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1|回复: 10

[转贴] 人类在做些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6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在做些什么?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好好想想,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投生为人,活过一段短暂的时光。某一天,我们会撇下人的身体死去。我们由生而死的一生是有限的,最多只能算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那么,我们人类在这短暂的旅程里,到底用自己的生命,做了些什么呢?这问题看起来容易,却难以回答。


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了财富、名声、口碑、仰慕、荣誉与地位而奋斗。


因为达成这些世俗惯常的目标,基本上标志着他们在世间上的成就,所以他们渴求这些。


那些获得了世俗事业的成功,或是继承了财富与名声的人,被“择定”为成功人士,且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们受到多数人的仰慕,因为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为大众们所熟知,并且被世人所接受。


由于他们的目标,与“公众首肯”的世俗社会的目标无异,所以他们延续着,世俗社会里的许多秩序。


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看起来是安全、无忧、可知的。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将他们系缚于渴爱与执着,从而强化现况。


不过,还有另外的一些人,勤勉地致力于止息渴爱与执着。这些人不随众见,逆流而上,不为大众所接受。


有时,他们甚至不被自己的家人所接纳。这个社会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会自愿选择与大众相背而行的生活。


改变,会令到现状受威胁。对那些“被留下”的人来说,他们感觉到,像是遭到了遗弃。


亲眷实在不愿意看到,他们关爱的人有所改变。他们认为,若彼此都在预料之中,这会比较让人安心。


他们情愿希望一切依旧,情愿与周围的人一样,安于现状,随顺大众们的生活。


因此,对于认识水平还局限于,通过感官去知见的普通人来说,认知或是接受他人深远的蜕变,是较为困难的。


这些人认为,他们的朋友或是所关爱的人失去了理性;否则,他们没有理由放弃自己原本熟悉的一切。


这整个过程,令到他们深感惊恐与困惑,不难想象,他们被由此而生起的苦恼所缠扰。


人类伴随着渴爱而生,伴随着渴爱而活,大多数的人,都是伴随着渴爱而死。为此,佛陀说:“渴爱引领着这个世界”。


我们人类以渴爱为核心,计划着我们的渴爱活动和渴爱追求。我们助长着渴爱,守护着渴爱。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会竭尽全力劝阻那些希望止息渴爱的人。若让他们自己尝试做一些止息渴爱的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事实上,渴爱是导致人类产生烦恼与痛苦的源头。


我们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人类在做些什么?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自己反复的思索,希望能找到答案。但正确的答案既非明了,也不易得。


显而易见的,除了谋生,我们在生命当中,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食物、衣服、住房和金钱等,对于人生的安定和福祉来说,固然很重要,但它们本身,并不赋予我们生命以真正的意义或目的。


我强烈地意识到,人类生存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去累积财富或名声;


我们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得到金钱或社会地位,或是为了得到公众的称赞、他人的仰慕、自己名下的学历等等。


理性思惟指示出:生活不仅仅只是这些,应该还有更多、更多。


虽然,我自以为明白这些道理,但当我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我并不真正知道该怎么办,或是需要做些什么?


后来我懂了,当我们终于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才开始知道,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徒然地尝试通过高等教育,去寻求生命的目的与成就。但是,我很快发现到它的局限和界限。


最终,为了寻求自己渴望得到的答案,我转向了一切知的佛陀及他的教导,他的智慧无限且无界。


由此,我才真正地开始明白,我们人类在做些什么,以及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待续)


摘自缅甸勒瓦德尊者的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9: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考虑两个重要的问题:1.我们在做些什么?2.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做什么?这两个问题,是今晚开示所要讨论的主题。


这个开示的内容,主要参考《相应部》、《增支部》、《法句经》和《阿毗达摩藏》的相关部分及其义注。


佛陀所教导之法,是初善、中善和后善的。作为一个出家人,我的义务是竭尽所能传授佛法。


带着这个意向,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人类在做些什么?”我向不同的人提出这个问题,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当然,他们的答案取决于其个人的喜好和憎恶。但总而言之,我所听到的答案,通常是努力获得物质上的成功、社会地位、安全感这一基调之不同变奏。


这一根深蒂固的欲望,决定了他们的生命轨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大多数人想要获得足够的教育或培训,以便丰富及武装自己,从而竞争到好的工作。


通过好的工作,他们希望可以挣到许多金钱,增加财富并提升社会地位。


他们认为,这是在世间获得成功的合乎逻辑的道路;他们相信能够通过世间成就,找到幸福。


和你们一样,我也是个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我非常想弄明白,我们人类在这里做什么;


更进一步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只有当佛陀出现于世间时,这些问题才会有正确的答案。虽然我们的佛陀,在很久以前就入般涅槃了,但他的教导已被保留下来。


先是口口相传,后来以文字形式,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年当中,由一代接一代的佛教出家人,辛苦地传承下来。


幸运的是,佛陀的教导被仔细地记录,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直至今日,它们依然保持着纯净,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


一些佛经通俗易懂,另一些却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比库们可以结合不同的佛经来解说,其作用显然十分重要。


今晚开示的第一篇佛经,是来自于《相应部.有偈品》的《诸天相应》,经文的题目是《渡越瀑流经》。


“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的给孤独园。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个揭德林,来到世尊之处。


天人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对世尊这样说:‘贤友,你是如何渡越瀑流的呢?’


