其他的诸侯了,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气焰!这是显而易见的取乱之道。
  周王室的一班成员,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不能册封他们为公侯。反正从他们那里得不到什么好处,他想称公就称公,想称侯就称侯,听其自便。总于王室无所损益。咱们现在既然没有力量制止他了,那就让他自己冒名僭号去吧!
  只要他敢自称“楚武公”,那就是他自找麻烦,必然会成为天下诸侯们的众矢之的。所以,宁可听其自称,断断不可出自王命!
   
  公元前704年,也就是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来对楚国说,周天子拒绝了提高楚君的名号。
  天天幻想着可以进中央常委,可以当楚武公的熊通,闻言顿时大怒,拍着桌子,叫着周桓王的名字,破口大骂了一气,最后,熊通发出了一声怒吼:“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当什么侯呀,当什么公呀,老子要当就当王!
  于是,熊通当即把自己册封为楚王!自称“楚武王”。武这个谥号,也是他自己在生前就定好了的。
  这一年,熊通加冕登基,僭号称王,建立了全新的大楚王朝。
    然后,他在一个叫沈鹿(湖北钟祥)的地方,学着周武王的样子,胜利召开了第一届楚朝诸侯大会盟。
  楚国影响力之内的一些小国诸侯们,都纷纷赶来拜见了这位新大王。
  如巴国(重庆)、庸国(湖北竹山)、申国(河南南阳)、邓国(湖北襄阳)、郧国(湖北安陆)、罗国(湖北宜城),都来了,他们像觐见周王一样的觐见了楚王。
  这次会盟,只有黄国和随国两个国家缺席,没有参加。
  黄国因为距离太远,情有可原。而随国就在附近,却倔犟的拒绝参加这种大逆不道的会议,不承认熊通是王。于是,熊通派出兵团立即出击,随国被打的大败,只好沦为了楚国的附庸。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沈鹿会盟”。在这次会盟上,各路小诸侯们公开承认了楚王才是天下(南方长江流域)的共主。
  熊通称王,开了中国历史上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成为第一个僭越的狂人。他得意洋洋的写了一封信给周桓王说:“现在,寡人也和你一样,是天下的大王了!但我仍然还是很乐意为你效劳。”
  周桓王看了,脸上发青发白,却又无可奈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6、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究竟应该从哪一年算起?

0.jpeg

  一般来说,把东周的前半段称为“春秋”,把东周的后半段称为“战国”,这是错不了的。
  但历来的研究者们,对“春秋”时期究竟起于哪一年的说法,却一直都很模糊。有公元前770年、前722年、前720年、前707年,等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那么,春秋时期究竟应该从哪一年算起呢?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才最为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任何朝代和历史时期,都不可能生、亡于一朝一夕,都得有一个“过渡”。所以,说某个历史时期,起于何时,止于何时,实际上都是人为地“认定”的问题。
  那么,凭什么来认定呢?唯一的依据,就是“重大历史事件”。
  所谓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在当时,以及对其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的事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东周初期,究竟发生过哪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

  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后,西周也就宣告灭亡了。太子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见镐京残破,不能为都,他就往东迁徙到雒邑(洛阳),以避戎寇。
  东迁以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 公元前770年,就是东周的第一年。也就从这个时候起,进入到春秋时期。

  2. 公元前722年:鲁隐公执政鲁国。
  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事的。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也是从“鲁隐公”元年春开始的。所以,从这个时候起,进入到春秋时期。
  但是,公元前722年,仅仅只是《春秋》这部书的起始年份,如果用这部书的起始年来代表整个春秋时代的起始之年,是否合适呢?显而易见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部书是以鲁国角度来编写的,而并非整个大周朝。这一年,对鲁国这个小诸侯国来说,鲁隐公代君执政,是个大事。而对整个大周朝来说,则无足轻重了,算不上什么大事。

  3. 公元前720年:周与郑交换人质。
  春秋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是一个乱世。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乱的呢?前人追根溯源,认为是从公元前720年的“周郑交质”开始,天下就乱了。
  周平王晚年,专横跋扈的郑庄公寤生为左卿(相当于总理),周平王为了遏制郑庄公,就暗暗分权给右卿虢公。郑庄公因此而怨恨周平王。周平王马上解释说:“没有的事,你太多心了。”
  为了继续维持表面关系,周平王就把儿子抵押给郑庄公当人质,而郑庄公也把儿子抵押给周平王当人质,这就是历史上的“周郑交质”事件,因为他们君臣之间,互不信任。
  而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居然去和下属臣子交换人质,那么,天子哪里还有天威可言呢?天下开始乱了,也就从这个时候起,进入到春秋时期。
   
  4. 公元前707年:天子被射了一箭。
  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想打击郑庄公的嚣张气焰,于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领六军去教训郑庄公,结果却被郑庄公的“鱼丽阵法”所击破,周桓王也被射了一箭,灰溜溜的跑了。
  天子居然打不过诸侯,周王室从此声誉扫地。天下也就乱了,从这个时候起,进入到春秋时期。
   
  这四种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用这四个年份中的任一个来认定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不够确切。下面,再提出一种最新的说法:

  从公元前704年,楚国的“熊通称王”开始,进入到春秋时期。

  为什么这样认定呢?理由如下:
  首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仅仅只是东周的第一年,说东周起于公元前770年,是准确无误的。但这并不代表春秋时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那么,春秋时期有什么特征呢?有两大特征:一是“乱世”,天下大乱,都不听从大王的指挥了;二是诸侯“争霸”,作为王的下属机构——诸侯,都想充当霸主老大,来号令群雄。
  因此,把郑庄公时代(前743至前701年)当做春秋的起始阶段,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郑庄公符合这两点:他和大王交换人质、他敢箭射大王,这样,他就带头搅乱了东周的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他开创了由诸侯来号令其他诸侯(撇开大王的领导)的先河,故被称为“小霸”。
  和郑庄公同时代的,还有楚国的楚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他恰恰也符合这两点:他公开的脱离大周,另立中央,也是在搅乱东周的秩序。他也纠集了一大帮诸侯来听从他的号令。成为南方一霸。
  所以,春秋的起始年限,我们可以锁定在前740至前701年之间。
  郑庄公虽然有和大王交换人质的记录,虽然有打败大王的记录,虽然有箭射大王的记录,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事,但这些毕竟都是他们周郑两家私底下的内部矛盾。
  尽管郑庄公不服大王,但他毕竟还是承认自己依然是大王手下的一路诸侯,还是承认自己依然是大周王朝的一位臣子,国家的主权,依然还是在“周”,而绝不在“郑”。
  熊通就不一样了。他居然自立为王!这就把大周王朝给分割开了,一半是东周,一半是大楚。这样,他乱的就是天下,比郑庄公仅仅只乱了朝纲可要猛得多!

  王,是国家的主权所在。(因为所有的土地都是王的,都是王分封给大家的。)
  熊通称王之后,周王又管不了他,也不讨伐他,就这样默认了。于是,从这一刻起,中华大地上,二王并存,出现了两个主权国家。空间上,南北对峙之势,时间上,正好对应春秋。
  历史是逐渐演变的,周朝在经历了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周郑交质、葛繻之战、射王中肩这五大历史事件之后,熊通见乱的可以,便在这个时机,干了最乱的第六件历史大事:沈鹿会盟。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
  于是,从这之后,周朝就彻底的乱了,周王室再也把不住局面了,各路诸侯,在乱世之中,纷纷崛起,登台称霸,都想要结束这段乱世,也就演出了春秋五霸的故事。
  所以,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起始于公元前704年,才是最合常情最为准确的说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7、发迹于“六亲不认”的楚文王

0.jpeg

  楚武王是个狂妄暴烈之人,过了七十岁,还在四处厮杀。一次出征前,他对夫人说“我心里好荡!”但还是硬撑着去打仗,打累了就坐在一颗树下休息时,心肌梗塞突然发作,死在了外面。
   
  楚武王的儿子叫熊赀,也就是楚文王,楚国的第二位大王。
  楚文王早年接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国外聘请来的,申国人,史称“葆申”。
  申国是中原南边的一个国家,久受中原熏陶,比早期的楚国有着更为先进的文明,在当时应该还算比较富有。
  不知道这葆申与申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仇恨,就在楚文王一上台,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就急匆匆的带领着楚文王的大军,要杀回去灭了他曾经的祖国。
    “赚熟人的,要比外人好赚!”这位师傅如是教他。公元前688年,也就是楚文王接班后的第二年冬天,他们就开始北伐申国了。

  申国的国家虽然不大,但地处周朝的南大门,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属于中原的门户之一,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信阳一带。
  以前的时候,楚武王也曾经攻打过申国,却因为兵车配置不足,无功而返,成为武王一辈子纠结的心病。
  楚文王想继续他父亲的遗愿,“观中国之政”,就得先拿下申国,打通进入中原的要道。可在申国与楚国之间,还隔着一个邓国。
    邓国大概在今天的湖北襄阳一带,他们和楚国是非常亲的亲戚。
  因为楚文王的父亲当年与邓国结盟,娶了邓国的公主为妻,史称“邓曼”,他们生下的儿子就是楚文王。所以,这邓国君主邓祁侯,也就是楚文王的亲舅舅了。

