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今年影剧开机率跌了,但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7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影剧开机率跌了,但是……

四味毒叔
14小时前
z48.jpg

z59.jpg 观2025年国产影视剧开机率的大体现状,主动收缩的战略态势也在推动行业集体探索新的市场热点。在类型创新和品质升级方面,通过与实力派演员合作,强化编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的话语权,用作品品质增加观众黏合度,创投上游回归理性化生产,聚焦不同观众群体真实情绪点,制造“少而精”或“短而好”的影视产品,重新思考“大数据”带来“用户提纯”的不可控性与创作类型的狭隘性,让主创团队对观众和市场负责,在创作中与观众产生对话,在大家的共同作用下,辅以适当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才能逐渐消弭消费者的“报复”。

作者|布赫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认为,中国消费者的报复具有“滞后性”的特征。

比如某个行业中的某个品牌,选择用“可持续性地竭泽而渔”进行内容生产,在初期阶段因为覆盖群体不广暂时未能凸显后果,当消费覆盖到大众层面且产生具有普遍性的负面舆情共振时,它依然可以坚持一定时段的内容生产,因为社交平台的信息传递与认知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消费者真正形成统一认知并产生疏离意识后,品牌,乃至行业的“寒冬”才真正到来。

在这个区间内,处于生产链上游的创投群体有两个选择:

一、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策略,迎合多数人的喜好,并自愿将产品性价比拉到最高值,面对消费降级的大环境趋势与消费者共担压力。

二、在已经发现行业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前提下,赚“快钱”然后及时抽身,丢下一个满目疮痍的行业环境,留给后人“填坑”,并让他们承担消费者的“报复”。

鉴于这种真实的处境,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发表了一篇名为《电影业应选择与年轻人共舞》的评论文章,文章中指出中国电影创作话语权的结构性失衡和“叔圈现象”,并直抒“年轻消费者的流失,对任何行业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因为一代人对一类产品或一类作品的放弃,容易导致消费惯性出现断代”这一行业痛点。

他引用拓普数据11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电影(16.970, 0.16, 0.95%)市场洞察》报告,针对2025年24岁以下电影观众占比仅为15%的严峻形势,展开了以上观点论述。

从业者都很理解数据呈现的深层原因,但就目前看来,破局之道虽看似通达,奈何实则充满崎岖。反映在电影行业乃至电视剧领域,想要垂直达到观众层面的沟通成本依然很高,影视产品投射市场的活跃度与真实产出业态也能说明问题。

01

行业弊端亟待调整,故步自封不可取


今年4月15日,电影《流浪地球3》官宣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影片预计在2027年大年初一(2月6日)上映,主创主演阵容悉数回归。此时距离第二部(2023年上映)已时隔两年,国内社交平台对该系列影片的舆情反馈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当第三部上映时,迎接它的又是怎样的市场反馈目前不得而知。

z49.jpg


但在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整体呈现出头部垄断加剧,中小成本影片生存空间压缩愈发严重的局面。结合今年目前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可以看出,其占总票房(目前)的57.18%,仅《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便垄断了52.8%的票房。

z50.jpg


这种票房数据反映出观众对某部影片的极端化观影情绪,对于其他类型影片而言并非福音。其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中小成本体量影片的开机难度加大,从创投端口就处于风险预警状态。

因为“常识”被打破了,现在对某个项目判定“常识”是“没有常识”——

人们依据过去的数据统计进行市场预测,而正在发生时的消费动态和舆情倾向又导致“大数据”理论屡屡失效。

即便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上游环节,也对目前加剧的开机风险有清晰地预判。

如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2025年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呼吁调整中国电影票房分账机制。他认为现行的“院线——影院——电影”既定的分账比例难以支持电影行业发展,同时强调在《哪吒2》全球票房156亿的背后,分账52亿的数据无法掩盖行业分配失衡的深层矛盾。

z51.jpg


通过国家电影局官网查询资料可知,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7月至9月)共有‌772部影片备案立项‌,涵盖故事片、动画片、纪录影片等多种类型 。当然,“备案立项”不等于“开机”,根据网络资料,重点项目如《牢友记》(新丽影视出品)《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光线影业出品)等尚处于筹备阶段,《被遗忘的将军》(方励执导)则已宣布开机。据悉今年年内国产电影也仅有两百部开机,这也只是电影市场“开机”状态信息的略览,而在去年,国产电影开机数量是700余部。

z52.jpg


数字变化的巨大反差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今年即便依然坚持去电影院的人接收的信息也只仅限于那几部“话题溢出”的头部电影,如《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和《南京照相馆》等。

z53.jpg


2025上半年总票房冲高至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接近疫情前历史峰值。但只是“接近”,而非“超越”。与此同时,根据灯塔专业版上半年电影市场数据,电影行业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我国影院总量突破1.3万家创新高,但3—6月场均人次跌至2—4人,单影院放映场次同比锐减889场,0人空场率高达40%。”这一表象上。

