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任大先生

[灵里争战] 基督教简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尊崇殉道主。

  教会出于对殉道士的景仰,也为了激励后来者。遂刻意收集殉道士的遗骨遗物,予以收藏;每年又定下某个日子,以为对死者的纪念。例如士每拿教会便收集了主教坡旅甲的遗骨,将之安放在适宜的地方,视之比黄金宝石还要贵重;他们又每年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纪念坡旅甲的殉道。他们认为,这除了是纪念竞赛得胜的人外,又是为那些将要参与同样竞赛的人,做训练及演习的预备。尊崇殉道士逐渐演变成为日后教会敬礼圣人的传统。无论是天主教抑或东正教,乃至其他古老传统的教会,都有向圣人敬礼的传统。身为更正教徒的我们,当然不会接纳向圣人敬礼的做法,但我们要知道这个传统的历史缘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反驳——语言护教(文字护教)

    在如火如涂的政治逼迫浪潮中,还有一种更历害的逼迫,那是来自文化界的思想上的围攻。犹太和希腊的思想家联成一阵线,对基督徒的信仰问难质疑。他们或打着学术的招牌进行攻击,或以民间的流言蛮语加以污辱,或以社会公众舆论对基督教施以各种压力,又或以一种异端形态出现在教会里。但各方面的攻击反而刺激起基督徒不懈地思索,以最清晰并富创意的思想及意象表达信仰。初期教会的"护教运动"(Apologetic Movement)便这样兴起,其中不少的护教者可算是当时一流的思想家。这些护教的著作大部分是献给皇帝的,他们真正的读者则是当时受过教育的公众。
 

    最初期的护教者有雅典的亚里斯德(Aristides),比尔拿的亚里士图(Aristo of Pella);他们情词恳切地上表于罗马皇帝,陈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并为时下对基督教的误解力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约100—165 A.D.,又译作查士丁)

    游斯丁是由异教归信基督的人,他是2世纪最著名的“护教者”,最早的一位希腊教父。他是一位先驱者和创新者。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作哲学家和殉道士,因为他的一生打上了一名基督教哲学家的烙印。他于公元165年,为了信仰在罗马被斩首殉道,因此他被称为“殉道者游斯丁”。

    游斯丁生于巴勒斯坦,家境良好,从小受希腊化教育。他生活简朴,但也不用为生活担忧,可以使他献身于理智的探讨,成为一名哲学家。在信主之前,曾经想从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中寻求真理。然而有一天,他独自在可能是以弗所的海畔沉思时,由一位老者带他走出了哲学思考的圈子。他也在老者的指点下从圣经中找到的唯一真正可靠和有用的哲学,这种哲学以启示为坚实的基础。于是,他的回应就是诚心诚意地成为基督徒。

    游斯丁的《第一护教辞》是写给罗马皇帝皮雅斯(138—161A.D.)的,目的在清除外间对基督教的偏见和误解。他指出一般人说基督徒是无神论者又不道德,是毫无根据之谈。他力言基督徒的信仰和行为,事实上反映了更高的理性和道德标准。

    他的《第二护教辞》简短而热情,反对的是不公平的政策。他看见清白无辜的人只因承认基督之名即被处死,奋激莫名,写了这封信。

    现存游斯丁的著作中最长的一篇是《与特来弗对话录》。它记述了在以弗所进行的一场辩论。特来弗是个有教养的犹太人,反对基督徒不遵守犹太律法,和崇拜耶稣这个人。辩论进行得很有礼貌,双方互相敬重,但观点极其相左。游斯丁根据双方都相信的圣经经卷发言,这些经卷讲到基督,在基督里已成全了律法。游斯丁的言论对我们研究早期基督徒对圣经的解释极有价值。

    游斯丁面对犹太人与异教徒双方的反对,力陈他所信的道既合乎圣经又合乎理性。游斯丁以后,他的学生达提安(Tatian)继承他的护教工作。与他同时期的有雅典纳哥拉(Athenagoras)及荷玛斯(Hermas)。他们都是初期教会重要的思想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爱任纽(Irenaeus, 约115—202 A.D.,又译作伊里奈乌)

