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ranchgirl

听 (蒲老师语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学会这样的本事,帮助到更多的人。

有一人学会,便有十分欢喜;
有十人学会,便有百分欢喜;

只要有心学,愿意学,万万不要不好意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
@等星*星 的发言: /内经里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很细心的思考[强]。

1.
大体上,病可以划分为“气化”病和“形质”病;

中医擅长的是“气化”病,
即使是“形质”病,中医也是通过“调理气化”而帮助身体的自愈力恢复“形质”。

“血”,属于“形质”;
“气”与“血”的转化,为中医调理“气化”与“形质”转化的手段。

2.
“气”的运转,无非“升降循环”;

“气的升降循环”,实质是“津液与热力”的运行。
“热力”有了“津液”,才能“降”;
“津液”有了“热力”,才能“升”。

热力降,生津液;
津液升,化热力。

3.
热力降,称“卫气”;
津液升,称“营气”。

血液属于津液,所以平常又将这种“热力与津液”的转化,称为“气血”。“气”与“血”的转化,就是“气”与“形质”的转化。

营气升发,卫气降敛。
血中有升发的“营气”,平常又称为“营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5 07: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每天早上九十点钟想睡觉 为什么?

蒲老师: 肾气虚。

早上气升而出,
出,则肾气更不足。所以想睡觉助收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7: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时医只看到消积化食威力巨大,不知道耗气破气也威力巨大。

人活一口气,耗气破气,犹如伤树根,多病短寿。

一般出现两种状况,
一种是肠胃空虚,而消导之力仍在,不吃就受不了,家长和医者看到小儿主动吃东西,往往以为喜。

一种是此时中气已虚,运化力弱,是药物的消导伐削之力让身体易饥难受。小孩子往往猛地吃许多东西,吃了运化不了,形成疳积。于是胃口差,更不想吃饭。于是医者家长认为更要消食化积,形成恶性循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中间力量的重要性

1.中医治病的原理是纠偏,用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达到平衡,调剂于“中”。

2.很多病症都与饮食习惯有关。
错误的饮食习惯造成了身体的偏颇。

为什么很多人的病症只要一天正常吃三顿饭就会好很多呢?
因为现在很多人养生,追求营养多样化,维生素丰富化,美其名曰膳食均衡化,却偏偏不吃米面肉。

从营养成分的角度,大米就是碳水化合物,没什么营养。
而米面肉才是适合人体长期吃的,因为性味中和,偏颇不大。

3.性味中和,就是一股中间力量。
中间力量强大了,不足的可以补,太过的可以收;偏左偏右的都会回归于中。

有些身体,吃热的就上火,吃凉的就拉稀,就是中间力量太弱。
只要一天正常吃三碗米面肉,一些所谓疑难杂症,就会逐渐清晰,用寒用热,就会变得容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师语录

中草药治病主要靠“药气”,不是靠“营养成分”。
所以我的方法是首次不泡,直接煮开三分钟左右,基本上药气较足了。

倒出汤药后,加好下次的凉水,可以封藏药气,也可以防止热气变质。

三豆饮,可以浓煎一次取其质,也可以用我的方法,每次取其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中医爱好者)燕飞 

气虚而发散,
饮食习惯中有一个偏于辛散的习惯。

热水泡脚,
一天吃三碗饭。

乌梅15
党参30
(3剂)

多兑白砂糖。

气虚,浮散,不能降藏,所以口腔溃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师语录:
一气偏盛则病,一气独见,不见他气则死矣。
故治六气之病,需将组合不平之处调剂于平,自然病愈。
调剂于平,则中气之事也。缘中气旋转则六气之组合乃平匀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中气虚有几种情况,

1.
中气少,

2.
中气不升,

3.
中气不降。

中气是旋转着的,像漩涡一样。
这个热不降藏,漩涡就圆不起来,就中气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anchgirl 于 2024-6-17 11:48 PM 编辑

/蒲老师语录
水湿、水果、或消食药造成舌苔剥落。

舌苔剥落,中气虚散,肾气不藏。寒不宜,热不宜,滋阴也不宜,祛湿也为难。

大米糊糊,每次少量,徐徐调理。

停止伤害,正常吃饭也能恢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5: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彭子益书中有对黄元御医书的评注,初看容易以为是彭子益所说。

李可大师看到的彭子益四本医书之一,应该也有彭子益对《四圣心源》的评注,所以李可大师的许多观点,仍是黄元御的观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热在上生湿,热在下生津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07: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人活一口气,阴阳和合之气。
阴阳和合则健康,
阴阳偏颇则病,
阴阳分da则死。

阳气不足则生寒邪,
阳气偏多则生热邪。

人不是靠热邪活在世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7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心菩老师的解释简明易懂。

“六气”病与“五行”和“六经”相关,
“五行病为主令”,
“六经病为从化”。

六气病:



