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8|回复: 58

[灵里争战] 德国路德马丁的改教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六世纪初期,欧洲的政治、经济及学术思想均力图思变,此一变动诚然酝酿改教运动生发的契机:而圣经权威的日益提高,与回归新约初期召会生活的渴望,于此时更是推波助澜,使欧洲徧处之改教运动风起云涌。路德马丁更力破当代宗教社会之无稽迷信,回归圣经纯正信仰,带给信徒及召会深远的冲击与影响力。

路德马丁生平简述

Martin Luther.jpg

路德马丁(Martin Luther,1483至1546年)生于德意志萨克森(Saxony)的艾斯勒本(Eisleben)。父亲原为一名矿工。路德年轻时看见乡民对宗教的迷信,使他印象深刻。路德曾在麦丁堡(Magdeburg)共同弟兄会的学校求学,后被送往埃森纳(Eisenach)修习高级拉丁文。1502年,路德从尔弗特(Erfurt)大学毕业,原本打算照着父亲的意思继续攻读法律,却因一连串突发的事件,改变了他的方向。1505年,他在行近史托顿轩(Stotternheim)时,险些被闪电击中,他在危急之余向父亲的守护圣人安妮(St. Anne)发愿,只要大难不死,就愿意成为一名修士。两周后,在父亲严厉的反对下,路德加入了当时修院团体中最严谨清贫的奥古斯丁修道会。然而孩童时代的迷信,加上对炼狱的恐惧,路德的修道生活一直挣扎在苦修与赎罪之中,盼望得到神的赦免。1510至1511年间,路德探访罗马,企图从这个宗教中心得着真正的平安,然而神职人员的奢华与腐败,让他更加失望。他返回德国后,在恩师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的介绍下,前往威登堡(Wittenberg)大学任教,并继续攻读神学博士。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8-1 14:55 编辑

改教经过

威登堡教堂.jpg    路德钉95条于威登堡教堂.jpg

1512至1516年间,路德开始讲授诗篇、罗马书、加拉太书等圣经书卷。一日,他在房间研读罗马书,神的话突然向他发出亮光:“义人必因信得生”(罗一18,和合本)。路德自述:“从此,我觉得自己获得新生,…整本圣经以全新的面貌向我展开,我浏览圣经,到处都有类似的话语。”路德发现,人的得救并非倚靠行为,乃是借着信神的话,并信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路德观点的来源,除了出自圣经本身外,也受到共同弟兄会和恩师施道比次的影响。他们的著作及教导,使路德从对神律法的在外恐惧,转到对其恩典的主观经历,而发展出了“唯靠圣经” (sola scriptura)、“唯靠信心”(sola fide)这两个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

路德在威登堡选侯智者腓德烈(Frederick the Wise)的保护下,长期于此定居、讲学。1517年,路德与天主教的冲突爆发。为了反对帖次勒(Tetzel)在威登堡贩卖赎罪劵敛财的无耻行径,路德将《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邀请各界在赎罪卷的买卖、教皇赦罪的权柄、以及教会的宝库等三个议题上,进行公开的辩论。。此举因着印刷术的便利,震撼了整个欧洲,教皇的权威与教会的财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1518年,路德与红衣主教迦耶探(Cajetan)在奥格斯堡(Augsburg)进行会谈;次年,路德与厄克(Johann Eck)在来比锡(Leipzig)进行辩论;路德一再拒绝让步,只不断重申圣经的权威。1520年,路德积极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以及上百本的德文小册。这些小册在欧洲受到广泛欢迎,激起了教皇的愤怒。教皇下诏要路德于六十日之内悔改,路德却将这分诏令公开烧燬。隔年一月,教廷正式颁谕,开除路德马丁的教籍。路德与天主教至此正式决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8-1 15:02 编辑

1521年,在教皇的催促下,新皇查理五世在沃木斯召开会议(Diet of Worms),要求路德出席说明。路德在皇帝和议会的面前重申圣经的权威。他说,“除非是圣经或真理说服我 — 我不接纳教皇和议会的权威,因为他们常常自相矛盾 — 我的良心是神话语的俘虏。我不能,也不会改变任何信念。…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路德在返家的途中,被朋友以假绑架的方式掳走,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里。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月,皇帝立即宣布路德是冥顽不灵的异端分子,下令抓拿并禁止其刊物的发行。