    爱任纽生于小亚细亚,受教于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后成为高卢的里昂的主教。他在小亚细亚的士每拿度过了青年时代,他在那里受到坡旅甲以及其他长老的教诲。从坡旅甲那里,他接受了真正的、纯正的福音,并终生持守。小亚细亚是使徒约翰最后工作的地方。在使徒约翰的影响下,这里涌现出一批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人物,被学者称为小亚细亚派。爱任纽是这个学派的最后一位,同时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他属于希腊教父的行列,是大公教学说体系的主要建造者之一,后于公元202年为主殉道。

    将近2世纪末期,他著书力斥出现在他那个地区的诺斯底异端。爱任纽的强调当时正受到诺斯底主义挑战的基督教基本信仰:世界由一个上帝创造;耶稣基督是创造主的儿子,祂的死是为了拯救人类;他死后肉身复活。爱任纽用历史来证明基督教信仰的正确;主张圣经记有上帝与人一系列的立约,通过这些立约,独一的真神照世上男女所能接受的程度,把他的旨意循序启示给他们。爱任纽发展了基督是全人也是全神的观念,主基督重历亚当这个人的过程,但结果完全不同。因为基督经历过人生的每一阶段,整个人类都能因他的工作而成圣。诺斯底派说他们继承使徒相沿下来的秘密传统。爱任纽为了驳斥这一点,又发展了另一套有关使徒统绪的理论。他说教会保存的是公开和完整的信仰,是由教会的教师从使徒时代传下来的。

    他的著作大多散佚,留存到现在的两大著作是《反异端》(揭发并推翻所谓知识的五部书)和《使徒教导辩证》,这是一本训练手册,证明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旧约的贯彻。爱任纽就这样在多方面发展了基督教的神学。他的神学严格地以圣经和教会的教义为基础,给教会内部提供了一股稳定的积极影响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特土良(Tertullian, 160—220A.D.,又译作德尔图良)

    “拉丁神学之父”特土良是罗马帝国北非的一位拉丁教父(西方),与东方的俄利根一起为第三世纪的基督教二大思想家。

    特土良于主后150年生于非洲省的迦太基,父亲是罗马军队里的一名百夫长。特土良接受的教育是一种自由的希腊罗马式的教育,对历史、哲学、诗学、法律都很熟悉。他早年赴罗马学习法律,然后在那里当律师,颇有名声。他一直过着异教徒的生活,他本人后来忏悔说自己曾经追随异教的习俗,沉浸在世俗的娱乐之中。他大约40岁才归信基督,不久开始著书宣扬基督信仰。特土良是尼西亚会议以前最多产的拉丁教父,他用希腊文写的大量书籍现已散佚,但用拉丁文写的31卷书则仍保存。

    特土良的著作有三大内容:基督教对罗马帝国和社会的态度;维护正统信仰,反对异端;基督信徒的道德行为。他自己极端严谨的道德观使他在主后207年左右参加了孟他努派。此后不久,他又对孟他努派表示不满,以至于建立了他自己的教派,称作“特土良派”。

    特土良的杰作《护教学》(Apologeticum)首先提出宗教自由的要求,继而请求罗马政府尊重基督教,公平地对待基督教。强调迫害基督徒在法律与道德上的荒谬,阐述了基督教应得到社会容忍和接受的道理。

    他另一卷书《灵魂的见证》(On the Testament of the Soul)显然比较哲理化。在其中他极力揭示人心灵对罪孽的体会及其超越提升的渴求。以此为基础,他力证基督教的信仰如何有效地回应人类心灵的渴求。

    他的巨著是长达5卷的《反马吉安论》,为基督教使用旧约进行辩护,又主张上帝的独一性,他既是造物主,又是救赎者。

    特土良在《驳帕克西亚》里发展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特土良才华横溢,文笔流畅,写作风格富于机智,强健有力,遣词用句每每奇峰突起,是当时最伟大的一位作家。他在西方对神学发展的影响,几可与奥古斯丁相媲美。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俄利根(Origen, 185-251A.D.,又译作奥利金)

    俄利根(灵命高深的圣经批判学学者)于主后185年出生于亚历山大一个基督徒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他阅读过各种古典文学作品,对圣经也有深刻领悟。他的父亲是一位归依基督教的希腊人,受父亲影响,他于202或203年信主。他后来出任教师,先教新归主的人,后来教比较高深的学生。俄利根过的是极端禁欲的生活,由于亚历山大主教底米丢的敌视,被迫移居巴勒斯坦的该撒利亚。他在旅行中去过许多地方,并应教会的邀请前去排难解纷,或是在名人聚会中讲演。罗马皇帝德修进行大迫害期间,他身体受伤,254年伤重身死。

