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1|回复: 1

《时代周刊》封面文章:重新认识婚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时代周刊》杂志2010年11月29日刊封面图片

  最新的176卷第22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于2010年11月29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重新认识婚姻”。文章认为,美国的婚姻虽然在前数十年间一直在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正统的完美婚姻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1981年举行的20世纪婚庆典礼是在庆祝最终变为一个巨大悲剧的婚姻。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的结合以丑闻、离婚,并最终一方离世的糟糕形式终结。

  当戴安娜王妃的大儿子,大不列颠王子威廉与凯特·米德尔顿 (Kate  Middleton)订婚,在即将举行的新世纪婚庆典礼时,威廉的做法与上一代不同。未来新娘较威廉年长,两人交往的时间很长。凯特虽无皇家血缘,但她却是首个有大学文凭的未来英女王。两人至少在基本点上是平等的结合。他们结合情形反映了影响西方世界数十年的婚姻形态和本质的变化。

  事实上,以统计角度看,与威廉同龄的任何年轻男性一般不太可能马上结婚。在1960年,近70%的美国成年人结婚,但现在仅半数成年人结婚。数十年前,三分之二的20多岁年轻人已婚,而2008年这批人结婚的比例仅26%。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可能结婚的比例比非大学毕业生更高,两者分别为64%:48%。

  当人类经历的重要习俗突然在一两代人间发生改变形态时,它值得人们努力探索其深层原因。为了解美国现代婚姻和新家庭状况,民调机构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与《时代周刊》合作,今秋进行了全国性调查。调查问卷涵盖了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期盼,为何要形成彼此相互忠诚的关系,以及从婚姻上得到的受益等问题。结果发现,无论是从社会、精神、或象征性的吸引力上看,以纯粹实用术语描述的婚姻生活并不像以往那样不可或缺。其实,当今无论是男女,其伴侣和性关系,职业生涯的成败,敬重,甚至养育后代都毋需通过婚姻形式实现,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婚姻和拥有它的愿望。

  家庭结构在前50年内一直经历着变化,可能意义最深远的变化,是贫富之间的结婚细分差异。经家庭规模大小调整后,1960年的已婚家庭平均收入比单身家庭高出12%。但差距到2008年时增大至41%。换言之,若人们越富有、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结婚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也亦然。一旦成婚,生活可能更富足和美满。

  这种已婚和未婚家庭间的贫富差距为何会扩大到如此程度,是受到与婚姻有关的更广泛因素影响:即婚姻最适合哪些人,它与养育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以及婚姻自主选择的本质是如何在改变社会结构。

  在离婚率远高于今天的1978年时,《时代周刊》就婚姻是否过时的问题进行过全国性调查。当时有28%的被访者有此看法。人们从此看到了由各种原因组合起来的婚姻,它们既有同性,也有异性婚姻。婚姻内容显得更复杂和多变。人们还看到了像前总统克林顿夫妇这类政治婚姻竟能出人意料地幸存下来。

  此外,人们还目睹了高达400亿美元婚庆市场的形成。除了古怪离奇的庆典外,当事双方的婚前和婚后协议也伴随而生,而近期更新鲜的是离婚保险(divorce  insurance)的问世。人们对婚姻上心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近年出现的最残酷的政治和法律争斗之一,是国家究竟允许何类人能合法结合在一起。

  在人们即将目睹另一场世纪婚姻时,搞清楚婚姻究竟往何方发展也顺理成章。据佩尤的调查结果显示,近40%的人认为婚姻的意义已名存实亡。但这并不意味人们对美国家庭的未来感到悲观。人们对家庭的信念远胜对美国当今的教育和经济体系。归结人们的各种看法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应如何更通融地定义家庭的概念。

  令人吃惊的现象是,压倒性的多数人仍看重婚姻,并想尝试这种关系。据2010年全美普查信息,70%的成年人至少有一次婚姻史。佩尤的调查还发现,尽管44%的30岁以下成年人相信婚姻在走向消亡,但这类人中仅5%今生绝不想成婚。社会学家注意到,美国人的结婚和再婚率处在西方各国的最高一档。人们对婚姻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绝非少数。人们把家庭状态视为国家状态的象征,把婚姻当作试图来极力完美化的私人物品。有社会学者认为,结婚是一种向家庭和朋友展示自己个人生活成功的方式,它更像是一枚最后的美德徽章(ultimate  merit  badge)。