世尊回答:‘朋友,我不停留、不挣扎,渡越了瀑流。’”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巴利义注所提到的,这位天人的态度。


天人心想:‘我知道佛陀已渡过了瀑流,也知道瀑流是什么,但不知道他是如何渡过的。


佛陀只需要告诉我,他是如何渡过瀑流的,我就会立刻明白。”因此,这个天人十分自负。


作为一切知智者,佛陀了知说话的: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对象,适当的地点,以及适当的方式。


他看到了这个天人的我慢。所以,佛陀故意给了他,一个模糊不清、不易理解的回答。


佛陀知道,这个天人的我慢在膨胀,却自以为明智,必须先让他谦恭下来。除非这个天人改变态度,否则,他将无法洞见我的教法。


因此,佛陀故意令其迷惑,以便斩断其我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心,显示了佛陀至深的慈悲。


这个天人听到佛陀的回答,觉得不太自在,但自己又无法理解。于是,他就谦恭下来。


接着,他又问了佛陀另外一个问题:“贤友,那么你是如何不停留、不挣扎,渡越瀑流的呢?”


佛陀回答说:“朋友,当我停留的时候,我下沉;朋友,当我挣扎的时候,我被卷走。朋友,我不停留、不挣扎,渡越了瀑流。”


听到这个回答之后,那位天人洞见了佛陀的意思。在那一刻,他成为一位须陀洹(初果圣者)。


《相应部.有偈品.诸天相应》中的佛经,几乎都很简洁,但天人和梵天人的心智,却十分的敏锐。


所以,他们可以切入其真正的含义,并直接地体证佛法。而我们人类,即使是在阅读研究后,还是很难明白这些经的深层意思。


那些学习过阿毗达摩的人,明白瀑流指的是什么,其他的人,却不能够理解。


刚开始读这篇经文时,我也不太明白。只有在读了义注的解释之后,我才终于理解了它的深刻含义。


但那仍然只是认知层面的理解,而不是直接地体证。清楚经文所说,已经非常不易,直接洞见其意又另当别论。


为了帮助大家明白,我们人类在做什么,以及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我希望和你们分享,这篇佛经的深远意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渡过瀑流的?”这里我们需要理解,瀑流是什么。


《阿毗达摩藏》里提到四种瀑流:欲乐之瀑流、有(生命)之瀑流、邪见之瀑流、无明之瀑流。


上述四种瀑流,将众生卷入生死轮回的汪洋,就好比自然界的大洪水,将人和动物卷入到大海。


我先解释第一个瀑流:欲乐之瀑流。


它是对五种感官欲乐的欲望和贪求:可见之物(色)、可闻之物(声)、可嗅之物(香)、可尝之物(味)、可触之物(触)。


为此,有情众生不得不在欲界里轮回。欲界包括人间、天界、四恶道。


人类不断地追逐欲乐,尝试拥有感官目标。我们无可抵御地被其吸引,总是不断忙于追求可意的色、声、香、味、触。


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欲望,就是渴爱和欲求。人们相信,若没有了这些我们便无法生活。


所以很多人,将满足自己的感官渴望,作为了他们生活的中心目的。


在佛陀时代,以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为首的五个国王,完全沉溺于五种感官欲乐之中。


这时,他们心中浮现出一个问题:“在所有的感官欲乐中,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


有的国王说:“色是最主要的感官欲乐”。有的说:“声是最主要的”。有的说:“气味是最主要的”。有的说:“味道是最主要的”。


而有的说:“触是最主要的”。这五个国王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巴谢那地王说:


“来,朋友们,让我们去见世尊,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世尊怎么回答,我们就如是记住”。


“好的,朋友。”其他的国王回答说。然后,这四位国王在巴谢那地王的带领下,去见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


坐下来之后,巴谢那地王向世尊,讲述了他们的整个争论过程,然后问道:“尊者,那么,哪一种感官欲乐才是最主要的呢”?