    俄利根是早期教会最伟大的学者和著作最丰富的作家,属希腊教父,是亚历山大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护教工作比以前的教父更为出色,也奠下了基督教哲学开展的基础。他不仅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还是灵性高又忠于所信的圣职人员。有人评价他说 “在古代教会中,再没有比他心灵更纯洁,志向更高尚的人了。”在基督教会史上,俄利根的地位非常独特,他的思想整整影响了公元3世纪至4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左右着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神学格局。他始终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无人能够否定他的思想的重要性。用圣徒、罪人、正统派、异端派这样一些概念已不足界定他,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位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无论在罗马帝国西部还是东部,他的神学思想都影响深远。

    俄利根编订了《六种经文合参》,这是初期教会有关圣经论著最伟大的杰作。他认为圣经经文有三曾意义:字面意义、对心灵的道德意义、寓意的或属灵的意义,指的是基督信仰里的奥秘。

    俄利根神学上的主要著作《教义大纲》试图有系统地叙述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上帝、基督、圣灵、创世、灵魂、自由意志、救赎与圣经。

    《对殉道的劝勉》和《祷告》是他讨论基督徒生活的著作。俄利根最著名的辩道著作首推《驳克里索》(Against Celsus)。柏拉图主义者克里索对基督教信仰非常熟悉,但却不是基督徒。他于177年写了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名为《诚实的对话》。他思想敏锐,加上丰富的学识和才智,提出许多论点至今仍被非基督徒所采用。他的著作是异教世界对基督教最具威力的挑战。俄利根对他的答复,是古代世界产生的最敏锐,最有说服力的维护基督教信仰的著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

    经过血的洗礼,教会不但没有衰微,反而因为众多坚定的殉道者和教父的护教大得复兴。一方面因苦难的洗礼,教会被炼净;再者,信徒的信心也在苦难中得以坚固;而且,这种苦难中坚贞不屈的态度也赢得众多百性的尊敬;同时虽有人执笔讨伐基督教的信仰,但因为教父的反驳,基督教的真理得到更好的诠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贰、内忧


    教会在早期的时候,勇敢的面对逼迫,坚定的去迎接苦难而且是交通规则决的得胜了。可是另外一方面,撒但的工作却更加的猖獗,就在教会内部所出现的一些异端的问题。当教会在逼迫底下疲于挣扎的时候,在信仰方面就出现了一个空间,给一些传异端的人有机可乘。

一、极端异端的形态

(一)爱宾尼学说(Ebionism)

    " 爱宾尼"一字乃贫穷之意。按教父特土良的解释,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爱宾尼派,是因为他们对基督的瞭解实在太贫乏了。其实爱宾尼派主要是犹太人的信仰,企图将基督教犹太化。他们强调摩西律法的重要,虽然接纳耶稣为救主,但却不相信他是道成肉身的神,他们相信耶稣是神特别拣选的仆人,因着他的顺服、圣洁,而认他为儿子。因此,耶稣只在身分上是神的儿子,实际上他不过是人罢了。

(二)幻影说(Docetism)

    幻影说与爱宾尼差不多是同时出现。这派相信物质的世界是恶的,因此神不可能以圣洁的本体取了属物质的肉体。所以他们对于道成肉身便有很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道成肉身没有真正发生,基督的肉身只是一个幻影,给人一种幻觉,以为他实实在在的在物质世界中出现,其实世人所见的耶稣基督只是幻影,在十字架上,被钉受苦的不是真正的主耶稣基督,只是幻影而已。在使徒约翰所写的福音书及书信中,也常提及这派学说,并且对他们提出反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诺斯底”是一个希腊字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所以诺斯底主义就是智慧主义。诺斯底主义基本上是东方二元论及神秘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混合体,然后再加上基督教的外衣,诺斯底主义在主后80-150年间成形,最后与教会脱离关系,自成一系。