  这一年的冬天,楚文王带着他的军队,到邓国拜见他的舅舅来了。
  邓祁侯见他外甥到来,高兴的不得了,忙里忙外,好酒好肉的招待楚文王。邓祁侯说:“外甥啊,这么远来一趟可不容易,你这次一定要在我这里多玩些日子。”
  狼吞虎咽的楚文王,边嚼着肉边放下筷子,露出一脸庄重的神色说:“舅舅!您的一番好意,外甥心领了,当年我爹抱憾申国,今日我正要去报仇雪恨!请舅舅允许我过境,攻打申国。”
  邓祁侯笑道:“不就这小事儿一桩嘛,何足挂齿?你尽管带队过去,我在这里等你凯旋归来,再痛饮三天三夜!”
  楚文王说:“好!谢谢舅舅啦!”
  酒过三巡,邓祁侯到外面去尿尿,刚一进洗手间,就遇到他手下的三位大夫:骓甥、聃甥和养甥。
  这三位大夫对邓祁侯说:“您这外甥,一眼看上去就不是个好人,你可的多提防着些。”
  邓祁侯愕然:“你们,喝多了?”
  一位大夫说:“您看他表面上对您毕恭毕敬,实际上残酷无情。亡邓国者,必此人也!如果您允许他借道去攻打申国,将来我们邓国就难免受到他的侵害。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在酒桌上杀了他!”
  另一位大夫说:“杀了他,为邓国除去一个心腹大患!”
  又一位大夫说:“对!现在杀他,易如反掌,他往哪里逃?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楚国的地盘,也就唾手可得呀!”
  邓祁侯眼一瞪:“他是我的亲外甥!我是他的亲舅舅,你们怎么能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来,叫我对亲戚下手呢?休要挑拨离间,都回去睡觉去吧。”
  三位大夫说,主公,你好糊涂,还谈什么亲戚啊,现在宰的就是亲戚!不听我们三臣的话,将来您后悔都来不及呀!
  邓祁侯不听。还派人敲锣打鼓地把楚文王送到了前线。
  有申国人葆申在前面引路,楚文王很顺利的就灭了申国,把这里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邓祁侯又派人敲锣打鼓地把楚文王接了回来。
  楚文王这一来,就再也不走了:“舅舅,咱们亲如一家人,干脆把你的邓国也送给我吧,我会把这里经营的更好!”
  “什么?你小子居然六亲不认,敢打起你舅舅的主意来了,你还有良心吗?”
  此时的楚文王,也不认什么舅舅不舅舅的了,脸一翻,心一横,给我上!
  于是,得胜而回的楚国人,趁着这个势头把邓祁侯打的大败,无处藏身,最后逼的他自杀了。又过了几年,楚军再次大举进攻邓国,邓国灭亡,也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甚至连县都算不上。
   
  这件事固然可以看出邓祁侯的迂腐,对时局的不察,但同样可以看出楚文王是完完全全的流氓做派。
  先利用舅舅借路去抢别人的地盘,再回过头来抢舅舅的地盘,六亲不认,唯利是图,视伦理秩序如无物,只信奉唯一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历史是残酷的,血腥的。
  其实,早期的楚国人,远居蛮荒之地,并没有中原人以谦让为美德的观念。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修养,那是发财以后的事了。据《马王堆汉墓帛书》上的记载,楚国在这一时期执行的政策是非常野蛮的:
  “兼人之国,修其国廓,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
  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抢占他的田土,圈起他的地,住在他的家里,听他的歌,用着他的钱财,睡他的老婆,奴役他的子女。
  够黄够暴力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8、春秋时期喜欢“抢婚”的君王

0.jpeg

  抢婚,又称掠夺婚。这是一种古老而野蛮的婚姻方式。一般多发生在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蛮夷地区。
  春秋时期,楚文王的老婆,就是他用武力从外面抢夺而来的。

  话说楚文王上台不久,灭掉了申国、邓国等等诸多部落小国,使得楚国的地盘快速扩张起来,势力已经延伸到了南阳盆地。到了第六个年头,楚文王想出兵攻打蔡国,但一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计谋。
  这时,附近的息国君主就叫人偷偷来对楚文王说:“你派兵过来假装打我,我向蔡国求救,蔡侯必定会来帮忙,咱们就来个里应外合,把蔡侯抓起来,灭了他!”
  蔡国在今天的河南上蔡县一带,息国在今天的河南息县一带。
  这两个国家,蔡大息小,乃是兄弟之邦,本来关系好好的,为什么要突然反目成仇呢?
  因为蔡侯的老婆和息侯的老婆是姊妹两个。蔡侯娶的姐姐,息侯娶的妹妹。这妹妹息夫人生得倾国倾城,绝世之貌,又称“桃花夫人”。
  一天,姐夫蔡侯蔡献舞请漂亮的小姨子吃饭,边吃边讲些黄段子,一块牛肉掉到了地上,蔡献舞连忙钻到桌子下面,掀开小姨子的石榴裙乱找。那时古人都不穿内裤的,所以吓得息夫人连声尖叫:“非礼啦——!”大怒而去。
  回家后,就把姐夫轻薄她的事都跟老公息侯说了。
  这息侯一听,火冒三丈,我跟你兄弟之邦,你竟敢打我老婆的主意,我叫你国破家亡!于是,他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计谋,欲借楚国的力量来灭了蔡国!
   
  楚文王接到息侯的密信,欣喜若狂,马上就发兵来攻打息国。
  息侯向蔡侯求救,蔡献舞果然帮忙来了,因为他还想再见小姨子一面,来个英雄救美。
  结果,蔡献舞根本不是楚人的对手,打败了逃到息城时,息侯又不开门,他就被楚国人生生活捉了。接着,息侯大开城门,犒劳了楚文王,蔡献舞这才知道中了奸计,从此对息侯恨之入骨!
  楚文王把蔡献舞押回楚国,要杀了他,想把蔡国也变成楚国的一个县。大臣鬻拳说,我们现在还并不能完全占领蔡国,不如把蔡献舞放了,叫他称臣纳贡,先做我们大楚的附属国比较合适。
  楚文王同意了。
  释放蔡献舞回国的这一天,文王大摆筵席,为他饯行。
  蔡献舞暗想:如今沦落到这般田地,都是因为那美貌的小姨子,中了息侯的奸计。此仇不报非君子!敢出卖我,我叫你妻离子散!
  于是,蔡献舞就在席上巧言撩拨楚王道:“大王,您的侍女可真漂亮啊!乃是天下少有的美女也!”
  好色的楚文王一下子被说到了痒处,就呵呵笑问道:“你生在中原,长在中原,就你生平所见,你们中原的美女也有这般美貌吗?”
  蔡献舞道:“依臣所见,当今天下,只有一人可以称得上美若天仙,她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只见她一眼,便不想再见第二个人!”
  楚文王急急追问道:“那是何人?如此美貌!”
  蔡献舞道:“就是我小姨子,息侯的老婆呀!世人皆称她桃花夫人。臣当初调戏她,并非出于好色,那完全是一种不由自主啊!”
  楚文王听了,垂头叹曰:“寡人若能见上这桃花夫人一面,就算去死兮,也无恨矣!”
  蔡献舞见火候已足,便极力怂恿道:“叹什么气呀,以大王您的天威,是齐国的女人弄不来?还是宋国的女人弄不来?何况一个小小息国的妇人!”说完,蔡献舞告辞,回本国去了。
   
  至此,楚文王朝思暮想,欲得到息夫人,他就借故来到了息国。
  息侯不敢得罪,极其恭敬,大宴楚王,亲自为楚王斟酒。
  楚王接玉杯在手,微笑着问道:“上次为你老婆的事,寡人已经帮你狠狠地教训了那个老色鬼!今天寡人来到这里,怎不见你夫人出来斟杯酒?”
  息侯连声唯唯,就叫她老婆出来为大王斟酒。
  不一时,但闻环珮之声,息夫人穿着盛服出来了,再三拜谢,楚王慌忙答礼不迭。
  息夫人就取酒来,斟满玉杯双手奉上,那素手与玉色相映,楚王见了大惊!果然是天上徒闻,人间罕见,便欲伸手来接。那息夫人不慌不忙,将玉杯交给宫人,转递楚王。
  楚王接了,一饮而尽。再转睛看时,息夫人已鞠躬请辞,袅袅回宫去了。散席之后,楚王心中念着息夫人,一夜不能睡着。
  第二天,楚王设下一席,回请息侯。
  酒至半酣,楚文王假装醉了,不由分说,喝令左右把息侯绑了!息侯大惊,还没来得及分辩,就已被蛮横地拖了下去。所以后人议论,楚王无道,至此极矣!
  息侯被莫名其妙的关了起来。楚文王就径直来到宫中,闯入卧室寻找息夫人。
  息夫人惊闻突变,叹道:“引狼入室,自取也!”奔入后花园,纵身往井里跳时,被楚将斗丹抢上前来,一把扯住道:“夫人!你老公息侯的命,都在你手上啊!”
    夫人无语,就这样被楚文王强行带上了车。
  息国被楚文王灭掉了,变成楚国的一个县。那个亡国的息侯,只封给了他十户人家,让他当村长,不久就在忧愤中去世了。
   
  这一年,是公元前684年。
  楚文王抢了息侯的地盘,成为自己的地盘;抢了息侯的老婆,作为自己的老婆。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抢婚在客观上形成的结果,就是不同家族的远缘结合,其后代远比血缘家族近亲繁殖的畸形儿更为优越。楚王家族不再像先辈那样只娶蛮族女子为妻,第一次娶上了中原的老婆。
  桃花夫人成为楚文王的老婆后,她为楚文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楚国的第三代王:楚堵敖。
  小儿子,楚国的第四代王:他就是后来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这三条大鳄展开了一辈子激烈霸权争夺战的楚成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9、桃花夫人一生中的六位男性全都死于非命

0.jpeg

  春秋时期的“桃花夫人”,本为中原陈国的小公主,她的一生,因容颜绝代而命运多舛。在她出生的时候,满园桃花盛开,引来百鸟朝凤。当时的智者却这样预言:她的降临,定会引来生灵涂炭!
  在桃花夫人的一生中,与她息息相关的六位男性,共计五位国君,一位宰相,全部都是死于非命。
   
  1.息侯
  桃花夫人最早嫁给了息国君主为妻。
  后来,她被楚文王强行抢走了,成为楚文王的老婆。而息国则被楚王灭掉,成为楚国的一个县。亡了国的息侯,她原来的老公,悔恨交加,在忧愤中凄凉的死掉了。
   
  2.蔡哀侯
  蔡国君主蔡哀侯是桃花夫人的姐夫。
  他想得到桃花夫人的一夕之欢,结果调戏未遂,反被息侯出卖,让楚文王抓去了。投降后又反叛,又被抓住,关押在楚国,过了九年暗无天日的生活。
  就在楚文王去世的那一年,蔡哀侯也莫名其妙的突然死亡了!因为没有过错而遭遇不测之灾,就叫悲哀,所以谥号“蔡哀侯”。
   