路德在瓦特堡健康不佳,将所有精力投注于写作上。九个月内,他写下了十二本书,并将整本新约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圣经对德国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在威登堡那里,路德的消失使得改革运动陷入了混乱。1521年,路德的同事迦勒斯大(Andreas Carlstadt)在城堡中举行圣餐,将告解和神父装束废除,把饼和酒分给平信徒,并领导政府没收教会财产,攻击会堂中的图像。同年底,慈韦考(Zwickau)的先知们来到威登堡,传讲末日信息,使情势更加混乱。1522年,路德在威登堡政府的邀请下,回来主持大局。因着路德的复出,迦勒斯大遭罢黜而离开,路德再度成为改革运动的领导核心。其同事墨兰顿(Philip Melanchthon),为一优秀的人文主义学者,始终忠于路德的改革,后成了其得力助手,承继了路德的改革精神。


瓦特堡内路德翻译圣经处.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德及其改革之争议

尽管路德马丁为主使用,结束了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期。然而他的为人和其改革运动一样有其缺陷,且留下争议。路德马丁曾形容自己“粗野、狂暴、激烈、好战”,他晚年在威登堡时,秉性不稳,喜欢攻击别人,常徘徊于谦虚与勇猛之间。路德虽提出“因信称义”、“唯靠圣经”这两大宗教改革的柱石,但他也曾为“圣母马利亚颂”作注,称马利亚为基督之母,并承认圣母和圣人代祷的功效。

在路德与慈运理的圣餐之争上,也见出其刚愎、不认输的性格。据说路德与慈运理会面时,慈运理要与路德握手,路德却不肯伸手相握。在双方无法就圣餐意义达成共识时,路德拒绝协调,在桌上留下了“这是我的身体”这处经文后,便愤而离席。使得改革宗的圣餐仪式,并未完全脱离罗马天主教的影响。此外,在逼迫重浸派信徒的事上,路德也与向来敌对的天主教联手。当时有句通俗的谚语说,“那些要受浸的,就让他们浸死”。结果许多重浸派领袖都被投入河中惨遭浸毙。

1540年,向来支持路德,并为其协调与慈运理圣餐之争的黑森亲王腓力(Phillip of Hesse)重婚,引起德国改教风波。此事遭到公开反对,然而路德却因其与腓力的私交,私下赞成他的重婚之举。由此可见,神所使用的仆人,亦有其人性的软弱。尽管神总是越过人的软弱来使用人,但这些个人的难处,至终却成了工作上的难处,也成了神在其身上继续往前的限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千年教会历史巡礼 - 改教运动在各地的发展与成形(一)德国地区改教后的发展

德国地区改教后的发展

施派尔会议与奥格斯堡会议


在沃木斯会议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颁布谕令,判定路德马丁为异端,并取缔其一切著作。但因外战频仍,此谕令一直没有彻底执行。德国南部诸王公效忠于帝国和天主教,北部王公们却支持路德。在改教人士与王侯们的力促下,第一次施派尔会议(Diet of Speyer)于主后1526年召开,决定在正式的大公会议召开前,王侯们可以自行决定信仰方式,并以信用向神和皇帝负责,因而暂时冻结了处分路德的沃木斯谕令。

1529年,施派尔会议二度召开,在查理五世的支持下,支持天主教的王侯们坚决贯彻沃木斯谕令,并拟将改革派的区域天主教化。路德派人士对此提出严正抗议,抗议宗(Protestant,或译为更正教)一辞即由此而来。


1530年,查理五世在击退犯境的鄂图曼土耳其大军后,重新审视帝国内的宗教问题,于奥格斯堡召开会议(Diet of Augsburg),邀请天主教与路德派双方在会议中陈明信仰。由于不法的身分所限,路德委派了墨兰顿代表出席。墨兰顿在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不仅为宗教改革的重要文献,也成了日后路德派的标准信仰声明。罗马天主教方面则立即发表了《反驳书》驳斥其说法,并要求查理五世予以取缔。谈判乃再告破裂。

支持路德的王侯唯恐查理五世以军事行动进行镇压,于1531年二月组织“施马加登防卫联盟”(Schmalkaldic League)。此时鄂图曼大军再度犯境,双方休战结盟,共禦外敌。日后虽又召开几次协商会议,却始终徒劳无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8-1 17:58 编辑

