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杂谈] 吴闲云:《博弈三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1) 诸葛亮的错误

    街亭丢失,上回单就局部战争来说,是马谡的决策错误。而从整个大局来讲,则是诸葛亮的错误。诸葛亮的错误一般有两种说法:
    1. 大军没有及时跟进。
    2. 用人不当。
    诸葛亮的大军为什么没有及时跟进?这个原因前面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诸葛亮没有打关中的计划,他的目的只是取关西。如果他想打关中的话,就按魏延说的还简单些,只需费一次力。又何必要舍近求远,先关西再关中,费两次力呢?
    所以,大军没有跟进,是符合主战略的,这没有什么错。错是错在“用人不当”上。诸葛亮不该用马谡这个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马谡?其动机难于猜测,估计还是想提拔这个年轻人的因素多一些,也或许是想建立自己的私党,说不清楚的。不管他是出于何种动机、何种目的,他都必须“得到关西凉州,守住张郃进攻”。这一点不存在矛盾。
    诸葛亮在当前形势下有两个任务:一是平定凉州,一是阻止张郃。这两个问题,孰轻孰重?“阻止张郃”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因为双方争夺的街亭是没有均衡点的。
    1. 能够阻止张郃,就可以确认得到凉州,
    2. 不能阻止张郃,就意味着得不到凉州。
    双方在街亭没有均衡点,也就都没有让步的余地,谁够硬,谁就有条件抢到。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去,就软了,输在了执行力上。
    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关系到整个全盘计划的最终成败。所以,理论上,在最为要害的地方,就必须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才是最优选的方案!比如职位最高的诸葛亮亲自去,或是最厉害的武将魏延去。(赵云当时不在这边。)
    推论:
    1. 假如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还是输了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只押小筹码,就是必输无疑!
    2. 只押上小筹码,万一输了的话,则最重、最大的筹码都被活活憋死在家里了,没有起到作用,从而形成资源浪费。
    怎么算,都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才是占优的。
    魏延的实战经验丰富,比诸葛亮会打仗,他去可能最合适。诸葛亮如果有心提拔栽培马谡的话,让马谡跟着魏延做个副将,马谡兵法与实战相结合,或许很快就能超过王平。这样只会对大家都有好处,诸葛亮、魏延、马谡都将成为受益者。
    魏延当时在干什么呢?被诸葛亮派去攻打一个小县城,只给了他极少的兵,就算打赢了,也可以预见得到:没有多大油水的。这个大将资源就被浪费了。

    诸葛亮后来的表现是悔。怎么叫悔?曾经有过好的选择,却错误的失去了,所以才悔。如果本身没有好的选择,打败了也不会失悔的。丢失街亭的根本原因:诸葛亮的执行力度不够。当马谡遇到张郃的时候,马谡就是个软的。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和马谡失街亭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马谡就算当时是言过其实的人,也不能证明他将来不进步、不变化。哪说得准呢?无论看人看的多准,将来的因素总是不确定的。
    刘备之所以要在那个时候说那番话,不是在说马谡,马谡低微,不值一提,而是在警告诸葛亮!诸葛亮和马谡一个类型的:兵书读的多,用的少。奉劝诸葛亮不要做言过其实的事,要实在。
    后来又恰被刘备言中。所以许多人相信,失街亭,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本事,不能用造成的。这样理解也可以。但从“博弈”的角度来讲,这样理解或许更好:
    失街亭,是因为诸葛亮“没有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造成的。
    也就是说,无论马谡有没有真本事,此时都不该押他。因为此时的马谡还不是最重、最大的筹码。