湿



“六气病”与“五行”对应:
木病:风;
火病:暑,热;
土病:湿;
金病:燥;
水病:寒。

“六气病”与“六经”对应:
厥阴病:风;
少阴病:热;
少阳病:暑;
太阴病:湿;
阳明病:燥;
太阳病:寒。

“五行”“六经”与“六气”的混合对应:
1.肝经乙木与胆经甲木,
木病风,风病就是主令;

胆经甲“木”在足“少阳”经,甲木病风,少阳病“暑”,所以甲木又有“风病”又有“暑病”,甲木的病暑就是从化病。

肝经乙“木”在足“厥阴”经,“木”与“厥阴”都是病“风”,风就是主令病。

2.
3.
4.
5.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临证治病的“阴阳”又不是这个角度了。

中医治病就是调“气”,临证治病的阴阳说的都是“气之阴阳”。
“寒热温凉”为气的状态;
“温热之气”为“气之阳”,
“寒凉之气”为“气之阴”。

“气之阴”降,久则转化为“物质的阴”;
“气之阳”升,又推动转化“物质的阴”为“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语录::


知道中医有“五运六气”这个说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

也有人觉得这是高深的学问,高大上,于是讲得云里雾里,玄之又玄。

1.
简单的说,一年有四季,四季有不同的气候。

根据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气候,中医将一年四季细分为“六气”,四个节气为一气:
风,从大寒开始厥阴风木之气;
热,
暑,
湿,
燥,
寒,从小雪开始太阳寒水之气。
六个阶段,称为“主气”。

2.
每年的“主气”是固定的,
“风”从大寒开始,
“热”从
“暑”从
“湿”从
“燥”从
“寒”至小寒结束。

根据每年年干支的“支”的变化,又确定了一个“客气”。
不同的“支”,“客气”不一样;
相同的“支”,想冲的“支”,“客气”是一样的。

“客气”的顺序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轮回。
客气的“三之气”又称为“司天”,
客气的“六之气”又称为“在泉”。
什么意思呢?
大体上类似于“倒春寒”“秋老虎”,也就是春天应该温暖了,秋天应该凉爽了,却出现了反常的气候。这个反常的气候就是“客气”。正常的气候就是“主气”。

3.
前面讲了“六气”,
“五运”就更简单了。

“五运”就是根据天干的合化将每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运,每年的气候就具有相对应的特点。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

金年燥,
木年风,
水年寒,
火年热,
土年湿。

戊癸合化火,“戊癸”之年为“火”运。“戊”年“热太过”,“癸”年“热不及”。

土,
金,
水,
木,

———
总体说,意义不大,明白一年四季,明白一年六气,足矣。

不明白一年四季,不明白一年六气,就算将“五运六气”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6: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老师
语录::
一年分六气,
三伏天期间,正值少阳相火(暑)之气。

夏至三庚入伏,升浮于空中的热能开始向地面潜降,所以这时候地面热气扑人,地下车库不再凉爽。

人体这时候,热量也不上不下,聚集在胸中位置,所以容易恶心呕吐头晕。
这时候吃点西瓜,可以将胸口的闷热清凉下降,所以迎刃而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8:1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于蒲师天地人机体(1)


彭子益医理根本是“中气”,中气是什么?
中气的形成,是“阴”与“阳”对立之气的交合,循环流动而形成。引申而论:
“寒”与“热”对立之气流动,会产生中气;
“升”与“降”对立之气流动,会产生中气;
“收”与“散”对立之气流动,会产生中气。
只有热、升、散的一面,缺少对立之气,就不容易形成中气。
反之,只有寒、降、收,缺少对立之气,也不容易形成中气。
然后看这个舌象,气的状态,是不是一种躺平的状态?说它是偏阳热升散,还是偏阴寒降收?好像都不是,又好像都有点,那这就是弱,就是虚。
这种躺平状态的虚弱中气,就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对立之气,形成中气。


中气居脾胃之间。
脾胃虚弱的时候,补脾胃就能补中气;脾胃实滞的时候,疏土就能运(补)中气。


一脉不和,周身不顺,相互影响。
中气会影响经气,经气会影响中气。


这个舌象中虚脾湿,属于哪种类型?
可以看出“热”、“升”的一面,那么,这个中气虚,就是因为对立之气(不降之气)弱。
脾湿,热降则生津,热不降则生湿。
山药藿香苏叶黑豆助降,中气虚弱,是要平衡的,但不能完全是相反的力量,因为中气虚弱,完全是降气也可能伤中气,所以配伍葛根升大肠庚金之气,形成对流之气,托住前面几味药的降力,不至于直降伤中气。