  3.楚文王
  楚文王把桃花夫人抢来做老婆,生下了两个儿子。
  后来,楚文王与巴国作战,本已占了上风,但在混战之中,楚文王身先士卒,站在高处大声指挥时,突然被一支利箭飞来,从嘴里进去,从脸上出来,把腮帮子射穿了,楚王忍着痛,捂着腮帮子逃跑了。
  受了伤的楚文王,龇牙咧嘴的悻悻而回。
  天已经黑了,城门早已关闭。看门的倔犟老头,正是那个独脚大夫鬻拳。鬻拳在门内问道:“是大王回来啦呀,你这次出门,又赚了多少?先报个数吧。”
  楚王捂着腮帮子道:“亏了,亏了!”
  鬻拳道:“自先王以来,楚国战无不胜,还从来没有空着两个手回来的。败军之将,不许进我这城门!”
  楚文王被关在城外,不能进门,无奈之下,只好再去寻战,愤然发誓道:“此行再不胜,寡人不归矣!”这一仗,没寻到巴国人,他就把附近的黄国人打的打败,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当夜,楚文王兴奋过度,梦见以前被他灭了国的息国君主,怒气冲冲地喝问他:“孤何罪之有?汝占吾疆土,淫吾妻室,吾已请于上天矣!”说罢,就双手去剜楚王的腮帮子。
  楚文王大叫一声,醒来时箭疮迸裂,流血不止,又没有青霉素,又没有消炎药,不一会就被细菌感染了大脑,惨死在了半路上。

  4.子元
  楚文王死后,年幼的儿子熊艰继位,由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摄政辅佐。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的宰相或后世的国务院总理。
  这位楚国总理子元对大概已经三十三岁的嫂子,息夫人,也是文夫人,情有独钟,产生了异样的迷恋,只要一见到文夫人,便忍不住欣喜若狂,如果一日不见,便会若有所失。
  可文夫人却老是对他避而不见。
  这位多情的总理大臣渐渐害起了相思病。为了征服文夫人,子元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巧妙地接近文夫人。于是,他别有一番用心的在文夫人的后宫外面圈了一块地,修建了一座国宾馆。
  《左传》上说,子元为了蛊惑文夫人,他就在后宫旁边修了宾馆,请了许多乐师伴奏,吹起洞箫,跳起万舞,希望能够以此来吸引文夫人。但文夫人始终不肯露面,并讥笑他没能力向先君一样开疆拓土。
  为情所困的子元终于恍然大悟,自古美人配英雄,而他现在还不是个英雄。为了在文夫人面前展示一下他的男人本色,他就恼羞成怒的带着楚国大军六百乘战车,去征伐中原的郑国了。
  战车隆隆,响彻晴空,楚国大军,杀声震天。
  郑国君主郑文公慌忙召开紧急会议,一面派人去东方请求齐桓公出兵援助,一面又派人来与子元议和。子元当即答应了议和。因为他的目的只是在于取媚于文夫人!并不敢真打,所以不能有半点闪失。
  正在这时,探马来报,郑齐联军到了,已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
  子元大惊,立即下令,悄悄撤退!如有不从者斩!这样,楚军不远千里跑到郑国来,不发一箭,不击一枪,便又灰溜溜的跑了,这在楚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六百辆战车尽量不发出声响,直到退出了郑国的国界之后,才又开始鸣钟击鼓,摆出一副凯旋而归的架势回来了。
  子元亲自写了一篇气壮如牛,文采飞扬的“战地纪实”,吹嘘他的战果,用快马递给了文夫人。文夫人看着这份自夸的令人作呕的战报,冷冷说道:“令尹如果真的歼敌有功,就应该到太庙里向先王报喜,为什么要报给我这个寡妇知道呢?”
  自讨没趣的子元好生郁闷。
  两次精心策划的行动,都被文夫人碰了一鼻子灰。软的不行,干脆来硬的!他就心一横,派了几百家丁把后宫围的水泄不通,自己则连人带铺盖一起搬进了后宫去住,一连住了三天,不肯出来。
  这时,有个大臣斗廉看不过了,就闯了进去。
  斗廉喝问道:“就是平民之家,也讲男女有别,何况你还是先王的弟弟,一国的总理,怎么敢大不敬,赖在王嫂的宫中呢?”
  子元吼道:“这是我的家务事,要你来多管!”他就快速穿好衣服,取出宝剑,纠缠着与斗班对砍了起来,两个互相都骂对方是乱臣贼子!一直打到了后宫的广场上。
  几个回合之后,纵欲过度的国务总理大臣剑术不精,人头从项上滚落下来。惨死在了桃花夫人的面前。

  5.楚堵敖
  楚堵敖是桃花夫人的大儿子,名叫熊艰。
  熊艰怕他弟弟熊恽和他争位,就赶着要杀熊恽,熊恽被赶跑到了随国。桃花夫人为她的这两个儿子伤透了脑筋。
  后来,熊恽在随国人的帮助下,又返回楚国,杀死了他哥熊艰,自立为君。
  因为熊艰在被杀死前,还没来得及亲政,所以谥号不能为王,就叫做“楚堵敖”。
       
  6.楚成王
  桃花夫人的老公、情人、追求者、儿子,几乎所有的男性,全部都是凶死,没有一个善终的。
  楚成王,就是桃花夫人的小儿子熊恽。
  熊恽还在少年时期,被一个相士看到后说:“这个人,将来即使做了君王,还是要惨遭横祸,凶死的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禽兽不如的楚成王奠定了楚国的百年霸业

0.jpeg

  楚文王和桃花夫人生了两个儿子:熊艰、熊恽。
  熊艰继位后,由他的叔叔子元(楚文王的弟弟)摄政辅佐。而熊恽则逃到了随国(今湖北随州)。公元前672年,只有十多岁的熊恽,在随国人的支持下,返回楚国,杀死他哥熊艰,强行夺取了君位。
  熊艰在位四年多,没有亲政,所以谥号“楚堵敖”。
  敖,就是头儿的意思,玩的意思,发奋的意思。堵这个字,有的版本作“杜”,发音是一样的,意思也一样:堵是堵塞,杜是杜绝。“楚堵敖”三个字,就是楚国被阻止了发展之路的头人。
  楚国的发展之路被阻止了,被弑兄夺位的熊恽给阻止了。
   
  熊恽一上台,他就改变了先王的野蛮做派,不再去抢夺人家的地盘,而是以“布德施惠”的策略,来尽力结好中原的诸侯们,他用这种手段巩固自己在楚国的地位。并且他承认只有周天子才是天下唯一的大王,而楚国依然还是周王手下的一路诸侯。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诸侯联军,讨伐楚国,熊恽为稳定楚国政局,他就主动让步,与齐国订下了世通友好的“召陵之盟”。
  这一年,熊恽已经快三十岁了,这是他第一次妥善处理的国际大事。
  从这之后,熊恽就又开始以诸侯的身份向天子周惠王进贡了,不再称王的熊恽,自称南方的远臣熊某人,特向大王进贡楚国特产菁茅。
  而此时的周惠王,对齐桓公称霸的野心很是不满,他就有心以楚制齐,见楚国主动来周称臣进贡,于是,龙颜大悦,“天子赐胙”。这个胙,就是古人祭祀祖先用的牛肉干,是天子对诸侯最高级别的礼遇。
  周惠王说,小熊啊,你帮寡人镇守南方,你的责任就是:治理夷越之乱,千万不要让那些野蛮人入侵我中国之地。
  这样一来,楚国就转向南方发展了,假借周天子之命,大力镇压南方各族,灭国无数,合理合法的兼并地盘,开疆拓土。所以,《史记》上说:“于是,楚地千里。”
  熊恽不称王,收获却更多。又过了十几年后,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在七十一岁那年去世了。而楚国却更加强大了,因此,熊恽一生中的黄金季节,也就即将来临。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想继续齐桓公的霸业,他就以第二代霸主的身份自居,邀请天下诸侯,都来参加他所举办的“鹿上之盟”。熊恽也在邀请之列。
  大会上,宋襄公说:“按爵位论,我是公爵,级别比在坐的各位诸侯都要高些,所以应该让我来当盟主。”
  熊恽说:“不行!你不过区区一个公爵,而我是王!我称王已经很久了!你没听说过吗?你难道比我王的级别还高?”
  宋襄公大吃一惊:“你这个假王,是自己冒称的……”
  熊恽不由分说,当场就砸了宋襄公的会所,狠揍了他一顿,把这个水货霸主强行扣押了起来。而墙头草郑文公,则第一个带头大喊道:“当尊楚王为新一代的霸主!”
  宋襄公精心准备的大会,却使得熊恽再次以“楚王”的身份在各路诸侯面前亮相。宋襄公被赎回去后,不服气,与楚国爆发了著名的“泓水之战”,结果被打残了一条腿,大败而回,在郁闷中死掉了。
   
  得胜的楚王熊恽,押着捕获的宋国俘虏,满载而归。
  经过郑国时,郑文公夫妇俩都亲自跑出城来跪拜迎接,口称陛下,山呼万岁!行九献礼,按照王的规格,把他当作天子一样来接待。
  从此,熊恽又公开以王的身份号令诸侯了,这就是楚成王。成,成功的成,成就的成!这是继武王、文王之后的最好的一个谥号了。
  熊恽十分得意,我们以前称王的时候,别人骂我们狂妄,骂我们无知,现在,我已经很久都不称王了,别人反而不习惯,还硬要继续尊我为王!寡人我,想不称王都难啊。
  早先的时候,郑文公因见楚国势大,就娶了熊恽的妹妹为夫人,所以,这郑文公其实是楚成王的妹夫,他当然乐意向着楚成王这边。
  楚成王的妹妹为郑文公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伯芈,一个叫叔芈,都只十三四岁,还没嫁人。
  楚成王见这两个亲外甥女长的如花似玉,含苞未放,就叫她两个过来斟酒,吃的酩酊大醉。天黑之后,楚成王骨子里的野蛮基因又开始作怪了,他就把这两个宝贝女儿拉入寝宫,遂成了枕席之欢。
  而他的妹妹,就站在门外,彷徨了一夜,不能入睡,泪流满面的骂他是个畜生!乱伦的杂种,禽兽不如!
  第二天,他妹妹找他要人。楚成王就把他抓来的那些奴隶,分了一半,送给他妹子,算是给钱打发了。然后,就把那两个美貌的外甥女强行拉了上车,扬长而去。
  郑文公和他的大臣们,都只敢躲在一边,骂他不是人!不得好死!
  所以说,这楚成王是个禽兽不如的乱伦之徒。
   
  虽然楚成王的不义,寒了许多诸侯们的心,但这时的齐国、宋国、鲁国、晋国、秦国,都没有楚国强大,楚成王已经具备了称霸天下的实力条件。
  所以楚成王决定,以宋国为突破口,正式开始向中原挺进,从而实现他祖先“欲观中国之政”的宏伟蓝图。
  宋国急忙向北方的晋国求救,晋文公以先轸为帅,统领晋国三军,与齐国、秦国秘密结盟,对抗楚国。楚国方面,则以成得臣为将,率领楚国大兵,兼有陈、蔡、郑、许等小国诸侯参战。
  公元前632年,南北两大阵营,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
  这一战,楚方兵力投入十万之多,晋国与齐、秦联军,也有十万之众。战场之上,人如潮涌,马似山崩,杀声震天,哭喊动地!双方展开了一场为争夺中原霸权的大角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城濮之战,楚成王为何败给晋文公?

