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2

[休闲时尚] 山东姑娘用女性身体做展,斩获国际大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1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姑娘用女性身体做展,斩获国际大奖

Screenshot 2025-10-30 at 8.20.41 AM.png
10月28日,
英国V&A博物馆重磅推出
“多维:中国当代工作室工艺”,
集中呈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在陶瓷、玻璃、漆艺、金属、
纤维与艺术首饰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IMG_3433.GIF
“多维:中国当代工作室工艺”部分参展作品,图源:英国V&A博物馆
与日益繁荣的中国手工艺创作实践相比,
海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收藏仍相对有限。
本次展览源于V&A博物馆自2021年启动的
中国当代工作室工艺的系统研究与收藏项目,
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缺,
勾勒出中国当代工艺的变迁与成就:
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独立工作室,如何用双手和创意推动
工艺与社会的对话?

此次入选参展的多位艺术家
都是一条的老朋友,
包括唐明修、郝镇瀚、杜蒙、赵谨雅、王克震、柳溪、耿雪等。
借着展览开幕之际,
我们一起回顾他们的故事。

编辑:朱玉茹、余璇、陈沁、陈稻稻
IMG_3434.PNG

IMG_3435.JPG

摄影:孟昊

85后山东姑娘柳溪,从小生长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家庭,她拼命读书,终于在复读一年后,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
尽管身处大城市,她还是时常感觉到无力和焦虑。2014年,她一个人跑到景德镇,租下了一栋毛坯房作为工作室,专心创作。
她首先把妈妈的搓衣板,带到了《妈妈》系列的陶瓷创作当中;又大胆做出了与女性身体有关的系列作品,相继斩获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际大奖。
IMG_3436.JPG

《妈妈》系列 搓衣板细节

IMG_3437.JPG

《我们的神很了不起》系列 摄影

IMG_3438.JPG

《泥日》系列在上海 Objective 空间

2019年,柳溪首次在国内举办个展,女性观众都很喜欢她的作品,许多男性观众却选择绕道走开。
柳溪说:“老家的重男轻女现象还一直存在,女性的成长需要男性的合作,彼此尊重对方,才能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
以下是柳溪的自述。
我叫柳溪,1986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出生的时候,家人期待的是一个男生,看到是一个女生的时候,我妈妈当场就哭了。整个成长过程,我也能感受到各种不重视。
小时候觉得,在山东,只有考学能改变一个女生的境遇。所以我拼命用功读书,甚至高三还复读了一年,最后才艰难地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
IMG_3439.JPG
童年柳溪与妈妈

IMG_3440.JPG

IMG_3441.JPG

《妈妈》系列 | 2015年至今

大学期间,画了很多插画,越来越发现艺术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疗愈,能把自己从小到大遇到的痛苦、纠结的问题都阐述出来。

2015年,我回山东老家,看到墙角妈妈用过的搓衣板。当时感触很深,因为工作、生活离家特别远,见到妈妈的机会特别少。

从小到大,每隔一个时间段,母亲的形象都是有变化的。上一次我回家,跟妈妈约在一个地方见面,她站在远处,我都没有把她认出来。当时心一颤,觉得妈妈在衰老、在变矮。

IMG_3442.JPG

上海 创+空间 “予她同行”展览现场

陶瓷有两个特性:一是它很容易碎;二是在烧制之后,大概会收缩17%。
这跟母亲在不断付出的同时,自身是很脆弱的特性很吻合。我就想通过制作一件陶瓷的搓衣板,去表达我对于母亲的爱。
IMG_3444.JPG

收集的搓衣板

首先是把我妈妈的搓衣板,带到了《妈妈》系列的陶瓷创作当中。

过去五年,我又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搓衣板。有的是河边公用一米多长的搓衣板,有少数民族的、朝鲜族的、松花江的,还有双喜图案的搓衣板。
之前,我在印度做驻地,从加尔各答到新德里的火车上,看到了哭泣的妈妈送别女儿的场景。发现除了中国之外,世界其它角落,也在发生着同样的故事。
IMG_3445.JPG
《心垢》系列 | 2017

