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3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孩子们一起来走“没有走的路”
我选择了一首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著名短诗《没有走的路》作为第一节课内容。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这首诗的主题写的,正是在人生道路上做的不可挽回的选择。我先让坐在角落里一直没有说话的迈克尔来读第一段,他读了起来:“两条……呃……路,在……呃……在黄色的,黄色的树林里……呃……在黄色的树林里分叉……”
声音呆板,错字连篇。
“迈克尔,你刚才有些字读错了。”我把他读错的四个词一一写在黑板上,把每个词的正确读音都念了一遍,让大家一起跟着我读。迈克尔并没有跟着我读。他漠然地望着四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忍住了叫他的欲望,把余下的诗“瓜分”给了剩下的三个学生。读完了全诗,我说:“现在有谁能告诉我,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这首诗的难度不小,句式用词都是学生们不熟悉的,诗中又有十几个生词他们不懂,因此我已经准备好了用一连串提问,打算引导他们逐步领会中心思想。可是,布鲁斯很快地举起手来说:“这大概是讲一个人站在分岔路上决定不了走哪条好吧?”
我吃了一惊:“你以前读过这首诗吗?”
“没有啊!”他睁大眼睛,有些纳闷地望着我。
“那谁能告诉我主人公为什么决定不了该走哪条路?”
“信息量不够呗!”梦娜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情说。
“说得详细点,信息量怎么不够?”
“唉,你看嘛,他这句又说他站在分岔口远眺,不就是他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吗?后来这句又说这两条路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是他一走上去就回不来了,就是说选哪条路很重要,他要是随便选一条,万一是他不想挑的那条怎么办呀,所以他得慎重考虑嘛……”梦娜滔滔不绝。
“不错不错不错,”我一迭声地说,想起查德的忠告:“千万别低估你的学生们。”我马上在内心里推翻了我原来精心设计的课程,跳过了一大串提问,决定现在就逐句分析这首诗。
“我现在把这首诗分成四段,你们四个人每人一段,先准备五分钟,然后我们四个人要在黑板上联合完成一幅画,描绘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我又提示说,“仔细阅读这首诗。注意一定要把每句话都弄懂,不光是字面上的意思,还有字里行间暗含的意思。到时候画完了还要向全班讲解你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可千万不要漏掉了什么啊!”
“你有彩色粉笔吗?”梦娜问。
“那当然。”这也是查德的功劳。他在一星期前的会议上告诉我们,学生们特别喜欢彩色粉笔,建议我们在上课之前一人买一盒,在讲课时用。区区几块钱的投资,就能使一堂课增“色”不少。
第一段给了布莱妮。五分钟过后,她胸有成竹地走到教室前面,画了两条分岔的路伸向远方,用黄色的粉笔画了乱糟糟的一大丛树木。对我回眸一笑后,她又接着在分岔处画了一个人,圆圆的脑袋,树杈一样的手臂和腿,在人脑袋上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教室里响起笑声。
布莱妮又在画的左上方画了两个钟,一个指着12点,另一个指着5点。这大概就是指“我长久的站在这里……”那一句诗意了。画完之后,布莱妮转过身来,讲解说:“有一天,一个旅行者在森林里走路,来到这个分岔口,决定不了该走哪条路。他只好在这个地方望呀望呀,怎么也决定不了,过了好长时间。”
她说完就转身要走,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等等,”我叫住了她。“说得还不够详细。我问你,这是什么季节?”
她楞了一下,望着我:“不知道。”
梦娜叫起来:“我知道!是秋天!”
“为什么是秋天?”我问。
“哦,因为树林是黄色的。”布莱妮反应过来了。
“嗯,有道理。是初秋还是晚秋呢?”
梦娜又高高举起手来,站起来急着要回答。我制止了她:“梦娜,给布莱妮一个机会吧。”
梦娜悻悻地坐下。布莱妮已经反应过来:“我想应该是初秋。”
“为什么?”
“因为树上的叶子还没掉完。这里还说这条路在远处就弯进了树丛中看不见了呢,那自然就说明叶子还没有掉光了。”
“不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布莱妮答不上来。“是早上!是早上!”梦娜急着说。“第三段第一句这里不是写着吗?‘那天早上’。”
“那是第三段!不是该我负责的那一段呀!”布莱妮撅着嘴说。
我说:“让你画第一段可不是让你对其他三段都不闻不问呀。你需要把第一段放在诗的整体结构中去考虑。”
其他人大概没想到我会问这么仔细,都纷纷在自己原有的草稿上涂涂改改。
接下来,梦娜和布鲁斯表现得都十分出色,顺利过关。布鲁斯就原诗中对诗中旅行者寥寥几句描写,对他的年龄、性格、甚至长相作了详细分析:“他一定年纪已经不小了,因为他对旅行很有经验,好象已经旅行了很多年,因此,我想他的脸上一定布满了皱纹。因为他长期在野外露营,没有办法去美容。”布鲁斯一边说着,一边往他在黑板上画的大脸上加歪七扭八的条纹。
我忍不住笑起来。“嗯,不错。尽管想象得多了些,也还算合情合理。既然说到长相,就让我问你:你在谈到主人公时一直说‘他’(he),那主人公有没有可能是女的呢?”
布鲁斯没料到我会问这个,呆了一下,脱口而出:“可是他一个人在森林里长途跋涉呀!”
“谁说女孩子就不能够在森林里长途跋涉了?”班上两个小女权主义者马上反唇相讥。
“作者就是男的嘛!他说的‘我’当然也是男的了。”布鲁斯还不肯放弃。
“那可不一定。上个学期我们就读了一个女作家写的关于男人的书!”
布鲁斯没词了,我笑着让他回座位上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