今年国产电影开机率的缩水趋势同样也体现在电视剧领域,不过值得探讨的却是在这一领域内,悬疑剧的开机率逆势增长。

02

用“悬疑”开展时代叙事,好作品必引发共鸣

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视剧开机项目数量同比下降40%,上半年整体开机率降幅超过40%,而全年获批电视剧数量从2014年的429部锐减至115部,较巅峰时期缩水近四分之三。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传统长剧领域,连曾被视为“反弹信号”的备案回暖也在2025年迅速冷却,横店等影视基地的开机剧组数量较往年同期下滑明显。

根据网上资料,2025年已开机长剧项目数量为‌25部‌,较2024年下降11部 。其中悬疑剧开机8部,占总量的32%,较2024年同期占比提升10%,成为开机率最高的剧种类型。古装剧待播超110部,且依然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仅有少数作品如《藏海传》等剧出圈。同时,短剧集成为各平台新宠,爱奇艺的迷雾剧场、腾讯的X剧场和优酷的白夜剧场近两年均加大了对悬疑剧的投入。

z54.jpg


今年新开机长剧项目中,悬疑剧数量首次超过古装剧,成为仅次于都市剧的第二大剧种类型,成为国剧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悬疑剧《树影迷宫》,该剧是沿袭了《漫长的季节》与《隐秘的角落》这类经典剧作的优质作品,同时,它也是一部突破题材壁垒,专注时代叙事的作品,与迷雾剧场上一部热播剧《命悬一生》相比,两者共性都很明显:

通过某桩案件的抽丝剥茧,将观众带入过去的一个时代,通过大量细节如流行音乐和特定词汇、场景、观点等勾起一部分观众的记忆,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z55.jpg

大胆、直白的镜头语言和聚焦中国男女性观念变迁的侧写,也让《树影迷宫》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高的支持度,同样体现出国内观众亟待在此类作品中渴望实现“思想破壁”的阈值。

导演/编剧(之一)孙浩也表达过对文艺创作中“还原真实”的重要性阐述,说明该作的情境表达总体上符合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并非厌倦某一类型的文艺作品,而是期待在作品中建立跨时代的思想交流。

在作品中建立与观众的情感沟通,才是一部好剧(影)能够立足市场的关键。

不过目前悬疑剧整体开机数量仍受平台控量的影响,但众所周知,影视剧是抢夺“注意力”的文化产品,问题于是回到了产品研发的核心点——

抢夺观众“注意力”的基础,在于通过用辛辣、锐利、真实、大胆的人文角度,触发观众内心的某个G点,必要时它需要通过某个看似不够正确但契合观众心态的语言直达观众的情感诉求,如《命悬一生》中田宝珍(姜佩瑶 饰)关于女人命运的演讲和《树影迷宫》中疯僧(张桐 饰)人格分裂式的情感控诉。

z56.jpg

z57.jpg


以“悬疑”之名挑战观众的情绪临界点,形成“一眼万年”的文艺创作目的。

就目前断崖式下跌的开机率表象看来,尽管牵涉资金、市场与创作等多重压力,上述优秀作品的产出仍可视为行业发展的良性信号。


03

从量产到质变,国产影视剧需要创作宽容


纵观2025年国产影视剧开机率的大体现状,未来这种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头部影视平台受市场压力影响,陆续推出“云包场”及“增加会员权益”等方式应对整体萎缩局面。同时在内容生产方面,主动收缩的战略态势也在推动行业集体探索新的市场热点——

在类型创新方面,年代剧(如《小巷人家》《六姊妹》等)和软科幻悬疑剧(如《十二封信》)等取得的较好口碑,依然说明此类赛道有较大的创作空间。

z58.jpg


在品质升级方面,通过与实力派演员合作,强化编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的话语权,而非简单的算法理论,用作品品质增加观众黏合度,如王长田所言“生产过剩但质量不足”,亦在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清醒的现状认知。

创投上游回归理性化生产,聚焦不同观众群体真实情绪点,制造“少而精”或“短而好”的影视产品,重新思考“大数据”带来“用户提纯”的不可控性与创作类型的狭隘性,挤出一些不必要的泡沫,让主创团队对观众和市场负责,在创作中与观众产生对话,在大家的共同作用下,辅以适当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才能逐渐消弭消费者的“报复”。

观众不会看到“跑马圈地”式的无节制内容生产,市场上也会慢慢出现不以“爆款”为商业诉求的影视作品,垂直化、多元化的叙事表达带来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共鸣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成为国产影视剧的创投主流。

简而言之,鼓励、宽容、允许不同语境在银幕在横竖屏幕上的表达,通过真诚的文艺创作建立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能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与表演态度,也能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值得信赖的文化阵地。类型融合与生态重构下的突破与重生,才有可能在孜孜以求的商业回报上找回应有的平衡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7 02:59 PM , Processed in 0.0833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