肝肾亏虚,虚热浮于上,所以鼻咽癌。肝主宗筋,肝亏虚,所以舌头伸不出来。
肾气是肝气的根,猪腰汤补肾气,间接滋养肝气。


乌梅方适宜的是春夏季节,以及冬至后,不适宜秋冬季节。
乌梅方是春夏发热的治疗方,不是预防方。乌梅方在感冒痊愈的时候会出汗,不是要盖厚被、发汗后才好。


祛寒湿的药偏热,热+湿会形成湿热,湿热症状会加剧,可以辅助一点清湿热的药。


舌体厚实,红热,少津液。津液少而热气滞塞不通畅,所以全身疼。
舌苔有一层灰色,是吃了苦寒的药物,治热以至于寒,往往形成寒包火(低烧)、寒热战(时冷时热)。
要用清热又多津液的药物,津液足了,热气能够畅通循环。
绿豆汤+白砂糖,煮烂连渣趁热大量喝。


汤药只是中医疗法之一,中医包括艾灸针灸刮痧推拿正骨等技术。
但是,正如汤药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一样,艾灸针灸刮痧等手法一样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
很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觉得外治法没有副作用,其实外治法一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艾灸针灸刮痧容易扰动人体气机,耗气伤津,气机紊乱。


这个风,是热而成风,而黑豆治的是木枯而生风。
所以第一剂特别强调生白术,就是因为热。但从舌象看,没有达到健脾祛湿的效果,仍是热上湿下。


舌象不是很清晰,但是气虚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好像有寒湿,但是看不清楚,确定不了。这个方子是祛寒湿的思路。
即使有寒湿,这个方子(苍术藿香厚朴连翘桑叶)第一次感觉会有效,最终是有害。因为方子伤津液、耗气,伤了津液、耗了气,身体越会更虚。


治病原则,从下往上看。
头疼,是上病,根源多在下焦肾气不足。淡盐水补肾气。上焦病则不降,淡醋味助收藏。


五味子敛聚力太大。


体质虚弱的人,不能用药性太峻猛的药材。


厚腻苔本身就不是什么清纯之气,属于污浊气,很多时候是因为药误而形成,最好不杂乱用药,增长污浊。
白糖偏于运化中焦之气,中气运化,污浊气减轻,再观察身体是什么问题。饴糖补力大于白糖,但偏腻不利于运化。小建中汤用饴糖需炒焦,炒焦的饴糖运化力大且不偏腻,但是炒焦很难操作。


中医贵在一个“中”字。
不论是用热药、寒药,目的都是达到中和。
有时候极端用药,反而难以达到中和,而用中和药或佐以中和药,效果会更好。
比方说体寒,理论上用热药达到中和,却有可能形成寒热战;体热,理论上用寒药达到中和,却有可能形成寒包火,或寒灭了火。
这时候,用一些中性的药,消磨两极分化的力量,可以无痛苦的实现中和。就是和事佬的巨大作用。
生活中人人都瞧不起和事佬,但中医里和事佬却是中流砥柱。偏则为病,之所以病是因为身体出现了偏颇,和事佬就是不偏。
大米,就是和事佬中的王者,所以可以每天吃。许多稀奇古怪的病,只要一天吃三碗米饭,都不至于那么严重。


很多中医眼里,白糖能治什么病,非得要猛药才能治大病。
这个厚腻苔,要用大量芳香化湿、健脾开胃药才可以化开,但会对身体造成新的伤害。


经方为什么胜过时方,就是经方基本上都考虑了和事佬。时方为什么被诟病,就是因为时方经常忘了和事佬。
一派祛风散寒药中没有中气药,一派清热解毒药中没有中气药。
针对极端偏颇,和事佬能缓解极端,让运动圆。如果没有极端偏颇,都是和事佬,那也圆不起来。