二千年教会历史巡礼 - 改教运动在各地的发展与成形(一)德国地区改教后的发展

德国地区改教后的发展

施派尔会议与奥格斯堡会议


在沃木斯会议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颁布谕令,判定路德马丁为异端,并取缔其一切著作。但因外战频仍,此谕令一直没有彻底执行。德国南部诸王公效忠于帝国和天主教,北部王公们却支持路德。在改教人士与王侯们的力促下,第一次施派尔会议(Diet of Speyer)于主后1526年召开,决定在正式的大公会议召开前,王侯们可以自行决定信仰方式,并以信用向神和皇帝负责,因而暂时冻结了处分路德的沃木斯谕令。

1529年,施派尔会议二度召开,在查理五世的支持下,支持天主教的王侯们坚决贯彻沃木斯谕令,并拟将改革派的区域天主教化。路德派人士对此提出严正抗议,抗议宗(Protestant,或译为更正教)一辞即由此而来。

1530年,查理五世在击退犯境的鄂图曼土耳其大军后,重新审视帝国内的宗教问题,于奥格斯堡召开会议(Diet of Augsburg),邀请天主教与路德派双方在会议中陈明信仰。由于不法的身分所限,路德委派了墨兰顿代表出席。墨兰顿在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不仅为宗教改革的重要文献,也成了日后路德派的标准信仰声明。罗马天主教方面则立即发表了《反驳书》驳斥其说法,并要求查理五世予以取缔。谈判乃再告破裂。

墨兰顿.jpg

支持路德的王侯唯恐查理五世以军事行动进行镇压,于1531年二月组织“施马加登防卫联盟”(Schmalkaldic League)。此时鄂图曼大军再度犯境,双方休战结盟,共禦外敌。日后虽又召开几次协商会议,却始终徒劳无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期其他改革者

第二次施派尔会议结束之后,黑森(Hessen)亲王腓力(Landgraf Philip)为整合日耳曼与瑞士地区的改教势力,遂邀请路德、慈运理、以及其他多位改革者于马尔堡(Marburg)协商。然因圣餐教义观点之分歧,至终无法达成黑森亲王的合一目标。

当时出席者还有兰伯特(Francois Lambert),为黑森亲王好友,在法国、德国、瑞士一带进行改革,曾草拟一分教会改革蓝图,主张教会应由会众自治,避免政治势力的介入,却因路德的介入而告吹。路德认为,当时的改革派正与天主教对峙,亟需贵族支持,谈民意言之过早。为笼络贵族势力,路德倾向由政权来决定教会的圣职、圣礼事宜。

同时期有一位改革者,即不同流于罗马天主教,又不附从路德派或重浸派,就是西利西亚(Silesia)的贵族士文斐尔(Kaspar von Schwenckfeld,1489至1561年)。士文斐尔热爱研读圣经,认为“整本圣经的总合,就是基督”,并建议在遇到疑难经文时,要“以连同上下文一起研究,以经解经”。在教会方面,他主张以新约初期的教会为模型,教会应是在各地出现,以基督为元首,让圣灵掌权,活出基督身体的实际。对于受浸,他清楚“信而受浸”乃一体之两面,必须一致;但是他也没有加入重浸派。

因着士文斐尔在圣餐的教义上与路德的观点有分歧,加上其根据圣经所建立的教会日益兴旺,引起了路德派和当局的抨击与迫害,使他四处流浪三十年之久。他所建立的团体不敢承认是教会,恐怕因此被归类为某派,失去服事更多爱主之信徒的机会。他们也暂停施浸和擘饼,祈求并等候圣灵的浇灌,使教会能合一;至于他们的职责,就是领人归主,以真理和生命供应有心者,盼望将来的荣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革命

农民宣誓效忠联盟图.jpg

中世纪的农民,因长期饱受贵族与教会剥削,经常抗议与作乱。路德的改教,支持者大多是农民,不少人是借以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要求废弃压迫农民的政治与宗教制度。路德的神学强调信心与自由,更被农民借用作社会运动的基础。1524年六月,由于德国南部公侯逼迫路德派,导致农民陆续起来暴动;翌年更蔓延至瑞士就德国各地,低阶人士闻风而从者三十万。接着革命团体出版《十二条款》(Twelve Articles of the Peasantry),以路德“信徒皆祭司”的观点为由,要求免除劳役和什一税,进行政治改革;又以路德痛斥修道主义为借口而洗劫修院,充公财物。

