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8|回复: 8

西方三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20080404_79f1bf34caa8aa81ed50MS471r5TwIIp.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三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20071201_c3b4d4ba2f42d09678557uEgUsY6NvSI.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05: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udda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们常说的弥勒佛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03: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wonderlin 的帖子

看到更正一下. 下图应该是华严三圣: 释尊, 文殊和普贤菩萨. ========================================================== 佛教中的四大菩萨(ZT)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   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当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对菩萨的崇敬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信仰最普遍的首举是观世音菩萨,再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历来有『家家念弥陀,户户供观音』的虔诚风尚,一直传流至今,深深植于民心。   观世音菩萨:   人生于世间,常遭受天灾人祸种种苦难,当无情的水、火、刀、兵、病、孤等等侵害之时,令人发出痛苦挣扎求生祈命的呼号声,一直总是不断的。观世音,就是时时刻刻细心地,深入地观察着和聆听着,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灾难的危急时刻,只要诚心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请求救助,观世音菩萨就会实时观察到你的苦难,听到你呼救的声音,以大无畏的精神,用适当的化身,救你脱离苦难。正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讲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说观世音菩圣号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无处不现身。   观世音又称观自在   唐朝著名的佛教法师和学者玄奘,在翻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时,将观世音改译为观自在。观自圣号的含义,是说这位菩萨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世上一切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都不能妨碍他的行动,更不能动摇他的信心;是说这位菩萨对世上一切事物,都观察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在自我修持和普济众生时都运用得十分自如无碍。观自在,就是说这位菩萨对客观一切事物的认识程度,已经是从心所欲,不无障碍。   『观世音』与『观音』   西汉公元前二至六七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了唐朝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登位,因为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在帝皇时代,凡用文字时,就要避开皇帝的名字,以示皇帝的权威,于是自从那时候开始,观世音只能称观音,这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做法,应该加以纠正,我们称观世音意思才完整。因为观世音菩萨是观察到世间众生的苦难后就闻声去救苦,如果去掉个『世』字,意思就不完整了,请大家明了正确称呼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道场在在浙江省杭州湾外的东海上,舟山群岛的东部——普陀洛伽山(简称普陀山)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时,请教如何修行菩萨道?』观世音菩萨告诉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边无量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的。』   佛教对大悲的解释是:   『在一切时间和空间内,观察众生一切行为,没有听不见、看不见和不明了的行为事物。应该如何处理,马上就能做出符合佛法决定,这决定一定是拯救众生的,而且是对众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的。一般的人、罗汉或圣者,不能做到以上那样全面,即使行善救人,也只能做到一部分,所以只能称为『悲』,不能称为『大悲』。只有观世音菩萨才能称大悲菩萨,这是观世音菩萨特有的功德。』   文殊菩萨:   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关于文殊的来历,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即《文殊师利涅盘经》中所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今印度西北)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中的公子,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修成菩萨身,并被尊为菩萨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萨中称“大智”,常与右肋侍普贤并列于佛祖两侧,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侍于佛左,专司智能,菩贤侍于佛右,司理。   文殊菩萨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时手握莲花,象征智能的高尚纯洁;有时手握宝剑,表示智能能断除一切烦恼;有时骑坐金毛狮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时安居莲台,表示清净无染;有时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   普贤菩萨: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或译普贤,遍吉。象征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萨与文殊菩萨之智德,证德相对。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和佛陀,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其塑像多骑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的峨嵋山。 地藏菩萨: 佛灭度1500年后,地藏菩萨降迹新罗王家,姓金名乔觉,躯体雄伟,顶耸奇骨,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金乔觉二十四岁落发,渡海入大唐国。地藏菩萨金乔觉至江南池州九华山,乐此胜景,于山中觅得一石洞,静居修持.菩萨苦修时,曾遭毒蛇咬伤,稳然不动。忽有一妇人出现,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此妇人实为九华山神。地藏菩萨金乔觉向当地绅士闵让和募化一袈裟之地,闵公许之。孰料菩萨袈裟一展,遍覆九华山山水水,闵公见其神异,遂尽舍九华为菩萨道场,并与其子双双出家陪侍菩萨。今地藏圣像左右侍者即闵公及其子道明。当地乡老诸葛节率群老登高揽胜,见菩萨独居石室,用断足鼎煮食白土和少量米粒,惊叹:菩萨如此苦行,我等供奉不周。遂集资建寺,延请菩萨安居.新罗僧众得知菩萨在九华苦行显异,相率渡海前来求法.唐开元二十六年(一说唐贞元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夜,菩萨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嗄,群鸟哀啼,世寿九十九岁.菩萨入寂二十年,仍颜貌如生。唐至德二年,僧徒在南台建塔供奉。宝塔建成后,常见发光如火,南台由此得名神光岭。地藏菩萨垂迹九华一千二百多年来,朝山进香者接踵而至,岁无虚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特点:那里最艰苦,就到那里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当然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的工作对象,是在地狱里度极重罪的众生,那些恶贯满盈的众生,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圣号,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狱相,隐而不现。医生治病,要注意防与治相结合,地藏菩萨度众生也是如此。对已堕地狱的,令其离狱。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末堕地狱的众生身上,如何令其护持善根,永远不造堕地狱的恶业。在《十轮经》卷三,介绍有四类十一种罪,能使人堕入地狱。(一)五无间罪:①杀父,②杀母,③杀阿罗汉,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无间四根本罪: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三)谤正法。(四)疑三宝。若人犯上述十一种罪中的任何一种,必堕无间狱中。地藏菩萨向人们广泛宣传这十一种罪是堕地狱的种子和因缘。使人们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特别要认清堕地狱的极恶业,才能避恶趋善。不造此类的恶业,就不受恶报,免堕地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0: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正, 忏悔犯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谢谢baldwin。 听净空法师说过,民间流行的阿弥陀佛与众菩萨接引往生西方世界图中,经常把阿弥陀佛画得比较大,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小一点,其他接引众更小一点,这是人们自己头脑中的错误理解。因为西方世界中的众生相貌都一样,都与阿弥陀佛一样相好。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时说过: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第三愿,身悉金色愿;第四愿,三十二相愿;第五愿,身无差别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卜丁 于 2008-4-5 21:32 发表
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 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长修菩萨道,在佛灭度之前灭度,灭度后生于欲界第四层天的兜率天内院中,并在那里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寿命有四千岁。兜率天的天寿是4000年,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释迦牟尼佛预言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寿命尽后将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即成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也被称为弥勒佛。因此弥勒菩萨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贤劫千佛中的第四尊佛,弥勒菩萨将成为在本世界成佛的第五尊佛。 集中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则有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的《弥勒成佛经》、沮渠京声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号称“弥勒三部经”。 在《弥勒下生经》和《弥勒成佛经》中记载,在五十六亿七千年后弥勒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那时的娑婆世界比现在美好得多,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大概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0 07:59 PM , Processed in 0.0369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