    诺斯底主义深信灵界与物界的对立,而物质世界是罪恶的。在灵界,自有永有的神不断从他的本体放发出灵体(Aeons),这些灵体与神越接近,它们便越像似神,越有神的性质与能力,但一些与神的本体距离越远的,便越缺乏神的性质与能力。整个灵界便是由这些不同等级的灵体组成。在这灵界中,有一位离神极远的灵体,因为缺乏神所赋予的能力,受不住物质的牵引,因而被吸进物质境界中,以物质创造了宇宙。旧约所描绘的造物主便是这位神性及能力极低微的灵体,绝不是真神本身。而人类乃受造于灵体,本身带有灵的生命,但这生命却被困于物质之内。至高的真神为了拯救人类,便差派一位具有高度神性与能力的灵体,进入物质世界,或人类的灵从物质中解救出来。

    他还提出一种所谓的善恶二元观。就是说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里面,有两股同等的、势均力敌的力量,这两股同等的力量就是代表着善的力量与代表着恶的力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神格唯一论

    “神格唯一”是说上帝、神的位格,只是一个的独一的,没有两种的。此说认为上帝就是上帝,所以上帝只有一位,上帝就只拥有一种的特性,或者一种的位格,就是神的特性、神的位格。因此耶稣就不可能是神,他只是一个人。上帝只不过是把耶稣看为养子,收纳他作为儿子,成为上帝的后嗣。这种说法又称为“嗣子论”。

(五)马吉安主义

    马吉安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原来是一个教会的领袖。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得救是因为上帝爱我们。上帝是爱,那这个上帝并不是好像旧约里所说的那一位严历的主宰。所以基督徒不应该接受旧约的教训,应该把旧约丢掉。

    他不单只是讲,而且他坚决的主张在教会的生活、敬拜里,把旧约完全的铲除。他甚至公布了一个他认为是新约圣经的标准经文,这个所谓的标准经文就称之为“马吉安的正典圣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孟他奴主义(Montanism)

    孟他奴主义大概在主后一百四十年左右兴起,由一位名称为孟他奴(Montanus)的信徒与两位所谓女先知在腓尼基一带发起。在那种逼迫与异端的困扰下,他主张教会信徒必须从神那里得到特殊的能力。他们强调圣灵的能力及先知的讲论,也要求信徒在生活上有圣洁的追求和完全为主摆上的心态。

    在孟他奴主义的气氛下,他们特别强调这几样。其一,就是他们非常强调方言的恩赐,他们认为圣灵如果在你身上做工,圣灵就一定要给你讲方言的恩赐作为一种证明。结果追求方言就成了教会的一种气氛和信徒追求的方向。接着又慢慢演变为追求各种异能的作法,大家都拼命的在祷告、学习、去模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

    另一方面,孟他奴非常强调过圣洁的生活。这本身也是好事,不过在那个时候的气氛下,却成了一种禁欲的生活方式。例如他们认为丧偶再婚,也是犯奸淫,而在逼迫中逃跑,便是罪无可恕,他们滴酒不能沾唇,并且经常禁食。他们热切地等待主的再来,并且相信在他们有生之年,主必再来。

    开始时,孟他奴主义受到一些坚决爱主的信徒的欢迎。可是当这个运动的形态固定下来后,大家就察觉到事情有点不对,这些看到这点的就开始离开,而另外一些赞同孟他奴主义的人就慢慢与其它信徒疏远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团体(极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诺洼天派(Novatian)

    教会在德修为罗马皇帝时,曾对教会展开一次有系统的大逼迫。当时教会中有许多人在生死抉择之时站立不住,为了偷生而成为叛教的人。当迫害过后,不少曾经叛教的人便欲重叩教会大门,要求教会接纳他们悔改归回。教会就应否接纳他们的问题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当时罗马教会有一位长老诺洼天(Novatian,其全盛期约为250年),坚持传统教会的伦理准则,认为凡是犯下谋杀、奸淫及叛教罪的,教会并没有赦免他们的罪的权柄。他不是说此等人失掉了救恩,该永远灭亡;而是说教会没有宣告这些罪可以得赦的权力,只能留待审判的主对他们作出定夺。所以,诺洼天反对重新接纳叛教者。罗马主教哥尼流(Cornelius)则认为,主教有权赦免任何的罪,故坚持接纳叛教者,两人意见不合。最后哥尼流获胜,诺洼天乃宣布脱离大公教会,自立门户。在罗马和迦太基有许多追随诺洼天的信徒,他们被称为诺洼天主义者。直至第四、五世纪,仍有此等追随诺洼天主义的信徒群体,散居于小亚细亚及君士坦丁堡一带的地方。但到了第五世纪后,就逐渐回到大公教会的圈子里面。