农民暴动的领导人闵次尔,原为神父,经路德的劝导与援助成为福音传道人,颇受路德器重。但他的思想喜趋极端,渐与路德牴触,终成为反对路德者。他认为路德推翻教皇权威,以圣经为权威,不过走了一半,他却要再走一半,就是纵无圣经之助,人亦可直接从神接受圣灵,借异梦或异象得到“内心之道”(Inner Word)和“内心之光”(Inner Light),而获得启示;同时借着受圣灵浇灌,加入被预定的团体,从世界分别出来。他引用启示录说,可用武力消除不信者,建立神权统治,将神的国度带到地上。这种神秘的属灵主义,便这样开始在更正教中产生影响,并且鼓动农民,使暴动更增加浓厚的宗教色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德起初对农民表示同情,他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祖父、先祖们都是真正的农民”,并以自己的出身为荣。在暴动初期,他写了《和平的谏言:对斯华比亚十二条款的答覆》,称农民为“亲爱的弟兄”和“朋友”,责备不合理的领主;但他也坚称,基督徒没有权利诉诸自然权力(natural right)而得到公义,劝诫农民该尊重政府。但农民却回应以更严重的暴乱,越趋残虐,以致杀人放火,无所不用其极。

由于信仰主张不同,加上对于改革见解的歧异,路德的怒气在闵次尔于慕哈森(Mulhausen)率人奉神的名屠杀镇压者,并威胁到威登堡时爆发。震惊之余,路德立即写下《反对农民的集体抢掠与屠杀》,列举农民抢夺、杀人、并假借福音之名行事等三大罪状,应当严惩,各王侯亦应尽所能制止暴乱。

王侯们根据路德的“劝告”大施屠戮,估计有十万农民遭戮,重伤者不计其数,闵次尔亦被斩杀。路德在得知贵族的凶残,十分痛心,认为是自己“击杀了这一切农民,…他们的血要归到我头上”。

农民革命犹如一场梦魇,使路德与农民间产生极大的隔阂。本来农民是路德改教的忠实支持者,农民们也认为路德会了解、同情、并帮助他们;然而路德所关切的并非物质、社会方面的革新,而是宗教、神学上的改良。路德认为,社会总是腐败的,从来不能拯救人,也不会因着有一个好的社会就会使人变得更好;所以基督在世上,最终受到的是苦难;人要得救的方法,就是从社会中被拯救出来。农民革命的结果,使路德与农民从此相互失去了信心。

由于暴动期间,农民以自由、平等为口号进行暴乱,使福音受到扭曲,路德就引用罗马十四章及提前二章神圣权力的教训,企图借俗世权威之手,建立一个和平、有序的社会,俾有利于福音的宣传。而各王侯政权也利用路德的言论,加强中央集权。

农民革命后,德国地区,北部属路德派,南部归天主教。贵族或地主阶级,惟恐再度有暴乱,情愿王侯加强中央权力,并支持路德,促成德国国教的成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内部的改革


耶稣会教堂.jpg

早在路德改教前,天主教内部便出现了许多振兴零性的声音,如《效法基督》的作者肯培多马(Thomas Kempis),如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斯(Erasmus)等,主张回到圣经及早期教父的教训。在路德钉上九十五条的同年,“圣爱会”(Oratory of Divine Love)在罗马成立,以后许多强调互助、善行的组织和修会纷纷成立,巡迴的修士在城乡里推动奋兴,阅读祷告和灵修作品,无意批判教义,只盼望在生命方面带来复兴。

这段时期成立的修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为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创办人罗耀拉(Ignatius Loyola),原为西班牙军人,1521年因重伤退役。康复期间阅读有关耶稣生平及早期圣徒书籍,深受感动,乃立誓成为耶稣精兵,严守纪律,顺从基督。以后他一路求学、旅行、著作,于1528年入巴黎大学进修神学。稀奇的是,在同一时期,喀尔文亦就读该校,但无迹象显示两人相遇过,日后两人也走了不同的方向。1533年,喀尔文参与改教运动;1534年,罗耀拉和室友方济及五位伙伴共同起誓,要过贫穷、慈惠、宣教的生活,并完全效忠教皇。1540年,教皇同意耶稣会正式成立,由罗耀拉制定并修改规例。