“大王,我说这五种感官欲乐中,哪一种是最主要的,这取决于哪一种最可意。同样的色,对某些人来说是可意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是不可意的。


当某一个人,愉悦并完全满足于某些色时,他就不会渴求任何其他的色,即便该色更高等或更殊胜。


对他来说,这些色就是最好的;对他来说,这些色就是不可超越的。”佛陀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了其他四种感官目标。


可以想象,这些国王享受每一种感官欲乐,但他们确实很想知道所有的感官享乐中,哪种是最主要的。


人们不分老少都沉浸在感官欲乐中。为什么人们想拥有财富、名声和地位?这是因为对感官欲乐的渴望。


他们相信有了财富和权力,就可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所有的欲望,也由此得以满足。


从世间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的生死,都被对欲乐的渴求所掌控。


他们被五种感官欲乐之瀑流所困,并在其中下沉。渡越生死轮回,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




第二个瀑流:有之瀑流,这是色界梵天人和无色界梵天人的欲望和贪求,也是对禅那(安止定)的执着,因为禅那可带来梵天界的投生。


在缅甸的帕奥禅林,许多禅修者透过修习入出息念培养专注力。以入出息念培育定力后,他们将可能证得安止定。


定力达到这一层次的禅修者,会体验到专注力不断加深的阶段,即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


依照佛陀所教,有定力者能够如实知见。禅修者修习强有力的安止定至第四禅后,会接受指示修习四界差别,以能够如实知见究竟色法。


当禅修者,能够系统地辨识构成身体的四大界之后,随着专注力的增强,身体会开始发光。


如果持续修习,光(开始常常被体验为灰色)会开始由灰变白,然后变得越来越亮,直到全身看起来如同一大团很亮的光。


到了适当的时候,这个光体会粉碎成极其微小的粒子,这称为“色聚”。


持续地修习,禅修者将可以看到,每一种色聚由八、九或十种色法组成。这些色法,就是构成我们身体的究竟色法。


一旦禅修者,能够辨识内在的四大直至究竟实相之后,他们将继续辨识外在的地、水、火、风这四大。


他们可以看到,外界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对象,都是快速生灭的色聚。


这时,他们就不再看到男人、女人、树木或其他的概念法,而只是看到那些色聚,在快速地生灭。


于是,他们能够如实地知见到色法,一如佛陀所曾经教导过的。


接下来,禅修者继续辨识究竟名法。在这个修习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习,如实知见在一连串心识刹那中,不断生灭的心路过程,


以及在每一个心识刹那中的心,及其相应的心所。这一切的生灭,都发生得十分迅速。


当禅修者,如实知见到究竟名法和色法的快速生灭之后,他们常常会报告说,生命实在是痛苦的。


他们会说:“我们不想再去轮回。”有时,我会问他们,如果他们此生不能够完全灭苦,那么想要投生到哪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禅修者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的快速生灭后,他们会报告生命是痛苦的,他们会说:“我们不想再轮回。”


有时,我会问他们,如果他们此生不能够完全灭苦,那么想要投生到哪里?他们回答说,想要投生到梵天界去。


他们相信,投生到色界做个梵天人,会令他们从许多痛苦中解脱。因为色界梵天人只有眼净色和耳净色,没有鼻净色、舌净色及身净色。


也就是说,他们会从对气味,味道和触觉的欲贪中解脱。相比之下,我们人类对于这些感官欲乐,是何等的饥渴。


有悚惧感的明智的禅修者,应当明白,在我们的身体里具有哪些净色,它们本身就是问题。


假设某个禅修者,已经修习了与初禅相关的五自在,可以随意进入初禅。那么,当他临死时能够进入初禅,他将投生到梵天界的初禅天。


有(生命)之瀑流,是对梵天界生命的执著,它们包括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有之瀑流,也是对于一切禅那的执著。


基于对色界梵天和无色界梵天生命的欲望和贪求,基于对禅那定的执著,有情被有之瀑流所困,并在其中下沉。


渡越生死轮回,对于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


第三种瀑流,是邪见之瀑流。《长部.梵网经》中谈及六十二种邪见,其中,我们首先需要舍弃的是有身见。


由于这种邪见,我们受苦,并且面临堕入四恶道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修行,以去除有身见。


在禅修者能够直接辨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之后,他们接着修习“缘起”,通过这一修习体证因果。


在辨识因果之后,禅修者可以接着修习观禅。在这一阶段,禅修者审查一切内外名色法的三相:无常、苦、无我。


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道智生起。在这一刻,禅修者得以亲见涅槃。


道智的生起,将次第断除烦恼,包括那些自无始以来,就存在于众生内心的贪、嗔、痴、慢、见、怀疑的随眠烦恼。


第一个道智的证得,伴随着入流果(须陀洹果),也就是第一个圣果。禅修者,也将成为初果圣者(须陀洹)。


在证得之时,有身见、疑、戒禁取,这三种烦恼被永久性地断除。初果圣者们,能清晰地如实知见其烦恼的运作。


他们了知,“邪见”是对相信有“我”、“我的”或是“我的我”,这些概念法的粗劣或微细的执取。


他们不再将贪欲,看作是“我的”贪欲,也不再将“嗔恨”,看作是“我的”嗔恨。


再者,他们不会再故意或有意识地,做出可能导致投生四恶道的身语业行为,从而伤害自己。


但是,对于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邪见的瀑流是无法抵抗的。如同预设了程序的机器人,即便我们有最良善的意向不再如此,我们还是继续沉溺于无益的行为。