首先用石膏的模具把搓衣板翻制,但翻制出来之后,搓衣板完全没有老旧破损的效果。

所以会在原先的泥巴的基础上,通过工具把老旧、磨损的肌理,一点点模仿出来。
IMG_3446.JPG
搓衣板石膏模具

目前这个系列已经制作了23块搓衣板,最后会以38块结尾。

IMG_3447.JPG
IMG_3448.JPG

《我们的神很了不起》系列 | 2018至2019

2018年,我去印尼巴厘岛参加了一个驻地计划,发现当地的女性基本上都只是待在家里做一些劳作,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时,还有很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创作非常大胆、自信。三十多岁了,却能放下工作,出来学陶瓷,每天享受生活、晒太阳,这跟当地女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IMG_3449.GIF  

我立刻想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像我这样出生在三四线城市的女孩,曾经跟她们有着相同的境遇。现在虽然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也不够强烈,更像是在夹缝中的状态。
于是,我就想到了创作《我们的神很了不起》这组作品。

女性的生殖器官上面,印着蕾丝的图案,非常大胆。

蕾丝最初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宫廷被使用,而且是手工编织。今天,蕾丝被大量地机械化制作,我想借此暗示女性的自我觉醒。

同时,这组作品的材料是富含铁质非常多的一种泥巴,烧制之后的表面就像金属铁的颜色,这里的铁门象征一种窗口,代表机遇和迈进。

IMG_3451.JPG

IMG_3452.JPG

2019 上海Artplus Gallery个展现场

2019年,我回到上海举办自己第一个展览的时候,这组作品也有展出。

当时有很多人不好意思看这组作品,尤其是男生,直接忽略过去了。女生会很激动地去聊这组作品,并且产生很多共鸣。

IMG_3453.JPG

女性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质,才会有可能发挥自身的能量和潜力。

在三四线城市,我们有时候喜欢把命运交给神,其实我们就是自己的神。女性自身就像宝藏,有自己意想不到的能量。

IMG_3454.JPG

《心垢》系列 | 2017 作品细节


IMG_3455.JPG
《泥日》系列 | 2017

未来,我还是会以陶瓷材料创作为主,也会夹杂创作更多的玻璃材质的作品。

陶瓷和玻璃都是非常脆弱的材料。当我把“脆弱”这个点挖掘更深的时候,我想自己对坚强的认知会更强烈。

0-ezgif.com-optimize.gif

《我们身处何方》系列 |  2018


IMG_3457.JPG
老家“重男轻女”的现象还一直存在,只是相比较以前有些好转。现在那里的女性有更多机遇去了解自己,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我们在高考时是没有性别差异,但我们在工作中,还会面临着许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女性的成长需要男性的合作,彼此尊重对方,才能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458.JPG
IMG_3459.PNG

赵瑾雅和作品合影(摄影:何俊杰)

长春姑娘赵瑾雅,是一位在读博士,也是玻璃艺术家。

2017年,年仅23岁的她,在捷克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成为该奖第一位中国获奖者。


玻璃吹制工艺,要在超1000℃的炉温前工作,几何造型的克制冷静,色彩变幻的热烈情感,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纤细的姑娘,可以完成如此复杂和大体量的作品。在国内,全职投入玻璃创作的职人和艺术家不足50人。

时间推回到2014年,她20岁,在中国美术学院念大二,那一年她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玻璃展览,深受震撼,决定不论如何也要试一试,于是读本科、研究生、博士,在玻璃艺术领域,一做8年。

以下是赵瑾雅的自述。

景德镇陶溪川产业区

我主要做的是吹制玻璃,每天都要面对1000度以上的炉温。今年夏天高温高达40度,你可能站一会儿就觉得自己要融化了。

吹制玻璃工艺门槛比较高,你首先要克服对于热、对于未知的恐惧,在挑料炉和遛火炉之间往复操作,在手臂下面给高温的玻璃塑形。
在挑料炉前挑玻璃料
IMG_3464.GIF

用湿报纸给玻璃塑形(摄影:Rachel)

玻璃吹制

IMG_3466.GIF

使用专门制作的工具台对接作品部件(摄影:Rachel)

IMG_3467.GIF
对玻璃作品进行打磨
吹制的第一步,是打开挑料炉的炉门,用1.4米长的不锈钢吹管来“挑”料。“料”指的是熔融状态的玻璃,挑出来之后,我们会用打湿的报纸、木板、石墨板来给玻璃塑形。

为了让玻璃始终保持柔软和高温,近旁还有一个遛火炉,要不断地把玻璃放进去加热;退火炉的作用,则是根据玻璃作品的薄厚,调整它的退温曲线来给作品降温,一般要放置24小时,防止玻璃在退温过程中裂开;等玻璃冷却下来,还需要进行冷加工,包括再次塑形、调整细节、喷砂和打磨表面。