耶稣会有三项主要任务:对抗新教、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推动宣教工作。对于耶稣会教士,神在地上的国度集中于罗马教会,以教皇为代表,所有离开教廷组织或教义者皆为异端。他们在义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迅速扩展,并在宗教裁判所的支持下,四处攻击更正教徒,又将天主教传播到美洲、非洲、亚洲等地。明朝来华的利玛窦、汤若望等即为耶稣会的传教士。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会神学生跪祷.jpg

因着更正派的威胁,天主教中下层教士及学术界,兴起召开大公会议研拟改革的呼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即位后,亟思改革教会。起初他希望借路德达到目的,但路德太过激进。1521年教皇利奥十世突然亡故,在查理五世的压力下,教廷选出曾担任他导师的哈得良(Hadrian)继任。哈得良相当虔诚,也曾参与许多改革活动,包括圣经研究、神职教育、改进讲道方式等;继任后他规划了一连串裁员、节流的改革措施,同时天天主持弥撒。但他轻看了路德的改教,以致在位二十个月,便心力交瘁而死。他的墓碑上写着:“他一生最大的不幸是被选立为教皇”。

保罗三世于1534年就任教皇。在世俗的压力下,他采取了具体改革的方向与作为,严厉对付教士的不良素行,同意耶稣会的成立,又任命几位杰出的致力改革人士为枢机。为了抗衡反对的枢机们,他催促查理五世及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协助他召开大公会议;终于在1545年开始了天特大会(Council of Trent)。会议长达十八年,一共召开25次,为天主教历史上的重要转捩点,影响了往后四百年天主教的组织与教义。会议中详细讨论引起争论的教义,并拒绝一切更正派观点,重申传统与教皇的权威,反对圣餐“变质论”以外的一切立场,强调圣礼的功效,重现肯定炼狱与善功的观念。会议并决定以《武加大》译本圣经作为天主教的标准译本,宣布罗马天主教是圣经的诠译者。

天特会议不仅确定了天主教的教义,也针对神职人员的纪律进行改革,许多教廷弊政逐一扫除,为中世纪后的罗马天主教稍微带来一丝振兴的气象。但是由于改教人士的缺席,同时教会的本质不但为改,反而更高举、肯定其错误的体系,所以又被称为“反改教运动”(Counter-Reformation)。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德宗的形成

路德鉴于天主教的压迫,与俗世政权妥协,采取授与圣职仪式。1536年十二月,路德苦心构思出一篇信经,于翌年二月被批准,名为施马加登条款(Schmalkald Articles)。

路德去世后,跟从着在神学观点上出现了分歧。路德的助手墨兰顿性情温和,一面主张与罗马天主教和解,另一面又有几分欣赏喀尔文派的教义。为了与天主教妥协,墨兰顿与德国主教草拟一分《来比锡临时和约》,约中坚持路德派的基本教义,却同时保留天主教的部分传统。这引起一些忠于路德的信徒十分不满,称墨兰顿与其跟随着为“腓力派”(墨兰顿全名为腓力墨兰顿),称自己方为“正统路德宗”。

双方一直争执到奥格斯堡五十周年后,1577年的《协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才暂时止息,获得多数路德派的认同。然与奥格斯堡信条相比,协和信条不仅僵化、缺乏活力,且极富经院哲学意味;而信义宗高等神学亦由此发轫。1622年,耶拿大学的格哈德(Johann Gerhard)发表了《神学大全》,为路德派(信义宗)典型的经院哲学派全理性神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德宗的发展

“施马加登”同盟成立时,不仅包括德国北部,亦有南部一些大城加入。以后查理五世与法国和鄂图曼开战,无暇干涉路德宗的发展;慈运理等人战死,更使德国南部转而支持路德宗。按1546年的统计,似乎德国地区有十分之九属路德宗;超过三分之二的奥地利人为其教徒。包括波希米亚、摩尔维亚、波兰大部分皆属更正教,亦散播往周围诸国。

但此刻路德宗亦遭遇最艰苦的时期。查理五世于1544年法国订立和平条约,双方同意在境内扫除更正教;隔年十月又与鄂图曼订立停战协定;十二月天特会议召开,路德宗决定不派代表,使皇帝和教皇得到武力攻击的口实。1546年二月十八日凌晨,路德病逝于出生地,葬于威登堡教堂的讲坛右侧。不久教皇发动“十字军”,凡加入者皆获大赦,又以赀财援助查理五世。翌年“施马加登”同盟大败,萨克森选侯腓德烈及黑森亲王腓力皆被囚,改教运动的熊熊圣火几成死灰。