    街亭丢失后,张郃守住了险要据点。诸葛亮不容易立足,也没有和张郃火拼决战,就主动撤军退回汉中。临走的时候,席卷一空,掳走当地百姓富户一千余家。
    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诸葛亮出现了预算上最倒霉的情况:敌人防守到位,我方没有抢到凉州。而敌人不至于反扑。平。事实上,张郃没有反扑到蜀国来。因为魏国没有反扑蜀国的预算。
    这一战,诸葛亮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因为惊动了魏国,后面无论怎么打,都已谈不上偷袭了。魏国又派出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坐镇关中、关西,对付诸葛亮。诸葛亮就更加莫想得到关西之地了。
    诸葛亮该怎么办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2)六次北伐为何没有成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魏国也不敢进攻蜀国。因为同年的五月,吴国派陆逊率兵大举攻击魏国,魏国早有提防,吃了点小亏,双方作罢。
    诸葛亮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再也难于偷袭了。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诸葛亮再次妙手出奇招,作出惊人之举:连续攻击魏国5次(演义作7次),并且胃口变大了,不再是只要关西凉州,而是关西凉州、关中长安全部都要吃掉!
    这个选择究竟好不好呢?一般说法都是:“劳而无功”、“诸葛亮不行”。
    这种说法不正确。诸葛亮先前没有抢到凉州,而现在居然凉州、长安都想要,那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傻的人也一定知道,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
    但诸葛亮偏偏这样做了,这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魏国最强是甲,吴国其次为乙,蜀国最弱为丙。甲的目标始终是乙,所以不敢老是缠着丙打,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袁术那样的速败现象。因此,
    魏国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吴国。
    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以最低成本防守。
    吴国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魏国。
    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拉拢,使其配合进攻。
    蜀国的优选策略:
    1. 站在吴国这边,配合吴国共同攻击魏国。
    2. 当吴国得势,就故意减轻压力,使魏国有条件攻击吴国。当魏国得势,就有意施加压力,使吴国有条件攻击魏国。
    3. 只有当甲乙双方出现了大规模的火拼消耗,才是丙方蜀国真正的出手时机。
   
    因此,魏国的主力基本上是积聚在关东,以抗东吴。派司马懿防守关中、关西,就是非常明智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一类型的,甚至比诸葛亮还要谨慎,不会瞎打。这样,用上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司马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防守成本。
    东部才是主战场。西部的诸葛亮进攻司马懿,是为了配合吴国皇帝。而司马懿防守诸葛亮则是为了配合魏国皇帝。
    在西部,诸葛强司马弱,无论诸葛亮打司马懿多少次,司马懿都不敢还手,因为司马懿不具备进攻的条件。所以,就算北伐N次也是安全的,不容易亏本。
    于是,诸葛亮反复地攻击司马懿,他什么时候想打就什么时候打。这个行动计划,诸葛亮一直坚持到他去世,也没有改变。为什么?优选策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改变,只有坚决地执行!

    诸葛亮采用这一行动,可以预见的好处及坏处,按大小排序:
    1. 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吴国攻打魏国关东的条件。有可能导致吴魏双方出现大规模火拼消耗的情况。这就是蜀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
    2. 如果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司马懿勒索魏国皇帝的条件,司马懿有充足的理由找皇帝要钱、要粮、要兵,增加防御。有可能导致魏国分裂,形成曹、孙、刘、司马,四国局面。对蜀国也非常有利。
    3.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司马懿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丢失部分地盘,甚至是丢失凉州。(关中长安取不得)。对蜀国也是有利。
    4.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也能消灭一些魏兵,因为进攻方占优总是要多一些。
    5.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劳而无功,退回汉中,不至亏本。无大害。
    诸葛亮如果不采用这一行动,则难于出现上述种种好处。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攻击甲方,他是不卖力的。卖力就不优选策略了。看起来诸葛亮很卖力的、一次又一次的攻击甲方,好象关中、关西都要打,假的!其实是做做样子,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向乙方“鼓吹”,坚定乙方与甲方大火拼的信心!
    看史料:
    1) 228年,出祁山,马稷在街亭被张郃所破,蜀军退还。
    2) 同年底,二次北伐,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粮尽而退。
    3)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夺取了凉州的武都、阴平两个郡。
    4) 230年,四战。魏军企图反客为主,进攻汉中,因阴雨路险而止。
    5) 231年,五战。诸葛亮出祁山攻司马懿,司马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拒不出战。诸葛亮粮尽而退。
    6) 234年,六战。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马懿始终不出。诸葛亮送女人服巾给司马懿,司马懿依然不出。后诸葛亮病死。
    七年打了这么多次,基本上等于没打。每一次都是气势汹汹而来,却又恰到好处的停止了。第五战中,司马懿损失三千多人,这是历次争战中的最大损失,而蜀方几无,好象没有谁牺牲。
    可见,诸葛亮对司马懿,并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像演双簧。
    六次北伐,一直被认为诸葛亮失败了。而认定标准则是“没有消灭魏国”。这不对。因为北伐的最高预期本身就不是“消灭魏国”,也不可能达到这一标准。而只能是“促成吴魏火拼大消耗”或者是“促成魏国分裂”。
    诸葛亮达到了预算中的较高预期:夺取了小半个凉州,杀了张郃等将,分裂了魏国。促使司马懿把魏国皇帝的权利掏走了一半。这些,都是在带打不打的状态下完成的,基本上是支付的最低成本了。
    因此,诸葛亮六次北伐是很成功的。三方都是有损耗的,没有产生受宜者,但是魏国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实力被严重分化削弱了。阿斗后来可以安稳地当30年皇帝,与诸葛亮的这一决策有着巨大的关系。