我们并不真正想要改变,也不明白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令我们在四恶道中无休止地痛苦轮回。


因此,佛陀说地狱是愚人的家,四恶道是有情众生的家。基于邪见,无数有情被邪见之瀑流所困,并在其中下沉。


渡越生死轮回,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种瀑流,是无明之瀑流。无明,是指不了知四圣谛,即:不了知苦,不了知苦之因(集);不了知苦之息灭(涅槃),不了知灭苦之道(八圣道)。


这里的不了知,是指不能亲见到五蕴或名色法(苦谛),不能亲见到缘起法(集谛),不能亲见到无为法的涅槃(灭谛)。


通过修习观禅,辨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可以直接知见到第一圣谛:苦谛。


通过辨识因和果,辨识缘起,可以直接知见到第二圣谛:集谛。


通过证得不生、不死、寂静的无为法涅槃,可以直接知见到第三圣谛:灭谛。


为了直接知见前面三个圣谛,我们必须修习戒学、定学和慧学。第四圣谛,就是修行导至苦灭之道。


佛陀说,从世俗谛的意义上,我们看到的是男人、女人、牛、羊、猫、狗、天人等等。


但是在胜义谛的层面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而只有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


那些能够洞见究竟名色法,而能如实知见的智者们,都赞同佛陀所说的法。他们恭敬正法,他们尊敬僧团,正见照亮着他们的生命。


你可曾探究过,我们为何生为男人或是女人?我们看看周遭的男人、女人、牛、羊、猫、狗、鸡、鸟等等,


为什么我们会投生为人类,而其他的有情,则会投生为牛、羊、狗、鸡或是鸟呢?原因就是无明。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会讲讲某位体证了过去世的因,造成现在世果报的禅修者的修行。


这位禅修者,今世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女性。她在辨识造成此生之因时,她看到自己上一世临死时,所发生的一件善行:她供养水果,给一位清净的比库。


在上一生,她是一个贫穷且未受过教育的乡下女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烦恼与不满。在供养比库时,她发了一个愿:希望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女人。


这件‘供养水果给比库并发愿成为受教育女人’的事之影像,出现在她临死的时刻,有如再次发生一般。


正是这个愿,这个临死时的所缘(目标),带来了她所渴求的今世的结果。我们来分析这个例子,有五种原因引致现在的果。


它们是:一、无明:错知受过教育的城市女人真实存在。二、渴爱:想要成为受过教育的女人的欲望,带来强烈的渴爱。


三、执取:对成为受教育女人的想法紧抓不放,造成强烈的执取。四、善行:供养水果给比库的善思,所造作的行。


五、业:过去世(上一生或是更早的过去世)的行为,在临死时重现,如同再造作一次。佛教术语,称此为业。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明的瀑流,邪见的瀑流和欲乐的瀑流之间的关系。


不了知真相,也就是无明,会导致对欲望的执著生起:在这个女人的例子里,也就是她想要成为受过教育的女人的欲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无明,我们人类会遭遇许多无法预料的危险。为了解释得更清楚些,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


一天,一对夫妻开始穿越沙漠,他们的食物等给养有限。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他们很快就疲惫不堪了。


幸运的是,他们来到了一个村落。悲悯的好心人,给他们提供了已经做好的食物。


那位丈夫饥饿之至,狼吞虎咽,毫无节制。同时,这村民也用该食物,喂他家里的狗。


在穿越沙漠途中倍受折磨的丈夫,看到这个情景之后,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烦恼。


他心里浮起一个念头:“啊,做条狗更好。”带着这个念头,他接着暴吃,直到肠胃极度不适,当场暴死。


他死亡后,立刻投生在某条母狗的胎里,于下一世成为了一条狗。


因为无明,这个男人错知狗,是真实的存在。接着,他的想成为狗的渴爱,被生起。


因为渴爱,他执着做条狗的取,被生起。因为执取,不善行生起。因为不善行,业生起。


因为上述的一切,这个男人投生为一条狗。所以我说:“人类因为不明真相,而遭遇许多无法预料的危险”。


假设在一个窗子很小的小房间里,住着一个囚犯。由于他的生活极其痛苦,当他看到窗外有鸟飞过时,也许会想:“做只鸟更好。”


如果这个业,成为他的临死目标,下一世他会投生为一只鸟。我们因为不了知真相,而执着于好与坏、胜与劣、美与丑。


因为无明,我们渴望生命,不论状况如何,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大多数的人,并不介意他们是投生到人界、欲天界,或者是梵天界。


人类想要生存的欲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我们甚至相信投生到四恶道,都要比不存在好。


欲乐之瀑流、有(生命)之瀑流、邪见之瀑流、无明之瀑流,确实是难以渡越的四种瀑流。


它们彼此制约,也就是说,它们彼此强化,并且相互影响。它们彼此染污,或者说互相支持,这就是四种瀑流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那个天人的时候,佛陀用了“停留”与“挣扎”,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瀑流指的是什么,你们理解佛陀的意思了吗?