问题在湿,豆浆化不了,反而可能会增湿。
热水脚补肾气,间接补脾,脾能恢复则湿自消。


养津液,以藏热力。
舌象无津液,则热力不能藏。舌体偏红,可能用了祛风散寒药,则更不能降藏。
大米绿豆煮稀汤喝,滋补津液,帮助热气降藏。


舌面纹理清晰,像漏气的蜂窝,气虚,脾虚;舌干,少津液,阴虚,脾虚不能生津;舌根晦暗,肾气不足,下焦浊。


黄豆水、三豆饮是用于虚证,不是用于实证,用于中虚+阴虚。
不是中虚+阴虚,自然没有效果。


舌苔几乎没有了,是被辛散祛寒的风药所伤;津液干,舌质暗红,是被燥湿的药+风药所伤;舌根灰色,是吃清热药所伤。


薏苡仁30车前草15葛根15绿豆15
薏苡仁车前草辛凉而降,引部分湿热从小便出,可是这种旺而不降则根虚,利小便又容易气脱,+葛根升补津液防脱陷。


舌体瘦小,血虚。


肾气亏虚,锅底无火亦无薪。
红糖热而补中+白米凉而补中,一热一凉形成圆运动,间接补肾气。


舌象干涩,凝,少津液,但舌边水润,说明身体本身津液不是很虚,说明是吃热盛的饮食或药物伤了脾胃津液。
大米糊糊可以滋补津液,绿豆汤也可以滋补津液。


健康的人体是一个“温润”的状态。
寒与热平匀为“温”,燥与湿平匀为“润”。
用药帮助相交,帮助和合,帮助平匀,不是帮助一方消灭另一方。


过则为害。治病很多时候就是纠偏,什么是纠偏呢?
行驶中的汽车,偏向左了,这时候向右打方向盘,就是纠偏。右打方向盘正常了,见效了,很多人就觉得好,就想巩固一下,再向右打方向盘,这时候车就会向右偏。
身体微微汗的时候就可以了,这时候喂奶,孩子也就恢复了。为了巩固,又喝了第三次,又喂了孩子一次,这时候就过了,应该已经不是微微汗了。很多人都觉得外用手法对身体没什么伤害,这时候用电热毯、厚被子强行发汗,小孩子身体躲无所躲,藏无所藏,只有被动煎熬,伤害极大。
很多医者经常说,效不更方,人们的常识也是,吃了这个药觉得好,就巩固多吃一些。这是杀人的观念,不是纠偏的观念。
彭子益医理,宁可不及,不要太过。不及还可以继续加增,太过就造成新的伤害。


舌面光滑也不好,光滑说明平时饮食用药偏于辛散,伤了身体降藏之气。比如祛风散寒类、活血化瘀类。气不能降藏就虚浮,虚浮于上熏蒸肺液,所以天天有痰。


水果要吃就直接吃,不要打热吃。很多养生知识,都是说水果加热吃,可以减轻水果的寒性。
照这个说法,黄连熬成汤药后寒性都减轻了,实际是不可能的。
水果有寒有热,但多有湿,加热后往往寒热湿混杂,结果是男不男、女不女,不仅破坏了水果本身的功效,还助长了水果滋湿的害处。


治病原则:从下往上看。
心脏病属于上焦,上焦病多不降。不降的原因多因中气虚,旋转无力。
此人中虚,则因为下焦虚。下焦是中焦的根。
时方见症治症,只见其瘀,不见其虚。用化瘀药,越化越虚,浮散之气更加浮散,不降则逆,逆而呕吐发热。


水果都是能吃的,也是可以吃的。如果说水果不能吃,不可以吃,那不符合科学。但是,能吃,可以吃,不代表可以天天吃,大量吃。
脾胃健旺的人,可以偶尔吃点水果。但是脾胃健旺的人,吃不吃水果都无所谓,吃什么都能运化生成身体需要的东西。
很多人听到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所以每天吃,大量吃,甚至可以不吃饭,要吃水果。认为吃饭没什么用,认为水果的营养大于吃饭。
还有一些人,说水果寒凉,但是又想补充维生素,就教大家要煮着吃、烤熟吃。
本来水果还有自己清爽的特性,如果对证,这股清爽的特性还可以治病。现在煮熟烤熟后,这股特性反而不男不女,导致身体气机紊乱。


大蒜辛温,对于肠胃虚寒的病症有效,可以烤熟,但是中病即止。
有些人因为大蒜能杀菌,就天天吃,吃很多,对身体是有害的。
很多人不知道水果败脾、滑肠、耗气,害处很多,脾败了,吃人参燕窝也没用。


水湿比较重。藿香砂仁白扁豆加大米一起煮水,尤其妙在大米。
平常医者看到舌苔白腻,皆认为寒湿重。不曾见舌质红,乃阴虚内热。
白腻苔,一方面是服四逆汤之类祛寒湿药,加剧了内热,逼出了身体津液化作湿气;一方面是患者内热口渴,忍不住喝了冰冻饮食。
阴虚内热,所以脚心热。
大米滋阴生津清内热,藿香砂仁白扁豆祛湿,所以妙!


沙参有利湿热的作用,但如果湿热没有利出去,储存在体内,就会增加身体的湿气。


红薯香蕉,败脾、滑肠、耗气。


白术有时候伤津液,有时候补津液。
人参用于气虚,白术用于燥湿健脾生津。


用米糊之方,多因平时吃陈皮类发散药伤了身体敛藏之气,用米糊帮助身体润降收藏。


平时煮一些陈皮之类的水喝,身体气散。
黄帝内经讲,气入为实,气出为虚。散气药导致身体气散。
气虚,所以乏力;气虚而出,中焦不足,所以胃口差;气虚而散,不能收藏,所以失眠。