  当今的婚姻表现出双方更趋向于有对等的基础条件和类似的成功经历,相同社会地位和共同利益,例如,体育明星之间和影视明星之间的结合,尽管其婚姻史有时非常短暂。此外,结婚者的年龄更大,婚前结识的时间更长。美国人越来越看中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50年前的情形很不同,通常认为大夫要与护士结合,工商界人士合适的人生伴侣是秘书,而职业高尔夫球手可能会找空姐。但现在的大夫更倾向自己的另一半也是大夫,企业高管则希望对方有同样地位。

  这种变化主要因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多于男性,由此让男性毕业生比以前更有可能与同等教育背景的女性结合。女性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增长优势,大体上与知识型经济进展相当,因此,妻子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幅上升。

  虽说重新调配家务劳动的角色是大问题,意味着夫妻间需要娴熟的沟通技巧,但女性持续提高的赚钱能力并未影响她们分担家务。富足的女性不需要忍受一个让自己并不快乐的婚姻。据估计,今天三分之二的离婚都由妻子最先提出。

  纽约大学社会学家Dalton  Conley注意到,从1986年到有最新数据的2003年间,新娘身高超过新郎的比例增加了10%。以绝对数看,此比例不高,但这在婚姻和性别习俗上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转变趋势。此外,新娘年长于新郎的婚姻比例也呈快速上升趋势。Conley相信,此变化凸显了要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婚姻中男女角色的重要性。

  尽管这种婚姻重构(marital  restructuring)引发了更复杂的问题,但它也不是从未被触及的内容。在《时代周刊》1978年的调查中,不到半数的被访者认为理想的婚姻是夫妇双方都有工作。但在此次佩尤的最新调查中,62%赞同如此看法。数据也印证了公众看法:1970年时,40%的妻子外出工作,而今天的比例升至61%。

  最根本的东西是开始对人们所期待的夫妻关系产生影响的变化。在有三分之二被访者认为男性应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时,男性远多于女性。不足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妻子作为家庭支柱也很重要。

  如此观念足以解释为何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接受高等教育。男性结婚的平均年龄在2010年升至28.2岁,女性26.1岁。该指标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约每10年增加1岁。

  高中毕业生在前20年间的结婚年龄甚至大于大学毕业生。在1990年,30岁结婚的高中毕业生人数远多于大学毕业生人数。但这种情形在2007年时又颠倒过来。

  这种情形与愿望差异无关。据佩尤调查的结果,有46%的大学毕业生想要结婚,而高中毕业生为44%。纽约大学社会学家Dalton Conley认为,在50年前的情形下,无论是高中辍学者、大学毕业生,或是博士,婚姻对他们基本上都只有相同的意义。而现在的不同,取决于双方在社会中的位置。结婚只是大学毕业生未来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非大学毕业生,结婚常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学者们认为,婚姻是大学毕业生和非大学毕业生人生旅途的高点。前者要等到他们完成学业和发展职业生涯后才考虑结婚,而后者要等感到财力宽松时才考虑婚姻。但这种宽松感变得让人不易体验。随着知识型经济取代加工型经济,没有就业机会的受教育程度低者,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他们只能等待婚姻。

  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在2009-2010年间,双方共同生活的人数增长13%。由于他们没有足够大的财力,因此不得不生活在一起。他们在这种困境下是不会结婚的。

  同居现象持续上升并非都因经济形势糟糕。这与美国当前不赞同婚前同居的声势弱也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看法尽管会随着同居现象广泛而有所改变,但婚前同居者的离婚率并不比非同居者低。

  但是,在经济上受眷顾者的同居生活,与挣扎一族的同居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面貌。据社会学者的看法,对众多大学毕业的同居者而言,同居像是婚姻马拉松开始之前的预热小跑。双方在寻找共同生活的基础,亲身体验家庭生活的滋味,并最终结婚和养育后代。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同居者的情况不同,他们通常在同居后就有了子女,之后就结婚。孩子出世改变了一切。

