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最不正经的博物馆大省,看完展品头皮发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5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最不正经的博物馆大省,看完展品头皮发麻!

Screenshot 2025-11-15 at 9.47.53 AM.png

IMG_8559.JPG

云南到底有多“滇”?


许多人笑言,若云南曾是西周诸侯国,《诗经》中定会多出一篇《国风·滇风》。这个以“滇”为简称的省份,常以菌子的幻象与山歌的狂野而为人所知。而她还有更加魔幻与癫狂的一面——


她是《鬼吹灯》里遥远的“古滇国”,奇幻之中透露出几许残酷与疯狂的美感;她也曾在《天龙八部》中登场,温润如玉的公子、静谧幽深的琅嬛福地,风花雪月的大理国让这里成为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远方……


IMG_8560.JPG

IMG_8561.JPG
受刑后的战俘、以龙为食的神鸟,
云南文物中的形象总是这样神秘、华丽,带着一丝癫狂。
上图:西汉·吊人青铜矛(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下图: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摄影/柳叶氘、邱菲尔

其实,抛开故事性的演绎,这片土地同样带着一种神秘与狂野的气质。不信的话,不妨走进这里的博物馆,从充满诡谲色彩的文物看起,一探“滇风”的究竟——


从百人围观的盟誓祭祀场面,到被老虎撕咬之下牛的死亡与新生,这不是怪奇的电影片段,而是你能透过青铜器看到的野性张力;远离海洋的古滇国,却以海贝作为货币,揭示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加古远的神秘路途;堂皇富丽的“妙香佛国”,有中原见不到的观音形象,还飞翔着以龙为食的“迦楼罗”神鸟……

       

IMG_8562.JPG
从上到下:

西汉·鎏金青铜双人盘舞扣饰,舞蹈动作诙谐,生动有趣。

西汉·纳贡场面青铜贮贝器,展示臣服诸族向滇王纳贡的场面。

西汉·八牛贮贝器,牛的肌肉线条刻画精细,充满野性美。

西汉·透雕猴边镶嵌腰带饰,猴子首尾相连,神秘有趣。

明·镶红蓝宝石金冠·沐氏家族墓出土,融汇多种工艺技法。

图/柳叶氘、视觉中国


这片土地曾长期在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上徘徊,塑造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面貌。


“滇味”十足的云南,到底有多魔幻?


老司机这就带你一起去“滇一滇”


IMG_8563.JPG
云南弥勒彝族阿细部落祭火节,
相传源于千年前的钻木取火传说。
摄影/北纬




IMG_8564.JPG

还原人牲祭祀场景,

古滇人的存钱罐到底有多癫?



想象一下,你穿越到了距今两千多年的古滇国,直达最为隆重的诅盟祭祀现场


你的视野无比清晰:面前是四面敞开的干栏式建筑,C位端坐着女祭司;耳边是青铜鼓chún(一种乐器)奏乐助兴,前方在烹羊宰牛准备祭品。


IMG_8565.JPG
IMG_8566.JPG
看,你已经穿越到了最热闹的诅盟祭祀现场。
西汉·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细节
摄影/王腾


好消息:你占了一个能观览全局的好位置。

坏消息:你是马上引颈就戮的祭品本身。


所幸,这般神秘而又血腥的场景早已被关进了博物馆展柜之中,它源自青铜铸成的“诅盟场面贮贝器”之上。不过虽然名为“诅盟场面”,祭祀仪式其实只占了造型的很小一部分,其余部分则被各行各业的“吃瓜群众”们所占据。直径仅有32厘米的器盖之上足足铸有127位立体青铜人物,它们不仅涵盖了古滇国各阶层的不同职业,就连五官表情与衣着服饰都清晰可辨,仿佛一幅青铜立体版的《清明上河图》。因为其代表着古滇国青铜器制造技艺,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突出价值,这件诅盟场面贮贝器不仅被列入我国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中,也被国家博物馆千里迢迢地借去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IMG_8567.JPG

西汉·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
摄影/柳叶氘


与“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共同被列入禁止出境文物的云南青铜器,还有一件“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与前者一样,它布满了立体的青铜小人——这是古滇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不同于用铭文记录信息的方法,古滇国人更喜欢直接用圆雕手法还原历史场面——画面的主体,则是一座高耸的“柱”。在鲜有高层建筑的古时,立于空旷地带的“柱”有地标般的标志作用,用于彰显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IMG_8568.JPG
西汉·杀人祭柱青铜贮贝器
摄影/柳叶氘


通过这两件杰出的青铜器,我们可以看出,“贮贝器”在古滇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海贝是珍贵的货币,而这些存放海贝的“存钱罐”自然就成了古滇人用于彰显自身地位财富的象征。