“停留”,是指造做导向投生于四恶道的不善业。而“挣扎”,则是指造做导向投生于人、天和梵天界的善业。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来看看大多数人是如何生活的,人们到底在做些什么?


他们大多数的时候,是在造做善行、善业,还是在造做恶行、恶业?是恶行、恶业!对吗?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


人们确实知道“善”和“恶”之间的区别吗?很多人会说,当然了,就是普通人,也都知道善与恶之间的区别。


你们同意吗?也许会同意,或者不同意。现在,让我引用佛陀的话来说明。


一次,有人问佛陀,每一个人都想要快乐,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快乐呢?


佛陀回答说,那是因为嫉妒和悭吝。由于这些烦恼,许多人为自己寻求快乐,却忽略乃至损害他人的利益。


然而,用不适当的方式寻求快乐,只会带来很少的快乐和很多的痛苦。


最糟的是,这些人多半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无法区分“善”与“恶”。


你们也许会不同意,那么我再问几个问题。早上读报、看新闻时,告诉你们些什么?晚上坐下来看电视时,那些节目又教育了你们什么?


这并非针对个人,而是指整个社会。现代社会的媒体,不断地教导我们,如何去滋养贪婪。


媒体轰炸式地、无休止地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我们培育并满足感官欲望时,我们就会找到幸福。


现代媒体还宣传并美化暴力,因为感官满足的追求,常常伴随着暴力。简而言之,报纸和电视的内容充斥着增长贪、嗔、痴的说教。


在社会媒体的强大影响下,许多人已经分不清“善”与“恶”,多数人迷失方向并步入了歧途。


然而,过错真的在于媒体灌输给我们的信息吗?毕竟,它只是提供给人们,他们想要的并且认为是好的东西。


不过,东西是否有益,通常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佛陀在许多经中都指出了这一点。


一次,一个叫答喇补德的著名舞台监督和演员,去拜见佛陀。他对佛陀说,他的老师告诉他,因为演员用虚构的故事让人们欢笑,所以死后会投生为大笑天人。


他请教佛陀对此的看法,佛陀叫他不要问这个问题。但这个舞台监督坚持要问,并问了三次。


于是佛陀告诉他,如果这个业成熟,他将投生到大笑地狱,因为他给人们带来的,是被污染的或称为带着烦恼的快乐,令他们的贪、嗔、痴增长。


佛教带给人类的利益之一,是甄别何者为善与何者为恶的智慧。这种正见,对于我们自身的利益以及他人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只有带着“正见”,我们才能区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才能明白如何正当行道。


听了佛陀的话,故事中的舞台监督答喇补德,随即放弃了演艺生涯,而出家成为佛教比库。他精进禅修,在不久之后,证得了阿拉汉圣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6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生死问题真的是很难解,人生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会给你一千个答案。佛家教我们不执著,“不停留、不挣扎“, 但是怎样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真正做到就很难说明白了。人要穿衣,要吃饭,要和外界打交道,会受外界影响。很多人也想拈花一笑, 但是想要真正出红尘了生死又哪是这么容易的事。所以说佛陀给我们指导,让我们从佛经中寻找方向;儒家给我们安慰,让我们在子曰诗云中感悟为人处事之道。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好像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8 05: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ais 发表于 2012-9-6 05:44 PM
人的生死问题真的是很难解,人生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会给你一千个答案。佛家教我们不执著,“不 ...

给你说两个故事。

在高中备考时,我的数学不好,但后来我学会了反推法,不能正解,我就运用反推,结果高考拿了高分。

在12岁时,我曾一手抓住220伏的电线,在死亡的那几秒,我极其迅速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但更多地是惦念着妈妈,觉得对不起她,她将来会有谁来照顾(父亲已去世多年)。

后来我看了很多临终前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报道,一个共同点是,都后悔没有给家人更多的爱,这与我触电刹那的感受相同。结合数学的反推法,我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就是爱。你可以狭隘地只爱自己的父母,伴侣或子女,你也可以推而广之,爱一切人,因为我们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爱的情感。

反推法也可以运用到爱情上。如果你对自己的爱情很犹疑,那么与他(她)分开,过一段自己的日子,看看是更加地思恋他还是觉得更自由和舒畅,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ais 发表于 2012-9-6 05:44 PM
人的生死问题真的是很难解,人生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会给你一千个答案。佛家教我们不执著,“不 ...