    而许多同志见诸葛亮打了六七次也没攻破魏国,就说诸葛亮不行。殊不知,此战以“不胜”才是致胜之道,若“胜”,则必速败也!
    该不该进攻魏国,该什么时候真正进攻魏国,取决于“吴魏火拼大消耗”这个条件何时出现,而不是先出手取长安灭魏国!否则,赢不了的!就是打赢了,也是帮孙权赢了!孙权不但不会感激你,还要拔刀相向!
    因为这个条件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出现,所以诸葛亮就一直没有发起真正的进攻。这是非常正确而明智的,是务实的策略,有利于继续往下周旋。不要以为他没拿下长安就不行,拿了才是真的不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3)魏延之死

    《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一见面就要杀掉这个功臣。从开始就埋下伏笔,为后来计杀魏延提供了理由。最后魏延中计,大叫:“谁敢杀我?”被马岱一刀斩了。很精彩,但不真实。

    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造反,即便是小说中的魏延也没有造反。
    赤壁之战后,刘备疏远了诸葛亮,取西川的时候,带的是庞统、魏延。三国志说魏延是以“部曲”身份“随先主入蜀”,部曲,就是奴隶、家丁、私兵。后来杨仪骂魏延“庸奴!复能作恶不?”骂的就是庸奴。
    魏延是刘备的“私有财产”,他只对主人刘备刘禅负责,不对蜀汉国家负责。
    后来魏延屡有战功,被升为将军。刘备得了汉中,需要一个重将镇守,大家都以为必是张飞,张飞也以为非自己莫属。没想到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诸葛亮当政期间,魏延虽有不同意见,但他是下级,还是听诸葛亮的指挥。诸葛亮也从没担心他会造反,只担心他与杨仪不睦,“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魏延经常和杨仪发生冲突,两人势同水火,只要一说话就要吵架,一吵架魏延就拿刀在杨仪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号啕不止。
    诸葛亮一死,魏延、杨仪二人就开始内讧。魏延是诸葛亮的一号战将,杨仪是诸葛亮的秘书。战将与秘书开火,十有八九是在争诸葛亮丞相的位置。
   
    诸葛亮死前只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撤军的时候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不管他的,军队自己撤回去。诸葛亮有没有安排杨仪杀魏延呢?正史上不清楚,估计可能性很小。
    杨仪秘不发丧,派人来揣摩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还在啊,怎能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哪个?叫我为杨仪断后?!
    于是,杨仪就按诸葛亮的部署,自己带着部队撤走了。魏延大怒,便率军抢在杨仪前面回撤。并且放火把桥路都给毁了,(昏招!)。几乎陷杨仪于绝境。
    杨仪上书皇帝说魏延造反了,魏延也上书皇帝说杨仪造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个人告状的信前前后后都报给了阿斗。(正招)。阿斗就派蒋琬率宿卫诸营来看是怎么回事。
    魏延抢先拦在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昏招!)。杨仪令王平抵挡。王平叱曰: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就这样做呢!“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军士知道是魏延不对,就不再卖力,军皆散。
    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杨仪遣马岱追往汉中击杀魏延,(昏招!)。马岱将魏延斩之,把魏延的头提来,交给杨仪,杨仪用脚踩住魏延的头颅,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杀三族,昏招!)。
    奉皇帝之命的蒋琬向北而行,行数十里时,听说魏延已经死了。乃旋。
    也就是说,皇帝阿斗还没有调查清楚谁是谁非,魏延就死了。