白开水和水果,增加身体湿气。湿气伤脾肾,所以腰疼;湿气伤膀胱经,小便不利,膀胱经走后背,所以后背冒凉风,酸无力,直不起背。


舌体看起来有好多凹凸鼓胀,这是因为平时嗜好烟酒茶或饮食偏热,伤了津液,身体气滞,气血不能畅通循环。所以舌头就不够柔软,不够柔润。
津液不足,肝阴虚而热滞,所以手抖;津液不足,热气上浮不能润降,所以耳鸣;津液不足,身体滞塞,所以全身乏力。


舌头厚实,说明气血较足;舌体形状正常,说明身体伤害还不大,还在初期。
只要停止错误的饮食习惯,身体就能恢复正常。


舌头肉质清晰可见,泛红,也是被发散风寒药所伤,伤了身体降藏之气,伤了肺气,所以肺癌。
说起西医,好多中医及爱好者痛恨不已。可是这样的舌象,这样的肺癌,就是因为伟大的中医而引起。患者就是因为平时相信中医,听中医的话,吃一些发散风寒药,吃一些消除肿瘤的祛滞化瘀药所致。
身体降藏之气被破坏,气散而发热。


羊肉大热,吃太多,超出了老人身体降藏的能力。
热气上冲,所以想吐,干呕;热气上浮,所以口干,头晕眼花;热气不能潜藏,所以失眠。


黑豆、花生、芸豆、芝麻糊糊,与大米糊糊的性质也不一样。
芝麻助热,大米凉润助降藏。


这个舌象中焦瘀滞,猜不到是饮食还是药误所致。
中焦滞塞,则中气旋转无力。中气旋转无力,则上逆下陷。上逆所以咳,下陷所以痒。
可以用温脾汤涤荡肠胃,考虑到小孩子中气本来弱,下药容易再伤中气。
所以用半夏薏苡仁降胃,胃降则上逆降;用葛根升大肠经,大肠经升则下陷升。
一升一降成圆运动,生中气,中气旋转则上逆下陷皆能减轻。中气旋转则肠胃积滞也可以正常排泄一些。


夏天人体阳气散发向外,体内脾胃虚弱,所以人的胃口差,脾胃难以运化生成津液,所以口渴。水湿最伤脾,矿泉水喝后,脾虚更难以生成津液,所以感觉还不够。冬天阳气入里,人体脾胃强旺,能够运化生成津液,所以不渴。


陈皮葱姜及感冒药之类辛散伤了中上焦,红薯香蕉陈皮之类滑泄伤了中下焦。


寒凉容易伤中下焦。


牙疼也是因为气虚浮散,不能降藏。


要会用取象比类思维。因为中下焦虚,豆浆滑利,不及糊糊有粘性、补中力度大。
用猪油、浓豆浆,也是取象比类的思维。


肝主宗筋,舌头伸不出来,舌颜色红热,肝阴虚。
黑豆+大米,打豆浆喝。


脑梗后遗症极难。因为脑梗说明偏颇极大,
偏颇极大,说明中气极虚。而很多治脑梗方,都是大量疏通祛滞药、活血化瘀药,这些药都大伤中气。
白扁豆+薏苡仁,打粉吃。


津液伤了,就会瘀滞。


舌前端无苔,是吃祛除风寒的药;舌后端灰润,是吃清热退烧药。
祛风散寒药伤肺,上焦肺气不能降;清热退烧药伤脾肾,下焦之气不能升。
不降不升,则成病态。
小柴胡清降上焦+温升中下焦,升降调和则中气复圆。
舌前端无苔,不宜黄芩苦寒,但毕竟年轻人的气机就像春天一样,给点颜色就灿烂,所以一次用半小袋,喝两次气机就恢复正常了。


这种肉质清晰可见的舌苔,都是因为坚持吃了辛散类饮食或药物所造成。
舌上无苔,身体藏气藏力被破坏。气不能敛藏,虚浮于上焦,所以心烦;脾主肌肉,脾虚生湿,所以肌肉酸痛。


如果中焦虚寒,可以炒白扁豆;如果津液虚,用生白扁豆更好。


冬天不能刮痧拔罐开背,因为扰动阳气,不利于藏。


木主疏泄,滞塞则木气弱,肉苁蓉补肝肾,补木气的根。


舌苔有一层灰润,可能吃了清热退烧药。


看舌象分两个方面,一是“苔”,二是“体”。
舌“苔”是现象,舌“体”是本质。


艾灸是随着扶阳理论而盛行的,扶阳理论认为万病生于寒湿,所以用各种方法祛寒湿、排寒湿。
扶阳理论认为现代人体质多寒湿,适合艾灸,实际上现代人体质大多不宜艾灸。
冬季一般不宜扰动阳气。


上实下虚。因为平时吃的偏补,中上焦热实。因为补的这些没有实现降藏,堵在中上焦,所以越补越堵,下焦越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07:0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运动医理摘要(2)