    这些极端的思想与行为,一方面给教会一些提醒、刺激,以免失去圣灵的大能而不自知,但另一方面,这却引致教会分裂,因为像孟他奴派的信徒,后来最终脱离大公教会而自成一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异端带来的改革

    为了对应异端的出现,教父们便开始有系统地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表白出来,并且作详尽的解释。如此,产生了三样东西:信经、正典和教会组织。

(一)基本信仰的告白——“使徒信经”的告白

    “信经”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谓“信经”就是“信仰的告白”。为应对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等异端的危机,教会制订了“使徒信经”(Apost1es’Creed),这名称是因信经内容综合了使徒的教导,它并不是使徒所写的。这是教会最早的信经,大约于公元150年出现的,无怪乎今天许多信徒都会背诵。

    今天有资料显示,使徒信经其实是罗马的教会在洗礼接纳信徒时一个信仰内容的问答。后来被其它教会采纳,并形成一个标准的条文告白。

附“使徒信经”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我信主耶稣基督,神独生之子,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 ,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我信圣灵。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
我信身体复活。
我信永生。
阿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新约正典的宣告

    “正典”(Canon),这个词有许多含意,在这里是“书目”的意思。有关正典的问题,早就出现。当时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被毁后,分散于各地。此时他们的信仰生活自然环绕着神的话语,以圣经的话语为中心;于是犹太人于主后90年在镇纳(Jemna)这地方召开一次会议,结果一致决定以希伯来文的圣经为信仰的依归,犹太人中更有认为基督教歪曲真理,是受了希腊文译本的误导。主后130年米利都主教到巴勒斯坦视察后,终于向家教会建议以希伯来文版旧约圣经为教会信仰的依据。

    此后,大概在公元140年,马吉安主义提出“马吉安新约正典”,对当时的正典形成是一个督促。他认为任何与旧约有关的,都应删除。并且他按照自己的准则,定出圣经的正典。不单如此,诺斯底派的人更按自己的信仰写成福音书及其他作品。这样,便令信徒感到非常混淆,确立圣经正典到此再不能拖延的了。于是,不同地区的教会不约而同的确定一些当时教会极看重的文献为信仰的依据,但希奇的是他们并没有召开会议去列出正典的书卷。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正典的形成,不是由一班人随意决定的,而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众教会不约而同的在圣灵的引导下,确立相同的书卷为正典,这就是我们今日所用的新约圣经各卷。

    东方教会终于在367年取得了一致的意见。那年,亚他那修从亚历山大发出的“复活节书信”列出了新约的27卷书。那封信还准许新归信的人读《十二使徒遗训》和黑马的《牧人书》。

    在西方教会,主后393年在非洲希坡举行的大公会议和397年在迦太基举行的大公会议,通过了完整的正典书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会制度的健全——形成长老制、主教制度

    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另一项新发展是在组织方面——教会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由于异端领袖也宣称他们有圣经根据,因此,教会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以解释圣经的意思;权威的执行乃是透过治理教会者,就是“主教”(bishops)。教会从那时起,一直到宗教改革期间止,都是采用主教制。甚至今日仍有一些教会维持这种形态,例如圣公会与循道会。

    教会最初的组织非常简单,只有长老与执事两种职份(“长老”一词源于希腊文 Presbyter)。初期教会所有长老原本地位同等,然而渐渐地,每个教会都需要其中一位长老负起带领之责,他成了长老团的主席,带领崇拜并讲道。长老的另一名称是监督(希腊文为episcopos),“主教”(bishop)之词便由此而来。等到某一长老逐渐成为长老团的领导者,主教的头衔就加给他,于是其他长老的地位渐渐低于这位监督(或主教,),他也在无形中独揽了教会大权。希腊文称独裁为“Monarch,因此在教会中独揽大权的主教便称为“专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初教会是设立在城里,城外仍为异教徒聚居之地,当基督教由城内往城郊传播时,城外的信徒就到城里聚会。城市和四周的郊区合称为教区(diocese),于是城里教会的主教变成了整个教区的主教,而造成所谓的区主教(diocesan bishop)。