若一个人没有正见,他做事便常常出于无明,去追逐感官欲乐,渴求名誉声望;


乃至耽溺于吃喝玩乐、饮酒赌博等毫无约束的自我放纵行为,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将导致人们造恶,并引起许多的痛苦。


而另一方面,具有正见的人造作善行,比如布施、持戒、培育慈悲、透过禅修净化自心,这将导向快乐。


在《法句经》的第316偈中,佛陀这样说:“不应耻而耻,应耻而不耻,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不应怖见怖,应怖不见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趋恶趣。”


佛陀的这些话,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比如,很多穷人以自己的贫困为耻,而很多富人以自己的财富为傲;


相貌平常的人,羞耻于自己的丑陋;而外貌不俗的人,则自傲于自己的美貌。


然而,金钱和美貌,真的是衡量羞耻与否的标尺吗?当然不是!


无论财富多少或是相貌如何,如果一个人有美德,那就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羞耻;


如果一个人道德低劣,那即便他富若朱子且貌似潘安,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自傲。


明白了这一点,你们应该时刻检视自己的品德,并检视将要做的事情,是善的?还是不善的?


我希望上面解释的可以帮助你们明白,人类并不真正的清楚,善与不善之间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正确的(善),自己不喜欢的,那就是错的(不善)。


但是,善或不善,并不能根据自身的喜欢与否来甄别。对的不会是错的,而错的不会是对的。


有益的就是有益,而无益的就是无益,个人的喜好并不能改变它们。


回到我们在讨论的经文,那个天人问的第二个问题是:“贤友,那么你是如何不停留、不挣扎,渡越瀑流的呢?”


佛陀回答说:“朋友,当我停留的时候,我下沉;朋友,当我挣扎的时候,我被卷走。朋友,我不停留、不挣扎,渡越了瀑流。”


“当我停留的时候,我下沉。”这是说如果造作不善行,他堕入四恶道。


“当我挣扎的时候,我被卷走。”这是说如果造作善行,他仍将再投生为人间、天人或是梵天人。


如此,通过不停留、不挣扎,他渡过了三界轮回的瀑流。


依照佛说,心是纯净的,但因为与不善的心所关联,比如贪、嗔、痴、慢、嫉妒和悭吝,它沾染了烦恼,几乎总是倾向于从事不善行。


在相关联的不善心所里,贪婪,也就是渴爱,引领着这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世界各处都会发生人们上街示威游行,要求得到他们所渴求的。


有些人提出增加薪水,有些人寻求报复,有些人提倡残酷且不同寻常的惩罚,有些人支持死刑或是政治变革,


有些人希望改良教育制度,有些人希望改良医疗制度,有些人甚至争取人工流产的权利。


所有这些要求,都根植于对感官欲乐的饥渴,以及实现个人观点意见的愿望。


很显然,这些要求不可能都会被满足。然而,当人们得不到所想要的,他们就会愤怒,并心怀怨恼,嗔恨在他们心中生起。


相反的,如果所想要的得到了满足,他们则兴高采烈,自鸣得意,贪欲在他们心中生起。


再者,若是其他人成功了,他们常生起嫉妒,嗔心生起。可要是自己成功了,他们会怎么样呢?通常会自大满怀,贪心生起。


从早到晚,一小时又一小时,人们从事无益的身行、语行、意行。我们因此而倍受煎熬,这又有什么好惊讶的呢?


从生到死,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活在贪、嗔、痴、慢、嫉妒和悭吝的家园里,这些家园对我们非常不利。


即便我们居住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我们大多数的人,仍是真正住于贪、嗔、痴、慢、嫉妒和吝啬的家。


这些主要的烦恼,自从出生就伴随着我们,并困扰我们一生。不幸的是,大多数人被它们所掌控,它们确实成为了我们真正的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unSea 发表于 2012-9-8 05:33 AM
给你说两个故事。

在高中备考时,我的数学不好,但后来我学会了反推法,不能正解,我就运用反推,结果 ...

作为一名访客,我们一般不会在某个地方停留多久;很自然的,人们一般都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


同样的道理,人类只是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才暂时来到人间或者天界造访一下;过后,很自然的又要回到自己的家。


那么,众生的家在哪里呢?佛陀说,四恶道是众生的家,地狱是愚人的家。


因此,以贪、嗔、痴、慢、见、疑、嫉妒、吝啬等烦恼作伴,我们迟早都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四恶道。


佛陀曾说:“孝顺父母的人是极少的,而不孝顺父母的人却很多。尊敬年长者的人是极少的,而不尊敬年长者的人却很多。恭敬出家沙门的人是极少的,而不恭敬出家沙门的人却很多。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的人是极少的,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的人却很多。


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盲龟,把头插入汪洋大海一轭上单孔所花的时间,要比堕入地狱的愚人再获人身来得快。