IMG_3468.JPG

和玻璃老师们一起合作(摄影:何俊杰)

IMG_3469.PNG

三位与赵瑾雅合作多年的玻璃老师 巩克海 李富昌 张平摄影:何俊杰)

因为我的作品体量比较大,需要团队合作,和我合作很多年的三位老师也在这里。巩老师审美很棒,也很懂我的点,一个极小的弧度细节,我一说他就能领会;张老师是一个超级有耐心的人,力量很大,只有他在我们才敢做大型的作品;李老师是一个古灵精怪的老师,性格很活泼,眼疾手快,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任何工具,他都能马上做出来。我常常说他是短跑冠军。

工作室里满墙的1:1作品草图

IMG_3471.PNG
玻璃颜料块
我的作品草图都是1:1的,他们很可爱,常常会开玩笑说:“瑾雅,你到底还有多少那种讨厌的图?”

我觉得“吹制”是很讲逻辑的事情,我们要先想出来一步一步怎样做,哪怕一步做错了,后面都没办法实现。我做作品的失败率很高,现在有一件作品,底下的部件吹了7次都还没成功,老师开玩笑说,“小八也死在了摇篮里”。

IMG_3472.GIF
IMG_3473.GIF
《洱海18:37》2022年
记忆中,洱海日落时,阳光从云的间隙洒下来,眼看着太阳慢慢落山,仿佛闭上眼睛,整个眼前都是这种很艳丽的橙色。
IMG_3474.PNG
《旧时集》2022年

摄影:何俊杰

《旧时集》是关于之前在海边的经历,还记得弟弟在玩沙子,不舍得离开,当时全家都在一起,很美好。现在疫情,没法去跟他们团聚。所以这件作品,追溯了那年夏天的家庭记忆,我个人的心情,还有整个世界的状态。
IMG_3475.PNG
IMG_3476.GIF

《回忆之年》2022年

《回忆之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包含很多仿佛在吹制工艺中不可能实现的造型,但我们却实现了出来。它的色彩很丰富,顽皮却也很冷静。那些球球,都是在吹制过程中粘上去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它们的位置。
IMG_3477.GIF
IMG_3478.GIF

《池中莲》2022年

夏天的色彩总是很直观的,不论什么颜色,在阳光的直射下都变得更加闪耀。我很喜欢荷叶的形态,它们平平整整浮在水面,有自然的力量与美,《池中莲》想要呈现的,首先是一个3D的环境,荷叶莲花一层层叠起来并缩小的景观。
1.jpg
IMG_3480.GIF

《绿野仙踪》2022年

除了绿色之外,夏天还有天空的蓝色,晚霞的紫色。我在《绿野仙踪》顶部,做出一些颜色的反应,达到龟裂的效果,就像湿漉漉的青苔,石子上面滑溜溜的。它是一体成型的,在工艺上挑战也非常大。

这些作品围绕着几个核心:几何形态、色彩变幻、磨砂质感,完全不认识的人过来参观,很快能认得出“这个是瑾雅的作品”。而我和玻璃的缘分,要从大学说起。
2.jpg
23岁时,赵瑾雅在捷克

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特等奖

我从小在长春长大,大学的时候,我考到中国美术学院,大二分专业,恰好在那一年,我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性玻璃展览,叫“透器透气”。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玻璃的作品,被震撼到,我就说我一定要尝试。

说实话,玻璃专业坚持下来真的蛮难的,在国内,很大的困境在于你毕业了之后,很难找到相关方向的就业。可能跟我的性格也很有关系,从小比较一根筋,既然做了就要坚持。
3.jpg

《不存在的存在》2020-2021年(摄影:王志)

IMG_3483.PNG
《不存在的存在_雙》(摄影:何俊杰)

其实做玻璃到现在,一路都很幸运。研究生毕业展时,有画廊看到我的作品,便和我一直合作到现在,让我可以不为生计发愁,更专心地投入创作。所以即便玻璃是一个很小众的艺术门类,我还能持续地做下去。

几年前,有一个学妹突然发消息给我,说“学姐你现在就打开窗帘,我看着今天晚上的月晕,就想到了你的作品。”

其实我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生活中的诸多美好,它可能是很抽象的,你这一秒不跟别人说出来,下一秒就忘了,而我把它凝固、存留在作品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484.PNG
4.jpg