由于教皇和查理五世之间的纠结,各自为政,互相忌惮对方势力,以致成为水火。1552年,查理五世再度与鄂图曼、法国交战;新任萨克森公爵阵前倒戈,威胁查理五世缔结和平条约,规定恢复1545年的宗教情势。三年后,奥格斯堡会议召开,路德宗的改教运动获得天主教承认,确立“谁的地区,谁的宗教”,各王公得择一信仰,少数意见离异者可移居他处;但却排除了慈运理、喀尔文派、和其他所谓过激主义,且不包括尼德兰地区(今荷兰)和德国境内的天主教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战争

十六世纪的欧洲,因着宗教版图的重整,爆发了多次的战争。归其原因,主要是一开始天主教即采取诉诸武力的方式镇压,以巩固其政权;这迫使改革者揭竿而抗之。在奥格斯堡和平条约后,天主教随即将矛头指向其他更正派,无论是当时最强大的西班牙、仍属天主教信仰的法国、欲恢复天主教信仰的英国,皆在其辖区掀起大规模的逼迫;如西班牙统治下的荷兰,有数以万计的人成为“宗教裁判所”的受害者,英国的玛丽女王也获得“血腥玛丽”的称号。

这些争战最后几乎都是更正教获胜。如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为得王位,由更正派信仰改为天主教,却颁布《南特诏书》(Edict of Nantes)容许宗教自由,并给与更正派政治权利。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继任英王,对宗教采取温和政策。1581年,荷兰共和国向西班牙宣布独立,喀尔文派成为官方宗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如此,并未结束宗教纷争。在日耳曼地区,天主教及喀尔文派皆不满意奥格斯堡的协定。耶稣会要求取回落入更正派手中的产业;日渐强大的喀尔文派不满自己仍被视为违法宗教;加上世俗王侯间的政治恩怨,最后终于引发了一场看似无关紧要且无意义的大战,即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战争”。

战争分为四个阶段,从波希米亚、摩尔维亚(今捷克)延至奥地利,扩及欧洲大部分地区,牵连甚广,摧残极烈。就中欧地区而言,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举目所见田野荒芜,工商摧毁殆尽,凄凉之景持续近一世纪。战火结束于1648年签订的西发里亚和约(Peach of Westphalia),厘定国土边界,重申“谁的地区,谁的宗教”原则,把更正各派包括在内,并且王侯不得改变其信仰,天主教不得干涉各邦的宗教事务。于是更正教得以与天主教分庭抗礼,获得日耳曼地区的支持;双方在那地的地理界限,迄今亦无太大变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千年教会历史巡礼-改教运动在各地的发展与成形(三)北欧地区的改教运动、十七世纪的敬虔运动


北欧地区的改教运动



丹麦、挪威、瑞典于1397年签约,成立联合王国,主由丹麦管辖;路德改教时,丹麦国王也想凭自己的权威,建立归他管辖的教会体系。所以在瑞典,他借口护卫天主教,扑灭瑞典爱国政党,导致1521年瑞典独立成功,并于1523年十一月拒绝批准教廷主教的选举,拒缴教会税,与天主教决裂,加入更正教;1531年选出第一位更正派的大主教。对于挪威,丹麦王赞助改教运动,却又处处干涉,终于1523年遭流放。

被选继任之丹麦王,被选条件为必须维护贵族权,并禁止更正教“传播异端”。他巧妙的挑起贵族嫉妒有势力的大主教,并渴望自己能得到一些天主教的产业,来支持自己的改教政策。一般平民因厌恶天主教的恶例,如滥卖赎罪劵等,也赞成国王的措施。1527年,国王下令主教职位应由国王委任,承认信义宗与天主教地位相同。1532年,丹麦获准加入施马加登同盟,正式接受信义宗的信仰。

挪威因与丹麦联合,受其影响,接受信义宗信仰。辖管的冰岛,由于两位主教当中一位的继子受教于路德,返乡后于1540年继任主教,立即发起改教运动,刊行冰岛文的新约圣经译本。1554年,冰岛定信义宗为国教。