因为地狱并无善行、正行、福行,那里是弱肉强食。地狱中的众生,互相残杀,并以对方为食。”这就是为何人们一旦堕入恶道,便很难再投生为人。


所以,现世的得与失,贫穷或富贵,美丽或丑陋,名利或地位,都无关紧要。为了避免投生四恶道,我们应当多造善业。


当今的社会,很多穷人以贫困为耻,很多富人则以财富为傲;相貌平常的人以丑陋为耻,外貌不俗的人则以美貌为荣。


但是,金钱和美貌真的是衡量羞耻与否的标尺吗?当然不是!无论财富多少或相貌如何,若一个人有美德,那就没有什么值得羞耻的;


如果一个人道德低劣、品质败坏,即使他富若朱子且貌似潘安,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自傲的。




虽然投生至人间或天界,要比投生至饿鬼、阿修罗、畜生、地狱这四恶道好;


但生命总是伴随着衰老、得病、死亡、愁、悲、苦、忧、恼,我们尚未从一切苦中解脱。


即便知道‘人总有一死’,但在生命最后一刻到来时,我们依然害怕死亡、畏惧死亡。我们不想死,所以我们悲伤,我们哀愁,我们迷失。


然而,佛法智慧指出,一切的烦恼与苦,所有的衰老、得病、死亡、愁、悲、苦、忧、恼,都源于我们已经出生,都源自于有(生命)。


‘有’不应被赞叹,所以佛陀说:“诸比库,如同仅点滴的粪便都有恶臭。同样的,我不赞成‘有’,即便只是极短的时间,乃至弹指间的生命。”


因此,当愚人不断赞叹生命美好的同时,他其实是在为自己挖掘不断生死轮回的坟墓。


再扩展一下,当愚人不断赞叹爱情美好的同时,他其实是在为自己挖掘不断幼稚的坟墓。


当愚人不断赞叹婚姻美好的同时,他其实是在为自己挖掘不断痛苦的坟墓。


当愚人不断赞叹家庭美好的同时,他其实是在为自己挖掘不断烦恼的坟墓。


当愚人不断赞叹生活美好的同时,他其实是在为自己挖掘不断欺骗的坟墓。


他在欺骗谁?他在欺骗自己。因为事实上,生活是充满着艰辛与苦难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部.法句经》的义注里说:“对于那些没有正念者而言,四恶道就像是他们永久的家园。”


大家都知道,作为访客,我们不会常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我们自然要回到自己的家。


同样的,只是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才暂时来到人界或天界探访。以烦恼作伴,我们迟早都不得不回到,我们自己真正的家——四恶道。


关于投生到善界还是恶趣的可能性,佛陀曾明确地断言。《相应部.大品》中说:“当时,世尊将少量的土放在指尖上,然后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我放在指尖上的少量泥土更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更多?’


‘世尊,大地的泥土更多。世尊放在指尖上的少量泥土,跟大地相比,微不足道,无法比较,甚至算不上是大地的一小部分。’


‘同样,诸比库,人死后投生为人的有情是极少的,而人死后投生到恶趣的有情却很多。


那是什么原因呢?诸比库,未见四圣谛。哪四个呢?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诸比库,于此,应当修习苦圣谛,应修习苦集圣谛,应修习苦灭圣谛,应修习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过后,佛陀又说:“同样,诸比库,人死后投生为天神的有情是极少的,而人死后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界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天神死后投生为天人或人的有情是极少的,而天神死后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界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在地狱死后投生为人或天神的有情是极少的,而在地狱死后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界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在畜生界死后投生为人或天神的有情是极少的,而在畜生界死后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界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在鬼界死后投生为人或天人的有情是极少的,而在鬼界死后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界的有情却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没有如实地知见四圣谛!”


由于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我们几乎总是活在贪婪、嗔恨、无明、嫉妒和悭吝的家园里。


这就是为什么,有情只有极少数投生为人和天神,而绝大多数会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道。


依照佛陀的教导,“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的有情是极少的,而未能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孝敬父母的有情是极少的,而不孝敬父母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恭敬沙门的有情是极少的,而不恭敬沙门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尊敬族中长者的有情是极少的,而不尊敬族中长者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离杀生的有情是极少的,而未能离杀生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离不与取的有情是极少的,而未能离不与取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离欲邪行的有情是极少的,而未能离欲邪行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离虚妄语和离间语的有情是极少的,而未能离虚妄语和离间语的有情却很多。


同样,诸比库,离粗恶语和杂秽语的有情是极少的,而未能离粗恶语和杂秽语的有情却很多。”


从事善行的人是极其稀少的,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造作不善行。


正如佛陀指出的,那些行善的人,如同他指尖上的土一样少之又少;而那些作恶的人,却如同大地的泥土一样多不胜数。


极少人死后投生为人或天神,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投生到地狱、畜生界和鬼道。


为什么呢?通向四恶道的门,因我们此世所做的不善行而敞开。若我们堕入四恶道之后,会怎样呢?《相应部.单孔轭经》对此作了回答。


在该经中,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有人扔了一个上面有单孔的轭在汪洋大海里,而大海里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


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这只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盲龟,能够把头插入那轭上的单孔里吗?”