0.jpeg

  公元前632年,楚国和晋国这南北两大阵营,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
  这一战,晋国与齐、秦联军成功的击退了楚国,遏制住了楚国进一步北侵的势头。此后,晋文公成为中原的诸侯盟主,继续带领各路诸侯,与南方的楚国对峙抗衡。
  楚成王输掉了这场战争。
  一场战争的胜负,有他显而易见的外因,也有着些许不可示人的内因。
  楚国为什么会在城濮之战中突然失利?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因呢?我们还得从楚国的“若敖家族”说起。

  若敖家族是楚国长久以来的世袭贵族。
  楚国第一位有谥号的君主是“楚若敖”。他的子孙后代,就被称为若敖家族的人,因为都是从他这里派生出来的。若敖这一系的后裔非常兴旺,对后来的楚国政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若敖的儿子熊坎继承了君位,成为楚王室一系。若敖又有一个儿子熊伯比被封到斗邑,成为斗邑的最高领主。这样,熊伯比就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地,从熊姓中分了出来,他的后人就以“斗”为姓。
  熊伯比,也称斗伯比,这是楚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在楚国担任令尹(宰相)一职,辅佐了楚武王熊通称王的整个过程。从此,楚国的令尹一职,也就长期都由斗氏家族的人员把持着。
  斗伯比是个风流之人,喜欢和他的表妹偷情,不久,他表妹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不好处理,就悄悄扔弃在云梦泽的荒野(今湖北天门)。
  这个婴儿在野外被一只老虎用虎乳喂养,所以他一出生就有着不凡的经历,他的名字就叫做“斗谷於菟”。於菟,是老虎的意思;谷,是乳的意思。(史书上称他“子文”,是他的字。)
  到了楚成王即位之初,楚国府库空竭,发生了子元内乱。令尹子元(楚文王之弟)被斗氏家族所杀后,斗谷於菟于危难之时散尽家财,出任楚国令尹一职,自此,斗氏一族又重新掌控了楚国的军政大权。
  斗谷於菟大概做了二十七年的令尹,使楚国渡过了重重危机,又强大了起来。他辅佐楚成王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开始,一直干到楚成王最终彻底打败宋襄公为止,才告老还乡。
  楚成王非常敬畏这位老人,待他犹如仲父一般,一生也摆脱不了他的阴影。当斗谷於菟以年事已高为由辞职的时候,就推荐了他的弟弟——战功赫赫的子玉为下一任令尹。

  子玉是楚国非常厉害的名将,身经百战,所向无敌。
  他是斗伯比的儿子,斗谷於菟的弟弟,年龄和楚成王差不多大。
  楚成王从公元前655年以来,十几年内先后灭掉了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等小国,这里面,子玉屡屡立功,封赏多多,赐名“成得臣”。
  因此,成得臣的后人就以“成”为姓,从斗氏中分了出来。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霸主”自居,约集天下诸侯会盟时,成得臣陪同楚成王亲临会场,生擒了宋襄公。两年后,宋楚“泓水之战”,成得臣打残了宋襄公一条腿,楚军大获全胜。
  至此,他哥斗谷於菟因老退休,他就因功继续升职,当上了掌控楚国军政大权的令尹,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骄横狂暴,不可一世。
  到了晋楚“城濮之战”的时候,成得臣嚣张的喊道,打了这一仗,天下从此就没有晋国了!但楚成王却不愿与晋文公为敌。
  《史记》上说楚成王编了个理由来骗成得臣:“晋文公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能够得到晋国,这完全是上天的天意,有上天帮助他,咱们是打不过他的,还是别打了。”
  成得臣当然不信天意。于是,“楚王怒,少与之兵”。
  楚成王怎么可能怕晋文公呢,他是怕成得臣又立了功!如果成得臣再立功,那怎么继续封他呢?所以楚王恼火了,少给他兵,故意掣肘,关键时刻不配合。
  而晋文公也对楚成王的意思心领神会,《史记》上这样记载晋文公对战局喜悦的分析:“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
  晋文公从外面攻击成得臣,楚成王从内部诛杀成得臣,合作十分得宜,所谓内外相应。也就是说,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实际上是晋文公与楚成王合谋暗算掉成得臣的一场阴谋!
  自从斗谷於菟退了以后,楚成王再也不想在斗氏、成氏的阴影中生活了!他早就想削弱若敖氏的势力了,必欲除之而后快!成得臣只知进,不知退,功高震主,不明天意,自然也就为他埋下了杀身之祸的根源。
  于是,战争很快有了结果,成得臣战败了。虽然战败,楚军其实并没什么大的损失,只是继续北上扩张的步法被暂时阻止了。
  成得臣想回楚国去。楚成王说,你不能回来,按国法,覆军杀将,当时就劝你别打,你不听话,自己要打,现在打了败仗,回来怎么向父老乡亲们交待呢?成得臣无以自白,只好自杀了。
  成得臣刚刚一死,楚成王就传下令来,把那些该死的战败将领们,统统都赦免了,偏偏只死了成得臣一个。所以说,这,就是他的命!

  就这样,楚成王虽然名义上输掉了这场战争,但他却成功的拔掉了处处妨碍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
  楚国从楚成王开始,加大了集权削藩的力度。王室,才是主干,其余的支系,都只能作陪衬。如果因发展的太快而颠倒了这种关系,那就应该停下来调整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2、利用姑妈出卖老爸的楚国太子

0.jpeg

    楚成王的两个儿子:大的叫熊商臣,小的叫熊职。
    商臣因为是长子,人又聪明,所以深得楚成王的喜爱。戎马一生的楚成王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想把商臣立为太子,他就去询问令尹斗勃,征求斗勃的意见如何。
    斗勃,字子上,初为楚国大夫。城濮之战时,跟随成得臣一起出征,担任楚军的右翼指挥。战败之后,成得臣自杀了,斗勃却得到楚成王的赦免,并让他接成得臣的班,所以,斗勃就当上了楚国的令尹。

    一个国家要立太子,可不是件小事。
    斗勃是个直人,不会拐弯抹角,他就直截了当的说:“这样不好,不能立商臣为太子。”
    楚成王问:“为什么?”
    斗勃回答说:“大王,你现在还没老,干嘛慌了要立太子?你身边还有很多宠幸的女人,要是以后又有了你喜欢的儿子,想立为太子时,难道你再废了商臣呀,这不是取乱之道吗?所以先别急。”
    楚成王沉默不语,还在犹豫。
    斗勃又说:“商臣的相貌也不太好,他长的是蜂子的眼睛,豺狼的声音,一看就是个残忍毒辣的人。你今天爱他,把他立为太子,你明天讨厌他了,再把他废掉,那他就有理由该发生动乱了。”
    说是这样说,但楚成王最终还是没把斗勃的话听进去。
    他觉得将来把楚国交给商臣,应该还是可以的。他就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把商臣立为了楚国太子,又请潘崇来做太子的老师。

    商臣被立为太子以后,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斗勃怀恨在心。
    他去问他的老师潘崇:“斗勃这个臭虫!很令人倒胃,他反对我做太子,该怎么办?”
    他的老师就这样教他:“斗勃身为令尹,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人,你告他贪污、受贿、玩女人,都没用的,只有通敌,才会要他的命!你找个机会去对大王说,他私通晋国!”
    太子商臣把老师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过了几年,一些小国开始倒向了北方的晋国。令尹斗勃领兵出征,在泜水(今河南鲁山、叶县一带)与晋军对峙。
    泜水这个地方,不太好行兵布阵,为避免遭到偷袭,斗勃就后退了三十里,准备等晋军过河之后再战。但是等了好几天,才发现晋军早就悄悄溜跑了。因此,这一仗没能打起来,斗勃只好带着部队悻悻而归。
    晋国人跑了,没打仗,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太子商臣抓住这个机会,跑去对他老爸楚成王说:“父王!您知道令尹斗勃为什么不和晋国人交战吗?”
    “为什么?”楚成王问。
    “因为,斗勃私通敌国!他接受了晋军首领阳处父的贿赂啊!阳处父这个人打仗不行,就偷偷送钱给了斗勃,所以,斗勃就退兵回来了……”
    “岂有此理!”楚成王勃然大怒,不许斗勃进宫相见,特赐宝剑一把,叫人递给了斗勃。
    斗勃无法说清,不能自明,只好以剑刎喉,含冤而死。
    太子商臣终于除掉了斗勃,心中暗自得意。
    但是很快,楚成王冷静下来一想,斗勃不至于通敌呀,杀冤枉了,他就又后悔起来,对太子商臣也产生了成见。
    于是,楚成王渐渐疏远了太子商臣。并且开始觉得小媳妇生的熊职似乎更好一些,熊职正在慢慢长大,看上去,各方面都不比商臣差。
    商臣早已被立为了太子,现在想换人,又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楚成王渐渐觉得斗勃原先说的话是有道理的,他就动了杀机,想拿商臣开刀,废立太子。但是,却被宫里的人们传到了外面。