瑞典改教源于两位曾在威登堡大学受教的学者,返国后大力倡导信义宗。1521年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古斯塔夫(Gustavus Vasa)曾受教于二人,当选国王后经济困难,乃借改教运动没收天主教财产,削弱大主教的权势。1526年出版瑞典文的新约圣经译本。翌年国会决议,国王是瑞典教会最高领袖,接受信义宗信仰。此运动迅即传入芬兰,于是整个北欧成为信义宗的天下。

在三十年战争中,最初丹麦参与更正教派。1629年更正派大败,天主教颁布归还谕,强迫全欧洲回复到天主教制度中。1630年瑞典王“北方雄狮”阿道夫古斯塔夫(Gustavus Adolphus)为免瑞典沦为天主教下一个目标,先一步为保卫更正教率军登陆德国地区,隔年大败天主教同盟军,长驱直入莱茵河。又次年,与天主教名将华伦斯坦(Wallenstein)会战于来比锡附近的卢茨(Lutzen),因浓雾与部队主力隔离,力战而死,但是更正教却获大胜。

法国此时虽信奉天主教,眼见哈布士堡王朝(Habsburg)势力不断膨胀,先经援瑞典,后派兵参战,至终和瑞典同为战胜国。瑞典国势骤强,使波罗的海成为其内湖。更正教经此一战,终于完全确立了其宗教版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世纪的敬虔运动

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地区正式成为更正教的区域,但是教会也逐渐形成国教,脱不开政府的干涉与安排;神职人员形同公职,造成灵性上的普遍低落。此外,路德重视个人与神的主观经历,逐渐被墨兰顿条理式的信仰所取代,发展成经院哲学般的信义宗主义;名义上根据圣经,实际上却是一种刻板、僵化的教理解释。因此不过短短一百年,信义会就从原先注重与神相交的主观信心中,再度落入了死沉的道理与仪式。只要谨守洗礼,领受圣礼,遵守规章,定时礼拜、听道,就称得上是一位好信徒。于是激起一些改革者追求更深、更有意义的基督徒生活。注重生命经历的敬虔运动,便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普遍展开。由于追求敬虔生活,因而被称为“敬虔派”(The Pietists)。

这班信徒并未推翻或脱离信义会,而是将路德所主张的“理想”一一实行出来。他们常在家中聚集,几家聚在一起读经、祷告。聚会并非一人讲、众人听,乃是在“人人皆祭司”的原则下,共同分享。他们认为读经不重在知识,乃重在生命与喂养;圣经必须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以活出圣洁、道德的生活。在个人经历方面,他们注重信徒悔改与重生的主观经历,并以基督为中心,被祂的恩典充满。此外,他们也实行社会救济,賙济穷人和寡妇,极力推行海外布道,为当时僵化的路德会,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8-1 18:52 编辑

敬虔运动的发轫 — 施本尔

施本尔.jpg

德国敬虔运动的主要人物施本尔(Philip Jacob Spener),1635年生于亚尔萨斯(Alsace),35岁成为法兰克福路德会牧师。他曾走访瑞士,受到拉巴第派信徒的影响。拉巴第(Labadie)原为天主教修士,由于看见当时天主教与更正教的败坏,决心回复圣经中初期教会的样式。他认为敬虔生活的能力,源自与神的交通;人只能透过圣灵的光照,才能明白圣经。拉巴第先在日内瓦执牧,后转往荷兰米第堡(Middleburg)进行改革,并曾试图在阿姆斯特丹建立“家庭教会”,但至终没有改革成功。

施本尔也受到亚仁特(Johann Arndt)《真基督教》(True Christianity)的影响。由于三十年战争所带来的动乱与灵性低落,施本尔深感教会亟需改革。他强调重生的重要,鼓励信徒对基督都有个人的经历,并建立个人祷告、读经等习惯。1675年他出版了《敬虔愿望》(Pia Desideria)小册,提出复兴路德派的六项建议:(一)个人精读圣经;(二)恢复信徒皆祭司的真理与实行;(三)除圣经知识,亦须有爱心行为与生活;(四)读经不重教义辩论,乃重寻求真理;(五)需以崇高的道德标准重组大学;(六)复兴福音讲台,广传福音。

施尔本在家中召聚信徒读经、祷告、分享,盼望恢复使徒时代人人尽功用、彼此互相的聚会方式。尽管他自始至终都是虔敬的路德会教徒,但他的改革却受到路德会神学家的猛烈抨击,认为他过分重视灵修,轻忽教义。不过他的改革仍吸引许多寻求敬虔的信徒,为十七世纪德国地区的基督教注入一股清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8-1 18:59 编辑