那么问题就来了:云南又不沿海,这些海贝是哪里来的呢?根据现代考古研究,古滇国使用的海贝大多来自我国两广地区,乃至更为遥远的印度洋沿岸。在丝绸之路尚未开通的古老岁月,云南便已经成为了我国西南直通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IMG_8569.JPG
云南驿位于云南滇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云南驿镇管辖,是通往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保山、瑞丽、西藏以及缅甸和印度的交通要道
图/视觉中国

作为枢纽的云南,一面向着东南亚张开,连接遥远的海洋;一面又连接着汉文化的腹地。云南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牛虎铜案,就是这种交往与融合的直观体现。


这方铜案的主体被塑造为一头大牛,它正在猛虎的撕咬下以身躯遮蔽着腹部下方的小牛。此般造型很自然地便会让人想到护犊情深的亲情,然而若是仔细端详,小牛头上却长着不符合年龄的尖锐牛角,其造型完全就是一头微缩版的大牛。由此一个更富于哲学性的解释便呼之欲出了:大牛正在猛虎的撕咬下濒临死亡,而从大牛腹中走出的小牛,仿佛预示着生命的轮回。


IMG_8570.JPG
牛虎铜案,暗示了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
摄影/项玥


这种名为“案”的器物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就类似“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用于在祭祀时盛放食物。只是这种形制并非云南本地所有,而是来自遥远的中原。时值战国尾声的公元前279年,来自楚国的将领庄蹻 (qiāo)率兵进入云南,这是神秘的云南之地第一次进入中原视野。然而不幸的是,即将回师的楚军却正好赶上秦将白起攻破郢(yǐng)都,就连屈原也投了江。于是被迫成为“流浪楚国”的庄蹻只好就地建国称王,在滇池沿岸建立起了古滇国。


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随着这些中原来客一并来到云南,很快便与当地盛产的铜矿资源相得益彰,催生出了自战国至两汉的云南辉煌青铜文化。而独具云南本地特色的“滇风”造型,无疑是这批青铜器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亮点——譬如我们刚才提到的牛,在古代农业社会,耕牛便是财力与地位的象征。


IMG_8571.JPG

西汉·虎背牛扣饰·晋宁石寨山出土

摄影/柳叶氘


云南人不仅用青铜塑造形态各异的牛,更以另一项土特产——黄金——来粉饰地位更为尊崇的主人。在一尊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上,就能看到四牛环抱之中,腰佩长剑的骑士高据于昂首挺身的骏马之上,闪耀着2000年不变的金色光芒。


IMG_8572.JPG

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图/视觉中国


时间来到西汉,云南与四面八方的“羁绊”终于连接在一起,成为其被纳入汉帝国版图的伏笔。这故事说来还颇有几分戏剧性,因为汉武帝经略云南的缘由并不在于云南本身,而是在千里之外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中亚一带,却在这里见到了印度专卖而来的四川蜀布与邛竹杖——这说明从四川向西南有着一条直达印度的通路!


IMG_8573.JPG

西汉·嵌绿松石圆形牛边铜扣饰·晋宁石寨山出土·云南省博物馆

摄影/柳叶氘


于是位居西南一隅的云南之地正式进入了汉帝国的视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于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楼船水师,滇王以礼来降,领受汉朝册封后继续以诸侯王身份统管云南之地。《史记》记载“滇小邑,最宠焉”。位居西南边陲的云南似乎格外受到汉朝的格外优待。随着1956年石寨山古墓群中滇王金印的出土,沉睡于古籍的历史记载仿佛被拭去尘埃,以夺目的金色光芒重现于世。


IMG_8574.JPG
滇王金印,是古滇国存在的关键实证,印证了《史记》中汉朝册封滇王的记载。
摄影/王腾

虽然大小仅在方寸之间,这方滇王金印却见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与百余年后东汉光武帝赐予日本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形制相仿,它们均未使用汉朝官印通行的龟钮,而是以蛇钮的造型呈现出浓郁的异族色彩。但其印文之上却仅见“滇王之印”四字,并未出现“汉”或是“归义”的域外归附限定字样——这足以通过考古角度证实,自庄蹻入滇的惊鸿一瞥凡170年后,云南之地已然成为汉人心目中无可质疑的大汉疆土。


IMG_8575.JPG
滇池夕照。
摄影/奎涛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5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576.JPG

《天龙八部》里的段誉故乡,

“佛”起来也这么与众不同!