南方天气炎热、浮散,热不能降藏,则中下焦虚而生湿。
宜用空调帮助凉降,用药物帮助降藏。忌助升散、疏泄的行为和药物。
很多人针对肿瘤等病症,总是想着用药物、手法去散开。这是错误的。


子时是阴阳交接的时刻,吃冰冻饮食伤了脾肾,脾肾虚寒,阳不能入阴,所以莫名哭闹。小茴香、神曲温脾肾。
阴虚,上焦虚热不能凉降,所以咳嗽、喉咙有痰,鼻塞。绿豆汤助凉降。


此舌象肝肺红热,是被一些祛风寒湿的药所伤。木气化风,风火刑金,而木根气虚,所以失眠。
柴胡性味辛凉,凉有降的一面,辛有散的一面。散则助风,木根气更易虚。
山药有补肺金的作用,但这里主要是肺热,山药可以用,不是必用。
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根据病症用药,与恢复本气用药的区别。很多中医听到肩胛不适,就用祛风寒湿的药,结果反而伤了肺气,伤了肝气,甚而伤了脾肾之气,将轻病治重。


热滞,必然气滞,必然血滞,一切都滞。滞的原因在热多津液少,补津液就可以,不需用祛滞药。
用陈皮会助热伤津液,砂仁略好些。


冰糖补中的力度更大一些,性聚,气滞塞不宜。聚力大,一些气虚严重的,比如肺痨咳嗽也不宜。因为气太虚,它聚在那里就转不动了。
而白糖平和,就像一个和事佬,笑呵呵地化解了。
有些阴虚严重,津液枯竭,经络滞塞,用甘草都会壅滞,这种情况下用白糖代替甘草。


津凝,津液被热气所伤。


很多中医没有明白补阴补阳的实质意义。
不是补阴,身体就阴足了;不是补阳,身体就阳足了。
身体阴虚,则身体需要阴气敛降润泽的这部分功能就弱了,就要用一些中草药帮助身体敛降润泽。身体阳虚,则身体需要阳气推动运行的这部分功能就弱了,就要用一些中草药去帮助身体推动气化运行。
注意,这时候的药物只是帮助,不是药物吃下去身体就不阴虚、不阳虚了。
在药物的帮助下,五脏六腑气血能正常运转,身体就能生出自身的阴阳。
火神派大剂量附子补阳,滋阴派大剂量熟地滋阴,这都是错误认知。


热伤津液,热伤肝阴。肝藏血,阴伤而肝血不能藏,溢于外,舌现乌红色点点。
白扁豆+大米,煮水或打豆浆。


陈述是心脏瓣膜问题、肝功能问题、肺结节问题、肾囊肿问题、脑萎缩问题、腰椎颈椎问题,诸多问题,竟然只用一味黄豆浆治愈,如果不明白彭子益医理,不可思议。
大多数中医习惯根据症状用药,面对上述诸多问题,往往采取活血化瘀、疏肝祛寒湿等药物。
这个舌象津液少,热气不能降藏。热气不能降藏就往上浮,所以心脏瓣膜反流、心律失常;热气熏蒸津液,所以肺结节、脑萎缩;热气不能降藏,则肾气不足,肝木根气不足,所以囊肿,所以腰椎颈椎问题。
黄豆浆生津液以藏热力,上焦热气能降藏则上焦诸症得到改善,热气能降藏肾气足,肝木根气足。肝木主疏泄,疏泄正常则结节囊肿不治而愈。


被喝白开水所伤。舌象满白,肺热;苔腻,湿气多;舌根灰润,下焦虚寒;
湿伤肾肝脾肺,肝木疏泄不畅,所以尿频;湿阻滞气血畅通,所以白发。
肉桂15藿香15黑豆50


看舌象的心法:
第一眼,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这个第一眼直观看到的,就是满舌湿腻。
第二眼,从下往上看。这个舌根拍得不清晰,大体上有些灰润。结合湿盛分析,木气不畅,木根必然虚,下焦是木根。


传统用药看到湿盛,就会用大量祛湿药,而湿盛往往津虚,祛湿药更伤津液。
黑豆既补木气,又润木气,又补津液,结合肉桂温补木气的根,这样木气足,疏泄正常,湿气就能从小便利去。
这就是用药去病,与用药帮助恢复身体自身能力去病的区别。
这是彭子益医理的核心:传统医者着眼于祛除病气,彭子益着眼于恢复本气。


湿阻中焦,肺气不降。
用藿香祛湿降气,伤阴力度小。


舌象隐隐现红色,气血虚散不固。
白扁豆30乌梅6生黄豆30
不要吃治脑梗的药。治脑梗的药多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会让气血更加虚散,不能固藏。
很多中医的思维普遍是针对病症用药,认为梗塞就要用疏通的药,往往初始一两剂会有些效果,但忘记疏通药大伤气血,气血是人体的根本。根本伤了,病症永远好不了。
临证经验丰富一些的老中医,会在疏通药的基础上+补气血的药。这只能是略好一些,没有脱离形而上的思维,仍然不明白人体本气自病的根本原理。