德国敬虔运动的发展与兴盛 — 富朗开

富朗开铜像.jpg

深受施本尔影响的人中,有一位名为富朗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的青年讲师;他在1687年经历了主观的悔改与重生,后在德勒斯堡与施本尔共居二月之久,完全接受敬虔主义。返回来比锡后,他在大学里演讲,深受欢迎。此举引起路德派选侯的不安,下令禁止居民举行“小聚会”,富朗开便转往尔弗特执牧。

1691年,布兰登堡选侯腓德烈三世(后成普鲁士王腓德烈一世)于哈勒(Halle)自建一所大学,在施本尔的引荐下,富朗开前往哈勒附近的格劳查(Glauchau)小镇牧会,并出任哈勒大学的教授。在他长达三十年的影响下,哈勒大学成了敬虔运动的中心。他创办儿童教养院、圣经学院、拉丁学校、孤儿院、救济中心、医疗所、及印刷圣经的出版机构,救济穷人,并且兴办教育。到他去世时,受教学生已达二千二百位之多,另有134名孤儿受到妥善照顾。新生鐸夫(Zinzendorf)亦曾在此寄读。这些庞大的开销来自于富朗开的信心、祷告,及欧洲各地的捐款。

哈勒学院.jpg

哈勒敬虔运动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海外宣教的热枕。1705年丹麦国王征召到印度开展的传教士中,就有两位哈勒的学生。十八世纪期间,哈勒及其教育机关更差出了不下六十名海外宣教士;其中最有名的是士瓦次(Schwartz),毕生于印度传道,直到逝世。

在教会历史上,敬虔主义具相当的贡献。一位激烈敬虔派信徒亚尔诺德(Gottfried Arnord)于1699年发表《中立的教会与异端史观》,认为信徒不能因当代潮流而判定异端,必须深入其思想。他甚至认为基督教历史中,许多“异端”所阐明的真理,比所谓的“正统”所阐明的还要多。相较于当时普遍驳斥与主流教会不符的教会历史而论,此观点无疑是一大进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8-1 19:03 编辑

二千年教会历史巡礼-改教运动在各地的发展与成形(四)合一弟兄会与康门纽约翰

合一弟兄会简介


1415年,胡司约翰以异端之名被天主教烧死后,跟随者遭遇极大的逼迫。胡司的信徒分为三派,其中有一派既不与政治妥协,也不以武力抗争,宁愿为信仰受苦。其中一位基利司基彼得(Peter of Chelcicky),写了一本书,将教会比喻成一栋房子,历经多年而成一个倒塌焚燬的废墟;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断垣残壁的瓦砾中,找出真正的根基,逐渐加以恢复。

这班受逼迫的信徒,隐居在波希米亚肯瓦谷(Kunwald)的村庄里。1457年,他们依照圣经的原则设立教会,称为“合一的弟兄们”(United Brethren),此即摩尔维亚教会的前身。他们认为自己活着乃是为了要事奉神,应在凡事上为神而活。他们彼此相爱,互相劝勉,过着安静与敬虔的生活;无论是生活或是事奉上,都为荣耀神而行。他们就这样平静的度过五十年的生活。

1501年,他们开始使用圣诗集。以后他们与路德和喀尔文皆有联络,在教训上越趋完备。1517年,更正教在德国刚起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联合起来攻击,也未放过这样的一班人,几乎将他们灭绝,此后一直陆续有逼迫。1548年,皇帝下令将他们赶到波兰,至终在奥斯曹洛(Ostrorog)安顿,广传福音,建立教会。

1556年,新任波希米亚国王准许他们回到家乡,恢复聚会。教会大而兴旺,遍及波希米亚、摩尔维亚、波兰三地。1571年,一位波兰贵族来到他们的聚会中,感动的说,“永生活神阿,我心里充满何等的喜乐,因为我所看见和所听见的,的的确确让我身处在以弗所、帖撒罗尼迦、或其他使徒时代的教会中。我亲耳听见,也亲眼看见自己在新约书信中所读到的一切…”。1579至1593年间,他们将圣经译为捷克文,这个版本成了今天捷克文圣经的蓝本,也是捷克现代文学的基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6 05:46 AM , Processed in 0.1240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