  佩尤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半数或更多的被访者表示婚姻状态与实现敬重、幸福快乐、职业生涯目标、财务安全,或性生活无关。在涉及养育子女问题上,四分之三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应在婚后再要孩子。

  然而,极少有人认为繁衍后代是结婚的最重要理由。在2008年出生的婴儿中,未婚生育比例达41%,较50年前增长了8倍。有25%的孩子生活在单身家长身边,比1960年的比例高出3倍。与传统看法相反的是,大多数未婚生育的婴儿绝不是因母亲偶发性行为的结晶。另据跟踪多达5000多个从出生到9岁的单亲子女的数据库,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的信息发现,半数以上的未婚双方在他们的孩子出生后仍生活在一起。

  大多数未婚母亲当初都表示,她们与孩子父亲结婚的机会在50%或更大,但在5年后仅16%称正式婚姻,而另约20%仍在同居。对家境不好的孩子而言,母亲的新男友时常意味着孩子的生父不太可能再来看望他们和赡养自己的母亲。但是,也有不少继父母表现的很好,对养育很投入。而性伴侣类的同居者对孩子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据研究者称,约21%的美国单亲儿童直到15岁之前,至少有过与母亲的两位性伙伴一起生活的经历。另外8%甚至可能经历多达3位或更多的情形。

  据社会学者的看法,婚姻仍是美国人试图维持长期稳定伙伴关系的途径。与世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人的婚前同居时间最短。在欧洲一些国家中,这种关系甚至可维持长达数十年。今天,全美仅6%儿童是生活在未婚同居家庭中。

  若已订婚,并且不是先前性伙伴关系和在没有孩子的情形下,同居似乎对未来婚姻无负面影响。仅生活有来源的女性和不需要女性照顾的男性才具备上面的同居条件,即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女。除此之外的其他前提都会让同居陷入无法结婚和继续同居下去的麻烦。

  近年的总体离婚率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因离婚甩下另一方离去的数量在减少。然而,处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端家庭的分居在增加,因这部份人无法承担离婚的经济代价。有学者根据统计数据注意到,生活在瑞典未婚家庭的儿童,遭遇突然变故的情形甚至低于美国已婚家庭的儿童。

  以强调双方对等为特征的21世纪婚姻,似乎导致不公平大量涌现。在知识型经济中成为宠儿的受过高等教育者更易于成婚并维持其稳定。因条件欠佳,不够富足者被迫推迟结婚的时间,并在其间会有孩子出生,让正式婚姻更困难。佩尤调查分析报告的作者注意到,婚姻和社会经济地位这两个方面的差距在前50年内一直在扩大,它们可能是互补关系。但是,因不了解究竟是贫穷负担让人们之间的关系难以持久维系,还是不稳定的关系让这些人的贫穷加剧之间的关系,要找到明确的解决办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婚姻专家认为,应该向人们传授这数十年婚姻变化的缘由,让人们按照新规则行事。若仅用婚姻习俗的一些内容已不复存在来解释婚姻变化的现象是非常荒谬的错误。专家们极力提倡合法的婚姻生活。他们把婚姻形象地比喻成人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生活的胶,而同居只是尼龙搭扣。婚姻上的承诺和投入,让人们有机会以其他关系无法做到的方式继续成长和旺盛。

  面对普遍的同居现象,有人自然会问同居关系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是否会普遍到挑战正统婚姻的程度。美国法学会(American  Law  Institute)已建议让同居者享受一些合法婚姻夫妇所有的权利。但同居生活仍未能证明,它足以成为让多数美国人认为可以此方式组建家庭的替代方式。正因为成功的婚姻关系变得越来越像豪华奢侈品一般,它既难以得到,且需耗费大量精力维系,但又是海上暴风雨中的救生船,这种关系因此不可能被抛弃。正统婚姻仍是大多数美国人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的最佳人生路径。(皖东)
发表于 2010-12-12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牺牲的是儿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8 11:55 AM , Processed in 0.0308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