     我们无法得知到底教会何时开始有主教,因为主教制的产生是逐渐的,而且各城市有主教制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教会比罗马教会先有专制主教。约于公元110 年,安提阿教会(即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宣道的教会)已经有主教,名叫依格那修,而士每拿也有坡旅甲为主教,他们二位都直接被使徒带领过,属使徒后时期的教父。罗马的第一位主教似乎是安尼克托(Anicetus),他自公元154到165年任罗马主教。到第二世纪中期,可以说所有教会都有了专制主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这是一个逼迫的时代,在风雨凋零的当中,教会仍然继续的生长,而且继续的定型下来。不单只是组织、聚会,甚至是在信仰的内容,以及正典方面都是这样。教会经历了逼迫与异端的困扰仍然没有倒下去,结果就使到她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加的坚强、有力的去面对那个世代的需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国教时期   

时间:312-590A.D (从君士坦丁颁布赦令到大贵格利即位)

壹、罗马帝国的政治变化

一、米兰谕旨的颁布(312A.D )

    当加利流去世后,君士坦丁为了支配罗马帝国,与马克森提(Maxentius)在罗马郊外的莫尔维安(Mulvian)桥展开血战。他在梦中被指示以(χρ)为记号征战就必胜。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时,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释说这记号是“基督”的希腊语头两个字母的组合,所以当以基督的名征战。君士坦丁非常赞同此解,并在士兵的头盔和盾牌上都饰以(χρ)的记号。如此,君士坦丁以基督的名征战,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战胜了马克森提。结果就因着这次行动君士坦丁成功的登上了罗马帝国的皇位。

    在出任皇帝之后,君士坦丁就一直记念着,当日在天空中出现使到他得胜的十字旗号。当时大家都知道,十字记号所代表的就是基督教的信仰。因此就在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就颁发了一道谕令,叫做“米兰谕令”。

    米兰谕令的重点是在罗马帝国里正式宣布愿意容忍接纳基督教,不再以她作为一个逼迫的对象。它并没有使到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由于米兰谕旨的公布,基督教的地位在罗马帝国里得以提升了。原先罗马的徽号“老鹰”也被“十字架”所取代。再者君士坦丁本人对基督教的友好甚至是感激,也提升了基督教在官员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君士坦丁在他统治的年间,继续颁发了其它的谕旨,317年,他将国内钱币上异教徒的雕像逐个除去。319年颁布法令,免收基督教神职人员的赋税。另有成文法给予主教们一种权力,使他可以在自己的教区内作审判工作。异教徒的私人献祭也被禁止。321年,授予教会接受遗产的权利,从此教会作为法人的权利得到承认。另外又将逼迫时没收的财产归还;公布星期日为法定休息日等,这些是对基督教的发展非常有利的。在帝国的赞助下,罗马、耶路撒冷、伯利恒及其它地方纷纷建起大教堂。

    君士坦丁去世后,他的儿子更积极的使基督教成为国教。他们在主后341年下令,禁止异教的祭典,主后346年下令禁止到异教的庙宇参拜,主后352年更下令将参与异教祭典者处死。这样一来,很多心底里依然信奉异教的人便不能不放弃他们的信仰,有些为了利益,便受洗加入教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建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政治、经贸、军事中心,且成为新帝国的首都)

    罗马帝国一向是以罗马城作为政治中心的。君士坦丁在位时,出于军事和政治上的考虑,在罗马以处建立一个新的城堡,把这个城堡扩大成为一个都会,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去命名都会。这就是有名的“君士坦丁堡”,位于今天土耳其与欧洲接壤之处。他甚至把帝国的行政中心,从罗马移到君士坦丁堡去。

    君士坦丁堡建都后,帝国其它的文化、经济方面的活动,就逐渐的转移到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也一样,由于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参加聚会,许多的教会领袖就经常去那儿,甚至聚在那儿,慢慢的君士坦丁堡就形成了教会领导核心。

    这事对教会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在罗马帝国里,由于西方仍然是以罗马为中心,可是在东方却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这个局面形成了教会领导核心的分裂,甚至使得后来东西方教会分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狄奥多西的谕旨(380A.D)

    狄奥多西是继君士坦丁之后的罗马皇帝。他上任后于公元380的公布了一道谕旨。这道谕旨在米兰谕旨的基础上,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罗马帝国人民、值得所有有思想的人、值得所有有智慧的人去接纳的一个信仰。