    魏延不会造反,因为当时他有三选,按大小排序:
    1. 魏延非常有条件接诸葛亮的班,当下一任丞相。
    2. 魏延投降魏国,可能做个将军。
    3. 魏延造反自立,当个草头王。
    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并且收益最高。估计打死魏延也很难做出后两个选择,因为他以前没有选后两个,现在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就更加不会了。
    因此,说魏延造反,是冤枉了他,只能说魏延是利益博弈中的失败者。这个往日的强者终于被平日的软弱对手击败了。
    杨仪诛杀了魏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应该坐诸葛亮的位置了,叫都尉赵正用《周易》算了一卦,卦象不怎么好,杨仪默然不悦。结果阿斗皇帝把丞相之位废掉了,让蒋琬担任最高职务的尚书令,杨仪被凉在了一边。
    杨仪愤愤不平,说:“丞相死的时候,我若举军投降魏国,哪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令人追悔莫及。”阿斗听说他诽谤,就把他流放边疆。杨仪自杀而死。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魏延、杨仪都输了。其实,他们都是有优选方案的。
    两个平级干部同时竞争同一个岗位,按结果倒推:
    可能1. 只可能有一个人升为丞相,另一人落空。(升者得1)
    可能2. 丞相一职,军政分开,杨仪管政,魏延管军。(各得0.5)
    可能3. 两人都不升,出来第三者担任丞相。(各得0)
    只有这三种情况,最好结果是得1,较好结果是得0.5,最坏也是得0,不会出现负值。如果出现负值,即贬职,则肯定是由别的原因受处分导致的。也就是说,在这一局中,不会有输家。
    如果担心对手上台对自己不利,那是后一局的博弈,当采用后一局的应对策略。在这一局中,如果你不能上台,强求还是不能,反而有害。连这一局都不能过关,还怎么进入下一局呢?(这一局本没有输家,都能轻易过关。)
    诸葛亮死后,究竟谁接班,谁说了算?魏延没有这个决策权,杨仪同样也没有这个决策权。就是诸葛亮活着,也没有这个决策权,最多只有建议权,诸葛亮可以推荐人,最后还是由老板阿斗做出决定!
    因此,魏延、杨仪的优选策略都是以积极争取阿斗才是正招!这样,最坏的结果也是平手:都各执一词,都说不清白,继续扯皮,不容易输掉。
    如果对手对自己确实有威胁,那么,就是采用不正当的暗杀手段也比内讧好的多。总之,不管想达到何种目的,在行为表现上,总是以不超出自己的权利范围为好。
    魏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擅自击杀杨仪,杨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擅自击杀魏延,谁给的权利?就是要杀反贼,那也得由阿斗下命令!否则,输了的是活该,赢了的,皇帝看了障眼睛。
    在没有决策权的时候,内讧多是输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两个家伙都自以为了不起,都放弃优选,都采用非理性的劣选,不但自己成为受害者,也使集体整个蜀国都跟着一起成为受害者。这样的人能当丞相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4)司马懿VS曹爽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作战中,被升为魏国的大将军。魏国的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皇帝曹睿死的时候,传位于太子曹芳,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朝政。升司马懿为太尉,曹爽为大将军。
    这个时候,司马懿的胜利果实开始被剥削,太尉、大将军都是掌兵的,开始二人基本上呈均势,后来,曹爽手下的心腹们设计用皇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不掌兵,实际上就是夺去了他的兵权。
    司马懿只领个虚职,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但他毕竟不是魏延,所以装聋作哑,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此时的局面,曹爽得势。二人的实力悬殊较大。曹爽强,司马懿弱,这是一个简单的双方博弈竞局。
    凡是简单竞局,总是强势方占优。所谓简单,就是变数少,变数越少,强势方越有利。
   
    强势方的应对策略:
    1. 强势方无所谓优选,怎么行动都是占优的。
    2. 强势方既可以选择杀掉对手,也可以选择放掉对手。如果不放心就干脆杀掉。
    3. 如果选择放掉,(不便于杀掉),就必须要能够控制。
    也就是说,强势方始终只做一件事:防止对手反扑。做到了,一切OK!