艺术家唐明修,中国漆画界响当当的先锋人物,四年前一场事故让他被判“脑死亡”,58岁时人生清零,重新开始。

5.jpg

IMG_3488.PNG

他出生于福建福州,这里从明清开始就是中国漆艺的重镇。

26岁时,他的漆画在中国最高规格的美术展览“六届美展”上获银奖,和漆画界前辈乔十光、郑力为并列。之后他频获大奖,陆续在日、美、俄(前苏联)、德、意办展。

6.jpg
7.jpg
8.jpg
唐明修在工作室里,身后是他做了20多年的大碗,是用毛竹搭起框架,再用瓦灰和漆制作而成的。如今里面堆放着杂物,他说有机会要把碗完成。

36岁,他在福州北峰山上修了一座“漆园”。历史上曾拥有过“漆园”的名人有两位:春秋时期的庄子和唐代的王维。

唐明修在园中半隐居十几年,将古老的东方漆艺与当代艺术融为一体,创作臻入化境,一再轰动漆艺界。

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了他的作品,并称他为“东方漆艺第一人”。他又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了第一个漆画专业,十年培养了近百名学生。
9.jpg
9-ezgif.com-optimize.gif

《西藏的树》1985年78cm×30cm

IMG_3494.JPG

《唐古拉山》1986年120cm×80cm

画一幅漆画,从制作漆板到完成画面,大概得花六到八个月的时间。而此时作品并未真正完成,漆有自己的生长期,随着时间延长,漆的颜色会变,俗话称画面“开了”。这个过程得再等上四个月,一晃眼,一年就过去了。 
“做漆,最重要的是学会忍耐与等待。”这是唐明修曾对学生反复讲的一句。 
11.jpg
漆屏风系列·局部 2000年180cm×240cm
卖画给唐明修带来丰厚的收入,却也让他对自己的创作起了困惑:难道漆画就是不断地模仿油画,就是不断重复技艺?一定不是这样。
他转头上山修起了漆园,专心在园子里发展自己的艺术。漆园虽美,但很潮湿,海拔虽不高,冬季却冷到让人坐立难安,说是在这里生活和创作,其实更像是一种修行。在漆园里诞生的作品,有如“礼器一般神秘而庄重”,“那是一种东方特有的仪容”。
12.jpg
《锦衣》2002年50cm×53cm
《锦衣》系列,灵感据说来自一批刚刚出土的织物。唐明修选择在麻布上,直接让漆留下质朴而自然的痕迹。

14.jpg

《虫书》2003年85cm×116cm

《虫书》,在漆和银箔之下,古书的残页若隐若现。那是他看到虫子把书给蛀了以后在想,那些文字都去了哪里? 
15.jpg
16.jpg
《断纹》系列  2000年170cm×170cm 
还有《断纹》,那是他最具颠覆性的作品。漆能千年不腐,要想在漆面上看到断纹,要么是年代太过久远,历经风霜的漆面断裂,露出了内在的麻布胎、木胎,要么就是做漆的人出现重大失误,是一件残次品。 

而唐明修的“断纹”,恰恰就是人为在制造“残损”,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只有时间才能制造的痕迹。 他想让观者看到漆的另一面,是岁月沉淀之后的残缺之美。


17.jpg

IMG_3503.JPG

如今的漆园,里面除了最初的几棵漆树,还有柿子树、银杏树、桂花树,以及大大小小的水缸、石磨、柱础、石雕。
这些看似破烂的“宝贝”,都是唐明修一点点收来的。当年福州里有不少老房子,因改造被拆除,一些门窗、榻椅、饭桌、窗格,唐明修看着不舍,就买下来,再搬到山上。 

工作室里,几张老木头桌子靠墙放着,桌上放了很多装漆的瓷碗,上面盖着保鲜膜,积了不少灰。据说都是些老漆,别看面上干了,再添一点儿新漆,它们又能重新“活”过来。


IMG_3504.PNG
摔伤事故之后,唐明修把一切都忘了。唯一没忘的就是漆的感觉。在窗前的长条桌上,他把之前夹在书里的树叶一片片拿出来。都是漆过的,红的、绿的、金的、褐的……他把已完成的那些放在了一边,然后小心地拿起一片“裸叶”,用漆刷沾上调好色的黄漆,一点点涂起来。
“我的名字里有个‘修’,可能命中注定就是要修点什么东西吧。”他笑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3:54 PM , Processed in 0.0950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