    大王要废掉太子商臣的流言,很快就传到了商臣的耳朵里。
    商臣害怕了,但又无法证实,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犹豫不决之下,他就又跑去问他的老师潘崇。
    潘崇静静的坐在那里,想了一会,说:“我有一计,叫做投石问路,可以探明传言的真假。”
    商臣连忙问道:“此计如何?望师父教我!”
    潘崇就说,你姑妈回来了,她是个急躁之人,你可以把她接来吃顿饭,故意激怒她,套套她的口风就都知道啦。你老爸有什么家族里的大事,喜欢和她商量,她是一定知道你老爸究竟会传位给谁的!
    商臣的姑妈,也就是楚成王的妹妹,史称“江芈”,是个火爆脾气,嫁给了江国君主为夫人,近期身体不好,回来楚国疗养,所以对楚成王的家务事比较清楚。
    《左传》上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这位潘老师的精彩计谋:“潘崇曰:‘享江芈而勿敬也’。”就是说,请她吃饭,但不要尊敬她,真相就出来了。
    于是,太子商臣马上就跑去,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把他的这位傻姑妈请了过来。
    江芈非常高兴,兴致勃勃的来到太子宫中赴宴。
    仅仅只上了三道菜后,就没人上菜了。把三个菜罐子摆在老姑妈面前,不理不睬的。姑妈边吃边问他话,商臣就装作没听到的,故意和身边的一个侍女窃窃私语。
    姑妈两次问话,他都没听见,还搂着那个小美女,旁若无人。
    这下可火了!老姑妈大怒,拍案而起,把菜罐子一摔,骂道:“你妈怎么生了你这样个没教养的东西!活该你爹要杀你而改立熊职!”
    说完,气愤愤的拧着裙子出门,头也不回的上车去了。一路上骂不绝口。

    就这样,太子商臣终于巧妙的从他姑妈口中探明了实情,他爹果真就要废掉他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于是,他就连夜又来到他师父潘崇的家里,叩门问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春秋历史上儿子逼杀父亲的悲惨事件

0.jpeg

  楚成王打算废了太子商臣。
  商臣连夜来到他师父潘崇的家里,叩门问计。
   
  潘崇说:“看来,废你是肯定的了。连你姑妈都这样说了。”
  商臣问:“那怎么办?”
  潘崇两眼盯着天花板,想了想,问道:“如果将来你弟弟熊职当了国君,那你甘不甘心在他手下安分守己的做个官呢?”
  商臣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大他小,我怎么能听他使唤。”
  潘崇又问道:“如果你不愿屈居人下,那么还有第二条路可选,你赶快逃走吧,逃到别的国家去,同样还是可以富贵不愁。”
  商臣还是摇头:“不行,不行!我逃到外国去,只会自取其辱。”
  潘崇就说:“现在只有这两条路,要么把太子之位让给你弟弟,要么乘早逃到国外去,除了这两个办法,别无良策啊!”
  商臣又连连哀求道:“师父,您足智多谋,您一定还有办法!”
  潘崇这才缓缓说道:“我还有最后一策,也是最好的一策,但不便说出,我是怕你不忍心啊!”
  商臣求道:“死生之际,性命攸关,还有什么忍不忍的?师父快快教我!”
    潘崇就附耳低言道:“除非干一件大事!一不做,二不休,把你老爹做了!你马上就转祸为福,不知你敢不敢呢?”
  商臣一听,两个马蜂眼一鼓,脸上的肉一横:“好!今天就宰了老头子,谁怕谁呀!”
   
  于是,当天夜里,太子商臣就把他手下的狗腿子们召集起来,全副武装,都拿着家伙,偷偷的开门,摸着黑来到楚王宫,把王宫包围了起来。
  楚成王正在宫中对着沙盘琢磨天下大事,突然听到外面好像有一阵阵杀西瓜的声音,他就探出头来观望。
  只见潘崇和商臣二人仗剑先行,众武士紧随其后,围了过来。
  楚成王大惊,问道:“我的儿,你半夜了还不睡,到我这儿来做什么?”
  商臣说:“爹,我们给您送终来了。你活的也够长的了。”
  楚成王没想到这一切竟会来的如此之快。
  他绝望的闭上了眼睛。
  对于楚成王来说,宫庭的血腥场面并不陌生。还在他少年的时候,就暗杀了他的哥哥楚堵敖,登上了楚王的宝座,又通过宫廷政变除掉了盘踞在文夫人宫中的叔叔子元,从而获得了楚国的真正统治权。
  现在,他老了,他的儿子将这一手实施在了他的身上。
  这一切,仿佛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他睁开双眼,望着潘崇:“爱卿所来何事?”
    潘崇回答道:“大王在位已经四十六年了,有道是成功者身退,方为明智之举。如今全国人民都在思念新王登基,所以请大王传位于太子!”
    楚成王知道今日在劫难逃,便又惶惶恐恐问道:“如果寡人这就让位,但不知还能活命否?”
  潘崇喝道:“一君死!一君立!一国岂能有二君?您怎么越老越糊涂啦!现在死,还能够落下个好名声!我们可以保证,你怎么死的,绝不向外界透露半点信息,绝不让你的英名蒙尘受损!”
  楚成王又问:“我死了,谥号是什么?”
  潘崇说:“灵。你死后,就叫做‘楚灵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得你这位楚灵王!”
  灵,是个半好半不好的字。“德之精明曰灵,乱而不损曰灵。”
  就是说,谥号为灵王、灵帝的人,都是很精明的人,但同时又是把国家搞乱了,却没有垮台的人。比如东汉的汉灵帝,他搞的天下大乱,后来分裂成了三国,但他活着的时候,东汉却并没有灭亡。
  而楚成王却并不是这样,楚国在他手里从几百里升级到上千里,灭国二十多个,比楚武王、楚文王加起来还多,他一生与中原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三位盟主争胜,怎能用一个“灵”字来概括呢?
  所以楚成王不答应。因为他是楚国最成功、最成就之王!
  “如果把寡人称作楚灵王载入史册,寡人将死不瞑目!”
  “嗯,那好吧,就叫做‘成’,成是一个上好的字,仅次于文王、武王,你死后谥号‘楚成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得你这位楚成王!”潘崇说完,就把绳子丢在了大王的脚下,让他自尽。
  楚成王捡起绳子,叹了叹气,又说道:“要寡人死,可以,不过寡人还有最后一个小小的请求。”
  “还有何话,快些说,来送葬的人都等不及了!”
  “寡人刚才已经叫厨子去煮了一盘熊掌,还没煮熟,请稍等片刻,待寡人吃了熊掌后再上路,就算死也做个饱死鬼,虽死无恨!”
  据说熊掌放在锅里没有两三个小时是熬不熟的。
  太子商臣一听,知道楚成王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救兵。商臣就扯着豺狼嗓子叫喊道:“熊掌等不熟啦!您老就留着肚子到天上去吃吧!”
    潘崇厉声喝道:“熊掌难熟,请大王自便,不要等臣们动手!”
  楚成王仰天呼曰:“好斗勃!好斗勃!寡人不听忠言,自取其祸,自取其祸呀!”说完,就把绳子挽在了颈上。
  潘崇命左右之人上前拉拽,须臾,一代枭雄楚成王,就这么两腿一蹬,气绝身亡,活活的给勒死了!这个死法,上了史书的,叫做“绞杀”。他在临死前,想吃点熊掌也没能吃到。
   
  这一年,是公元前626年,冬十月,丁未日。
  太子商臣弑杀了他的父亲楚成王,蹬上了楚王的宝座,这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上台后,一面发讣告通报于天下诸侯,说楚成王国事繁忙,操劳过度,因病抢救无效,不治身亡。一面又派人秘密的追杀他的弟弟熊职,清剿国中的一切嫌疑叛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4. 揭秘:神秘卦象指引了春秋赵氏的崛起

0.jpeg

  话说楚国太子商臣,在他师父潘崇的谋划下,弑父自立,登上了宝座,史称“楚穆王”。
  楚穆王上台后,做了这样几件事:
  首先,为他父亲定了一个评价非常高的谥号:楚成王。
  接着,开始拉拢人心。他父亲不是杀了不可一世的令尹成得臣吗?他就特意提拔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为令尹。
  而他的老师潘崇,当然也是大功臣了,加官进爵,被封为太师,担任着王宫的保卫工作。并且,楚穆王住进王宫的第二天,就把他原来的太子宫殿赏赐给了潘崇。
  自此,潘崇家族在楚国开始得势,兴旺了起来。
  楚穆王的弟弟熊职,在楚国呆不下去了,他就准备逃到晋国去。
  晋国是楚国的最大敌国,只有晋国敢于收容。但是,他还没能跑到,就被斗越椒追上来,杀死在了野外。
  年轻的斗越椒从此开始立功,他是若敖斗氏的后辈族人。

  好了,南方楚国的局势,我们暂且就先只叙述到这里。
  下面,让我们再把视角转移到北方的晋国。
   
  晋国的君主是晋襄公,他听说楚成王被亲儿子用绳索勒死了,心中感慨不已,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首先是高兴,因为强大的对手楚成王总算已经死掉了,再不能对中原构成威胁了。
  其次,多少还是有点惋惜,这个人,风云了半世,到头来竟是这样一种下场。
  一天,晋襄公遇到了年轻的赵盾。
  两人闲谈时,晋襄公问道:“楚成王死的那真是叫惨啊,难道,这是上天开始厌恶楚国了吗?”
  上天已经不再眷顾楚国,言下之意,就是说上天要转向照顾他们晋国了。
  晋国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又打败了一直想控制他们的秦国,现在,楚成王又死掉了,楚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今天下,还有谁,能与晋国争锋呢?
  但是,年仅二十几岁的赵盾却不以为然。
  他不以楚成王之死为喜,而以楚穆王上台为忧。
  赵盾对答道:“历代楚君虽然横暴,但还是可以用礼义来感化教诲。只有这商臣,狼子野心!不知孝为何物,连他的亲生父亲都敢杀,又何况别人呢?臣担心,诸侯之祸,在不久的将来又要开始了。”
   