    弱势方的应对策略:
    1. 弱势方只有两种企图:一是企图保持现状。一是企图反扑获胜。其中只有前者是对手允许的范围,有均衡点。
    2. 企图反扑获胜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先要保持现状。
    3. 弱势方反扑获胜的机会,基本上只有一次(切记!)。成就成了,不成就完蛋了。所以,可以行动的机会极其珍贵。必须要在100%的成功预算下才可以动手,(但还不能保证真的会100%的成功)
    4. 弱势方基本上只能行动一次(切记!),所以,他99%的行为都是在伪装、潜伏、等待。
    也就是说,弱势方表面上始终只做一件事:配合对手控制自己。暗下里始终在做另一件事:等待、寻找胜机出现。
    双方应对都不出错,和。领导者占优,弱势方不灭,现状成定局,天下太平。
    因此,在司马懿对曹爽这一局中,正常情况下,最有可能演变的结果是:司马懿乖乖地顺着曹爽,永远地伪装、潜伏下去,直到去世为止,这样可以保住太傅这个虚职。

    却说曹爽大权在握,寻欢作乐,司马懿从来不说,只推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病了,大喜,但还是有点不放心,就派人打听太傅的病情究竟怎样了。
    曹爽的亲信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到司马懿家去告别,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丫头伺候他吃粥,粥沿着嘴角流下,胸前衣襟满是。李胜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只怕我以后见不到你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总算放心了。

    司马懿年纪大了,有病是很正常的,所以就很便于伪装。不管他是真病假病,只要曹爽防范得益,大家就都会相安无事。
    这样,司马懿只能选择一直伪装下去。这一伪装,就是9年,从61岁熬到70岁,如果后来依然没有胜机出现,司马懿就只能以“伪装到去世”为优选。
    从司马懿的耐心可以看出:
    1. 有机会,当然要夺权。
    2. 如果真的没有机会,那就算了,只领个虚职也可以,不能强求的。
    你一强求就只会淘汰的更快。所以,凡能成大事者,既可以“不甘于平庸”,又可以“甘于平庸”,两者是兼备的。若两者任缺其一,则都是难于成事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5)司马昭弑君夺位

    三国后期,司马懿去世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归于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司马师的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他将皇帝曹芳废掉,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皇帝。
    司马师去世后,由他的弟弟、司马懿的小儿子司马昭接班。
    司马昭上台的时候,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他就完全没有必要像司马懿那样天天装孙子讲客气了。
    皇帝曹髦见司马昭越来越专横,十分气愤,做诗《潜龙》一首: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后,勃然大怒:“什么?你是龙?我们是泥鳅、鳝鱼?”曹髦听了,吓得浑身直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扬长而去。
    司马昭以他父子对魏国有大功为由,反复勒索曹髦,要求封赏,曹髦总是默言无语,最后被逼急了,就说:“那就照你的意思办吧,你想怎样就怎样吧。”
   司马昭从大将军升到相国,升到晋公,一直升到晋王,还不满足。曹髦又赏赐无数珍品宝物,司马昭总是一幅瞧不起的样子,辞谢不受。曹髦心里明白:无论怎样封赏,都不能满足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是希望曹髦把皇帝位禅让给他。

    一日上朝,司马昭当众侮辱曹髦,曹髦回到后宫,愤愤不平,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密谋对策。
    曹髦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尚书王经说,司马昭重权在握,已非一日,你想杀他,可手里没有兵啊,只靠少数人马是对付不了他的,希望慎重考虑。
    曹髦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激动地说:“这种日子,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已经下定决心,就算是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也不一定就死!”
    曹髦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奴仆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杀奔而来。
    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带着数千卫兵过来。曹髦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卫兵们都不敢阻止,也不知该怎么办,便向后退却。
    贾充大喝道:“司马公养你们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手下的成济绰戟在手,问道:“是杀掉?还是捉住?”充曰:“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便挥戟直奔天子辇前,曹髦大喝道:“匹夫安敢无礼乎!”言未讫,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撞出辇来;再一戟,刃从背上透出,死于辇傍。将天子左右都绑了,报知司马昭。
    司马昭见曹髦已死,佯作大惊之状,以头撞辇而哭,令人报知各大臣。又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曹髦的处境其实就是汉献帝的处境,从博弈优选策略的角度讲,曹髦还不如汉献帝。
    汉献帝呆在这个最倒霉的位置上,隐忍待时,反复谋划暗杀大臣案,至少存在30年的翻本机会。尽管一次也没有成功,但最终仍然落得个善终,这还是可以的。
    当然,曹髦不愿意忍辱偷生,选择这种冲动的做法,也就不好评价了。但是,他发动进攻的时机,肯定是有问题的。
    如果精心安排或是等待一个“最佳时机”出现,那么,他碰到的人就可能是司马昭了,而不是贾充。
    当曹髦碰到贾充的时候,那根本就不存在杀掉司马昭的偶然性。若是碰到司马昭本人,运气好的话,那或许还存在杀掉司马昭的偶然性。