“世尊,即便有这种可能,也会是在很久之后。”


“我说,这只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盲龟,把头插入那轭上的单孔,比堕入地狱的愚人再次得到人身更快些。


为什么呢?因为在地狱中并无任何正行、法行、善行和福行,那里是弱肉强食。地狱中的众生互相残杀,并以对方为食。”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堕入四恶道,将很难再投生为人或者天神。


事实上,现在的贫穷或是富裕,美丽或是丑陋,生活水平高或是低,都无关紧要。为了避免投生到地狱、畜生界或是鬼道,一个人需要多做善行。


虽然投生到人道或是天道,比投生到地狱等恶道要好;但生命,总是伴随着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我们尚未从一切苦中解脱。


即便知道‘人总有一死’,但在等待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时,我们依然害怕死亡、畏惧死亡,我们悲伤,我们哀愁,我们迷失。


在此,让我引用《增支部》中的一篇经来进一步说明,经的名字叫做《无畏经》。


佛陀在经中说:“婆罗门,哪一种应死者,怖畏死法、恐惧死亡呢?在此,婆罗门,有人于诸欲未离贪,未离欲,未离爱,未离渴求,未离热恼,未离爱欲。


这时他染上了重病,他如此染上重病之后,心想:‘我所爱之诸欲将舍弃我,我也将舍离我心爱之诸欲。’


他忧愁、疲惫、悲哭、捶胸号泣,他感到困惑与迷乱。婆罗门,这种应死者,怖畏死法、恐惧死亡。”若我们如此死去,又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佛陀接着说:“再者,婆罗门,在此,有人于其身体未离贪,未离欲,未离爱,未离渴求,未离热恼,未离爱欲。


这时他染上了重病,他如此染上重病之后,心想:‘我所爱之身体将舍弃我,我也将舍离我心爱之身体。’


他忧愁、疲惫、悲哭、捶胸号泣,感到困惑迷乱。婆罗门,此应死者怖畏死法,恐惧死亡。”若我们如此死去,又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又有,婆罗门,在此,有人不作善行益事,不准备皈依处,作恶犯罪,作残酷之事。


这时他染上了重病,他如此染上重病之后,心想:‘我不作善行益事,不准备皈依处,作恶犯罪,作残酷之事,我死后只会去如此行事之趣。’


他忧愁、疲惫、悲哭、捶胸号泣,感到困惑迷乱。婆罗门,此应死者怖畏死法,恐惧死亡。


再有,婆罗门,有人对正法有怀疑,有疑惑,尚未树立确信。这时他染上了重病,他如此染上重病之后,心想:‘我对正法有怀疑,有疑惑,尚未树立确信。’


他忧愁、疲惫、悲哭、捶胸号泣,感到困惑迷乱。婆罗门,此应死者怖畏死法,恐惧死亡。婆罗门,此为四种怖畏死法,恐惧死亡之应死者。”


你们觉得,成为这四者之一好么,恐惧死亡,骄傲自满,并对应做之事漫不经心?对此,我们应该深思熟虑。


所有的苦,都源于“有”(生命),“有”不应被赞叹。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诸比库,如同仅点滴的粪便都有臭味。同样的,我不赞成‘有’,即便只是极短的时间,乃至弹指间。”


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下沉”和“被卷走”。我们由于停留,而下沉于四恶道,我们由于挣扎,而一次又一次被卷走,投生为人或是天人。


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在《相应部.渡越瀑流经》中,佛陀回答说:


“朋友,当我停留的时候,我下沉;朋友,当我挣扎的时候,我被卷走。朋友,我不停留、不挣扎,渡越了瀑流。”


“我不停留、不挣扎,渡越了瀑流”是什么意思呢?巴利义注里说,“不停留、不挣扎”是指采取中道,中道即是导向涅槃的八圣道。


听到这里,这个天人成为一位初果圣者(须陀洹)。这个已如实见法的天人对佛陀生起无上的恭敬,他诵出了以下一首偈子:


“长久之后终得见,完全寂静婆罗门;不停留亦不挣扎,渡越世间之爱著。”


我们的释迦菩萨,与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乃至今天的某些人,通过不停留、不挣扎,渡越了瀑流。这些人跟随着八圣道,他们证得了涅槃。


愿我们都能够跟随这个中道,愿我们都能够渡越难渡之瀑流!愿你们都证得究竟涅槃!萨度!萨度!萨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7 01:12 PM , Processed in 0.1188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