  赵盾应该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不过此时,他在晋国的朝廷里面,还不是什么高官,他仅仅只是执政官赵衰的长子,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赵老大”(书面语就是“赵孟”)。
  赵老大是一个没怎么吃过苦的人,他一生下来就是个享福的命。
  当年,他爹赵衰,还有狐偃,一起陪着晋文公流亡到北方的狄国,狄人酋长送了两个美女给文公作见面礼,文公就留下小的,把大的送给赵衰做了老婆,她为赵衰生下的儿子,就是这个赵老大赵盾。
  盾这个字,是专门和戈、矛、箭作对的,是保护身体最坚硬最抗打的武器。估计他爹当时被人追着打怕了,所以才叫了这个名。
  晋文公再次流亡的时候,赵盾还不到十岁,没法跟着长征,他就留在了原地。后来赵衰辅佐晋文公返回晋国,功成名就的时候,就把他接了过来,继续享福,成为赵氏家族的掌门人。  
  赵氏家族的祖先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造父。
  造父在周朝初年为周穆王当司机,他用训好的8匹骏马驾车,载着周穆王外出打猎,向西来到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这时国内发生叛乱,造父就以一天一千里的速度赶了回来,平叛立了大功。
  于是,周穆王就把赵城赐给他,他的后人就以赵为姓。但是赵氏的后人一代代都没有什么起色,到了周幽王的时候,赵氏家族就离开了周朝,来到了晋国。在晋国,还是没有什么起色。
  到了赵衰这一代,他想去为晋献公效力,在去之前,就先找人进行了一次非常慎重的占卜。
  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
  当时,晋献公的扩张势头还是非常猛的,跟着他肯定有肉吃。但既然卦象上说了,不吉利,那就还是别去了。
  然后,他又占卜了一卦,去为晋献公的太子效力如何?因为太子是将来的接班人。但占卜的结果,还是不吉利。
  接着,再占卜一卦,去为晋献公的二公子重耳效力如何?这次占卜的结果是:非常吉利。
  又占卜去为三公子夷吾效力,结果又不吉利了。
  这样,他就拿定了主意,去投奔重耳。
  所以,《史记》上这样记载这件神异的事情:“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
  但是,当他刚刚一投奔到重耳的门下,倒霉的事就发生了,晋献公要杀重耳,因此,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天涯去了,这一去就是十九年的悲惨遭遇。
  不过,如果他跟着晋献公,晋献公喜欢杀功臣;跟着太子,太子很快就被废了;跟着三公子,好景也不会长。还真的只有跟着重耳,才能最终成功。所以,在重耳当了国君之后,他就当上了晋国的执政官。

  赵衰光宗耀祖了,他是赵氏家族里第一个有谥号的人。
  他的谥号就是“赵成子”,成功的成,成就的成,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就叫做“成”,和楚成王的谥号一样的。楚成王是楚王家族里最成就的一个,赵衰则是赵氏家族里最成功的一个。
  而赵盾,晋国总理的儿子,这个起点就更高了,虽然还没有尺寸之功,但飞黄腾达也是指日可待。这样,春秋时期的赵氏家族一系,也就从他们父子这两代开始发迹,显赫了起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春秋官二代职场竞争全靠拼爹上岗

0.jpeg

  春秋时期,晋襄公时代是一个多事之秋,老一辈的精英们相继去世了。
  晋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公元前628年去世的。在这前一年,狐偃、魏犨去世了;此后的两年,楚成王也死了;又过了几年,赵衰也死了,秦穆公也死了。
  那一批叱咤风云的人都死了。
  而晋国国内的政坛,也随着老臣们的去世,出现了权力真空。晋襄公需要提拔一些新的干部上岗。

  当时的政治,是一种大家族政治,结构其实比较简单。由国君一族,和分封出的许多大家族,共同统治着这个诸侯国。
  每一家族的族长,都是朝廷里的大臣。这些族长大臣们聚在一起,选出其中最优秀的六人,进入政府的常委班子,所谓六卿。
  这六卿既是政府的领导,也是军队的领导。因为当时文武合一,军政不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当时的军队,分为中、上、下三军,每军各有一个“将”和“佐”(副将)构成,共计六个名额。
  级别大小排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级别最高,为正卿。)
  各大家族的掌门,都想挤进这六卿(常委)之中,也就相互够成了激烈的竞争。
   
  因为先轸、先且居、赵衰等等老臣们已经去世,所以,这次竞争上岗的目标,主要就是位高权重、最肥最美的“中军将”、“中军佐”这两个职位。
  能担任这两个职位的人,就会成为国君晋襄公的左右手。
   
  晋襄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他按照以往的惯例,在德高望重的老臣们中间选择。主要参考依据是:年龄的长幼、地位的高低、家族的名望、功劳的大小,等等,常见常规的方法。
  合适的人选,大概在如下人员范围之中:
  1.梁益耳:梁益耳是晋国的老臣,年纪估计最老。虽然混了一辈子,没啥惊天动地的功劳,但大家会因为相互谦逊,而把他推上前台。
  2.士榖:士榖也是晋国多年的老臣。虽然他没啥特别的功劳,但他的父亲士蒍,却是晋献公早期的重要谋士,曾帮晋献公设计,清理门户,一次性杀掉了所有的贵族公子。
  3.蒯得:蒯得也是在晋国靠年龄熬出来的老臣。
  4.先都:晋国旧臣。他应该是先轸、先克这一族的远亲。
  5.箕郑父:晋国旧臣,晋文公回国后,箕郑父改投在赵衰门下。
  6.荀林父:荀林父的年纪虽然不如上面几位老,但他的家族却是以前的望族。他爷爷是荀息,荀息就是帮助晋献公一石二鸟,既吞虢又灭虞的那个人。他自己则在城濮之战中崭露头角:为晋文公驾车,担任马夫司机,属于有功的人员。
   
  晋襄公经过权衡之后,他准备这样安排:让年纪最老的士榖、梁益耳担任中军职位,让箕郑父、先都担任上军职位。
  按惯例,本来也算合理。在当时合理,即使现在也还合理。
  但突然之间,那个年龄最小最小的先克,猛的跳出来叫道:“不行!他们这些老人,有什么战功啊!如果让他们当大将,恐怕人心不服!”
  先克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如果照这么论资排辈的话,他先克要想进入常委,就也得熬到老的不能动了才行,他等不及了,所以就带头第一个反对,说他们没功劳。
  晋襄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是的,他们是没有功劳,可你也没有功劳啊,大家谁都没有功劳,有功劳的人,这几年都死绝了。不按年龄按功劳怎么排啊?
  先克就又喊叫道:“狐、赵有大功于晋国!狐赵的功劳,不要忘了!”
  狐偃、赵衰的功劳不能忘,其言下之意就是在提醒晋襄公:先轸、先且居的功劳其实也不能忘。他们的后人,你更不能忘!
  我们虽然没有功劳,但我们的老爸,都有着巨大的功劳!
  于是,晋襄公想了想,这样也对。他就改变了主意,提拔了年轻的干部进入中军。
   
  以贾季为中军将、以赵盾为中军佐。
  贾季,就是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小名狐老四。狐偃是先君晋文公的舅舅,狐射姑即是晋文公的表弟。
  狐射姑曾经长征过,陪同晋文公一起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把贾城封给了狐射姑,所以狐射姑就被叫做“贾季”,成为贾氏一族的掌门人,也是后来贾姓的始祖之一。
  赵盾,就是赵衰的儿子,人称赵老大。赵氏一族的掌门人。
  而先克,作为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他就是上军将了。
  自此,狐偃的后人,赵衰的后人,先轸的后人,他们这三大家族掌控了晋国的局势。
  他们这几个后辈晚生,都没有资历,也都没有战功,但都凭着自己老爹老爸的功劳,进入了六卿常委的前三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6. 春秋时期官二代竞选的悲喜人生

0.jpeg

  晋国政局大换血,最有实力的两个家族站在了竞选的角逐场上。
  狐射姑说,我爹是狐偃!
  赵盾说,我爸是赵衰!
  于是,两个官二代,赵盾与狐射姑,都靠着他们老爹的阴功,很容易就得到晋襄公的提拔,当上了晋国的高官。
  狐射姑(又作贾季),虽然能力不行,但他比赵盾更有资历,因为他参加过晋文公重耳的长征,而赵盾却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功绩。
  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狐老四狐射姑胜出,荣任中军将,成为晋国的三军元帅,兼国家执政官。赵老大赵盾则落入下风,出任中军佐,成为狐射姑的副手。
   
  却说狐射姑当上了中军将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风凛凛,好不得意。他登上高坛,号令施令,指挥如意,傍若无人。对那些老前辈们出言不逊,呼来喝去,全不放在眼中。
  他的部下有个军司马,叫做臾骈,见狐射姑如此嚣张,就劝谏他说:“任何一个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才可以无往而不胜。元帅,你还年轻,你应该学会虚心谦让,尊重老同志。当年,楚国刚愎自用的成得臣,就是前车之鉴,不可不戒。”
  狐射姑听了,大怒,喝道:“我为三军元帅,军令从我这里发出,匹夫安敢乱讲话,若有不服者,军法伺候!”
  于是,狐射姑新官上任三把火,来了个罚一儆百。
  他命令左右武士,把臾骈拖下去,扒了衣服,痛打一百鞭!
  臾骈被打的皮开肉绽,哀嚎不已。众人见了,心中害怕,敢怒不敢言,俱有不服之意。
   
  再说士榖、梁益耳等老臣,因为熬了许多年,最终还是没有提拔上去,被这些官二代抢了先机,排名反在他们年轻小辈的后面,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开始,他们都是恨先克的,是先克的大吵大闹,阻碍了他们的晋级。现在,见到狐射姑如此专横,又十分痛恨狐射姑了。
  而雄心勃勃的赵盾,此时虽然没有任何的表现,却也非常懊恼狐射姑。
  凭什么他能在一号位置,而我只能屈居二号?赵盾不甘心,很伤脑筋,下班后,他就匆匆赶回家,关在房里抽烟,一根接一根的猛抽,如果当时有烟的话。得想个什么法子,对付对付这个狐老四。
  总之,狐射姑当了中军将后,大家都对他不满,只有他自个高兴。
   