舌象隐隐现血色,是吃了辛散疏通的药物,导致气血虚浮不固。
这种药误处理很棘手,热不得,寒不得,只有哄,平息下来再随证调理。


阳宜藏,阳何以藏?金收而水藏之。


气虚怎么看?气入为实,气出为虚。虚则发散,实则敛藏。
看这个舌象,感受身体的气,是偏于发散,还是偏于敛藏?
虚则补之,四君子汤补气,补的气仍会向外发散,+白芍山萸肉生龙牡助降藏。
很多人说虚不受补,其实就是补的气仍会向外发散,所以会上火。


舌体滞塞,部分肉质有实质性败坏,木土皆虚。
八珍丸补木土,性燥,+益母草散力更大。用黑豆滋润之性平衡,补而不燥,补而能收。60丸八珍益母丸,超过了黑豆滋润包藏的力度,本来滞塞,所补之气增加了滞塞,所以失眠、腰疼。


用药苦寒,苦寒能降胆经热,所以右边牙不疼了,但苦寒伤中气,有后患。
连翘升散,身体湿热伤肝,所以左边牙又痛了。


六味地黄丸滋腻,体质湿热重,吃六味地黄丸容易增加湿热。


陈皮性辛散。如果气虚而发散,此时湿滞就不宜陈皮,用白糖补中助运化就可以消滞。
如果此时用陈皮,往往第一剂患者感觉有点效果,很多医者也高兴,坚持效不更方,越来越气虚,越来越湿滞。
同理,很多肺结节、乳腺结节、肿瘤、气虚患者,而医者也是开一些散结节方,叫患者用撞背等方式去散开结节,想尽各种办法散结节、散瘀滞,结果都是气虚加重,结节永不能好,还会转移。
临证经验丰富一些的老中医,不过是在各种散法中加入补气血的药,认为是扶正+祛邪全面兼顾。这也是不对的。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补中气助运化,调养木气。木气疏泄正常,结节、瘀滞就没有了。


吃水果会致脾虚湿盛,脾虚湿盛致肝胆升降受阻。


可能都已有糖尿病,原因不是糖分摄入过多,而是因为肾气疏泄太过,摄入不了。
睡眠不能说好,只能说想睡,总觉得睡不完。真正的睡眠好,是睡一会儿醒来,就能神清气爽。
早上起来满脸油光,就是肾气收藏不好。睡觉本来是肾气收藏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收藏不好,疏泄太过,所以满脸油光。
引起肾气疏泄太过的原因,很多,也许是最近讲话太多,也许是锻炼大汗淋漓,也许是吃了偏于疏泄的药物食物。


唾液为肾气所主,肾气主藏。
祛风除湿辛散药,破坏了肾气的藏力,气虚而升散,所以吐唾液。


某个经升,某个经降,是指人体经络之气的走向。人体共12经,手三阴三阳,共6经;足三阴三阳,共6经。
临证中以足三阴三阳经为主,因足三阴三阳经循环全身,手三阴三阳经在上半身循环。
足三阴三阳经升降循环正常,能带动手三阴三阳经循环。


五苓散用于阳虚之湿,猪苓汤用于阴虚之湿。


屁的变化也体现中气的变化。很多时候就是无屁治成有屁,有屁治成无屁。
实滞本身就与肝胆有关,木主疏泄,疏泄正常就不会实滞。放屁,也是疏泄。


气虚不固,针灸容易耗气,艾灸容易增热,因气虚不能敛藏增加的热,热气发散会更气虚。


降肺气分温降与凉降。
患者本来是寒湿体质,适宜温降。但是因服用祛风散寒药导致肺热,宜凉降。


香蕉,败脾滑肠,泄肾气。


如何判断风热?看舌象、脉象,是不是偏于疏泄、升散。


舌象干燥,缺少津液。津液足,肾气才足。
肾气主藏,津液足肾气才能藏。缺少津液,热气不能降藏,热气上浮所以头晕、发热。热气不能降藏则下焦虚,所以双下肢无力。
肾气不能藏,疏泄上冲而脱根,所以头疼、走路不稳。


舌质干红,内热,少津液;舌象泛白,热气熏蒸津液,逼津液外溢,化作湿气;肺湿热,所以咳嗽;舌根泛黄,肾气疏泄不藏,不藏而上冲,所以喉咙疼。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者。


虚与寒有区别。
这个体质主要是虚,而且这个虚与很多本质上的虚又有区别。
这个虚,是因为长期气向外发散,而内里显得不足了。
因为长期向外发散,所以十年牛皮癣。也可能与许多治牛皮癣用药发散有关。
这个虚,改变气的方向,变发散为收藏就好了。
可用肉桂黑豆汤