    它虽然没有明确的说,要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但它作为皇帝的命令方式发布,结果带来许多人不得不成为基督徒的气氛。

    其实在君士坦丁时期,一般的老百姓都会以基督教作为他们的信仰,以得到官方人士的支持。一引起原来对基督教无好感的人也会因国家的政策和皇帝的信仰自然而然的对教会采取一个非常优待的态度。这种气氛结果使得就算没有谕旨出来,基督教也已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了。而再加上这谕旨,基督教在帝国里的地位就更加的稳固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帝国分化

    这段时间的罗马帝国的历史总的来说是按:分治——分立——分裂这样的走向。

    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之后,罗马帝国的势力开始走下坡。当君士坦丁堡建好后,帝国的政治中心从罗马转移到君士坦丁堡去了,罗马帝国对于帝国的西边、西方的一些省份的统治也比较松懈下来。而且这时期在罗马帝国之外的一些部落民族,他们因着粮食的短缺,纷纷的跑到罗马帝国里来。在国力强盛时,罗马帝国会费很大的兵力去抗衡这些民族的入侵。但在国力衰微之时,皇帝却不得不采取另外的方式来挽救整个帝国。

    当时一些帝国的皇帝,开始采取一个所谓分治的原则。意即,如果我是皇帝,那我就选一个我信任的助手,类似于今天总统制的国家里的副总统的样子。皇帝委任他们,差不多把半个帝国交给他们,在那分管的一半帝国里,副手可以全权负责其中的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事。只是在一些牵涉到全国性的事务上,副手才需要请示皇帝。这种分治可以说是相当有效的。因一些副皇帝要求自己有高效率的工作表现,希望将来能继任皇帝,因而帝国也较稳定。

    不过分治也有一个负面的影响,不是帝国在运作上,逐渐形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其中明显的差异如语言,当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之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很自然的就继续使用希腊文作为官方语言,希腊语本来也就是整个帝国的通用语言。可是在西罗马,罗马城一直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而罗马地方的语言并不是希腊文而是拉丁文。因此当西罗马帝国的行政慢慢的独立起来之后,语言上就变成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的情况,而在这并用的情况里面,地方语言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结果到后来拉丁文成为了罗马帝国里西边的官方语言。这样的结果是东西两边的运作就被迫变得越来越独立了。

    到了公元400年左右,罗马帝国就正式的分家了。公元410年,哥特人从北而下,如入无人之境,最后攻入罗马城,六天六夜大事屠杀、劫掠、破坏并焚烧罗马城。消息传出,整个罗马帝国的人都震惊不已,看为世界末日的征兆。当时在伯利恒忙于写以西结书注释的教父耶柔米(Jerome, 347-420 A.D.)听到此项消息,焦虑得不能继续工作,他相信敌基督将会出现,他悲戚的说:"世界恐怕快要毁灭了。这伟大的城都,罗马帝国的首都,竟付诸一炬……谁会料到,一度征服世界的罗马帝国的基石,竟会如此衰亡……。"他又写道:“全世界正冲向毁灭,帝国首府,荣耀之城,惨被巨火吞灭,神圣教会沦为灰烬,神的圣徒被捉拿、苦待、杀戮!”从耶柔米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是多么的震惊。然而,这只是开始。

    455年,汪达尔人在侵占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后,又越过地中海攻入罗马,成为第二批掠夺罗马的蛮族。同时,匈奴人与日尔曼人的战斗受挫,就转而进攻罗马城,幸有教皇利奥一世出面求情,总算保全了罗马城。

    不久,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意大利、北非、西班牙,现时的德国与法国境,几乎完全陷入蛮族手中。那些蛮夷人四出抢掠、屠杀,弄得民不聊生,而在君士坦丁的罗马皇帝也无力照顾他们。

    476 年,西罗马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在蛮族雇佣军将军奥多亚克的命令下正式向元老院声明退位后,元老院派出一个使团赴东罗马朝廷,把帝徽送给当政皇帝。西罗马帝国崩溃了。然而,基督的教会却仍坚立在罗马的废墟中,许多蛮族接受了基督的信仰,并且尊敬罗马主教,因为当罗马皇帝不能保护该城时,是罗马的主教挽救了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6 11:50 AM , Processed in 0.03562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