  不久,大夫阳处父回来了。
  阳处父这个老臣,和谁的关系都好,他是赵衰的门下,曾经被赵衰推荐,做过几天晋襄公的老师。所以,阳处父有心偏向于赵盾。
  晋襄公选拔干部的时候,阳处父因为有事出差到卫国去了,所以他没有参与评选。当他一回来,见是狐射姑做了三军元帅,他就马上跑去直接游说晋襄公。
  阳处父密奏于晋襄公说:“狐射姑这个人不行,不会处理关系,又不得民心,他根本就不是个当大将的料,您错用了他,将来是会出乱子的。”
  晋襄公就问:“你看,谁合适呢?”
  阳处父回答说:“狐射姑和赵盾,这两个小青年我都有过深入的接触,狐射姑是个没脑子的人,当个跑腿的还可以。而赵盾是个有学识有见解的贤能之人,如果要选元帅,只有赵盾才是最合适的。”

  晋襄公觉得有道理,听从了老师阳处父的意见。
  没过几天,晋襄公就搞了一次大阅兵,在阅兵的时候,晋襄公当着所有将领士兵们的面,调整了三军的指挥序列。
  襄公说,狐射姑,你站这边来。狐射姑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站到这边来了。
  襄公又说,赵盾,你站到那上面去。赵盾就马上站到了狐射姑原先站着的地方。
  位置都站好了,晋襄公宣布说:“改命赵盾,为中军元帅,兼执政官!改任狐射姑,为中军佐。”
  就这样,俩人互换了个个儿。赵盾成了一把手,狐射姑降为二把手。
  狐射姑差点给气死了!凭什么呀?凭什么降我的职?但他不敢问,脸色非常的难看。
  这时,晋襄公说道:“狐射姑,前段时间,寡人让赵盾来辅佐你,现在,寡人再让你来辅佐赵盾。你没意见吧?”狐射姑不敢言,唯唯而退。
  下班后,狐射姑还不走,追上去问晋襄公:“臣不知犯了什么罪,要把臣突然撤职?请主公明示,难道是因为臣不如赵盾吗?”
  晋襄公就说:“你没有犯罪啊,寡人也没责怪你,是阳处父对寡人说,你不得民心,难以当大将,所以才让你俩对换了一下。”
   
  知道了真相的狐射姑,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中。
  他也把自己关在房里抽烟,一根接一根的猛抽。得想个什么法子,再升上去,他恨透了这个老不死的阳处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7. 成语“华而不实”出自无名酒店老板之口

0.jpeg

  赵盾升为中军元帅,狐射姑却被降成了副手,这都是因为阳处父的一句话。
  阳处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上一朝革命前辈中的年轻人,也是下一朝晚辈后生中的老年人。夹在了两个空档之间,无所建树。不过,他这个人,为人和善,处世滑稽,倒也不失有趣。
   
  阳处父长的相貌堂堂。
  是个当官的相,别人一看到他,就会猜他肯定是个大官。
  有一天,阳处父到外地出差,住在一个酒店里。酒店的老板姓嬴,他看见阳处父举止得体,气度不凡,十分钦佩,就悄悄地对他妻子说:“你看这个人,一定前途无量,我打算追随他,不愁功名富贵!”
  他老婆问:“你下定决心了吗?”
  嬴老板说:“下定决心了!多少年来,我随时留心,从来也没找到个合意的。今天我看到他,觉得这人很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于是,嬴老板在征得了阳处父的同意后,离别了妻子,拜在他的门下,跟着他走了。
  一路上,阳处父同嬴老板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嬴老板一边走,一边听。刚刚出了城,他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回来了。
  他老婆见他突然折回,就不解的问道:“你开了这么多年的酒店,好不容易才遇到这么大个官,怎么不随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他长得一表人才,官样十足,谁知听了他说话以后,才知道他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他的才学和他的外表差距实在太大了,我怕跟着他去,没有荣华富贵,反而受到灾祸,所以就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嬴老板说。
  这阳处父,在酒店老板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同时也为中国人创造了一个成语出来。
   
  阳处父虽然徒有其表,不过,他也算是个有脑子的人。
  那一年,先轸在崤山打败了秦国的军队,将他们斩尽杀绝后,捕获了秦国的孟明视等三帅。晋襄公一时糊涂,将三帅放了,后来醒悟过来,又派人去追,派去追的人就是阳处父。
  阳处父快马加鞭,追赶到黄河边上时,孟明视等三帅已经跳上了一艘小船,再也不肯上岸了。
  阳处父的追兵赶了过来,大喊道:“秦将军留步!”
  但已经抓不住了,为了骗他们上岸,阳处父急中生智,便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将那条马鞭双手奉上,举过头顶,高喊道:“秦将军!我给你们送马来了,请将军笑纳!”
  可见,阳处父这人有脑筋,并不傻。
   
  后来,晋国又与楚国交战。
  阳处父领兵出征,对手就是楚国的令尹斗勃。两军来到泜水一带,隔着河对峙。
  这时,晋军的粮草快要吃完了,仗已经没法继续往下打,再者,阳处父心里还是有些害怕楚国人的,他就打退堂鼓,准备退兵回去。
  但是,奉命匆匆而来,仗还没打,就退兵回去,这算什么呢?很不划算的,阳处父有着三个方面的顾虑:
  第一,他害怕吃败仗,又怕退兵时楚军乘机进攻,追过来打他;第二,他怕他的部下讥笑他临阵逃跑,留下终身的笑柄;第三,他怕回去后晋襄公批评他,无功而返,浪费粮食。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一举三得的妙计。
  他就派人前去对斗勃说:“你若想和我决战,我就退后一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让你过河布阵,咱们早晚决战;你若不想过河,那你就后退一舍,让我渡河列阵,再做决战。不然这样相持下去,劳师费财,对谁都没有好处。”
  斗勃就准备渡河过来与他决战。部下们说:“晋国人从来都不讲信用,如果我们渡河过去,他们要是乘机偷袭,那我们就亏了,不如叫他们渡河,到我们这边来决战。”
  于是,斗勃就让楚军后退了三十里,等着晋军渡河过来。
  楚军这一退,就正好中了阳处父的计!阳处父马上对他的部下们说:“你们看!你们快看!楚国人害怕我们,不敢与我们决战,已经逃跑啦!我们胜利啦!”
  阳处父一面四处宣扬“楚军逃跑了,我们胜利了”,一面悄悄的撤军,溜之大吉,退兵回国,向晋襄公邀功请赏去了。
  斗勃一等也不来,两等也不见个人影,过了好几天,才发现晋军早就悄悄溜跑了。因此,仗没打起来,斗勃只好带着部队悻悻而归。
  这就是阳处父一举三得的计谋,又不打仗,又立了功。但这还没完。
  阳处父知道楚国令尹斗勃和太子商臣的关系很不好。太子商臣,也就是后来弑君夺位的楚穆王,当时,斗勃看出了商臣的狼子野心,不同意让商臣当太子,所以商臣对斗勃恨之入骨!
  阳处父在退军之后,就派人拧着金银珠宝,来楚国拜见了太子商臣,说:“斗勃是因为接受了晋国阳处父的贿赂,所以才退的兵。”
  于是,太子商臣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楚成王,说斗勃私通敌国!楚成王一听,火冒三丈,不由分说,杀掉了斗勃。
  这样,阳处父不费吹灰之力,就完胜了这场战争。
   
  阳处父这个人,有脑子,有谋略,有相貌,有资历,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但他就是混的不咋的。
  一直熬到老,好不容易在赵衰的推荐下,才终于混了个晋襄公的老师当了几天。晋襄公还是比较尊敬这位老师的。老师说赵盾可以当元帅,狐射姑只能当跑腿的,晋襄公就言听计从,马上把他们两个给换了。
  赵盾当上了中军元帅,可乐坏了。
  狐射姑降了职,就受不了了,一肚子的坏水,本来就没地方发泄,现在有了目标。
  这个“华而不实”的阳处父,圆滑了一辈子,从没吃过亏,最后却因为多嘴,说了这样一句大实话,大直话,也就为他带来了不测之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8. 春秋惨案:两大权臣相互买凶暗杀

0.jpeg

  有人对阳处父说:“您老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干嘛要多嘴呢?狐射姑是狐偃的儿子;赵盾是赵衰的儿子,他们哪个当元帅不一样啊?您在里面一搅和,就不怕得罪人吗?”
  阳处父说:“我这不都是为了国家嘛。”
  别人就说:“以前的时候,狐偃和赵衰,都是互相抢着谦让对方,现在,他们的儿子可没那么客气,您就是为了国家,也不该说出结怨的话呀。”
   
  公元前621年的春天,刚刚三十出头的赵盾,就当上了晋国的三军元帅兼总理执政官。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
  夏天的时候,秦国的老国君秦穆公去世了,高寿而终。
  到了秋天的八月,晋国的晋襄公也病死了,他的寿命不长,在位仅仅只有七年。
  晋襄公在临死之前,把太傅阳处父、上卿赵盾、还有狐射姑等等一班大臣叫到跟前,交代道:“寡人继承父业,未尝挫锐气于外国。今不幸短命,与诸卿长别。太子夷皋年幼,卿等务必尽心辅佐,不要失了晋国霸主的功业!”
  晋襄公只有一个遗愿,立他的儿子为君。说完,两腿一蹬,撒手西去了。
  群臣跪拜在地上,都发誓说:“谨遵君命!”
   