看舌象就是一个观象,如果这个观象可以用文字准确描述出来,就不需要看舌象了。事实上,百闻不如一见,即使描述得栩栩如生,也不如直观看一眼。
文字描述无论多么形象,都难以准确,就像描述一个美女,即使是莎士比亚的文字,都不如你直接看一眼。
观察舌象,主要是看呈现出来的气的状态,虚实的状态,寒热湿的状态,上焦中焦下焦的状态。


不要扶阳祛寒伤津伤气。气津伤,所以便难;气津伤,肝不藏血所以便有血;气津伤,藏力不足,所以爱出汗;内热,所以睡觉不让盖被子。
热气不能降藏,就往上浮,所以嗓子有痰,呼噜声。


气虚而升散,降藏不足。
党参黑豆滋补津液,助降藏。


舌象是人体气机的缩影,健康的人体气机是不断循环的,顺畅的,柔润的。
你感受这个舌象的气机是不是这样的?
旋转无力为虚,臃肿为滞。
中气虚,旋转无力,则僵;木气虚,疏泄无力,则滞。
当归芍药散调中气,补木气。


中医听到这么多结节肿瘤,于是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类药,这些药物都耗气,所以导致气更虚,运转乏力。
高明的中医大多是加上一些补气扶正之类的药,导致壅滞。
这个舌头就象一个漏气的皮袋,缺少弹性,是因为长期的辛散药漏气,又因为吃补气扶正药,所以看起来又有些臃肿、实滞。


每一个中医,包括爱好者,都有治愈感冒的时候。正因为亲身体验和见证了中医的这种神奇,所以更加地信奉中医,对西医治不好感冒病嗤之以鼻。
可是,真正会治感冒病的医者万里挑一。市面上,治感冒的中医大体可以分三类:
时方派。用风寒感冒颗粒、风热感冒颗粒,或其他类似温病方子。
经方派。用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之类。
火神派。用四逆汤、麻附辛之类。
食疗派。用姜枣汤之类。
以上这些方子,都有覆杯而愈的时候,所以让人沾沾自喜,也有不愈的时候,就顾左右而言他。
不论用哪个方子,基本上都是认为风寒风热进入了身体,要想法驱赶出去。以为在治病,不知是杀人。治好了并不知是为什么,治不好更不知是为什么。


淡豆豉15白术15大黄3
舌苔厚腻,肠胃有轻微积滞,拉一下就通畅了。舌苔厚腻,是有积滞,积滞可以通过下法排一排。舌心裂缝,是中气虚。中气虚不宜下法,需+补中药防止下法伤中气。
肠胃积滞,平常的补中药容易增加滞塞。淡豆豉有腐熟性质,容易与肠胃积滞裹挟在一起,发挥特洛伊的作用,这样就容易排出积滞,且不容易伤中。


木主疏泄,舌象壅滞则木气疏泄不及。
柴胡剂有疏肝的效果,所以觉得有点效果。龙牡偏阳不宜。


如果中气为“太极”,土气就为“两仪”。因为土气居中,离中气最近,土气正常则中气正常,所以经常用土气代替中气。
但是,如果不明白中气与土气的区别,用药就容易错误。比如李东恒、黄元御的补土法,有时候就伤中气。
因为中气是居燥土湿土之间,因脾升胃降而形成。而很多补土方,一味地燥土,伤了津液,造成有升无降,反而伤了中气。


土气病湿,也病燥。脾土病湿,本气自病;
胃土病燥,病现从气(阳明)。
中气是升降形成的漩涡,升降任何一方力弱,漩涡就弱。


舌象后端白腻,是过去吃水果喝白开水伤了脾肾。
乌梅三豆饮对脾肾湿盛不适合。


喝药期间如咳得更厉害,含服一口药汤慢慢咽下。原理是:健脾补肾药多偏热,而身体湿盛,湿+热,上冲所以会咳嗽加剧。
含一口汤药慢慢吞,可以带动湿热下降,可以减少咳嗽。


茶叶总体是偏凉的,但红茶是个怪胎,它是温热的特性。
红茶性温热,加上刮痧让气机逆乱,热气上浮,所以眼睛干涩,有飞蚊症。


中下焦空虚,六味地黄丸+五味子补中下焦,麦冬清降上焦壅堵不降的虚热,只宜轻用、少用,过用则寒中败土。


知母清热,麦冬润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03:3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的说是“出入”,
彭子益将黄帝内经的“出入”玩出了“一招鲜吃遍天”。


蒲老师语录:
黄帝内经云
“气出为虚,
气入为实”。

彭子益将这句话玩成了中医医理的“核心”,自始至终用这一句话解释所有医理,朝于斯,暮于斯,念兹在兹,不离于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8:22 PM , Processed in 0.04928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