当中原王朝更迭演进至唐宋时期,云南历史也恰巧来到了与之时间几乎完全对应的南诏大理国。   


IMG_8578.jpg
大理洱海日出。
摄影/wzkdream

得益于《天龙八部》的流行,许多人对段王爷的故乡大理国并不陌生,这是个兴起于唐末乱世、比南宋先覆灭二十余年的政权。而南诏的时间比大理更早,曾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可不要将其只视为偏居我国西南边陲一隅的遥远国度——南诏鼎盛时疆域达到了75万平方公里,足足超过了两个日本大小。其不仅涵盖了云南全省,还包括了贵州西部的威宁等地四川南部的西昌,势力范围甚至辐射到了赤水河流域,还有西藏东南部乃至如今的缅甸、越南与老挝部分区域


IMG_8579.JPG
大理白族同胞正在舞龙。
摄影/蔡青


这是两个崇信佛教的国度。继南诏之后长期统治云南的大理国不仅大体继承了其广阔的疆域,还把佛教文化发扬光大——大理国甚至先后有9位国王主动出家为僧,不愧是闻名于世的“妙香佛国”


IMG_8580.JPG
IMG_8581.JPG

宋·大理国·阿閦佛金坐像·云南省博物馆藏

宋·大理国·铜鎏金五股金刚杵·云南省博物馆藏

上图 摄影/草子

下图 摄影/靳仕亨 

既然崇信佛教,那么多搞一些佛像来供奉也是应有之义。为了突出佛像的贵重,中原一带佛像大多以青铜铸造,在表面以一层鎏金塑造金身。但在铜矿富裕的云南,人们或许是觉得仅用青铜还是太过朴素了,索性干脆全部换上黄金吧!于是就有着这尊银背光金阿嵯(cuó)耶观音立像


仔细端详这尊阿嵯耶观音的造型,它似乎又与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不太一样了。其实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观音菩萨的形象早就与佛经中的原本形象大相径庭:《华严经》中本记载观音菩萨为“勇猛丈夫观自在”,但为了更贴合其普度世人的菩萨心肠,中原地区的观音菩萨常常被塑造为柔美的女身。这种女性化的形象同样影响着位居云南的南诏与大理国,但又不同于唐朝流行的丰腴体态,反倒腰肢纤纤如弱柳扶风。衣着也不像中原常见那般宽袍大袖,而是极为轻薄贴身,看起来就带有几分热带风情——没错,这正是来自印度秣(mò)菟 (tù)罗式佛像的风格元素。


IMG_8582.JPG
IMG_8583.JPG
在中原,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如上图一般丰满圆润的观音形象,但阿嵯耶观音的形象却常常是纤瘦优雅的。
上图: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下图: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摄影/柳叶氘、草子


在南诏立国神话中,传说开国之君细奴罗曾经受到一位梵僧点化,而后者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大理野史》同样记载大理国开国之君段思平起兵之时受到河边一位疑似观音菩萨化身的浣纱妇点化,故而将国名定为大理。于是这尊独具特色的阿嵯耶观音便成为了南诏与大理国官方认证的精神图腾,在云南境内广为流传,它也被后世的学者形象地称为是“云南福星”


如果说阿嵯耶观音体现了大理国与世无争的内秀,同样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鎏金镶银珠金翅鸟则宣告着云南先民改造自然的雄心。单看外貌来说,这位迦楼罗就有着一副不好惹的“超凶”长相。的确,它是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凶猛异常,甚至以龙为食。


IMG_8584.JPG
鎏金镶银珠金翅鸟,长相“超凶”。
图/视觉中国

大理国人坚信,他们的守护神迦楼罗将会千百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城。纵使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这片曾经被南诏与大理国统治近500年的土地之上仍然遍布着南诏与大理国的历史遗迹。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与鎏金镶银珠金翅鸟都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千寻塔。高达69.13米的千寻塔就如同一座灯塔,汇聚着中原王朝与东南亚、雪域高原各方投射的目光。时至今日,这座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峰”依旧是现存唐代古塔最为雄伟壮丽的所在。若你有兴趣在游赏玩博物馆后继续在云南“访古”,此塔不可不去。


IMG_8585.JPG
大理崇圣寺三塔。
图/视觉中国

而在大理远郊,石钟山石窟更体现着云南的野性一面。以佛教成就君权神授法统的南诏国主将自己与大臣们商议朝政的图景铭刻于岩壁之上,与佛像一道接受子孙的香火供奉。但同样是在这皇家石窟一隅,却又存在着最为原始的生殖崇拜图像。当地人将其称为“阿央白”,意为“孩子出来的地方”,诉说着独属于云南的“滇味”。


IMG_8586.JPG

宋·大理国·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云南省博物馆复刻

摄影/草子

云南的文物古迹,就是这么自成一派、风韵潇洒,从来不当安分守己的老古董,更不只做中原文明的小注脚。从狂野祭祀到妙香佛音,云南自把这股癫狂与浪漫,揉成了独一无二的“滇风”。


IMG_8587.JPG
大理白族洞经古乐历史悠久,
可谓是绵延千年的“滇”风。
摄影/蔡青



文 | 飞天逸面

文字编辑 | 猫骑士

图片编辑 | =G

首图 | 草子

封图 | 草子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IMG_8588.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6 03:01 AM , Processed in 0.0836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