    历史的演变,从大的角度看,有一种因果轮回的味道。曹操从汉献帝手里夺得江山,结果,曹操的后代变成了汉献帝。俗语叫作“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弈三国

0.jpg

副标题: 三国中的博弈
作者: 吴闲云
出版年: 2009-5
页数: 212
定价: 28.00元
ISBN: 9787543857223

内容简介  · · · · · ·
《博弈三国》内容为:三国中的博弈,奇就奇在他是“实用博弈”,而非现今茜方的“理论博弈”。理论博弈,都要受到许多假设条件的限制。比如:博弈的双方都是理性人,都在同起跑线上,都用公平的手段竞争这些很难在现实中发生。实用博弈,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和现实情况非常接近。比如,当你走进股市,或是走进商场,你就会发现自己总是个“弱者”,对手总是在使用不公平的手段竞争,这些情况就和三国中的情况是一致的。细细研究三国,就会发现三国的主旋律一直都是围绕“弱者怎样战胜强者”这条主线进展的。一般来说,弱者是很难战胜强者的,但在三国中,偏偏十有八九都是以“弱者胜出”而告终。所以,研究三国,就是研究“实用博弈”最好的教材。

目录  · · · · · ·
第一回 刘关张桃园结义“备羽飞公司”起步
第二回 战黄巾显示力量投官军依附“大猪”
第三回 大将军变革体制失败少壮派清除宦党成功
第四回 矫诏檄文会义师聚点均衡推盟主
第五回 董卓开创蓝海战略盟军陷入囚徒困境
第六回 斗鸡博弈重复上演局外力量改变均衡
第七回 曹操誓报杀父大仇刘备难接烫手山芋
第八回 刘玄德能伸能屈曹孟德先后用计
第九回 辕门射戟退袁术小沛截马毁前情
第十回 “核心能力”失窃典韦吕布丧命
第十一回 刘备后园种菜曹操青梅煮酒
第十二回 枭雄曹操攘内外儿女袁绍拒良机
第十三回 弃下邳关公失计较上土山张辽说罪便
第十四回 三杰古城重聚首二雄官渡再开战
第十五回 十面埋伏程昱逞计苍亭之战袁绍完败
第十六回 袁绍立嗣起内乱郭嘉献计定河北
第十七回 坐荆州景升无远志屯新野玄德添新愁
第十八回 遇元直公司显生气得孑L明玄德上正路
第十九回 新野烧樊城弃刘备逃命刘表亡刘琮降荆州归曹
第二十回 驻江夏刘皇叔暂安心境赴柴桑诸葛亮大话联盟
第二十一回 七星坛诸葛布迷阵三江口周郎放大火
第二十二回 释曹操关羽背黑锅 占荆襄诸葛用兵符
第二十三回 孙权嫁妹巩固同盟刘备叹言疑谮周瑜
第二十四回 曹操终平西凉大患马韩怎比桃园三杰
第二十五回 玄德文火煮青蛙季玉糊涂让益州
第二十六回 西征汉中半途而废南下合淝无功而返
第二十七回 三军狂饮诱蛇出洞二猛巧谋将计就计
第二十八回 黄忠骄敌取胜曹操折股退兵
第二十九回 忘嘱托惹翻东吴蔑风险痛失荆州
第三 十 回 绝退路糜芳反叛人歧途关公归神
第三十一回 拒诤谏囚忠臣先主强东进弃根基失理性蜀军终败北
第三十二回 托孤白帝隆中战略中断出兵东吴司马计划实施
第三十三回 平南蛮诸葛搞军演屯西凉司马被削职
第三十四回 失街亭孔明斩马谡抢战功仲达气曹真
第三十五回 诸葛亮再出祁山 司马懿二气曹真
第三十六回 孔明三屯祁山寨仲达初封大都督
第三十七回 三气曹真司马懿赌赛 四出祁山诸葛亮班师
第三十八回 张郃命丧木门道孔明魂归五丈原
第三十九回 司马懿推病赚曹爽晋武帝绍魏成大统
附录 博弈论基础知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6:06 AM , Processed in 0.1582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