  国不可一日无君。
  第二天一大早,群臣就聚在一起商议,准备按照晋襄公的遗愿,扶立太子夷皋登基,以继大统。
  夷皋的年龄,还不到小学一年级,只有五六岁,那时的人吃奶平均一般要吃到七八岁上。所以,把国家大事寄托在这个蒙童无知的小屁孩身上,似乎不太靠谱。
  执政官赵盾率先发言道:“如今国家多难,西方有秦,北方有狄,南方有楚,我们晋国危机四伏!如果立这小孩为君,恐怕不妥,咱们为了国家着想,还是改立一个年龄大点的吧。”
  群臣听了,面面相觑,莫敢对言。心里都在嘀咕道:“好你个赵盾,你昨天答应晋襄公时,还信誓旦旦,今天就背信弃义,翻脸不认人了!果真是人走茶凉啊,你对的起死去的先君么?”
  但没有人敢说话。
  这时,狐射姑举手表态:“我同意!把这小屁孩废了,换个大的!”
  太傅阳处父也举手表态:“为了国家,我也同意!”
  既然这三个最大的老大都已经发话了,那谁还敢多嘴呢,要换人,你们就换吧,反正是你们说了算。
  狐射姑说:“我看,立公子乐当新国君,比较合适。公子乐的母亲是秦穆公的女儿,地位最高,立他为君,咱们就可以化解以前和秦国的仇恨了。”
  公子乐是辰嬴的儿子。辰嬴就是文嬴,她嫁给晋文公,生下儿子公子乐后,就改称辰嬴了。公子乐是晋襄公的弟弟,现在正在中原的陈国留学。
  大家在改立一个年龄大的当国君这一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但究竟立谁为君,分歧却相当大。
  狐射姑要立晋襄公的小弟弟公子乐当国君,赵盾不同意。赵盾要立晋襄公的大弟弟公子雍当国君。
  公子雍是晋文公早期的一个私生子。晋文公在请求秦穆公出兵,帮他回国夺位的时候,就把公子雍留在了秦国当人质。
  赵盾说:“秦国大,陈国小;秦国近,陈国远,要想真正化解与秦国的仇恨,就必须立公子雍为君!绝不可立公子乐。”
  狐射姑不服气:“公子乐的母亲是辰嬴,秦穆公的女儿,地位最高!非立他不可!”
  赵盾也不服气:“秦国垮了,辰嬴地位就低贱了,一个女人,嫁过两位国君,这就是个淫妇!立他的儿子名不正言不顺,母亲淫荡、儿子又没出息,还有什么威望可言?”
  两个人当场就争了起来,一个要立公子雍,一个要立公子乐。争的不可开交,没有结果,不欢而散。
   
  狐射姑心想,你们赵家和我们狐家,地位是相等的,凭什么你说了算?我不怕你硬!我抢先派人到陈国把公子乐接回来,到那时,生米煮成熟饭,也就由不得你了!
  于是,狐射姑就秘密派出一支人马,去陈国接公子乐。只要公子乐能够抢先回国为君,他狐射姑铁定就是下一朝的大功臣了!
  但是,早有人把狐射姑的行动报告给了赵盾。
  赵盾佯做不知,暗暗买通了一批杀手,埋伏在必经之路上守候。当公子乐屁颠屁颠跑回来准备当国君时,就被赵盾的杀手给杀死了!
  公子乐死了,狐射姑的如意算盘,也就落了空。他失去了翻盘的筹码。
  狐射姑大怒道:“赵老大欺人太甚!”但又没抓到把柄,找不着证据,一怒之下,就迁怒到了阳处父身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怪阳处父这个老不死的!不是阳处父一句话,他赵盾也爬不到老子头上去!
  一冲动,他就想杀了阳处父。
  他把他的弟弟狐鞫居找来,商量说:“赵老大敢杀公子乐,咱们就不能杀了阳处父?想那阳处父家族里也没几个人,不杀了他,祸害无穷!”
  狐鞫居没有做官,是个混混,年轻气盛的,比狐射姑更冲动,更没脑子,他连声大叫道:“杀一个老头子还不简单吗!我今天晚上就宰了他!”
  于是,半夜里,狐鞫居约了几个狐朋狗友,假扮做偷东西的强盗,来到阳处父的家门口,翻墙而入,摸到房中,只见阳处父正点着蜡烛,看完了书,脱了衣服,准备上床睡觉。
  狐鞫居觑准了,抽出刀来,扑上去就是一刀,砍在了肩膀上,阳处父惨叫一声,慌忙逃走,没跑几步,狐鞫居赶了上来,再补上几刀,当场就把他砍死了,倒在血泊中,踏上一只脚,割下脑袋拧走了。

  一时间,晋国高层就连续发生了两起暗杀惨案。
  第一起,赵盾精心密谋,暗杀了很有可能继承君位的公子乐,使狐射姑失了势。第二起,狐射姑奋起反击,暗杀了老太傅阳处父,剪除了赵盾的党羽。
  二人胜负尚未分晓,还得继续往下斗。
  不过,那天夜里,阳处父的几个随从,认出了杀阳处父的人,就是狐鞫居!他们特地赶来向赵盾报案,要求严惩凶手。
  赵盾听了,假装作不信,喝叱道:“阳太傅是被强盗所害,你们怎么凭空无据的诬赖好人?此事已是盖棺定论,再不要乱讲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08: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 读《春秋》:古人如何打黑?

0.jpeg

  太傅阳处父被暗杀之后,凶手一直没有抓到。
  狐射姑以为别人不知道,而赵盾也不想打草惊蛇,就假装做不知道。
  一直等到晋襄公的葬礼结束之后,赵盾才正式展开行动。

  赵盾宣布说,德高望重的老太傅阳处父先生,居然坐在家里,被几个小混混砍死了,我们还有安全感吗?现在有一股黑恶势力,搅的人人自危,个个害怕,不打不行,我们必须从快从重的来一次打黑行动,彻底铲除掉社会上的毒瘤!还大家一个平安。 
  狐射姑心想,爱折腾,你就折腾吧,又没证据,看你能抓谁。
  赵盾就让那天夜里看见阳处父被杀的几个随从带队,去秘密抓捕狐鞫居。抓住后,捆绑了,关在一间小黑屋子里。
  狐射姑几天没看到弟弟狐鞫居,就像失踪了一样,狐射姑开始心惊胆战起来。
  而赵盾这边,正在连夜突击审问狐鞫居:“某月某日,你在哪?在干什么?和哪些人?”
  狐鞫居编着谎言应对。
  “老实交代!抗拒从严!有目击证人看到你杀害了阳老太傅,你招不招?你现在招了,我们算你自首,可以从轻处理。”
  狐鞫居慌忙抵赖,说没有,我没杀过人。
  赵盾就派人去抄狐鞫居的家,结果,这一去收获不小!他们在狐鞫居的家里居然搜出了阳处父的脑袋!狐鞫居这才赖不住了,只好俯首认罪,交代了犯罪经过。
  然后,他们请了个裁缝,用线把阳处父的脑袋缝在了脖子上,用最好的规格把华而不实的阳处父厚葬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狐射姑无能,刺杀阳处父得不偿失,还给狐家戴上了恐怖份子、黑恶势力的帽子,一经媒体抓住爆光,那就再也别想参加什么竞选了。
   
  而赵盾当然是紧紧抓住机会不放,在“狐家杀人案”上大做文章。
  赵盾天天逼着狐鞫居,要他交代,是谁指使安排你去杀人的?幕后的元凶究竟是谁?你不交代,你就是死罪!你现在交代出来,就是立功!不仅免罪,还能升官。
  这狐鞫居倒也扛得住,一口咬定只有自己,与他人无关。无论怎样逼,就是不出卖他哥狐射姑。
  但是,躲在幕后的狐射姑,心虚了,害怕了,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他的心理无法承受这种恐惧,他就匆忙出逃,跑到翟国去寻求庇护。
  翟国,是北方的狄人部落,当年,晋文公出逃的时候,第一站就是流亡到了翟国,那时,狐射姑还非常小,跟着他们长征。如今,狐射姑官场失利,不得不故地重游,再次伤心的来到了翟国。
  但是,现在的翟国已是今非昔比,被鲁国、晋国、卫国合伙给灭掉了。狐射姑连喊倒霉!慌不择路,又辗转来到了潞国。
  潞国很小很小,是狄人的一个分支。流落到这里之后,狐射姑才总算站稳了脚跟。
    《春秋公羊传》上这样记载:晋杀其大夫阳处父,狐射姑出奔狄。狐射姑为何要出奔狄?因为狐射姑杀了阳处父。狐射姑为何要杀阳处父?因为晋襄公说漏了嘴,“君漏言也”,于是,狐射姑怒,刺杀了阳处父,弃官而走。
  这样,晋文公两大功臣之一的狐偃家族,到第二代就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销声敛迹了,总共才享了15年福。
  赵盾通过这次的打黑行动,终于把自己最强劲的政敌给打跑了!从此,赵氏一族,独大于晋国。
   
  狐射姑一跑,晋国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赵盾了。而狐射姑的弟弟狐鞫居留着也没啥用,赵盾就把他杀了,当做黑恶势力的典型,公审公捕公判公决,为晋国人民除了一害!赵盾的民意支持率也就直线上升。
  赵盾说,狐射姑逃跑了,我不想深究,我只是担心他在外面孤苦伶仃的受罪,我心里打不过去。
  于是,赵盾就派遣臾骈出使潞国,将狐射姑的老婆孩子家人以及全部的财产,都送到潞国,交还给了狐射姑。意思很明显,我赵盾念记着手足之情,对得起你,但你也别再想着要回来了,免得碍眼。
  臾骈,就是前段时间被狐射姑扒了衣服痛打一百鞭的那个人。
  走在半路上,臾骈的家丁们都纷纷劝他说,主人!你知道赵元帅为什么偏偏要安排你来押送狐射姑的家人吗?他这是有意给你报仇的机会呀!杀了他们!洗刷你曾经受过的侮辱!
  臾骈说,不可,不可!元帅可能是想重用我了,我若杀了他们,万一元帅恼怒怎么办?乘人之危,不仁;惹人发怒,不智。我绝不干这种事。
  狐射姑的家人、财产,都平安的交给了狐射姑。
  狐射姑打开赵盾写给他的信,信上说:
  “狐兄,我们的父亲,作为先君的重臣,功劳都不小,我们也应该向先辈那样相互礼让才对。你弟弟犯了杀人罪,你跑个什么呢?我之所以要依法处决你的弟弟,那正是为了保你呀,由他担着罪名,就不会追究到你,但你却忍不住,要逃跑,弄的大家都知道是你杀的人,你叫我怎么向国人交代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8 09:55 PM , Processed in 0.0858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